第一句:“快起来!今天上课要好好听讲啊!”

不要和孩子在早上谈话,尤其是当他还没睡醒时。青少年喜欢在晚上交流,因为他们的生物钟比成人后延。

第二句:“你会干什么?我像你这么大时早工作了!”

不要拿孩子与自己当年进行比较。时间长了,孩子会拒绝与你沟通。

第三句:“你还不减肥,胖得脑子里只剩油了吧?”

千万不要用困扰他的事情开玩笑。记住,青少年敏感、容易受伤害。

第四句:“你为什么总干傻事?”

不要在他们某些行为后,问这样的话。你可以问:“做这件事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吗?”

第五句:“不是我唠叨,是你没明白!”

不要对某些事情一而再地唠叨。只给他们提出自己的建议,相信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第六句:“看着我的眼睛。”

不要直视孩子的眼睛。用“并肩坐着”取代“面对面”,孩子比较容易打开心扉。

第七句:“今天下午不许去打球了,我们需要谈谈。”

不要占用整块的娱乐时间和他们谈心,不妨在与孩子一起打球、看戏或者吃饭时交流一下。

第八句:“你摔谁呢!”

不要禁止孩子咆哮、摔门、哭泣。让他们发泄,训练自己倾听他们带有情绪性的字眼。

第九句:“你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不要提过于笼统的问题,而应以正面的态度问特定、具体的问题。比如:“老师怎么评价你这篇作文?”

第十句:“你这么想完全错误,应该……”

不要打断他们就开始说自己的想法。因为孩子需要时间去整理思绪,通常不会一次就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

第十一句:“别总是乱花钱!”

不要老把话题集中在琐事上。谈些更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话题,如体育比赛、音乐会甚至政治等,有助于彼此了解。

第十二句:“下次理发时,鬓角剪得短点。”

不要总是给他不需要的建议,而应经常赞许他们的想法。

精选阅读

跟孩子沟通时哪些话不能说?


第一句:“快起来!今天上课要好好听讲啊!”

不要和孩子在早上谈话,尤其是当他还没睡醒时。青少年喜欢在晚上交流,因为他们的生物钟比成人后延。

第二句:“你会干什么?我像你这么大时早工作了!”

不要拿孩子与自己当年进行比较。时间长了,孩子会拒绝与你沟通。

第三句:“你还不减肥,胖得脑子里只剩油了吧?”

千万不要用困扰他的事情开玩笑。记住,青少年敏感、容易受伤害。

第四句:“你为什么总干傻事?”

不要在他们某些行为后,问这样的话。你可以问:“做这件事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吗?”

第五句:“不是我唠叨,是你没明白!”

不要对某些事情一而再地唠叨。只给他们提出自己的建议,相信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第六句:“看着我的眼睛。”

不要直视孩子的眼睛。用“并肩坐着”取代“面对面”,孩子比较容易打开心扉。

第七句:“今天下午不许去打球了,我们需要谈谈。”

不要占用整块的娱乐时间和他们谈心,不妨在与孩子一起打球、看戏或者吃饭时交流一下。

第八句:“你摔谁呢!”

不要禁止孩子咆哮、摔门、哭泣。让他们发泄,训练自己倾听他们带有情绪性的字眼。

第九句:“你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不要提过于笼统的问题,而应以正面的态度问特定、具体的问题。比如:“老师怎么评价你这篇作文?”

第十句:“你这么想完全错误,应该……”

不要打断他们就开始说自己的想法。因为孩子需要时间去整理思绪,通常不会一次就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

第十一句:“别总是乱花钱!”

不要老把话题集中在琐事上。谈些更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话题,如体育比赛、音乐会甚至政治等,有助于彼此了解。

第十二句:“下次理发时,鬓角剪得短点。”

不要总是给他不需要的建议,而应经常赞许他们的想法。

看看这些话你都说过哪些,如果有说过,那么赶紧改正吧,不要再拿这些话给孩子增加烦恼了。

10句话挫伤孩子积极性 父母不能说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乐观自信,可以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可是大部分孩子并没有像父母期待的那样成长,有些孩子甚至在各类场合都显得过于拘谨、退缩、胆小怕事。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有十句话父母不能说。

1.“你还小,你不行。”在父母眼中,这是对孩子的保护。然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并探索新鲜事物是孩子自主成长的过程。一旦父母挫伤了孩子挑战未知事物的积极性,便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想做什么都会被否定,丧失探索新事物的热情,放弃自己的决定权。所以,父母应多鼓励孩子,比如“如果想好了,就放手去试,爸爸妈妈会看着你。”给孩子信心和安全感。

2.“哪有,我们没那么优秀。”谦虚是传统美德,但当孩子被表扬,父母的谦虚却会使孩子感到沮丧,觉得自己并没有获得家人的认可。所以,当孩子被赞赏时,父母不要表现得过分谦虚,要肯定孩子的努力,给孩子信心。此时不妨这样回答:“谢谢您对孩子的肯定,我们会继续努力。”

3.“怎么这都干不了。”生活中,很多大人认为理所应当或者非常简单的事情对孩子则未必如此。所以,当孩子没有做好某件事时,家长一定不要急躁,应耐心地给予鼓励,给孩子再次尝试的机会。此时,可以问孩子“感觉怎么样?”,也可以鼓励孩子,“你已经可以做……了,真棒!”

4.“你看看人家。”也许,父母无意间的比较只是想让孩子更有动力,但这会使孩子觉得父母更喜欢别人,总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进而失去自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若父母欣赏孩子并能适当鼓励,会使孩子更加乐观自信。相同情况下,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已经在努力了,加油。”帮孩子建立自信。

5.“你再不好好学习,以后扫垃圾去。”类似的话父母也许说者无心,可孩子对未来的认知并不明确,往往会放在心上并感到压力,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其实,父母可以跟孩子说“我们一起学习吧。”陪孩子一起发现学习的乐趣。

6.“爸爸妈妈那么累都是为了你。”父母常会苦口婆心的劝孩子上进,懂得感恩,可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孩子过早地感受到压力,如果自己有一点没做好就会觉得对不起父母。从而影响其长期性格发展。此时,父母可让孩子为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下班回家要求孩子,“给爸爸倒杯水好吗?”

7.“等你成绩好了,再……”这会使孩子觉得成绩不好就没有资格要求其他东西。这种无资格感,会使孩子更加自卑。其实,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我们担心……会影响你的成绩,你觉得呢?”

8.“你再……我就……”面对分歧,威胁和专断的做法除了能显示家长的权威,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此时,不如与孩子一起商量,让他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如“是不是这样会更好?”

9.“你是第一名,你是最棒的。”过度强调名次会使孩子感到担心:如果下次不是第一名,家长会不会不高兴?所以,在孩子取得成绩时,父母更应关注和赞美孩子的努力,而非成绩,夸奖孩子时,可以换个说法:“你一直在努力,我们为你骄傲。”

10.“早说过这样不行。”当孩子失败时,这类语言只会让孩子更加气馁,更不愿和父母交流。家长的肯定是孩子前进的动力,所以,父母应对孩子充满信心。当孩子遭遇失败时,不妨说“我们一起分析原因,下次一定会更好。”

必看!家长绝不能说的四句话!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小很敏感,家长在早教时,就要更加细心耐心,从细节出发。不要在不经意间伤了孩子的心!

1.“这像是你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儿吗!”

当一个5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哭,或者一个4岁的孩子拒绝在公共汽车上老老实实地坐着的时候,他其实就是在做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做的事儿。当然,如果孩子表现得更加地成熟、懂事、得体,父母会十分满意和高兴,但当你要求他“合理”时,你实际上是在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他会出现这样“不合理”的行为的原因之前,就说出了这样带有责备性质的话。这时,你真正关心的,其实是孩子带给你的影响(让你尴尬或者难堪)。真正地去关心他的感受,理解他并给他以足够的体恤和同情——他是不是因为觉得呆在这里很烦闷?或者他饿了?<page>

2.“你真是个没用的孩子!”

和孩子开玩笑,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开发他幽默能力的好方法,但是诸如“你又忘记了拧紧瓶盖,你是不是没脑子啊!”这样的“玩笑”,却很可能让孩子感到受伤或者气馁。尽管有些父母想,这样嘲笑一下孩子,也许会对他将来承受更多人际关系的复杂会有帮助——他会因为有过这样的“训练”而变得“坚强”!这是错误的。作为孩子的父母,你的任务是爱他、支持他、帮助他、教导他,而不是应该把这种装腔作势的“挫折训练”隐藏在“玩笑”里。如果心里并不是真心觉得他很蠢很没用,那就请你不要那么说。<page>

3.“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家孩子一样啊!

这种把孩子与别人比较的方式,最直接能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孩子自己觉得像个二等公民,同时加剧他与其他人的对立情绪。也许父母是想通过这种比较让孩子能更听话或者更努力地学习,但它除了会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了。你越是说他不行,他就会越觉得自己不行。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同时也要正视孩子的弱点。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行为,发扬或改进,才是正确之道。<page>

4.“别跑!你会摔跟头的!”

也许父母自己认为自己的关心和提醒简直是无微不至了,可你的这种警示其实在告诉他“我已经遇见了你会摔跟头的”——这会让孩子觉得很沮丧,他越努力(想做得更好)越会遭遇失败(“跑了就会摔跟头”)!其实你可以叮嘱他“把鞋带系好了再出去玩儿”,这时你谈论的是他的鞋子,是装备的准备,而不是孩子的“无能”。而且,你越想警告不要发生什么事情,孩子往往越会忽视你的提醒,因为他觉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你需要记住这些——

让孩子觉得他是你的朋友,对于你的要求,他的回应和参与是被期待、被尊重的,而不是让他觉得只你不满了,他就成了你的对立面了。

对孩子说话不要过于用“技巧”。例如“我刚才跟你说什么来着!”这种只问不答的反问句,其实隐藏的是你对孩子没有遵循你的话的指控。你直接并严肃地表达你的意愿,能减少孩子很多困惑,有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孩子在这个年龄表现出的顽固、索求和自我为中心,是合宜并可以接受的。父母对他们需要更多理解。当你发怒的时候,你的“自我为中心”要比他的更不可原谅哦。

教育孩子父母绝不能说的3种话


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父母总是喜欢用吩咐口吻,或者是孩子间的对比来驯服孩子,或是解决孩子间的一些纷争。殊不知这种惯用的方式,其中正深深伤害着孩子,并对其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第一种:“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

点评:很多父母以为这样说,就可以解决孩子之间的纷争。那些已经为人父母的,回想自己的童年,好像从小就是接受这样的教育,以为做哥哥姐姐的就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就算大的一方心里有什么不满,也只能逆来顺受。其实解决孩子纷争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年纪的大小,“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原则。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爱护弟弟妹妹的责任,而不是一味没有原则地让步。

第二种:“哪个乖就爱哪个。”

点评:家长不要以为对孩子这样说,就能把孩子驯服得服服帖帖。“谁乖就爱睡”反而会向孩子灌输“爱是有条件”的错误观念。父母让孩子觉得,只要表现好些、行为乖些,父母才会爱你一些。长辈这样的心态,会在不知不觉间加剧孩子们的竞争,为了争取长辈的爱,遮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种方法来取悦长辈。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会认为长辈的爱不可靠,愈加自卑。

第三种:“弟弟一个人,快去陪他玩。”

点评:这种命令式的吩咐,只会令孩子反感。试想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做自己的事,可父母的一句话,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事去陪弟弟玩,孩子当然会感到扫兴。即使孩子陪弟弟一起玩,也未必出自真心。相反,年长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只顾及其他孩子的感受,却不理会自己,这样无形中可能加深兄弟姐妹间的隔膜。

教育孩子,家长要少说6句话!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播下了什么样的种子,孩子未来就会收获什么样的人生。也许,家长在无意间说出的一些话,会在孩子心里留下深深的伤痕。当个好家长,要少说6句话。

1.“要听话”

“你要听话,否则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不少孩子都被这句话“威胁”过。将爱和教诲附加条件,这样的爱是孩子无法承受的。中国式教育大多把听话作为好孩子的第一标准,让人从小就不敢表达想法。太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没有主见,时时取悦别人,很难做自己。因此,父母可以给孩子立规矩,在孩子犯错时表达自己“很生气”,但一定要就事论事,而不能附加太多条件,更不要说气话,才能帮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

2.“要孝顺”

小米暑假想跟同学去外地玩,姥姥舍不得地说:“好不容易放个假,也不多孝顺孝顺姥姥,姥姥心里真难受。”小米低下头,不情愿地说不去了。“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人类共有的道德基准。教孩子孝顺是必须的,但把孝顺作为道德绑架,可能会扼杀孩子的独立精神。孝顺是对长辈的赡养、尊重、照顾,而不是一定要长期留在长辈身边。为了让孩子留在身边而说出“要孝顺”的话,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3.“就你跟大家不一样”

孩子的世界里经常会迸发出各种奇思妙想,但不少家长听了以后都会嗤之以鼻,说“就你跟别人不一样”,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必须跟大家一样,进而失去个性。家长应鼓励孩子的多元化发展,而不是帮学校制造千人一面的孩子。

4.“别整天琢磨那没用的”

在不少家长眼中,读书才是正事,而养小动物、玩航模等都是玩物丧志。但丰富的想象力是孩子快乐的资本,也是学习的助推器。假如爱迪生不鼓捣那些瓶瓶罐罐,他又怎么会成为大发明家呢?家长以自己的标准和判断去要求孩子时,不仅扼杀了他们的天性,还会伤害他们的自信心。在这个社会里,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有自己的特长和创意更显珍贵。

5.“少管闲事”

看到路上有垃圾、花园里的草木被风吹倒了、老奶奶蹒跚过马路,很多孩子都会主动去捡、去扶,但一些家长却以“少管闲事”为由来制止孩子。日久天长,孩子可能会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失去了公德心,长大后容易成为孤家寡人。

6.“养你有什么用”

当孩子做错事、考试考砸时,许多父母会恨铁不成钢地说:“我养你有什么用”,但常说这类话,一方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会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产生“我真的没用”之类的想法,失去自信。

宝宝哭闹时最起作用的三句话


有许多的父母都苦恼孩子在启蒙教育的时候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专家说让孩子太早的接受系统的学习不好,但是家长在家里怎么样的启蒙孩子呢?今天我们来听听专家在教育方面的几个方法,来找一下自己在教育中是否存在这样的错误。

启蒙时,切忌“喋喋不休”

“这是1,12345的1”、“这是红色,红旗的红,红汽车的红”……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启蒙时,总是喜欢不厌其烦地用不同方式对孩子说上n遍,这样的方式并不妥当,因为学龄前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给他们传授知识时,语言要非常简洁,让孩子“一听了然”。

很多父母训斥孩子时“排山倒海”,教育孩子时则“喋喋不休”,但他们忘记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其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使用冗长、复杂的语言,往往会他们感到困惑。因此,她建议家长在给幼儿启蒙时,也要控制自己的“废话”,在孩子看到数字或是颜色时,只需简单地告诉他们具体数 字或颜色,先让孩子“对上号”,然后再考虑如何深化。

孩子哭时,三句话最实用

孩子哭闹,恐怕是父母最头疼的事情了。三岁以前的孩子是缺乏理性的,所以很难用所谓的“道理”去说服他们,也很难给他们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孩子哭时,一般是因为他们的情绪需要得到宣泄,等孩子哭完了,也就万事大吉了。”

孩子哭闹时,父母可以采用如下“三步曲”:第一是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难过”,第二是告诉孩子“如果你难过,就哭吧”,第三是告诉 孩子“如果你哭的话,我会陪着你的”。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不管自己受了什么委屈,父母总会陪伴在身边。在感受到“抚慰”后,幼儿的情绪就会较快平复。本网站小编总结:0-7岁的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这时能够丰富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就能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所以在这一时期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十分重要。

5句话,搞定孩子所有的磨蹭


国外曾热播的一段《妈妈之歌》。看完让人忍俊不禁,原来全天下妈妈在育儿中都是这么的声嘶力竭:催起床、催吃饭、催出门、催学习……

可更让咱们心塞的是,我们催的如此心力交瘁,孩子却仍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丹妈也经常在后台收到对孩子拖拉问题的抱怨,磨蹭似乎成了每个儿童的标配,这真的就只是孩子的问题吗?

尹建莉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特对:“不要老急着去改造孩子,不如停下来想想孩子为什么这样”。

磨蹭不只是孩子的问题,有时也是我们家长的问题。

今天丹妈用五句话,来解开孩子磨蹭的秘密:

第一句:越不专注的孩子越磨蹭

穿着鞋子的时候突然就玩起了鞋带,写着作业又摆弄起了一旁的玩具……明明是要做这件事,眼睛一下就飘去另外一件事去了,咋整?孩子天生没心没肺吗?

其实不然,因为大脑发育的问题,越小的孩子专注力越差。

对策

接纳孩子的专注力还在发育的事实,并不是故意和咱们作对。

不以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而是应该做到不去破坏孩子的专注力,这点可看丹妈分享过的文章?《毁掉孩子的专注力只需一件事》。

倒数法:这招我常对我侄子用,目的是让孩子感受时间的紧迫感。

在使用中要注意这几点——

(1)从10或者3开始数,别对孩子说还有1分钟什么的,他对一分钟是多久真的没概念;

(2)倒数速度不能过快,孩子会认为你在作弊,也跟着耍赖;

(3)倒数时自己放下手边的事情,语气不要凶但要严肃坚定,别让孩子误以为你在闹着玩;

(4)孩子做到了要及时肯定表扬:哇,宝贝,你今天穿鞋比上次快了两秒哦。

第二句:你和他说五分钟,他其实不懂什么是五分钟

孩子因大脑发育不全,对时间快慢这样的抽象概念的理解完全凭心情,玩的高兴就感觉时光飞逝,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就度日如年。

另外在时间管理方面,孩子也不具备依据事情重要程度,排列先做哪样后做哪样的能力。

对策

利用玩具教孩子认识钟表

将日常作息更直观的标注出来

尝试让孩子做时间规划,与孩子一起列出同一时段要做哪些事情,将安排的权利交给孩子。

也许刚开始孩子依旧无法按自己的的安排行动,但别着急,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规划时间的思维,一次做不到,下次再调整。

第三句:慢又如何,反正也不会怎样

孩子为啥快不起来?因为他认识不到为什么要快,慢也并不会怎样啊:

反正我慢慢刷牙,姥姥最后就会过来帮我刷;反正我慢慢吃早餐,最后妈妈就会带着我跑,照样不会迟到。

对策

让孩子承担“慢”的自然后果

早餐吃的慢,别管他,就让他迟到;作业写得慢,写不完,那第二天就等着被老师骂吧。

孩子做事慢不可怕,因为很多孩子天生就是慢性子。

可怕的是孩子不懂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调整自己的速度。

我们不催孩子,但也不要再帮孩子收尾。

我们必须要让孩子知道:

你的事情你要自己完成,怎么完成时你的自由选择,但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有一些事情如果你慢就会搞砸。

让孩子吃几次亏,他下次自然会长记性。

让孩子尝尝快的甜头

当孩子提前完成事情,就给他一些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

闺蜜曾给孩子设置过一个时间券,例如本来给孩子15分钟收拾房间,孩子提前5分钟完成,就会得到5分钟时间券,下次孩子想多看5分钟电视时就可以拿这个券和妈妈换。

这个方法不但加快的孩子做事迅速的动力,还潜移默化的让孩子了解了5分钟到底是多久这样的概念。

用缓冲问题引导孩子快速行动起来

比如与其催促孩子别玩了快穿鞋,不如无声无息的将鞋子自然的挂在孩子脚上,会穿鞋的孩子自然会将孩子顺手穿上。

而对于一些更大的孩子,我们不要直接催做什么,而是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个“缓冲问题”:穿鞋——宝贝,你来看看今天你想穿哪双鞋出去

洗澡——你今天洗完澡想穿哪套睡衣,我们一起来选一套好吗

孩子都喜欢这种自己做主的机会,先用“缓冲问题”将孩子引导出来,当他抱着自己选好鞋子,选好睡衣,下一步的行动就会变得自然而然了。

第四句:磨蹭是报复你的“催促”

从心理角度来说,拖延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抵抗:

当孩子不想做这件事,父母又逼着他做,孩子便用拖延进行无声的抵抗。

当我们说“快点”,其实就是在说孩子慢了,这本身就是对孩子能力的一种质疑与否定。

没有人会喜欢老是被人说不好,也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事的时候老被人盯着,那种无形的压力只会令孩子越催越慢,再催熄火。

孩子也知道再不出门就会迟到,但是你的催促转移了他的注意力,对于他来说,现在“迟到”反而不是他最在意的事情了,他最在意的是你现在妄图“控制”他,指责他,说他慢,对于孩子来说,自由、被尊重才是他们心里最重要的事情。

你催我,是因为你觉得我做不好,那我就偏偏不去做,让你急!这是孩子对父母专制的对抗,也是对“催促”的报复。

对策

降低关注:拿吃饭这个问题来说,孩子饿了就吃这本来是一种乐趣,我们整天盯着反而让孩子感觉吃饭是个任务,还得标准化操作,吃多少,吃多长时间,吃不好就会被骂,孩子对吃饭都没兴趣了,心里全是抵抗,怎么快的起来呢?

比起在吃饭的时候盯着孩子,我们更应该去想的是如何增加孩子的体力消耗,做出孩子喜爱的食物,收起家里的零食,让他自然的感到饿,帮助孩子重新找回自己吃饭的欲望与乐趣。

用游戏让每一件事情变得有趣:这招我最常用,每次侄子饭前拖拖拉拉不肯去洗手时,我就会立马很兴奋的对他说:“来,我们来比谁先冲到洗手池,你准备好了吗,我要数1、2、3咯!”,侄子一下就会被忽悠了,以为我要和他做游戏。

微博上还有个妈妈分享过,她将孩子的每个作息时段都进行了有趣的命名:

吃饭——小松鼠时间:“嘿,现在是松鼠宝宝时间,松鼠妈妈都准备好了,我们要开始吃松果了哦”~

剪指甲——小公主美容时间:“小公主你的美容时间到啦,你准备好让自己的指甲变得美美的了吗”~

睡觉——史瑞克时间:“史瑞克在房间等你了哦,关上灯,闭上眼,他已经在梦里等着和你去大冒险啦”。

第五句:不是孩子太磨蹭,是我们太着急

也许上述方法都不一定奏效,但这世上真没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去和孩子较劲!

你如果说孩子吃饭慢影响身体,我想说:情绪才是最影响孩子健康的的因素,胃病多半都是心情引起,较劲并不能解决问题,亲子关系的好坏才是育儿的基石。

在教育孩子这事上,真不需要“精细管理”,更不需要“标准化操作”。

当我们抱怨孩子的磨蹭打乱我们的节奏时,我们其实也并没把孩子的节奏放在眼里,总是简单粗暴的希望通过催促让孩子与自己同步。

常常被催促、被打扰的孩子耐心差、易烦躁,你的催促也许能取得一个短暂、表面看令人满意的结果,却会永久损害孩子的心灵。

为何我们就不能让孩子看完那一点他爱看的动画,这些看似无聊幼稚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就是他们生活的乐趣。

也许对于我们来说每一次洗手都是一样,孩子却能感受其中微妙的不同,比如水的温度,水流的大小,孩子没有在浪费时间,对于他来说,一切的是新奇的,他正在细腻的体验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

正如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的:“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让我们尊重孩子的节奏,觉察自己的焦虑,让孩子在一次次“慢慢来”中从容的成长,享受生活的点滴,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