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无助的父母,面临自己养大的孩子却突然地发现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凶狠,父母发现对爱子失控时,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

当他(她)们无奈地说起孩子的问题时,有时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话“为时已晚”,为什么?

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时点。

孩子在依恋期里,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许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发现,自己的孩子对自己一脖子的仇视,为此他们感到恐惧,感到不解,似乎孩子没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长大。

很多父母告诉我说:孩子出生后,奶奶愿意帮助我们带,就把孩子交给老人,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再把他接管回来。可是,他跟我们就是不亲,而且,根本不听话……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青春期出现的隔阂原因在依恋形成期。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

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

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爬到紧紧抱住那只毛绒绒的母猩猩。

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虽然需要食物,但随后的需要就是对抚养者的依恋,后一种需要超过玩具的吸引。

孩子在一岁内,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可以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所以,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1-2个固定的抚养人,而不应该总在变换照看者。

鉴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

在准备怀孕、准备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当然,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为他依恋时期(指12岁以内)的相伴时间有多少。

在人初生的前三年,在人最无助的前三年,人需要别人为他完成所有生存的事情: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还需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尤其耳边要有不断地爱的唠叨。

事实上,有“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只有真心爱孩子的人才会边陪伴孩子边唠叨,即使宝贝拉了很臭的屎,抚养人也是爱意浓浓、唠叨之中换尿布和清洗。

这种唠叨,尽管宝宝听了当时没有什么反应……但不可小看这种唠叨,可让孩子早早地冒出话语,因为所有的“说”都是在“听”之后,听得多才能说得多。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说话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为他或她在一岁半至三岁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内(与幼儿园长大的孩子相比),并且身边总有爱他(她)的亲人唠叨。

相反,当我们发现孩子到了4、5岁见陌生人时,不爱张嘴,不爱叫人的孩子往往是他在3岁前缺乏这种“唠叨背景”。

如果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时间内很自然地与人说话、爱说、善说的人,这种人往往没有社会交往(即与人交流)的困难或障碍。

总结:孩子幼小的时候(尤其1岁半之内)只有物质抚养是不够的,不管他是否反应,也不管他能否听懂,抚养人在用照顾表达爱的时候还一定要多唠叨些……让他(她)耳边留下妈妈的细语,父亲低沉的音质。

因为这时所有的唠叨声音都和你们照顾他(她)并让他(她)产生满足而形成的快乐记忆相联系。那是他(她)今后不需要理由而爱你们、恋你们的基础之一:熟悉的声音……

所以,再难也要自己带孩子,特别是6岁之前!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孩子的性格是形成于三岁之前吗?


常听人们说孩子的性格是三岁定终身,这是否有科学的依据的呢?,若是孩子3岁之前有不良的性格爱好还能够改变的了吗?许多的妈妈都有这样的疑问,以下就让我们来看结果吧!

民间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几乎人人都知道,那就是“三岁定终身”。作为一位年轻的妈妈,我很困惑!前一段时间,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和孩子的父亲不能带孩子在身边,我家宝宝就以为父母不要他了,表现出了胆小、紧张、担心等行为。现在我坚持每天安排孩子跟我们俩一起玩游戏、讲故事,孩子也逐渐变得活泼了,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见了生人也不害怕了。难道一个人的品性真的是从三岁左右就可以看出个大概来吗?如果一个孩子在这个时候没有受到好的教育,以后改正性格的可能性就没有了吗?三岁真的可以定终身吗?

网友热议

多年以前,香港研究人员发现,每天父母和孩子在一起20分钟以上的玩游戏、讲故事、爱抚等,孩子活泼、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合群、适应性也强;但是父母和孩子少接触,或者连见面也没有的孩子,喜欢逗引别人,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甚至喜欢有人追打他们。专家称之为皮肤饥饿综合征。所以建议你有空的时候,多和孩子接触,让他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不会因为放在其他地方而削弱。早教网

小爱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但有点偏激。所谓的有道理,是说3岁是小孩性格形成的时候,这个形成里面,大部分是天生决定的。也就是说,3岁的孩子你能看出他天生的那部分性格了,肯定对一生都有决定性的。但凡事不绝对,性格中还有少部分后天因素,后天受某个人物或者事物的影响也有可能会有不同的道路。对于我来说,孩子成功的定义就是:懂生活,有信仰,讲道理,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应当说三岁是小孩子第二次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第一次是二岁左右的执拗期。到了三岁,孩子的自我意识非常成熟了,她能分清对与错,最初的价值观是非观就是三岁建立起来的。但是也不能说以后就不会改变了,后面还有青春期呢,那才是重中之重。早期教育

天羽三岁时,我对他的要求会比小时候严格多了,原则性的问题是绝不能姑息迁就的,比如说打人、说脏话、浪费粮食等。从三岁开始要定规矩,明是非,对的鼓励,错的一定要纠正,还要让她明白为什么不可以做。

本网站小编总结:由以上的我们可以看出,小孩子们的性格并不是到了3岁以后就没有变化了,只不过是说3岁之前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及其教育决定着其主要的性格部分,所以家长们没有必要过于的忧心,只要有毅力,相信宝宝们的不良习惯还是可以消除的!

6岁前孩子须学6条规则


在一个文明、平等的环境中如果想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必须有规则来保证。成人能够遵守规则,是孩子得到自由的基本保证。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孩子都会知道他做事情的底线,并且知道这个底线是由自己把握的,而不是大人。这样,孩子才能在不受成人强制和惩罚的生活中逐渐学会如何生活,摆脱“不好的”、“常犯错误的”状态,走上自由的、快乐的、有规则的、成长的轨道。这就是我倡导的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的教育精神。

0~6岁的孩子需要建立的6大基本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在实际执行中,父母们遇到了一些困扰:如何实现这些规则?怎样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意义?下面,孙老师将作进一步阐释。

困扰1:基本规则中有一条“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随意打人、骂人吗?孩子违背了这一条,该如何处理?

所谓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见的,指行为和语言上的粗野;另一个是隐性的,指对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压制。

我们先来谈显见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粗野、粗俗的行为。

比如,一个孩子想得到别人的某样东西,当这个目的达不到时就开始打人或骂人:“我把你妈妈抓到监狱里,让警察枪毙了她。”

此时,这条规则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如何对待自己的期望;如何处理已经酝酿在胸腔里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宽松的自由空间用以自我调整,同时给予他们判断是非的概念和再次选择的机会。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伤害到别人。

具体而言,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首先要帮助他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这是粗野的行为。”然后请孩子重新选择:“请换一种正确的方式解决。”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同样的处理模式也适用于隐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不给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儿了。”我们的孩子会这样回应:“这是威胁。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选择别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这样,当他长大后,他同样会沿用这套模式对待周围的人,客观地看待爱与恨、控制与平等、交友与树敌、诚实与谎言、威胁与和谐、暴力与沟通、失去与得到,而不会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困扰2:孩子往往很难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这条规则对现在的他,意义在哪里?

这条规则能够帮孩子建立与他人的界限。

对1岁多的孩子来说,他眼中的世界都是“我的世界”:妈妈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我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先要告诉孩子:“这是你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已能很好地区分你、我、他后,再跟他说:“这是你的,这是我的,这是他的。”这个概念很清晰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重复问孩子:“这是你的吗?”

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不论这个人是谁。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样做是让孩子学会区分“你的”、“我的”,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多违法行为都可以归结为“不是我的,但我就要”。

在幼儿园里,老师们总在重复地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你的吗?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如果你想分享,你必须征求这个东西的主人的同意。”这个过程使孩子学会了正确地看待被拒绝和被接纳的过程。这个既明确又简单的心态过程,为人生节约了成本。

困扰3:提到归位,尽管我一直提醒,但是4岁的儿子经常做不到,游戏结束后,玩具总散了一地。他是不是还太小?这个习惯是不是等他再大些再培养?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这条规则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所以我们才会对一个刚入园的孩子说:“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同时和他一起把东西归位,帮助他慢慢建立起这样的习惯。几个月后,无论这个孩子身处什么环境,他都能这样做。实际上,对于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条规则都是合适的和有益的。

困扰4:在家里我尽量和孩子一起遵守“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的规则。但是我发现,有的时候很难做到。前天早晨,我等孩子先行洗漱,可洗着洗着,他就玩起水来了,这一玩儿怎么也停不下来。

我不得不结束“等待”,强行带他离开。

这条规则限于公众场合和集体生活。在5岁以前,孩子可能没有办法对妈妈实行这一规则。如果妈妈认为该自己洗漱了,就请把孩子抱开。

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资源往往有限,很多情况下它属于所有人。当别人先拿到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等待。这条规则能够保证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使人们拥有一个愿意等待的好心态。

在我们的学校里,不论老师还是孩子,都必须遵守这条规则。这样就不会出现由老师来决定怎么使用资源的事情。否则,孩子们就必须仰视老师,等待老师的决定,平等的心态也就随之改变。

但如果两个人一起拿到,老师就会介入:“你们自己决定怎么办,决定好了再来拿。”孩子们一定会很快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

教育孩子遵守规则能够让孩子掌握与别人相处的注意事项,不守规则的孩子往往会最先在游戏中出局。

养孩子不能太小心了,自己带孩子的宝妈看过来


引言:现在很多宝妈都是自己带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边探索一边学习,因为很多不懂,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宝妈们越来越小心。专家指出,过度小心会害了宝宝。那我们遇到问题时该怎么办呀?我总结了一些宝妈经常担心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饮食是一方面。饮食包含了水和食物。1、现在污染严重的影响了水质,父母们都很担心这个问题。那么我们该给宝宝喝什么样的水才是健康的呢?就这个问题我也查了很多资料,作为一个没有经验的宝妈,我也很担心给宝宝喝的水是否有害。我了解了一些关于水方面的资料分享给大家。目前我们所喝的水主要是:自来水、纯净水、矿泉水。矿泉水含多种矿物质成份,应该是最好的吧,但是它不适合宝宝。矿泉水中所含的矿物质是按成人标准设置的,宝宝喝了不能吸收,甚至会影响宝宝健康;纯净水是二次加工过的水,也是不适合宝宝的,长期服用可能会对宝宝的肝功能有影响;自来水我们都觉得污染了,不能喝了,可是经过烧开后的自来水才是适合宝宝饮用的。2、宝宝吃什么呢?我天天都在考虑这个问题,如何让宝宝吃好,担心宝宝的肠胃吸收不了,总是把食物弄碎?其实在宝宝不同的成长阶段除了营养的添加之外,就是多给宝宝吃粗粮,不要吃的太精细。食物太精细,会导致宝宝便秘;会影响宝宝的咀嚼能力;最后不利于宝宝乳牙的更换。

其次,衣服方面。衣服包含穿衣服和洗衣服。1、穿衣服也是宝妈很头疼的事。我家宝宝小时候我总怕他冷,给穿的厚厚的,后来我知道这是不对的。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无论什么时候,比父母少穿一件单衣。在冬天的时候出门要记得带帽子。2、洗衣服是手洗还是机洗,我朋友都是机洗,我觉得宝宝的衣服洗衣机洗不干净,所以我都是手洗的,最好是用中性的肥皂或洗衣液洗。

然后,玩方面。1、我们在外面带着孩子玩,卫生是讲究还是不讲究?带孩子出去总不喜欢他摸着摸那的,手脏脏的,一会又要吃东西。我总是控制不住想管他,但后来我了解到我这样也是错误。其实孩子在自然中虽然接触到细菌,但也同时提高了抵抗力。2、外出带不带口罩呢?孩子总是上呼吸道感染,觉得带口罩是很必要的。不过天气好,孩子在走路时,我觉得可以不带口罩,这样才能适应冷空气,提高抵抗力。

最后,入园方面。 现在很多宝妈觉得现在幼儿园问题较多,而且觉得孩子小,怕生病,不适应,都想带到4、5岁入园。其实,这些问题我也是很担心的。但是我还是让宝宝上幼儿园了,因为家里就他一个孩子,没有伙伴,总喜欢一个人玩,这样对他将来不利。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我就不送,好了才送的,虽然很多育儿专家说是不对的,但是我觉得对2岁多的孩子,体验生活才是重要的。

本网站小编总结:事情都是双方面的,没有绝对的好坏,所以,我们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不要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孩子养不好。有的孩子没有人照顾,从小到大几乎没有生过病,但为什么我们的宝宝,在细心的关爱下,总是生病呢?是不是我们保护的太好了呢,保护的孩子离不开我们,没有了免疫力呢?我现在也在控制自己,对孩子要适当放手。

幼儿的那些性格须在3岁之前改变呢?


幼儿的性格决定着其未来的成长及发展,如果父母想要培养宝宝食好的性各就要从小开始做起,以下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幼儿的那些不良性格需要在3岁之前解决吧!希望家长们都认真的对待!

4高危“性格信号”家长应干预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倪端了。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早教网

以下的几个信号是提醒父母们对孩子要进行帮助和干预了。

一.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

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要点:

1.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

2.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

3.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而实用。

二.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改进要点:

1.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的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

2.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的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

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要点:

1.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

2.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四.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

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

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就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

结语

专家们深信,父母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以及在什么样的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发展,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友人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早期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一般当宝宝们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在改变,但是对于宝宝们的一些不良习惯应该怎么做呢?那就是要在3岁之前加以改变,而一旦过了这一时期,如果家长们想要再改变的话就比较困难了!

3岁的孩子要学会自己睡


什么时候让孩子独立睡觉一直都是家长们所考虑的问题,育儿专家建议,3岁的小宝宝就要学会自己睡觉,这样对于小孩子将来入幼儿园也有很大的帮助,以下就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宝宝喜欢睡在爸爸妈妈身边,舒适、有安全感。但如果他们两三岁后还赖在父母床上,就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了。怎样让孩子学会自己睡?美国“育儿”网站的专家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要把握时机。每天下午告诉孩子关灯睡觉的时间,并尝试告知孩子这样的讯息:爸爸妈妈睡一张床,宝宝要睡自己的床。晚上,父母要作出表率,按时睡觉。

睡眠专家和有经验的父母都建议,如果你决定让孩子单独睡,就要坚持到底,不能在孩子半夜跑到你床前时又妥协,即便躺5分钟也不可以。你应该把他带到自己的房间,给他盖好被子,亲一下,然后离开。不要准备零食,也别喝水。

如孩子执意不肯,也不要动摇,直到他慢慢接受这个新规则。不要在孩子的房间和他一起睡,一旦他睡醒后看不到你,还会起来寻找。早教网

如果实在不行,你可以静静地坐在他旁边,等他睡着再离开,但不要说话。如果他大吵大嚷,就暂时离开一会,告诉他,只有他安静下来,你才会重新回来。每天坐的位置也要有变化,距离孩子一天比一天远些,直到坐在门口、走廊,最终回到自己的房间。

最后,不要忘了给孩子鼓励以及小小的奖赏,当他有些进步,表扬他“真是个好孩子”,然后在他的枕边放上他喜欢的小玩具等,持续一周左右,你会惊喜地发现,他开始习惯睡自己的床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让孩子们学会独立睡觉即不可太早也不能太晚,也许刚开始的时候锻炼孩子独立睡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父母们一定要有耐心,其次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选择自己的小床,这对于小宝宝乐意独立睡觉有一定的帮助!

教育孩子先有善心再防人


有一种计算机游戏,玩法是依据着剧情,在计算机发问时,选择不同的方式回答,可导致往后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剧情,由此引申出多个结果。

父母在养育孩子时,岂不是也正在玩这种游戏?生活中,会遇到孩子不时向你询问一些处事的问题,这其实是建立孩子人生观的重要时刻,切勿掉以轻心,应谨慎回答。给孩子灌输了正确的观念,抑或制造错误的信息,全赖父母如何运用经验和智能,选择答案。

就用“小孩子跌倒”来打个比方,究竟是实时过去将他扶起,还是鼓励他自行站起来?

事后,该是斥责他不小心,还是哄他不要哭?不同的处理方法,足可令孩子长大后,走向不同极端,变成一个听话却不勇于冒险的胆小鬼,又或是一个无所畏惧、做事不顾后果的人。昔日的老人家,见后辈摔跤,会抢前拍打地面,算作是对那片“害”孩子跌倒的土地作出的“报复”!俗语有道:“拉屎不成,归咎地硬”,这又会使他日后变成个什么样的人呢?

还有诸如在学校被同学欺负、被老师冤枉等问题,亦属常见。

当中亦有较为软性的抉择,并不直接关乎于孩子本身,而是当孩子们在街头看见了乞丐,该是如何向他们提出指导。街上的乞丐,除衣衫褴褛外,有的是残废了手足,有的是满身疮疥,亦有妇女手抱婴孩求乞。若然孩子开口问:“要不要给他施舍?”父母该是如何反应?

从前的父母,会从裤袋里掏出零钱,交到孩子手中,让儿女亲手种福,将碎银放在乞丐的面前。如今的父母,会用电光石火的速度打量那“讨饭的”,再施展一招“慧眼识穿人”,提醒身边的孩子:“别中计,这家伙是假扮的”,说罢就赶紧拖着孩子“逃亡”。别说是碰到了“讨饭的”,路上一干的卖旗筹款,慈善推销,同样也是一边轻呼“骗子”,一边扶老携幼拔足飞奔!

施舍一个小钱,是善心的表现,也是济弱扶贫的教育。然而,大家的疑心也不小,谁都知道,这年头是满街的“假乞丐”,本身有家有室有积蓄,根本不用行乞,却把乞食当成一种职业,天天“上班”。更可怕的,是进展成为“企业经营”,骗取市民同情。操控着这一批乞丐,其实盘中之钱,尽入幕后黑手的袋中。更甚者,有歹毒的匪帮,拐抓些小人儿,砍断其手脚,运到各地当乞丐。对这些坏分子,若加以援手,实质是助纣为虐,变相“帮衬”犯罪集团,反而使更多人受害。

然而,在孩子面前,对行乞者视而不见,岂不也是灌输入了一种拒绝帮忙别人的观念,令他们变成事事怀疑,不信任周遭的事物,戴一副脱不掉的有色眼镜?谁是乞丐,谁是骗徒?如果是一竹篙打翻一船人,那些真正需要援手者,可不就更加孤立无援?只为了恶劣的骗徒,却完全消除了自己以及孩子们的善心,不也是以恶易恶的下策?向子女示范了“凡有怀疑就往坏处想”的错误观念,对整体人生观、世界观,并没有裨益!

帮忙他人的原则,应是宁纵毋枉,即使错帮了几人,也不愿一个真正需要相助的人受到了冷落。所以,对于街头的乞丐,倒不如一律当他们是需要帮助的人。假如那只是无伤大雅的一角几毫,纵是受了骗,吃了亏,只要是亏得起,又何须要耿耿于怀?功利的社会,不就是“利用”和“被利用”的交替循环?许多时候,明知是做了“被利用”的角色,也会安然地、慷慨地,接受和完成任务,也就是这么个显浅的道理。

亏不起的人,做不了大事。切勿让外在的环境问题,扭曲了孩童的心性;先建立善心,再学习防人,更是个理想的成长次序。

教育孩子,不能让孩子学会怀疑一切,应该让孩子感悟到这世上还是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还是会有很多乐意帮助别人的善良的人。

上学之前磨磨“枪”


暑假快要结束了,好网的小学生们将迎接新学期的到来,我想很多的妈妈(特别是一年级新学生的妈妈)会比较紧张,怎样让孩子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生活呢?怎样让孩子在新的一学期更好更自觉更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玩乐的时间呢?

我是一位新小学生的妈妈,我也是一位小学老师,所以,我想在这里做一下介绍,我是如何为女儿上小学做的准备,希望所有的小学生们能高高兴兴的上学,做个快快乐乐的小学生!

对新生来说,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方面,作息时间一定合理安排,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我教一年级的时候,发现很多的孩子在下午的课堂上都会打瞌睡,因为他们刚从幼儿园转入到小学,相对于幼儿园来说小学生的学习时间比较长,他们会觉的累,所以,一定要养成午睡的习惯。刚放暑假时,翘翘每天都不肯睡午觉,开始我也随她,后来,上了书法班后,每天下午在练字时,一到2、3点钟就困的直打瞌睡,她自己都要求先睡一会儿。如果上学后,她在课堂是肯定要打瞌睡的,所以,现在我每天都要求她午睡一个小时左右。

其次来说说孩子的责任感,很多的一些孩子,他们觉得读书做作业好像是为父母而做似的,做作业一定要妈妈陪着监督着才肯写,早上起床一定要妈妈催着才起来。

所以,对新一的小学生们来说,我们一开始就要让他们认识到读书写作业是他们自己的责任,一定要认真严肃对待。在幼儿园里时,虽然也会有或多或少的作业,但老师的要求不是很严格的,孩子们也比较的散漫,可做可不做的。而上了小学,这样的态度将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所以要让孩子明白作业必须得完成,还得按时完成。

很多父母都向我诉苦:我孩子一写作业就拖拖拉拉的,动作很慢,边写边玩真是急死我了,还有的说,每次做作业一定要我坐在旁边陪着他,我一离开,他就不写了,怎么办呀?其实,这是每个新生入学都会遇到的事情,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对父母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考验。为了帮助孩子能更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我们可以在暑假里做一些训练,比如每天给他一些作业,要求他独自完成,父母要着重的培养孩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

在早上起床方面,我是做得比较困难的,因为翘翘一直以来都是夜猫子,所以早起对她来说是件痛苦的事。为了让她自觉早起,每晚8点半我就陪着她上床,要求她只能看半个小时的书,9点钟必须要关灯。早上7点闹钟响,自己起床穿衣服,做到了,下午就带她去滑轮,做不到,就不能去滑轮。

再来说说看电视,我一直都赞成给孩子看电视的,但要控制时间。如果沉迷于电视而忽略了作业那就不好了。比如做完了作业后就可以看电视,一天只能看一个小时左右的电视。父母可以给孩子做个参考,比如什么样的节目适合他们看的。现在,我给翘翘选的固定电视节目是每天晚上中央台的《大风车》节目。

来说说孩子的安全问题,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做到,平时在学校里不要独自跑出来,等着家人来接更不要跟外人走,大一点的学生放学自己回家的要交代孩子,在路上不要随便跟他人说话,尽量赶紧回家。

最后来说说父母要对孩子的注意能力的锻炼,因为在幼儿园里一节课的时间最多也就二十分钟,而且中途可以要喝水、小便或溜个圈。但上了小学,一节可就要坐四十分钟,很多孩子刚上学时做不到认真上完一节课,他们就开始做小动作了,或讲话了,有的甚至会带来玩具玩起来。所以做为父母要在这方面对孩子早点进行训练。经常地安排做需要集中注意力去做的事情,时间从二十分钟逐渐延长。我是从练习书法来培养翘翘的,一开始,她每次只能集中注意力写半个小时左右,现在能坐着写两个小时,直到把一张纸写完,有时她写快的,一个多小时就能写完。

小学生活是孩子们走入社会的起点,也是将来长达十几二十年学习之路的一个开端,在此,祝愿好网所有的小学生们都能够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学习生涯,取得好成绩,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