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为孩子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把焦点放在你自己身上。

也许你不能理解这句话,甚至认为是胡说八道。什么?把焦点从孩子身上转移到我身上?这不是有违常理吗?

事实并非如此。我不是要你忽略孩子,我所说的是,把焦点放在你自己身上,你和你的家人将会拥有更健康、更和谐的关系。

大多数人在经营各种人际关系时,都采取了错误的模式——这不是说我们的人际关系本身有错,而是模式错了。我们一直认为: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将焦点放在满足对方的需要上,不断地付出,让他们感到开心。

即使我只是质疑这种模式,或许就会有人想反驳我,但请先听我说完。

将焦点放在你自己身上,你与家人之间将拥有更健康更和谐的关系。

本书会讨论为什么这种模式是错误的,尤其是在亲子关系上。现在,请你先想一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众所周知,在这个世界上,有我们可以控制的事情,也有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那么,把精力消耗在一件你无能为力和无法控制的事情上,是不是明智之举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第二个问题:你的孩子是你可以控制的,还是你无法控制的?

第三个问题:即使你可以控制你的孩子,这样做对吗?教育孩子就是控制孩子吗?

扩展阅读

教育孩子的礼貌的关键阶段


其实,爸爸妈妈要想使宝宝获得讲礼貌这张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只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就不难使宝宝逐渐学习到社交的礼仪、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家长通过下面的销策略会进步很多。

1-2岁宝宝礼貌教育策略

调教策略1:微笑也是一种礼貌

礼貌教育越早越好,微笑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在宝宝还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时,爸爸妈妈最好经常逗宝宝“笑一笑”,鼓励他多在家人面前、在熟人面前笑,让宝宝知道微笑是向人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喜欢笑。

调教策略2:说话要说文明话

开口学说话,是宝宝学习礼貌的一个好时机。父母反复告诉小宝宝: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或礼物时,应该说“谢谢”;需要或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先对人家说“请”;做错事情、惹了麻烦或影响了别人,应该说:“对不起”……如此,宝宝就能在学说话的第一时间内,接受礼貌语言,且印象深刻,能避免走弯路。幼儿教育

2-3岁宝宝礼貌教育策略

调教策略1:让宝宝“爱”上打招呼

带宝宝外出,见到认识的人,教会宝宝说“叔叔好”或“阿姨好”,除了对方赞美宝宝之外,爸爸妈妈也要及时附和,肯定宝宝“有礼貌、真乖”;这个积极的回应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然后继续督促宝宝这样做。有了被夸奖这个美好的感觉激励着,久而久之,宝宝见了熟人就会自觉地打招呼了。如果宝宝对陌生人也主动问好,父母一定要夸他做得好,是个受人欢迎的孩子。当然,每次进家门,要和家人打招呼;出门之前要说“再见”。

调教策略2:听,有人在说话

在家人讲话或爸爸妈妈和客人谈话时,宝宝经常会有话要说。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倾听,不能大声喧哗、也不能中间插嘴;平时和大人说话,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认真听,不可随意走开。如确实有事,可先拉拉大人的衣服,或以目光示意;得到允许后小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懂得,这样做是对他人的尊重,而以尊重为前提,凡事会更顺利。早教网

调教策略3:做个热情好客的小主人

家里有客人来,父母不妨利用这个机会训练孩子讲礼貌。比如,在客人进门的时候,教宝宝舞着小手说“欢迎”、甜甜地问声好;稍大一点的宝宝,妈妈不如放手让他摆糖果、拿饮料;如果有小朋友来,提醒宝宝主动拿出自己的零食、玩具、图画书,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不和小朋友争吵。另外,也不要借着小客人在,提一些额外的要求,或无理取闹。

有礼貌的宝宝人见人爱。父母无不希望把自己的宝宝养育成有人缘、守规矩、有修养的小绅士、小淑女。怎么调教呢?

其实,爸爸妈妈要想使宝宝获得讲礼貌这张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只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就不难使宝宝逐渐学习到社交的礼仪、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

宝宝礼貌教育之父母守则

◎给宝宝一个“范本”

要求宝宝做到的事情,父母一定提前做到,并给孩子一个好的“模板”。

◎提供“实习”的机会

学习讲礼貌也是个反复实践的过程,父母应多给宝宝创造练习的机会。

◎避免“硬碰硬”

有的宝宝个性比较强或相对内向,不愿意和人打招呼,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很可能适得其反;不如暂时放弃,并以自己的言行给宝宝做个表率。因为,父母“做的”比“说的”更能使宝宝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早教网

本网站小编总结 :教育孩子的礼貌问题要根据宝宝不同的年龄而采取同的方法,这些都是要根据宝宝的性格来决定的,家长一定要多考虑一下,让孩子成为亲戚朋友们面前最懂事的小宝宝也是完全有必要的。

早教咨询:家庭教育父母才是最关键的


经过教育数据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家庭存在着隔代教育的情况,专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存在着如此大比例隔代教育现象的国家,由此产生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家庭教育父母不能缺席,不同的年代看待教育的问题不相同,所以父母绝对是不能缺席的。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才是影响孩子身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物。大部分的青年忙于工作,小孩子出生不久之后,就将他们交给老人家照顾,一年见孩子的次数就那么几次。

孩子是父母最重大的作品,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身教重于言教,请父母们不要怠慢自己的作品。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会导致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孩子小时候的记忆力存在一定的影响。

针对隔代教育网上展开了相应的讨论,网友通过微博发布了作为担当“隔代家长”的老人的十条“资格标准”:

首先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要带好小孩子,需要良好的体力,这一点大部分的老人都深有体会;带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吸烟,避免对小孩造成健康上的影响;了解孩子的饮食营养和生活护理等常识;性格开朗,人际交往能力强,不固执偏见,对孩子有耐心。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在教育小孩的时候才能够对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有良好的帮助;及时与孩子的父母交流沟通;愿意并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父母不能缺席,交给老人照顾小孩是不得已的做法,作为家长在外面工作也会时刻想念宝宝,担心他们的健康。专家介绍说:从小由老人进行教育的孩子,在思想上会比较单一,接触新鲜食物的机会少,与其他小孩交流不多的现状。为了让小孩的身心有更好的发育,家庭教育父母不能缺席!

熊孩子怎么教育 沟通是关键


熊孩子一时之间红遍了网络,他们会打饭你的餐桌、会划坏你的pad,还能乱翻你的电脑......你家也有熊孩子么?熊孩子出没,家长如何出招?

耶鲁儿童健康组织调查发现,父母对儿童辱骂、训斥、等行为,会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人体下丘脑会刺激分泌生长的激素,打骂会造成孩子神经过度紧张和压抑,进而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导致发育不良。爸妈们,以后尽量别打骂孩子,沟通和鼓励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1.弄清意图

对于熊孩子的教育,首先搞清楚孩子为什么这么做?行为本身不是重点,他们可能只是通过行为传达某些观点。搞清楚动机,才能更好地教育。

2.学会沟通

父母应该暗自多多留心孩子的行为,一旦发现有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给与表扬,现在的孩子早熟,与孩子沟通要真诚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千万不要有“他是小孩子的念头”。行为上可以儿童化,交谈一定要生活化,跟身边的人怎么交谈就可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跟孩子交谈。这样他能感觉到你的尊重,把他当成成人看待,容易促使孩子形成自觉和自主的个性,也就是乖孩子中的“小大人”。当孩子有模仿大人的行为时,不要惊吓或制止,同样可以当成家中最亲切的成人去对待去评价。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3.言传身教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身上很多隐性的优缺点都在无形的影响的孩子,如果夺取鼓励孩子勇敢、独立、自主的去面对这个世界,可以大大的减少父母缺点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只有培养孩子勇敢的去面对世界,有责任感,有担当,未来孩子的人生只会充满阳光和成功。

4.习惯养成

孩子不需要太聪明,太锋芒毕露,关键是良好习惯的培养。不要轻易养成一个坏习惯,否则你会发现,纠正一个坏习惯的时间会是2倍、3倍于养成习惯的时间。不要因为眼前的利益妥协,随便就给孩子引入新的不良习惯,比如因为孩子不吃饭,就开电视让孩子看,来达到多喂几口饭的目的。

5.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习惯换位思考。当你发现有些真话说出来可能会效果不好时,那就要注意说话的技巧,宁可说一半,说得外交辞令些,也不要说假话。说孩子听得懂的话。习惯于讲道理的妈妈要说得简洁明了。

6.切忌讽刺

孩子切不可打骂,更不可对孩子能用侮辱讽刺的语言。教孩子懂得付出和回报是双向的,学会感恩。

聪明的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家长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在此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在刚开始得家长会发现有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如何解决呢,通过下面的内容来详细的了解一其中的内容吧。

Step1

驱除焦虑

焦虑心理的来源归根结底是怕孩子脱离掌控。被焦虑感驱使的父母往往会给出过分生硬的规定,这些规定有一部分来自他们自己的主观意愿,一部分来自刻板印象,还有一部分来自和周围人群的比较。

焦虑心理反映出了父母内心的不自信——无力应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故而对孩子严加要求,甚至提出过分目标,比如要求孩子“必须”在一个月内背下10首唐诗,或“必须”在期末考试中排位提升5名。事实上这当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背下10首唐诗之后紧接着可能是学会5支钢琴曲,提升5名之后再提升5名看起来也理所应当——只是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与自信,反而可能陷入越来越深的焦虑之中。

★ 应对方式:学会等待,享受过程 ★

孩子的学习过程有好几种可能性:对于某些内容,可能一学就会;对于另外一些,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一段时间里几乎看不出他有任何进步,直到某一天,他忽然之间学会了。如果父母关注的焦点在结果上,遇到孩子学得慢的情况就难免心浮气躁;而如果把关注点放在过程上,从中获得的每一点收获、每一分乐趣,都是价值所在。克服焦虑心理很重要的一点,是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做父母的用不着拿外在的标准来作为评判的依据,也不用将孩子与别人多加比较。克服焦虑心理的另外一点,就是不要急于为孩子塑形,不要现在就替孩子的一生下定论。人的一生很长,发展变化的可能性也很大。教养孩子,就要多给他一点空间,容许他犯错、走弯路,也容许他慢慢勾画自己的人生蓝图。

Step2

超越野心

如今,许多父母都把全部精力和金钱投注到了一个孩子身上,从而形成了“我要他比我好”、“我要他比别人好”的心理预期。怀有此类心态的父母,一定要反躬自问:“在‘爱’的旗号之下,我所做的当真是为孩子好吗?还是为了满足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将太多期望强加给孩子的父母往往在自己的人生中早已放弃了努力,不愿承担奋力拼搏的艰辛和可能的挫折与失败,而是将这一切都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这是很不公允的做法。教育网

还有一类父母,本身是成功者,因此特别不能容忍孩子的不成功。在努力满足父母期望的过程中,在一切都追求最好的过程中,孩子也会逐渐丧失创造力,越来越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 应对方式:让孩子决定喜欢的画面 ★

什么是家长想要的?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不平凡的人,还是一个快乐健康的普通人?什么又是孩子想要的?拥有一个自由快乐的人生,还是被家长的意愿所主宰?为人父母的想通了这些问题,就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成长。美国作家卡尔·奥诺雷建议父母将培养孩子看成在白纸上作画,随着他们逐渐长大,这张画会慢慢有自己的线条和色彩。他说:“父母们应该尽力站在画外,让孩子来决定自己喜欢的画面。”同时他认为,关键在于要意识到:“最大的错误是以为存在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良策。实际上这是根本不存在的。”

Step3

破除恐惧

恐惧主要来自对于安全问题的担心,适当程度的恐惧是正常且必要的。然而被恐惧感驱使的父母往往会过度关心孩子的健康和安全问题,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制约。他们极力想要将孩子身处的世界变成一个完全没有危险的地方,任何可能的危险(哪怕是非常微小的)都被视为大敌。过度的恐惧感不是对孩子的状态及其所处的真实环境的反应,更多地源自父母的内心——这类父母往往对自身及自己应对外界环境的能力缺乏信心。早期教育网

★应对方式:保护,但不过度 ★

在危险面前,父母常常容易低估孩子的能力。法国心理学家让·皮埃尔·温特指出:“真正的危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我们要根据孩子年龄的变化,来具体考量危险的程度,也要逐渐学会放开牵着孩子的手。”莉奥诺·斯凯纳齐因为去年让9岁的儿子独自搭乘纽约地铁而被媒体称为“美国最差妈妈”,如今她在博客中开展了反对父母过度保护的运动,她强调自己非常赞成应该保证孩子安全的立场,但前提是“要搞清楚哪些才是真正的危险”。尽管她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失败,但如果从来不曾跌倒,就永远学不会怎么爬起来。因为恐惧、担心,紧紧拽住孩子的手,而不让他做出更多尝试,肯定是不可取的。最佳状态是既确保孩子的安全,又不过度保护,以至于限制了他的成长发展。做父母的不妨仔细考虑孩子的能力,同时评估危险的程度,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早教网

本网站小编总结 :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可以从安抚孩子的心的时候开始,家长可以才考一下如何能帮助孩子的教育成长,对于孩子的具体的情况来让家长在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希望家长在此之前可以好冲一下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