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准备关键能力

2020-04-28 入学准备关键能力 胎教冥想词 爱父母的童话故事

父母不该说的6大关键词。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父母不该说的6大关键词》,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关键词1:不行、不可以

每天从幼儿园回家之后,小宇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打开电视收看他最爱的卡通片,而妈妈每天回家后的第一句话就是“不可以看电视”,然后硬生生地将电视关掉。

首先说明原因

这种情境经常在家中上演,许多大人主观上认定不好的事,都会直接跟孩子说“不可以”,但是却并未告诉孩子背后的原因。邱老师在此提醒各位父母,在说“不可以”前,应先清楚说明为什么“不可以”。或者以聊天的方式引导孩子相互讨论、共同解决,比如跟孩子通过协商的语气来对话:“这个卡通片要演30分钟,可是我们等一下就要吃饭了,该怎么办?”

另外,不妨用正向的提醒来代替负面的禁止,比如以“我们要先吃饭”来代替“不准看电视”。如果总是一味禁止,反而在提醒孩子要记得看电视,进而让孩子对被禁止的事更有兴趣。Zj09.COM

避免行为僵化

让孩子了解背后的原因,还有另一个重点是避免其行为出现僵化。曾经有一位妈妈特别担心孩子的安全,所以要求孩子放学后都在公寓大门口等她,不能到其他人家中,当然也不能吃别人给的东西。妈妈一直要求孩子这么做,孩子也乖乖听话。但是。有一天妈妈在回家途中遭遇车祸,直接被送到医院,而孩子就这样一直站在门口等,当邻居表示关心时,他也不敢搭理。直到妈妈醒来后,才想到“我的孩子还在楼下等我”。由此可见,孩子不明白在楼下等妈妈的原因,妈妈也未曾与孩子谈到其他应变措施,所以孩子只是傻傻地听话等着,以避免被责骂,久而久之就成了僵化的行为模式。

关键词2:等一下

每个星期二的晚上,妈妈回到家中做完家事,往往还得加班。而小娜总是会发现一些新鲜事想和妈妈分享,所以在一旁说个不停,妈妈却总是对她说:“妈妈正在忙,你先等一下,好不好?”

采用反应式倾听

在和孩子说过“等一下”之后,父母往往就没有了下文,而且也不会留心自己说过这句话,但是孩子却是满心期待。不管“等一下再说”“等一下再买”,还是“等一下再跟你玩”,如果经常使用而又没有下文,那么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说话方式就会让孩子失去信任感。因此,在忙碌时不妨采用反应式倾听,即先重复孩子的语意,然后表明自己在忙,比如:“看来你很喜欢这个玩具呢!可是妈妈正在忙,等一下再听你说,好不好?”这样的方式能让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觉,他自然也会尊重妈妈有事情要处理的状况。不过,在忙完后一定要记得去做刚刚允诺孩子的事情。

关键词3:你看你

小华正在学习自己吃饭,每次吃饭总是将时间拖得很长。这一天,2岁的小华又用手拿着西瓜往嘴巴里塞,滴得衣服、桌面和地面上都是西瓜汁,于是妈妈忍不住大吼起来:“你看你!脏死了,吃得像猪一样!”

重视正向语言

父母有权表达自己的情绪,但要特别留意自己的用字遣词,很多时候可以稍微修正一下用法。就像上述情境中,父母只是无心发出去耐性的语气词,脸上也伴随不满的表情,而孩子也知道自己做了惹父母生气的事。但是,如果父母没有进一步解释生气的原因,就会让孩子贬低自己。比如上面这个事例,就可以提醒孩子:“我们要用叉子吃西瓜,这样更方便。”事后请孩子协助擦拭桌面和地面,这样既能让孩子吃得开心,又可学习协助妈妈做家务。

培养自尊心

两三岁的孩子正是自尊心开始萌芽的时候,而自尊来自正面经验的累积,切勿随便批评和嘲讽。如果父母压抑不住情绪,直接把情绪性话语扔向孩子,那么孩子只能感受到父母的愤怒和生气,却不知道错在哪里,时间一久,就会贬低自我价值。因此,父母需要先安抚情绪和处理当时的事件,而不是先发泄个人的情绪。

此外,有时父母还会因为自己心烦,从而对孩子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请注意,不论自己不耐烦的原因是什么,只要把自己的情绪反映到孩子身上,就应诚实地告诉他原因,如果纯粹因为自己心烦,甚至要主动向孩子道歉。

关键词4:我早就说

小康开心地拿自己完成的拼图展示给妈妈看,妈妈却来了一句:“我早就说你可以拼好的嘛!上次没拼好,一定是因为你不够专心。”

孩子犯错的原因

“我早就说”可能出现在孩子展现能力时,当父母说出“我早就说你能做好,只是你之前不用心”时,会让孩子体味到挫折感。总将孩子以前没做好的事拿出来做比较,有翻旧帐的意味,虽然仍然肯定其能力,却也认为他其实早就能将事情做好,多少有点批评的味道。因此,这样的说话方式确有不妥,孩子会认为自己做好了没得到鼓励,而没做好的事情却一再被提起。总之,和孩子说话时要懂得刹车,孩子做对了,给予鼓励即可,切勿出现这样翻旧帐的话语。

另外一种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父母多次告诫的事,孩子却仍然一犯再犯,于是父母便会说“我早就说,不要这样做”。其实,父母应该也能察觉到孩子是有意或无意地一再犯错,如果认为孩子是无心的,那就告诉自己“他是不小心的”,便能稍微降下怒火,而在处理孩子所犯的错误时,则可以既认真又严肃地告诉孩子,为什么在多次提醒的情况下还犯下这个错误,让他练习自己说出原因,以达到修正的功效。如果孩子是有意犯错,则需要正视其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否因平日受到忽略而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或是身心发展上有障碍。

关键词5:你一定要

当小雅正在玩玩具时,父母不时在一旁叮咛:“等一下,你一定要自己收玩具。”

让孩子拥有判断力

当父母经常说出“你一定要”或“你应该要”的话语时,不妨先省视自己为什么这么说。是单纯的命令以获得控制孩子的成就感,还是将自己的期待加诸于孩子身上?如果确实是上述2种心态之一,那么父母就要矫正自己的想法。因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并非父母的附属品。控制与责骂虽然可得到即时性的效果,却会产生最大的后遗症。把孩子当作即将长大的成人,让他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才是长久之针,这比单纯地命令他“一定要”更重要,以免孩子未来缺乏判断力,只知道盲从或因为反对而反对。

避免缺乏信任感

父母因为担心孩子玩完之后不懂得收拾玩具,便在事情还没发生时就先行提醒,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命令的口气容易让孩子有不被信任的感觉,这便是犯了“预期失败”的谬误。学龄前的孩子常将物品拟人化,有时使用他们的语言会使亲子互动沟通更有效。所以,改口问问问孩子:“玩完玩具要做什么?”,或以孩子的语气说:“玩完玩具后,也要让玩具回家哦!”用这样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他们对收拾玩具这件事就很容易接受。

关键词6:不要吵

妈妈好不容易忙里偷闲坐下来,看看自己最爱的电视剧,圆圆在一旁玩玩具,不仅在房子里跑来跑去,还不时发出碰撞的声音,导致妈妈听不清楚剧中的对白,于是便告诉圆圆:“不要吵!”

让孩子有宣泄的渠道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请你记住,孩子的名字永远叫‘小孩’”。他们需要有时间、有空间去玩耍,而玩就是单纯的玩,不是为了学习技巧而玩。“玩”是孩子的天职,爸爸妈妈一定要接纳孩子需要玩的特性,而游戏时自然会发出声音。再者来说,城市里的孩子往往比较缺乏活动空间,精力无法发泄,因此父母必须仔细思考,孩子是否真的缺乏游戏空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请为孩子规划一段到户外跑跳的时间,或者在家中安排安全合适的区域,既让孩子充分发泄精力,又不必担心被责骂。在已经得到足够的游戏时间和空间后,如果孩子仍然在家中大声游戏而吵到其他人,父母就要明确地告诉他,可以玩游戏,但是不能妨碍到别人。如果孩子没有消耗精力的渠道,却又在正常发泄精力时一再被父母责骂,那只会摧毁他的自信心,因为他只是在单纯的游戏,却总是惹得父母不高兴。文/妈妈宝宝

相关知识

教育的关键不在孩子,而在父母


早教正能量,成就新梦想。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打好基础,我们要通过早期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育的关键不在孩子,而在父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你能为孩子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把焦点放在你自己身上。

也许你不能理解这句话,甚至认为是胡说八道。什么?把焦点从孩子身上转移到我身上?这不是有违常理吗?

事实并非如此。我不是要你忽略孩子,我所说的是,把焦点放在你自己身上,你和你的家人将会拥有更健康、更和谐的关系。

大多数人在经营各种人际关系时,都采取了错误的模式——这不是说我们的人际关系本身有错,而是模式错了。我们一直认为: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将焦点放在满足对方的需要上,不断地付出,让他们感到开心。

即使我只是质疑这种模式,或许就会有人想反驳我,但请先听我说完。

将焦点放在你自己身上,你与家人之间将拥有更健康更和谐的关系。

本书会讨论为什么这种模式是错误的,尤其是在亲子关系上。现在,请你先想一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众所周知,在这个世界上,有我们可以控制的事情,也有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那么,把精力消耗在一件你无能为力和无法控制的事情上,是不是明智之举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第二个问题:你的孩子是你可以控制的,还是你无法控制的?

第三个问题:即使你可以控制你的孩子,这样做对吗?教育孩子就是控制孩子吗?

宝宝不关心父母该咋办?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全面的素质教育,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宝宝不关心父母该咋办?”,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宝宝不关心父母该咋办?

有爱的孩子才能活得更健康更快乐。如果宝宝连亲爱的父母也不知道关爱,对父母任何付出都不知回报的话,将来的人生将会孤独而寂寞。尽早纠正宝宝的坏习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现在的宝宝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们很容易溺爱,对其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毫无保留地付出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长期以往,宝宝就会认为家长的付出和对自己的千依百顺是应该的,不但不知道感谢,反而在稍微不如意时就大吵大闹,更有甚者撕扯家长的头发和身体。这种极度不亮的破坏性行为不但让父母伤心,还会让给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蒙上阴影,埋下骄横跋扈、自私自利的种子。

在后悔莫及之前,家长们必须统一战线,痛下决心彻底改变宝宝的不良行为习惯,构建健康的人格和品德:

第一,不要对孩子付出太多,干预太多,不要为孩子打理一切事务。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多,那么孩子就会渐渐习惯父母的包办代替,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难再感谢父母对他们所做的一切了。

第二,不要让孩子吃“独食”。从小让孩子吃“独食”,会让他觉得他吃好东西、拥有好东西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孩子习惯了被给予,只知道索取,便很难在以后的生活中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个不懂得关爱别人、关爱父母的人将来很难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第三,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应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则坚决拒绝,并且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合理,给孩子一些经受挫折的机会。不要孩子想星星就一定给他星星,想月亮就一定给他月亮,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争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当孩子通过一些努力获得所需的时候,他才会知道在父母的爱和保护下是幸福的。同时,父母也不要预先对孩子承诺太多。有些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食物和衣物,总想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生活中面面俱到,时间长了,孩子会觉得这一切来得都很容易,甚至认为他本来就应该拥有,于是也不懂得珍惜。

第四,父母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每一位父母在工作中都很不容易,但父母们却爱给孩子一张笑脸,给孩子一些超脱的环境,怕艰难的现实生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其实,如果父母们能经常告诉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恼,那么孩子就会在体谅和感恩中渐渐长大。

第五,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送礼物;如果老人离得较远,应该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仅对自己有爱,对长辈也有爱。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

第六、给孩子“回报”的空间

当宝宝想要帮助你做事情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再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因为父母最大的责任不是让孩子学会读书,而是让他首先学习做人,这是他能好好读书、把书读好的基础。孩子懂得付出、懂得“回报”,他才会懂得珍惜、懂得体谅。

宝宝学话关键期 父母五大误区


宝宝处于学话关键期的时候父母应给予正确的刺激方式,宝宝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更快的更好的发育。但在实际育儿生活中,我们却常常踏入一些误区,本文就将大家经常会犯的几个错误方法归类,以供参考。

误区一:认为宝宝听不懂

刚出生的孩子,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到了1岁的时候,他可能会叫爸爸,妈妈了;当有人对他说:宝宝,你的球呢?他会转身去找,说明他已经明白了话的意思。

误区二: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

当宝宝已经明白成人的话还不会从口中说出,若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递给他,这种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图,并达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仅仅说一个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误区三:用儿语和宝宝说话

儿童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一般都是经历单词句(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思)、多词句(两个以上词表达意思)、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了解这一规律,但又不能迁就他,而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的语言向更高阶段发展。1岁左右的宝宝,语言处于单词句阶段,宝宝经常发出一些重叠的音,如抱抱、饭饭、打打,结合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如说抱抱时,就张开双臂面向妈妈,表示要妈妈抱。到了1岁6个月左右,孩子能用二三个词组合在一起,表达意思,这就进入了多词句时期。开始时能把两个词重叠在一起,如吃饭饭、妈妈抱。快到2岁时,出现简单句,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说出妈妈抱宝宝,宝宝吃饭饭等。在这些发展阶段中,孩子用小儿语是因为其语言发展限制了他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长因此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觉得有趣,也用同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这样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

误区四: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虽然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宝宝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较弱;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发吃、狮的音时,舌向上卷,呈勺状,有种悬空感,而小宝宝不会做这种动作,把舌头放平了,于是错音就出来了。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发音就会逐渐正确。

误区五:家庭语言环境复杂

有些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这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小宝宝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说话晚。因此在0.52岁这个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人应着重教他正确的语言。(来源:东北新闻网)

早教的成效 父母的角色更关键


早教出神童?

陈先生和太太忙于生意,在给女儿上早教的问题上非常简单:承诺最多的就好,价钱不是问题。于是他们2岁多的女儿很快由保姆带着出现在当地一家最昂贵的神童培养课上,2岁的孩子从国学、天文地理到数学都开始接触,看着女儿3岁就会用英文数数,陈先生一家开心的不得了,但邻居的孩子也不过4岁,没上这个早教,却也差不多时间能用英文数数了,三字经也背得更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陈先生发现女儿越来越讨厌去上课,说不想上课不想当神童!陈先生觉得自己花了很多钱上早教,却没有培养出出类拔萃的神童,感到很受挫,是早教错了还是自己的女儿有问题么?

专家分析:陈先生想通过早教培养神童的初衷本身就有违早教科学。早期教育是通过适当的方法促进0-5岁婴幼儿全面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而不是通过超越年龄的知识灌输培养智力、学识都超群的“神童”。不少办学机构打着培养神童的旗号,本身就误导之嫌,实际上提前学习不合时宜的知识并不能帮助孩子的智力提高,反倒容易引起反抗,这和给对1+1=2还无法理解的孩子上所为奥数棵一个道理,拔苗助长是早教中家长最容易进入的误区。因此,父母对早教的理解也影响着对早教的期待,0-5岁的宝宝身体智力等各方面的发育还不完善,只能接受适合他们年纪的全面培养,而不是为了成为神童学习各种不符合成长规律的内容,家长必须跟随孩子的成长来理性认识早教,别无捷径。

课堂时间决定早教成效?

章女士的孩子在国内某大型早教机构上课,老师们通过音乐、艺术、育乐等课程,全面促进宝宝们在智能、体能、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情商等多方面的发展,但章女士因为平常工作忙,只有周末才能带孩子去早教课,她很快发现,同去的同班孩子不少都能将老师上节课的内容了然在心,开心不说都非常肯互动,看起来记忆力都很好,唯独自己的孩子却有点跟不上,不融于集体,“我每周都抽时间,为什么女儿还学不会?难道孩子天生学习能力不行也不合群?”

专家分析:经过和章女士的深度沟通,专家发现,章女士的女儿并没有任何问题,关键孩子父母身上。除了每周六全天上3种课程之外,平常孩子一直在姥姥家生活,也就是说,早教课的内容仅仅在每周六会映入孩子的脑海,平常的时间,孩子无法学习巩固课堂的内容,而金宝贝这样的亲子课程都会要求家长回去将每周学到的内容进行反复温习。章女士所在的班级恰好全职妈妈比较多,平常也有时间帮助孩子温习巩固并按照老师提供的教案指导发散思路,因此这群孩子每次上课时的回顾环节都相当到位,完全是孰能生巧。早教课更多的是老师带着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各种开发体能智能的游戏、活动,家长不应该依赖老师和课堂的那点时间,毕竟巩固和温习、发散是孩子学习的基本方法,仅靠课堂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重复性的学习巩固需要在平常得到贯彻。

虽然现在对于上不上早教的问题已经不太会有争论,但如何才是真正有益于孩子成长发育的早期教育,大多数家长却仍然无法给出明确的标准,在此,早期教育方面的专家提醒:0-5岁的孩子处于成长发育的第一个黄金阶段,更是培养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关键期,在快乐中学习,通过游戏和体验活动学习,在重复中巩固学习,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才是早教的初衷和功能,任何有悖幼童成长发育步伐,搞提前甚至超前学习,为培养神童而学习,都是极端错误的。

此外,早教无法替代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如果能配合学校贯彻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之外坚持正确的早教观念和方法,如此才能打开0-5岁孩子全面启蒙的大门,为孩子的将来打下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父母的角色在早教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少早教机构通过微博等新的沟通渠道将对孩子的定期早教扩展到对父母日常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影响,金宝贝早教微博课堂的走红也表明: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着早教的效果,日常的贯彻远比偶尔才想起来要有价值的多。

总之,早教的效果与金钱关系不大,但和父母的理念和用心投入程度息息相关,农人崇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早教亦如此!

入学准备关键能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