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经验

2020-06-08 胎教经验 科学入学准备育儿困惑 大班入学准备育儿知识

六大权威专家的育儿经验总结。

如何教育好你的孩子,漫天的教理念,究竟该遵从哪种。这里给大家列举六大权威专家的简单育儿经验。

你的孩子今天早上又赖床了——他每天晚上都不肯按时睡觉。要么缠着你给他讲那个听了足足有100遍的故事,要么是临睡了又把玩具铺满一地,他怎么这么不听话啊?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培养他的自觉性,让他成为一个能听得进道理的好孩子呢?

下面是6位国际儿童专家专门为年轻的妈妈们做出的育儿经验总结。

只要你记牢并坚持照着这些经验去做,你的孩子不仅可以快乐地成长,他们还会真心感谢你所提供给他的这一片最为健康的天空。

让孩子慢一点长大

──韩维晶博士,家庭行为研究项目负责人

现在的孩子成熟得太快,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要让孩子羽翼丰满起来,应该给他们以倒金字塔──即V形的关爱:在他很小的时候,要限制他的自由和他自做主张的权力。当他们逐渐成熟,显现出有足够的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再一步步让他走向独立。

这一点是为了提醒年轻的父母们不要对孩子撒手太早,否则他们会感到被纵容,习惯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进入学校以后,在因缺乏必要的判断力而不得不需要父母帮助时,他们也会感到不习惯,以致沮丧,甚至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这无疑会增加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难度。

不要在饭桌上争吵

──ELLYNSATTER,美国儿童及成人不良饮食习惯专家

父母所选择的食物,挑食的孩子不一定都能接受。教你采用诱导法:选好可爱的食物,然后坐下来跟你的孩子愉快地边吃边谈。一定要让气氛保持轻松活泼,不要指责他的吃饭习惯。这样孩子就会渐渐地喜欢上许多不同种类的饭食。千万记住:进餐是与孩子共处的大好时机,要好好享受它,不要在饭桌上挑起战争。

下班后尽量多和孩子在一起

──李翰君,儿童护理学博士

工作忙碌的父母习惯用买上一大堆的礼物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歉意,可其实这并不是孩子最需要的。ZJ09.cOM

为什么不放下电话,关上电视,一起来放松一下呢?做游戏,讲讲白天发生的故事和笑话,多问问学校运动会的事情,别忘了告诉孩子,和他在一起是你最快乐的时刻。

有了足够的时间交流,即使你的工作会偶尔打断你们的交流,孩子也会体谅你的。

别拿孩子与别人比较

──SEANCOVEY,著有《怎样培养行动能力强的孩子》一书

给孩子贴标签、取绰号或拿他和别人比较是很危险的:这只会使他朝着受批评的方向更进一步。你应该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正在不断进步的个体。其实他们的成长就像竹子一样:在花园里栽种下之后,4年间你辛辛苦苦地坚持给他浇水,他只长了几下子窜高了将近1米!每个孩子的成熟速度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一定要耐心,要给他们时间。

逐渐向他灌输对学习的热爱

──陈逸梅,儿童教育学博士

如果能把“这世界是怎么存在的”弄清楚,孩子肯定会感到分外激动。告诉孩子学习就是探险,他自然会充满热情。

和在学校的学习相区别,父母在家里主要是从艺术创造力上来引导孩子,以及做智力测验题、科学小试验和脑筋急转弯等。组建一个亲子图书角吧,和孩子一起来体验学习的乐趣。

纪律并不多余

──马丽,著有《家庭,教育的前沿》一书

要明确你对他的要求。只有知道了做每件事的限度,孩子才会保证安全。把你对孩子的要求明白地告诉他们,这样他就会懂得在什么时候应该适可而止,而不至于浑然不觉地走过安全与危险之间的界限。虽然有时候孩子可能不愿听从,但只要你态度坚决,对他所做的要求又是合乎情理的,那么他最终肯定会乖乖地听从你的约束。

相关知识

早教科普:父母权威教育的危害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早教科普:父母权威教育的危害”,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日常生活中,听话的乖孩子是最受长辈喜欢的,而“顶嘴”的孩子往往就会遭到训斥,甚至会被剥夺说明的权利。但是父母真的有分辨孩子的思辨和不讲礼貌么?父母的这种权威教育也是会对孩子造成危害的。

1、逆反心理

生活中有的孩子犯错误就会试图找出理由,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原谅,这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心里,孩子也是鼓足了勇气才说的。如果父母武断的阻止孩子,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是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虽然不敢说,但是会不服,以后即使孩子有充足的理由也不会申辩了。孩子一旦形成了这样的心理定势,他就会把父母的训斥当做耳边风。

2、认识障碍

一些犯了错误的孩子,因为没有真正的认识到错误而会和父母产生争辩,父母如果只是粗暴的不给予孩子争辩的机会,就没有办法让孩子分清是非。根本性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解决,孩子的认识就会产生偏差。

3、扼杀新思想

一个想要辩解的孩子,往往能够将是非善恶权衡在自己的评判上,显示了求是明理的思想特质,但是很多孩子正是在有所听和有所不停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怎样处理问题。而父母不许孩子顶嘴,这让他们以后怎样创造性的解决和处理问题?

那么,面对“顶嘴”的孩子来说,父母应该怎么去做呢?

1、宽容对待

父母需要有足够的民主风范,一定不要单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置孩子的委屈于不顾,以大压小,从而挫伤孩子的自尊,导致孩子的逃避和逆反心理的形成。

2、耐心倾听

要真诚的去倾听耗子的辩解的理由,不要凭自己的主观或者一面之词而乱下结论。

3、营造辩论氛围

可以适当的引导氛围,充分的让孩子申辩,培养孩子们敢说敢想的习惯,既能够让他们明白事理,又可以训练口才。

4、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分析

要从鼓励的角度去教育孩子,使孩子能够正视很多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鼓足信心去克服它。

请父母们少些自己的权威教育吧。要善待孩子的“顶嘴”,正确的把他们的底边和不讲礼貌区分开来,让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对错,坚定自己的想法。

幼儿教育:中国式“权威”VS西方式“互动”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教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轻松的应对各种学习压力。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教育:中国式“权威”VS西方式“互动””,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在中国,同一个小朋友,从幼儿园回来却是干干净净,鞋子和衣裤都一丝不苟,仿佛从未在身上穿过一样。而在西方,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鞋子袜子和头发里,一定装了很多的沙粒……中西方的幼儿教育差异到底有什么不同,差异有多大?下面我们通过一位长期生活在西方的中国妈妈亲身体验告诉你。

小儿子Sean明天就要为他的小学生涯提前做placement了,因为有了大儿子在选学校上的参照,对Sean这次的“择校”我已经驾轻就熟了。但想起两年前刚回中国为他挑幼儿园的经历,那绝对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过我也在其中又悟出了中西方在幼儿教育上很大的区别。记得当时我为了给小儿子找到合适的幼儿园,曾四处打探,经过一次次地参观比较,我直观觉得国内传统的幼儿教育太过“居高临下”,不论是理念还是老师,总被“权威”的光环笼罩着;相比之前儿子所受的西方幼教,他们走的则是“人性、人情路线”,处处透着“互动”的气氛。

老师的权威VS朋友式的互动

先说国内的幼教老师,虽然她们讲起课来很亲切、也很生动,听课的孩子们也喜欢。但是讲课时,老师总是鹤立鸡群般地站在一群正襟危坐的小朋友中。这生生地就拉长了老师与孩子的距离感,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一定要听老师的话”。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独立及思维发散的能力。

而在西方,老师更多的是作为小朋友的大朋友。记得大儿子在纽约上幼儿园时,家长被鼓励与孩子一起早到半小时,在教室中自由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走进教室,你一时间很难分辨这是教室还是活动室,小朋友四处“游窜”,老师则“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段时间也是儿子向我献宝的最好机会,他会拉我去看他昨天搭的一个沙盘图形,读的一本好玩的书,或随手涂成的一幅画。他们每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存物箱(cubby),让小宝宝们养成习惯去管理自己的物件。

小朋友最喜欢的是CircleTime(围坐活动时间)。这时,老师和宝贝们围圈坐在地板上,大家会一起是唱儿歌,读2-3本故事书,做1-2个游戏。其间,老师会细心观察,如果孩子对某个环节失去了耐心,那么就会立即跳到下一个游戏。老师的教程总是灵活机动的,总是以孩子的兴趣为先。

而西方幼教中的午餐时间也非常特别。像是个大派对,老师会像朋友一样和宝宝们一起坐着吃饭。对待宝宝们手叉并用,老师也不会为难或训斥,因为老师明白每个孩子生理心理成长的进程可以参差不齐,快慢不一的,要给每个孩子自然成长所需的时间。

权威的教具VS互动的玩具

记得大儿子Ian进入小学一年级后,我去送他上学,总会在教室里逗留一下。他的教室中间会放着一堆buildingblock,比一般积木要大,很光滑的原木表面。学期的主要教学都与buildingBlock游戏相关,老师则会旁敲侧击地把数学、空间、长度等初级概念慢慢通过block游戏概念来植入宝宝的小脑袋中。因此,在学前班或初小教学都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引导出抽象概念。比如,讲倍数的概念,老师会用block来游戏,一边是三块积木,一边是六块积木,六块的积木就比三块的积木长高一倍。

国外幼儿园也非常注重培养宝宝的阅读能力,他们会在教室的一旁设有一个readingcorner,摆放着各类图书,老师会挑一本书作为本周的阅读物来与大家分享,但每天集体阅读时间不会持续很长,宝宝会有相对较长的自由阅读时间,去选择自己爱读的书。有时,老师也会与个别孩子们一起读某本书,以了解个人兴趣。

在国内的幼儿园,我看到老师会更多地用识字卡片,描文本等做教具,而且大部分的玩具都好像披着“教具”的外貌。老师很多时间会拿着“教具玩具”在问“这是哪个数字啊?这是什么颜色啊”宝宝们听到的是老师自上而下的权威地教条教育,缺乏互动交流。

权威的打分制VS互动的亲子项目

在国内,分数历来是高悬在小朋友头上的一把厉尺。用它来衡量孩子的优劣,丈量孩子的前途。现在,打分制更是提早被用在了学龄前儿童身上,幼儿园都有了入园试,分门别类给小朋友考试打分。

在西方,无论公立私立,小学四年级以前都杜绝“打分”,也鲜有“回家作业”的。代之老师会布置一个小小的project,要求孩子回家与爸爸妈妈协同一起完成。比如,我儿子在上幼儿园时,适逢秋天老师就要求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一项保护树木的project。于是,我就带着儿子一起去捡落叶、树枝,然后回来拼装成一个装制品。而到了圣诞节,小朋友的project则是用手工制品装饰班级的圣诞树。对于幼儿,西方的教育理念是摒弃一切与应试相关的东西,他们推崇课本外的现实体验,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和集体协作力。

权威的分流制VS互动的错龄班

东方的教育理念喜欢对学生三六九等进行分类,小学就分流,精英班、差生班各自分门别类。这样做的结果通常是,小朋友小小年纪就有尊卑观,自卑心理,或是清高离群。如错过一班,那就班班错。而在国外盛行错龄编班制。他们会把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家庭经济背景,不同文化和种族的孩子,按比例地科学化编班。西方教育认为小孩的生长如同植物一样,需要纯自然的相互弥补的环境,类似的经济、文化、性别、年龄背景对宝宝的生长是不利的,没有冲突与比较,孩子的世界观会变得狭隘。

幼儿在混龄班里可以熟悉各种社会行为,而且能够培养孩子互助友爱的品质。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时代里,混龄编班能够让孩子体会到大家庭中兄弟姊妹一起成长的感觉,也使孩子懂得礼让,懂得分享,使孩子们相处更加的融洽、和谐。

介绍妈妈的育儿经验


讲述:亮亮妈家有小帅2周5

小大人,小大人,大便小便坐便盆!

1岁多的时候,亮亮故意乱拉小便,不爱坐在便盆上,弄得我非常头疼。后来我给他讲了一期《婴儿画报》里《小大人》的故事,故事里小象、乌鸦、麻雀到处乱拉便便,有的落到乐乐的头上,有的被小猫踩到,又脏又臭又难闻,乐乐是个小大人,大便小便坐便盆。听了故事后,亮亮对自己乱拉小便也开始不好意思起来。

2岁不到,他已经会规规矩矩坐在便盆上大小便了。每次坐在便盆上,我们都夸亮亮是个小大人,他自己也很有成就感。故事、儿歌讲多了,现在亮亮越来越像个小大人了。外出不要大人抱,自己脱鞋脱袜子、自己洗手等等。

还有,很多妈妈抱怨孩子玩了玩具乱扔,不了解孩子的妈妈容易生气,指责孩子:“你怎么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我刚整理的,又被你弄乱了!”有时不妨换个角度,温柔地告诉孩子,玩具宝宝们找不到家了,宝宝帮他们送回家吧。如果孩子一下子不太愿意,你不妨退一步,“那我们跟宝宝一起帮他们送回家好吗?”

这个习惯的养成,我倒是没费多少心。《婴儿画报》有个“玩具要回家”的故事,刚开始我并没有刻意引导。后来,他一个故事反复听着,听完自己讲,有天他很自觉地冒出来一句:“玩具要回家啦!”然后搬出玩具箱把玩具一件件收拾进去,算是个意外收获吧,哈哈。

过招心经:我经常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引导孩子,需要树立榜样时,我就会搬出正面人物的故事让亮亮学习。孩子不听话时,我也经常用故事的反面人物来暗示他。这比正面批评效果好多了,也更能让孩子接受。

讲述:悦悦妈家有小女1周9

巧虎都睡了,我们跟电视说晚安吧!

“悦悦,该睡觉了,闭上眼睛!”“不要不要!悦悦不睡,爸爸快来呀!”……

这是我们家很长一段时间的“睡前进行曲”,悦悦在睡前往往要折腾上一两个小时。如果我和她姥姥用高八度的声音和她较量,结果却引来她更高八度的“不要”或者哭声。俺在经历了一段筋疲力尽的战斗,以及与孩他爸的激烈讨论后,终于摸出了些门道!

现在到点了,我都是先征得女儿同意。“悦悦,你看噢,天黑了,巧虎都睡觉了,我们也跟电视说‘晚安’好吗?”“悦悦,你是自己睡呢,还是和妈妈睡?”“小悦,你是要听歌还是听妈妈讲完故事就睡觉?”这些选择题越来越多,都抛给女儿自己做决定。

我惊奇地发现,女儿不再固执地发脾气,渐渐跟着讲道理了。比如,她会说:“那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等她的愿望得到满足后,就开始安静下来,不再翻来覆去。现在基本能在半小时内入睡,不得不说进步神速啊!

于是,在吃饭、看电视、洗脸等其他容易起冲突的事情上,我也开始调整自己,不再动怒,而是用平等的态度、商量的语气、故事诱导的方式,和女儿巧妙沟通,都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在我和女儿的相处愉快多了,女儿的急性子也有了改善。

过招心经:不要羡慕别人孩子如何听话,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作为父母,要先了解自己的孩子,用心地与之相处。在要求孩子时,少用命令口气,请蹲下身子,和孩子平等沟通。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灵性的,只要他感觉到被尊重,那么你也会得到相同的回报!

讲述:彤彤妈家有小女3周3

你知道我们家在哪吗?带妈妈回家吧!

有次,带彤彤买菜回家,我们家要上楼梯到6楼,小家伙非要抱。

我说,“彤彤,你看妈妈拿这么多东西好重好累的哦,你自己走啊,好乖!”彤彤不走,赖在那。我又说:“咦,前面有小朋友呢,我们一起看看去!”

这下彤彤乖了,走得也挺快,可是没一会儿又不走了,嘴里嘟囔着,“没人玩。”就这么走走停停,我忍不住要着急了……突然我说:“彤彤,我们家在哪里呢?”

彤彤笑了,手指着家的方向,“那里!我们家在那里!”看她终于动了,我接着诱惑她,“彤彤,你带妈妈回家好吗?妈妈不知道家在哪里呢!

”小家伙很得意地小跑起来,一直走到了家门口,还特兴奋!

有时出门她不愿意走,我就说:“来追妈妈哦!”小家伙就会摆动双手追上来。我就稍微等一下,然后说:“真厉害,追上妈妈了!”或者让彤彤跑,我在后面追,她可开心了!

过招心经:这是女儿快2周时的事儿吧,孩子懂事后,更愿意像个小大人一样,喜欢被人夸,喜欢有挑战性的事情。只要合理地诱导孩子,把自己也当作孩子跟她一起做游戏,孩子就不会那么拗了。

过招心经:保持一颗童心,给孩子成就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不要老以成人的经验指导孩子应该怎样,有时不妨适时抓住些机会,引导他们自己思考。如果是你平时常坚持的行为,孩子一般会有习惯性的反应,等他们自己说出解决办法,孩子也就很愉快地入了你的圈套。

因此,家长们应该掌握更多的育儿经验,这样也是为了更好的照顾宝宝,不让有麻烦事情发生。

育儿书上看不到的育儿经验


每个要做妈妈的女人,都会从书本上预先获得大量的育儿知识,来作为自己养育宝宝的指南。但宝宝的成长却不是照本宣科,书上的内容很难覆盖宝宝的一点一滴,也有许多事情是新妈妈始料不及的。在我边育儿边和人交流经验的这几个月中,我就发现了好几个书上没写,但宝宝普遍都有的现象。

书上没说:刚出生的宝宝就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没有宝宝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宝宝除了哭,其他时间会很安静,等宝宝到了家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整个月子里,我都被宝宝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包围着,一会是“吭!吭!”,一会是类似鸟一样的尖叫声,一会是像马一样的“咴咴”声,一会又是“哎?”的一声长啸,其大无比,不分昼夜。最开始的几个晚上,我总是被吵得睡不着觉。我以为只有我家的宝宝这样,后来一打听,原来刚生出来的小孩都是这样的,老人的话叫“挣长”,大概的意思是说宝宝通过这样的“挣”,舒展筋骨长个。出了月子,这种情况就慢慢消失了。

书上没说:宝宝的第二个月会很缠人,要人一直抱着

月子里的小孩除了吃就是睡,在他不吃奶的间隙,你尽可以把他独自放在卧室里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可第二个月的孩子就再没有这么省心了。这个阶段的宝宝白天醒的时间长了,可又不会玩,不会和人交流,醒着的时间里,就剩哭一件事可干。现在回忆起这个月来,印象最深的就是抱着宝宝溜达了。

这时的宝宝还有个特点,就是抱着睡着了,一放下就醒,为了让她睡着、不哭,我曾经有一次连续抱了她一整天,到了晚上,胳膊疼得已经抬不起来了。开始我以为是宝宝缺钙或者缺锌什么的,按照别人的建议补钙又补维生素d,但都无济于事。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宝宝进入第三个月,这毛病奇迹般地好了。问了几个同月龄的宝宝的妈妈,都提到了这个特点,才总结出这是正常现象。

书上没说:小宝宝也会放臭屁

快满第3个月的时候,宝宝进入了一个生长加速期,本来每次吃一边乳房的奶就饱的宝宝突然吃空两个乳房还意犹未尽,夜里也由一夜吃一次奶改为吃两次甚至三次。她吃得多了,大便却少了,原本一天一次,突然间两三天也不拉。我查了《斯波克育儿经》,上面提到吃母乳的宝宝到第三个月的时候,由于母乳好消化,可形成粪便的东西少,大便会变得不频繁。但是,书上却没有提到宝宝会放臭屁。

一个星期天,宝宝已经是第三天没大便了,她突然开始放极臭的屁,臭的程度比大人的一点不逊色,而且是一个接着一个,这可是我没有听说过的现象。

问了几个人,有人怀疑是便秘,给我出了不少主意,我按照她们的说法给宝宝喂水,用棉签蘸婴儿油刺激宝宝的肛门。这些举动除了令宝宝生气地大哭以外,没有见到一点效果。我几乎怀疑宝宝是生病了,差一点抱着她去医院。

第二天早上,宝宝大便了,还是稀稀软软的母乳便,没有什么不正常。后来听我姨妈说,孩子到了这个月份,大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老人管这叫“攒肚儿”,说是宝宝正贴膘呢。至于臭屁,那是几天的大便产生的废气而已,没有什么奇怪的。一场虚惊就这样过去了。后来跟其他妈妈聊起“臭屁”事,原来她们的宝宝也都“臭屁”过。

书上没说:有几个阶段,宝宝会突然变得大饭量

书上说,生完宝宝奶水会在两三天后到来,可没说会来多少。在月子的前半段,很多妈妈的奶水都很少,按有的人的说法,是“只够宝宝漱口的”。刚养宝宝的时候不知道,以为是自己奶不够,急得不行,家里的老人怕饿着宝宝,也都建议搭奶粉。想到书上说的纯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我一咬牙顶住了。为了弥补奶水的不足,就只能增加喂奶的次数,大半个月子,我几乎时时刻刻在喂奶。快出月子的时候,奶水突然汹涌地来了,再不用发愁宝宝不够吃了。

奶水不够的情况不只是在月子里有,到了快3个月的时候,又出现了一次。本来只吃一边就能饱的宝宝,那阵子两边都吃空了还意犹未尽;原本3个小时吃一次,这时她两个多小时就顶不住了,喂得我辛苦万分。这样的情形大约持续了1个星期就消失了,宝宝重又改回一次吃一边,3个小时吃一次了。后来在有的文章上发现,这是宝宝的“生长加速期”,大约在宝宝出生后3天、3周、6周、3个月各会出现一次。

过了3个半月,类似的情形又出现了,但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我明显感觉我的奶水无以为继。一个“过来人”告诉我,到3个多月的时候一般有一个“回奶期”,只要坚持喂,几天之后就能恢复。

书上没说:宝宝会突然有个厌奶期

以前曾听人提到过厌奶期的问题,但从不知道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到了3个多月,我自己终于体验到了。这段时间,每次喂奶就像打仗,明明宝宝很饿了,可乳头一放进她的嘴里,她就号啕大哭,奋力挣扎,再给,再哭。好不容易吃上了,没吃几口,就突然吐出乳头哭上了。一直要等到她闹得精疲力竭了,才能老老实实地吃。除了吃奶,她别的时候也显得很烦躁,常常使劲嚷嚷。

开始以为是奶水不够了,冲了奶粉给她喝,她一口不喝;后来判断是穿得太多了热的,改穿薄衣服,结果造成她拉稀。种种方法想遍用遍,怎么都不管用,愁得我都快陪她一起哭了。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她一点事情也没有了。我在网上搜索良久,发现一篇文章里提到了“厌奶期”,没说是什么表现,只说这个阶段会持续一到两周,我家宝宝正好一周。

妈妈的经验:宝宝生长不是“照本宣科”

书上说,宝宝到2个月会笑,2个半月会看自己的小手,3个月会趴着抬头,3个多月可以翻身……但我家宝宝几乎没一项符合的。我宽慰自己说宝宝是早产儿,长得会比别人慢些,后来在网上和别的妈妈聊起,发现她们的宝宝也没有都按照书上的规律生长。最后我终于得出结论: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只要他健康、快乐,什么都不用替他担心。

胎教经验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