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几乎每天都包围在孩子提要求的声音里:

“让我再看一个小时电视吧”

“我要吃冰激凌”

“我就要现在出去玩嘛”

类似这样“得寸进尺”,“无穷无尽”的要求常常让很多父母不知如何是好。你满足一个,后面又会有好几个等着你。

然而现实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总是满足孩子各种要求。

不以为然型

如今家庭条件越来越好,而孩子只有宝贝一两个,父母乐意满足孩子各种要求,觉得不能亏着孩子,孩子开心当父母的也看着高兴。

甚至还有一些条件跟不上的家庭,哪怕倾其所有也愿意满足孩子,博孩子欢心。正如前段时间引发广泛讨论的“全民富二代”的病态现象。

心理补偿型

有些父母忙于工作,或是与孩子聚少离多,对孩子照料不足,心中有愧疚、亏欠感,便以物质满足孩子的方式,作为对孩子的“补偿”,得到内心的宽慰。

手足无措型

一些父母缺少经验,没有自己的教育原则,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不知道哪些可以满足,哪些是要拒绝,哪些可以延迟满足,就干脆都满足。

其实,不分时间,不顾孩子的长远发展,一味全盘满足孩子要求,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十分不利。

孩子会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贪心、自私,生活、学习习惯差、缺乏自律能力,最终表现为情商能力不足。

变形记里某一期的主人公,跟爸爸关系很差。一天晚上打电话让爸爸给他买最新的iphone回来,并声称“不买回来就死外面”,由于时间太晚爸爸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买回来,结果一回家就被这个儿子拳打脚踢,满嘴脏话。

还有社会上的啃老族现象,大学生毕业了还不愿意工作,依然索求无度,让父母供养着自己。

这些让人痛心疾首的例子,无不体现着毫无原则满足孩子要求对孩子身心的毒害。

想要孩子获得长久的幸福,父母就要对孩子的欲望有所节制。

1.尊重孩子,凡事平等交流

不要一味满足孩子所有要求不意味着全盘否定,孩子的某些要求或许不合时宜、或许有点过多、也有违反家中规矩的,但是是可以理解的,想多吃点冷饮,多看会电视,偶尔想偷个懒,都是人之常情,大人也有想放纵的时候。

关键在于父母的态度,不要像针尖对麦芒似地严辞拒绝,或是狠狠教训一顿,孩子感觉自己得不到理解,对这种拒绝方式十分不满,就喜欢用撒泼打滚、无理取闹的方式表达出来。

并且孩子下一次根本不敢来征求父母的意见,需求被压抑,或是偷偷去做根本不让父母知道。

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的这些需要,并采用温和的态度与他商量。孩子其实并不贪婪,很好协商,并且能够体谅别人。

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心理需求被认同,哪怕被拒绝了,也是感觉舒服的,并且比较容易接受这个结果。

2.适当满足,适当拒绝

成语“欲壑难平”,说的是如果纵容欲望,欲望将是无止境的。

无节制的孩子,吃喝玩乐只要说一声,随时都可以得到,没有计划性,也不需要为此付出努力,那么在孩子的世界里,这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提的要求只会越来越多

既不会因为得到而珍惜,更不会因此而感恩。

所以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要选择性满足,对于不恰当的要求坚定拒绝。不要因为孩子的无理取闹或是撒娇卖萌而轻易妥协。

有原则的家长,才能培养出懂得控制欲望的自律型孩子。

拒绝的方式很重要,态度温和而坚定,在尊重孩子、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拒绝孩子,更利于孩子接受,以后想提出什么要求时,敢于并乐于征询父母的意见,积极与父母商量。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3.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等待

美国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通过跟踪这些孩子整整20年,心理学家得出结论:能够克制欲望的学生,学习成绩要比那些受不了糖果诱惑的的学生好很多;参加工作后,他们从来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总是能走出困境获得成功。

人没有耐心不仅事业上难以成功,就是平时处理日常生活也会出现许多问题。由此可见,具备忍耐力,能够等待,可以帮助人们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成功。

家长要让孩子在期待中实现愿望,学会在等待中体验这既煎熬又幸福的过程。

比如孩子爱看电视,不要让孩子一直看好几个小时,而是规定每天只能看两集动画,让孩子期待每天的动画片时间;比如孩子喜欢吃冰淇淋,不要无限量供应,每天给孩子一支到两支,让他对美味有所期盼。

习惯了在期待中获得满足的孩子,才能学会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为自己的要求被拒绝或暂时被拒绝而“大动干戈”,将来也能学会面对诱惑,有自控力。

4.教孩子学会感恩

普通条件的家庭里,父母越是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越容易没出息,觉得啃老是理所当然,也越是虚荣自私。这些隐患多数都是家里从小就埋下的。

不少父母不遗余力地爱自己的孩子,倾其所有给孩子他们能给的一切,但他们的付出不仅没有换来孩子的满心感激,孩子还总觉得自己不幸福。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

学会感恩,孩子才能明确责任与担当,体味真情、感受幸福。

家长要引导孩子参与到感恩的行动中来,从最基本的待人接物中互道感谢,到帮妈妈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帮爸爸捶捶肩膀,日常的小事中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此外,一个人是否有感恩之心,与他所处的环境,所受到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父母也要做好榜样,尊老敬老,善待身边的人和事,对生活、对亲人朋友常怀感恩之心。

中国有句古话说“惯子如杀子”,当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想事无巨细都帮孩子承担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给他们的成长制造阻碍,忽视了他成长所需要的磨练和对欲望的选择、克制。

一个不曾被拒绝的孩子长大后是经不住挫折考验的,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要学会理智满足、适当拒绝,不要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教育孩子的快感原则和现实原则


首先来说一下什么快感原则和现实原则,因为这两个都是精神分析用语,我们尽量简单地来介绍一下。从结论来说,“满足了的欲求”根据快感原则有可能再次产生相似的欲求,而“被阻止的欲求”则根据现实原则,其后不太可能产生同样的欲求。

如果你认为孩子的欲求是正当的,那就满足他的欲求;如果你认为孩子的欲求是不当的,那就要坚决阻止他的欲求。

从很早时候父母就应该亮出这种基准,这是很重要的。孩子由此体验人生早期的“基本学习”。

这种早期学习体验的最重要时期是3岁之前。1岁之前培养放弃萌芽的训练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有放弃意识的孩子即使被阻止,也不会产生欲求不满,比较容易接受现实。这是早期训练的必要条件。

小学生、初中生都可以进行按照快感原则和现实原则区分的训练,但是由于孩子的早熟,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生都迎来了第二个反抗期,逆反心理增强,这种训练变得非常困难。有时会火上浇油,有可能引发更大的麻烦。

到了这个时期,只有等待孩子本人的觉悟。

但是,孩子的自知很不容易得来,而指导又很困难。很明显顺序有误。1岁前有没有放弃萌芽,直接影响到这个阶段训练的成败。

那是什么呀?!

“合理的欲求就满足他,令人不快的欲求就拒绝他”,这似乎是很简单的基本原则。

但是现在这是很复杂的问题。

这是发生在一个公园的事情,一个小学男生和他妈妈一起用石头投向在水池中游的鲤鱼,打中的时候拍着手高兴。路过的老人提醒他不该这么做,他的妈妈说“这是让他做投球练习呢”。

老人坚持说“鲤鱼是所有市民的财产,应该好好珍惜”,生气的孩子妈妈反问道:“你有什么权利说这样的话!”“看到坏事或不对的事市民都有阻止的义务。”老人这么说以后,妈妈一边骂骂咧咧的一边带孩子走了。

这个母亲对孩子使用了“投打鲤鱼也没关系”的快感原则,她这么做没有错吗?

还有一件,这也是发生在一个公园的事情,一个3岁左右的女孩将垃圾袋扔进了草坪,路过的中年妇女温和地提醒她说“乖孩子,扔进垃圾箱里哦”。

旁边听到的年轻母亲变了颜色厉声呵斥道:“不是说过吗,不能在有人的时候扔!”

这个母亲对幼儿使用了“不能在人前扔垃圾”的现实原则,这么做没有错吗?

总之,看完以上两个小故事,大家都很容易明白了哪些是可为的,哪些是不可为的。尽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合理的欲求就满足他,令人不快的欲求就拒绝他。

不要总是反复的问孩子无聊的问题


家长在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都会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呢,通常你都与孩子怎样的交流来增进您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呢。那家长们就通过下面的内容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如孩子交流的最高的境界需要怎样的方式。

通过积极的言语交流,可以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提问习惯,激发孩子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孩子观察事物,提高思维能力。

家长要善于提问,所提问题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思维发展水平。言语发展早期应当多提问类似“要不要”、“好不好”的问题,重在引导孩子参与思考和表达。

家长要善于抓住提问的时机。当孩子兴致较高时,可以就当时的情景事件提问,所提问题要接近生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教育

提问要具多样性。有些家长翻来覆去总是几个问题,比如“想我了吗”“爱不爱妈妈”之类,孩子只是习惯应答,并不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

当孩子提问时,及时应答最重要。有些家长应答较为迟钝或不耐烦,会挫伤孩子提问的积极性。这不仅影响孩子的思维和表达训练,还可能影响其个性发展。

生活中的提问和应答尽可能以自然发生的形式进行。家长要放下教育者的心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不必过于关注教育性,总担心自己的回答有错;也不必刻意维护权威,不懂装懂,这不仅会误导孩子,也是自身心态偏差的体现。当然,在进行某些教育之前,家长也可以事先丰富自己的知识哦。早期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及时的了解与孩子积极教育的几种形式对于家长来说需要怎样的方式呢,希望上面的内容对于家长来说还是有一定的作用力的。家长在以后教育孩子的方式最好要避免怎样的需求。

父母教子应遵守的三大原则


当今父母为何难当?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家庭教育专家许建国提出,家庭教育首先应从家长教育开始。许建国分析,造成如今父母难当的原因有五:

第一,现在社会文化多元了,生活环境变了,孩子复杂了;第二,父母管教孩子还用着自己当孩子时的经验,然而两个时代的孩子不一样;第三,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望子成龙越来越心切,教育孩子越来越烦躁;第四,父母爱子天经地义,父母教子不会变通,容易造成两个极端:0到12岁的“前半段”教育,是溺爱、迁就、娇惯、满足、让步,12岁到高年级,是唠叨、训斥、打骂、强制、放弃。

“两极分化”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第五,父母往往认识不到,父母自身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家庭的生活情调是教育最好的教材。

当今父母这么难当,到底咋教育孩子?许建国提醒广大家长,父母教子至少要遵守三大原则:

第一,平等尊重原则。当你尊重了孩子,孩子也会尊重你,不要把孩子的情感不当一回事;

第二,家庭本位原则。因为孩子0到12岁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这段时间内,家庭教育要重于学校教育,家长应当用友好、开明的方式每天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孩子就会把心底的秘密告诉父母;

第三,带着笑脸坚持原则。应当让孩子适当吃苦,锻炼孩子的意志,家长不能过于溺爱孩子,这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

教育孩子的一些原则


1.遵守民主原则

做父母的要努力营造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充分重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小提示

有时候你提的很好的建议小孩不接受,一般的家长就会大发雷霆。其实,你应该考虑一下你的建议对于小孩来说是否合适。

不妨换一个角度,从小孩的角度去想一想。一般的母亲都喜欢逛商场,但小孩子不一定喜欢,为什么?

你蹲下去看一看,你就会发现:你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他(她)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腿。你如果埋怨他(她)不听话,你有道理吗?所以,在小孩不听话的时候,最好换一个角度去想,这样,教育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

2.遵守关爱原则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孩子是一切家庭教育工作的基础。

*小提示

孩子都需要爱,他们对爱的需要远远胜于对玩具的需求。

建议:与孩子道别时挥挥手;孩子回家时给他一个问候;轻轻地拍拍孩子的肩;临睡前给孩子一个吻……

3.遵守快乐原则

让孩子感受到生活是快乐的,学习是快乐的,不要人为地制造压力。

*小提示

如果你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并赞美他,比如当他画了一幅不错的画时,你能及时表扬他,而且表现得很具体:“你画的恐龙尾巴真的很生动。”

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棒的礼物,他的脸上一定会绽放动人的光彩,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能使他以乐观的态度来面对未来新的挑战。

4.遵守兴趣原则

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小孩,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只要他们的兴趣本身不坏,就要努力为他们提供便利条件,让他们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小提示

作为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是控制过严又可能压制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作用。

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只有从小能享受选择权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和自在。

5.遵守鼓励原则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父母要多留心幼儿的长处,不要吝惜你的赞美之辞和适当的物质奖励。

*小提示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赞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动跟警卫伯伯说早安,真的很有礼貌。”

不过,赞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6.遵守游戏原则

父母应挤出时间和孩子一起玩乐和游戏,使他们在愉快的玩乐中学习知识并增长才干。

*小提示

虽然孩子入学后,其主导活动是学习,但游戏仍然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有些父母存在着一种误区,总认为游戏会浪费时间,会耽误孩子的学习,中国也有“玩物丧志”的古训,其实不然。因为游戏不仅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而且可以使他们在快乐中增强体能,增长知识,提高自尊。

7.遵守宽容原则

父母要善于宽容孩子的错误,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他们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

*小提示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你的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

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如果能这样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错误面前保持冷静了。

8.遵守信任原则

要大胆放手地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的信任是他们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催化剂。

*小提示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但不少家长怕孩子选择错误,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可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家长应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总之,随着孩子生理和心理世界的成长,父母们开始考虑如何来塑造他的行为,以便帮助他学习。父母就学会与孩子进行沟通的一些原则。

为什么孩子总是爱做重复动作


其实,这种现象早在孩子未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了,比如:吮吸的本领,正常的宝宝一出生就已经会卷起舌头,条件反射般地吮吸妈妈的乳汁了,这一本领是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一遍遍吮吸自己的手指练就的。如果碰巧,在产前检查的后期,妈妈还能从B超影像中直接观察到这有趣的一幕呢。

出生以后的宝宝,重复“练习”的范围扩大了,重复的动作中蕴含的意义也更丰富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惯常的重复例子来解读其中的意思:

一、“我有很多担忧,但说不出来。”——渴望寻求安全感

对刚出生的宝宝来说,类似反复吮吸自己手指的举动,一方面是想重温原先在妈妈肚子里的安全感,另一方面是在表达希望和妈妈发展一种新联结的渴望,比如喂奶时的触摸等。这个阶段,他们最大的担忧是害怕被妈妈抛弃,这些复杂的感受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因此只能借助反复做这个动作来安慰自己。

一般来说,这个动作在2岁半之后频率会有所降低,但如果宝宝日后在幼儿园又频繁出现吮吸手指的动作,爸爸妈妈马上就要意识到,这是“分离焦虑”的标志。

我们可以仔细回顾出现这个动作的时间点,大多是生活中发生了一些较大变化的时候:比如换学校、搬新家、戒奶嘴之后或重要照顾者离去等。当安全感的基石发生动摇的时候,宝宝往往会退行到婴儿的状态。

二、“咦?有些东西不见了,又出来了!”——努力理解事物的恒常性

10个月左右的宝宝,小手小脚已经初具力量,手指动作也已相当灵活。他们常爱玩的一种“游戏”,就是把手里抓到的东西扔出去,等大人帮他们捡回来再扔出去。父母捡得快,宝宝就扔得快,这种游戏对父母来说并不有趣,甚至是活受罪,往往捡着捡着就不耐烦了。殊不知,反反复复的过程中,宝宝在获得空间感的同时,还初浅地理解到了事物存在恒常性:东西不见了,又出来了!

在理解事物恒常性这一点上,更为典型的游戏当属“躲猫猫”。可别小看此类游戏,这可是为妈妈或其他重要照料者日后成功“脱身”奠定基础哦。宝宝通过反复玩这种类型的游戏,努力地理解和接受重要照料者有时会暂时离开一会儿,但总会回到自己身边。

三、“只有这样做,我才能明白一些事情。”——反复能加深大脑中的沟回

孩子反复玩水和沙等游戏,或者总是要求大人讲同一个故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看看大脑皮层是如何发育的吧:

大脑皮层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褶皱——沟回,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础,有沟回的脑是一部分大型哺乳动物的独有特征,复杂的褶皱使得体积不大的脑可以拥有很大的表面积,产生较高智能。在大脑发育过程中,主要的沟回在妊娠中迅速发展并在婴儿出生时完全形成。

出生以后,婴儿大脑皮层表面的沟回不明显,但随着与人和环境的交往(适当的刺激)而增多,婴儿大脑的沟回逐渐显现、加深、表面积增大,从而扩大了宝宝的运动、思维等功能区。而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的关键在于重复,重复才能加深大脑皮层的沟回。

由此可见,孩子在某段时间重复地玩某个固定的游戏或玩具,是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所以,他们会在学习穿鞋的阶段,穿上又脱下,再穿上,再脱下;在搭积木的时候,他们会搭完推倒,再搭,再推倒……重复做,是孩子理解事物的重要途径,如果你通过这篇文章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请多给孩子一些耐心哦。虽然我们成人觉得“没意思”,但对孩子来说却有“重大意义”。

教育孩子的原则,你做到了几个?


家长是学龄前儿童人生的第一启蒙老师,在独立的是非观没有形成之前,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所以父母的早教方法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为了可以更好的教育孩子,家长要注意什么呢?

1.给孩子一个选择

允许儿童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去做事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帮助他们成功的最佳途径之一。如果你让孩子感到她有选择去学芭蕾舞或是去练健美操的自由,她就会更卖力气地去做这两件事中她所选中的那件。

2.接受现在的他

如果你感兴趣的仅仅是你的孩子是否是全班最好的朗诵者,那么,你的期望就太过分了。每个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发展、成长的。把你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较会让他认为,如果他没能按某一特定标准去学习、做事的话,他就是一个失败者。

3.是否有隐藏的困难

你是否问过你的孩子为什么突然间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不愿做家庭作业了吗?也许他会在你的询问下说出心里话——他被坏孩子欺负了,他不喜欢他的老师等等。如果孩子变得毫无动力了,通常他会有一个正当的理由。

4.解释你的理由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放弃钢琴教育,因为你很肯定这是对他有好处的,那么你会怎么做呢?无论你想怎么做,决不能冲你的孩子大喊大叫、声嘶力竭地训斥他。因为大叫后没几分钟,他就不再去听你在说些什么了。

5.重视赞扬的作用

赞扬必须是有的放矢的。你仅仅说了句“干得不错”,他就会知道,你并没有真的注意到他和他的成就。

6.明智的奖赏

父母会许诺,如果孩子考试考得好,他就会得到一辆自行车;如果考得不好就什么也得不到。事实上,这样对待孩子是一种可怕的态度。建议各位父母不要给你的孩子许以大奖赏。

父母教育孩子的禁忌:

1.居高临下

这可能是传统遗留下的问题,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专家表示: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总以家长自居,即使父母的批评有时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们也会“口服心不服”。因此,专家建议:父母们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样大家的感觉都会很好。

2.求全责备

毕竟还是个孩子还小,当他在整理被褥、画画或者投掷皮球时没有做好,父母不应苛刻对待他们的表现,如果父母们总是苛刻地对孩子说,“你还差得远呢”,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3.频频夸奖

别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要不停地夸奖孩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理解,它更大程度上是指理解孩子和鼓励孩子。过度的无谓的夸奖只会使孩子骄傲自满,而且,听惯了父母夸大其辞的赞扬后,在步入社会后他们很可能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4.过多限制

孩子眼中的世界不可能和父母眼中的世界一个样。父母过多的限制会让孩子感觉收到束缚,这是孩子最为反感的。

5.关心过头

“今天谁来了电话?”、“日记上记了些什么?”……每件事情父母都要问个明白;要知道过度关心,只会让孩子反感,因为,孩子会感觉自己的世界一直收到父母的干扰,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在压缩,从而丧失特长发展的机会,甚至,引起我的逆反心理。

6.全盘否定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容易犯的错是批评的太过,诸如“你总是撒谎”“我们家里没哪个像你这样笨的”等,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绪。

7.是非不分

“这孩子喝酒快赶上他老爸了。”这句话到底是在表扬孩子还是在批评孩子呢?可能孩子们的理解中褒奖的成分会更多些吧!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是,一定要就事论事,并且让孩子知道他错在何处。

8.贬损他人

偶尔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龄小朋友做些横向比较是自然的,但父母更多的是看到别家孩子的优点。这样的教育,怎能起到好的效果。

9.事事代替

现在有许多父母事事都不让孩子干,不让孩子有自己作决定的权利,究其原因是怕孩子做不好或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后的伤心,但对孩子来说,不经历失败,怎能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况且,孩子在将来的某一天,终究要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的,如果现在没有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他便无法自己把握将来。

10.不以身作则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己首先没做好榜样,当孩子效仿父母的一些不恰当行为时,父母又要千番指责。言传身教,没有身教,言传就无从谈起,因此,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才能起到垂范作用。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家长要多下功夫哦。

给孩子性教育的五个原则


当孩子逐渐长大后,肯定会对自己和大人的身体产生好奇,没准儿哪天就问出令大人难以立刻回答的、有关性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情景出现,绝对有必要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合适的性教育,而如下5条原则非常值得关注哟。

原则1家庭是最佳教室

在家里进行性教育是最为合适的。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在家里都是最为放松的,因此进行性教育就少了很多压力。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宝宝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当孩子看见爸爸妈妈总是很亲近、很甜蜜、相互分享喜怒哀乐时,就能从他们的体贴与关怀中体验到两性的和谐互动,这就达到了性教育的效果。根本不需要刻意说教,就在平时的耳濡目染中,宝宝就能学习到与异性相处的正确态度。

请注意,如果家庭中总是充满语言与动作暴力现象,那么孩子就会长期处于一种紧张与害怕的情绪中,同时也会获得不正确的两性印象,认为性别就是不平等的、是充满冲突和暴力的,自然就难以知道如何与异性相处。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日后要建立正确的两性观念是相当困难的。

当然,即便父母整天争吵打斗,估计他们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性教育。但是,无论再怎么努力去“教”,只要孩子身处家人相互责备、不满、两性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那么对他的成长来说都是一种遗憾。

原则2自然地谈论性

在自己家里谈论性和身体器官,这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就陆锦英老师的经验来说,自从她的儿子具备语言能力开始,她就借着洗澡的时候教他认识身体,让他觉得谈论“性”是很自然的。有时她的儿子会问:“妈妈,为什么你下面有毛,而我却没有?”“卫生棉是做什么的?”她都会认真回答儿子的所有疑惑。

在与孩子谈论“性”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的神秘色彩,否则大人本身都无法坦然面对“性”,再加上知识不足、难以找到有效方式等原因,要和宝宝谈论“性”就感觉更加困难。但是,父母总是羞于启齿、含糊搪塞或一味训斥也不好,反而会使宝宝产生种种奇怪联想,严重者还会造成日后的性压抑或性苦闷。

孩子对身体产生好奇是一种自然反应,大人无需以有色眼光去看待,不妨坦率自然地回答孩子提出的疑惑。当孩子有性的问题时,就以他所能够理解的语言来直接回答问题,不要扭扭捏捏,也不需要转移话题或含糊其辞。早期压抑宝宝对身体探索的欲望,会使他日后一提到性就感觉别扭,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或是一味排斥、鄙视甚至忽视,这对正常的心理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原则3用正确名称谈论身体

正确的性教育,就是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感受身体的美好,而不是什么隐晦肮脏的东西。只有从小对身体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不会做出不礼貌的行为来,比如拿异性的生理特征开玩笑、游戏式地抚摸其他人的生殖器等。其实,孩子的可塑性很高,在很多时候,接受过度社会洗礼的大人反而要向孩子学习,学习着如何去坦然看待性,进而不避讳谈论性器官。

据陆锦英老师介绍,在洗澡的时候,她会很自然地带孩子认识身体的器官,清楚讲解每一个器官的功能,对她的儿子来说,说出“阴茎、阴道”就像说“鼻子、嘴巴”一样自然,因为它们都是身体的一部分。大人在谈论性的时候越自然,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就越好。

原则4注意自我保护,清楚身体界线

在孩子正确、坦然地认识身体之后,就要让孩子知道隐私与自我保护的重要。其实,在教导孩子认识身体器官时,就要让他明白不能暴露身体的某些生殖器官,这并不表示那些部位是可耻的,而是出于对个人隐私权的尊重。

随后,父母可从小教导孩子保有自己身体的隐私权,不能让别人随便触摸自己的身体,也不要随便触摸别人的身体。所以,当孩子想伸手摸妈妈的胸部或是想看其他阿姨的内裤时,都应适时教导正确的观念。

当然,那些出于礼貌的举动,如摸头、触肩等就另当别论啦。不过,每个孩子对身体的感受都不同,如果宝宝对亲友的拥抱或触摸确实感到不舒服,做父母的一定要相信并尊重他的感受,以委婉口气向亲友说明,以减少身体不适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困扰。

原则5认真回答所有问题

成长中的孩子总是乐于探索,对身边的事情充满疑问,这也许让很多家长感到头痛,尤其是被问到感觉尴尬的性问题时。对此,陆锦英老师特别强调一点,希望大家能认真回答孩子的所有问题。因为一个探索欲强烈的孩子,当欲望被满足、疑问被认真答复时,他会更加愿意表达,这对个性发展很有好处。

当然,这样的孩子通常对性也充满疑问,但是这并不代表什么,只能说明孩子长大了。只要大人坦然诚恳地去回答问题,孩子就会自然无邪地接受。千万不要让孩子感觉有关性的问题都是“怕羞”“可耻”的事,大人更不应该有这种想法,那已经是相当迂腐的观念,只会妨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