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的安全感来自于妈妈, 方向感来自于爸爸!家有男孩必看。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习惯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上的一系列变化,你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资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男孩的安全感来自于妈妈, 方向感来自于爸爸!家有男孩必看”,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位母亲这样描述丈夫与儿子的关系:有时,我觉得丈夫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像一个谜,他们总是扭在一起打打闹闹、你追我赶、互相挠痒痒。他们之间打闹的性质与我和儿子之间完全不同。我觉得他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语言。

例如,当丈夫与儿子打闹之后,他们会一同躺在床上,摸摸对方的肚子,然后安静地休息一会儿。但一旦他们其中一个人有了小动作,另外一个人就会马上进入警觉状态,就好像他们心有灵犀一般。

母爱给男孩满足感父爱给男孩方向感

父亲和儿子之间确实有一种属于父与子之间的语言。他们在一起可以不分长幼地打闹、可以不断触碰对方的身体……行为学家表示,父与子在打闹中所进行的身体之间的接触是父子之间所进行的一种深层次的沟通。正是由于这种深层次沟通的存在,男孩知道,他将要成长为像父亲那样的男人。在父亲身上,他们能看到自己的未来,他们会自觉地以父亲为榜样。

每个男孩的成长都需要家长的爱,但父爱与母爱完全不同。母爱细腻、温柔,在母爱中,男孩能得到满足感;而父爱博大、粗犷,在父爱中,男孩能找到方向感。

如果一个小男孩长时间接触不到父亲,或者感受不到父爱,他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进而会迷失方向。

例如,长期接触不到父亲的男孩会产生女性化倾向。另外,在长期感受不到父爱的情况下,很多小男孩为了使自己有机会与父亲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常常会用一些坏行为,如撒谎、偷盗、打架等,来吸引父亲的眼球。当然,还有很多小男孩不惜伤害自己,以赢得父亲的关注。

男孩是需要父亲的,他们需要从父亲身上看到自己的定位,他们需要模仿父亲的行为来使自己成长为男子汉。所以,为了男孩的健康成长,父亲千万不要以“工作忙”为理由而忽视了儿子。

父亲的行为、语言以及思想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男孩,但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能成功地承担“儿子榜样”这一角色。很多父亲就常常在无意识中把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传达给了儿子。

一位幼儿园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当我把孩子们的餐具都洗好时,一个小男孩正好在我身边。我请他帮我整理餐具,没想到却遭到了这个小家伙的严词拒绝。他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不,我不能帮你做这些事情,因为这些事情是女人做的,我爸爸从来都不做这些事情。”

看,这就是父亲的作用。一个刚刚有了性别意识的小男孩,就已经在主动模仿父亲的行为,他不自觉地把父亲当成了自己的榜样。

生活中,如果父亲很少帮妻子做家务,那么当母亲要求男孩帮自己做一些家务时,男孩就会理所应当地拒绝。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思想:做家务都是女人的事情,男人有权不去帮忙。

不同年龄段男孩的父亲应树立不同的榜样形象

作为男孩的父亲,如果你对做男孩的榜样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不妨借鉴以下几种观点和方法:

1面对幼儿期的男孩,帮他们完成对母亲的依恋

曾有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母亲的爱让我们迷恋,但母亲过度的爱却会使一个男孩长不大,使他永远停留在小男孩的状态。

的确,有很多这样的小男孩,他们不喜欢与别人接触,整天寸步不离母亲,甚至到了上学的年龄,还整天跟在妈妈后面,不肯去幼儿园或学校。

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这样的男孩长大后很难融入集体。而且,不管是与人相处还是做其他事情,常常会被强大的自卑心理包围。

事实上,这些男孩长大之后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完成幼儿期的心理发展任务造成的。

幼儿期,男孩需要完成的心理任务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完成对母亲的亲密分离。即让他们从对妈妈一个人的依恋中走出来,开始接纳爸爸和其他人。这一时期,爸爸的任务是巨大的,需要爸爸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男孩,鼓励他与自己沟通。

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讲,父亲的关爱意味着一种特殊的意义。

一位成年男性曾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我的父亲将近70岁了,一次,我们一起翻那些老照片。忽然,翻到了我3岁时的那张照片,父亲抱着我把我举过了头顶,我脸上的笑容很灿烂,也很自豪。

我把这张照片放入我的钱夹内。之后,父亲第一次跟我谈起了他与他的父亲之间的关系:“我的父亲从来没有抱过我,我甚至都没有在他的腿上坐过……”说到这里,父亲已经是泪流满面了。

我能深深地感受到,即使现在父亲即将70岁了,但他仍对小时候父亲没有抱过他而感到遗憾。

那么,父亲应该如何向儿子表达关爱之情呢?还是让我们来听听这些小男孩自己的心声吧:

“我喜欢爸爸带我出门,这样我会因为爸爸在身边而感到很自豪!”

“我喜欢坐在爸爸的腿上,让他不停地颤我,有他那大大的手掌扶着我,我一点也不害怕。”

“我喜欢爸爸把我举过头顶,这样我能感觉到爸爸的力量,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力大无比的神仙。”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让儿子成功地摆脱对母亲的依恋也不难,当然,这主要需要爸爸的配合。其实,爸爸需要做的也很简单:在显示自己男性力量的同时,对儿子多些关注和细心的爱护就可以了。

面对儿童期的男孩,明确规则,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

一位幽默的父亲曾这样说:“要想与儿子很好地相处,一定要学会摔跤!”

这位父亲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男孩喜欢父亲与自己打成一片。其实,这也正是很多心理学家都在研究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父亲和儿子在一起总喜欢打打闹闹,甚至是打成一团呢?

心理学家表示,男孩在与父亲的打闹中所学到的东西,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与爸爸的打闹中,爸爸能让他们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则的。

一位父亲说:儿子4岁时,我喜欢给他挠痒痒,他也喜欢我这样做,每当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我们父子俩就会围着整个房间跑来跑去。但有一次,我看儿子躺在床上,便过去给他挠痒痒。那天儿子也许不高兴,他没有像平时那样“咯咯”笑,而是狠狠地踹了我一脚。

我被儿子的反应惊呆了,但我并没有冲他发脾气或指责他,而是平静地对他说:“你受了伤会痛,爸爸受了伤也会痛,如果爸爸受了伤,那以后就不能陪你玩了。所以,我们需要制定一些规则,例如,不允许使劲踢别人、打别人,或是抓别人!你能遵守这样的规则吗?”

儿子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因为我看到他在点头。

其实,父亲与男孩相处的过程,就是向他们传输各种基础规则的过程。受体内睾丸素的影响,任何一个男孩都可以被称为“破坏大王”、“带有攻击性的机器”。

如果家长对他们的这种破坏性和攻击性听之任之,任其发展,那男孩真的会变成人见人怕的破坏性“机器”。但如果家长对他们的这种破坏性和攻击性进行强行压制,那男孩天生的探索欲望和创造欲望就会逐渐泯灭。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们规则是什么,让他们自己去把握行为的“度”。在这一过程中,男孩学到的不仅仅是生活技巧,还有自控力,他们开始学习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面对青春期的男孩,让他们感觉到道德约束的力量

大家都说青春期的男孩容易变“坏”,有心理学家表示,青春期的男孩是否会变“坏”,与他们是否与父亲在一起有很大的关系。

一位心理学家曾在一所中学里进行了调查。他发现这些初中的男孩子都是以“群”而居的。一般情况下,爱学习的男孩们总会在一起玩儿,而那些爱打架、调皮的男孩总在一起。

心理学家想深入了解这个现象,便问那些爱学习的男孩:“你为什么不喜欢跟他们一起玩?”“因为我跟他们不是一路人。我们都是有父亲的人,他们要么没父亲,要么不跟父亲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们总会干坏事。”

孩子们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人类行为学研究表明,劳改所里80%的“少年犯”都属于这样一种情况:他们要么没有父亲,要么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要么就经常得不到父亲的关注。

由此可见,对于青春期的男孩来讲,父亲就像一股道德的力量,他在时刻束缚着儿子的行为。

男孩进入了青春期,母亲的管教似乎已经对他们不起作用了。有时,为了让母亲看清这种局势,他们甚至常常向母亲的权力挑战。这时候,父亲最需要做的是与母亲站在一起,两个人用同样的态度教育儿子。在尊重女性方面,男孩需要父亲给他们做出榜样。

当然,要想让青春期的男孩认同家长的教育,父亲必须要和母亲达成统一战线。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父亲的态度一定要真诚。如果父亲并不想帮助妻子,而是逢场作戏式,那男孩就会越来越不尊重母亲,甚至还会越来越多地向母亲的权力发出挑战。

其实,当男孩进入了青春期,不是母亲的力量变弱了,而是男孩的“翅膀”变硬了。这时候,他们需要父亲给他们约束的力量,并为他们指引方向,所以,在这一阶段,男孩是否会变“坏”,大部分原因取决于父亲。

精选阅读

学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伴着春天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新学期又在我们的面前了,许多同学都会在开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高效的入学准备的小知识你了解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学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谁不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就爱粘谁”,也许对于这一句话,你还不是很了解,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的小编来详细的结合实例来向家长们解说这一句话的含义吧!从中你能够学到什么呢?

我听到许多妈妈讲,孩子是她一手带大的,所以特别粘她;孩子是保姆一手带大的,所以特别粘保姆;孩子是奶奶一手带大的,所以特别粘奶奶。

“爱”怎么会造成孩子没有安全感呢?这是因为心理不成熟的我们,会将自己的“爱”及“珍重”通过表情和语言一览无余地表现在孩子面前。孩子稍微磕拌一下,就会哎哟大叫;孩子被其他孩子推一下,就会噢地惊呼;尤其是那些保姆和老人,因为是给别人照看宝贝,心理非常有压力,为了告诉自己、也告诉宝贝的父母,就会将这种一惊一乍的行为表现得更为夸张。

我们的孩子正处在“吸收性心智期”,他们要从环境中的人那里获得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如果跟他在一起的人这样小心亦亦,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这就是没有安全感的根源。早教网

这样的孩子一步都不能离开那个使他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人。如果父母、老人和保姆同时在带这个孩子,而保姆最具这种特征的话,孩子遇到不舒服和危险时,就会去找保姆而不去找自己的父母。在孩子“吸收性心智期”,我们最好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吸收没有任何内在建构的人的精神状态而形成孩子自己的精神状态。

看看布丁妈妈是如何诠释的吧,作为妈妈的你是否有同样的经历呢?

我们这样对待过布丁吗?

有过。一岁三个月的布丁随地小便,完事后,刚想拍拍屁股走人,熟料一脚踩上,一打滑,哐当,了个腿朝天,头朝下,布丁爷爷快速跑过来,义愤填膺状,狠狠踹了两脚地板,抱着布丁颠了又颠,哄了又哄。某日,布丁在床上跳舞,旋转着到了床沿处,正自我陶醉状,我见状惊恐万分“啊.。。声扑过去抱住布丁,颤颤悠悠地说“妈呀,幸亏没掉下去”,布丁莫名其妙,其实人家完全能把握好度,知道啥时候该用华丽的转身,完全不用担心坠下舞台。还有,布丁曾被KFC的门卡过一次手,我当时一个人带着布丁在银广KFC门口,看到布丁的手硬生生的被挤进去,我有种万念俱灰的感觉,在布丁的手拿出来后,我惊慌失措的一边安抚布丁,一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用颤抖的声音一遍遍喊老公的名字。布丁无大碍,但我六神无主、高度紧张的样子,吓坏了她,布丁紧紧搂着我不敢松开。

都是源于爱,源于对布丁无微不至的呵护,才希望布丁生活的空间里全是安全的东西,即使发生了不安全,也要从感情上淋漓尽致的把担心把心疼表现出来。

但更多时候,我们对布丁有些不在乎。刚会爬的布丁,喜欢向茶几底下冲刺,茶几的高度正好是她爬行时抬头达到的高度,我曾用手护住茶几边缘,防止她磕到碰到。她姥爷禁止我这样做,说“她碰到一回后,就知道低头出入了。”果不其然,布丁在被撞过几次后,能准确得把握好低头抬头的频率,顺利通过茶几底部。布丁现在知道开水,发光的灯泡,冒热气的粥都是热的,她不会轻易的去动,我们没有强制性制止她不许动,这些都是她自己靠触摸和观察摸索出的经验。早期教育

我们生活的环境不是绝对安全的,我们对孩子的保护也有限度。在我们能力范围内,为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余下的只有让她自己去体会去经历,给她足够的爱心支持,适当的放手,她才能体验到什么是安全感。“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他支持,不需要的时候给予他自由”

还有种说法是,有安全感的孩子能正视分离。这点我赞同。分离时孩子的哭闹和平时的粘人是孩子表达感情的相似方式。布丁一直能正视分离,在她很小的时候,我就会告诉她,妈妈离开,要去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她都能欣然接受。布丁从小是奶奶带大的,在奶奶出门或回家的时候,只要给布丁说明,布丁就会摆摆手说再见,因为她知道我们是爱她的,是说话算话的,会准时回来,所以她放心让我们出去。

布丁是个不粘人的小孩,我很欣赏这个小孩通情达理的做派。

本网站小编总结:过于的爱孩子也往往很容易使其产生不安全感,因此做为家长我们要懂得适当的给予孩子爱,不要总是一惊一乍的,孩子本来没有什么事情,反而会被家长的一些表情而吓倒,所以说给予孩子适当的安全感很重要!

过早入园的孩子没有安全感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了众多父母的坚定信念。无论是早有计划还是跟随大流的,都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孩子越早接 受教育,身心成长就会越快越好。于是,很多刚刚才满2岁甚至连基本表达能力都不足的孩子就被送进了幼儿园的小小班。这样一来,他们受教育的时间比那些3岁 入园的孩子早了许多,但这是否真的适合这个阶段孩子的身心健康呢?

2岁童心理承受力差 较难适应入园转变

从幼儿教育专家的角度来看,判断孩子何时入园合适,最科学的办法是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具体细分。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家长们都希望把孩子早 早送来幼儿园,又有谁愿意自己的孩子比其他人上学晚呢?所以要细分孩子的入园年龄是不可能的事。”华南师范大学幼儿园副园长吴冬梅说。

她表示,绝大部分家长都只想让孩子早入园,早受教育,很少考虑孩子是不是能适应,心理承受能力够不够强。“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到 幼儿园以后受关注和照顾少了,常常会觉得不安和痛苦。而2岁的幼儿心理发育不成熟,语言发展有局限性,而且不懂调节情绪,不能像成人那样逃避痛苦、平复心 情,就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包括缺乏安全感、不敢与陌生人交往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还可能有心理疾病。”

为慎重起见,一些幼儿园在每年入园报名后都会组织面试、家访、亲子活动日等等,由此了解孩子和其家庭的育儿情况。“孩子起码要能表达自己的需 要,并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如果孩子不会说‘我想干什么’、‘我喜欢什么’,吃饭要喂,不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建议还是不要太早入园。”

入园前要多准备 培养孩子集体生活兴趣

为了让孩子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入园前的亲子班。从刚开始陪孩子玩一个小时,慢慢减为半个小时,直至完全不用家长陪 着,让孩子逐渐适应集体生活。家长应多称赞幼儿园和幼儿园的老师,当孩子喜欢上幼儿园,自然就能开心待下来。多带孩子参加集体聚会,并不断强化“和小朋友 一起玩真开心”,促使孩子对同龄朋友和集体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尽管孩子不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很多父母却坚持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会有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诸多在家里养成的不良习惯也会得到纠正。吴冬梅提醒:孩子入园之前应提早两个月做准备,以便良好过渡。

孩子们入园后经常容易生病,吴冬梅说,孩子出生后第一次离开家庭,面对陌生环境,心理波动肯定表现为身体疾病。“新生入园焦虑是正常表现,是孩 子心理第一次经受锻炼。家长要有正确认识,不要表现得更为关心、照顾,要让孩子了解上幼儿园是应该做的,就像爸爸妈妈上班一样正常。如果家长动不动就担 心,会加重孩子焦虑的程度。”吴冬梅还不主张孩子春季入园,因为这个季节容易生病,在幼儿园很难得到特殊的照顾和护理。

宝宝缺少安全感的表现有哪些


宝宝情绪有时良好,有时恶劣,然而,孩子并未意识到自己处在什么情绪中,于是,对家长和老师来说,忽视婴幼儿的心理因果关系,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让我们了解一下宝宝的对那些会缺少安全感的。

表现一:“害怕”或“害羞”的情绪

幼儿园里的新生杰杰小朋友,非常开朗,活跃,和小朋友们相处得相当不错,是个适应性很强的孩子。不过,当和老师交流时,他就完全判若两人了:老师和他说话时,他就像做错事似的,马上将头低下来,眼睛一点也不敢看老师;小手不断地变换摆放位置,神情非常紧张的样子。

老师提问时,明明他刚才和同伴们一起已经大声把答案都说出来了,可是只要老师请他单独回答,他马上就脸涨地通红,说话也结结巴巴、一字一顿了,声音小得象蚊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他就是缺乏安全感,缺乏来自于老师的安全感。因此,他在老师面前非常不自信,总是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的,生怕做错什么。早期教育

引导原则:

抚爱式交流

当他与老师交流出现上述紧张表现时,首先:我装作“不知其然”的样子。仅仅用“摸摸他的头、蹲下来亲切地看着他、对他和蔼地笑笑”等肢体语言或者表情回应他的紧张表现,也通过这些间接向他传达“老师是友善的”这个讯号,以“淡化”其不安的心理。此时,我们若表现得很关注,或者用“语言”直接介入、问询的话,反而会促使其更加的紧张、不自在。

第一次这样做的时候,杰杰的反应是“戒备”的;而当我“第二次、第三次”依然向他如此传达友善的信号时,他也终于从半信半疑到完全接受了,他开始会用“微笑”回应老师了。

心理疏导

在请他回答问题时,走到他跟前去,不断地用眼神、语言、肢体动作鼓励他。当然,这种鼓励要包含着使孩子能够感受得到的真诚。不论他讲得对或者错,老师都尽量寻找闪光点肯定他。让他进一步体会到老师对其表扬的“真实性”。家长来接他的时候,告诉家长他如何的棒,诸如:“杰杰非常不错”之类的话语。早期教育网

不久,在老师面前,杰杰的紧张表现缓解了。回答问题从“结结巴巴”逐渐过渡到“完整的讲述”,而后“举手回答”且能“大声而完整地讲述”了。有时候,杰杰还会跑到老师面前:冲老师笑笑或者拍拍老师后又走开了。虽然他没有说话,但这一个很小的细节,就足以体现杰杰对老师的充分信任了。

表现二:妈妈在与不在“大变样”

我班孩子小妤,对妈妈的依赖非常严重。在家时:和保姆阿姨在一起非常乖,一旦妈妈回来了,则粘着妈妈不放。送入园时,保姆送来园的时候,情绪很好,但是只要是妈妈送,小妤非哭得一塌糊涂不可:“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妈妈不要走……”没有妈妈的场合,小妤是懂事、讲道理的;一旦妈妈在身边,小妤则相当任性,蛮不讲理,甚至大声哭闹了。

为什么妈妈在与不在的情况下,小妤会判若两人呢?

究其原因,是孩子所获得的“母爱”不够而导致的安全感缺乏。象小妤这一类宝宝,在平常生活中大有人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比率日益增多。许多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常常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看管。虽然说在物质条件上,孩子们并不缺啥,但是,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最关键的一环--母爱,却往往不能保证。早期教育网

引导原则:

充分的母爱

尽管大量的零食玩具,漂亮的衣物都被家长用来作为传达或补偿“母爱”的方式,但是,恰恰是最重要的一点被忽视了:来自于母亲无微不至的触肤情感刺激,才是孩子安全感满足的基础;与孩子进行各种心灵的交流,才是孩子精神愉悦的先决条件。小妤的“症状”,是明显的“母爱缺乏症”,由于缺乏最直接的亲子沟通,导致孩子情感的不满足,引发了孩子的不安全感。致使孩子不能形成正确、正常的性格以及情绪情感,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情商发展。

给予无微不至的触肤情感刺激,是婴儿安全感满足心灵平和的基础,同时,母亲给予婴儿所需的各种心灵交流,也是婴儿精神愉悦笑迎生活的资本。为孩子购买一件新衣服,一个新玩具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要给孩子留下充分的时间,多与孩子游戏,交流,满足孩子情感的需要,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表现三:外表强悍与内心脆弱

恺恺小朋友平时非常容易和小朋友之间发生冲突。只要未遂其意,他必定要用“拳头”来取得“胜利”,若老师指出其错误,他则常常用“仰天长啸”表示抗议或者直接“攻击”老师。

为什么小小的孩子会如此固执和偏激呢?

这一类孩子,往往家庭的氛围不和谐,或者家长的态度粗暴,教育方法不得当影响到了孩子。使孩子对任何事物都产生了戒备,抵触的心理,从而将这种心理也反应在了行动上。往往其外表的强悍反而更加证明了其内心的敏感与脆弱,也就造成了孩子“愤世嫉俗”的外部表象。早期教育网

引导原则: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的确,由于缺乏安全感,会导致孩子:胆怯、畏生、敏感、内向而不爱交往、偏激而固执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外部表现。

因此,对于这一类孩子,建议家长先从自身做起:从权威型家长逐步向民主型家长转变,逐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讲道理的家庭氛围,充分发挥家长本身“榜样”的作用,逐步引导孩子养成平和,友善的性格与交往习惯。

本网站小编总结 :家长对于这样的影响应该采取那样的影响呢,家长通过上面所分析及了解,对于家长来说还是需要一定家长的了解的。避免家长了解不彻底而对孩子造成的什么危害,希望家长应该多多的了解一下。

家有男孩怎么养?


越来越多对男士缺乏男子汉气概的评价,令我们不得不反思男人们的成长。如新西兰作家塔浦.密撒所说“世上一切问题都可归咎为育儿不良或育儿缺失”,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养育男孩的方式上出了问题。

男孩也要像女孩那样供着养:

男孩与女孩一样,有着与生俱来的自尊心,他受了伤害会哭,不高兴了会闹,不喜欢挨打受骂。所不同的是,男孩子在出生前,雄性荷尔蒙就开始分泌,在娘胎,男孩就比女孩活跃。出生后更显示诸多与女孩的不同,如饭量大,身体结实,性格皮实,活跃好动,语言发展较比女孩晚。研究发现,男孩的左右两半大脑的联络网比女孩少,因此男孩的神经较比女孩来得粗放,情感不那么细腻,打骂后反应不那么强烈,这会让大人产生男孩抗骂抗打的错觉。

尽管出于传统和世俗理念,多数父亲在孩子出生前喜欢有男孩,但父子关系往往不如父女关系。可能有同性相斥的内因,更主要男孩子较比女孩好动,有可能将家里闹得烽烟飞扬而导致父母厌烦暴怒,招来痛打滥骂。长期遭受打骂的孩子会丧失自信力,内心变得懦弱胆怯,有机会时,将变本加厉欺负弱者,不可避免由受虐者变为施虐者。

每个男孩与生俱来都有成为英雄的潜在需求,男孩从小就爱打打杀杀玩英雄,爱玩行动式战斗式游戏,有想当保护者的欲望。这一需求往往以狂打乱闹表现出来,惹得家长不满意而加以压抑,自由受到限制,游戏被迫停止或改变,男孩的英武本性被磨灭,自然属性被扭曲。

世俗理念中,女孩儿的哭泣是法宝,男孩哭则是丢人。即使在西方国家,这个问题直到近年,心理学家才意识到,男人也是需要用哭来宣泄负面感情的,难过时的哭更能将体内的毒素通过眼泪流出来,对健康有益,更对心理健康有益。“男儿有泪不轻弹”,“哭是娘娘腔,不像个男人”等旧的世俗观念让男人羞于在人前表现哭泣之类的阴性感情,男孩哭泣往往被家长强行制止。这是反自然的。当小孩失去自然的宣泄感情的方式,他不但会心理混乱,而且会变得感觉迟钝,他在不断尝受冷酷与不被理解的同时,自然变得心粗情糙,失去了同情力,将来他会粗鲁地对待母亲、妻子、孩子以及其他弱者。

不错,雄性荷尔蒙使男人争雄称霸、雄气勃勃,所以自信力强的男人在事业上有超强建树。男性的染色体为YY,男性的思维成线性,在特定领域能深刻而专注地钻研下去,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是科学理工哲学经商领袖等许多方面的天生才俊。

如果男孩的天性从小得到理解与保护,他长大后将非常可爱,非常有成。

家有男孩怎么养?

一、针对男孩的特性,家中应设计一个能跳、能蹦、能滚、能翻的场地,让男孩玩儿得尽兴、能量得到尽情释放,但又不会破坏器物,每天大约半小时就够。即使有些器物遭破坏,家长要有长远眼光,为了孩子,为了他健康的心理和成功的未来,器物的价值应当是微不足道的。何况可以用废旧物品作玩具。要知道,孩子会迅速长大,他很快就会在快乐的大闹中走出这段“破坏期”。

二、按时组织几个男性小朋友去公园做战斗游戏,用水枪或者其它无害的东东当“武器”,让孩子过把瘾,当把“战斗英雄”。

乐于战斗和取胜是男孩的必然属性,如果这一属性得不到培养,男孩的心理就不能健全成长。如果小时候这类欲望得不到满足,长大后就会变为反社会的暴力者。

三、男孩在进入青春期之前是不想跟女孩交道的,只喜欢男小朋友。爸爸在男孩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是男孩的重要指导员和玩伴。男孩的天性中有一条非常突出:他必须有个男性长者为样板。父亲做好儿子的样板对于儿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儿子小时候,爸爸要经常跟儿子玩闹:当马给儿子骑;躲起来让儿子搜索与侦探;进攻与反进攻;让儿子用枕头等软物件作武装攻击,还要教给他不要“虐待俘虏”。儿子进入青春期后,爸爸妈妈则是儿子的朋友,最主要是做良好的倾听者。

四、若是单身母亲,或者是父亲经常不在的家庭,妈妈要作特定安排给儿子提供样板男性,比如:经常去见爷爷或姥爷,或定期拜访一位良好的男性朋友,一起说话吃饭玩儿,让孩子有样板可学。如果家长不给儿子安排样板,青春期男孩会自己去找,走向街头,加入黑帮,参加犯罪。

五、男性受雄性荷尔蒙影响有称雄欲望,在家里也是往往喜欢做主,说一不二,这一条需要妻子理解、配合与周旋,既不正面对着干,也不丧失自己的尊严和言语权,智慧地做到即让丈夫满足“霸业”,自己又不受屈辱,个中艺术要求妻子多加琢磨。父母要用行动让儿子看到一个不争不吵不打而皆大欢喜的关系模式。

六、爸爸要尊重妈妈,让儿子学做一个彬彬有礼的男子汉。儿子只有看到女性受到了父辈的尊重,他长大后才会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他才会有积极正向的人际关系,他才会心态乐观豁达,他才会有德、有爱、受人喜爱。而人际关系的质量极大程度决定着事业的成败。西方的科学研究证明,事业失败者中,只有15%是由于技术不过关,而85%都是由于人际关系没做好。

社会的和谐寓于家庭,儿子的成功由父母决定,名副其实的男子汉由父母造就。

分床的关键字:安全感与独立


时间一晃而过,新学期的钟声已经敲响,同学们都会去做好迎接新学期的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你收藏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分床的关键字:安全感与独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烦恼来了:女儿出生到现在晚上一直跟我睡,每当我一提到“5岁了,要学会自己睡了”,她就说“我到10岁才一个人睡”。孩子到底多少岁独自睡好?怎样培养孩子独自睡?怎样克服孩子晚上独自睡怕黑的心理?

(盈盈妈妈)

辣妈支招:有一句形容母爱的话是这样说的:“天底下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我们做妈妈的,耗尽心血养育孩子,就是为了有一天,他们能够独立踏上人生旅程,而分床与分房,就是孩子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到底该在什么时候与孩子分床分房?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在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宝宝们一生下来,就会独自睡一个房间,因为妈妈们都想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后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慢慢发现,这样过早分床不但没有让宝宝变得更加独立,反而让宝宝承担了很多无谓的情绪压力,于是,育儿专家们又主张妈妈要与宝宝共睡一段时间,以培养宝宝的安全感,到宝宝两三岁以后再分房。

你家女儿5岁了,按说是到了分房的时候了,再晚恐怕对培养她的独立意识不利,但您也得做好规划,一步步来,并根据宝宝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切不可幻想“一步到位”,要不然,引发了宝宝的恐惧,伤害了她的安全感,那也得不偿失。

因为宝宝一直是跟你一起睡的,我建议你第一步先跟她分床,买一张可爱的儿童用床,暂时放在你的房间里(如果空间不够的话也可以考虑双层床,但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护)。放一些可爱的玩偶在上面,床头还可以摆一本她最喜欢的图画书,很少有宝宝可以抗拒这样一个领地的诱惑力,只要你循循善诱,她很快就会习惯的。

等她习惯了分床睡,你就可以把“分房”提上日程了,有意识地给她讲一些小朋友到了一定年龄就要一个人睡的故事(你可以在网上淘到很多这样的图画书),跟她一起布置她的房间,在床头安一盏小夜灯,给她准备一个小小的铃铛,告诉她,如果害怕的话,一摁铃铛,妈妈就会过来……这些做法,其实都是在告诉她,你大了,所以一定要个人睡了,但只要你有需要,妈妈就一定在身边。当你细心地兼顾培养她的安全感和独立意识时,分床和分房其实并不难。

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的话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不少的同学都会去收心来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习惯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上的一系列变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高效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的话语,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这样的问题呢,对于有些预言的表达方面对于家长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呢,家长应该考虑一下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健康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让BB没安全感4句话

“妈妈不要你了!”

情景再现:宝宝在饭桌上不肯好好吃饭,妈妈教训了她两句,宝宝故意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妈妈拍了她两下,还大声喝斥宝宝:“你再哭,妈妈不要你了!”

专家分析:两岁左右的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难以理解,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假装遗弃孩子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幼儿教育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对父母的强烈依恋关系会让他们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情景再现:欢欢问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欢欢妈手头上正忙,没空跟小欢欢慢慢解释,便说:“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欢欢妈小时候,她妈妈也是这么跟她说的。欢欢听后黯然地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吭。

专家分析:儿童到了一定年龄便会提出“我从哪里来的”之类的问题。长期以来,“你是捡来的”几乎成了家长们的“统一答案”。事实上这样回答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使得亲子关系产生隔阂,部分孩子因为得到了这样的答案而整天闷闷不乐。孩子的提问反映出其渐渐长大,自我意识强了,也开始对生命的来源产生好奇,父母应该用生动而科学的回答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早期教育

“再不听话打你了!”

情景再现:超市里,西西不停地要这要那,爸爸不许,西西一屁股坐在地上哭。爸爸觉得很没面子,便扬起手来吓唬西西:“再不听话打你了!”西西不但没止住哭,反而哭得更厉害。

专家分析:有时候,孩子的表现确实令父母很生气,气愤至极的父母经常在动手前警告:再不听话我要打人了。这一类空洞的话,只会降低父母的威信,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恐吓还不利于儿童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反而会造成胆小、怯懦、软弱的个性品质。孩子做出种种挑衅的行为激怒父母,如果真的挨了打,孩子会在内心里说:你虽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气了,我感到满足。如果一时气愤难以忍耐,那么打骂将宣告你的失败。

“我说不行就不行!”

情景再现:小丁睡觉前还吵着要吃糖,磨了很久还不肯睡觉。妈妈只好搬出爸爸来说服小丁。爸爸严厉地说:“睡觉前不许吃糖,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专家分析: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头脑中的“子从父”的传统观念。这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导致亲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更会破坏孩子的公正心,妨碍孩子的民主意识、协商能力的发展,甚至还会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

家长不能轻视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应该把他们当大人一样平等对待。早教网

本网站记者总结 : 在家长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总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家长最容易疏忽的,对于这个问题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家长了解的。家长可也及时对这些情况作出相当的了解,对于这 个情况才是最重要的。

来自三位妈妈的入园安全建议


时间一晃而过,新学期的钟声已经敲响,同学们在回学校之前都需要做好入学准备,入学准备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中,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入学准备知识吧!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来自三位妈妈的入园安全建议》,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来自三位妈妈的入园安全建议

上幼儿园是宝宝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在这里,家里人不能再时时跟在身边保护他,所以,你要提前预防,并让这个小家伙也具备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

妞妞妈妈:我女儿是两岁半上的幼儿园,虽然年龄比较小,但适应得还是挺快的,让我觉得很省心。可是,刚入园两个月,我就被老师“请”到了办公室,因为我家小妞在玩滑梯时把小朋友从滑梯上推下去了!虽然被推的那位小朋友没有伤着,但老师仍然把我专门叫去,提醒我一定要教给孩子一些安全常识,让孩子知道和小朋友相处时,哪些行为时危险的、不能做的。

来自妞妞妈妈的建议:

*勤给宝宝剪指甲,以防宝宝不小心抓伤小朋友的脸。同时告诉宝宝,不能咬、抓和打小朋友。如果小朋友打了自己,要及时告诉老师。

*不要因为怕宝宝被人欺负,就告诉他如果小朋友打他,一定要还手。教孩子还手实际上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因为你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孩子,不知道他会不会更厉害地打你的孩子。

*告诉宝宝,大家一起玩游戏或玩滑梯等大型玩具时,要排队,不要推前面的小朋友,也不要让小朋友推自己。

温馨提示:

宝宝没上幼儿园时,也有很多机会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但那时候都有家长在身边,所以他们之间即便有什么冲突和小打小闹,家长也能及时化解,通常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在幼儿园就不一样了,虽然有老师看管,可毕竟不能像家长那样一对一地看着孩子,所以,妈妈和宝宝都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因为孩子们都还小,不知道一些无意识的行为会对小朋友造成伤害。所以,妈妈们要在入园前告诉宝宝,在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哪些行为是危险的,不能做。

丁当妈妈:我儿子上的是一所高校的附属幼儿园,离大学校园很近,有时候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去大学里玩一会儿。有一次我下班回家,发现儿子的下嘴唇有点儿肿,仔细看看,才发现他下嘴唇有好大一块的淤血。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是在大学校园里玩的时候,在花园里的小路上摔的。我问他老师知道吗,他说老师不知道。我猜想他大概是自由活动的时候摔的。我告诉儿子:“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告诉老师,让老师来帮助你。”

来自丁当妈妈的建议:

*告诉宝宝手里拿着东西,尤其是长的、硬的东西时不要跑。

*要让宝宝知道,摔倒的时候尽量用手撑地,或往前扑,而不是往后仰。

*告诉宝宝,如果在游玩时摔倒了,要马上告诉老师,以便老师能及时处理。

*幼儿园组织外出时,叮嘱宝宝不要离开集体,有事告诉老师。

*教宝宝能说清楚自己的姓名以及家长姓名、电话、家庭住址。

*不要给宝宝穿“零件”太多的衣服上幼儿园,宝宝玩的时候容易被挂住而摔倒,而且摔倒的时候这些小“零件”也容易伤着宝宝。

温馨提示:

即使你之前已经对宝宝普及了一些安全常识,仍然要防患于未然:集体外出时,在他的衣服口袋里放上一张小纸条,上面写上你们的联系方式,以便万一宝宝走失时,别人能够尽快与你们取得联系。

壮壮妈妈:壮壮有一天从幼儿园回来时,我发现他说话有鼻音,看他的样子不像感冒,而且也没有流鼻涕,我就没再管他了。可是到了晚上睡觉时,壮壮因为鼻子不通气,睡得很不踏实,哭闹。我起来仔细察看他的鼻子,好像里面有一块东西堵着,我问他白天在幼儿园有没有往鼻子里塞东西,他才告诉我说,吃饭时他要给小朋友“变魔术”,把一小块馒头塞鼻子里了!帮他把鼻子里的东西弄出来,他这才舒服了。

*一定要告诉宝宝,不要把小玩具或豆子等物品放进自己或小朋友的嘴里、鼻子里和耳朵里。

*不要让宝宝做容易出意外的举动,比如爬窗台,扒窗户,从楼梯扶手上往下滑等。上下楼梯时不要跑。

*告诉宝宝推门时要推门边,不推玻璃,也不要把手放在门缝中。

温馨提示:

把小零件、小食物塞进自己或小朋友的耳朵里、鼻子里,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在孩子看来,都是很好玩的事情,并不知道这样做有危险。孩子上了幼儿园,这些细节的关注,可以让宝宝更安全,也能让你更安心。

Tips幼儿园里的安全关注点

频度较高的幼儿园安全事故:同伴咬伤、打伤、坠落、摔伤、跌伤、烧伤、运动器械致伤、尖锐物品戳伤等。

较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活动和环节:与同伴自由活动、室外体育活动、上下楼梯、与同伴做游戏、幼儿园组织的集体外出活动等。

来自童话故事的成语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