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才艺培养
2020-06-04 孩子才艺培养 幼儿能力培养 怎样培养幼儿的入学准备培养我家的“故事大王”。
提高孩子的语言智能有很多途径,如看动画片、做游戏、听妈妈讲故事,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
讲故事:给孩子讲故事后让孩子自己复述一遍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父母都可以给孩子讲一个精心准备好的故事。你的故事可以是很普通的故事,也可以是你小时候听过的或自己编的传说,还可以是有关一条神奇的龙,小时候一段真实的经历描述,或者是上星期你做过的一件傻事,或者就是你小时候读过的故事和书。当然,故事不需要每个晚上都换,但你一定要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热情,让孩子知道讲故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语言是一种很有用的工具。zj09.com
此外.父母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引导孩子.比如说.当父母讲到.春天到了.精灵兔和心奇鼠一边种萝卜和花生,一边商量着怎样教威力虎种东西。孩子就会问,为什么精灵兔要种萝卜呀,为什么心奇鼠要种花生呢?父母这个时候就可以告诉孩子,因为精灵兔喜欢吃萝卜呀,心奇鼠呀,喜欢吃花生呗。这样,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还能够学到一定的自然知识。
而当故事讲完之后,父母还可以让孩子把故事复述一遍,这样做,有利于锻炼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许孩子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会有些“疙疙瘩瘩”的地方,但是没关系,只要他肯开口去讲,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做游戏:导孩子把整个游戏过程描述一遍
父母可以让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家里玩过家家游戏。这时候,孩子会拿出自己最喜欢的十二生肖毛绒玩具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并试着扮演不同的角色。每次等孩子们游戏结束后,父母都可以问问孩子,今天扮演了谁啊,好不好玩呀?以此积极地引导孩子把整个游戏过程描述一遍,这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智能也有不小的帮助。此外,这样的游戏有利于充分发挥孩子的想像力,会让孩子跟父母一起开动脑筋去思考什么样的情节才更有趣。
合理利用动画片:引导孩子大胆地讲出故事情节
动画片是一个内容形式都很丰富的载体,孩子们往往都很容易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而且看完动画片后都会有很多想法。这时如果父母懂得合理地引导孩子大胆地讲出故事情节,或是靠自己的记忆和想像绘出一些故事画面,对于全面提升孩子的能力会很有益处。
演讲:引导孩子“正规的”讲话
演讲是一项很有趣、不需要准备的活动。当你和孩子在步行或开车去某个地方的时候,你可以假装自己是个新闻记者来访问孩子,让他谈谈他觉得有趣的事件。你可以提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在早饭的时候会提供冰激淋?”或者“世界上,什么是最好的宠物,为什么?”或者“如果你可以熬夜到午夜,你会做些什么?”然后让孩子作些“正规的”讲话,而不需要许多准备。
精选阅读
歌德--家庭阅读培养出的大文豪
歌德(1749-1832)即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德国伟大诗人、剧作家。以诗剧《浮士德》闻名于世。
歌德是个独生子,父母很疼爱他,对他的教育也十分用心。父亲经常拉着小歌德到公园里游玩,或者到田野里散步。这些时候,父亲总要教他唱些通俗易懂的歌谣,父亲的用意是想在游戏中向儿子灌输一些知识。
母亲的教育艺术更不亚于父亲。在歌德刚刚两岁的时候,妈妈每天像上课一样给儿子讲故事,先从讲小故事做起,并且形成习惯。然后给儿子讲一些“长篇”故事。妈妈讲故事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同,她是用一种教学形式来“实施”的。每当她讲故事的时候,她的“故事教学”不是一个劲地“满堂灌”,而采用像中国的章回小说形式一样,每次讲到一定阶段,或是讲到重要转折关头时,就突然停止,宣称“休息”,然后让歌德自己去联想下面的情节发展,甚至让他推想故事的结局。
小歌德总是为此作出各种猜想,有时还跑到奶奶跟前认真商量。第二天,当母亲继续讲故事之前,小歌德说出自己设想的情节。他的母亲常常会高兴地叫起来。
父母出色的家庭教育,使歌德在文学、音乐、绘画多方面受到了良好的熏陶。歌德8岁时便能精通四国语言,成年后写下了许多名著——如《浮士德》,一直流传于世。
我家的“门后小霸王”(亲子教育专题)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克服假期综合症,还有哪些让你觉得学到了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我家的“门后小霸王”(亲子教育专题)”,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引言:您家宝宝是这样的吗?当在家里的时候厉害的很,活泼的很,但是一出门,到了别人家或者外面的世界,孩子突然出奇的安静。您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胆怯型”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能够自信地表达自我,敢说敢做,即使犯了错误也不唯唯诺诺。但是,一旦他们置身于相对陌生的环境或面对生人,便会完全“失去”聪明与灵巧,缺乏信心,不敢表达,尤其害怕失败。
胆怯表现比较严重的孩子,往往在家中受到过多的宠爱与纵容,与社会的接触欠缺,这不免使其对公共场合、集体活动产生了未知的恐惧。在家时,家长可别让孩子太由着性子,或凡事替孩子包办,而应适时放手,让他多到社会上去见识见识。幼儿教育
对待胆怯型的孩子,创设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让胆小的孩子‘勇往直前’,家长与老师都不能操之过急。”当孩子不愿意与其他更多的孩子相处时,家长不能硬逼着孩子去和小朋友一块玩,因为害羞的孩子比较喜欢一对一的交往;当孩子不愿意称呼别的长辈时,家长不要勉为其难,因为这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当孩子不愿意在客人面前表现时,家长也不要胁迫他,因为这样做会加剧孩子的紧张,将来会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绝来应对,使害羞升级。
与此同时,父母也可与老师一起轻轻“推一把”,引导孩子多多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同龄人集体行动,以培养其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鼓励为主、推动为辅,让孩子由“两面派”蜕变为“表里如一”的“自信派”。
本网站小编总结:幼儿时期,对孩子的教育是要把握住力度的,太松了,孩子就肆意妄为;太紧了,孩子就会有所抵触,如何把握这个尺度是家长们注意的。
家长这样做,才能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
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克服假期综合症,快速做好入学准备小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长这样做,才能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前几天在外边吃早餐。
旁边一桌坐着一家三口。
孩子应该是要去幼儿园,背着一个小书包。
爸爸匆匆吃完早餐后就开始玩手机。
孩子吃了几个饺子就说要蘸点醋。
刚好自己桌的用完了。
“叫你爸爸去拿。”孩子妈有点不高兴地说。
“爸爸,拿醋。”
“你自己去,不是跟你说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嘛。老师怎么教的?”
爸爸头也不抬地说。
孩子抿了一下嘴巴,然后自己去隔壁桌拿去了。
没想到刚拿起来就掉在了地上。
满地的碎片和撒开的醋。
空气里都酸酸的。
“你这个笨手笨脚熊孩子。看我不打你屁股!”这时候爸爸就起身骂起了孩子。
妈妈赶紧把吓的不知所措的孩子拉了过来。
“这么大瓶子的醋,是有点滑,没事,跟老板道个歉,赔一瓶就行。下次注意点”
“我看就是你惯的,就知道溺爱,一点小事都做不好。”孩子爸爸一脸的不耐烦。
“那我是不是也惯你了。孩子的事你什么时候操过一点点心。家里的事你又关心多少?你还好意思大喊大叫。如果不是你玩手机,没照顾一下孩子,会这样吗?”
“你,不跟你说了。”这时爸爸也支支吾吾不知说什么了。
我们常常说不要溺爱孩子,要孩子独立。
可是,你真的好好爱孩子了吗?
很多的父母,特别是爸爸,打着要孩子独立的招牌,躲进自己的世界里玩乐或者清净。
如果有一天你老了,你需要孩子为你做点事的时候。
会不会得到种种推诿呢?
如同你当年糊弄孩子那样。
明明在玩手机游戏,却跟拉着自己手的孩子说自己有事要忙。
明明是想看一场球赛,却推开孩子说爸爸忙。
很多时候,找着借口,推开孩子的手。
其实你推开的不是孩子,而是在伤害孩子对你的依恋之情。
要知道,播种爱才能收获爱。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态度,往往影响着孩子将来待人处事的态度。
在知乎看到一个这样的小故事,让我感动不已。
一个小男孩看故事入了迷,
故事里说有人给国王贡献了一条桌布,
脏了不用洗,
只用在火里一烧就干净了,
原来这个桌布是石棉做的。
小男孩死活不相信居然有烧不着的布,
男孩的爸爸为了给他演示,
不顾妈妈的反对,
拆了家里的电热杯,从里面拿出石棉,
然后放到煤气灶上烧给他看。
果然那块石棉没烧着,反而变白了。
从此小男孩知道了石棉燃点高这个事实。
二十年过去了,爸爸在电话里问他,
QQ为什么登录不了,
怎么下载电影,
为什么显示器不亮,
电脑越来越慢是怎么回事。
每当他犯懒不想回答时,
他就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个周末,
在燃气灶上安静躺着的那块石棉。
看到这个小故事,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
虽然家里很穷,但如果是我想做的事,家里却很支持,从不多问。
所以我那时候就会拿不多的零花钱找医生买体温计、注射器,用来做一些小实验。
将一只青蛙打大肚子,或者量各种水的温度。
虽然奶奶没有读书,不知道给我讲解。
可她却支持我去努力读书,去探索这个有趣的世界。
也不会说这是浪费,更没有说我是瞎玩,他觉得这很好。
而且家里有什么事也跟我商量。
所以我感到了被尊重,变得独立而自信。
而当了父亲之后,越发感到珍贵。
小小的孩子,哪怕是大孩子。
除了父母的管教之外,都需要一种独特的,区别于其他感情的亲子依恋。
我们称之为“安全型依恋”关系,这种感觉会伴随人的一生。
无论你多大了,内心都会住着这样一个内在小孩。
而这个内在的小孩,跟他成长的那个原生环境永远有着内在的关联。
父母的关注和亲密的爱,是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两个关键。
孩子需要积极地关注。
“当我不开心时,我会感到难过。我的情绪需要有人看到,不管我的目的如何,我首先希望有人关注到我的情绪,而不是忽视和打击。”
这样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是被父母关注重视的。
所以有时候儿子一脸的难过地带着他的玩具找到我说:“爸爸,我的这个轮子掉了。”
其实这个时候他只是希望我能响应他的感受。
“你是不是觉得不开心,要不爸爸给你修修。”
不管再忙都要重视孩子的问题,因为那是他们眼里的大事。
“好的!”这时候儿子马上就高兴了起来,等着我鼓捣。
就算修不好,孩子也不会难过了,因为父母感受到了他的情绪,并且积极地帮助了他,而这样就足够了。
孩子很多时候要的不多,仅仅是父母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拥抱。
或者摸摸头、拍拍肩膀也好呀。
让孩子被关注,孩子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爱和理解,而不是冷漠和忽视。
所以,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内心会更加的温暖。
会更加疼惜心爱的人。
男孩长大的,娶妻之后,看到妻子每月肚子疼,也会想方设法为其减轻痛楚,而不是忽视妻子的感受。
女孩长大后,见丈夫在外打拼,就算时运不济,挣钱不多,也不会劈头盖脑地一顿臭骂,然后拿丈夫跟其他人比。而是会关注到丈夫内心的感受,同舟共济,勉励为先。
这一切,有一半来源于原生家庭有没有给孩子的内心种下一颗温暖的种子。
亲密的爱会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安全的基地
让孩子体会到这种不离不弃的关系,自己不是孤单的,而且不会被抛弃,感觉周边的世界是安全而稳定的。
这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核心。
我们常常谴责父母的溺爱。
反而忽视了很多孩子实际缺爱。
我们期待孩子拥有美好的品格,比如善良、包容、理解、自信、独立、有耐心。
而这都建立在一个被爱着、被尊重着的个体之上。
内心强大的孩子就是就是拥有父母的爱和尊重。
不仅仅感受到温暖,更加让自己变强大。
好好爱自己的孩子,其实就是爱我们自己。
因为眼前这个小小的孩子,就是曾经的我们。
小说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说:“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灵魂。”
其实就是跟过去的自己对话。
那个曾经软弱的、被忽视的、默默流泪的孩子在跟你倾诉、呐喊。
那个曾经快乐的、内心温暖的孩子,也在你最无助的时候给你力量。
而如今,我们有了孩子。
看到他们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前行着。
唯有努力同行。
不辜负这一段上天赋予的难得的亲子情。
文|鱼爸
幼儿的生活常规在家怎培养
现在的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一味地娇惯,宝宝的各项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许多家长在摇头叹气之余,会向他人取经,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赶紧让孩子上幼儿园,他们就会听话了。让孩子上幼儿园确实是个好办法,能让他们的生活有规律,自理能力增强。但是如果宝宝在入园前就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对他们的身心有好处,而且能让他们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成为同龄中的佼佼者。那么,在家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呢?
一、培养幼儿能安静地进餐,学会使用餐具,进餐时坐姿自然,保持桌面的干净,并能够基本做到不挑食。应该说吃饭对于幼儿来说都很困难,他们喜欢吃的饭菜简直太少了,这与他们平时吃零食有直接的关系。作为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进餐习惯,饭菜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吃或不吃,可以用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宝宝真棒,今天吃了这么多的食物,一定长大个,不生病。”对于宝宝挑食,家长最头痛了,只要耐心地变换口味给孩子做饭菜,并随时采取讲故事、说儿歌等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相信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二、培养幼儿能够主动饮水。这里所说的“水”指的是白开水。现在,许多家长会给孩子喝很多的果汁饮料,殊不知这对幼儿的身体非常不利。我们提倡让孩子喝白开水。当然,白开水没有味道,孩子不喜欢喝,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喝水比赛,看看谁喝得多,告诉孩子,如果喝水喝得多,“水宝宝”便喜欢他,和他做好朋友。
三、培养幼儿主动入厕。很多家长对孩子不放心,担心孩子自己脱裤子、擦屁股完成不了。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锻炼,您不给他机会,孩子永远成长不了。作为家长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他们是很聪明的。在教幼儿擦屁股时,家长可以先示范,然后让幼儿自己练习,这里一定要强调孩子从前往后擦。再如穿、脱裤子时,重点强调宝宝不露小肚皮,可以引导孩子“风伯伯最喜欢宝宝的小肚皮了,要是把肚皮露在外面,它会钻进去,到时宝宝就要肚子疼了”。
四、培养幼儿正确的洗手习惯。其实孩子是最喜欢玩水的,对此家长不用做太多的功课,告诉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他们便很容易学会。在涂好肥皂的时候,一定要提醒孩子将手多搓几遍,这样才能把细菌洗干净。生活中还有其他的生活常规,比如漱口、擦嘴、午睡等等,都需要家长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细心培养,分解每个动作和细节,做给孩子看。家长要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幼儿喜欢的语言让他们乐于接受。对幼儿常规培养得越早,孩子在入园前掌握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越强,家长就不用担心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宝宝的自身能力也会得到充分发展。
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如何培养起来的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孩子们也要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如何培养起来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引言:人类的自我意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婴儿熟睡时,往婴儿的鼻子上抹上胭脂,婴儿醒来后,让他照镜子,结果发现:有些15个月大的婴儿会看着镜子,摸自己抹了胭脂的鼻子;但大部分婴儿要在21个月以后才出现这种行为。
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自我意识的培养。亲子游戏,因为宝宝有接受自我意识培养的天赋,所以可以和宝宝做做下面 类似的游戏,如:
大人与宝宝对坐,先指住自己的眼睛说“眼睛”,然后把住宝宝的小手指他的眼睛说“眼睛”。之后抱着宝宝对着镜子,把住他的小手 指他的眼睛,再指自己的眼睛,反复说“眼睛”,每天重复1次~2次,经过7天~10天的训练,当大人再说“眼睛”时,宝宝会用小手指 自己的鼻子,这时大人应亲亲他,表示赞许。以后家长可用游戏的方法教认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
另外,也可以让宝宝看着娃娃或他人,亲子游戏,让宝宝用手指着娃娃的眼睛,大人说:“这是眼睛,宝宝的眼睛呢?”帮他指自己的眼睛,逐渐宝 宝会独立指眼睛。
也可以让宝宝照镜子,边看边告诉他,“这是宝宝(孩子的名)”、“这是妈妈”等。
当然,类似的游戏还有很多,大人可以引导孩子玩玩此类的游戏,这里不再过多的介绍。
训练目标:培养宝宝的自我意识,亲子游戏,培养宝宝的良好情绪,促进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
本网站小编:平时,要鼓励孩子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多跟小朋友玩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也会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培养准小学生自我服务能力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学生大多数的都会去调整心态为自己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不会慌乱,你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资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培养准小学生自我服务能力》,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适龄儿童在进入小学以后,会感到与幼儿园的生活相比有着方方面面的不同。比如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就是:在小学里,许多事情都要孩子自己照顾自己,比如:自己去厕所,口渴了自己去喝水,自觉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鞋带开了要自己系,下雨了要自己打伞,自己背书包,按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天气热了知道脱衣服,天气冷了知道自己加衣服等等,这些事情小学老师是很少过问的,也不会去教孩子,都需要孩子在入学前就具有一定的自我服务的能力。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目标,一般指:培养幼儿会正确的穿衣、裤、鞋,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会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等等。在幼儿园里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游戏活动来强化幼儿的自理能力,比如整理小书包比赛、穿脱衣服比赛、对错问答游戏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自理意识和能力。
孩子上了小学必须能自己管理自己,比如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整理书包,自己安排课间的时间 ( 喝水、入厕、游戏等 )。在培养这类自我管理的能力时,家长应注意及时配合幼儿园在家里进行培养和加强。比如,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可以供孩子自己管理的学习与生活的小天地,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要多提供让孩子动手自我服务的机会,凡是孩子应该自己去做的事都让他自己去做,减少孩子对于家长的依赖,这时家长千万不要因溺爱而包办代替,我们还是常常看到挺大的孩子了,上学时从不自己背书包、书本都是家长给收拾、鞋带开了要坚持到家里让家长系,这些既反映了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缺乏,同时更反映出家长认识上的欠妥和偏差,应引起家长的重视。同时家长应记住,在培养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过程中要坚持使用正面引导和鼓励的方法,切忌用批评、挖苦和简单比较的方法。
如何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
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知道有哪些相关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如何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能力之一,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顺利成长,家长应该从孩子幼年时就加强对他们的自我保护教育,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那么,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呢?以下是几位家长的一些心得交流。
椰子树:我觉得第一步应该是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安全意识教育。孩子年幼无知,没有生活阅历和经验,他们不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也不知道什么东西能玩、什么东西不能玩,有时偏偏喜欢做一些危险的尝试。这些都需要家长事先给孩子订下规矩,当然也需要跟孩子解释清楚,要不孩子会出于好奇或逆反心理,继续做一些危险尝试。
紫罗兰: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应该是随时随地,时时刻刻的。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听故事以及让孩子亲眼所见由于不注意安全而导致灾难的事例,丰富孩子一些简单的社会经验;进而向他们提出一些安全规则,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父母不在家,不轻易开门让陌生人进门,这些应该是孩子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常识”。通过这些教育,可以使孩子明白做危险事情的后果,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同时无形中也增强了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
葡萄归来:我觉得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能影响到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孩子能独立面对困难,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家长不要事无巨细,处处为孩子扫除障碍,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这都有利于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相应的,自我保护能力也会加强。另外,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也是必不可少的。
豆豆妈:要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孩子懂得自我保护,其实就是在困境面前能懂得应变。比如天气变化了,孩子自己会懂得加减衣服,季节交替时特别要注意身体健康。另外,也包括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处理,这需要家长孩子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救技能。有心的家长也可人为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孩子想出各种自救方法,使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应变能力。我的有些朋友,和孩子一起逛超市、逛公园时,都爱“玩失踪”,然后看孩子的反应,看他能不能镇定自若,能不能找对求助的人,最后,家长再对孩子的处理方法做指点,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