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凌晨,刘烨在微博晒出一张儿子诺一搂住妹妹霓娜的合照,并配文称,“晚安,下期诺一带妹妹去,养他这么多年了,也得该帮爸爸分担点了,但就这一期没参加录制”。照片中,诺一一袭蓝衣,戴着帽子,十分帅气,表情还有点严肃,他霸气地搂着妹妹,左手搂着她的肩膀,而妹妹则把左手放在哥哥的肚子上,一副听命哥哥的乖巧模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不是每个小孩都爱自己的兄弟姐妹,通常情况下,他并不会在心里对他们产生爱意。因为兄弟姐妹是自己的竞争者,所以他反而会心生怨恨。这种态度常常持续很多年永不间断,直至成年,甚至还会更久。”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将会越来越多见,如何让两个孩子和平共处,是不少家庭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1.二宝出生前,要引导大宝

当父母决定多要一个孩子时,往往要先对即将当哥哥姐姐的孩子进行心理上的安抚和引导。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的方法,让孩子知道“家里要多一位新成员”,这样孩子会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过,孩子终究是孩子。当真正成为哥哥姐姐的现实一步步来到,已经有了“领地”意识的大孩子,自然会有一种被“侵犯”的感觉。

当孩子感觉原本属于自己的爸妈、家庭和玩具要被分去时,就会表现出黏人、争东西等行为。有的父母会有两种应对的方式:(1)训斥孩子不懂事,不体贴,不为大人着想;(2)不断额外补偿,给予食物、玩具,用物质上的东西来弥补。不过,这两种方法效果都不好。第一种没有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考虑,更多是家长的视角,孩子根本听不进去;而第二种呢,看似在找平衡,但平衡很难找,且会为以后不断的纷争埋下隐患。

2.二宝出生后,引导大宝说出内心感受

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心理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害怕父母对自己的爱被分割甚至失去。尤其对于第一个孩子,原来享有父母百分百的关注,但弟弟妹妹的降生从客观上改变了这样的格局。

(1)父母要充分理解大宝的不满情绪,并引导大宝用语言表达。如果大宝说“我讨厌弟弟(妹妹)”,大人就回应“弟弟妹妹多可爱,你应该喜欢他”,大宝就会感觉自己不被理解,会产生逆反心理,做父母的不妨用倾听的方式,问她“为什么讨厌弟弟妹妹?是不是担心爸爸妈妈会把对你的好分给弟弟?”,也可以说“你讨厌弟弟是很正常的,因为你还不习惯家里多一个人”,要让大宝的情绪正常化。

(2)父母要向孩子表达爱,传递信心。但不建议对孩子说“爸爸妈妈最喜欢你”这样不真诚的保证。合适的做法是告诉大宝“你和弟弟对爸爸妈妈来说都是很特别的,我们对你和对弟弟的爱是一样多的”,重要的是,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一视同仁。要知道,孩子更多的是凭感觉作判断的。

3.千万别拿两个孩子来对比

大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比较多,最主要是觉得失落,不被重视。如果大孩做得不妥,一定要单独和他谈,而不要当着小孩面,当着小宝的面通常会让大宝更加难以接受并心存误解。

很多家有俩孩的家庭,由于养育的压力大,找了祖辈帮忙。但三代同堂也会随之带来问题,比如父母有很强烈的平衡双宝的意识,但祖辈却毫不掩饰对某个孩子的喜爱,这会打破父母建构起来的家庭情感平衡。家长还需时刻提醒自己,老二不是老大的复制品,不能拿两个孩子互相比较。

“比”是最伤人的匕首,横向比较更是滋生嫉妒的温床。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父母应注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发现孩子的独特优势,鼓励他们做最好的自己。孩子们性格、年龄、兴趣、爱好、目标不同,出现冲突、竞争也是正常的,家庭也就成了孩子学习如何交往的练习场。两个孩子最容易在分配不均上出现冲突,应逐步让孩子理解到分配平等是相对的,比如,即使每人得到一个苹果,也不可能是一样大的。

4.多让大宝参与照顾小宝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家庭排行对孩子有积极影响,老大在成年后一般在亲和力、团队合作上比较强,究其原因是在多子家庭,老大会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合作能力。如果家长可以在公平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老大不仅会接纳还会主动照顾老二。

建议父母要多让大宝参与照顾小宝的过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家长可以根据大宝的年龄和能力,分配大宝照顾小宝的任务,比如逗引宝宝、协助给弟妹洗澡,并及时表扬鼓励大宝,让她更好地适应小宝的存在,感觉自己作为大宝的优势和能力,逐渐接受新的家庭格局。

5.协调平衡

两个孩子的家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通常直到幼子进入青春期),因为年龄的关系,容易产生长子指挥幼子的情形。父母要细心观察,若长子有过分包办之时,应适时协调,告诉长子,要给予幼子长大的空间,让幼子学习处理和决定自己的事;同时也应该开导幼子,不要一味地依赖长子,自己的事要自己先动脑并尽力完成,有困难时再向长子或父母求助。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帮孩子做好学前准备 你做对了吗


不少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开始渗透孩子上小学的准备工作。一些简单的做法是:

孩子认识了一些汉字后,家长有意无意地把一些书摆在孩子面前,津津有味地读,甚至读得哈哈大笑,孩子一看,却发现有好多的字是自己不认识的,根本不知道书里说的是什么,这时家长告诉孩子:这些书真的很有趣,爸爸看得都入迷了,小宝贝别着急,你上小学后,老师会教给你的。越说不急他越急,甚至让家长给他念。这时家长就要注意了,你拿书的时候随便拿本什么书都可以,但给孩子念的时候一定要说他听得懂的,感兴趣的,也就是说,你念的内容和书的内容也许完全不同,所以说,一定要选择恰当的书籍或者准备好给孩子念的内容。比如,你拿的是《史记》原本,但给孩子念的起码应该是白话文;你拿的是《微积分》,孩子可能对那些公式计算有一种直观上的兴趣,但他只是对那些弯弯曲曲的线条好奇,你说给他听的内容也许是趣味数学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么做必须是渗透性的,最好不要一本正经地对孩子说,你还有很多不懂的知识,比如说什么。

孩子学会唱歌以后,家长可以引导他:你知道怎么把字变成好听的歌吗?当孩子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后,可以让他知道小学语文老师教的东西会帮他实现这个梦想。

在这个方面,带孩子去少年宫和科学馆是个很好的主意。

其他方面的转变也是如此,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参观一下小学生戴着红领巾排成整齐的队列在做操、升旗,参观小学生更为丰富的课余生活,让孩子产生一种向往。他会想着:我将来站队比他们站得更整齐,我将来升旗要把旗子升得更高。

家长们可以在与孩子聊天的时候,回顾一下自己上小学时的一些趣事,在讲述的过程当中穿插小学阶段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让孩子在有意无意之间有一点心理准备。但是千万不要很严肃地对孩子说:小学比幼儿园的要求要严格得多,竞争也激烈得多了,你有很多知识要学,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样贪玩了。小孩子哪里懂得要求严格竞争激烈对自己有什么意义,这些话只能让他对即将开始的学习说不。

有位家长在孩子即将进入小学时,与孩子做游戏,其中一个是数豆豆:把豆子摆成几行几列,然后与孩子比看谁数得快。孩子总是输,这时家长说:妈妈小时候数豆子比你还慢,与小朋友比赛经常输,后来一位小学老师教了妈妈一个神奇的口诀,妈妈就能很快地数出来了。你将来学了这个以后啊一定比妈妈数得还快。孩子从此以后时时记着要学这个神奇口诀,学数学的时候特别用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开学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能为孩子注入充分的学习动力,非常有助于孩子下一阶段的学习。家长们还应该注意,这样的工作不是在某个时间段里集中可以完成的,比如,小学三年级以前和三年级以后的情况就有比较大的差别,所以这个工作要持续进行。

这个工作在初中和高中时做起来就比较难一些,因为孩子们已经不再像小学时那么好奇,很容易跟着家长的思路走。这使得许多家长大伤脑筋,最终只能大谈考高中考大学的重要性,这反过来又可能增加孩子对学习的抗拒心理。所以我想就此强调,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一定要从娃娃抓起,常抓不懈。这个工作越靠后,难度越大。

其实难做不意味着没法做,比如,在孩子即将进入中学前,可以让孩子接触一些比较复杂的物理和化学现象,当他们感兴趣时,用简单的介绍说明其中的奥妙,然后适当地点一下,他们在中学里会学到更多奇妙的东西。

宝宝入园准备3部曲 你做好了吗


火热的9月开学季即将来临,宝宝也马上要迎来新的幼儿园生活。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的呵护,第一次独立与他人沟通、交往,这都成为宝宝人生中的第一次巨大挑战。你是否也在担心着这些第一次会给宝宝带来一些问题?为了让宝宝能够开开心心地上幼儿园,爸爸妈妈跟宝宝一起备战,做好入园准备吧!

第一部宝宝不愿意去幼儿园怎么办?

上幼儿园是宝宝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家长颇为头疼的事情。入园那些事儿,爸爸妈妈和宝宝都准备好了吗?

关键词:语言沟通、角色扮演、真实体验

1.语言沟通,安抚宝宝情绪

3岁左右的宝宝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语言了,妈妈可以用平静、愉快的语气,告诉宝宝幼儿园是怎样的,比如:“宝宝,幼儿园是比家更大的地方,里面有亲切的老师,她会教你唱好听的歌,跳好看的舞蹈,给你看各种各样的绘本,那里还有我们在公园里玩的小滑梯、秋千,还有更多的玩具和很多像你这么可爱的小朋友跟你玩。”

2.跟宝宝一起角色扮演

家长可以将幼儿园的生活情景以及真实小故事搬到家庭中,和宝宝进行角色扮演。例如:爸爸开车送宝宝去上学,妈妈扮演老师迎接小朋友,如何度过在幼儿园的时光,一直到放学了爸爸来接宝宝回家。也可以转换角色,妈妈扮演小朋友,宝宝扮演老师。另外,爸爸妈妈也可以扮演宝宝的小同学,和宝宝一起玩耍,遇到争夺玩具的时候该怎么处理......

宝宝的生活经验非常有限,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宝宝需要有心理准备,如果爸爸妈妈能在入园前就让宝宝学会如何处理基本的人际关系,那么,宝宝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不会显得非常被动而且无助,他能用储存的信息去观察和分析遇到的情况,从而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

3.真实体验

家长可以带宝宝先到幼儿园参观,提前熟悉环境。带宝宝玩滑梯、荡秋千,和宝宝一起参观教室、食堂、厕所以及各种不同的活动区域,告诉宝宝幼儿园里什么地方有什么可以玩,在教室里会上什么样的课,宝宝将会学习到什么,宝宝会在哪里吃饭,在哪里午睡,放学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在哪里接宝宝回家,进一步消除宝宝对幼儿园的陌生感。

除了帮助宝宝做好心理准备,生活能力上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让宝宝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学会自己穿脱衣服鞋袜,自己吃饭、睡觉、上厕所......这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提高宝宝的自理能力,让宝宝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同时可以增强宝宝的自信心。

第2部宝宝和小伙伴抢玩具甚至打架怎么办?

关键词:玩具、分享、幸福感

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过程中,避免会发生抢夺玩具甚至打架的情况。家长可以在平时适当引导宝宝如何处理。

宝宝都喜欢模仿,在和宝宝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教给宝宝简单的交往语言,例如可以和宝宝说:“你的皮球可以给我玩一下吗”,“我们交换玩具玩可以吗”“我们可以一起玩吗”或者“等一下可以借你的玩具玩一下吗”。在平时宝宝之间游戏的过程中,也可以提醒宝宝使用这样的语言。

还可以和宝宝讲一讲相关的故事,让宝宝知道故事中的小朋友是如何分享玩具、如何一起玩游戏的,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意识。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问一问宝宝故事中的小朋友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让宝宝模仿。

第3部宝宝入园,该准备什么物品呢?

关键词:爱心包、替换衣物、依恋物

替换衣物

在新环境里宝宝因为紧张或兴奋容易引起大小便失禁,进餐时也可能会把汤汁弄在衣服上。所以入园时应多准备一些舒适易穿脱的替换衣。

小书包

但宝宝去商店挑一个可爱的小书包,在书包表面贴上、绣上或写上他的名字。对于宝宝来说书包里装些什么是无所谓的,只要每天能背着心爱的书包上幼儿园,就有一种成就感。

水壶

带上宝宝外出时喜欢的水壶,在幼儿园出汗可能比在家里更多,要让宝宝有多喝水的意识。

小毛巾

宝宝玩耍时出汗多,用小毛巾垫在背后替换,便于保持清洁也可以预防感冒。

舒适、轻便、便于穿脱的软底防滑鞋

进入幼儿园后宝宝的运动量有所加大,活动场所也各式各样,家长要给他们准备何时的鞋子,比如轻便软底防滑鞋,便于运动同时又防止发生意外。

宝宝的依恋物、喜欢的玩具

一般幼儿园都允许出入园的宝宝带一两件自己特别喜欢的玩具,手里拿着自己熟悉的东西,宝宝会有一定的安全感。一开始不宜带图书和可拆卸的玩具去幼儿园,因为宝宝整理、管理起来不方便。

家长可以在宝宝的衣物、被子、毛巾等物品绣上或贴上他们的名字、另外,每个幼儿园需要家长准备的东西不同,建议家长先了解具体情况再准备物品。只要家长做好了情感上的调适和其他生活准备工作,相信自己、相信孩子、相信老师,我们的孩子一定能顺利渡过入园关。

9月入园,宝宝做好准备了吗


6月幼儿园报名,9月宝宝要入园,进幼儿园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这也是宝宝第一次离开家人的呵护、第一次过集体生活、第一次要独立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

开学初的幼儿园门口,常常能看到小宝宝拼命抱住妈妈的脖子哭得声嘶力竭,而妈妈呢,也是泪水涟涟,一步三回头。为避免这一幕,亲爱的家长和宝宝,现在就开始为宝宝入园做好准备吧。

宝宝哭闹、生病最常见

哭闹、经常生病、胃口变差,这些症状对经历过宝宝刚上幼儿园的家长来说一点也不陌生。调查发现,有超过一半家长感觉到孩子进幼儿园后,生病的几率相较在家时有明显上升,其中44%的孩子在第一学期生病超过3次,平均一个多月就生病一次。

进入幼儿园后宝宝接触各种病毒、细菌的机会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也随之增多。然而,宝宝的免疫系统直到6岁左右才能基本发育完全。因此,在这个阶段更易受到外界病菌的侵害。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多带宝宝出去晒太阳、进行户外运动、增加肺活量和血液循环都是增强宝宝自身抵抗力的好办法。除此之外,注重营养均衡,对提高孩子抵抗力也很重要。

父母准备不足面临考验

入园对孩子来说,是心理、体能、智力发育的“攻坚战”,对家长来说,则是意志、情感和耐心上的严峻考验。调查发现很多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并未意识到孩子即将面临的挑战。有40%的家长表示对宝宝进幼儿园将要面临的挑战并不担心。但家长们在体验了孩子入园后经历的种种不适应后,才深感烦恼。

宝宝的安全感主要来自父母,所以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爸爸妈妈,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可能在幼儿园经常哭闹或不肯吃饭。从现在开始,父母就可以开始和宝宝讲些幼儿园有趣的故事,让宝宝对幼儿园产生兴趣,减少恐惧感。空闲的时候,可以带宝宝到附近的幼儿园熟悉环境。宝宝入园后,父母要做好心理辅导,如果遇到孩子哭闹不想去幼儿园,应该以委婉的方式拒绝。因为宝宝哭闹,就干脆把他领回家,这种消极的应对方法,可能对宝宝的身心发展不利。

让宝宝学会表达请求

适应力:孩子比成人更需要安全感。对孩子来说,安全感主要来自于父母。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失去部分关注容易造成孩子焦虑。而哭闹、不肯吃饭等都是孩子内心焦虑情绪的体现。家长应该充分理解孩子的心情,让孩子时时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并让其逐渐学会自己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家进一步表示,家长的一些消极的应对方法,特别是把孩子领回家的做法,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沟通力:其实家长不用过于担心,孩子智力和能力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一种重要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平时应多让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同时在饮食上也可多摄入鱼类、核桃等坚果类食物和奶制品,家长为宝宝入幼儿园提早准备,不仅提供全方面的营养支持,还可在平时多注意培养宝宝的学习和交流能力等,为孩子在幼儿园这个小集体中顺利应对大挑战打好坚实的基础。

宝宝入园,你们准备好了吗(二)


入园半年前的准备

尽早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比如自己吃饭、大小便、洗手、睡觉、穿衣服。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做,生活方面的准备,家长应该孩子入园前半年就开始。

第一关:自己吃饭

吃饭问题是新入园孩子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这与孩子在入园前在家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关。边看电视边吃饭或边玩边吃,这都不是好的饮食习惯。有的孩子不会咀嚼。,不会吞咽,到了幼儿园就不适应了,建议家长采取以下方法:

1、要创造轻松愉快、舒适卫生的就餐环境和气氛。吃饭前介绍一下今天饭菜有哪些,闻一闻有多香,看一看有多漂亮,再尝一尝有多好吃,引起孩子的兴趣。

2、尽早教会孩子自己独立吃饭,几长不要包办代替喂孩子吃,也不要在旁边逼着、催着孩子吃,破坏了孩子尝试自己吃饭的热情和兴趣。

3、即使鼓励、肯定孩子的进步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信心。孩子如果吃得好,可以给他奖励,在月历上画一个五角星或一朵小红花,看一看,数一数,一个星期能得多少个五角星或者小红花。

4、对吃饭慢的孩子,可以让孩子一刻钟吃饭,还可以给孩子少盛一点,不要太多太满,孩子一看见饭菜太多,心理就会不乐意,少盛一点,孩子很快吃完了还可以添。

5、吃饭的时候不随意走动,不偏食挑食、对各种不同的食物都愿意尝试,能吃一些较硬的或纤维较粗的食物。

第二关:自己大小便

家里的厕所和幼儿园的厕所区别很大,幼儿园的厕所多数是蹲坑,所以,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必须学会能独立上厕所。由于很多孩子上幼儿园前都没有这样做过,所以,上幼儿园后经常要尿湿裤子,有的孩子要把整个裤子都拉下来以后才小便,整个肚子都凉在外面,天冷时很容易感冒。对此,家长应该事先对孩子进行训练:

1、给孩子准备容易穿脱,方便的衣裤,千万别给男孩穿短裆的、有拉链、又紧身的牛仔裤,或是给女孩穿连裤袜、连身裤。

2、在家教孩子练习,学会如何在水池上分开双脚、下蹲、独立地穿脱裤子。家长可找来几块砖头或木板,分叠在两边,高度和相隔的距离与幼儿园的便池差不多,然后叫孩子用双脚踩在砖头或木板上做站立、脱下裤子下蹲、站起来拉上裤子等一系列动作,反复练习,等动作慢慢熟练了,孩子到了幼儿园就会很快学会使用蹲坑上厕所。

3、2岁以上的孩子出现便意时,应做到及时告诉老师,万一已经便出,会及时告诉老师,让老师帮助换裤子。

第三关:自己午睡

很多孩子上幼儿园后都不喜欢午睡。如果孩子在家里根本没有午睡的习惯,那就更加成问题了。午睡可以调节孩子的神经系统,精力得以恢复,3岁的孩子每天睡眠的时间至少应保证12个小时,其中午睡时间约2小时。

许多孩子在家里午睡往往要抱着、哄着才能入睡,入睡后要有妈妈或家人陪伴,而幼儿园的老师不可能守在每个孩子身边,因此孩子入园后会不适应。要让孩子独立入睡,并且告诉孩子,妈妈(老师)不在身边,但一定在附近(教室),宝宝有什么需要(上厕所或身体不舒服)可以随时向妈妈(老师)寻求帮助。如果你的孩子需要特别照料,入园时应该提前和老师交代,让老师有所准备,老师也会像妈妈一样陪着孩子。

如果孩子在家里一直和大人睡一张床,进了幼儿园也会不适应,家长应该尽早让孩子独睡。

第四关:自己穿脱衣服、鞋子。

在家里,很多孩子临睡前、起床后都是父母、家人帮着穿脱衣服、鞋子的。而到了幼儿园,老师不可能帮所有的孩子穿脱衣服和楔子,孩子必须学会自己穿脱:

1、认识自己的衣服,分清上下、前后。学会穿套头的汗衫或者背心、会穿裤子。开衫穿不好,要学会请老师帮助。

2、熟能生巧:教宝宝穿脱衣服、鞋子,需要一定时间和耐心,不要急噪,也不要训斥孩子,要即使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要闲心孩子通过努力就能学会。

3、可以通过儿歌、比赛的方式,使穿脱变得更加有趣,孩子和乐意学习和合作。

4、给孩子买衣服和做衣服时,选择孩子容易穿脱的衣服,如宽松的,有松紧带的裤子,前面系扣的衣服,以减少孩子穿脱衣服的难度。还可以将衣服适当改一下,比如将小扣子换成孩子容易拿的大扣子;将口子的洞眼开得大一点等等,鞋子最好选择有松紧带的。

5、孩子起床时,房间的温度不宜过低,(特别是冬天)以免因孩子穿衣服太慢而着凉。

以上是入园生活篇,各位宝宝妈妈准备好了吗?

打了半天字,希望能对家长们有所帮助,让我们的可爱宝宝们共同进步!

宝宝入园,你们准备好了吗(三)

做好学前准备工作很有必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学之前帮助孩子做好学前准备工作是保证孩子学习顺利的基础。

孩子从入学开始,就面临着三个巨大的转变:从家庭到学校的环境转变,从被宠爱呵护到被约束要求的氛围转变和从子女到学生的角色转变。这还只是三个主要方面,由此还会衍生出一系列的转变,例如作息习惯、行为习惯、思想意识、兴趣爱好等许多方面。这些转变往往令孩子们无所适从。所以,提前帮助孩子做好适应这些转变的准备,对于孩子的学习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实际上,我们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多数家长的做法缺少持续性和全面性,所以效果经常不明显。

比如,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家长们普遍担心孩子们无法快速适应上述转变,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充分。但是从孩子上小学开始,不少家长就只是与孩子进行简单的交流,甚至只是嘱咐几句了事。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小学与幼儿园的环境氛围有很大的区别,对孩子的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由此而言,对于不少孩子来说,这样的角色转变也有相当的难度。比如,不少初中生的在校时间基本上被老师安排得满满的,甚至课外时间也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们只需要照做就可以了。可一到高中,越来越多的自习时间和课外时间是需要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安排的,这本来是一种很合理的做法,因为孩子在这一阶段的学情差异很大,教师很难完全统一孩子的学习安排。但不少孩子就是因为无法适应这一转变,手足无措,有的白白浪费了时间,有的安排不合理,使学习事倍功半。

那究竟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最主要的是设法让孩子明白这一系列转变,最好能想办法让孩子切身体会到这些转变,并对这些转变产生兴趣和憧憬。比如,我们在孩子即将进幼儿园时,就经常在孩子面前念叨幼儿园如何好,有什么好玩的东西,老师会教多少知识,小朋友们在一起如何开心,这实际上就是在告诉孩子,你要去幼儿园了,你要去面对老师了,在玩之外,你还有新的事情要做了。有的家长会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带孩子们去玩,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适应这些转变。这都是非常明智的做法,一般而言,这一类孩子在入学时不仅没有抗拒哭闹的情况,反而充满了期待。

但在孩子上小学时,家长们的这种耐心和细致逐渐消失了,往往只是嘱咐几句: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和同学们和睦相处。家长们似乎觉得孩子应该可以适应这些转变了,其实不然。比如说,在幼儿园,对孩子在学习文化知识上要求得并不很严格,首先是难度低,绝大多数知识是以识记为主,即便有理解的也很简单;其次,孩子的时间非常充分,基本感觉不到压力。小学就不同了,教学计划安排得非常紧凑,课程表排得满满的,从语文的基本语法和数学的四则运算开始,理解性的东西越来越多,能力型的题也越来越多,孩子很容易产生不胜负荷的感觉。又比如,从小学开始,对纪律的要求比在幼儿园要高得多,偏偏孩子在这一阶段的自主性和叛逆性越来越强,就很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有些孩子由反感被约束发展到反感老师,进而反感学习。

所以,家长在这个阶段仍然要做足工作。

安抚受创伤的宝宝你做了吗


在2—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遇到创伤后的主要表现会是极度依恋,恶梦,夜惊以及尿床等“退化”行为。这时,家长从态度上要接受他,尽量鼓励。即使出现尿床一类的行为也不要嘲笑。对于孩子的感受,家长应该尽量鼓励他表达出来并给予理解。

从方法上,可以采用行为矫正法,比如一开始一晚上不尿床给一个贴画,然后两个晚上、三个晚上,这样逐渐恢复。

还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措施,比如晚上少喝水,半夜叫他起夜。睡前看一些快乐的电视节目,读一些愉快的童话故事。房间里可以安一个夜灯。当他尿床哭的时候,平静地过去安慰他,告诉他没关系,这很正常。

在处理的时候,肢体语言和声调很重要。假如孩子一尿床,家长就紧张地冲过去,用尖厉的声音说:“哎呀!你又尿床啦!尿床没有关系!”这样家长的语调和行为无疑传达的是相反的信息:尿床很有关系。

如果孩子住在幼儿园,需要和老师沟通,让老师配合。千万不能伤了孩子自尊心。如果有别的孩子嘲笑,老师要平静地解释:“这是很正常的,哪个小朋友遇到他遇到的那样的事情都可能会尿床的。”不要过度关注这件事情。

你和孩子都做好了入学准备吗?


入学准备·孩子篇

“上学”,对于孩子来说,可不是放下手中玩具、背起书包那么简单的事。无论是从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孩子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能顺利开始人生的这个新起点。

“知情权”——让孩子在上学前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对于每一个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孩子来说,“上学”是一种自己的生活突然变得有些“匆忙”的经历,如果孩子不适应这样“匆忙”的节奏,很容易会感觉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家长应该在合适的时候把小学不同于幼儿园的种种特点或者规矩告诉孩子,让他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什么、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能从中体会哪些快乐……

·要让孩子预先了解小学生活

家长可以抽点时间带孩子去参观一下孩子即将就读的学校,可以多去几次,看一看,体验一下,学校的设施,学校的氛围。

如果亲戚朋友家中有小学生,可以请小哥哥小姐姐来给孩子讲一下在学校里是怎样学习和生活的。

让孩子认识到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这样一来,孩子的心里就不会有陌生感,也能激发孩子向往小学生活的感情。

·多与孩子交流自己小学时代的种种感受

多给孩子讲述爸爸或者妈妈上小学时的感受,回忆一下爸爸或者妈妈那时候是怎么学习的。要让孩子懂得,小学是每个人人生必经的一个阶段,然后与孩子多分享一些正面的积极的感受,多说些鼓励性的话语,如“你在学校会认识更多的好朋友”、“如果你碰到了困难,老师和同学都会帮助你”等等。

·向孩子灌输必要的在校安全细节

小学肯定不像幼儿园那样“看护”孩子,所以向孩子灌输在校的一些安全细节很有必要,特别是游戏安全、饮食卫生安全、体育运动安全、上学及放学路上的安全等等,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家的孩子的个性特点来提醒孩子,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的意识,教会孩子必要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生物钟”——让孩子在上学前调整好生活规律

特别是在孩子入学前一个月内,家长可以参照小学的作息时间对孩子的“生物钟”进行调整,给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制度,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

·和孩子一起选购一款小闹钟,教孩子认识钟表

这一点很关键,早点接触钟表,对孩子入学后学习钟表不会这么吃力,对时间观念有比较直观的了解。学会掌握时间,以后上学就不会迟到。

·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张家庭作息时间表

和孩子一起画一张作息时间表,贴在墙上,监督孩子执行,孩子做得好应当鼓励。

·改变午睡习惯,固定晚上的睡眠时间,早睡早起

小学当然没有午睡了,所以在幼儿园养成的午睡习惯就要改一改了,与此同时,要帮助孩子把晚上的睡眠时间固定下来,并尽量早睡早起,能尽早适应小学的作息节奏。

·改变饮食习惯

相比幼儿园的正餐和点心的搭配,小学肯定没有这么丰富,所以要让孩子在家提早养成三餐定时定点的习惯,早餐吃耐饥和富有蛋白质的食品,午餐前不吃零食或甜食,中午准时开饭。

入学之后,孩子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

小学和幼儿园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教育方式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老师的引导方式、传达信息的方式或者是解说方式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可能会造成准备不充分的孩子一时无所适从,就算孩子已经在家长的帮助下做好了一定的入学准备,有些问题的产生也在所难免。

1.缺失自我服务的意识

【现象一】冰冰读一年级了,是一个活泼的孩子,因为前段时间下雨,学校操场上积了很多泥水,冰冰在下课和同学们玩耍的时候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衣服弄湿了。这本来是一件小事,但奇怪的是虽然自己的衣服湿了,冰冰竟然不知道怎样向老师表达,取得老师的帮助,而且因为他的衣服湿了和没湿的时候颜色差不多,不仔细看看不出来,老师也没有发现。就这样,冰冰穿着湿的衣服整整穿了一天,结果第二天就感冒了。

【家长可以这么做】上小学以后,不会再像幼儿园那样,由老师带领着集体活动,如果说幼儿园的老师能及时注意到孩子的状况,但小学里的老师可能就没办法兼顾到这么多。所以,家长要让自己的孩子懂得:玩耍、运动前要注意场地的选择,尽量避开坑坑洼洼的地方;天气有变化前后,要让孩子知道不能立刻出去玩耍;要帮孩子准备一块小毛巾,一来可以让孩子玩得出汗之后擦一擦,或者一不小心摔倒了,弄脏或者弄破了都可以起到作用;还要教会孩子根据天气冷暖变化及时增减衣服……虽然都是微小的细节,但可以帮助孩子增强自我服务的意识。

【现象二】现在很多学校都是包餐制,孩子的午餐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吃的,但是小学和幼儿园的饮食有很大的不同,学校给孩子准备的饭菜是要顾及一到六年级学生的,许多菜可能就不像幼儿园里那样绵软可口,甚至有的菜里还会放适量辣椒等调料。兰兰上小学后总是吃不饱,一来这个孩子不吃辣的菜,但是又不敢说,二来她吃饭速度又慢,还没吃多少,其他的小朋友都吃完到教室去了,她怕落后,也怕老师催促,赶紧再吃上两口就不吃了,说:“老师,我吃不下了。我吃饱了。”结果,还没等到下午放学的时候,兰兰的肚子就唱起了空城计,回到家就狂吃零食。

【家长可以这么做】在这一点上,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就餐习惯,特别是就餐时间的调整,最好和学校的一致或者是差不多,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吃,不要嫌他吃得慢就追着喂,还要适当控制孩子的就餐时间。

【现象三】小学和幼儿园最大的不同就是小学教室里没厕所,一般校园只有几个公共厕所,或者是一个楼层一个公共厕所,而且分为男厕所、女厕所。萍萍刚上小学时,常常会找不到厕所,有时候急着上厕所又找不到,着急地哭起来,来不及了还发生过尿在裤子上的事情,有时找到了却进了男厕所,有时到了厕所却发现没有带纸巾……

【家长可以这么做】在幼儿园里,每个班都有一个厕所,而且这个厕所是男女小朋友公用的,没有区别,老师还会贴心地在厕所旁边放好卫生纸。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在意识上有所转变,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平时家长就要引导孩子区分男女厕所,还要让孩子养成随时自备纸巾等习惯。

2.缺失规则意识

【现象四】龙龙上一年级了,他很聪明,又特别活泼好动。班主任老师虽然很喜欢他,但龙龙的有些行为却让老师有点头疼。龙龙的思维很活跃,也非常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不过每次上课都是老师都还没有问完,他就站起来回答,还总是插嘴,时不时就会打断老师的讲课。老师说了他几次,不过没过多久就又故态复萌了!

【家长可以这么做】幼儿园的“教学”是游戏化教学,上课时候的要求和标准都没有小学那么“严格”。在孩子正式上小学之前,家长就要教给孩子必要的一些礼仪,比如随便打断别人说话是很不礼貌的……甚至可以带着孩子事先演练一下上课的规范,预先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对孩子是很有帮助的。

【现象五】超超进入小学已经两个月了,但他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总忘记课间10分钟应该先上趟厕所。课间10分钟的时间里,他只顾着和小朋友们玩,压根没想到应该去上一下厕所。但是上课铃一响起,他就会条件反射一样意识到自己还没上厕所,这才慌慌张张跑去厕所,常常影响到老师的正常上课。

【家长可以这么做】孩子在幼儿园里是随时可以上厕所的,而到小学之后,孩子们上厕所的时间一般会规定在课间10分钟里(特殊情况除外)。家长要让孩子懂得要合理安排课间10分钟,做好课前十分钟应该做的三事情:一、上厕所,二、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三、才是玩。

3.缺失交往能力

【现象六】豆豆在幼儿园很活泼,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可自从豆豆上小学后,妈妈却发现豆豆变内向了,几个月下来也不见她提及其他小朋友,也没有交到什么好朋友,整天孤孤单单,让人很担心。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有些孩子在家侃侃而谈,在学校里却沉默不语,变成了“被遗忘的孩子”。

【家长可以这么做】对于这一点,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扩大交流圈,多带孩子出去玩,多让孩子与陌生人接触,提高孩子的胆量,也可以主动帮孩子邀请同学到家里来玩,帮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缺失自理能力

【现象七】妈妈每次打开宁宁的书包,就会很抓狂,里面什么东西都有,所有的东西都塞在一起,乱成一团,什么书啊、作业本啊、断了的铅笔啊、卫生纸啊、玩具啊、吃剩的零食啊……妈妈帮他理好之后,第二天又都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起了,还扯着嗓子问妈妈:“妈妈,你看到我的作业本了吗?”“妈妈,明天要带的尺在哪?”

【家长可以这么做】在平时,我们家长要给孩子买一个可以归类的书包,也就是那种口袋多一些的,让孩子自觉对自己的学习用品进行归类,教会孩子怎样分类整理书包,以便拿取。以后还要定时不定时地检查,看到物品不整齐了,我们可以指导孩子把书包整理整齐,养成习惯。

入学准备·家长篇

孩子终于要上小学了,预示着孩子真的长大了,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有些家长会觉得,既然要入小学了,随着课业负担的来临,孩子玩耍的时间势必会逐渐减少,应该要让孩子在这之前好好地玩一玩!作为家长的我们其实应该意识到,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需要注意的事情真的很多,要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小学的生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达成的,所以我们要在孩子上学之前,培养孩子对上学的认同感,训练孩子能很快地进入角色。

小学不像幼儿园,父母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可以适当地教孩子一些拼音以及拼法,不需要孩子拼得很好,但是一定要让孩子有拼的意识,这对孩子进入小学的学习很有益处。另外还要教会孩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我们还需要事先提醒孩子:

上学不能迟到;

上课不要和小朋友讲话;

放学后按时回家;

放学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家做作业,不许回家玩够了再开始做作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些都要从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开始就严格要求!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应该有很大的区别。

而在孩子入学之后,家长在开学初的一个月内,要积极和老师沟通,从而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根据老师反馈的情况再在家庭环境中作相应调整。从老师的经验来说,开学初的一个月,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引导到自觉,会慢慢顺利地过渡,到最后养成一个比较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作息规律。如果这段时间没养成好习惯,之后再想纠正就比较难了。

另外,想提醒家长的是,孩子作为小学新生给老师的第一印象是相当关键的。一般来说,老师都喜欢聪明、学习好、整洁、有礼貌的孩子。除此之外,老师很看重孩子的上课表现,如果一个孩子能在课上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孩子的回答是错误的,老师也会喜欢,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从不会到会的。老师不要求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回答老师的问题有多到位,关键是看孩子在课堂上有没有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有没有认真思考老师的问题,能与老师很好互动的孩子,老师都会很喜欢,而孩子也能时常得到老师的认同、赞扬、鼓励,这对孩子更快地适应学校生活、更快地进入“角色”、建立起学习的信心,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孩子已经适应学校生活的三个参考标准

①孩子对学习内容充满好奇和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不懂就会问,这就说明孩子对学习感兴趣。

②孩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这就说明孩子很合群。

③孩子相对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好学习、游戏等时间,生活比较有条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