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相信自己的儿子,一般情况下,男女同学的接触是很正常的,不敢接触才是不正常的。如果发现男孩与某一异性交往过密,就应该巧妙地加以引导,让男孩懂得,异性交往不要太集中于某一个人或某一小范围,否则就会失去与多数同学、朋友接触的机会。

有位妈妈的做法很值得大家借鉴。

这位妈妈发现了儿子早恋,她不仅没有斥责儿子,反而比过去更加关心儿子,知道儿子喜欢学习语文,便鼓励儿子去参加朗诵组,还启发儿子写日记,这样,儿子的写作水平迅速得到了提高。因此,儿子的习作频频出现在班级的墙报上。儿子也开始由一对一的交往转向了集体,常为班级做好事,而且在一次班干部选拔中被同学们推荐为生活委员。期末考试时,儿子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进入了年级前五名,还被评为三好学生。学习、参加集体活动成了儿子的主要活动,当初对异性的爱慕冲动也渐渐平息、淡化了。

一般来说,男孩早恋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缺少家庭的关怀。父母只知道忙着赚钱,尤其是经常出差的父母,没有时间和男孩谈心。青春期的男孩情绪本来就不稳定,他们的心里话无处倾吐,就只能寻找同龄人进行沟通。男生之间志同道合,把握不好就会陷入哥们义气的泥沼中;男生与女生之间的交流,找到共鸣后,就会有一种互相依赖、崇拜的感觉,时间一长就会转化成早恋。

二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男孩自我意识增强,同时有了自己的思维和见解。有时老师、家长不能认真地聆听,甚至以为男孩说的只是年少轻狂的胡言乱语,而采取冷漠对待或是横加指责,导致老师、父母与男孩无法沟通。男孩没有沟通的对象,又很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承认,就开始在同学中寻找共鸣。这也是早恋出现的一个原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和孩子交流的方式,成为孩子最真诚的朋友,而不是单单扮演严肃、冷峻的父母角色。

那么,面对青春期的男孩,我们是否应该粗暴地制止他和异性接触呢?当然不是,我们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和异性接触,而是要引导孩子正确地与异性交往。这样既满足了孩子与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又增加了男孩了解女孩的机会,减少了彼此之间的神秘感。那么怎样正确引导男孩与异性交往呢?

首先,要端正态度,培养健康的交往心理,淡化性别意识。同意男孩和异性交往是为了增加他对异性的了解,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增强人际交往的技能,掌握适应社会的能力与技巧,开阔自己的视野,或者倾诉自己、倾听对方的困惑,促进双方的心理健康。做到思无邪,交往时自然就会落落大方。

其次,引导男孩注意交往的方式。课堂上的讨论发言、课间的谈天说地、课外的游戏活动等,都为男孩创造了与异性交往的机会。在浓浓的集体气氛中,即使男孩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也可以与异性大胆交谈,这就避免了男孩独自面对异性的羞涩和困窘;如果男孩喜欢交际的话,也能获得满足。在集体中与异性交往,大家各有所长,或幽默健谈,或聪明善良,或乐观大度,或稳重干练..能够让男孩在吸收众人优点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和心胸。

最后,提醒男孩注意个人的言行分寸。与异性交往,关系要疏而不远,把握好两人交往的心理距离,不要让彼此感到过于亲密或引起情绪波动。如果发现对方的情绪有些不对劲,就要及时提醒对方注意,并调整自己的态度,恢复到原来平静的状态。

与异性交往时不要随便开庸俗的玩笑,或者随意动手动脚。如果沉溺于与异性的交流,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了对方的时间,因为交流只是内心需求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全部。毕竟,在学生时代,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男孩的早恋往往与生活单调、没有目标有关,因此,充实男孩的生活,帮助男孩寻找生活的意义,可以有效地转移男孩对“早恋”的注意力。

此外,父母应该多和男孩沟通、交流,组织一些家庭集体活动,增进父母与男孩之间的感情,以便父母能及时了解男孩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及时进行教育。同时也能增强家庭对男孩的吸引力和父母在男孩心目中的威信,避免男孩过多地从外界寻求关怀与理解。

引导他正确地和异性交往

1.不要把男孩的正常交往,如相聚聊天、结伴游玩、一块儿看书、一起做作业等就误认为是早恋,从而加以指责。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男女同学在一起就必定是“早恋”,因而忧心忡忡,疑神疑鬼。从此,不再让男孩随便出去,平时也不让男孩与异性同学结伴回家,这样的做法势必会对男孩的心灵造成伤害。

2.父母应该相信自己的儿子,一般情况下,男女同学的接触是很正常的,不敢接触才是不正常的。如果发现男孩与某一异性交往过密,就应该巧妙地加以引导,让男孩懂得,异性交往不要太集中于某一个人或某一小范围,否则就会失去与多数同学、朋友接触的机会。

延伸阅读

培养孩子正确的交往习惯


满足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情感需求,无论是对孩子社会性的培养,还是心理智力发展,性格品质教育都大有益处。温馨和谐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活动能力,培养孩子们友爱互助,热悄待人的优良品质,帮助孩子成为活泼开朗,天天向上的人。

同伴交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也有很多家长对此没有给以充分重视。孩子想找小伙伴玩,父母怕他们在一起闹纠纷,又怕自己的孩子受其他孩子的欺负:孩子们在一块打闹,父母又担心孩子会出事;还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会跟其他的孩子学坏。总之,出于各种各样的顾虑,都影响了家长对孩子与同伴交往的鼓励。其实这些顾虑大多是不必要的,即使孩子在外面吃点亏也没关系,孩了迟早是要走向社会的,哪个大人也不可能永远守在孩子的身边,只有在相互交往中,孩子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从而更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也有利于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

作父母的要帮助孩子多交朋友,多给孩子创造一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如让孩子邀请邻居的孩子到家里来玩。当孩子的朋友在家里时,让他们单独在一块玩,不要对他们的吵闹表露出厌烦的情绪:多带孩子去少年宫、游乐场或其他孩子较多的场合;大人们还应结合孩子与同伴交往的实际,给孩子一定的指导,要让孩子明白一些社会行为规范,教育孩子在和同伴交往时要理解并尊重别人,不要讥笑别人;在游戏玩耍时要互相谦让,爱护弱小,团结互助。

孩子的控制力比较弱,情绪也不够稳定,所以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容易发生争执。当孩子们发生争执时,家长不必急于评判是非,而是首先要先观察一下,如果他们仅仅是争论,那么就让他们先争论一会儿,不要急于进行干预,因为孩子之间的争论对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反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很好的积极作用。如果他们的争执发展为橄烈的争吵,则先想法平息他们的争吵,再心平气和地了解争吵的原因,给以适当的教育或指导。

要鼓励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小孩子与大孩子一起玩,小孩子可以从大孩子那里学到许多知识和技能,促进小孩子的智力发展:而大孩子带着小孩子一起玩,则可通过自己对小伙伴的关心和爱护,培养起自己的贵任感和自信心。

有的家长在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玩耍时,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或者怕孩子在和同伴交往时受欺负,因此就教孩子“谁要是敢碰你,你就狠狠地踢他、咬他!”还有的父母自己要强,要求孩子也要强。有一次我在坐班车时。看到车上几个四五岁的孩子玩的正欢,其中有一个小男孩,跟在其他几个孩子后面跑来跑去,但是那几个孩子却对他不太理睬。就在这时,小男孩的父亲一把拉过小男孩,啪的就是一把掌,并且边打边骂:“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人家不理你,你还那么贱。”其实这样做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

做父母的首先要认识伙伴交往对自己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再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孩子与小伙伴们融洽相处。如果孩子在和小伙伴相处中出现问题时。家长需要认真地观察,找出问题的原因,想出对症解决的方法,化解孩子与同伴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用成人化的方法去处理。上面说的小男孩所遇到的悄况,可能是他平时很少和那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耍,他们对他不认同;或者由于小男孩自身过度的自我中心主义,成人化的语言和行为使他不受同伴的欢迎:当然也不排除那几个孩子有意冷淡。对此做家长的一定要仔细分析,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千万不能采取上面那位家长的作法。

家长对孩子正常的伙伴交往一定要持鼓励的态度,给以积极的评价;当孩子们发生争执时,不要充当纠纷仲裁者的角色,只是教给孩子一些是非观念,交往的正确方式等,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付孩子的伙伴不能太挑剔,要尊重孩子的伙伴。如果真的碰到不好的孩子,注意对他的教育和引导,若没有效果时,则大人可想法中止自己的孩子和他交往,但绝不是把自己的孩子孤立起来。

引导宝宝阅读的正确方法


日前,陈女士苦恼地对记者抱怨,她一直很重视引导女儿的阅读,从小就为女儿讲各种故事,但是女儿现在都快上小学了,却只喜欢听故事,不喜欢自己阅读故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家庭教育专家刘老师解释说,这极有可能是家长过多的讲而忽略了让孩子阅读。

引导需要边看边讲解

刘老师介绍说,儿童的阅读活动,其实在幼儿后期就可以开展。幼儿常常会央求父母为自己讲故事,他们喜欢听些小动物和小朋友的故事。这时候是引导幼儿阅读的契机,父母应及时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和爱听故事的心理,引导儿童阅读小人书及其他简易读物。

但此时的阅读,因为儿童识字不多,不仅需要大人的参与,而且还需要大人讲解,恰当而生动地讲解能引儿童入迷,调动儿童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爱听爱读。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切忌光听不看,因为儿童一旦依赖耳朵听故事,以后就不喜欢用眼用心去读。随着儿童年龄和知识(包括识字)的增长,大人可改讲读为榜样带动法,即父母用阅读的好习惯来带动儿童独立阅读,这样长期坚持下去。

阅读还是培养综合能力的过程

此外,刘老师还表示,亲子阅读时间,父母不仅仅是讲故事,还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观察、思考、表达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假设你们在阅读《小红帽》的故事,看到大灰狼打扮成外婆敲门了,这时候可以问孩子‘你猜猜小红帽会不会相信?你相信吗?你会怎么做?……’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讲述、并及时对幼儿进行鼓励、肯定。这一步是较高级的抽象思维的发展,可让孩子在创造思维中进一步体验社会性情感,学会思考实际问题。”刘老师说。此外,刘老师还表示,词汇量是语言发展的基础,是思维运用的“材料”,家长在引导孩子读书过程中应注意在作品中发现具有一定美感或特定意义的词汇,也可从孩子的发言中找,激发孩子的“成功感”,或自己计划设定一些优美的词语,让孩子熟悉、了解、掌握甚至运用。

幼儿图书并非单一的文学作品的园地,有许多幼儿画册是带有智力开发内容的,家长不但应充分利用现成的智力题,同时还应注意发掘图书内容隐藏的各种教育资源,比如画面结构、色彩、线条、形象,物的数量等等。可以提问:“小房子屋顶是什么形状的?图中有几个小动物?这些花都是什么颜色的?”等等。功夫不负有心人,仔细寻找,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教育孩子的素材,这样可以培养孩子数、形、空间思维等方面能力。

正确引导孩子度过“性蕾期”


3岁左右的孩子,处于一个性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这个阶段心理学上称为“性蕾期”。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教育不当,可使孩子的性心理发展受到挫折,产生较为深远的负面影响。

正确引导孩子度过“性蕾期”

在“性蕾期”,幼儿的性心理可有以下几个特点:

性好奇

当孩子开始意识到有男女性别的不同之后,可能会产生好奇心,很想看看异性的生殖器到底是怎么样的。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种行为,不应该打骂孩子,否则女孩容易因此产生“性罪恶”的观念,成年后易出现性冷淡,男孩会产生逆反心理,成年后容易出现“窥阴癖”。

性骄傲

当男孩发现自己有一个“小鸡鸡”而女孩没有时,有些男孩会有意在大人面前“炫耀”,如在亲友面前把小便射得高高的,以显示自己有个“小鸡鸡”而骄傲。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有这种行为,也不应打骂,可平静而自然地提醒孩子不要当众小便。如果处理不当,孩子的逆反心理压抑下来,成年后易出现“露阴癖”。

幼儿手淫

3岁左右的孩子往往开始对自己的生殖器产生很大的兴趣,并可从玩弄生殖器中获得快感,造成手淫习惯。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种不良习惯,既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打骂指责。这样做,往往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容易使孩子因心理受打击而产生“性罪恶”观念,成年后阳痿或性冷淡往往与此有关。

性别认同混乱

3岁左右的孩子,父母应明确告诉男孩,长大后会像爸爸一样是男人,告诉女孩,长大后会像妈妈一样是女人。切忌按照自己的“愿望”,把男孩打扮成女孩样,把女孩打扮成男孩样,否则可能使孩子出现性别认同混乱,成年后出现同性恋、异装癖、易性癖。

如何对待孩子的性活动

孩子的性活动是无意识的、不稳定的,甚至是盲目的,父母应采取恰当的方式帮助孩子纠正。不要让孩子和父母同睡一床,以避免因父母在睡眠中无意触碰到孩子的性兴奋区而诱发孩子的性感觉。

应丰富孩子的活动,使之多样化、趣味化。培养孩子的多样爱好,使孩子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他所感兴趣的活动上,如绘画、玩智力游戏等。

尽量减少环境中诱发性活动的刺激,父母自己行为需检点,孩子的内衣内裤应宽松些,不要让孩子从事有可能刺激性感区的刺激,如爬树、抱枕头等。

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父母可以适当地传授一些性的常识,在平时谈话中多加引导,可运用故事、比喻等方式来说明生育、恋爱等方面的现象。

当父母发现孩子与孩子之间有互相观看、相互触摸等性游戏时,应及时加以阻止,但要注意方法,不要训斥、打骂,而要说明道理,正确引导。

如果孩子确实克服不了这种不良习惯,影响了正常生活,父母应与医生联系,共同查找根源,消除隐患。

当孩子提出性问题时,父母应因势利导,做到以下几点:

1、当孩子提出性问题时,应轻描淡写地回答,不要欺骗,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有神秘感。因为孩子的性提问往往是漫不经心的,并没有怎样深思熟虑,更没有什么恶意想法,父母应当了解这点,自然坦诚地回答问题。父母的窘迫与羞怯,只能加重孩子的好奇心,使之对于所提的问题耿耿于怀,牢记在心。

2、应用科学名词解释男女的生殖器,并告诉孩子如何保护它,不能随便玩弄。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要超过孩子的好奇范围和理解能力,就具体问题回答,不要过深过细,应当通俗易懂,充满自信。

3、回答问题时,应坚决果断、简洁明了,应在语气中表现出权威的、结论性的含义,不要引申,也不宜鼓励孩子引发联想。

总之,在回答孩子的性问题时,父母在语言和表情上应做到恰到好处、自然大方。

为什么不要将孩子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

从性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无论是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都是有害的。心理学家认为,性别角色大约在孩子三岁前就已经形成。

因此,三岁前的环境、抚养方式、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性别心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父母给男孩着女装,按女孩来抚养,很容易导致男孩把自己看作与周围女孩一样的人,在表情、举止、打扮上,他就会努力模仿女孩,成为女性化男孩。许多性心理的病态正是由此诱发的。一些青年男女长大之后仍然爱穿异性的衣服、追求异性的打扮,以至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在变态心理学中叫异装癖。另一些男女性成熟之后,不仅没有萌发对异性的爱慕,反而爱慕与自己同性别的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同性恋。上述情况说明,身体方面的性别和心理方面的性别并非必然重合,在特殊条件下,甚至可能是相反的。

父母千万不要出于个人的心愿而无视自然的事实,不要人为地为孩子选择性别,不要把孩子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应尊重孩子的性别,按照孩子的身体性别的要求来培养孩子,使孩子的性心理健康发展,否则容易贻误孩子,后果不堪设想。

父母正确引导孩子看待性


夏天的一个晚上,妈妈给玲玲洗澡,玲玲听到洗澡水哗哗的流动声,总是条件反射似地先小便一次。今天她却非常特别地站着小便。妈妈问她为什么,玲玲说:“幼儿园的男生都是站着尿的,为什么女生要蹲着?”妈妈说:“那是因为男生长着小鸡鸡,所以他们可以站着尿而不会把裤子尿湿。”谁知玲玲紧接着问道:“为什么男孩长着小鸡鸡,为什么妈妈有两个奶子而爸爸没有,幼儿园的同学说我是从妈妈的胳肢窝出生的,是吗?”妈妈吃了一惊,立即说:“这么小就问这种问题,羞死了,等你长大后就会知道了。”

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看待性

妈妈的这种回答是不会让玲玲满意的,通常宝宝在二、三岁的时候会对“性”产生好奇心,他们想了解为什么男孩子长着“小鸡鸡”,为什么妈妈有奶而爸爸没有,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等许多有关“性”差别的问题,如果大人对他们采取隐瞒或回避的态度,孩子心中会产生“性是不可以知道的”观念,并对“性”产生不正当的好奇心。

那么父母怎样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呢?首先要肯定的是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应该给予他明确的答案,蒙混过关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家长的态度如果十分暧昧,吞吞吐吐地顾左右而言他会让孩子产生不可捉摸的想法,从而越发对“性”感兴趣,只不过从“地上”转移到“地下”而已。尤其是二三岁的孩子,他们已经能分辨出家长是否真诚地回答他的问题,如果他从父母的表情中看到的是谎言,纵然表现出听懂的样子,也会心存疑虑想去探个究竟。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小,用不着给他讲解说明,这是一种不恰当的想当。父母可以用比喻或拟人的方式来讲解生命的起源以及男女之间的差别,以淡然的心态来面对,千万别强制不允许他,这种过敏行为反而引起他的好奇心。许多大人存在着“性是不洁的东西,不应该让人知道”的观念,当电视里播出有关“性”的镜头时,许多家长拿起摇控器就转换频道,也不对孩子作任何解释,其实没必要这样敏感,你可以用带孩子去洗手等方式转移话题,如果他看到了也不必大惊小怪,以正常的心态来对待就可以了。在孩子幼小时接受的观念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不要把上一辈的想法再通过我们施加到孩子的身上,让他们放松地去接受新东西,父母起到从中指导的作用就行了。

家有男孩怎么养?


越来越多对男士缺乏男子汉气概的评价,令我们不得不反思男人们的成长。如新西兰作家塔浦.密撒所说“世上一切问题都可归咎为育儿不良或育儿缺失”,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养育男孩的方式上出了问题。

男孩也要像女孩那样供着养:

男孩与女孩一样,有着与生俱来的自尊心,他受了伤害会哭,不高兴了会闹,不喜欢挨打受骂。所不同的是,男孩子在出生前,雄性荷尔蒙就开始分泌,在娘胎,男孩就比女孩活跃。出生后更显示诸多与女孩的不同,如饭量大,身体结实,性格皮实,活跃好动,语言发展较比女孩晚。研究发现,男孩的左右两半大脑的联络网比女孩少,因此男孩的神经较比女孩来得粗放,情感不那么细腻,打骂后反应不那么强烈,这会让大人产生男孩抗骂抗打的错觉。

尽管出于传统和世俗理念,多数父亲在孩子出生前喜欢有男孩,但父子关系往往不如父女关系。可能有同性相斥的内因,更主要男孩子较比女孩好动,有可能将家里闹得烽烟飞扬而导致父母厌烦暴怒,招来痛打滥骂。长期遭受打骂的孩子会丧失自信力,内心变得懦弱胆怯,有机会时,将变本加厉欺负弱者,不可避免由受虐者变为施虐者。

每个男孩与生俱来都有成为英雄的潜在需求,男孩从小就爱打打杀杀玩英雄,爱玩行动式战斗式游戏,有想当保护者的欲望。这一需求往往以狂打乱闹表现出来,惹得家长不满意而加以压抑,自由受到限制,游戏被迫停止或改变,男孩的英武本性被磨灭,自然属性被扭曲。

世俗理念中,女孩儿的哭泣是法宝,男孩哭则是丢人。即使在西方国家,这个问题直到近年,心理学家才意识到,男人也是需要用哭来宣泄负面感情的,难过时的哭更能将体内的毒素通过眼泪流出来,对健康有益,更对心理健康有益。“男儿有泪不轻弹”,“哭是娘娘腔,不像个男人”等旧的世俗观念让男人羞于在人前表现哭泣之类的阴性感情,男孩哭泣往往被家长强行制止。这是反自然的。当小孩失去自然的宣泄感情的方式,他不但会心理混乱,而且会变得感觉迟钝,他在不断尝受冷酷与不被理解的同时,自然变得心粗情糙,失去了同情力,将来他会粗鲁地对待母亲、妻子、孩子以及其他弱者。

不错,雄性荷尔蒙使男人争雄称霸、雄气勃勃,所以自信力强的男人在事业上有超强建树。男性的染色体为YY,男性的思维成线性,在特定领域能深刻而专注地钻研下去,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是科学理工哲学经商领袖等许多方面的天生才俊。

如果男孩的天性从小得到理解与保护,他长大后将非常可爱,非常有成。

家有男孩怎么养?

一、针对男孩的特性,家中应设计一个能跳、能蹦、能滚、能翻的场地,让男孩玩儿得尽兴、能量得到尽情释放,但又不会破坏器物,每天大约半小时就够。即使有些器物遭破坏,家长要有长远眼光,为了孩子,为了他健康的心理和成功的未来,器物的价值应当是微不足道的。何况可以用废旧物品作玩具。要知道,孩子会迅速长大,他很快就会在快乐的大闹中走出这段“破坏期”。

二、按时组织几个男性小朋友去公园做战斗游戏,用水枪或者其它无害的东东当“武器”,让孩子过把瘾,当把“战斗英雄”。

乐于战斗和取胜是男孩的必然属性,如果这一属性得不到培养,男孩的心理就不能健全成长。如果小时候这类欲望得不到满足,长大后就会变为反社会的暴力者。

三、男孩在进入青春期之前是不想跟女孩交道的,只喜欢男小朋友。爸爸在男孩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是男孩的重要指导员和玩伴。男孩的天性中有一条非常突出:他必须有个男性长者为样板。父亲做好儿子的样板对于儿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儿子小时候,爸爸要经常跟儿子玩闹:当马给儿子骑;躲起来让儿子搜索与侦探;进攻与反进攻;让儿子用枕头等软物件作武装攻击,还要教给他不要“虐待俘虏”。儿子进入青春期后,爸爸妈妈则是儿子的朋友,最主要是做良好的倾听者。

四、若是单身母亲,或者是父亲经常不在的家庭,妈妈要作特定安排给儿子提供样板男性,比如:经常去见爷爷或姥爷,或定期拜访一位良好的男性朋友,一起说话吃饭玩儿,让孩子有样板可学。如果家长不给儿子安排样板,青春期男孩会自己去找,走向街头,加入黑帮,参加犯罪。

五、男性受雄性荷尔蒙影响有称雄欲望,在家里也是往往喜欢做主,说一不二,这一条需要妻子理解、配合与周旋,既不正面对着干,也不丧失自己的尊严和言语权,智慧地做到即让丈夫满足“霸业”,自己又不受屈辱,个中艺术要求妻子多加琢磨。父母要用行动让儿子看到一个不争不吵不打而皆大欢喜的关系模式。

六、爸爸要尊重妈妈,让儿子学做一个彬彬有礼的男子汉。儿子只有看到女性受到了父辈的尊重,他长大后才会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他才会有积极正向的人际关系,他才会心态乐观豁达,他才会有德、有爱、受人喜爱。而人际关系的质量极大程度决定着事业的成败。西方的科学研究证明,事业失败者中,只有15%是由于技术不过关,而85%都是由于人际关系没做好。

社会的和谐寓于家庭,儿子的成功由父母决定,名副其实的男子汉由父母造就。

发现孩子收到异性的小纸条怎么办?


小孩子早恋一直都是让父母们担心的事情,平时看到孩子收到异性的小纸条也常常是不知所措,以下就让我们具体的来谈论下若是遇到孩子早恋应该怎么处理吧!可有效的帮助父母解决难题!

10年前,高中生恋爱是早恋,5年前,初中生恋爱是早恋,现在,小学生也开始谈情说爱了。当孩子开始遮遮掩掩接电话、发短信时,当孩子开始晚回家、说谎话时,你是不是想起了那些“青葱”岁月时曾收到过的“我喜欢你”的小纸条?在感叹时光流逝孩子长大了之余,更多的当是紧张和担忧吧——孩子是不是早恋了?作为家长,我们该不该去看看孩子的“小纸条”?而看到那些“woaini”的小纸条后又该如何处理,才能使孩子们不过早卷入到情感困惑中呢?

孩子“早恋”信号

1孩子变得注意修饰,常对着镜子左顾右盼。

2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变沉默,不愿和父母交流。

3在家坐不住,经常找借口外出,瞒着父母去公园、歌厅等场所,有时还说谎。

4放学回家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或呆在一边想心事,时常走神发呆。

5背着家长偷偷写信,写日记,看到别人赶忙掩饰。

孩子们

同学“拍拖”见怪不怪

小婷(化名)是越秀区某学校六年级的学生,今年还没满12岁。问及“你们班是否有同学拍拖”时,小婷肯定地告诉记者:“有,班上至少有两对,其中有一对已经公开了,全班都知道,女生比我还小1岁,两人常常在上课时传纸条。”“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吗?”小婷想了想回答:“他们双休日的时候会约在一起吃东西,一起逛街。”

小婷还告诉记者,他俩“拍拖”后,男生的成绩下降了,但女生的成绩却比以前更好,尤其是数学。“班上许多同学都遇见过他们‘拖手’,但被发现时他们也会赶紧躲起来。老师也发现了,但什么也没说。”

小丽(化名)是某校五年级的学生。她告诉记者,最近班上一名男生和隔壁班的一名女生开始“拍拖”,被班里另一名女同学知道,报告给了老师。虽然老师没有说什么,但这对男女同学每天都心惊胆战的,不敢接近老师,害怕老师找谈话找家长。小丽认为,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完全是因为告密的女同学“嫉妒”他俩。

家长们

有点懵有点无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关注最多的是孩子的成绩,几乎没有注意孩子的“早恋”现象。小婷的母亲陈女士告诉记者,平时我们只在孩子的学习上花心思,请家教、参加培训班,“他们学东西忙都忙不过来,还会去‘早恋’?”也许是因为没有心理准备,不少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收到“小纸条”,第一反应都是有点懵有点无奈。

“我曾经碰到我儿子和同班女生到麦当劳吃中午饭,两个人出门时还手拉手,但我只是远远‘看’了他们一下,很快就回避了。”家长李先生认为,现在的孩子都要求有自己的空间,家长随便出入孩子的房间都会让他不高兴甚至闹脾气,家长很难掌握到孩子的动向;“即使发现了孩子的小纸条,我们也只能含蓄地提醒,没有其他办法,现在的小孩难教啊!”

也有一些家长表示强烈反对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出现“早恋”现象,他们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方面都尚未成熟,根本不理解什么叫恋爱。“如果发现了孩子有类似的苗头,我会立马制止。”家长刘女士表示。

老师专家们

对“传纸条”宜疏不宜堵

去年外地发生了这样一起事故:发现女儿早恋,家长跑到学校大闹一番,事情被全校师生知道;一怒之下,女儿从楼上跳下当场死亡。过后,家长后悔莫及。那么,老师和家长遇到孩子“早恋”到底该怎么办呢?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家张卫教授告诉记者,小学阶段所谓的“早恋”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早恋,只是行为上的一种模仿,还是单纯的普通朋友情感,不过是交往过密罢了,不能过早地下定义。但发现这种情况后,老师和家长也不能不闻不问,要正确引导,宜疏不宜堵,让他们知道交往是为了什么,对学习是否有利,在什么基础上可以交往。

广州市越秀区铁一小学的赖老师也表示,现在的小学生接触社会也不少,尤其是高年级的孩子,“传纸条”的问题不可避免,但“拍拖”肯定不可以,势必会影响学习;“每每发现类似的问题,我通常会在上思想品德课或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但不会点名。”

华师附小校长戴老师则强调,孩子到了这个年龄(五六年级),可能会对异性产生爱慕之心,这很正常,不要用“早恋”“拍拖”将其说得看得很严重,只需加以正确引导,切忌一味反对压制,否则很容易产生极端结果。

本网站小编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孩子们早恋时期也是越来越提前了,家长们对其更是防不胜防,若是发现了孩子有早恋的迹象不可盲目的制止,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希望以上的文章对于处理孩子早恋的事件有效!

正确引导孩子的性教育


性教育专家认为,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性教育老师。

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性教育就已经开始了。而教孩子认识自己身体部位,包括生殖器,可以说是性教育很重要的一课。但事实上,对于最显著的性别标志——生殖器,许多父母不能告诉孩子正确的称呼,他们更愿意告诉孩子各种各样的“婉转之词”。

专家认为,其实可以大方坦然地告诉孩子,男孩的生殖器,可以称之为阴茎,女孩的,可以称之为阴部。教孩子认识生殖器时,如果随心所欲地使用所谓的“婉转之词”,一是当孩子的那个部位出现问题时,甚至是孩子受到性侵犯时,就没有任何你们家庭之外的人能够和他们沟通;二是会有可能把一种羞耻感或犯罪感引入身体的这个部位。

案例

“妈妈,我的小妹妹受伤了”

家住广州大道北的杨女士几天前被女儿弄了个啼笑皆非:那天下午,她四岁多的女儿婷婷(化名)跟另外一个小女孩在花园里玩健身器材。突然,女儿的玩伴慌慌张张地跑来,说:“不好啦,阿姨,婷婷哭了,她的‘小妹妹’受伤啦!”

杨女士一头雾水:女儿哪来的“小妹妹”?杨女士赶紧跑过去查看,原来是女儿因为生殖器撞在健身器材上被弄疼,哭了。杨女士哭笑不得,问女儿的玩伴:“你怎么说是婷婷的‘小妹妹’受伤了呢?”小女孩答:"我们叫那个地方就是叫‘小妹妹’的呀!”

父母

绝大多数使用“婉转之词”

记者通过网上调查发现,有的父母认为,没必要这么早就教育孩子“专业的称呼”,觉得“专业的称呼”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的口里说出来很别扭;也有父母认为,在家还可以,但如果孩子在外面也这样称呼,会令人尴尬;还有父母认为那些科学术语对孩子根本说不出口……绝大多数父母在教孩子称呼自己的生殖器时,使用的都是“婉转之词”,而非科学的术语。

记者对现实生活中的父母的访问也表明,只有很小一部分的父母会教给孩子正确的称呼。相对而言,对男孩的生殖器,用得最多的称呼是“鸡鸡”或“小鸡鸡”,大家都认为“基本上可以在中国通用”,但对女孩生殖器的称呼,就没有一个能够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称呼了。

以下是记者搜集到的包括各种地域、各种方言的有关生殖器称呼的“婉转之词”:

男孩:鸡鸡、小雀、雀雀、咕咕咕、小蕉蕉、宝贝蛋、小牛儿、慈姑定、姑姑仔、春春、虫虫、鸭鸭、小茶壶、小松鼠、鸟鸟、啫啫、鱼仔、小虫虫、何B仔、小河马、周周、咛咛、nounou、水龙头、大象、小蛋蛋、小弟弟……

女孩:尿尿的地方、拉尿的小屁股、屁屁、鸡仔、夹夹、BB、小贝壳、西西、角角鸡、小妹妹、小娃娃……

幼儿园:

称呼不统一老师困扰多

曾经在一家省一级幼儿园任幼儿教师的李小姐告诉记者,就算是幼儿园老师,也很少会“一本正经”地跟小朋友用科学的术语来称呼生殖器。但在工作中,确实也因为这些五花八门的称呼闹过不少笑话。有一次,一个小女孩过来告诉她:“我的小屁股痒!”她马上褪下小女孩的裤子,查看她的臀部。可是小女孩在她的怀里扭来扭去,大声地喊:“不是那里!”然后站起来,指着她的阴部说:“是这里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