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爸胎教
2020-05-19 宝爸胎教 准爸胎教 猫与狗的童话故事“虎妈”“猫爸”与“别人家的孩子”。
最近,关于家长的话题此起彼伏。那厢,美国的“虎妈”横空出世,以强悍的管教方式助两女成功,引起西方对中国式教育的热议;这厢,上海的“猫爸”以身说法,自己女儿从小民主管教,跳舞、学习不操心,孩子照样考进哈佛。
家长们纷纷站队、学“虎妈”或“猫爸”成功育儿模式时,网友们开始痛批,自己从小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自家爸妈从小拿来跟自己比的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自己的童年,就在每天的对比中,日益“自惭形秽”……
“虎妈”“猫爸”与“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引起如此关注,说到底,都是因其具备了一个共同点:树起了一根“成功育儿”的新标杆。多少年来,无论是“哈佛女孩”,还是13岁的少年大学生,抑或4岁时背诵《三字经》的小神童,话题一出,总能引来热烈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成功”的育儿经,也总被很多家长视为至宝而大力追捧。
其实这样做本无可厚非。孩子成长需要成人的教育和引导。“虎妈”的孩子,不仅学业成功,而且登上最高音乐殿堂;“猫爸”的女儿不仅舞跳得好,而且成绩优异被国外名校录取。孩子有出息,父母管教有方。于是,“虎妈”的女儿、“猫爸”的女儿,成了众多追捧者的“别人家的孩子”。要培养这么优秀的孩子,应按“虎妈”学虎样,还是照“猫爸”学猫样?家庭教育的策略是强硬还是宽松?小到选择课外特长学习的种类是画画还是乐器,大到择校升学是寄宿还是走读,该严格管束帮助孩子长大,还是该尊重孩子,自主成长……此类分歧是当下家长在管教孩子时,都要遇到的两难境地。因此,“虎妈”和“猫爸”“横空出世”后被不少家长当成效仿的榜样。
但关键问题在于,这几个榜样,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孩子本身有千差万别,教育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对缺乏主见、习惯顺从的孩子,如果“虎妈”上场,事事做主、管头管脚,有可能按设定好的模式,一路顺风成长成才;如果对这类孩子按“猫爸”的散养政策,便可能放任自流、无力自主而迷失方向。对于自主性强、活泼多变的孩子来说,“虎妈”的管教方式则很可能压抑其个性,浪费潜能或者出现逆反;按“猫爸”的办法行事,把选择权放手给孩子,孩子有可能会自信向上、自立自强。
因此,问题争议的焦点,不再是虎妈与猫爸的教育方式孰优孰劣,而是哪种办法与某一个具体孩子、孩子成长的哪一方面、哪一阶段更“匹配”。小到每一位家长、大到一所学校,皆是如此。有些孩子是需要扶持的类型,那么学风严谨、要求严格的学校更适合;有些孩子属于“自律型”,那么环境氛围比较宽松的学校文化更合适;有些孩子属于“潜力股”,班主任在管理时不妨适当加压,创造机会给予其更高的平台,用压力激发其动力……
而且,衡量孩子成功的标准,也绝非“成绩全A”和“演奏到最高音乐殿堂”这一类。郎朗是成功的钢琴师,丁俊晖则是成功的球手,电脑时代的高级技工也可以炙手可热……成功标准要多元化,避免以人之长比己之短、避免总以学习成绩和能否考进名牌大学做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才能多发现自家孩子的长处。孩子的成长总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管教孩子过程中,用心去打造出适合自家孩子的方法,那才最有效。
延伸阅读
“虎妈”后“猫爸”再引热议
一个7岁女孩,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就被强迫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这种苛刻教育方法被美国华裔教授蔡美儿写进名为《虎妈战歌》的书中,并被登上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引爆世界对东西方教育模式大讨论。
很快,上海出现了“猫爸”常智韬现身说法对自己女儿从小民主管教,跳舞、学习不操心,孩子照样考进哈佛。
“虎妈”“猫爸”孰优孰劣?参加两会的不少代表委员认为,不论哪种方式,都要注重能力培养,最终让孩子实现自我。
中国家长问得最多的3个问题:
作业做完了吗?
怎么这么晚才回家?
和谁出去了,男的女的?
中国孩子在学习上的辛苦已是不争的事实。全国人大代表王洪军这样描述孩子们繁重的学习生活:周六和周日早晨8点半前在马路上走的孩子,80%以上是去上各类辅导班的;工作日晚上8点半以后还在路上走的孩子,80%以上是下了辅导班回家的。
一项统计显示,中国现有16岁以下儿童3.8亿人,全国中小学生中参加过相关学业辅导的比例已经超过了63%,而中国家庭开支中三分之一用于教育。
不少代表委员指出应试教育是导致孩子幸福指数低的“罪魁祸首”。
国内一家知名网站就“孩子幸福指数”发起一项网络调查。在参与调查的31584位网友中,44.3%的网友认为“学习任务太重,考试压力太大”是中国孩子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有23.8%的网友选择“父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位居第二。“‘中国式’的严肃课堂教育”列第三,有22.6%的网友投票。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缺乏更多教育方式上的选择,不仅少了幸福感,也难以激发一个民族的活力和创造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程度就会受到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王玉芝说,目前我国小学、初中和高中在硬件上没有什么区别,高中在图书借阅和网络条件上占优,但在软件上却越来越差,如课外活动逐渐减少、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等,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应试压力也逐步增加,导致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环境逐步减少,所以越是年级高,学校的环境越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说:“我觉得孩子还是不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要全面发展。我在孩子学习之余就和孩子一起登山,这是一项对孩子各方面都有好处的运动。”她认为,给孩子自主权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孩子的自信心、被信任感、被欣赏感增强,就有利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有利于创造性的激发。
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中国家长问得最多的3个问题是:作业做完了吗?怎么这么晚才回家?和谁出去了,男的女的?这些看似关心孩子的问题,恰恰体现出对孩子精神层面关怀的缺失。
“猫爸”常智韬就曾坦言:不管虎妈妈猫妈妈,尊重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为了让孩子能成功,很多家长容易过分强调“手段”而忽视目的。中国母亲的概念中,“重点学校”是个非常有分量的词。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分到一杯羹,于是,给孩子择校就成了一门“技术活”。
所幸人们开始反思目前的主流教育方式。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的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不值得进行大肆的宣传和推广”就体现出这种理性反思。
虎妈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原名蔡美儿。近日她出版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虎妈的教育方法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
猫爸教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女儿常帅在与美国最优秀学生的竞争中获胜,2010年被哈佛大学录取。当地报纸称常帅“跳舞跳进哈佛”,因为这个女孩坚持跳了12年舞。更让莘莘学子“羡慕嫉恨”的是,这个经常因跳舞出访或者演出而逃课的女孩,在上海七宝中学的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年年都获得奖学金。
剧说:虎妈猫爸——你写的汉字拿得出手吗?
“饕餮”一词,不久前在微博引起轰动,因为太多人不认识这两个字。如果让你默写“饕餮”算是难为的话,那么“癞蛤蟆”这三个字应该不是难事了。可现实呢?在央视汉字听写大会上,只有30%的成人写对了这三个字。
提笔忘字是现代上班族的一大通病,但从小让孩子写好汉字却是家长们不容忽视的。本期剧说,我们就一起聊聊关于孩子练习写汉字的那些事儿。
剧说第7期总第7期编辑/金晨
最近看了《虎妈猫爸》的人想必都还记着这样的剧情:毕胜男如愿让茜茜上了第一小学后,却对年轻的班主任不满,去找梅主任反映问题。小赵老师接待胜男,紧张的手忙脚乱,潦草的汉字让胜男忍不住直言:“你的汉字是外国人教的吧”。小赵老师受了刺激,开始疯狂练字,并拿着练习的成果请求毕胜男能够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你是孩子练习写字的榜样吗?今年30多岁的杨女士,最近开始练起硬笔书法,并且还报了个书法兴趣班。“女儿写字难看,我让她练写字,她却说我写字也难看。我练写字,希望给女儿做个榜样。”杨女士说,后悔小时候没有认真写字。
·大部分学生汉字书写水平下降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文规定,书写汉字的最低要求是规范、端正、整洁。然而,教育部一项调查显示,在全国3000多名教师中,60%的人认为自己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在下降。
趣味小测试:笔迹暴露你性格看一看你的签名,你属于以下哪类?
A.签名时名字写得很端正
B.签名时字形成打圈状
C.签名时名字趋向上,而成很多尖角
D.签名时名字打横成水波形或蛇行型
E.签名时字成方型而起角
答案:
A——签名时名字写得很端正,代表循规蹈距,为人忠直主观,责任心重,可交朋友。
B——签名时字形成打圈状,代表此人保护力强,每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交际力差,做事果断,为人刚直勇敢。
C——签名时名字趋向上,而成很多尖角,代表此人不切实际,虚荣心重,喜爱艺术,脾气时好时坏,很情绪化。
D——签名时名字打横成水波形或蛇行型,代表此人工于心计,阴沉多谋略,观察力强,最利设计家。
E——签名时字成方型而起角,代表为人稳重、沉实、责任心重,交际能力强,爱充场面争面子。
莫让汉字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不久前,有网友发起写字调查,共有4102名网友参与。结果显示:37%的人经常提笔忘字,甚至很多不难的字都忘了怎么写;22%的人写字时首先想依靠的是电脑,而不是笔;16%的人觉得除了名字写得还行,其他字基本没法看;13%的人到外面听课或者开会,最怕的就是记笔记。
·汉字书写水平早就引起教育部重视
·2002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规定:小学低年级,开展启蒙教育,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小学高年级,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初中阶段,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
太早太晚都不可!究竟小孩应该多大开始练字?练字不是越早越好。因为在幼儿阶段,小孩子的手指发育还未成熟,过早握笔写字很容易造成手指变形甚至畸形,这种变形对于孩子未来是不可逆的,家长应谨慎对待。
小孩子在开始学习练字之前,也就是在幼儿园时期,可以引导他认识笔画,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当小孩正式进入小学一年级时,对汉字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便可进行笔画练习和简单人汉字练习。
对于毛笔字的学习,则应该从8-9岁开始,也就是在小学三年级左右开始。过早地接触毛笔,一方面学生容易把毛笔握笔和硬笔握笔混淆,另一方面对笔墨纸砚的护理能力较低,不容易保持整洁的书写环境。
小编对你说:记得初中时,身边会有很多同学结识笔友。每周一次的信件交流,不仅留住了那个时期的青葱岁月,也是对文字功底的一大锻炼。如今的孩子们,应该很难有这类机会了。
如果说“汉字是古人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这类言语太大了的话,那么我想说——书写是有温度的表达。繁忙的工作、辛苦的家务之余,静下心来认真地书写一段话,行云流水的笔尖下或许能够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与感动。而在你尽情享受这一刻的同时,你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栏目编辑:金晨
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你的身边有没有一个“匹诺曹”?
看完《灰姑娘》,给孩子补上死亡教育这一课
嘿,老头!请大胆说出你深沉的父爱
酷爸俏妈——走进孩子的朋友圈,你会教TA正确的社交方式吗
酷爸俏妈——面对曾经失败的婚姻,我该如何摆脱恐惧
虎妈PK猫爸让孩子快乐成长还是未雨绸缪
幼儿早教:妈妈+宝宝+爸爸的家人游戏
妈妈 宝宝 父亲——游戏一家人是一种开心、开朗、当然丰富多彩和富有创造力的主题活动,也是小孩学习的一条立即方式。游戏是趣味的,尽管有时候也看起来一些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乃至看起来有点儿简易,可是它就是你鼓励孩子认知能力、感情和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方式 之一。幼儿
宝宝出世后,妈妈要给孩子喂奶、勤换尿不湿、冼澡,要与宝宝一起游戏,给宝宝说故事,逗宝宝高兴,教宝宝了解周边事情和社会发展基本常识等。因而,可以说与宝宝相处数最多的是妈妈。殊不知,宝宝在与妈妈相处全过程中,学好数最多的還是和人共享、礼让、协作、团结一致、友好、关注他人、有礼貌等习惯养成及其最开始的感情社交媒体专业技能。
权威专家简评:
妈妈的性情较为溫柔细致,耐住住脾气,依据这一特性,妈妈们可以用简易的小游戏来推动宝宝的各类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例如过家家游戏、滚球盘、玩各种各样叠装玩具等。妈妈与宝宝中间的游戏相对而言较为静,以塑造立即的情感体验和基础智能化主导。
妈妈宝宝游戏设计方案
游戏1:小企鹅迈开
增加迈开反射面,锻练腿部全身肌肉。扶着宝宝立在桌子或硬床上,宝宝会积极迈步前进,每日训练2—3次,每一次迈8—10步,能够锻练宝宝腿部全身肌肉,能较早支撑点体净重。
目地:新生婴儿迈开是先天性得到的反主题活动,如果不锻练,出世后56天前后左右这类本能反应会消退,坚持不懈训练可提高肌使宝宝提前站起学爬。
游戏2:拍拍手
妈妈能够在宝宝的一侧拍一下手,随后渐渐地挪动到另一侧,再拍一下手,那样做有目地的交替。让小宝宝跟随响声和妈妈的手上下动。
目地:刺激性宝宝的视觉效果和听觉系统的发展趋势。
游戏3:爬取训练
让小孩从匍行转至爬取,腹腔慢慢离去床面,并且用胳膊转圈圈或倒退。可将玩具或食材放到不一样的部位上,让小孩爬着去够取。此中,从头开始随意旋转慢慢停止能保持稳定。用纯棉毛巾提到腹腔,训练手膝的承受力,为衔接到手脚爬取作提前准备。
游戏4:踢汽球
妈妈扶着宝宝的人体,协助宝宝踢五颜六色的汽球。 能够冲着墙踢。
目地:协助宝宝提升人体的均衡能力及其腿部的能量。
游戏5:挑珠串
提前准备一盒五颜六色珠串,2个菜盘,让宝宝先将鲜红色珠串挑出来放进一个菜盘内,再找到黑色的放进另一个菜盘内。看一下宝宝可否把鲜红色和黑色的挑整洁。
目地:宝宝挑鲜红色珠串的能力会比挑黑色的好,由于了解黑色是近期的事。一来使宝宝更精确学习颜色,二来能够锻练宝宝有到达站选择和归类的能力。
1 1:宝宝 父亲
曾看到过那样一幅照片:一个粗旷又具品位的年青爸爸怀里赤着小身体的儿童,风范款多,神情当然。谁都是喜爱那样的爸爸,他在给人一种比照的另外传递出一个信息内容:完善男士对儿童的关怀是考量他整体形象的规范之一。如同小鸟起降的2个羽翼一样,母亲的爱和父亲的爱全是宝宝的心理状态必须,缺一不可的。
权威专家评述:
爸爸宝宝游戏时,常常激励宝宝试着新鮮的游戏,激励宝宝英勇探寻、单独战胜困难、不断进取。父亲的个性特点和游戏精神实质,会让宝宝有形化无形之中培养优良的个性化质量。宝宝在和爸爸的游戏全过程能从一种肯定的能量中觉得一种安全性的借助。
父亲宝宝游戏设计方案
游戏1:发音游戏
让宝宝坐着父亲的对门,拿纸把你自己的脸遮挡住,喊宝宝的姓名,假如宝宝做出响声的反映,马上接吻他,不断玩2分钟。这但是父亲与宝宝亲近最好是的游戏哦。
游戏2:找玩具
幼儿父亲用大毛毯把宝宝最爱的玩具盖起来,随后让宝宝自身找把它找出去。随后反复这一全过程,还可以慢慢提升被藏起来的玩具的总数,来提升游戏的难度系数。这一游戏能够塑造宝宝认知能力能力的发展趋势。在玩的全过程中,也让宝宝基本了解到化学物质永恒性的定义。
父母,别拿别人家孩子说话
《明史》中有一段关于大学士张居正成长经历的描写———
张居正小时品学兼优,因此成为乡里同龄人的榜样。其中有一位小王爷,因不务正业常遭其母责骂:“你看人家张白龟(张居正幼时名‘白龟’),样样比你强,再看看你……”因此,小王爷记住了这个名字,且怀恨在心,等他长大了,便倚仗自己的权势将张居正的亲人加害致死,用以满足因童年的嫉妒而导致的报复心理。
想必小王爷的母亲抓破了脑袋也想不到,正是由于她的“树立榜样”和“严格要求”,才为儿子埋下了“定时炸弹”。
由此联想到时下一篇广为流传的微博:“别人家的孩子”,它的内容与五百年前那个王府里发生的事情一样:家长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而无论好心的父母在说“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时出于何种目的和动机,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听到时,会感受到三种信息:
一、安全感丧失,因为父母更关注别人家的孩子。
二、自己的状态不被父母接受,成为别人才是好的。
三、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
这些信息叠加起来,就会形成生命能量的内耗。什么意思?就是一个孩子本来有机会按自己的特长发展,却因父母的要求而被迫朝另一个方向较劲。
比如有一个男孩子从小喜欢画画,连美术老师都说他“有潜质,若用心引导必可成器”。然而,固执的父母成天把爱因斯坦、牛顿和爱迪生等发明家挂在嘴边,要么就以邻居家的孩子作为榜样,什么“看看人家考的,再看看你?”,“人家怎么就比你聪明,比你细心?”或者是“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懂事,那么用功,你怎么就那么没心没肺?”
好的,孩子在这些榜样和否定面前一天天长大,令父母遗憾的是,他没有成为科学家或医生,也没有成为画家,而只是一个纠结、内耗和自卑的男人。
那么,按父母所要求的,拼命地成为别人(科学家或别人家的孩子),就会对不起那个真实的自己———两个自我始终在冲突。最终,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别人的成功也无法复制。
其实,大多数人的童年都具备相同的经历,比如在说话的时候,孩子的说法往往得不到认可,而一定要搬出父母和老师,再大一点,搬出权威,什么引经据典,参考文献,就连招聘或择偶时,也以对方的口碑、标签和外人评价为主……是的,我们很难相信自己的判断,具有自己的主见,因为早在童年,我们就必须遵从大人的指令:不能相信自己,别人的评价要比自我认知可靠得多。
本能的自我评价,早在童年阶段就被剥夺了。从而导致长大成人后,我们很难接受自己,包括自己的观点和兴趣,自己的情绪和目标,也很难有耐心去接纳别人的缺点,因为不接纳自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接纳别人。
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并非戏言,心理学认为:攀比心就是分别心,它会强化高低贵贱的失衡心理,这就是不安定因素的根源。
因此,健康的爱是提供孩子一种良性的评价机制:对自己,要扬长避短,对朋友,要取长补短。即要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力不从心时,请朋友协助。而不是放大别人的长处而轻视自己的长处。由此,孩子才能产生自信和自爱,也才能自尊和自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