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初入幼儿园的孩子,过了几个月,好歹熬过了让家长头疼的“分离焦虑期”,就轮到家长自己开始焦虑了。家长为什么焦虑呢?因为当自己的孩子一下子融进几十个同龄的小朋友中间,有意无意的,家长们会发现孩子之间的差别。于是我的博客上类似的咨询问题集中涌现———我的孩子老是一个人玩,其他孩子都是一起玩怎么办?

幼儿园老师说我儿子听课注意力不太集中怎么办……这就叫“向上比较”。其实比较本身本没什么错误,但总向上比较,家长就永远只盯着自己孩子的短处,慢慢有了悬殊的心理落差,产生挫折感,容易焦虑、着急。情急之下言语中就会犯错误:“人家谁谁谁怎么不像你一样”,“你怎么这么笨,隔壁的孩子一教就会,弹琴多好听呀!”

然后就仿佛有了目标,立马回家训练孩子———吃饭不好练吃饭、画画不好练画画……恨不得一下子就让孩子处处优秀。这种“被动比较”,对孩子是有很大的杀伤力的,它会导致孩子强烈的挫败感和人格伤害,孩子刚刚建立的一点点自信心就被打得支离破碎,彻底丧失学习兴趣。

所以,在发现孩子技不如人时,重要的不是家长忙于给孩子补习,而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可以对自己说:“学习不是为了攀比成绩,自己孩子最好,即使有弱项,也有别人不具备的优点。”家长不能把行为的目标定在“成绩”上,而是要关注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少一点跟别的孩子的比较,多一些自己孩子的纵向比较,比过去有哪些进步等。

此外要教孩子和优秀者进行“主动比较”,比如给孩子讲名人故事,让孩子自己寻找差距,确定目标。

我们要多让孩子自我比较,拿自己的现在跟过去比较,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凡是有进步的就值得表扬和肯定。

相关阅读

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个性


有这样一些孩子,在集体中他们可能与“红花儿童”、“好孩子”不搭边,爸爸妈妈看了也有些泄气,而当有一天孩子从幼儿园拿回一朵小红花,捧着被老师夸奖有进步的作品,或骄傲地翘起自己系的鞋带让你欣赏时,你会怎么做呢?

一般爸爸妈妈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反应:

1、不以为然,既不表扬也不批评。

2、欣喜若狂,夸奖孩子并进行许愿。

3、给予适当的表扬,提出新的要求,并鼓励孩子争取更大的进步。

以上反应哪种好?肯定的回答是第三种。

对待孩子的进步,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给予适度表扬。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有所提高,自尊心也有了初步表现,人人爱戴“高帽子”。当他们取得一定的进步时,都希望能得到爸爸妈妈及周围成人的赞许,因此,爸爸妈妈要及时表扬、肯定孩子的进步。如果成人对孩子的进步置之不理,那孩子就会对做事失去兴趣,不愿再努力。

2、对孩子的进步不能许愿。有些事情是孩子应该做到的,如守纪律,孩子经过努力能做好,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这一进步就不能许愿。爸爸妈妈可以把孩子的一点一滴进步用本子记录下来,经常让孩子翻看,并与孩子一起说说他取得了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3、防止骄傲自满。对孩子的进步,爸爸妈妈要多鼓励,而不要过分抬高,更不要欣喜若狂。言过其实的夸奖会使孩子不能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

4、积极地期望,与孩子共同分享快乐。在孩子原有的基础上,爸爸妈妈可向孩子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但要求必须适度。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让孩子的潜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

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爸爸妈妈都要给予重视,并与孩子共同分享这份快乐,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个性。

别让被动成长毁了孩子主动性


最近小浩妈妈反映,小浩上小学时很兴奋,很听老师的话,说老师讲课很有趣,课本很好看。妈妈很用心,咨询了很多家长,总结出了“宝贵经验”,包括要养成孩子良好的写作业习惯。

自此,一放学,妈妈见到小浩就问“老师留家庭作业了吗”,并不断叮嘱孩子“回家先写作业”。小浩一个拼音写得不规整,爸爸妈妈就立即要求擦掉重写。

初中时,妈妈说很多事情小浩不与父母沟通,父母的问话也不愿意回答,特别是流露出了厌学情绪,有时连家庭作业也不想做了。

心理专家分析:这是孩子“被动成长”的常见培育现象:当孩子兴致勃勃地玩时,父母要把孩子抱走,当孩子在床上安静而自由地躺着时,父母又让孩子起来练习爬行。父母问题出在方法上:以打断和不依从于孩子原有兴趣与关注点为特征,只是以单纯的“帮助孩子”为目的,使孩子完全处于被动状态,阻断孩子的主动学习过程,可能形成孩子不良的学习接受习惯。

每个孩子在学习上有不同的表现,用严格的“好习惯”来高标准要求对待孩子,家长的“好意”往往使结果与期望相差甚远。所以,家长应该少些急功近利,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

不要让孩子再这样被动成长了,父母要经常征求孩子的意见和看法,多给孩子自我处理判断的能力,激发孩子学习主动性。

孩子几岁学外语比较合适


德国儿童教育家沙凡认为,孩子最好从2周岁开始学外语,最迟不得晚于青春发育期。科学研究表明,两三岁时儿童舌头肌肉尚未成熟定型,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语音辨别、语音模仿、词汇吸收等方面具有成年人无法比拟的优势,更便于说出地道标准的外语。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最近一项研究也印证:儿童学语言的能力要比成年人强,而且一个人学外语的年龄越早,他对这门外语越容易掌握。

在德国经商的王光启先生证实了这一点:“我大女儿9岁来德国,给她请了家教,又上语言班,但她学起来还是很费力。而我的小女儿学起德语就轻松多了。她来德国时刚满3岁,进幼儿园后也没有刻意管她,但她的德语水平却是我们家最高的。”

国内外教育家都有一致的见解:只要方法得当,越早学外语效果会越好。沙凡说,从小学外语会提升综合语言能力。来德国3年的访问学者董天祺说:“我的孩子现在德国上中学,他不仅学德语,还学法语。原本我担心会影响孩子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可后来我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孩子如何外语

想方设法培养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德国教育家施罗德认为,通过娱乐的方式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学外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学唱歌、画画等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儿童觉得学外语很好玩。

为儿童学外语创造语言环境。德国语言学专家布鲁恩斯认为,语言对环境的依赖性更大。因此,要学会为孩子营造外语氛围。比如双语校园、外语广播、外语角、外语动画片等等,并引导孩子在尽可能真实的动态情景中使用语言。

董天祺说:“我在家里几乎只和孩子用德语对话,比如他渴了要喝水,但不会说‘水’这个单词,我就让他查词典,然后说给我听,不然不给他水喝。我还在家里的电视机、冰箱上都贴上小纸条,上面写着对应的德文单词,让他除了睡觉,每时每刻都在和德语打交道。这样用了8个月,孩子就能自如地听和说了。”

对待儿童的语言错误要宽容和有耐心。只要不影响正常的教学、交际,就不要立即加以纠正,以减轻儿童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信心。

遵循学习语言的规律。首先是加强听力和说话训练,然后才是读写。

挑选合适的教学资料。针对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盲目比较:孩子多元成才的杀手


孩子处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走出黄土地、进城吃商品粮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人生梦想。改变命运的途径也变得多起来了。在他们面前,成功之路有很多,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处于多元社会环境中的他们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宽松,反而得到了孙悟空的紧箍咒,父母天天在念咒,让他们头上的箍子越来越紧,让他们的头越来越疼。

四川雅安名山县黑竹镇一对卖豆腐的中年夫妻,在相隔不到40天的时间里,先后皆是全身抽搐而亡。侦查出来的死亡原因更是令人震惊:竟是他们十分宠爱的13岁的独生子下毒(用红小豆熬“毒鼠强”粥)所致!

云南大学生物系马加爵三天内杀死四名同学,令世人惊诧!江西医学院薛荣华用水果刀致同学两死五伤。河南一个13岁的孩子带着一帮同学,为了争一个小女孩,到广场群殴,致使一男同学被打死。

深究背后的真相,这些孩子中有的是很优秀的,他们是别人眼中的骄子。可是这些孩子为何变得如此脆弱?如此不珍惜别人的生命,也忽视了自己的生命?是他们的父母不好吗?并不是!这些孩子的家长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兢兢业业,为人克己守礼,可是自己的孩子却如此失败。这是为什么?

其一,在工作压力之下,家长们披星戴月把更多的时间和心血都花在了工作上。

其二,家长喜欢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今天指责孩子不如张三,明天说孩子弱于李四,后天……总之,孩子的长处没有被发现,使孩子失去了信心。

其三,很多家长抱有强势心理,认为孩子做得差,总是对孩子说,自己当年如何如何。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孩子就会真的认为自己不行,于是乎,成绩与品行都日益下滑。

其四,不少的家长思想偏激、过激;嫉妒心理较强,习惯于盲目与别人攀比。强于别人时,往往看不起别人,自傲自大;不如别人时,妄自菲薄,仇恨别人,想方设法设置障碍(讽刺、诬告、恐吓、打压等);教育子女常常是力不从心,却把一些所谓“为人处世”的东西展现在孩子面前,当然孩子也不会信服。

其五,教育子女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已经落伍,不能与时俱进,可他们还不以为然,自以为是。

一位校长问我:“你说家庭教育作用大,我的父母没有文化,当年就没怎么教育我,我照样考入大学!校长当了几十年,带过多少优秀老师和同学,可是,我自己的孩子不听我的,没有走进大学校门,我多么尴尬!”

在回答校长的问题之前,我先是笑着问:“也许你的父母讲不好教育的理论,然而你记得他对你有哪些难以忘怀的影响吗?”

听了校长的回答我接着说:“你看,你的父母从小就告诉你,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黄土地,进城吃商品粮,只有读书,没有他途。那时候,你有别的选择吗?”

“没有!”

“是的!别无他途!此情之下,你是如何做的呢?三更灯火五更鸡,借着月光去读书。不是吗?”

校长,流泪了……

在多元的环境下,还用单一的成才要求给孩子戴上“紧箍咒”,孩子剩下的也只有疼痛,只是这疼痛不仅疼了孩子,更让整个社会为之心痛!

不少家庭说:与孩子沟通难,孩子不听话。家长无可奈何,有的干脆放弃。我经常讲,功到自然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锲而不舍,金石为开。不放弃,要有希望才能够成功;放弃了,就永远不能成功!

其实,家庭教育不是说家长必须要通晓多少教育理论,而是看家长如何做。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

安徽皖南山区一家走出五个高材生,可父母都是文盲,核心是父母用出色的行动、坚毅的性格影响了孩子,感动了孩子。孩子一个个都十分用功,用最好的成绩报答了父母。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哑巴妈妈从野地里捡回一个遗弃的娃娃(其家中还有五个孩子),精心关爱,用行动教育,最终这个孩子很有出息,出国留学,在日本定居……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世后感恩不尽,说啥也要把哑巴妈妈接到身边去享享福,可是,哑巴妈妈不同意。伟大的母亲,仍在以行动感化着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