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兰,整个社会对于父亲参与到抚养孩子过程中的重要性似乎有更清楚的认识。一个家庭如果有小宝宝降生,那么除了母亲享受产假以外,刚刚“上任”的父亲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自己的工作安排。他们会和公司商议,把五天工作制调整为四天,以便能更多、更好地照顾家庭中的新添成员。

荷兰:夫妻搭档,育儿不累(图1)

完善的荷兰婴儿护理体系

1、绝大多数荷兰孕妈妈在临产时不必经受路途颠簸之苦,赶到妇产医院去生孩子。每个社区服务中心都有专业助产士在临产时,来到产妇家中,帮助她们在自己熟悉而舒适的家庭环境中分娩。

2、在宝宝降生后的最初几个月中,还有专业婴儿护理人员来到家中,指导和帮助新手妈妈照料刚出世的小宝宝。开始时每天来一次,随着妈妈们对育儿过程的逐渐熟悉,前来帮助的时间间隔也越来越长。

婴儿护理人员会指导新妈妈如何给宝宝喂奶、洗澡、烹饪,每次在家中呆大约1、2个小时。有了她们的帮助,新妈咪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因婴儿降生给整个家庭带来的巨大变化,去逐渐习惯做一个母亲。而这一切,据Eric说都是免费的。

那么,在家中分娩的这种人文的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在荷兰开始的呢?

Eric想了想,据他的回忆,他自己还是母亲在医院中生下来的,因此这种情况应该是近二、三十年来逐渐改进形成的。而在英国,Therese清楚地记得自己是在医院出生的,她的弟弟却是在家中出生的。不过,即使在今天,英国的绝大多数产妇还是在医院生下自己的小宝宝。婴儿护理人员的上门服务也没有荷兰那么完善,居住地离市区大医院近的家庭可以享受到这种免费的上门护理,而居住地距离医院较远的家庭则可能两星期或1个月可以享受到一次。

荷兰VS英国,育儿小差异

在问到Eric与Therese有没有因为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时,两人共同的感受是:分歧肯定有,但这更多来自于各人幼年被抚养和自身的成长经历,而非文化背景的不同。不过,细心的Therese还是回忆起几个小小的细节上的差异。

当小宝宝刚生下时,她的荷兰婆婆把一个盛着热水的瓶子用布包好,放到宝宝的床上,给宝宝取暖。而在英国,人们会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绝对不这样做。

宝宝满3个月后,婆婆在牛奶瓶中装入麦片粥喂宝宝。而在英国,婴儿奶瓶生产商往往提醒母亲们,不要将任何牛奶以外的食品放入奶瓶,以免宝宝发生噎食。

Therese坚决反对使用安抚奶嘴,而她的婆婆却认为安抚奶嘴是妈咪的一个小帮手,应该使用。ZJ09.Com

这些与其说是国家差异带来的不同,不如说是因时代差异造成的。因为Therese的婆婆毕竟是在用她那个时代的育儿方式在指导和帮助自己的儿媳妇。Eric分析说:“在他小的时候,他妈妈按照当时流行的育儿理论,每隔4小时给宝宝喂奶一次,这4个小时中间则什么都不喂。而现在,人们更趋向于按照宝宝的天然生物钟去给喂食,当宝宝饿了,就给他喂奶,而不必刻板地等到4个小时以后。”

哄宝宝睡觉,家传妙招

在宝宝的睡眠问题上,Therese与Eric很有心得。

在荷兰和英国,人们都普遍使用睡袋来作为宝宝睡眠时的覆盖物。Therese与Eric也不例外,在养育3个孩子的过程中他们都使用了睡袋。一个惊人的发现是,宝宝在使用睡袋以后,睡眠确实好了很多。Eric解释其中的原因在于——很多小宝宝睡眠不好,是因为半夜踢被,被子被踢开后,床上的温度下降,宝宝就被冻醒了,于是哭闹。用了睡袋以后,宝宝晚上能够保持适度的体温,自然就睡得踏实安稳多了。

在荷兰和英国,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气温和宝宝体形年龄的大小,父母给宝宝准备厚薄、尺寸不同的睡袋,让宝宝睡得舒适。Therese与Eric的使用经验是,从宝宝6-8周时可以开始在睡袋中入睡,然后一直用到约3岁左右。

荷兰:夫妻搭档,育儿不累(图2)

他们还有另一个妙招是,当宝宝到了该入睡的时间,就把Therese或Eric的一件旧睡衣或T恤衫放在宝宝的脸蛋旁,亲吻一下宝宝的脸蛋,跟他说一声“晚安”,宝宝很快就入睡了。这个方法最初是从朋友那里学的,那时他们才刚刚有了第一个女儿Saskia。回到家,他们立即在Saskia身上试了试,果然十分奏效。在照料随后的两个宝宝时,他们也采用这个方法,确实为他们节省了很多哄孩子入睡的时间,而宝宝睡得还很好。其中的原因在于:宝宝闻到妈妈或爸爸衣服上那熟悉的体味,手和脸蛋接触到柔软的棉布料,仿佛感到父母就在自己身边,在这种安全和温馨的感受之中,他们很快就甜甜地入睡了。

不过,为避免孩子变得过分依赖父母的衣物,他们告诉孩子只能入睡前,用父母的衣物来作为陪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现在8岁的Saskia已经不再需要爸爸妈妈衣物的陪伴,就可以安然入睡了。这是由于年龄的自然成长带给了孩子更多、更充实的心理上的安全感,因而不需要再凭借外物。5岁的Matthijs还需要,而且平时喜欢随身带着一块儿柔软的海绵,需要温暖体验时,就摸一摸;1岁的Caspar则还在父母衣物的陪伴下乖乖地入睡。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先进的育儿法

国内外的父母如今都认识到了,宝宝从刚一降生,尽管还不会表达,也不能立即理解父母的话语,但他们的小脑瓜却是在接受爸爸妈妈带给他的许多信息。因此,在这个阶段给宝宝提供适合他玩耍的物品、玩具以及可供探索的小世界,对宝宝的成长会很有益。

在语言方面

Therese与Eric根据家庭中得天独厚的双语优势,以及西方语言学家的建议,在对孩子说话时,妈妈总是使用英语,爸爸总是使用荷兰语。这样,孩子们对两种语言都有很好的理解能力。由于父母之间主要使用英语交流,因此家庭的主导语言是英语。孩子们听到爸爸对他们说荷兰语,回答的时候仍旧使用英语。惟一的例外是在孩子们想要讨好爸爸时,才用荷兰语回答,这样似乎很容易让爸爸高兴,他们的如意算盘就可以“得逞”。

在运动方面

据Therese在中国几年来的观察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把宝宝抱在手中,而西方父母在孩子刚刚会爬的时候,就放手让宝宝在家里的地板上随处爬行、活动。当然,为了宝宝的安全,他们首先要把一切不安全隐患排除。比如,到专门的商店购买包家具角、固定抽屉、柜门、马桶盖等的家居安全用品,把危险的物品转移到宝宝够不着的地方。这样,宝宝就有了一个广阔、安全的自由空间,可以任由他们去发现、去探索。Therese回想起他们在伦敦刚有了大女儿Saskia时,尽管居住在一套面积并不大的普通公寓中,Saskia仍然可以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自由爬行,甚至包括厨房和卫生间!据Therese说,这种看护爬行期或学步期宝宝的方式在英国和荷兰都非常普遍,她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以及Eric的家人、朋友都是这样看护7、8个月到2、3岁的孩子。

这真是一项明智的育儿举措,对于爬行到学步期的宝宝来说,意义十分重大。我们也应该在宝宝会爬行、蹒跚学步之时,把家居环境做一个安全化处理,为宝宝提供活动的场所,避免把宝宝总是抱在手中,或限制宝宝的活动自由。宝宝有了广泛的探索空间,他的智力、活动能力、求知愿望都会发生、发展。

夫妻搭档,育儿不累

•爸爸Eric生活小点滴

1.从大女儿Saskia出生以后,就重温和刷新自己所会的儿童歌曲。有时间,就和孩子们一起唱歌,在送孩子去托儿所的路上,在外出游玩的路上,或者在家中。

2.外出到餐馆或去朋友家时,随身为孩子们带着纸和笔。这样,孩子们在等待时,就总是有事可做——画图画。

•妈妈Therese生活小点滴

1.经常带孩子们与同年龄的小朋友聚会,平均每周2次。

2.到超市购物、拜访朋友时经常都带着孩子。

3.每周去图书馆,给小宝宝和两个大孩子借各种图书。

相关阅读

荷兰夫妇育儿经


爸爸:Eric.J.Wolt

妈妈:Therese.Wolters(中文名:欧康乐)英国人,壳牌天然气及发电公司中国西部特别项目总经理

女儿:Saskia,8岁,北京京西学校三年级

儿子:Matthijs,5岁,北京京西学校学前班

儿子:Caspar,13个月

荷兰爸爸,育儿不甘人后

在荷兰,整个社会对于父亲参与到抚养孩子过程中的重要性似乎有更清楚的认识。

一个家庭如果有小宝宝降生,那么除了母亲享受产假以外,刚刚“上任”的父亲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自己的工作安排。他们会和公司商议,把五天工作制调整为四天,以便能更多、更好地照顾家庭中的新添成员。

完善的荷兰婴儿护理体系

1、绝大多数荷兰孕妈妈在临产时不必经受路途颠簸之苦,赶到妇产医院去生孩子。每个社区服务中心都有专业助产士在临产时,来到产妇家中,帮助她们在自己熟悉而舒适的家庭环境中分娩。

2、在宝宝降生后的最初几个月中,还有专业婴儿护理人员来到家中,指导和帮助新手妈妈照料刚出世的小宝宝。开始时每天来一次,随着妈妈们对育儿过程的逐渐熟悉,前来帮助的时间间隔也越来越长。

婴儿护理人员会指导新妈妈如何给宝宝喂奶、洗澡、烹饪,每次在家中呆大约1、2个小时。有了她们的帮助,新妈咪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因婴儿降生给整个家庭带来的巨大变化,去逐渐习惯做一个母亲。而这一切,据Eric说都是免费的。

那么,在家中分娩的这种人文的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在荷兰开始的呢?

Eric想了想,据他的回忆,他自己还是母亲在医院中生下来的,因此这种情况应该是近二、三十年来逐渐改进形成的。而在英国,Therese清楚地记得自己是在医院出生的,她的弟弟却是在家中出生的。不过,即使在今天,英国的绝大多数产妇还是在医院生下自己的小宝宝。婴儿护理人员的上门服务也没有荷兰那么完善,居住地离市区大医院近的家庭可以享受到这种免费的上门护理,而居住地距离医院较远的家庭则可能两星期或1个月可以享受到一次。

荷兰VS英国,育儿小差异

在问到Eric与Therese有没有因为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时,两人共同的感受是:分歧肯定有,但这更多来自于各人幼年被抚养和自身的成长经历,而非文化背景的不同。不过,细心的Therese还是回忆起几个小小的细节上的差异。

当小宝宝刚生下时,她的荷兰婆婆把一个盛着热水的瓶子用布包好,放到宝宝的床上,给宝宝取暖。而在英国,人们会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绝对不这样做。

宝宝满3个月后,婆婆在牛奶瓶中装入麦片粥喂宝宝。而在英国,婴儿奶瓶生产商往往提醒母亲们,不要将任何牛奶以外的食品放入奶瓶,以免宝宝发生噎食。

Therese坚决反对使用安抚奶嘴,而她的婆婆却认为安抚奶嘴是妈咪的一个小帮手,应该使用。

这些与其说是国家差异带来的不同,不如说是因时代差异造成的。因为Therese的婆婆毕竟是在用她那个时代的育儿方式在指导和帮助自己的儿媳妇。Eric分析说:“在他小的时候,他妈妈按照当时流行的育儿理论,每隔4小时给宝宝喂奶一次,这4个小时中间则什么都不喂。而现在,人们更趋向于按照宝宝的天然生物钟去给喂食,当宝宝饿了,就给他喂奶,而不必刻板地等到4个小时以后。”

哄宝宝睡觉,家传妙招

在宝宝的睡眠问题上,Therese与Eric很有心得。

在荷兰和英国,人们都普遍使用睡袋来作为宝宝睡眠时的覆盖物。Therese与Eric也不例外,在养育3个孩子的过程中他们都使用了睡袋。一个惊人的发现是,宝宝在使用睡袋以后,睡眠确实好了很多。Eric解释其中的原因在于——很多小宝宝睡眠不好,是因为半夜踢被,被子被踢开后,床上的温度下降,宝宝就被冻醒了,于是哭闹。用了睡袋以后,宝宝晚上能够保持适度的体温,自然就睡得踏实安稳多了。

在荷兰和英国,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气温和宝宝体形年龄的大小,父母给宝宝准备厚薄、尺寸不同的睡袋,让宝宝睡得舒适。Therese与Eric的使用经验是,从宝宝6-8周时可以开始在睡袋中入睡,然后一直用到约3岁左右。

他们还有另一个妙招是,当宝宝到了该入睡的时间,就把Therese或Eric的一件旧睡衣或T恤衫放在宝宝的脸蛋旁,亲吻一下宝宝的脸蛋,跟他说一声“晚安”,宝宝很快就入睡了。这个方法最初是从朋友那里学的,那时他们才刚刚有了第一个女儿Saskia。回到家,他们立即在Saskia身上试了试,果然十分奏效。在照料随后的两个宝宝时,他们也采用这个方法,确实为他们节省了很多哄孩子入睡的时间,而宝宝睡得还很好。其中的原因在于:宝宝闻到妈妈或爸爸衣服上那熟悉的体味,手和脸蛋接触到柔软的棉布料,仿佛感到父母就在自己身边,在这种安全和温馨的感受之中,他们很快就甜甜地入睡了。

不过,为避免孩子变得过分依赖父母的衣物,他们告诉孩子只能入睡前,用父母的衣物来作为陪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现在8岁的Saskia已经不再需要爸爸妈妈衣物的陪伴,就可以安然入睡了。这是由于年龄的自然成长带给了孩子更多、更充实的心理上的安全感,因而不需要再凭借外物。5岁的Matthijs还需要,而且平时喜欢随身带着一块儿柔软的海绵,需要温暖体验时,就摸一摸;1岁的Caspar则还在父母衣物的陪伴下乖乖地入睡。

先进的育儿法

国内外的父母如今都认识到了,宝宝从刚一降生,尽管还不会表达,也不能立即理解父母的话语,但他们的小脑瓜却是在接受爸爸妈妈带给他的许多信息。

因此,在这个阶段给宝宝提供适合他玩耍的物品、玩具以及可供探索的小世界,对宝宝的成长会很有益。

在语言方面

Therese与Eric根据家庭中得天独厚的双语优势,以及西方语言学家的建议,在对孩子说话时,妈妈总是使用英语,爸爸总是使用荷兰语。这样,孩子们对两种语言都有很好的理解能力。由于父母之间主要使用英语交流,因此家庭的主导语言是英语。孩子们听到爸爸对他们说荷兰语,回答的时候仍旧使用英语。惟一的例外是在孩子们想要讨好爸爸时,才用荷兰语回答,这样似乎很容易让爸爸高兴,他们的如意算盘就可以“得逞”。

在运动方面

据Therese在中国几年来的观察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把宝宝抱在手中,而西方父母在孩子刚刚会爬的时候,就放手让宝宝在家里的地板上随处爬行、活动。当然,为了宝宝的安全,他们首先要把一切不安全隐患排除。比如,到专门的商店购买包家具角、固定抽屉、柜门、马桶盖等的家居安全用品,把危险的物品转移到宝宝够不着的地方。这样,宝宝就有了一个广阔、安全的自由空间,可以任由他们去发现、去探索。Therese回想起他们在伦敦刚有了大女儿Saskia时,尽管居住在一套面积并不大的普通公寓中,Saskia仍然可以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自由爬行,甚至包括厨房和卫生间!据Therese说,这种看护爬行期或学步期宝宝的方式在英国和荷兰都非常普遍,她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以及Eric的家人、朋友都是这样看护7、8个月到2、3岁的孩子。

这真是一项明智的育儿举措,对于爬行到学步期的宝宝来说,意义十分重大。我们也应该在宝宝会爬行、蹒跚学步之时,把家居环境做一个安全化处理,为宝宝提供活动的场所,避免把宝宝总是抱在手中,或限制宝宝的活动自由。宝宝有了广泛的探索空间,他的智力、活动能力、求知愿望都会发生、发展。

夫妻搭档,育儿不累

?爸爸Eric生活小点滴

1、从大女儿Saskia出生以后,就重温和刷新自己所会的儿童歌曲。有时间,就和孩子们一起唱歌,在送孩子去托儿所的路上,在外出游玩的路上,或者在家中。

2、外出到餐馆或去朋友家时,随身为孩子们带着纸和笔。这样,孩子们在等待时,就总是有事可做——画图画。

妈妈Therese生活小点滴

1.经常带孩子们与同年龄的小朋友聚会,平均每周2次。

2.到超市购物、拜访朋友时经常都带着孩子。

3.每周去图书馆,给小宝宝和两个大孩子借各种图书

行姿正确全身不累


儿童正值骨架及肌肉、韧带发育的旺盛期,正确的坐姿、站姿固然重要,正确而健美的行姿对骨骼的正常发育也是同样重要的。

有些孩子习惯低头、俯背或弯腰行进,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因驼背、腹部八块肌群得不到锻炼而形成的腹肌松弛、脂肪堆积的“大肚皮”,胸肌也不能得到扩展,有碍心脏与肺脏的功能,且长久的重心和重力倾斜一侧,易导致脊柱侧弯。对少女来说,会影响到乳房的发育。

什么是正确的行姿?女孩子步态应轻盈、挺拔,男孩子步态应矫健、敏捷,显示出阳刚之气。不论男孩女孩,行走时应双眼平视前方,口微闭,颈项直,头略昂起,表情自然,胸向前上方挺起,直腰,收小腹,臀部稍后突。

行走时双臂摆动自然,上臂带前臂,前摆时微曲,勿甩前臂,后摆时勿甩手腕。下肢举步有力,换步时肌肉微放松,膝关节不过于弯曲,大腿不要抬得过高,平稳行进,步幅大小根据个人腿长及脚力而定。

如果孩子在行走时上下颤悠、摇头晃脑,或左摇右摆地惹人注目,可能是跟什么人学的,自己并不知道好看与否,家长应及时帮助纠正。让孩子从小培养正确的行姿,不仅可以可减轻肌肉的疲劳,还能促使其身材健康生长发育。

育儿:夫妻应该讲究统一战线


育儿知识妈妈们懂多少呢?有关专家经过多方调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育儿夫妻双方应该讲究的是统一战线,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例,网友璇璇妈:我的孩子才4岁,可是已经有严重的双重性格,在我面前是一个样,在我婆婆面前又是另外一个样,甚至可以说是另外一种性格。

女儿刚开始是由我带的,后来因为家庭负担,我从全职妈妈变成了职业女性,婆婆就从乡下过来帮忙带孩子。所以就是早上由婆婆带,下班后和双休就是我带。

璇璇跟着我时是个懂事又礼貌的孩子,我每次带她出去,她都非常礼貌,看见小朋友都会友好地打招呼,和小朋友同时看见喜欢的东西都会让给别人,每当这样我都会夸她给她奖励东西。也让我觉得我的教育很成功。可直到有天我提前下班,还没走到门口就看见璇璇在跟隔壁小孩抢东西,我婆婆居然还在旁边起哄:“喜欢就抢过来,人在外面就是要得狠!”璇璇有婆婆的撑腰,抢得更起劲,还说:“我喜欢的你就不能要。”看到这场景我都惊呆了。而当璇璇扭头看到我,居然马上就把手上的东西放了,对我说:“妈妈,弯弯喜欢我就给她,不跟她抢。”

婆婆讲人在社会要懂得争要懂得狠,所以平常也不知道她给孩子灌输了一些什么。这件事让我意识到了严重性,就是孩子既不完全顺从了我的教育又没完全顺从了婆婆的教育,而是在我面前一个样,在婆婆面前又是一个样。好象她的成长是被我们左右了,她完全是为了顺应我们的需要去发展的。

点评:璇璇妈的这种困惑具有普遍性,在许多家庭中都存在。最常见的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是父母、或隔代教育中祖辈与年轻父母的教育意见不一致。这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好事。

有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时甚至会有意识地“你唱白脸我唱黑脸”,一个迁就、保护孩子,一个则是严厉教育的角色。这对孩子是很不好的。情况严重的就会造成孩子的双重性格,在爸爸面前是一个样,在妈妈面前又是另一个样,就像璇璇在妈妈和奶奶面前是两个样。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分歧,爸爸说要往东,妈妈偏偏说往西,令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听谁的才好。

但孩子也会有本能的自我保护心理,他会进行选择,会利用父母对自己的意见不一致去寻找有利于自己的一方,也就是说,谁护着自己,他就倾向谁。比如说,孩子想吃零食,妈妈不同意,而爸爸说,“不要紧,就让他吃吧”。孩子得到了一方的支持,于是他的要求更强烈,不达目的不罢休。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不一致对孩子造成的最严重、最重要的影响就是造成孩子的双重性格。

父母意见不一致的弊端:

1、使父母的威信降低,破坏家庭教育的效果

父母意见不一致还会直接影响父母的权威性。孩子总是认为,大人的话就是正确的,尤其是在自己眼中有威信的人说的话就一定是正确的。

因此,当父母的教育意见不一致,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甚至彼此否定对方的时候,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失望的情绪,破坏了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形象,降低了自己的威信,从而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2、削弱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从小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并且需要父母帮助和支持。

当他出现一定的行为后,如果父母一致肯定或否定,他就会知道自己正确与否,并学会在新的环境中继续或停止、改正这种行为,从而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但如果父母意见不一致呢?孩子再次遇见同样的环境,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样做,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改正自己的行为。

3、容易使孩子不明是非

孩子太小,他的是非判断标准来自于成人,尤其是父母。家庭当中,当父母产生分歧的时候,他往往会觉得胜利一方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而事实上也许并非如此。长此以往,小孩的是非观会变得模糊,甚至颠倒是非。

4、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教育观点不一致时,双方容易发生争执,甚至争吵,使家庭气氛变得紧张。

小孩也许并不知道你们在吵什么,但他知道父母是因为他而发生了争吵,有的胆小、内向的孩子会因此感到惶恐不安。

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了不使父母发生争吵,他常常会小心慎微,即使在家庭中、在父母面前也不能表现出孩子的天性,生怕因为自己的不小心又使父母发生争执。孩子在如此的自我压力下,成长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方面。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祖辈与年轻父母应站在一条阵线上。

建立“阵线联盟”有方法

1、学习教育知识,掌握科学教育方法

父母在家庭中的社会角色不仅仅是教育者,同时也是终生学习者,要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怎样做父母。

A.转变观念

许多以往被认为是真理的教育观念,现在已经被证明是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父母急需学习新的正确的知识,即使改变自己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B.转变教育行为

在教育过程中,父母要不断进行反思、体验和观察。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父母要结合自家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突破教育方式。

2、突破“自以为是”心理障碍

当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时,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对方是错的。因为这心理,每当意见不一致时,彼此都会看不惯对方的方法,造成争吵。这样,不仅使孩子在观念上产生混乱,是非不分,也影响夫妻感情,造成家庭不和,这种气氛也会给孩子心理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3、注意情绪控制,当孩子在场时尽量避免正面冲突

双方各自都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很容易发生争执。这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显得很重要了。

当你认为对方不对时,最好是能够心平气和地商量。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法控制情绪,最好就暂时避开,等事后再好好交换意见。

4、有意识做约定

夫妻双方可以做一个约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一旦发生父母教育不一致的情况时,先把孩子带到另外的地方,然后,两人再沟通。

5、用实际情况来说服对方

当一方不能不能用“道理”来说服对方时,让事实来说话吧。

要增加说服力,生动的事例是不可少的。平时要多看看书,多收集幼儿教育方面的成功案例,也可以在你们都熟悉的范围内多留意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如果你确信自己是对的,而对方还在怀疑或犹豫时,你也可以说服他照你的观念来做。只要你有理论或实际的依据,目标明确,考虑周密,对方一般会考虑配合你。而一旦你的做法取得了好的效果,对方也就会信服

别让夫妻教养不同调伤了孩子


谁是黑脸?谁是白脸?

为了孩子的教养问题,夫妻俩一定会有争执,但是沟通的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致的教养态度,而不是仅流于意气之争,否则伤了夫妻感情,更会伤了孩子的心。

不让夫妻教养不同调伤了孩子

黄昏时,妈妈想带辰辰到文具店去买铅笔,正要出门时,爸爸喊住他们:“你们要去哪里呀?”辰辰高兴地说:“去买铅笔!”不料,爸爸却扳起脸孔说:“你不是还有铅笔吗?怎么一天到晚花钱买东西!”辰辰不甘示弱,回了一句:“妈妈说可以买就是可以买!”这时,爸爸生气地说:“我说不行就不行!”一旁的妈妈听了,脸都垮下来了。

夫妻来自不同原生家庭

许多夫妻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在教养小孩上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更何况夫妻原本就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对照顾小孩自然有不同的观点。夫妻如果一直坚持已见,甚至演变成战争,那么,夹在中间的小孩,就可能成为最大的输家了。

廖清碧表示,夫妻成长史不同,自然就会发展成不同的教养态度。例如:单亲家庭中的爸爸,如果从小就和母亲生活,长大后他可能偏爱自己的女儿;反之,他也有可能偏爱自己的儿子,原因在于弥补自己缺乏的爱。所以,对教育儿女有不同的解释,就会产生不同的愿望,最后就会影响到对孩子的教育态度。

不为教养争执而破坏感情

一个家庭的和谐与否,夫妻的关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夫妻关系不好,家庭就会产生问题。若是夫妻间时常为教养孩子问题而频频吵架,无形中会破坏家庭的和谐及夫妻的感情。夫妻每次为孩子的问题起冲突时,时常流于意气之争,将子女问题演变成发泄对另一半的不满,这都会影响家庭生活品质与夫妻的感情,而夹在中间的孩子,就成为冲突的工具或牺牲品。

夫妻间不一定永远是谁对谁错,只有打开心胸,倾听对方在说什么,才能看清自己,找到对孩子最有利的方法,孩子也会觉得这个家庭是温暖的,能给他安全感。若是夫妻经常为孩子的教养问题而起争执,不妨试着跳出来,看看是否应该先从改善夫妻关系着手。

父母教养态度不同大大影响孩子

父母教养态度不同,对孩子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廖清碧表示,父母之间会有分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1.情绪不稳小一点的孩子会有情绪不稳的情况产生,会影响他的学习能力、自理能力。

2.无所适从有些孩子会像墙头草一样,无所适从,不知该听爸爸的话,还是遵守妈妈的规定,或是只好选择听从声音大的人,完全失去了方向。

3.有罪恶感有些孩子会因此有罪恶感,他们可能会认为爸妈吵架是因他而起,进而无法集中精神,专注于自己的学业。

4.造成阴影有些孩子会产生内心焦虑、不安全感,他们害怕看到爸妈吵架的样子,甚至在心中产生阴影,很难抹去。

努力建立一致的教养观

因教养态度不同所产生的夫妻间的冲突,对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伤害,要解决这种冲突,必须先达成一致的教养态度。廖清碧建议,夫妻之间意见出现分歧时,要先私下解决冲突达成共识,协调出一种双方都满意的教养观,取得共识后,再以一致的态度,共同去面对孩子。

例如:小孩常会因为父母都在家,而到了睡觉时间仍不肯睡觉,这时,妈妈可能一直催着孩子去睡觉,但爸爸和他的玩兴正浓。碰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谈谈,孩子几点去睡觉?几点起床?谁陪他玩?达成共识后,有一致的目标,就有了相同的教养态度。

夫妻在双方达成一致的共识过程中,应该学着倾听对方,要试着为对方想想。意见不同时,各执己见,往往看不到问题所在,只有用心倾听,才能发掘问题,解决彼此的分歧,增进夫妻间的亲密关系。

夫妻间有不同的教养观,有时候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差所引起,所以,只有敞开心胸,心平气和地听听另一半的声音,反省、调适夫妻关系,学习如何在互相包容中找到让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角度来当父母,才能共同商讨出一套对子女最好的教育法则。

7种方法建立良好夫妻关系

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家庭和谐的基础,而和谐的家庭关系则是社会安定、进步的动力,所以,她提出7点建议,以协助夫妻关系更亲密、更具协调性。

1.正视冲突并解决问题当夫妻间有冲突时,应正视夫妻间的冲突,针对问题好好沟通,千万不要轻忽小问题,否则日后会愈演愈烈。

2.向外寻求援助夫妻间的问题若是觉得无法解决时,不妨向外界伸出援手,找婚姻咨询专家,通过问题讨论与反省,让夫妻之间的问题能够解决,或是请亲朋好友帮忙,让夫妻之间坦然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3.回忆美好时光常和另一半想想、聊聊婚前的种种快乐,回忆两人曾经共度的美好时光,都可以化解冲突,成为婚姻关系正向的力量。

4.检视双方关系检视夫妻关系像什么?是像母子?还是像父女?良好的夫关系应是让彼此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互相接纳、欣赏和尊重。

5.多夸奖对方不要觉得什么都是应该的,例如:老公回家后主动陪着孩子玩,就应立刻称赞他。如果对方偶尔说了善意的小谎言,也不要介意,例如:老公是因为怕老婆担心而不愿说出事情的真相,就应该感谢他,而不是责备他,毕竟他的出发点是善意的。

6.放下身段承认另一半的优点,并且多包容他的缺点。

7.了解彼此想法夫妻双方各自写下一张对对方的满意与不满意表,有助于了解彼此的想法。

夫妻间不应有白脸黑脸之分

夫妻面对教养孩子的问题时,其实没有所谓的黑脸与白脸的问题,而是应该协调出一致的教养态度面对孩子。若是夫妻分别扮演黑、白脸,会造成孩子认知上的错乱,不知该听爸爸的还是妈妈的,还是选择听较凶的人的话。

夫妻双方最好从宝宝诞生开始,就对教养子女的方法及观念进行沟通,毕竟夫妻双方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因此需要寻求彼此的一致性。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应该目标一致,让孩子充分表达,让他知道不乖时,是没人会袒护他的,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同样是爱他的,而不要有谁当黑脸,谁当白脸的情况,否则孩子永远是在夹缝中生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