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养·学习:让孩子为了自己而努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从小,姐姐的功课,从没有名列前茅过。这跟她妈妈(我)小时候比起来,真是差远了(这句话,我从没对姐姐说过)。我小时候的成绩,除了品学兼优,还是品学兼优。这样的妈妈,配上这样的女儿,是蛮奇怪的,但我一点也不焦虑。

通常,优秀的父母,例如医生啊,教授啊,都很害怕自己的小孩成绩不好,不爱读书。因为别人的眼光——“你这么好,怎么生出这种孩子”会让父母抬不起头来。我虽然称不上优秀,大学读的不是公立,留学读的不是名校,但是小孩成绩不理想,父母应该还是会害怕的啊?

我说过,孩子的小学阶段,我根本是放牛吃草。哈哈哈,你看吧,要从小就严格看管,现在功课不好,来不及了吧。且慢,我所谓的放牛吃草,不是说可以功课不写、上课不专心,在学校闯祸伤人什么的;而是,只要能过得了老师那关,通常我是不会干涉孩子功课的。我打心底就准备让孩子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小学生活。那份轻松自在的童年生活,才是将来人生遇上大风大浪最坚固的堡垒。

我认识一个中学年纪的孩子,因为功课太重而生出“不想活”的念头,他或许是随便乱说的,可是他说的理由,可能连我都不知道要怎么反驳:他说,往前看,童年,没什么乐趣可言;往后看,看看自己的父母如此辛苦工作,也看不到他们有为自己活过。——那,我的人生乐趣在哪里?我的人生,什么时候才可能有自由自在的日子?你得让孩子先活得有滋味、有自由活动的空间,他才有“为自己努力”的动力啊。父母老是喜欢说什么将来;不知道把握现在的人,也不会知道将来要怎么让人生活得更有滋味。

再回到刚才说的,姐姐功课不好我为什么不担心?因为她不是不想读书,而是外务太多,时间分配不均,还有不知道如何善用时间;更重要的是,小小年纪的她,已经找到了她有兴趣的工作。这么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我都望尘莫及,我为什么要担心呢。

但是,不担心,却要关心。所以我会三不五时地跟她说分配时间的方法。但是我说归说,你实不实行,是你的事。如果你根本不认同,那也是你自己的选择。所以,我会逮到机会就说。

相关阅读

教养·学习:不用骂孩子 也能让TA自己认错?


一位教师在学校走廊上,遇到两个正在嬉戏追打的学生,她闪避到走廊墙的边缘,却仍被他们撞到。碰撞了她的学生赶忙道歉,另一学生却若无其事。教师要他道歉,他却不肯,坚持只是他的同学碰撞了教师,自己没任何过错。回到教师办公室,老师把过程与其他教师讨论,不少教师都分别列举出类似的经历,一致慨叹时下孩子们总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的妻子是做老师的,刚才所说的就是她的亲身经历。

回家后,她再复述这事,希望找到更妥善的处理方法,面对不会认错的学生如何把他们“拨乱反正”。她得到的锦囊是不要直接指出孩子的错失,应先让孩子说出事情始末,再按学生的反应,以问题引导他自省:例如问同学为什么会碰撞到教师?转换角色,若你自己被其他同学碰撞会有什么反应?若你在走廊上被两人碰撞,只有一人向你道歉,你会接受吗?与同学在走廊上嬉戏追打的起因是什么?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处理方法?事情到此,你觉得应该怎样做?若能以平心静气的态度、逐一向学生提问,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作答,并因根据学生当时的回应,将问题的先后和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引导孩子易地而处,交换角色而思,他定必有另一番感受。

一星期后,媳妇再遇另一事件:她训示一名顽劣不守校规的学生时,该名学生却粗言以对。她十分生气,正想严惩该名学生,却忽然她改变了初衷──控制了怒火,没有立即责骂学生,改以平和的态度,先让他复述刚才发生事件的详细经过,再引导学生思考。她问学生:“能不能告诉老师,你是不是经常会骂人?若你被别人骂有什么感受?”随后她要学生反思不守校规的行为,对自己及他人,包括同学、教师或父母等的影响,再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改善的空间。经过一番循循诱导后,学生主动向她道歉,不单认错,还承诺不会再犯——这就是自省的威力。

现今不少父母,在子女学习的培训上不遗余力,但却很少会耐心地指导子女反省。其实,自省的重要性不止在于帮助孩子发现失误,及早改过,若能够教导孩子对日常发生的事情常作反省,可以加强孩子自己的处事能力,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迈向成长。

父母可就以下的“自省五部曲”,引导孩子检讨其得失与对错,并提醒处事应有态度,及预期之成效:

一.让孩子安定下来,心平气和地详细复述事情始末,让他思考事发的起因和结果。

二.分析事件的成因时,引导孩子寻找及考虑其他不同的处理方法,以改变或防止事情发生。

三.探讨孩子在事情发生后,其言语、行為和态度的回应,及他所预期的后果,引导孩子思考事情的结果是否与期望相符,从而找出可改善的地方。

四.问问孩子的感受,和易地而处作為对方的感受,若其他人受到影响,则同时要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和期望,让孩子决定紧随著应採取甚麼善后回应。

五.最后,要孩子自己说出在整件事情的经歷中得到的教训,及今后在面对相同环境下的处事方法。

当子女年幼遇到任何突发事情时,父母若能重复上述问题,指导孩子思考,则不难培养出孩子自省的习惯。

教养·学习:小孩懂得自己玩,好处多多


小孩一下课回家,就会跟妈咪说:“你可以陪我玩吗”、“你今天都没有陪我玩”、“我好想你陪我玩喔”。每次听到小孩这样的要求,心裡都会觉得很为难。不是因为我不想陪他玩,只是因为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煮饭、打扫、整理房间,好不容易把事情都做完,正想要坐下来休息一下,小孩却拉著我陪他玩;不要说体力会吃不消,心理压力也很大,因为如果常常拒绝他,会怕小孩以为我们不爱他,也会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糟糕的妈咪。

其实我可以理解小孩为什么会希望我陪他玩;因为他是家裡的独子,从小到大都只有我陪他,并没有年龄相若的玩伴。而且作为成年人,当我们跟小孩玩的时候,不多不少会比较迁就小孩;自然,小孩会比较喜欢跟我们玩。在某个程度上,小孩是因为觉得跟我们在一起有安全感,喜欢和我们黏在一起的感觉。专家认为小孩不懂得自己玩,绝大部份都是父母的责任。因为父母的过度介入,让小孩变得太依赖而失去了自发性。

其实小孩的人际发展是有阶段性的:

依赖期:年幼的宝宝会非常依赖父母,一刻都不能分开。

自主期:小孩到了两岁左右,开始要求什么都要自己来,开始追求独立。

互助合作期:这个阶段的小孩,很多事情已经可以自己处理,但是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懂得找别人帮忙;这是社交能力开始发展的时期。但是父母的过度介入会让小孩停留或退化到“依赖期”。譬如说:三岁的小孩想要画画,父母却给小孩太多的意见,如要画什么、用什么颜色等。久了,小孩每次画画都会依赖妈妈给他意见。 

虽然我一直提醒自己,小孩愿意让我陪他玩的日子可能就只有这几年而已,我应该要好好的珍惜;但是,父母也需要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生活。小孩过度依赖父母反而会影响亲子关系。而且,小孩懂得自己找娱乐,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情绪发展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更丰富的想像力

有一天小孩跟我说:“妈妈,我想要画画,但是我不知道要画什么。你可以跟我说画什么吗?”因为当时我在开车,所以随便的回他:“你可以画树啊!”谁知道,他就真的只画了一棵树!我当时感到很诧异,5岁的小孩应该是充满想像力才对,因为他们不会被常理所限制,所以他们可以天马行空的创作。反而是我们大人的意见给了他们太多的局限。

发展健康的情绪

有一些成年人会很害怕自己独处的时间,所以会不断的找别人陪伴。但是,其实这样是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压力的。其实不管是大人或小孩,我们的快乐本来就不应该建立在别人身上。当小孩一直期待父母(或是其它人)可以陪他玩时,如果受到父母的拒绝,他们会感到失落、难过;甚至会认为父母不爱他。所以,如果小孩懂得自己玩,不用依赖别人带给他们快乐,他们对生活会感到更满足。

更自信,更独立

有一阵子,我的小孩每次拼积木都会要求我帮他找零件,有时候明明零件就在他眼前,但是他还是会依赖我帮他找。后来我鼓励他自己找,自己拼;虽然一开始他还是会找我帮忙,但是慢慢他习惯了。有一天,他很高兴地拿著他拼好的积木来跟我说:“妈妈,我自己拼好了!我都不用你帮忙诶!”哪一刻,我从他的脸上看到了自信。

锻炼思考,平静心灵

其实小孩大部分的时间都有别人在身边;在学校有老师、同学,在家裡有父母、兄弟姐妹;有时候,他们反而需要单独的时间,让他们可以学习思考,可以平静情绪。当小孩独自在房间玩耍时,他不用跟随别人的意见,别人的规则,他可以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爱好去玩;充分的满足他们的需求。因为没有别人的打扰,小孩可以平静的玩玩具。

当然,我们也不能够放著小孩不管,让他们整天都自己玩。因为良好的互动可以增进亲子关系,更可以增强小孩的语言能力。所以我们的目标是要在“依赖”和“独立”中达到平衡,帮助小孩顺利地进入“互助合作”期。 

每天设定陪小孩玩耍的时间

虽然说要训练小孩,但是前提是要先满足小孩的需求。这个年龄的小孩还是很需要父母的陪伴,陪伴小孩也是父母的责任。所以我们可以每天拨出30到60分钟的时间来陪伴小孩。在这段时间裡,请父母放下手机、关掉电视,专心地陪小孩玩,让小孩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和热情。

用计时器

为了避免之后和小孩的纷争,父母可以利用计时器来设定时间。这样,父母可子把“停止”的责任交给计时器,小孩便不可以耍赖了。

父母别插手

年幼的小孩会希望一直看到妈妈。为了安全,妈妈也应该陪伴在身边;但是,如果小孩愿意自己玩时,父母千万不要插手。我们只需要安静的坐在他旁边看书或是做自己的事情即可。

找适合小孩年龄的玩具

太简单的玩具,小孩会觉得无趣,一下子就不想要玩了;难度太高的玩具,会让小孩感到挫折,动不动就需要父母的帮忙。所以父母必须要寻找适合小孩年龄的玩具,让他们感到有挑战性,又不会无聊。

培养小孩的兴趣。音乐、画画、或运动都可以培养小孩的独立性。当父母忙碌的时候,小孩会因为有了自己的兴趣而不会感到无聊。

以前,我会为了每次拒绝小孩的要求而感到愧疚,小孩也会因为我每次的拒绝而感到难过;但是,自从他学会自己玩耍以后,我们的关系变好了,他也变得更开心。有一次,我听到房间裡传出吵杂的声音,原来是小孩自己在玩积木。他一时拿著人偶在天上飞,突然人偶又变成他故事裡的坏人,被警察追。在一旁观赏的我,感到好有趣,也很庆幸小孩终于懂得自己寻找快乐。

聪明妈妈要学会让孩子自己学习


应该在什么时候教育孩子?怎么教育?教育什么?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曾经听身边的一些妈妈这样说过:“首先,数学和英语是必须学的,在素质教育里,美术和音乐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这么多的选择中,最后妈妈们做出了决定:“能学的都要学!”

但是,妈妈让学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孩子想学的。对孩子来说,他们有自己的喜好,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知道哪一天他们就会厌倦。那么,妈妈们究竟应该如何做呢?

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下决心绝不能因为我自己的问题和孩子们产生矛盾。孩子们对新的生活环境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期间即使我不能为他们做什么,也不能给他们带来负担。

如何引导孩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美国,作为少数人种要想生存下去,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得到美国人的认可。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成为最重要的任务。

和孩子们融洽相处之后,有什么方法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学习呢?

这个问题,每天我都会问自己好几次。为了找到答案,下班后,无论在家里做什么事,我都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想通过一起做事情,或许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即使在刷锅洗碗的时候,我也特意把他们叫到身边。每次去市场买东西,我也带着孩子们一起去。

经过观察,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每次孩子们和妈妈一起做事的时候,都显得很开心。即使去超市买调料,孩子们也会像外出旅游一样充满好奇心。有一天,我们和往常一样去一个大型超市买食品和物品。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忽然突发奇想,能不能让孩子们在这样愉快的气氛中学点什么呢?

这时我正好看到阵列在货架上的牛奶,而南希就站在我的身边,于是我问她:“南希,一大盒牛奶和两小盒牛奶相比,哪个量更多?”

正兴致勃勃看这看那的南希拿起牛奶看了一会儿,嘴里嘟囔着:“看一看包装马上就可以知道了……”这时,一旁的彼得走了过来,他拿起牛奶说:“这里不是标明了重量吗?把两小盒的重量加在一起就可以和大盒的重量进行比较了。”

南希和彼得举着牛奶算了一会儿高兴地说:“妈妈,一大盒和两小盒牛奶的量一样多,你别担心,买哪个都可以。”

他们似乎以为我是为了省钱才这么问的。趁机会,我又把爱丽丝叫到了跟前:“你们都知道,我们家一天的伙食费是5美元,现在你们就帮我挑选5美元的食物回来好不好?”

我的话刚说完,孩子们的脸上就露出了兴奋的光芒。他们马上装出一副老成的样子,把脑袋凑到一块开始商量起来。需要的东西很多,但是只有5美元,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们一边琢磨哪些是必需的东西,一边计算价钱,最后用5美元买了一大筐东西。

从那以后,每次去市场的时候,我都会让孩子们计算价格。算得最快的孩子,我就奖励他几枚硬币。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数学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让宝宝上桌学习自己吃饭


1岁小儿会走路了,他们开始有了独立做事的愿望和要求。常常可以看到他们从成人手中拿勺子、抓筷子,想自己动手吃饭。这时,成人对小儿要自己吃饭的愿望,一定要尊重,并给予支持,创造一定的条件。不要还是把小儿放在围栏里或板凳上,一口口地喂他吃;或只是让他拿饼干吃,限制他使用勺子等工具。是该让小儿上桌学习自己吃饭的时候了。

可以给小儿准备适合其身高的桌椅,让小儿坐在桌前,这是独立进餐的必要准备。当然,最好让他在全家人吃饭之前或吃饭以后再吃。要给他一个较好的吃饭环境和气氛。饭前要使小儿情绪稳定,吃饭时要安静,让他意识到这是该吃饭的时候了,安心学习自己进餐。

有人认为,小儿在1岁到1岁4个月的时期,对自己拿匙吃饭最有兴趣,也最容易学会自己吃饭。过了关键时期,他会失去兴趣,只想让成人喂。这样,将不利于独立能力的培养。所以,对于家长来说,重要的是,在小儿能自己吃饭时,应逐渐地放弃喂饭的习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