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啦,带着宝宝走亲访友必不可少,可是不仅仅有熊孩子,还有不少熊亲戚,他们喜欢对孩子强吻、强抱、乱喂东西、恐吓,面对这样的熊亲戚,怎么才能避免他们给娃带来的阴影?

1.乱喂孩子东西

过年过节,每个家庭总会储备很多零食,瓜子、葡萄干、巧克力、开心果……看见孩子来了,主人都会热情地抓一把递过来。宝宝还小,看见美食,很容易傻乎乎地尝一口。但家长们却乐不起来了,因为这些美食大多数是不适合小宝宝吃的。

应对攻略:温和地拒绝

应对方法:

a.宝宝这几天有点咳嗽,不适合吃这些上火的东西。

b.先感谢别人的好意,然后用温和口气表示宝宝刚刚吃完饭了,或者宝宝太小了还没给吃过零食等理由向对方解释一下。

c.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拒绝对方,可以把零食先收下来,然后直接装入袋中,并向对方解释“宝宝现在还不饿,待会回家了再吃”。这样,既不驳了对方的面子又拥有了零食处置权。

专家建议:瓜子、花生米、开心果、红枣等零食都不要让亲戚随便喂食给3岁以下的孩子。对于亲戚乱给宝宝零食,以及给婴幼儿喂酒的行为坚决要勇于拒绝。但是鉴于过年期间,面对亲戚要注意说话的态度。

2.吓唬、逗弄孩子

不少大人喜欢吓唬孩子。看见小人儿因为几句话就吓得号啕大哭,这让他们觉得很有意思。

优优妈:去年过年回老家,有个亲戚骗大宝说妈妈有了弟弟就不要她了。看见大宝眼泪汪汪的样子,我搂过她问:“你相信么?”大宝说她不相信。我说,妈妈对你的爱是不会减少的。大宝这才放下心来。

菜菜妈:去年回老家时,菜菜还没有封裆。很多亲戚就拿他的小光屁股开玩笑。有的老人还会揪一揪、弹一弹菜菜的“小鸡鸡”。看着儿子这么被戏弄,真是憋屈啊。

应对攻略:说出孩子的感受

应对方法:

a.对于别人亲孩子、摸孩子的行为,可以语气婉转地提醒对方。“谢谢叔叔阿姨这么喜欢我,但是小脸蛋捏多了流口水就不好看啦。”或者可以转移对方注意力,减少其与宝宝正面接触的机会。

b.摸生殖器的行为则要坚决制止。反复刺激宝宝的生殖器,容易感染不说,还容易让宝宝把产生快感的能量往生殖器上集中,这容易引起孩子性早熟。走亲戚的时候,不妨给孩子穿上尿不湿或者穿封裆裤。

3.不分场合逗宝宝笑

在成人眼里,宝宝笑就代表高兴。所以很多大人不管宝宝是在吃饭还是睡觉,都兴致很高地逗宝宝。

笑笑妈:去年带笑笑回家,有个姑姑特别喜欢逗他。平日里,笑笑八点半就睡了,但姑姑一直挠他逗他,他兴奋得晚上十一点还没睡着。后来好不容易睡着了,但晚上老是醒,把我都快熬哭了。

堂堂妈:有个叔叔在堂堂吃饭的时候逗他,结果小家伙一口小米粥没咽下去全都喷了出来,咳嗽了老半天。

应对攻略:点出危险性

应对方法:吃饭时逗宝宝笑是很危险的。大家可以直接说“这样子太危险啦”,并把可能造成的影响说出来。如果大家觉得太直接,那就转移亲戚的注意力,建议他们用别的游戏来代替。

如何看待熊亲戚?

很多人对熊亲戚的逗弄非常反感,但专家表示,家长们倒也不用反应过于激烈。孩子始终不是活在真空中,以后总是要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所以遇到别人逗孩子并非完全是坏事。如果家长处理得当,反而会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所以,如果遇到亲戚逗孩子,家长要尽可能理性而得体地处理,这样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效仿家长,学习如何应对自己不喜欢的场景,学会如何为人处世。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堂生动的课。

相关阅读

3招应对家中熊孩子的没大没小


如今寻求“家庭平等”的教育理念令不少家长担忧,既希望能够和自己的孩子打成一片,又不希望孩子没大没小,不懂礼貌。如何才能在和孩子交朋友的同时,培养出讲礼貌又个性鲜明的孩子呢?

泉泉不到六岁,对客人无礼是妈妈最伤脑筋的事情。家里一来客人,不论是大人还是有小朋友一同来,他都出人意料地表现出霸道、没礼貌,有时候还当着客人的面耍脾气;如果有同龄的小客人,他还会和人家抢吃的、抢玩的,很不友好。一天,妈妈多年未见的同窗好友突然登门拜访,妈妈让泉泉叫阿姨。泉泉瞥了一眼说:“大肥婆。”妈妈一听,觉得很没面子,就斥责说:“你怎么这样没大没小!”泉泉却毫不示弱地回答:“她本来就很肥嘛!”

孩子出现“没大没小”的坏习惯,爸爸妈妈可先不要太着急地打骂、教育他,因为小孩出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有很多种,家长要先冷静分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好好地教导孩子。

熊孩子没大没小的原因:

1.属于心直口快

有时候,孩子没大没小也是出于无意,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没有礼貌,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呢。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是出于他自己的个性外,也有可能是他常常看到爸爸妈妈也是这样相互大喊大叫,长期耳濡目染而形成的坏习惯。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斗嘴,一开始他可能会觉得疑惑,但是爸爸妈妈几乎每天都这么做,那么慢慢的他就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说话方式,自己也会学着爸爸妈妈的口气说话了。

2.孩子跟爸爸妈妈意见不同

三岁以上的孩子刚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有了他自己的立场就特别喜欢表现给别人看,所以当他跟爸爸妈妈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他就会跟爸爸妈妈争论起来,而且还会以命令的口气让爸爸妈妈要接受自己的想法。比如孩子边吃饭边玩小汽车,爸爸把他的玩具收走了,让他要认真吃饭,可是孩子可能会觉得“我又没有不吃饭,怎么可以没收我的玩具呢?”他觉得爸爸做的不对,就会大吵大闹说“我就是要边吃饭边玩,把小汽车还给我啦!”

3.挑战大人的权威

当爸爸妈妈要求孩子做事时,如果语气太严肃,开始懂事的孩子反而会觉得反感,不喜欢被爸妈命令,就会用不礼貌的口气顶撞爸妈。其实这时候孩子可能是想引起你的注意,表达他的不高兴,用不礼貌的行为来挑战您的权威。就想4岁的明明正高高兴兴地看动画片,妈妈突然把电视关了,命令他“现在你要做作业了,还看电视!”这时候明明会觉得妈妈太霸道了,会大声地顶撞妈妈:“我动画片还没看完呢,为什么一定要我写作业!”

父母如何教育熊孩子有礼貌

1.先隔离冷静一下

如果孩子是用想用他的没大没小来引爸妈的注意,表达自己的不满,爸爸妈妈可先不要跟他“吵架”,可以先让他一个人独处一下,等他情绪冷静下来,再用讲故事的方式让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是错误的。比如妈妈可以跟孩子说:“宝宝想一想,如果其他小朋友像宝宝一样,对着宝宝大吼大叫,宝宝会不会觉得很难受,就不跟他玩了呢?”从小就教导孩子换位思考,不仅可以让他改正没大没小的坏习惯,还能让他在小朋友中更加受欢迎呢。

2.告诉孩子要用正确表达方式

当孩子不礼貌地顶撞,对爸爸妈妈大喊大叫的时候,爸妈应该先保持冷静,耐心地告诉他应该如何礼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坐在身边,然后用缓和一点的语气告诉他“宝宝如果有跟爸爸妈妈不一样的想法可以说出来,不用能这样大喊大叫,这样可是不讲礼貌的行为呀!”这样冷静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亲子间情绪冲突哦。

3.做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很容易有样学样,如果看到爸妈经常相互大喊大叫,慢慢的他也会模仿这种行为,所以在孩子面前,爸妈要做好榜样,比如遇到长辈或朋友都要问好、经常对人说“谢谢、对不起”、不在孩子面前大喊大叫等等,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模范,还怕他学坏吗?

爸爸妈妈除了自己要做到礼貌待人之外,也要常常跟孩子教导孩子,跟他说“小孩子要有礼貌、守规矩,要尊重别人,不能对长辈大喊大叫,这样大家才会喜欢你呀!”慢慢地用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耳濡目染,相信孩子不仅能改正没大没小的坏习惯,还会变成人见人爱的小天使呢!

>>

“逗”孩子,还是“捉弄”孩子!


大人逗孩子不是什么稀奇事,但逗孩子也要分怎么逗,逗的结果是孩子和大人都高兴,这才叫逗。如果逗的结果是大人一个人哈哈大笑,孩子却不知所措,那就不是逗了,是捉弄,这是大人对孩子所做的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

昕昕四岁左右的时候,性格已经非常大方磊落了,见到我和他爸爸的熟人或者小区里的邻居,都知道主动问好,一脸阳光的样子,特别招人喜欢,大家都喜欢逗她说话。以至于每次遇到熟人的时候,人家都不和我们打招呼,只和昕昕打招呼了,老远的,就有人招呼:“小昕昕,和妈妈去哪玩儿呀?”昕昕就说:“阿姨,去玩滑梯。”这时,那位阿姨走近了我们,摸摸昕昕的小脸,说:“哦,去玩滑梯呀,昕昕怕不怕高呀?”昕昕自豪地回答:“昕昕不怕,滑梯乖,不摔昕昕。”人家就说:“哦呀,昕昕真棒,连滑梯也喜欢昕昕。什么时候去阿姨家玩儿呀?”昕昕笑脸如花地说:“妈妈带昕昕就去。”一问一答地,两个人就互道了再见,我们呢,只是对人家笑呵呵地点了个头而已,但心里也雀跃得很。

可是有一次我带昕昕出去玩儿,在小区里遇到了一位男同事。昕昕正在跑着玩儿,还没看到他,他就故意站在离昕昕很近的地方,昕昕跑着没在意,一头“撞”在他的腿上,吓了一跳,那个男同事就哈哈地大笑起来。昕昕很不满意,立刻跑到我身边让我抱。可那人意犹未尽,假装很厉害地说:“你爸爸回家了吗?”昕昕虽然有点生气,可还是大方地说:“爸爸加班。”那人就坏笑着说:“你爸爸才没加班呢,他骗你呢,自己出去玩儿了。”昕昕听了立刻语塞,转过头来紧张地看着我。我有些不高兴了,但也不好让外人难堪,就很认真地对昕昕说:“爸爸没骗昕昕,是在加班,一会儿就回来了。”然后,我赶忙礼貌地对那人道了别,带孩子走了。

昕昕一直紧张,不停地问我:“妈妈,爸爸是出去玩儿了吗?还是骗我呢?”我对她说:“不是,爸爸哪能骗昕昕呢?”她就说:“那当然,爸爸才不会骗昕昕呢。”可这话明显没有底气。过了没一会儿,她又问我:“爸爸是不是骗人?”我只好又说:“爸爸从来不骗人的。”“那叔叔说……”“叔叔在逗你。”“叔叔骗人吗?”我无法回答孩子,因为无论我告诉她叔叔在骗人还是告诉她叔叔在捉弄她,都无益于她对成年人的喜爱,于是转换了话题,说:“走,我们回家给爸爸打电话。”

回到家里拨通了爸爸办公室的电话,昕昕的担心才算放下。还好这是个容易解决的问题,我们没再在她面前提,她也就不在意了。可是有些防不胜防的事就难免出岔子了。

那时昕昕还在上幼儿园,我和她爸爸的工作都很忙,经常不是我要加班就是他要加班,甚至还免不了两个人都加班。这种情况下,昕昕被从幼儿园接回后,就难免得由我们中的一个带去单位。我这边还好,平时单位里的同事之间经常会说到教育孩子的事,大家都互相取长补短,思想上比较统一,对于不捉弄孩子这件事,也都有着共同的立场,可她爸爸那边就不太一样了。

有一次,昕昕被带到爸爸单位等爸爸下班,晚上回到家里却出现了一件让我奇怪的事,那就是她禁止爸爸靠近我,甚至连坐在我身边都不准。睡觉的时候,昕昕不准爸爸在我身边睡,她爬到大床上,让她爸爸去睡小床。这个反常的情况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问她为什么不准爸爸睡大床,她着急地说:“那爸爸亲妈妈怎么办?”一句话说得她爸爸一脸的尴尬。

好不容易把她哄睡了,我问昕昕爸爸今天发生了什么事,他想了半天,说:“也没什么,就是今天在办公室里玩儿,老张他们和她说了会儿话。”我问:“说什么呢?”她爸爸笑着说:“他们逗小孩子嘛,乱说。”原来,昕昕在爸爸办公室里被人问了很多问题,问她家里谁当家,户口本上写谁的名字,爸爸妈妈在家里吵不吵架,爸爸厉害还是妈妈厉害,甚至还问爸爸在家里亲不亲妈妈。昕昕被问得糊里糊涂,因为有些问题她也不会回答,比如谁当家。这人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一直把昕昕绕得迷迷糊糊,在回答爸爸亲不亲妈妈的时候,她就说亲。其实昕昕的回答是完全不设防的,在我们家里,三个人都很平等,谁值得表扬了,另外两个就全去亲他一下以示表扬,所以昕昕觉得爸爸亲妈妈或者妈妈亲爸爸就像爸爸妈妈亲昕昕一样正常。结果呢,那些人好像终于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一样哄堂大笑,最后还跟昕昕说:“以后不要让你爸爸亲你妈妈了,他一亲你妈妈,你妈妈就不和你好了,和你爸爸好了。”

我气得火冒三丈,真替那些人脸红!用一个龌龊的心态来捉弄未通世事的孩子,简直太不道德了!“你为什么不制止他们?”我质问昕昕爸爸。看我生气了,她爸爸说:“人家逗孩子,我也不好说什么。你不要和我的生气嘛。”我平静了一下,对他说:“你们那里男同志多,互相之间开开玩笑不要紧,可昕昕是孩子,她不懂大人之间的玩笑,他们把这些玩笑开在孩子身上,就不是在逗孩子了,是在捉弄孩子,孩子被弄得这样莫名其妙,又被他们吓得害怕,以后都不敢和别人接触了,也不相信别人了怎么办?”

我在前面的章节里说过关于她爸爸想去北京工作,后来被我们放弃的事。这件事正好发生在那件事之后不久。虽然我已经对昕昕讲了爸爸不会抛弃我们,也放弃了让她爸爸去北京的想法,但她的信心仍处于不坚定期。现在又发生了这件事,这让我很不安,所以昕昕的思想工作我还要做。

第二天,我就这件事和昕昕谈了一会儿,我对她说:“你想啊,昕昕每次亲了妈妈以后,妈妈会不理爸爸吗?”昕昕摇摇头。“那爸爸亲了昕昕以后,昕昕会不理妈妈吗?”昕昕又摇摇头。“那爸爸亲了妈妈以后,妈妈有不理昕昕过吗?”昕昕还是摇头。

我告诉她,每一家人都有自己相亲相爱的方式,就像楼上的阿姨每天都比她家的叔叔早下班回家,她把饭做好就去小区门口等她家的叔叔回来,可在我们家,爸爸妈妈就从来没这样过。同样的,在爸爸单位的张叔叔家里,相亲相爱的方式也不一样,也许张叔叔从来也不亲他家的婶婶呢,人家用的是其他的方法。可是张叔叔不知道我们家是什么样的,所以他就假装想了一下,没想到完全想错了,我们家才不是那样的呢!

我这番努力,用我认为昕昕能够理解的语言所讲出的道理,昕昕看上去好像听懂了,但也好像有些绕,她并不太懂。好在她弄明白了一点,那就是妈妈不可能因为被爸爸亲了一下就不理她,我们家以前就没这样过,以后也不会。所以她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从那以后,我们尽量避免让昕昕去爸爸单位,如果我实在不能抽身去接昕昕,他不得不把昕昕带去单位,也要事先表明立场,不许他们再逗弄昕昕。虽然这样做看上去有些得罪人,但和孩子的心理健康比起来,这是微不足道的。

成年人利用孩子对自己盲目相信的心理,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弱点,故意取笑或者捉弄孩子,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开心,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开心。相反的,他的方式只会给孩子带来耻辱感和恐惧心理。

“逗”孩子和“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是以孩子的快乐为前提,是成年人从孩子心理的角度出发与孩子开玩笑,这样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而“弄”是以成年人自己的快乐为前提,从成年人自己的心理高度出发与孩子开玩笑,这种玩笑是孩子所不能理解与接受的。

受到别人捉弄的孩子,不仅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也会对自己产生不信任感。比如大人捉弄孩子,让孩子说一句在大人看来很可笑的话,孩子说了之后,大人们心满意足地哄堂大笑,这就会让孩子感到很迷惑,我说的是实话呀,为什么笑话我呢?接下来他就会想,看来说实话会被人笑话,那以后不说实话了。你看,这就会让孩子学着撒谎。有的孩子会想,大人真讨厌,人家说的是真的,竟然笑话人家,我再也不理你们啦!这就让孩子对大人有了不信任的心理。也有的孩子被别人捉弄后,在大人们的笑声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说错什么了吗?他们为什么笑话我?真可怕,以后要躲得远远的了,躲得远远的就没有人会问这些问题,让我出丑了!这样,孩子就会害怕和别人相处,进而变得孤僻,不容易和其他人相处。

我们在家里也经常逗昕昕开心。比如她爸爸就经常会和她玩儿变魔术的游戏。拿一只昕昕的小袜子或者小玩具,在手里显摆显摆,然后假装故作声势地左摇右摆,左摸一下右抓一下,趁昕昕没反应过来,不定摸哪的一下就把东西塞进了什么下面,然后再故意左右抓几下,最后大喊一声“变”,张开手,什么也没有了。这让昕昕很好奇,怎么会没了呢?“爸爸你把它变哪去了?再变回来行不行呀?”昕昕惊奇地问。“好吧,那就再变回来!”爸爸说着就故作声势地左摇右摆、左摸右抓,最后“变”回来,皆大欢喜。没过多久,这个猫腻就被昕昕识破了。原来,她每次都细心地观察着呢!她疑心爸爸是把东西藏在哪了,然后就翻来翻去地找,她爸爸就继续用不同的办法转移她的视线,趁机再把东西转移,最后被昕昕捉住,把爸爸扑倒在床上,两个人哈哈大笑,我看了也哈哈大笑。

其实这样的玩笑挺好,孩子既开心,又细心地观察,还动脑筋想问题,和爸爸斗心智,最后把假相彻底揭穿,不仅自己有成就感,还在无形中锻炼了孩子观察能力与灵活动脑的能力。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逗”,而非“弄”。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对于“捉弄孩子”的行为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他看来,和孩子玩儿是一种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所以我们都要注意这一点,无论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别人的孩子,都不要捉弄。逗孩子不仅仅只是和孩子玩儿这么简单的事,这不仅是对孩子的德行教育,也是成年人的德行体现。

特别提示

成年人利用孩子对自己盲目相信的心理,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弱点,故意取笑或者捉弄孩子,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开心,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开心。相反的,他的方式只会给孩子带来耻辱感和恐惧心理。

我的宝宝学走路啦


一般来说,大部分周岁的宝宝已经会独站,被爸妈牵着手时也能走上几步,15个月时宝宝能独自走路很稳,但由于环境和抚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相同年龄宝宝的动作发育并不完全一样,有的发育快一点,有的则慢一点。一些爸妈看着同龄的宝宝都已经纷纷开步行走,在草地上、花坛边玩得很是开心,而自己宝宝却还是紧紧依偎在身边不肯挪步,或是不肯下地,或是无法让爸妈轻松放手,心里头真是着急呢。

行走是长大的标志

当宝宝开步行走之时,也是他长大的一个标志,他可以移动脚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的宝宝可以更方便地接触物体,宝宝活动范围也更开阔了。

10-11个月的宝宝自己能扶着东西行走,但从扶着行走到独立行走,常需要爸妈积极训练。

有一些小器具,可以帮宝宝顺利地行走。这些合适的辅助品,宝宝借助它们行走起来可是事半功倍呢。

借助学步带

学步带是一种系住宝宝双肩和前胸的宽带子,爸妈可以将另一端捏住,并且可以自由调整和宝宝之间的长度,不用时时拉着宝宝的手臂,爸妈由此轻松解脱一只手哦。只是有时候,需要注意学步带的松紧。爸妈也可以用牢固的长布条或窄长毛巾代替学步带。

扶栏、扶家具和扶墙行走是独走的开始

可千万不要小看宝宝扶墙、扶家具慢慢移动身体哦,它是宝宝行走的开始呢。虽然独自站立还不稳当,但通过脚步的挪移,手脚和身体的配合,宝宝的平衡感正不断得到提升呢。

推推小车走得快

推推小车,让宝宝和小推车一起向前走,这也是锻炼宝宝行走的一个好方法。

让宝宝站在小推车的后面,两只小手抓稳当,开始时爸妈可以通过掌控推车扶手来控制小推车前进的速度,等宝宝熟练以后,爸妈就可以放手让宝宝自己推小车哦。

爸妈还可以教宝宝在碰到障碍的时候将小推车朝后,再进行转弯以避开障碍。相信宝宝的能力吧,他会很快掌握的。

玩具也能帮宝宝行走

有些玩具可以为宝宝的行走助力,如一些品牌玩具就提供相应的学行车,它们有着非常可爱的造型,融坐车与学步于一体,宝宝坐着时可以锻炼腿部肌肉,这是学行车的一个重要特点,而等到宝宝会走之后,学行车所附的拉杆与音乐等又吸引宝宝走得更快更好。

此外,拖拉玩具也可以吸引宝宝,锻炼他行走或倒退。

过去很流行的学步车专家觉得帮助不大

学步车曾经是很多爸妈的最爱,但是儿保医生现在认为,学步车对训练宝宝走路没有帮助,而且也不安全。新手爸妈在条件许可的状况下,最好还是考虑用其他辅助工具,让宝宝能够更安全学习走路。

爸妈帮助起大作用

在宝宝的行走过程中,爸妈的帮助起着很大的作用,不管是心理暗示、语言鼓励还是实际的辅助,都将让宝宝早点开步哦。

爸妈一方扶腋下

爸妈一方扶住宝宝的腋窝,让宝宝的双脚踏在爸妈的脚背上,让宝宝随爸妈一起走路,这样也减少了爸妈牵拉宝宝双臂的力量。过一个阶段,则可以让宝宝的双脚踏在地上,逐步向地面走路过渡哦。

爸妈面对面鼓励宝宝开步走

爸爸和妈妈离开一定距离,这个距离视宝宝实际可走的路程而定。让宝宝离开一方的手臂保护,另一方则用欢迎的形式迎接宝宝,开始可以只隔几步远,逐渐地,爸妈就可以拉开距离喽。看着宝宝跌跌撞撞地向你走来,爸妈可不要动不动就去抱住宝宝哦。

用语言、表情、拍手、拥抱鼓励宝宝

给宝宝信心,让宝宝不再胆小、勇敢向前迈步,时时给宝宝鼓励就很重要。

当宝宝不敢向前走的时候,你一定要用诸如“宝宝,你过来吧”、“妈妈在这里等着你”等言语加上微笑的表情和张开双臂努力迎接宝宝的姿势,让宝宝乐于向你走近。

宝宝走到目的地了,要拍拍手表明他做得很好;也可以抱住他再拍拍他,让宝宝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要性;还要用言语“宝宝,你做得真好”、“宝宝,你真棒”、“真是个好宝宝”等来激励他;对他微笑,宝宝也会很高兴地笑出声的。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宝宝对自己的行为也会很满意,他还会学着拍手称赞鼓励自己呢。

营养要全面健康不生病

营养在宝宝的成长发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充足、合理的营养给宝宝的身体注入活力,宝宝的肌肉发育良好,大动作的发展才会顺畅哦。

所以,每天必须保证一定份量的奶制品,而品种丰富的辅食则又给宝宝带来更多营养素,细心、精心为宝宝准备好每一餐,也是爸妈特别要做的呢。

除充足的营养外,身体健康不常生病的宝宝自然发育较快较好,学起走路来也可能比常生病的宝宝快。宝宝一生病,身体虚弱需要休息少活动,当然就会使一些动作发展滞后啦。所以好好照顾宝宝,别让他被病魔袭击到哦。

让宝宝安全行走

行走的宝宝比爬行的宝宝更容易受伤害,膝盖、手肘容易因为身体失重,触地摩擦而“挂彩”,头部会因为撞击而“长”出包包,这些部位需要爸妈特别“关照”。

所以,当宝宝开始学走路、爱上走路之后,不要让宝宝远离你的视线;要避开湿滑的地面,注意路上的障碍物;小心家具边边角角的潜在危险;不让宝宝进入厨房;别让抽水马桶成为宝宝爱玩的宝贝;尖锐物品、器具尽量放置到宝宝够不着的地方,药品或细小用品也要妥善藏好;容易拉下的盖布、桌布上不要放置其他物品,以免宝宝将两者同时拉下而被物品砸伤;烫手的食物也不要让宝宝碰到;在宝宝行走之时不要喂他食物,以免呛住喉咙。

给宝宝一个安全行走的环境,爸妈要做的有很多呢。

经过爸妈和宝宝的共同努力,宝宝肯定能够迈开大步,用自己的双脚边走边看体会这个精彩的世界。

宝宝走路Q和A

走路跌跌撞撞怎么办,早走晚走有什么关系?……爸妈的问题很多呢。

关于宝宝学走路的各种疑问,我们为您来一一解答哦。

Q1.早走路好吗?

A不能纯粹地说早走路好或不好,如果宝宝的身材比较轻盈灵巧,那么早些走路不会对宝宝有多大影响。而如果宝宝还没有达到走路的月龄段,但爸妈希望宝宝早走路的心情又比较迫切,很早就训练宝宝学步,那对宝宝的腿脚发育是不利的。

Q2.不经爬行直接走路?

A现在的观点是,如果宝宝缺少爬行的锻炼,宝宝不会因此而不聪明,但对他的大动作发育

将可能起到延迟作用。

宝宝的爬行促进他的大脑发育,特别是对剖宫产的宝宝,更能促进他的前庭发育。

Q3.头大、肥胖宝宝走路晚?

A小年龄宝宝的脑袋和上身相对都比较大和沉重,头围较大和体重较胖的宝宝更是如此,所以这样的宝宝走路晚也是很正常的。遵循宝宝自身的发育进程,控制宝宝的体重,就不必太过于担心。爸妈对头围较大的宝宝更不能过于心急,要多听取儿保医生的意见。

Q4.为学步宝宝选择鞋子要注意什么?

A为宝宝准备一双合适的鞋子也能为宝宝顺利行走加分。鞋子除了要合季节之外,还要合脚。鞋码表示的是鞋底长度,鞋内长度才是宝宝的实际脚长,宝宝的脚长得很快,鞋子要比宝宝的脚长12、13毫米才比较合适。鞋的底子要硬一些,宝宝走路着力会更好,鞋面是棉料或皮质的,宝宝的脚才不会被捂着不透气。

买鞋要试才知道合不合脚,带宝宝到买鞋处亲自试一下,鞋子应该可以轻松穿脱,还能放入1个手指头,或脚趾头处留出1手指宽的位置。

Q5.除了鞋子之外,对于学走路的宝宝,在衣服上也需要特别注意什么吗?

A如果把宝宝裹得像个“粽子”一样,或衣服不合身,宝宝拔步也不会轻松自如。所以选择宽松舒适的衣服能让宝宝在不受束缚的状况下学着走路。

衣服的领口、边及下摆应该不能勒着宝宝的皮肤,连身衣服要容易穿脱,因为宝宝一活动起来非常容易出汗,所以衣服需要经常更换。上下分开的衣服,裤子的腰头要松紧合适,否则宝宝的小肚肚上准会起一圈红红的勒印。

爸妈喜欢给小宝宝穿开裆裤,但女宝宝最好要穿上尿不湿,而季节寒冷时,还是给宝宝穿上满裆裤吧。

Q6.走路时腿是弯的怎么办?

A这是一种生理现象,通常会逐渐消失。但如果爸妈过早训练宝宝走路,宝宝的下肢还没有强壮到可以支撑自己身体的程度,极易形成“外八字”,可能以后真的就会发生腿弯弯的情形哦。

Q7.宝宝为什么一走就走不停?

A这和宝宝会站时一站就站很长时间有点类似,宝宝可能不知道怎样让自己停下来。爸妈要当心宝宝别被障碍物给绊倒了,也许过不了几天,宝宝发现停下来再走走,感觉会更好些呢。

Q8.宝宝走路跌跌撞撞的,让我们好担心。而且宝宝走路看起来像蟹行,一个肩膀还是耸着的,有什么问题吗?

A宝宝刚开始学走路,当然是不稳当的啦。他要控制自己的身体平衡,所以看起来是有些侧着行走的,双手会举起,有时肩膀也会耸起。但只要宝宝的步伐并不是歪歪斜斜地失去方向,没办法到达目的地,爸妈就不用太过于担心。而如果宝宝一直无法控制好自己的行走方向,爸妈则要考虑带宝宝就诊。

Q9.宝宝会走后,每天要不要给他限定一个时间,以免太累?

A不需要。宝宝如果觉得累了的话,他自己会表现出来的,如蹲下来不愿意再站立,或者索性就坐在了地上;如果爸妈牵宝宝的手让宝宝行走,宝宝也会转回来抱住爸妈的两腿,而不再向前走呢。多给宝宝走路的机会,让他去探索更多的世界。

宝宝开始学说话啦!


今天朵朵的心情真是好,一起床就高兴地喊baba、baba,方建业乐的嘴都合不拢了!这可是朵朵在毫无启发的情况下自己喊出来的爸爸啊,能不高兴吗!妈妈似乎有点失望,为什么不是先喊mama呢?后来终于在朵朵午睡觉后找不到妈妈时,一边撇着小嘴一边喊着喊mamama。这下子妈妈的虚荣心好像有点满足。不过宝宝明显地喊爸爸的次数比妈妈多好多,说明宝宝还是快乐的时候多,妈妈也就不生气啦,只是希望宝宝赶快懂得这爸爸和妈妈的内涵。

7~9个月的宝贝,嘴里常常会滔滔不绝、大声地叫着爸爸、妈妈。做父母的听了心里别说有多高兴了,以为自己的宝宝能叫爸爸妈妈了。可是,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自己高兴得太早了宝宝不管看见谁,都会这样喊着爸爸妈妈。

☆不要为那声 爸、妈自作多情

这时候,宝宝嘴里喊出的爸爸和妈妈还只是最简单的声音符号,只是宝宝在练习发声,并没有真正的意义。当然,宝宝也不能知道爸爸妈妈有什么内涵,他们各是什么样的角色。随着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宝宝在大人不断的重复引导下,慢慢地会把爸爸和妈妈这样的发音与眼前那个温柔的抚养自己的女子和伟岸的男人对上号。所以,爸妈既不可以自作多情,也不要消极等待,其乐融融的亲子互动会让你的形象逐渐明朗,快点积极行动吧!

您知道吗?

◆儿童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一般都是经历单词句(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思)、多词句(两个以上词表达意思)、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

◆婴儿语言学习理论上要经过两个阶段:接受信息阶段和表达信息阶段。从学习口语和文字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为四个必经步骤:学听话、学说话,学认字、学写字。

(插入自作多情的父母)

☆宝宝开始学说话啦!

7~9个月的宝宝,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接受能力和理解简单字词的能力,正处于学听话阶段,而上一章所讲宝宝的咿呀学语和这里提到的嘴里开始乱喊爸爸/妈妈都是开始学说话的表现。家长在这个阶段就可以开始教宝宝说话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先让宝宝在听的过程中逐渐理解简单语言的意思。

☆引导宝宝说话也要依规律而行。

7~9个月的宝宝语言刚刚处于萌芽阶段,开始进入单词句阶段,宝宝经常发出一些重叠的音,也只是简单的baba、mama。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遵循一定的规律,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的语言向更高阶段发展。

☆看到比看懂重要,听到比听懂重要

每天从睁眼起,就不停地跟宝宝保持交流说话,是此时家长教宝宝说话的最好方法。一定要注意和宝宝说话要用儿语,如抱抱、饭饭、打打,并要结合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努力让他先理解然后开始学,如妈妈说抱抱时,宝宝懂了,就张开双臂面向妈妈,表示要妈妈抱。

于博士温馨提示

幼儿语言能力的开发是一项技术性工作,要做到一下几点:

1。信息量大。家长反复灌输下,宝宝能听到不同发音,虽然他现在不会开口说话,可嘴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声响是正在为说话做准备;

2。给予鼓励。对宝宝发出的每一个新音节要给予掌声与拥抱,让他知道表达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这样便会勇于尝试;

3。需要耐心。孩子对语言的理解是通过成人在固定环境下用固定手势与固定发音的反复刺激而达到理解的。因此,家长的耐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样的词或句子每天多次重复,有时甚至重复上千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