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压力还是自由?哪个才是适合宝宝的?,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猴子是阶层性的社会,猴王可以任意殴打小猴子,使小猴子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动辄得咎。实验者把刚出生的小猴子与猴王关在一起才六个月,跟控制组比起来,它的神经就显著地萎缩了。后来用老鼠来做实验,这些老鼠比猴子幸运,它们不曾被打骂,只是一天六小时,给它们套上网袋,限制它们身体的活动,但是头露在外面,吃喝随意,只是不准动,跟控制组比起来,神经的突触及树状突都萎缩了很多。

这些研究发现:强大的压力会永久性地改变青少年的大脑结构,影响这些孩子以后的学习和记忆,而且青少年时期受到的压力伤害比童年时期的更严重。心灵上不自由的感觉可以影响神经元的发育,连心智不是这么发达的老鼠都如此,更不要说人类了。

很多大人都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才要花力气去管教他,但是不当的管教,如威胁孩子“不听我的话,我就不爱你”,开口闭口都是“不准……”,这样会使反面效果更大。超越孩子的能力范围就是压力,父母不要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投射到孩子身上,造成他的压力;也不要迁怒孩子,把孩子当出气筒。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应该疼惜他、爱护他。

在火车上,一个妈妈不停地骂她的小孩,好像是参加什么比赛落选了,因为我听到她说“连这个也不会,笨死了”“你永远成不了大器”“你为什么不能多像弟弟一点”。当卖便当的走过来时,孩子怯怯地问:“可不可以买便当?”母亲大声地说:“考那么烂还敢吃便当?”孩子立刻低下头去,不敢再多说,我看了很不忍心。

在实验上,我们看到语言暴力会改变大脑神经的连接,影响大脑的发展和功能。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科教授MartinTeicher比较了51名受虐儿和97名正常儿童的大脑,他发现,语言暴力的受虐儿,其小脑蚓部不正常。小脑蚓部是维持情绪平衡的地方,它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基因来得大,它的异常会影响情绪的正常发展。

我们看到小时候被冷落、被忽略,或被语言暴力嘲笑或辱骂的孩子,长大后多半焦虑不安、有暴力倾向、自尊心很低,而且没有同情心,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这种个性不会受别人喜欢,而被排斥的挫折感更加深他的愤世嫉俗,最后就成了反社会人格。

后天的经验会与大脑交互作用,改变神经回路的连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一个悲观的人的人生是灰色的、痛苦的,因此,父母教导孩子的方式不可偏激,更不可冷嘲热讽。语言暴力的伤害比肉体直接受到伤害更长久,身上的疤痕都褪去了,心头的伤口还在淌血。心理学家用“烙印”这个词真是很对,父母师长的辱骂会烙在孩子心头一辈子。孩子小的时候,不适合用激将法。父母以为逼学习成绩是为了他好,其实这反而是在害他。

科学的证据已经告诉我们,恶性打骂会使得孩子心智不健全。父母不妨想一想,一个心智不健全的孩子,就是考了一百分,对他的将来又有什么用呢?

在你否定他、骂他“连石头都比你聪明”前,请先停下来想一下,他真的有这么糟吗?如果他会帮你的忙,很乖巧,能替你分忧解闷,就请你不要骂他!

虐待除了恶性打骂还包括忽略、不理睬、排斥、不照顾、限制行动自由等损害行为。做父母、做老师的应反观一下自己,是否在无意识中,是否在“为孩子将来好”的“美好”意愿中,如此对待孩子,既毁了孩子的现在,也让孩子没有了“将来”。

精神健康基金会曾在台北的青少年育乐中心举办“脑与情绪”的巡回展,我去做导览时才知道台湾有这么多不快乐的人,有的人已经从抑郁症中走出来了,有的人还在挣扎中。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病根都在童年受到的精神虐待上。

最近的调查发现,初中以上的人,五个中有一个曾经想过自杀。现在很多孩子不快乐,因为他的兴趣、长处不符合主流的趋势,而被强压抑了下来。很多时候他是忙着补习,玩父母要他玩的东西,念父母要他念的书,被动地在过日子,没有时间去了解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学习是个习惯,当孩子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后,再好的天赋、再大的脑力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相关知识

给宝宝探索的自由


啦啦爸爸:

给宝宝探索世界的自由

刚下了一场雨,我和老婆一起带啦啦下楼去呼吸新鲜空气。路边的低洼处积满了水,啦啦又趁我们不注意,神速地一脚踏入水中,水花飞溅着向四周散落。我忙走过去,想抱起啦啦。她却跑着躲开了,往另一积水处踩去。“这么脏的水不要去踩!”对于老婆的大声警告,啦啦充耳不闻。飞溅的水花却引得她“咯咯”地笑个不停。我笑着阻止老婆禁止女儿踏水的行为,“踏水最坏的结局也只不过弄脏衣服,只要不损人、不害已,何不让她快乐地体验一下踏水的乐趣呢?”接着,我指着前面不远处对啦啦说:“看那里的积水更多……”啦啦飞快地转移阵地,索性两只脚一同跳进水坑里,激起高高的水花。

半小时后,啦啦全身上下没有一处是干的,连头发也湿漉漉的。我们便赶紧拉她回家洗澡。边洗澡边灌输:“你看,你把衣服、鞋子弄得又湿又脏,不能穿了;而且你看你的小脚趾都变得皱皱了。下次如果再想去踏水的话,要穿雨鞋,这样衣服才不会弄脏,脚脚也不会这么难看了。”啦啦看着起皱的脚不解地说:“呀,我的脚脚怎么了?”我便趁机告诉她,不能长时间玩水。

第二天,再经过一片积水处时,我问啦啦:“想不想去踩一下?”啦啦摇着头说:“不要,脏脏的,鞋鞋要弄湿的……”也许是她玩够了,对水有了一定的认识,不再好奇;也许是怕穿湿衣服、湿鞋子不舒服。总之,这以后啦啦再也没有故意往积水处踩过。

啦啦妈妈:

我想老公的这种“纵容”方式值得尝试。每个婴幼儿对世界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探索、了解世界。他们需要有时间去抓萤火虫、打雪仗、看蜘蛛结网、蚂蚁搬家……按照宝宝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动,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让他们在快乐中去认知世界。

总之,爸爸参与育儿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希望更多的爸爸加入到育儿的队伍中来。

蒙特梭利和公文教育哪个适合你的孩子?


每个孩子有着自己不同的特点,在教育方面我们也应该正确去引导他们,现在教育领域方面出现了西式蒙特梭利教育、日式公文教育等,和我们中国应试教育相比而言,谁会比较适合自己的孩子呢?

中国应试教育与西式蒙特梭利教育

中国应试教育

中国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违反教育科学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它虽然对封建考试制度进行了改进,但其体制依然是一种沿袭,本质上是一种学科课程设置单一、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的短期效应的选择教育模式。

中国应试教育的主要特点

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以“硬件”学科重点教、要考的内容反复教为主要手段,从挤时间、扩大“运动量”上找出路,以反复灌输为方法;根据考试分数定质量,以“质量”高低论奖赏。

家长与老师的心声

陈士能有两个小外孙女,一个今年刚刚上初中,还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两个小女孩儿周末、节假日和暑寒假几乎没有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玩耍时间。她们必须去补各种课程,或者是奥数课、英语课,或者是语文、珠算课。

“她们现在的学业负担,比我们在青少年时代要重得多。”陈士能看着心疼,却也不敢松懈。“因为社会竞争很激烈。你如果不去补习,你就上不了好初中和好高中,大学就更不用说了。”

正是这种担心,将家长和孩子绑上了应试教育的“战车”。受邀列席此次常委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朱善萍是江苏省南京市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她到北京之前特地问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什么期待,“学生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家庭作业少一点,希望书包轻一点”。

作为英语特级教师,她在全国各地作教育权益讲座时发现,有的学校早上5时半就让孩子起床,一直到晚上10时孩子还在学校。每个桌子上都堆着厚厚的教辅书,孩子课外活动时间和自习时间很少。有的地方星期六全天补课,还有的学校一个月只放半天假,有的学校甚至一个月放一天假。孩子们长期处于这样的高压状态下,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我们这一代人,包括老一代人都没有经受过这种长期的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大家都发展得很好,为什么要把孩子压迫成这样呢?”朱善萍说。在她看来,沉重的高压式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孩子没有时间思考,甚至连跟父母朋友交流的时间都很少。

西式蒙特梭利教育

蒙台梭利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以科学的方法为根本的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幼儿教育。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蒙氏科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蒙氏科学幼教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成长。

蒙台梭利教育的六大理念

1、使人成为人

蒙台梭利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第一个人是刚刚出生的生物性的人;第二个人是为人,为人就是受过教育,具备了教养、具备了人格的人。这就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意义,也就是人格形成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2、自发性的智能

人之所以有学习的欲望,就是受到与生俱来的智能所驱使,也就是孩子内在有一种执著追求知识和求发展的冲动。那是内部发生的原动力,透过人格的选择及行动而表现出来。如孩子热衷做某一件事时,大多会不知不觉地进行“分析、比一比、合起来、集在一起”的工作。如果这种内在冲动不通过教育去启动他,将会使幼儿本身存在着的巨大能量迟滞、消磨。

3、人的创造性

人类在未成熟的状态出生,其后要靠以后的努力去创造自己的工作,因此人类不只是有创造性,还在不断发挥创造性。其实,这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性,对人类而言,创造是自然而生的。蒙台梭利认为手的活动及语言在不断地保持调和,最后才能培养出孩子自己的人格,而人格在成长过程中发挥各种创造能力。

4、协助孩子自我发展

成人给儿童的教育是协助儿童自我发展,是给他出一己之力。传统的教育则是成人在那里不断地教导儿童怎样怎样去做,儿童就遵命式地去服从。那么,蒙台梭利教育就是让儿童发挥他自身的生命潜能,通过自身的实际的这种活动来发展自己各个方面,包括人格的养成,这是教育的真谛。

5、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有生命的,是成人对儿童的使命清楚了解所准备的,这个环境包含儿童成长所需的一切事物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将所有不利于儿童成长的事物加以排除。

6、给孩子自由

要给孩子自由,促进他们自发性地表现自己,然后加以观察。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并不是放纵的意思,简单地说自由的意义就是活动,让孩子自由选择对象、自由注意工作做到何种程度等。成人应观察那些活动,辨别幼儿哪些行为应该禁止,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等都要严格地禁止,逐渐加以根绝。

蒙氏教育环境使他走出入园焦虑

今天是我的早班,鹏鹏的入园情绪引起了我的关注。鹏鹏是我这个宝宝班最可爱、最活泼的男孩之一,每次入园时他都快快乐乐,高高兴兴的,可今天,他的情绪却与往日不一样,情绪闷闷的,缺少往日的活泼和对老师的问候。

早操时间到了,我像往常一样带着孩子听音乐,开着“小汽车”走成圆圈,并提醒幼儿跟在老师的后面。开了一会,鹏鹏只顾低着头,开的“小汽车”离开了队形。我问他:“你怎么开到一边了,他竟然回答:“我走这边”。对他的这样回答,我没有指责他,而是随和地说:“我们和你一起走好吗?”于是,大家转身,车子又出发了。

蒙氏教育方法应以幼儿为中心,对孩子在活动中的出现的情况,要尽量去迎合幼儿的游戏需求,这样,幼儿才能认可老师,喜欢老师,做到师生互动。半天下来,鹏鹏忘掉了早晨入园时的不愉快,活泼开朗的他又和小朋友共同玩在了一起。在我临下班时,他高兴地说了声“丁妈妈,再见”。

中国应试教育与日式公文教育

日式公文教育

教育不应只是一种单纯的大众化知识传播方式,它还应该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能力上的差异。公文式学习法大力提倡,让能力强的孩子尽其所能地前进;能力弱的孩子则应该倒退至他们感到轻松的地方学习,等到完全掌握以后,就能够继续前进。学习能力差的孩子不应该被迫超越自己的能力进行学习。让孩子日积月累地小步前进,每次都能得到一百分,孩子就能逐步养成以自信、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而超学年的学习,孩子不断地挑战自我,自然地养成了沉着冷静的处事风格和自尊心。公文式学习法愿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理想,懂得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人。

日式公文教育的理念

1.在课堂教学条件下,依托相应的教材改革、方法改革及评价理念和方式的改革,完全有可能最大程度实现因材施教这样一个伟大的教育理念和原则,从而在我国现有教育资源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样一个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和目标。

2.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具体教育行为改革是一对辩证关系。一方面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教育行为的变革;另一方面,教育行为变革也可以反转过来加深人们对新教育观念的理解甚至促进新教育观念的产生。

3.发展良好的校外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必要补充。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逐步建立起一个校内外教育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的教育体系。

4.促进学生身心和个性充分发展,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的水平上,必须切实贯彻并细化到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并体现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初识公文教育的故事

前几天下班回家吃饭时,聊起宝宝的教育问题。

“我们小区隔壁马路有公文式教育,听说挺不错的,我们什么时候去看看”夫人说。

“什么是公文式教育,好像没听过。”我从来没有听过。

“听说这种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学来进行知识学习,具体什么样的方式我也不清楚,什么时候我们吃晚饭后去看看。”

今天吃完晚饭,我们一家三口沿着小区通往公文式学校的路上行进。大约过了5至6分钟,来到学校门口。其实该地方从广义上不能算是完整的学校,只是一间教室而已,但从狭义上来说只要有老师、教室、学生的话就是学校。

进门后,我们看到有三五个女大学生在批改卷子,有一个6岁左右的小男孩坐在离窗户两个位子的桌子上学习。教室中,一个身穿淡绿色T恤的女士招呼我们坐下,给我们介绍公文教育的特点。女士说话声音很慢,非常清晰。

“公文式教育的特点主要是循序渐进,这里主要有公文数学和公文英语;公文数学主要就以算术为主,英文开始以听力为主。在公文式学习中,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安排学习内容,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身完成学习材料,最后老师根据学习结果制定后续的学习任务...”

我和夫人依次翻看教材,在翻看过程中,老师耐心地给我介绍其中的内容。从我个人的感觉上看,教材内容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非常有条理性。在初学阶段,学习内容非常生动,对小孩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公文式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算术效率,一方面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任务意识。

回到家中,上网了解了一些公文式教育的历史资料。原来,公文式教育源自于日本,据说是一位日本人遗憾于自己小孩不能学好数学而创作出现在的公文式教育。

经过和夫人的短暂讨论,我们双方达成共识,都觉得公文式教育不错,应该对宝宝的成长有所帮助。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和宝宝一起进行公文式学习。

如何让宝宝自由学步


当你偷偷将牵着宝宝的手轻轻放开,宝宝仍然稳稳的站住了,就说明宝宝已经开始学习行走了。在宝宝学步过程中,做为家长应该为宝宝做些什么呢?小编总结了几个要点,与大家分享一下:

1.安全的环境:

学走路的宝宝所碰到的危险比前面几项动作接触的危险来得更多了,在环境安全的注意上,父母可要费更多的心思。除了居家环境的安全外,父母也可帮宝宝穿上防滑的鞋袜,以防止宝宝跌倒。

阳台:宝宝一旦学会行走,“到处乱走”是必然的情形,引时父母就特别留意宝宝走到阳台上。没有围栏或栏杆高在85厘米以下,栏杆间隔过大(超过10厘米以上),或者阳台上摆小凳子……容易使宝宝误爬上,而导致危险。

家具:家具的摆设应尽量避免妨碍宝宝学习行走,父母宜将所有具危险性的物品放置高处或移走,并且须留意所有家具中具有尖锐的角,以防宝宝去碰撞。

门、窗:宝宝容易在开关门中发生夹伤,父母可使用门防夹软垫来避免危险;至于窗户方面,最怕宝宝走到窗边玩窗帘绳,如此容易发生被绳子缠绕造成窒息的危险。

2.纸尿裤影响大

当宝宝向世界迈出第一步,便预示着他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在逐渐成熟。臃肿肥大的纸尿裤会严重影响宝宝的活动,而太小紧绷的尿裤又很可能磨损他大腿内侧的肌肤。这一时期,选购纸尿裤,妈妈更多要考虑的是纸尿裤的设计与剪裁。侧腰围弹力要强,拉伸力好的纸尿裤才能保证宝宝在学步过程中自由活动。裆部宽度要适宜,最好采用窄裆设计,过宽的裆部不但会影响宝宝的自由活动,让宝宝不舒服,严重的还会导致“o”型腿。同时,质地要柔软,穿着起来要舒适,不然宝宝正值好动的时期,材质不好在宝宝运动的过程中很容易磨伤宝宝的娇嫩皮肤。同时吸收力强和表层干爽的纸尿裤也是妈妈们的首选,因为宝宝在蹒跚学步的过程中,活动量很大。如果纸尿裤的吸收力不够强大、表层不够干爽、且不能有效的防止侧漏的话,很容易影响宝宝情绪和学步的效率。只有优质纸尿裤才能成为宝宝学步期的助推器,让宝宝在不断探索中没有任何阻碍。迈出人生成功的第一步!

3.舒适的穿着

宝宝学步阶段衣物要合体,衣服不能太长,衣服上不要有太多装饰性的零件,不然会影响宝宝的小手抓握桌腿椅腿,同时也会影响宝宝的迈步,甚至会致使宝宝跌倒。

4.宝宝鞋子有讲究

学步时的鞋子也很有讲究,太大、鞋子不跟脚,容易摔倒,不利于脚的发育,不利宝宝学步。如果宝宝穿顶脚的鞋,那危害更大了。一方面因为挤脚会让宝宝感到走路痛,失去学步的兴趣;另一方面太“小”的鞋子会使脚的血脉不通,阻碍脚的正常发育。更不要让宝宝穿拖鞋,拖鞋穿起来不跟脚,容易摔跤。要选择有带扣或绑带的鞋子,即使在房间里,也应为宝宝准备有带子的鞋子。更不要给宝宝穿厚底鞋,刚学会走路的宝宝,需要足底和地面更紧密地接触,感觉地面的软硬度和斜度,在感受地面的反射过程中学会脚趾的配合活动,保持身体平衡。所以,给学步宝宝选择鞋时,要挑柔软透气的鞋面,鞋底不能太硬,也不宜太薄太软,最好是鞋子前1/3可以弯曲,后2/3固定不动,后跟略高。随着宝宝的发育,一般3个月更换一次鞋子为宜。

父母,如何给与宝宝天性的自由


在我们所谓的“教养”行为过程中,首先应该听懂这句话:宝宝天生是一颗神奇的种子。

有一位爸妈,他从媒体上看到一篇姜文谈女儿的文章。姜文在文章中说,有一次带女儿出去玩,回来的路上他突然心血来潮假装迷路了。令姜文万分高兴和没想到的是,他的女儿竟然会安慰他,说爸爸不要紧,你不要着急。姜文很得意地告诉记者,一个三岁的宝宝会安慰人。

姜文和女儿姜一郎

这位爸妈发现自己的儿子也是三岁多,于是就想做一个测验,看自己的儿子是否有人家大明星女儿那么聪明。

有一天,他带儿子从外面回来,快到家的时候,他突然想到姜文女儿那个故事。他想何不今天来试试?于是,就装着很慌乱的样子对儿子说:“不好了,儿子,爸爸迷路了,爸爸不知道怎么走了。我们现在回不去了。怎么办?怎么办?”他一边夸张地说,一边斜着眼睛看他。

让他万分失望的是,儿子一言不发,更别说安慰人了,他只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爸妈心里在叫:“你说话呀!你说话呀!哪怕随便说点什么也好。”见儿子还没反应,他只好再提示他。他转过身去,说:“那我去问路,我问谁呢?我问谁呢?”心想最少儿子也该帮他出出主意,实在不行,哪怕随便说一句话让自己下台也行。

身后没有声音,爸妈知道儿子没有跟过来,又赶快转身过去。心想,智力不如人家大明星的女儿事小,万一这当口被车撞了那可是事大。这时,令他万分惊讶的是:

三岁多的儿子叫了辆出租车!!

上车后,他告诉司机家里的地址。出租司机很惊讶看着他说:“走路只要5分钟,你要坐车干什么?”爸妈回答说:“今天就是走路只要1分钟,我也要坐你的车。”司机一脸不解。

这位爸妈是一位心理学博士,他对此事最大的感慨就是:男女在社会性上的差异在三岁多的年龄就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而我的感觉则更复杂。

首先,除了性别差异,个体差异其实也很大,并不是所有的儿子、女儿都像上文中小主人公那样表现,不知所措、哇哇大哭、抱怨爸爸没有妈妈好的宝宝,也一定大有人在。那么,假如宝宝的表现不如我们的意、不如别人的宝宝“好”,我们又会是什么感受和态度呢?

深受内向困扰的父母常常觉得宝宝外向一点好,过于奔放的父母则常常喜欢宝宝安静内秀,喜欢文学的人觉得宝宝最好对文字敏感,喜欢音乐的人则认为自己的宝宝必须有音乐素养,理工出身的人认为应该从小培养宝宝对科学的兴趣,搞管理的人则容易看重宝宝是否懂得察言观色是否有心机……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得了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当他们有了宝宝,就很自然地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期许宝宝。有的时候,宝宝恰好有父母期望的天分,自然皆大欢喜,可是,假如宝宝的气质和天分与父母的期许相违,我们会作何表现呢?

其次,我还经常看到,在对宝宝的教养中,那些没有民主意识的父母自不必说,一些“努力”尊重宝宝的父母会给宝宝选择、征询宝宝的想法,可是却早“内定”了答案,如果宝宝的选择与内定的答案不相符,父母就耐心地“启发、引导”,直到相符为止。一来二去之后,宝宝渐渐明白了父母的心思,直接说出父母心中的答案。父母们很满意,殊不知却压抑了宝宝的本心。在一个不允许宝宝说“不”的家庭,宝宝说“是”毫无意义。

我认为对于父母来讲,切忌假定自己是宝宝的“领路人”,出于“为宝宝好”的善良动机,来帮教、安排、管理自己的宝宝,不愿意听到宝宝说“不”,以为他们年龄太小,懂得太少,而且贪玩、懒惰,所以应该听从大人的安排,努力达成父母的期望。

其实,每个宝宝都有天生的强大生命力,这个生命力中包含宝宝成长所需的一切。宝宝生来就很圆满,只有成人压抑了他,使他迷失或者扭曲自我,他才会看起来充满了缺陷。

宝宝靠自己也只有靠自己才能成长,父母懂得多或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宝宝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因为这才是宝宝必须处理和依靠的。父母需要做的是帮助宝宝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宝宝、把自己会的教给宝宝、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宝宝,不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考虑宝宝应该怎么做,而是从宝宝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怎么做。

无论是姜文的女儿,还是博士的儿子,还是你我的儿女,他们天生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请相信这颗内在的“种子”吧,他会有自己的一套,如果外在的环境和条件适宜,我们会发现宝宝的“那一套”虽不尽相同,却一样很棒!(文/孟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