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当如何接待家访。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母应当如何接待家访,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放在幼儿园,教育孩子的工作有老师就行了,但是据美国学者nieto1992年所做的研究表明,每一个成功儿童的背后都有着“参与的父母”,这些父母非常支持和重视学前教育,对学前教育抱有极高的期望,开放真诚地和孩子交往。

2000年上海做过一项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把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程度从强到弱依次分为“总是”、“经常”、“一般化”、“有时”、“很少”五个层次,把幼儿总体发展水平在班级中所处位置从高到低依次划为“上层”、“上中层”、“中层”、“中下层”、“下层”五个档次。结果发现,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如果他们“总是”参与、援助、配合幼儿园的教育,那么他们孩子的发展水平在班级大都处于“上层”。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家长要加强与幼儿园老师的联系与合作,与幼儿园一起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以促使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开学了,很多幼儿园都在暑期进行家访活动,而有些是在开学后进行。在家访活动中,家长、老师、宝宝都各有收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究竟是怎么看待家访这件事的。

老师说——

了解新旧生

凌主任(海珠区雅致花园幼儿园小班班主任):我们通常是在开学前进行新旧生的家访活动,对于新生,以缩短新生入园的适应期、了解每一位幼儿的习性以便日后实施个性化教育为目的,老师会尽可能多地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情况,幼儿的习惯、性格、喜好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老师会将幼儿园的情况告诉家长,双方交换意见,如发现问题则要指导、协助家长解决。在新生家访中,老师还会很细心地向家长收集一些全家照、幼儿平时喜欢的玩具带回幼儿园,布置到教室中去,这样能让刚入园的幼儿对新环境产生家的熟悉感,帮助幼儿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对于老生,除在暑假期间进行家访外,平时教师还会对他们进行随访,一旦察觉孩子身体有异样、心情有变或通过孩子了解到其家庭出现变故,老师会进行家访,这样带着目的的家访常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互配合很重要

李主任(白云区方圆第一幼儿园小班班主任):暑期家访的时候,我们都会提前和家长预约好时间,对于全职妈妈我们一般选择在白天,而对于父母都是上班族的幼儿家长,老师会等家长下班了再去。对于新生,大部分的家长对于幼儿的生活习惯、性格、身体状态(用药过敏等)会全面地告诉老师,但是也有个别家长对老师有部分保留,只说孩子好的行为,不说缺点,导致后来老师在班里纠正了很久。这样是对孩子发展很不利的。对于旧生,老师会告诉家长他以前的表现,升班后会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会请家长一起配合。比如上周的中秋节,在之前家访的时候提醒家长要制作亲子灯笼,很多幼儿在开学的时候就带到幼儿园了。记得还有一次某老师去家访,家长滔滔不绝地讲了3个小时关于幼儿的事,让老师无处插嘴,家长不知道幼儿园的具体情况,这样怎么能对幼儿好呢?后来老师等家长讲完才耐心地介绍了幼儿园的情况。

家长说——

重视孩子才来家访

陈妈妈(孩子4岁,就读于海珠区艺星幼儿园):作为家长,我们是非常欢迎老师来家访的,这表明老师重视孩子,家访时,我们也能更多地了解到幼儿园的生活,毕竟每天接送和开放日也只能了解到幼儿园生活的很小一部分。

提供专业意见

梁妈妈(孩子4岁,就读于广纸幼儿园):今年孩子升中班,老师说要来家访,起初我还以为孩子不听话老师才来的。老师来了才知道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作为家长毕竟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专业人士,对孩子的情况了解也仅限于表面的行为,所以老师来家访告诉我们一些专业的意见对我们非常有帮助。

宝宝说——

丫丫(小班):妈妈说老师要来家里,老师是什么?妈妈说是教本领的人,可以和我一起游戏,会唱歌跳舞,介绍很多小朋友给我。我好想老师快点来,看看她是不是像花仙子一样可以那么厉害!

小胖(中班):新老师下午来看我了,她眼睛好大,好漂亮。她问了妈妈关于我的好多事情,问我喜欢吃什么,对什么过敏……还说开学了会来一些新朋友,幼儿园给我们买了新玩具。老师走的时候摸了我的脸,真期待开学啊!

文雪(大班):我要升大班了,叶老师晚上来我家,和我妈妈说下学期的计划,妈妈担心我跟不上,但是老师说我很聪明。我很喜欢叶老师,还给她唱了暑假新学的歌《北京欢迎你》。

俊文(大班):我最讨厌副班主任了,她总是不让我做这做那,上学期还给妈妈告状。今天突然来我家,我以为又是向妈妈告状,但是老师却夸我画画画得好看,得了奖。妈妈爸爸一直都是笑呵呵的,原来老师也不是那么坏的人。

专家说——

目的要明确,方法要得当

曾红台(越秀区教育局关工委幼教专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同时,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家园配合包括了很多方面(家长会、开放日、家园联系手册、亲子活动及家访),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家访,其目的是建立起教师、幼儿园与儿童及其家长之间的联系。老师不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进行家访,而是为了在老师、家长和孩子之间培养亲密关系,使家园联系更加密切。具体来说:1,对于孩子,建立他们和老师的个人关系,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鼓励儿童成长为有主动性的人,通过老师分享个人心得和秘密,使他们了解到自我表达是可以被人接受的,是有趣和愉快的;2,对于家长,家访没有制度和权威的障碍,他们能放松地和老师交谈,证实老师对孩子的看法,如果老师能友善倾听,家长将来还会找老师谈;3,对于老师,这是倾听和观察的机会,分享不同教育和家庭交流的机会。

大多数幼儿园都会派老师进行家庭访问,作为父母,应当如何接待家访呢?

态度真诚友好 热情礼貌地将老师请进家,倒上一杯茶,轻轻松松地交谈,热情地送出门。这些让孩子看在眼里,会觉得老师是爸爸妈妈的朋友,所以心里就减轻了对老师的陌生感,增加了亲近感。之后再告诉孩子老师会像爸爸妈妈一样喜欢他,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

言谈得体 不要婆婆妈妈地唠叨,也不要打听老师的个人问题。

详细说明 向老师介绍孩子优点的同时也应向老师介绍孩子的缺点,但此时最好将孩子引开。不要当孩子的面来讲,以免他产生惧怕老师的心理而不愿去幼儿园。让孩子和老师多接近交谈,让孩子告诉老师自己叫什么,多大了等,把自己最喜欢的图书和玩具给老师看看,和父母一起送老师出门等。

最好将孩子的具体情况以书面形式记录,交给老师存档。如果幼儿园在入学前没有安排家访,这份关于孩子的书面报告则是父母必须完成的“功课”,不妨主动交给老师,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

在德国进行访问的时候,我发现德国的幼儿园为每个小朋友都设立了一个“孩子信箱”,家长工作忙,可以把问题写下来放在自己孩子的信箱里,老师会在放学之前解答好问题,放在信箱内等家长来取。这样为那些没有达到家访目的的家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便利。中国的幼儿园也可以尝试这种方法。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老师要来家访(上)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习惯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上的一系列变化,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老师要来家访(上)》,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2001年3月22日老师要来家访

昨天,宝宝的老师打电话来说今天要来家访。

宝妈第一次要以“家长”的身份面对老师,宝宝也要第一次面临真正的老师的观察,这可不是件小事儿!

宝妈设想了好几种开门和瞬间微笑的姿态,即不能太僵硬又不能太显献媚。接着,又准备了一份“宝宝现状”预备交给老师,以便把真实的、客观的宝宝提前展现在老师面前。

回家吃过晚饭,宝妈便开始突击“大扫除”,把所有“有碍观瞻”的东西统统收起来,又把宝宝的一堆玩具摆了一回又一回,可怎么看都是一个“乱”,然后站在客厅中间上下左右的审视,最后决定把地板重新擦一遍!于是,拿起布趴在地上一点点仔细干起来,全然不顾一家人的存在。擦完了客厅擦卧室,两个卧室一个也不能落下!宝爸爸几次来阻止,都险些被宝妈给抓了“壮丁”。这时,宝姥姥看不下去了,说“不是都已经很干净了吗,明天来的是老师,又不是卫生检查团”!

是呀!宝妈伸了伸早已酸痛的腰,决定今天的战役到此为止。于是,叫来宝宝,一个劲儿的叮嘱“要有礼貌,要大方”,宝宝很不在乎地边玩边说“可以”,一副“口服心不服”的样子。哎,明天来的可是老师!宝啊,你知道老师是谁吗?是你20几岁之前一直要面对的人!儿时老师对你的态度真的会影响你的一生呢!可这话我又没法说出,真让我起急!

今天一早,宝妈没有上班,在家恭候老师的到来。老师昨天说了,上午第一个就要到我家!一大早叫醒全家人,个个洗漱整齐,上班的赶快走,在家的全部衣帽齐整。一看这架式,不上班的宝姥爷“吓得”逛早市去了,说要午饭的时候再回来。“走吧,人越少越好,省得人多嘴杂、话多语失”宝妈这么想着,可没敢说出来。

一切停当,就等老师敲门了。宝妈精心挑了一本宝宝的书,坐在沙发里给宝宝讲起来。故事一个接一个的讲完,宝宝要求喝水(宝宝极爱喝水,并总喜欢用水杯,那样一次能喝得很多;而且喝的时候总爱翘着腿,很是不雅),宝妈送上水之后,一再催促“快点喝”,恐怕让宝宝从“仰八叉”做为第一形象出现在老师眼里。还好,一瓶水喝完,平安无事----老师没来。

又讲了一本书,宝宝开始趴在地上自己玩玩具了。宝妈看了看表,9点多了,怎么还不来?是不是找不到地方了?做了妈妈的人,大凡都有过等待的经历:心情由“忐忑”变成“焦虑”,又由“焦虑”变成“无奈”,最后发展到“烦燥”!等到了最后阶段,宝妈又看了看表:10点半。不成,不上班不行了。赶快叫来宝姥姥,把预备跟老师说的话,一一说与她老人家,再递上“宝宝现状”,叮嘱必要交到老师手上。宝姥姥双眉紧锁地记下了宝妈的话,好象领到了一份很艰巨、很艰巨的任务。

宝妈带着“烦躁”来到公司,心里还是惦记着家访的事。刚坐定,电话响了。“你好,是宝妈吗?我是宝的老师,刚到您家,不好意思,访问线路临时改动了一下”,“没事儿没事儿,已经很感谢您亲自来做家访了,孩子的情况您可以向宝姥姥询问,宝宝的表现您可以慢慢的观察;老师挺辛苦的,我们家长尽量配合您的工作”,宝妈满脸堆笑着、没有一点儿情绪地说完以上的话。然后,暗自庆幸刚才路上没堵车,才得以恰巧接到这个电话,才得以有机会把昨天的演练派上用场!

(不好意思,这次家访,宝宝并无惊人表现,而宝妈却足足表现了两天!)

老师要来家访(下)

父母如何和孩子搞好“关系”


在社会上,几乎人人都知道,关系是如此重要,但到了家庭中,很多人却忘了,或者根本没注意到,和孩子搞好关系有多重要。

现代社会应该是个关系社会,以至公共关系成为一门学科。为了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我们要和领导搞好关系,和同事搞好关系,和客户搞好关系,和一切可能潜在有用的人搞好关系,铺设一张“关系网”甚至成为一些人殚精竭力的目标。

在社会上,几乎人人都知道,关系是如此重要,但到了家庭中,很多人却忘了,或者根本没注意到,和孩子搞好关系有多重要。

父母如何和孩子搞好“关系”

曾听一位母亲抱怨她和女儿的糟糕关系:“我和她好像犯冲,小时候我说她,她不听,大了,就处处顶撞,没有一样事情能说到一起。”

另一位父亲则如此描述他和儿子的关系:“以前工作忙,没空管他,偶尔问问他的学习,他的回答只有一两个字,现在他上中学了,想跟他谈点什么,他不是敷衍就是沉默,我们父子实在没话说。”

这两位做父母的显然是从孩子小时候起,就没和他们搞好关系,以至儿女长大了,彼此之间的关系还是那么紧张、冷淡。我们可以想象,在这种糟糕的亲子关系下,如何能实现好的家庭教育?

在社会上搞关系,是出于这样那样的利益动机;而在家庭中,父母往往认为自己是无私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并不索求孩子的回报。在这种看似高尚的念头支配之下,不少父母理直气壮地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尤其在孩子小时候,更是以不懂事为借口,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应该去和孩子搞好关系。

父母对于孩子,固然没有社会关系中那种直接的利益诉求,但父母们可能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利益目标,那就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亲子感情。如果父母和孩子从小处在不平等、对立、紧张、相互不信任和冷淡之中,父母无论用怎样的教育手段,恐怕都不会对孩子起作用,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反过来,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一种相互信任、平等和谐的关系,那么,孩子就会乐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即使父母偶尔犯点错,孩子也能谅解,不会影响亲子感情,孩子也更具有健康独立的人格。其实,好的亲子关系的达成,就是家庭教育的成功。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建立这种融洽的关系?如何为这种关系奠定深厚的基础?父母要和孩子搞好关系,不是在孩子懂事以后,而是在孩子开始社会化过程之时,就要用心用力。通常孩子一岁的时候就能够分清自我和他人的关系,此时,社会化过程就开始了,也就是说,在孩子一岁的时候,父母就要注意和孩子“搞关系”了。

好的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相互的尊重和信赖,是彼此的独立与合作,这也是父母和孩子“搞关系”的准则。这种亲子关系的建立,要求父母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比如,你答应孩子生日的时候可以为自己选择一件玩具,结果,孩子选择的玩具异常昂贵,你要求他另选一件,他却死活不肯,最后,你把他拉走了,或者自作主张替他选了另一件。此时,你看住了荷包,却失去了孩子对你的尊重和信赖。明智的办法是,答应他要求的时候对玩具的价钱做出规定,如果你疏忽了,最好为自己的大意而买单。

如果你觉得,对这些小事何必这么认真,那你就错了,这些日积月累的小事,正是奠定你和孩子和谐关系的基础,小时候麻烦点,当孩子大了,你就会得到回报——你和他的关系轻松自在。在你和孩子“搞关系”的时候,如果觉得不胜其烦,快要失去耐心时,不妨想想,你是如何对待那些难缠的客户或苛刻的上司,也许就能心平气和了。毕竟,孩子远比他们重要得多。

父母该如何向宝宝撒娇


时间是一条金河,又是一年开学季,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中,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父母该如何向宝宝撒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妈妈向宝宝撒娇,这不太可能吧?但答案就是:“YES!”如果父母不能把自己变成被孩子爱的人,那么你给予这个小家伙的东西可能比较单一,爱,是一种能力,让宝贝不仅坚强,而且善良。这里的5个情景范本,让你学会向宝宝撒娇。

X父母当着孩子面吵架

What:毛毛要妈妈带他小区游乐场玩耍,妈妈告诉他,要吃了饭才能去。毛毛怒目圆睁双手叉腰指着妈妈骂道:“你这个蠢女人!真罗嗦!”爸爸被毛毛的怪样逗得扑哧笑出声来,不料,毛毛冲过来给他一脚:“笑什么!死老头!”

Why:爱,要样本。宝宝不是天生就懂得如何去爱,父母之间的交往方式将决定宝宝学会什么样的爱。毛毛的爸爸妈妈常常吵架,互相指责,毛毛就会学习将其固定下来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他长大之后也不相信别人会爱自己,并也不会表达自己的爱意。父母吵架的时候,请远离宝宝。

How:在那些父母相互尊重、彼此接纳,能够良好沟通,用健康方式表达爱意的家庭中,宝宝很容易吸收父母的行为模式,知道如何去表达自身的诚意和友情,和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能得到他人的爱。当然,他们也能比其他人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愉快。

√请给孩子一个爱的样本

“不!毛毛,妈妈饿了,妈妈要吃了饭才去,这样才会有力气,爸爸今天做的饭可香了。你能帮妈妈去盛碗饭吗?快点,好吗?妈妈等着呢,吃完了我们就能去玩了。”

X就是不许粘着妈妈!

What:蒙蒙是十四个月的小姑娘,平时妈妈上班就由姥姥和阿姨看护,表现得很合作。可妈妈回来后就不同了,她不让妈妈离开自己一步,不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还常常哭闹。姥姥总数落妈妈,这孩子不听话,都是你给惯的!

Why:孩子第一个爱的对象是妈妈,他们愿意每时每刻与自己心爱的人呆在一起,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分享有意思的事情”来向妈妈表达爱意。同时他们相信自己无条件地被妈妈爱着,因此,他们跟妈妈在一起时更随性地展示真实的自我。

How:如果你曾经被人毫无保留的爱过,那个人一定是你的父母。请满怀欣喜地接受他,而不是让他在爱的一开始就遭到挫折。其他家庭成员在妈妈回家之后应当适当地让位,以次要身份更多地参与养育活动中来,这样能够让大家都有休整的机会也能让孩子体验更多形式的爱,发现更多爱的对象。

√理解孩子爱的表达式:

“我说,宝贝,妈妈也最想你了。可是你看,你整天跟妈妈在一起,姥姥和阿姨都嫉妒了,都不高兴了,他们也最爱宝宝,也想抱抱宝宝呢?要不,宝宝,你去抱抱她们,她们会特别高兴!快去!”

X不要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What:妈妈生病了躺在床上,小雨仍然拿着书要妈妈给讲故事。爸爸拿零食把她引出去不到一会儿,她又跑回来要妈妈起来做游戏。爸爸只好一把将她抱出去,锁上妈妈房间的门。

Why:处于自我中心时期的孩子还无法理解别人的感受,小雨无法感知妈妈病中的痛苦。爸爸可以请小雨帮助照顾妈妈,如:给妈妈倒水、喂药、盖被子等等,使小雨将注意力集中到妈妈生病这件事情上来,而照顾比自己强大的成人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神圣的啊。当孩子学会用积极的行动表达关爱,并获得接纳和赞赏,爱就在他心里发了芽。当然,孩子还不可能持续得很久,这并不是孩子不够爱你,而是他的能力还不够成熟,请宽容他在给你喂药之后完全忘记了病人需要安静休息这件事。

How:父母应该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如:“洗完一大堆衣服,真够我累的!如果你能给我捶捶背,我一定感到很舒服。”你要唤起孩子同情意识,并帮助孩子找到表达同情关怀的适当方式,同时还可以通过阅读的方式跟孩子一起理解和认识人物的感情变化和需求。

√让孩子学会关怀他人:

“给你讲故事,妈妈也想啊,但你看看妈妈的样子,多难受呀!妈妈生病了,感到很不舒服呢,真希望你能给妈妈倒杯水,那样的话,该多好呀!”

X千万不要什么都不让孩子做

What:“爸爸,我要洗碗!”“去去去,别添乱了,这是大人的事情。你看动画片去吧。”

Why:2、3岁的孩子愿意模仿父母做事,由此获得成就感以及归属感。父母总是拒绝承认孩子的能力,拒绝给孩子承担家庭责任的机会,孩子就会感到挫败认为自己是无能的家伙,只能被动接受而惧怕付出。

How:父母应该常常请孩子帮忙为家庭分担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工作:扫地、擦桌子、洗碗、取报纸等等。在孩子做事的时候不要指指点点,而是感谢他所付出的努力,让他相信他是充满力量的,他是得到家庭认同的重要人物,这令他愿意不断努力,对其他人负责就象对自己负责一样,这种责任心是完全自觉的,意味着他愿意为爱付出积极的行动。因为爱不仅仅是一种感情,也是一项决定、一个承诺。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宝贝你真是可人疼,老爸我在单位累了一天了,真是干不动了,你真是个好孩子,我就老觉得你刷的碗比老爸刷得干净,干吧,干吧,孩子!”

X不要嘴上夸孩子而行为上拒绝

What:乐乐给妈妈分享刚刚买到的饼干,妈妈高兴极了,狠狠亲了宝宝一下:“谢谢儿子!妈妈不吃留给你一个人吃吧!”

Why:当孩子第一次要送给父母东西时,是他生活中第一次创造爱的伟大行为:之前他只是在接受爱,爱别人,现在他在尝试唤起别人的爱。他通过主动地“给”体验自我的生命力,父母愉快地接受并欣赏他的礼物,会让他感觉到自己是充满力量的,是强大的。

How:但是不分享并不意味着孩子不爱父母,在两岁左右的较长一段时间里,自我意识的确立可能令孩子拒绝分享,这是很正常的。父母不要强迫他分享,这样会令他缺乏对物质的安全感,失去对他人的信任。但当孩子给予你的时候,也不要嘴上夸孩子而行为上拒绝,小孩子会认为你真的不需要,而重演那个“妈妈只喜欢吃鱼头的故事”。

√孩子的礼物要欣然享受:

“哎呦,给妈妈的?太好了,什么口味的?巧克力的呀,妈妈最爱吃了,妈妈来一块,宝宝也来一块,以后有什么好东西给爸爸妈妈留着呀!”

TIPS:当宝宝向你撒娇时,你也要向他撒娇!

5岁之前的孩子在他们爱的课程中最重要的仍然是被无条件的爱,他们学习爱并使爱变得成熟的过程还相当漫长。此时父母的爱能让他们感到内心充满了安全感,而能够给予父母爱又使得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强大的力量,当他们感到自己是强烈地被需要着的时候,这样的孩子更容易成熟并能够承担更大的责任,成就更多的事情。

父母如何孩子更好的沟通


倾诉是人的本能,倾听则需准备好理解和接纳的心态。亲子之间的沟通障碍很大程度上来自倾听缺失,这既折射出当今父母在教育观念上存在的误区,也反映了高竞争社会压力下成人面临的心理困境。那么,在今天——

沟通失败缘于没有倾听

我们常常听到身边的家长们说:“孩子越大离我们越远,有话也不肯和我们说了,更别想知道他们的心里在想什么了。”“我是好话说尽,好事做绝,但一点效果都没有,他还是我行我素。”

而孩子也有他们的苦恼——有了高兴事的时候与好朋友分享,受了委屈也找朋友诉说,因为跟爸妈也没用。

亲子沟通,在一些家庭中是这样的:父母说的多,听孩子说的少;父母得结论的多,征求孩子意见的少,孩子只能被动接受;父母一厢情愿的多,孩子能自如表达内心感受与想法的少,孩子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久而久之,孩子变得习惯性压抑,与父母讲真话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亲子关系疏离。有的孩子甚至感到父母很恐怖、不可理喻,个别孩子甚至想尽快离开家庭。

多重原因让倾听缺失

父母希望孩子“听话”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听话”。怎样才算听话?长辈说什么就是什么,照着做即可,父母还没有从内心认可亲子交流是相互的,觉得任孩子在自己面前说三道四,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降低了父母的威严。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双向沟通是理论,孩子是我的,怎么教育是我的事,我关心的就是怎么让孩子听话。”也有的家长说:“孩子的所言、所思并不靠谱,我们也没那么多时间听孩子说。”有相当比例的父亲因为工作忙、应酬多、社会职务多,根本无暇与孩子沟通。另外,在个别家长的头脑中仍存在着“树大自然直”的观念,觉得不沟通也出不了大框框,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不必那样小心翼翼。

父母和孩子都有“障碍”

对于亲子沟通,父母和孩子都有苦衷。父母认为现在的孩子太复杂,想法太多,与他们沟通太难;也有一些父母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与孩子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彼此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所以干脆减少与孩子的沟通,每天三两句只说生活起居;还有的父母担心与孩子沟通不畅、索性不与孩子正面交锋,以免因冲突而恶化亲子关系。试想,在这样的心态下,父母怎么可能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把孩子每天经历的事当作重要的事,去关怀、去陪伴、去了解、去体会?怎可能去倾听?

孩子的困扰在于,怕父母没有兴趣听,甚至嫌自己的情感太肤浅、想法太幼稚、做法不成熟;怕父母不相信自己,即使有苦恼说出来他们也不当回事;怕沟通效果不好,最终不仅不能被父母理解,还耽误了时间,影响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作业也是一个因素

父母忙,孩子忙,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在抱怨:这样忙碌的生活,怎么有办法特别注意彼此的沟通呢?作业还写不完呢,还要去培训班呢,还有一大堆家务要做呢……因此,有些孩子和家长本来有话说,却没有时间说,晚上回到家里,常常是各忙各的。

用倾听表达父母之爱

沟通并不完全是说、讲、谈,真正重要的沟通元素是“倾听”。父母要开启和拓宽亲子沟通的渠道,在倾听中让孩子能够真诚地表明想法和感受,而不必担心被拒绝。在心理学上,倾听更具有净化的作用,当孩子遭遇挫折、困难,感到沮丧或难过时,倾听能够沉淀和过滤孩子复杂而激动的情绪。

爱孩子的父母,应该是勇气智慧的,勇于打破自己的束缚,善于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主动接近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试着换位思考揣摩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期待孩子永远听话,等待孩子跟自己亦步亦趋。父母要相信孩子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你只能“陪”孩子走过苦涩,却绝不能替他解决问题。父母的信赖是激发孩子潜能的催化剂。

成功倾听孩子,父母要有“想听”孩子说话的愿望。如果你很忙或很烦,那么就改天;尊重孩子、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真诚接纳孩子的不同意见。

家长不要忘了倾听,应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孩子的想法,家长就可以很好的和孩子沟通,更好的教育孩子。

父母如何走进孩子心里去!


父母陪伴VS宝贝聚会

孩子的孤独感与生俱来,他又有比成人更敏感的感受,给他安全感是父母们该做的。0~3岁的孩子,父母的陪伴是消除孤独的方法。尽管有爷爷奶奶等家人在身旁,但仍代替不了父母在孩子心中对安全感的建立,这也是孩子孤独感的根源。因此,特别是3岁之前,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时光。

另外,父母除了陪伴之外,还要学会沉静下来,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

帮他寻找同伴环境

1、学会放手。小区、公园,有时处处可找到同伴环境,但其中父母的行为模式很重要。如果家长过度防范和保护孩子,反倒制约了孩子内心真正融入这个环境和世界。这时的孩子只有自己的感受,而且感觉会更强烈。孩子的适应力是原本就有的能力,“善意”的保护会“剥夺”他的投入,因此,家长要学会放手,充分扮演好父母的角色。特别是对3~6岁的孩子,更要懂得放手。

2、同伴无龄化。为孩子找同伴是同龄的好,还是找大朋友或是小朋友好呢?在同伴环境中,年龄不是重要的,旁边大人的引领方式和引领方向才是重要的。

3、聚会有主题。聚会除了大人间的聚会外,还应有个主题,若同伴环境是可预知的,可以提前规划、设定游戏,让孩子无论在语言还是行为上都能得到影响和收获,从而使聚会更有意义。如果同伴环境是无法预知的,家长就要适时放手了。如果孩子与孩子间发生了争执,可让孩子自己面对这一刻,并学会处理的方法。

4、家长参与原则。带孩子进入同伴环境的家长,聚会时,要对孩子实行无压力、无批评、无过错原则。如果孩子出现过错,家长也不要过度批评,应用第一人称的方式陈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孩子偷钱父母如何正确教育


偷窃是一种可耻的犯罪行为,那如果是偷拿家里的钱,还算偷盗吗?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个无知的孩子身上,为人家长的你又该怎么班呢?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偷拿家里钱这个行为与偷拿非亲友关系的钱性质是不同的,这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偷窃。只要孩子没有偷拿非亲友关系的人的钱,就不必担心孩子产生盗窃心理。

这两天,有不少父母朋友问我,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怎么办?孩子做错事撒谎怎么应对。对此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偷拿家里钱的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偷拿”和“撒谎”,而在于孩子“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思维方式。

首先,偷拿家里的钱,或者偷拿亲人的钱,与偷拿非亲友关系的钱的性质是不一样,这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偷窃。只要孩子没有偷拿非亲友关系的人的钱,就不必担心孩子产生盗窃心理。这是一种简单的“唯我”心理,一种单纯的“利己主义”。这是孩子在没有建立成熟的道德观前的一种自发行为。

其次,孩子因为拿钱而撒谎,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欺骗,而是一种临时的“应变”,这种应变无论对于儿童还是成年人都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当然我们要培养孩子面对现实和承担后果的勇气和责任心,但是只要孩子不形成习惯,不以此为乐就不用过于担心。

这个问题最令人担心的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思维。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孩子这种行为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而在这种不好的倾向还在萌芽期的时候,正是我们给孩子树立是非观的绝好时机。

建议:

1.教育孩子时,要冷静郑重但是不可严厉,更不可打骂,让孩子感到这件事情应该认真对待,但不要让孩子感到强大的压迫,以便孩子能够接受我们的建议。

2.这个问题,孩子错处有三,不该偷拿钱,不该撒谎,最主要的是“不择手段”这种思维方式。为了保证教育效果,我们应该突出重点。告诉孩子最让您生气的不是撒谎,不是拿钱,而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想法,这种任性的、自私的、不计后果的想法是您不能容忍的。告诉他,满足自己的愿望要用合理的方式,假如合理的方式行不通,那么正确的选择应该是放弃自己的愿望,而不应该是不择手段的去满足自己的愿望。要给孩子举一个现实的例子。

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承担后果的勇气等要在“不择手段”这种思想完全消除之后进行,循序渐进。

3.建议为了向孩子表示您对他的诚意,您可以每个月适当增加他的零花钱。

4.假如有些东西孩子十分需要,您应该尽可能的满足他。假如,您坚决认为不应该满足孩子,那么一定要给孩子讲清为什么,尽量取得孩子理解。而不应该是强硬的简单的禁止。

5.当您的孩子主动的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掩饰错误时,不要批评孩子,应该告诉他,你虽然犯了错误,但是你主动承认错误,让妈妈(爸爸)很高兴,妈妈欣赏你得的勇气,妈妈为你自豪。

父母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


父母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

小小今年四岁了,妈妈工作忙,爸爸经常出差,一直把小小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最近才接到身边,可是小小妈发现,小小性格很犟,经常和父母发生争执。小小妈妈很苦恼,觉得小小太不听话了,经常气的偷偷哭,小小爸爸则一直反思,是不是和小小沟通方式不对呢?这个周末,小小父母走访育儿专家,专家这样解答了小小父母的疑惑。

家庭生活中,和孩子沟通很重要。沟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施加科学的教育,从而促成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合格的父母,不仅是孩子衣食住行的提供者,也是孩子的老师,更是孩子的朋友。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把家长的期望、爱和教育充分地传递给孩子,也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所思听想,帮他们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提供有效的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亲子沟通往往差强人意,要么是家长不重视,要么是方法不得当。很多父母虽然很想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但是无意中流露出的传统角色总会造成亲子沟通的障碍。

有些父母常以“指挥者”的身份自居,他们在与孩子交谈时总是带有命令的口气;有些父母则像个“说教者”,这样的父母喜欢叨叨,告诉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而并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有些父母觉得自己比孩子聪明,在孩子面前摆着一副无所不知的样子,这样的态度也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反感;还有一类父母则是批评者,他们的言语中常带有嘲笑、讽刺,或给孩子贴标签。试想如果父母都用以上态度与孩子交谈,怎么可能得到很好的沟通效果?如果你常常抱怨孩子不跟自己说心里话,请先反思一下自己平时有没有充当这些角色。

初一入学应当准备的用品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