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与别人的沟通能力比较弱,读大班时,我让他转到了一个新的幼儿园,第一天到新环境,他不知道卫生间在哪,宁愿憋着也不张口问老师和同学。南宁贺女士的儿子5岁半了,虽然他在父母面前非常闹腾,可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却很少主动表达自己。趁着还没上小学,贺女士想让孩子多锻炼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半年后即将迎来的小学生活。

夸奖从怕说到敢说

为什么孩子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常常不敢于表达自己?南宁市某幼儿园园长颜媛认为,这是因为孩子的不自信,让孩子担心自己的表达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从而不敢表达。要想让孩子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首先要树立的是孩子的自信心。

一个真正自信的人是怎样的呢?真正自信的人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整个系统中的举足轻重,不需要通过做什么事来让别人认同自己,而只凭自己向上的内在需求去做事。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与在不熟悉的人面前的表现不同,就是一种不自信、内心不安的表现。而孩子自信的培养,与父母的互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要让孩子从怕说到敢说,首先父母要放下对孩子语言表达的要求和期待。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心理:我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希望孩子做得比我更好。于是这种期待无形中变成了对孩子的压力。因此父母要放下期待,代之以支持。当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时,马上肯定和鼓励他。孩子的调整是有一个过程的,父母要看到孩子在每个阶段的闪光点,并通过肯定和鼓励去强化它。

培养孩子敢说,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否定和打击孩子。经常受打击而很少得到鼓励的孩子会产生错觉:我是一个能力不足的人。因此当孩子遭受挫折时,家长应该用鼓励来代替责备。没关系,下次会做得更好。家长在这样的鼓励后,要仔细去洞察孩子的心,按照他们的心理需求去赞赏孩子,信任孩子,并给予热切的回应和正确的帮助。

训练从敢说到会说

孩子从怕说变成了敢说,还要会说。会说当然少不了规范的语言教育。良好的母语基础,是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不断提升的前提。这包括正确读准字词、运用词汇、连词成句的能力,以及运用恰当的情感表达的能力等。

要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首先家长要用规范的语言与孩子多说话。只要家长在与孩子互动,就可以不停地对生活进行事无巨细的描述。不管孩子是否能听懂,只要有人在他身边一直不停地说,孩子就会进行潜性吸收,有一天他的语言才能就会爆发。

讲故事是打好语言基础的重要方法。首先让孩子多听一些生动有趣又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可以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带领下,帮助孩子培养语感,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同时还能明白一些人生的道理。接着,可以让孩子在熟悉故事以后,尝试复述故事的内容,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讲故事是一种能提高孩子多方面素质的手段,它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口才,还能练孩子的胆儿。

除了讲现成的故事,家长在平时也要启发孩子多讲讲自己的故事,如问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发生了哪些好玩的事让你印象深刻?

积累从会说到能说

颜媛表示,口头演讲绝对不是临阵磨枪能磨出来的,而是一门需要多年修炼的硬功夫。要有好的口才,当然少不了各方面知识的积累以及逻辑思维的训练。因此,要想让孩子练就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从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入手,绝非一日之功。

延伸阅读

幼儿早教:让孩子迈好入学第一步


幼儿从幼稚园到中小学,它是儿童亲身经历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对儿童的心身将造成关键危害。搞好从幼稚园到中小学的衔接,关键是要协助儿童迈好大学日常生活的第一步,使她们较为快地主动融入校园生活。如何让孩子迈好入学第一步?最先,搞好入学提前准备,要严防三种误区:

如今的孩子在认知结构上沒有很大区别,区别关键在非智力因素上,这类差别主要是习惯性塑造导致的。孩子的主要表现在于父母的资金投入,而父母在看待孩子入学这件事情常常存有一些误区。如何让孩子迈好入学第一步?幼儿

误区一:家长不足尽职。有的家长觉得给孩子找一所好大学、一个好班集体或一个优秀老师,就万事如意了。尤其是一些女强人的父母,两个人工作中都比较忙,没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培训,觉得由教师处置权代劳就可以了,平常都不和老师沟通交流。一旦孩子出了难题就急了,再责骂孩子,这般文化教育通常得不偿失。

误区二:父母对院校的期待值过高。很多家长给孩子明确提出了很高的规定,但那样做实际上是揠苗助长,孩子会觉得压力好大,学习培训起來反倒有压力,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规定一定要适当。

误区三:忽略孩子习惯养成。归根结底,孩子的差别是因为家长对孩子习惯性的塑造导致的。若有的家长在孩子不懂事时候说:“到了学,让教师管你。”那样孩子会对院校造成畏惧感,念书后主要表现为诸事胆怯。

此外,大家的家长要留意,孩子刚入学,针对她们而言,日常生活的许多 层面都是发生改变,提示并教會孩子解决这种更改,对孩子一定受益匪浅。一般来说,六七岁的儿童念书,她们的日常生活将产生三个层面的转变。如何让孩子迈好入学第一步?幼儿

一是核心主题活动的转变。

入学前,儿童的核心主题活动是玩,她们经常玩游戏,沒有一切学习上的工作压力;入学后核心主题活动是学,她们的心理状态发展趋势起了重特大转变,手机游戏不可以彻底考虑她们的必须,学习培训变成最合适儿童心理状态发展趋势特性的主题活动。

二是心理特征的转变。

学龄前儿童儿童是爱玩的,是放心不下成年人照顾的孩子;一入学就不一样了,她们是团体的宣布组员,务必严格执行院校和班集体的一切组织纪律性,如准时念书、努力完成工作等,学员不但要一种对自身负责的行为,也要为院校和班集体争得殊荣。因此,一年级中小学生见到自身人物角色的变化又开心又引以为豪,家长要十分关心孩子这一心理状态发展趋势,对“入学”给与重视。

三是人际交往的转变。

儿童入学前与家庭主要成员的依附于密切相关,一举一动全是成年人指导;入学之后,儿童每日必须离去家长校园内独立生活,这将进一步推动儿童从依附于向刚开始独立生活转换。她们的相处社交圈,已不是家中内比较有限的好多个组员。

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儿,孩子也一般会亲身经历三个阶段。这三个不一样阶段,家长如能正确认识和看待,一样能协助孩子圆满度过这一段填满不适合感的入学前期。这三个阶段,孩子的主要表现各不一样:

如何让孩子迈好入学第一步?第一个阶段是兴奋期。儿童入学前情绪兴奋,激动得睡不着,填满荣誉感,都是有当个优秀生的心愿。第二个阶段是厌倦期。新学期开学一个月上下的時间,神秘感慢慢消退,再加在校园生活觉得组织纪律性上遭受了管束,生活上又焦虑不安,学知识比不上想像得那般非常容易,有一部分学员觉得负担过重而孩子学习不好。第三个阶段是稳定期。新学期开学两月后,假如院校与亲子教育跟上,就能使孩子迅速地融入并钟爱校园生活。

模仿从婴儿开始是学习第一步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模仿。模仿从呱呱坠地的新生儿就开始了。通过模仿,孩子不仅能够复制行为,而且也能对模仿的行为进行加工,有所创新。人们经常把模仿描述成“学习的捷径”。模仿涉及到拷贝某个具体的行为或是某种类型的动作,可以使孩子非常快速、有效地学会一系列的身体技能。所以,模仿是孩子进行学习的第一步。

经典实验回放:

1999年,科学家梅尔特佐夫让一个18个月大的婴儿观察一位成人从事一种不成功的行为,并让婴儿也来尝试这种行为。如果婴儿只是模仿示范者实际操作的内容,那么最后模仿行为就会失败。第一步,婴儿在一旁观察一位实验人员将小哑铃拉开并成功的过程;第二步,实验人员给婴儿一个过大的塑料小哑铃,让他尝试拉开。婴儿使用示范者的方式,用两只手去抓小哑铃,并做出向外用力的动作。但是,小哑铃对婴儿来说太大了,婴儿模仿不了示范者拉开哑铃的动作。后来婴儿尝试了新的解决方法,他把哑铃放在桌子上,使用两只手来拉另一端。结果他成功地拉开了小哑铃。这个实验说明,孩子能够通过模仿学习并进行自我创造,因此模仿是孩子进行学习活动最有用且有效的工具。

模仿从婴儿开始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对婴儿的模仿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出生后最初的4个小时中,婴儿就已经具有模仿能力了。那时的婴儿模仿的是张开嘴、撅起嘴,或者是在嘴里动舌头。

大一点儿的婴儿能够通过模仿学习三种类型的行为。其一,婴儿能够跟随成人一起到处走走,到新的环境中进行探索。这个时候,婴儿也有能力跟随着一个移动的玩具,并自己摸索着返回。其二,婴儿模仿已经熟悉的社会行为,如分享玩具,通过模仿能提高这类行为的发生。比如和婴儿一起玩“平等交换”的游戏,他随后就会想到要把玩具送给其他人。其三,婴儿通过观察其他人,能够模仿学会一些新的行为并且有自我创新。比如上面实验中拉哑铃的例子,婴儿自己发明了把哑铃放在桌上,用两只手拉同一端的动作。这类模仿行为对孩子的语言学习来说,是很需要的。孩子通过模仿成人的语言,并进行迁移和创新,学习新的词汇。

孩子的模仿对象

对象一:成人

孩子自出生后,就喜欢观察和模仿周围的人了。如果他被允许去做“大人”的事情时会非常高兴,比如拿扫帚扫地。孩子不仅会模仿成人的行为,也会模仿成人的语言、神态等。初学语言的孩子,一开始就是模仿和重复周围人对他说的话。我们发现,如果平时和孩子说话的人大多数都是语音标准的人,那么孩子的发音就会比较好;如果周围的成人说话都不太标准的话,那么孩子的发音则会带有方言的语音语调。

三岁以后的孩子,已经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了。这时,他们开始模仿同性成人的行为和举止。比如,女孩喜欢穿着妈妈的高跟鞋,或者自己亲自照料娃娃。在性别角色的模仿过程中,孩子会学习那些同性成人的行为方式,并且认同那个人或那种角色,这对孩子以后的行为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模仿不仅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中也会有模仿。孩子经常在玩耍中扮演某些成人的角色,比如老师、医生、司机、厨师等等。这时的孩子不会看到什么就模仿什么。在做游戏的时候,孩子会选择熟悉的人和事,把自己感兴趣的行为通过游戏表现出来。这类游戏被称为“装扮性游戏”,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十分有意义。在装扮性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孩子并非纯粹地进行模仿,而是会在实际游戏情境中进行创造,比如为游戏角色打扮,准备游戏道具,在游戏中安排模仿对象的行为和工作等等。这时,孩子的创造行为也不知不觉地发生了。

对象二:同伴

孩子的模仿并不仅仅局限在从成人身上进行模仿和学习。在幼儿园里,孩子之间的模仿也非常明显。游戏区的天花板上挂着一个风铃。孩子们都想让风铃发出声音,可是风铃挂得太高了,大家都够不着。这时,有个聪明的孩子拉来一把小椅子,站在上面,一伸手就够着风铃了。其他的孩子看到了,也纷纷去找来小椅子。类似的模仿事件,在幼儿园里天天都会发生。

对象三:卡通人物

对卡通片中人物行为也是孩子模仿的对象。男孩子喜欢扮演奥特曼和超人,从床上到地上“飞来飞去”,和怪兽、坏人作战;女孩子想当公主或小仙女,穿着漂亮的裙子,手拿仙女棒。然而,由于孩子的知识有限,有些模仿行为对孩子来说是很危险的。比如孩子模仿卡通片中的小动物,把雨伞当作降落伞从家中窗户往外跳,结果导致摔伤。因此,家长一定要对孩子模仿的对象加以限制。

孩子模仿守则

为了让孩子模仿好的榜样,健康地成长,家长应当牢记以下守则:

第一条,适当的角色和行为示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第二条,孩子是面镜子,爸爸妈妈可以从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在孩子面前要努力做个好榜样。

第三条,要鼓励孩子模仿好的行为,对孩子所模仿的不好的行为要加以制止。

第四条,对孩子在模仿过程中出现的自创动作,只要是对孩子和周围人无害的,不必干涉。说不定,未来的发明家就在你的身边。

宝宝智育路重在成长第一步


拥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宝宝,是每个家长的希望。据研究数据显示,IQ中受遗传影响的只占40%多。所以父母们应重视宝宝智力潜能的开发。在这个阶段中,可千万别忽略了人生阶段第一步的——婴幼儿期。脑部发育“第一步”的奥秘脑部发育曲线表明:比起出生的时候,宝宝在12个月时脑部发育增长175%,18个月后就只有18%了,增长速度大大放缓。所以,宝宝的头12个月是脑部发育的重中之重。而且脑部发育还有“隧道现象”。火车进隧道,谁先进去?当然是火车头;谁先出来?还是火车头。宝宝的脑部发育就如同隧道里无法掉头的火车一样,极速完成,不可逆转。所以在头12个月,充足的营养物质(尤其是脑部营养素)和适当的早教培养,对宝宝的脑部发育意义重大。而营养更是展开一切教育的基础。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中枢神经发育基本完成,再作努力也只能事倍功半。脑部发育的“多米诺”效应脑部发育的“第一步”如此重要,它还如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张一样,“推”得好坏与否将可能影响宝宝未来的智力发展,乃至学业成就。美国营养学专家贝兹曾对两组处于婴儿期的宝宝展开临床研究:为A组宝宝在出生后头四个月内,膳食中持续添加17毫克/100千卡DHA和34毫克/100千卡ARA,而B组宝宝的膳食中没有添加DHA和ARA。在两组宝宝18个月时,对他们进行脑电波扫描,发现A组宝宝在包括“记忆力”、“解决问题”、“识别”、“分类”、“语言”及“社交”方面以内的智力发育指数领先B组宝宝7分。注:BirchEE,GarfieldS,HoffmanDR,UauyR,BirchDG.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ofearlydietarysupplyoflong-chainpolyunsaturatedfattyacidsandmentaldevelopmentinterminfants.DevMedChildNeurol.2000;42:174-181时隔四年,在美国卫生部门支持下,贝兹教授对这群孩子再度进行独立的跟踪研究。使用知名的韦氏学龄前和小学儿童智力量表(WPPSI)对他们的智力表现作测试。测试结果显示,那些曾经在4个月前持续补充DHA和ARA的宝宝,在“图片排列”、“几何图形测验”、“迷津测验”、“积木图案”、“填图”、“物体拼凑”的操作IQ部分以及“常识”、“理解”、“算术”、“词汇”、“类同”、“组句”的言语IQ部分。仍然表现出比对照组领先7分的优势。而多项研究表明,儿童在4岁时的IQ与17岁时的IQ的相关性为71%,这是一个很高的相关性,对于考量儿童以后的智力表现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也就是说,在4岁时IQ表现优异的孩子,其优势持续到17岁的可能性很高。看来走好“第一步”,宝宝获得高出7分的起点,自然在智力发展路上能全速前进。从贝兹试验中,也证明了足量水平的DHA和ARA对智能持续表现优越的作用。被称为“脑黄金”DHA。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构成成分,在婴儿的脑组织中高度聚集,占大脑中总脂肪含量的30~45%。而17毫克/100千卡的的DHA和34毫克/100千卡的ARA的摄入量被认定为“科学验证水平”。目前,我国也正在考虑将此水平纳入婴幼儿脑部营养素的国家标准中。所以,爸妈一定要抓住宝宝大脑发育的“第一步”,给予宝宝科学合理的营养和正确适当的培养,为宝宝完成这漂亮的“第一推”,帮助他完成好未来成功的漂亮蓝图!经验妈妈的启智游戏丁丁妈我家宝宝才6个月,他最喜欢玩的游戏是“钻山洞”。就是我们把家里的洗衣机纸盒,剪掉盖和底,变成一个长方筒。大人一边,宝宝在另一边,鼓励他“钻山洞”,爬到大人那边。所以,宝宝现在对家里的一切都好奇,喜欢钻来钻去“探索”。好动的宝宝确实应注意身体,因为好动,接触细菌的机会也多。就像你们所说的,我已经给他补GOS了。慧慧妈我家宝宝8个多月,我喜欢给她听音乐。尤其在她吵闹的时候,放上一段肖邦的《小夜曲》,她居然就不吵不闹,安静地听了,呵呵。真让我省心。DHA的补充,以前也很注意,只是不清楚应该补多少的问题。所以,你们文章里说到有这么个“科学验证水平”量,那以后就有参照标准了。

让宝宝爱上阅读的第一步!


让宝宝爱上阅读的第一步!

一本书在手,宝宝不是撕扯摔打就是啃咬不休,更别指望他跟随妈妈一页页翻读下去了。看着宝宝那副坚持要“咬文嚼字”的强硬派头,多次尝试失败之后,满腔热血的妈妈最终也就不得不鸣金收兵,断了让宝宝从小爱上阅读的美好念头。

婴儿天性偏爱“读书”活动

实际上,婴幼儿生来就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索欲。从宝宝降生那天起,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全新的,因此,他们总在不停地感知、探索这个全新的世界,他们与生俱来的吸收性心智,更是决定了他们完全能够无条件地接受来自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在所有这些环境提供的信息中,父母的读书声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种天籁。

宝宝阅读的快乐最初源于丰富的视觉与听觉刺激,有色彩丰富的图书作为蓝本,配上父母的读书声作为支持,图书就成为宝宝非常好的视听材料。即便刚出生的宝宝听不懂书的“内容”,参不透书中文字和图片的真义,但是,他们一样会非常喜欢妈妈的读书声。

因此,我们常常可以惊奇地发现,在宝宝才三四个月的时候,如果妈妈声情并茂地给他读书,或者拿书翻给他看,他一样会听得津津有味,看得聚精会神。那神情,仿佛他已经步入书的神圣殿堂,体验到书的神奇趣味。

阅读习惯应从0岁开始培养

在宝宝很小的时候读书给他听,并非不少父母想象的是在“对牛弹琴”,相反,为宝宝读书可为他今后的阅读积累丰富的经验,况且,丰富的语言刺激对宝宝的感官发展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所以,每天拿出几分钟时间和宝宝一起开展亲子阅读,或者鼓励宝宝自己“看书”,父母这种“对牛弹琴”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好顺应了宝宝探究环境的需求,呵护了他们刚刚萌芽的阅读兴趣,长期坚持下来,就能不着痕迹地培养宝宝的阅读能力,帮助他从小养成爱上阅读的好习惯。

图书,宝宝喜爱的平面玩具

有的父母可能会将阅读片面地理解为给宝宝灌输知识,或者因为把书看成过于深奥的东西而不敢给小宝宝尝试。实际上,在宝宝幼小的心灵深处,玩具是立体的图书,而图书与文字对宝宝来说也不过是一种特别的平面玩具。

文字、图书也并不比宝宝接触的别的事物深奥,他们不过是另外一种物体而已。因此,图书的作用不只是向宝宝传授知识,更多的则是担当引导他探究书里奇妙世界的工具。

玩书,宝宝爱上阅读的第一步

谈到阅读,很多父母脑海里浮现的可能就是让宝宝捧上一本书,声情并茂地读下来,或者至少也该让他依着文字顺序听父母一页页读下去。其实不然,书页翻动时哗哗的响声、纸张的清香、页面图画的色彩及图案的变化、内文叙述的精彩内容,这一切都将成为吸引宝宝的有趣元素。

让宝宝听听书页翻动的声音,闻闻书香,欣赏欣赏书页内的图画,他对某个图片感兴趣,给他讲讲与这个图片相关的内容,像这样从引导宝宝探究图书奥秘入手,宝宝就不会把读书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会把它认同为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

培养阅读的兴趣并非要一步登天似地培养宝宝循规蹈矩地阅读书籍,而是要培养宝宝对图书的兴趣,进而培养他阅读的兴趣。从玩书入手,宝宝就会轻轻松松爱上阅读。充分调动宝宝玩书的乐趣,才是宝宝亲近书本,学习阅读需要迈开的第一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