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入学早准备一套
2019-12-30 满分入学早准备一套 天才宝贝胎教 天才胎教仪聪明小天才 “观察”有一套。
观察就是有目的地注意某个事物,并且试图更加深刻地认识该事物的行为和心理过程。观察是孩子直接获取信息,主动增加思考的来源之一,有助于帮助他们自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引发思维的发散。
牛顿对于一个自然落下的苹果的观察与思考引发了物理学革命;对鸡蛋的观察和反复练习,则造就了达芬奇的辉煌简单的小动作却蕴藏着无尽的可能,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十分重要,也很必要。
1.5-4岁的孩子基本都处于细微事物敏感期,这一时期,他们有着成人没有的观察力,地上一根细小的头发、沙土里一只小小的蚂蚁都能被他们敏锐的觉察到,他们会待好几分钟去观察树叶上的纹理、看天上云朵的形状、电视机的各种构造,有些心细的家长经常会发现这一时期的孩子经常看着看着就定了神或者出现对眼的现象,这些都是细微事物敏感期期间的小趣事。
虽然很多家长也有意培养孩子观察能力,但却很难做到全面和系统,那么,不妨试试小天才早教机吧!zj09.COM
作为专业的早教品牌,小天才以儿童敏感期以及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进行产品设计,而其中的《认知小天才》、《逻辑小天才》中的很多内容则是专门为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而研发的。
《认知小天才》从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开始,带领孩子去探索奇妙的未知世界。100个常见动物让孩子从知识面上远胜他人,同时通过儿歌的形式帮助孩子记忆每个动物的生活习惯、身体特征以及生存环境等信息,再运用大量的趣味互动,逐渐诱发孩子观察这些动物的兴趣,逐渐提升孩子的知识面。
《逻辑小天才》则是从观察入手,培养孩子勤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0个有趣的益智游戏和50个知识互动,涵盖了色彩、形状、空间、数理概念等内容,让孩子的观察范围更广,思维也更开阔。
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效果,因此,妈妈们在耐心等待的同时,也可以陪陪孩子一起通过小天才来学习,顺便增进亲子关系哦!
相关阅读
宝宝拥有惊人的观察力
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宝宝拥有惊人的观察力》,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不要小看1岁大的小宝宝,不要以为身边那个憨态可掬的肉娃娃只会接受你一字一句教给他的信息。其实,宝宝天生有着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他会从你的言语、行动中洞察你真实的心情;能够在你不经意的流露中,学习你做人的方式;甚至,他还会加入他自己的理解和表达,突然间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看看宝宝的反应,是不是你也跟我一样,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发现,原来自己太过小瞧了宝宝的观察力?
小小调解员
大概是萱萱6个月大的时候,有一次我和丈夫生气,皱着眉头冲他不耐烦地吼了两句。这可能是萱萱出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我冲爸爸发火。
看我发脾气,在奶奶怀里的萱萱不干了,张着手臂,非要我抱。
我忍着气把她爸爸晾到一边,走过去把萱萱抱了起来。萱萱却指着爸爸在的地方非让我也过去,然后,拿起爸爸身边的一袋饼干递给我,嘴里哼着示意我打开。等我把饼干拿出来往她嘴里放的时候,她却推着我的手往爸爸嘴边送——敢情,人家这个和事佬是给我们当调解员哪!6个月的孩子都能看出大人的情绪了!
小兔尿盆里的“小小兔”
前些天,萱萱开始使用尿盆了,我特意给她买了一个可爱的小兔造型的尿盆。刚开始,萱萱只要看到小兔放到屁股底下就乖乖蹲下小便。可惜好景不长,这股新鲜劲就过去了。然后,不管你怎么威逼利诱,她的小胳膊扭来扭去就是不肯就范。
偶然的一次,小兔尿盆里不知道怎么弄进去了一个黑黑的小东西,奶奶随口说了句:“里面怎么有个黑色的小小兔?”萱萱的小脑袋立马凑了过来,看了一眼,蹲盆上就尿了。这下,我和奶奶如获至宝,以后就如法炮制。每每成功地接到萱萱的小便后就得意不已,嘿嘿,谁说小孩子观察力强,这不一个“小小兔”就上当了?结果,昨天的事情让我大跌眼镜。
估计萱萱有尿了,奶奶把小兔尿盆拿过来,还没等弄个东西充当“小小兔”呢,萱萱自己主动坐下就尿了。正庆幸呢,人家一边尿,一边抓起脚边的一个小棉球扔进盆里。扔进去就罢了,小手还指着,抬头看看我和奶奶,很认真地说:“小小兔。”那意思就是,我自己放小小兔进去了。一下子,我和奶奶都笑翻了。
看样子,不是人家上当,反倒是我和奶奶上了萱萱的当了。人家心里根本清楚得很,那层出不穷的所谓的小小兔,就是你们放进去骗人的。你们不放我也能自己放。可怜我和奶奶还自以为聪明,变着花样地让盆里的“小小兔”不重样。
就是在这一刻我忽然醒悟,原来自己真的是小看了宝宝的观察能力。其实,我们的每一个动作宝宝都看得很仔细。我们无意识甚至是下意识的动作,她可能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专家把脉:观察力要从小培养
观察力是儿童心理发育的一部分,是从小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因此要重视儿童,尤其是学龄前期儿童观察力的早期培养。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培养孩子观察兴趣
首先,让孩子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识活动,培养观察兴趣。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些色彩鲜明和会活动的东西作为观察对象。在引导孩子观察时,力求让孩子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识活动。如观察水果时,可以让孩子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口尝,从而认识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也可以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认识大千世界。成人还可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来感染孩子,使他产生喜欢看的愿望。
教孩子有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
孩子观察的条理性差,这就需要培养孩子观察的系统性。为此,要引导孩子有目的、全面而细致地观察某一事物,就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由明显特征到隐蔽特征的观察原则。如:观察大公鸡,可先引导孩子观看鸡头、鸡身、鸡脚,以后再进一步观察公鸡和母鸡有什么异同。边看边引导,还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回答。这样孩子的观察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观察对象
要积极主动地为孩子提供一些观察条件,可在家里种植一些植物等,带孩子参观商场、动物园、公园,还可以按季节组织孩子郊游,参加一些画展、花展等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要为孩子提供观察的机会,选择孩子容易理解的事物,循序渐进地启发他们思考,使他们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有效促进孩子的智力增长。
宝宝天生聪明的表现
怎么看出宝宝天生聪明?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聪明,那聪明孩子都会什么表现?对于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而言,最大的希冀莫过于自家宝宝能天生慧根、才华卓越,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其实,通过观察他们身上下面几大表现基本可以判断出其聪明程度,占了两项说明天生底子好。
一、出生后拳头打开的早
新生儿出生后,由于大脑神经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大脑对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会紧紧攥着拳头,随着大脑皮层逐渐发育完善,会慢慢打开拳头。儿科专家根据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发现越早打开拳头的宝宝,智力水平往往更高。主要是因为这类宝宝能较早做出手部精细动作,不仅能促进神经系统的成熟,还能提高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发育,将来学习、接受新知识会比普通宝宝快一步。
要注意的是,如果新生儿出生4个月以后,依旧每天握拳,可能是大脑神经发育迟缓,父母要经常掰开宝宝的拳头,让大脑皮层接受到更多的刺激,促进其发育。
二、精力旺盛
很多宝妈肯定都为此苦恼过,宝宝对周围的一切新鲜事物都感到好奇,白天不睡觉,晚上也要疯闹很久才肯睡去,宛如小恶魔一般的存在,宝妈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看他们。这说明宝宝正在度过探索世界的时期,他们的大脑细胞较为活跃,在新鲜事物的刺激下快速发育,且短时间内接触的新事物愈多,大脑的发育就会越迅速,进而表现出极度亢奋的状态。这类宝宝将来往往脑袋灵光、思维迅速。
三、说话早
如果宝宝从婴幼儿时期就有着小话痨的趋势——4个月左右开始慢慢尝试着发出声音;6个月左右慢慢模仿父母吐出一些简单的音节,例如“爸爸”、“妈妈”、“奶奶”等;10个月每天叽里咕噜说个不停。
直到1岁,能够对说话特别感兴趣,每天自言自语,咿咿呀呀停不下来,而且经常模仿父母说话;2~3岁左右,已经能够组织简单的语句,且通过大人之间的谈话,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说明他们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发育较快,父母若能好好引导,或许他们将来能够成为像高晓松一样的文人才子。
四、思维有“三性”
心理学家认为,聪明宝宝的思维往往有三大性征:一是具有灵活性,主要表现为,能够通过仔细思考、转变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就好比《乌鸦喝水》的故事——聪明的乌鸦由于够不上水瓶中的水,最后通过往水瓶中投石子,让水溢出最终解决了问题。
二是具有发散性,即能从不同的思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如果宝宝从小遇上问题,就能想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将来在学习中也能“一题多解”;三是具有积极性,对于儿童而言,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与智力的发展最为密切,而这些保持这些特质的前提条件就是思维积极性强,这类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喜欢主动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今天的孩子更聪明吗?
2008年9月21日,美国格赛尔人类发展研究所专家来华讲座,下面是讲座现场提问部分:
今天的孩子更聪明?——“从IQ的测测结果看,今天的孩子还是跟上一辈一样”
问:刚才在Norman教授的演讲中提到,60年来孩子的发育年龄没有提前。但是从父母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看,我们经常会说现在的小孩好聪明,比我们小时候聪明多了,这是人为干预的结果吗?
Norman: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你刚才说的是“聪明”,这是从智力来说的。从IQ的测验结果看,现在孩子的IQ还是跟上一辈一样,整个群体的值还是一样的。另外,孩子的发展不仅是智力的发展,在其他方面,包括手与眼的协调等等,从发育的角度来看完全是一样的。
Marcy:有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区分什么是真正的智力。现在的孩子经历的事情跟我们那个年代小的时候经历的事情完全不一样,而且可能更多、更丰富。举一个例子,我女儿很小的时候想滑冰,我告诉她口袋里面没有钱。她就会问:能从银行里面取钱吗?看起来好像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这个事情,但这只是一个经验的问题,并不代表她的智力比我们小时候有提高。
玩究竟意味着什么?——“本质上,玩是孩子自发的,甚至是没有目的的一个自由的活动。”
问:Marcy是玩协会的会员,我想知道她怎么界定玩。比较有意义的玩,包括爬树、玩水、玩沙,现在的父母往往会认为“太危险”或者“没有时间”、“没有意义”而减少这些玩的时间,更倾向于有组织的游戏课、寓教于乐的教育类玩具。希望能听听您对此所持的看法。
Marcy:国际儿童玩权利协会建立于1964年。我们知道儿童有很多的权利,他有吃饱的权利、穿暖的权利,也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还要有一条,就是玩的权利。
本质上,玩是孩子自发的,甚至是没有目的的一个自由的活动。比如,为了得到冠军去滑冰,这是“有目的”的去做,这就不是玩。跟成人之间的玩不一样,孩子的玩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概念。比如,7岁的孩子喜欢体育,这个玩就需要他记住一些规则。而再小一点的话,当孩子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不知道等待,也不会跟别的孩子轮换着玩。玩是孩子自发的自由,到了一定的年龄他就会自然地有自己的玩法。
孩子的玩也有不同的水平,这也是一个发育的过程。最早,他是自己玩,到两岁的时候,他可以有一个同伴,两个孩子可能坐在一起玩同样的东西。但是两个人并没有互动,这是伙伴的玩。再高级一点就是有合作的玩了。所以玩是分阶段的,也是发育的阶段。成人不应该干预孩子玩的自由,并且应该尊重孩子在不同阶段玩的水平。
听众现场提问
听众:我想问一下Norman教授,格塞尔测试需要孩子事先做准备吗?
Norman:不需要任何准备。
Marcy:请注意,这是一个针对发育的测验,不是一个智力测验。智力测验跟发育测验有很大区别,智力测验可能会跟文化、教育有一定的关系,而发育测验不会。你不需要提前训练,提前训练也没有用处,所以不需要任何准备。
听众:早上学有利于智力发育吗?现今在中国很多家长被迫让孩子提前起跑,因为这样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作为家长我们也是特别无奈的。
Marcy:推着孩子早上学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要注意,孩子的学习如果仅能让他“记住”更多的东西,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早期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真正理解所谓的“意义”。比如,你可能能让孩子背出“1、2、3……”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种“背诵”确实可以很早去做。但是关键是,孩子虽然能背出来“3”,但是你如果让他去拿“3”块饼干,他却不知道怎么拿,因为他其实并没有理解“3”背后的意义。在我们的小学教育当中有很多的记忆背诵,但是如果这个孩子尚未准备好去理解这些内容,你“推”着他去“背”,对他的成长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听众:刚刚Marcy讲到给孩子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怎样“读”才是正确的?
Marcy: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阅读的气氛,就是注意读给孩子听的方式。如果我要给孩子读书,我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住他们。我会抱着一个孩子,然后让其他孩子都围着我坐在地板上。有位专家曾跟我说过,有时候阅读的重点并不是你读什么,而是“抱”的这个动作。这点非常重要。读的时候,孩子应该是很自由的,不一定非要限制他坐得很好。他可以坐着、可以跪着、可以站着、可以走着然后再自己回来。他愿意听就让他听,不愿意听就让他离开。另外,我们希望父母和老师能够随时随地地读书给孩子听,而不是仅仅在某些场合,比如说睡觉前、吃饭前才读。孩子在不同时间得到的信号是不一样的,这样,他会把阅读当作整个生活当中的一个部分,阅读会成为他的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Norman:我补充一句,当你在给孩子读书的时候,在孩子眼中,你就成为他的世界上的最伟大的主角,这时候,你是他心目中的偶像。
听众:我是一个1岁4个月孩子的家长,听了讲座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作为父母来说,更多的就是应该给他爱、关心和关注。但是我不知道这个度在哪里,父母毕竟有别的事情需要去做。有的时候他很想和我在一起,我也不愿意和他分开,但是又不得不这么做。
Marcy:这个问题可能不会有很完美的回答,你和孩子可能都需要一些时间调整。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需要面对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比如,8个月开始,孩子会认生、分离焦虑开始出现。这个时期,当你要离开孩子的时候应该跟孩子说明,妈妈要走了,妈妈会回来的。等你回来的时候,也要跟孩子说“我已经回来了”。再大一点的,比如1岁4个月大时,可以听故事了,你可以给他讲一些妈妈离开的故事。实际上,在格塞尔研究所,我们对这些育儿细节有非常详细的建议,会提出很多具体的建议给家长参考。最关键的是让孩子有一段很好的适应阶段,而不是突然让他觉得妈妈没有了,没有希望了。当然,不同的孩子适应起来都是不一样的。
Norman:这个问题对于四岁到四岁半的孩子来说会相对困难一些,因为这个时期孩子已经有了死亡的概念了,他觉得你不在了,就可能不再回来了。而这个年龄正好是我们(美国)孩子上幼儿园开始的年龄。父母更需要耐心些,多倾听、理解孩子的想法。
Marcy:有一些游戏可以证明孩子有了死亡这个概念。比如,孩子先假装要死了,但是一会儿又会再活过来。
李明:4~4岁半的孩子分离起来非常困难有很多原因,这只是其中可能的原因之一,并不是所有这个年龄的孩子出现分离焦虑都是因为害怕父母死亡。
听众:因为某些原因,孩子的发育稍微落后于其他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格塞尔量表的作用在哪儿?研究所对这方面有没有一些好方法促进孩子快速发展?
Marcy:格塞尔测试是针对正常孩子的测验,对于发育落后一点点的孩子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对于家长应该怎样认识孩子,如何对待他,包括是不是应该晚一点上学方面,是有一定的帮助的。另一方面,孩子如果真的严重落后了,就应该找医生来帮助了。
Norman:对于学龄孩子来说,如果是差2年以上,就该寻求儿科医生的帮助了。
李明:差1年需要注意,他也可能赶上,也可能一直是落后;差2年就一定要找医生
特约翻译:
李明北大第一医院儿科副教授,格塞尔人类发展研究所专家顾问
毛湘莺英国东安格利尔(EastAnglia)大学的教育学硕士,有国内外丰富的儿童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现任职于伊顿国际教育机构。
聪明孩子有何特质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殊的、不同的、独特的个体,而孩子所拥有的最大潜能就是源自于此一特性。有创意的孩子常会做出别人意想不到的事,他们淘气、幽默、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甚至有时放荡不羁,不按牌理出牌,也常自得其乐,有个快乐的童年。但大部分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常被要求和别的孩子一样,父母都希望孩子听话,循规蹈矩,用功读书,时间一久,孩子禀赋的创意都被扼阻了,美国学者沅汝里曾提到:“创意在小孩子就像流鼻涕般常见,但长大后很少看到。”
的确,孩子进了学校在“讲光抄”、“背多分”的教育下就越来越缺少创意了。他们失去创意,逐渐的,对问题失去信心,甚至迷失方向。久而久之,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只是一群会考试的机器,徒令许多人感叹一代不如一代,这是多么可悲的现象。
有创意的孩子像猫一样顽皮,他们比较快乐。许多研究发现,创意的孩子具有下列特质:
1.比较独立、自律,有时会反抗权威。
2.常捉弄别人,表现出小丑般的幽默,惹人开心。
3.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强。
4.喜欢冒险、挑战性的工作。
5.对例行公事及令人厌烦的事物,非常没有耐心。
6.扩散思考能力强,记忆力强且会注意细节。
7.喜欢阅读,有广泛的知识背景。
8.常常需要较多时间思考。
9.对有兴趣的事非常专注。
10.敏感,好奇,有丰富的想象力,感觉特别灵敏,如听到某种声音就想到某种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