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对孩子的未来极其重要,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善于思考,爱问为什么,做事情也会更有创意。曾拍过电影《ET》和《侏罗纪公园》的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就是用他新奇的想象赢得了全世界观众的心。许多宝宝对着新鲜事物有着一份强烈的好奇心,希望可以看一看,亲手摸一摸。但家长往往会出于安全的顾虑,而禁止宝宝随便乱摸乱碰。在幼儿园里,老师为了让孩子画出一幅符合她要求的图画,也会人为给宝宝设置不少条条框框。殊不知,这样会阻碍宝宝的想象力发展。为了培养宝宝的想象力,父母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容忍宝宝制造一定的混乱

斌斌刚上幼儿园不久,从绘画课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妈妈也希望斌斌能够把绘画这一兴趣保持下去,于是妈妈为斌斌准备了一盒新的水彩笔。回家后,妈妈发现斌斌收到水彩笔后便迫不及待的在纸上绘画。本以为,斌斌可以安静的在绘画,当她把晚餐准备好从厨房出来时,却被眼前的作品惊呆了。

原来,斌斌趁妈妈不在身边时,把大拇指涂上了颜色。一个个的印到了房间的墙壁上了。妈妈看到墙上多了不少五颜六色的手指印,便气得想教训孩子一番。但看到斌斌委屈的眼神,妈妈立刻打消了这念头。

事实上,妈妈大可不必为这种小破坏而大动干戈。反而可以很开心地为孩子喝彩:在没有大人的引导下,居然可以想到用手指在墙上作画!孩子真是创意十足啊。

这时,妈妈可以从更深层面来引导宝宝开拓更广阔的思维。妈妈可以告诉宝宝,墙上这么多的手指印,可不可以把它变成一幅漂亮的作品呢?比如说一棵小树,或者一个水果。受到妈妈启发的孩子,想象便插上了翅膀,妈妈可以另外拿出纸板,报纸等,帮助宝宝一起完成它的作品。

妈妈在支持孩子制造混乱的同时,也需要把控好度,告诉孩子哪些地方是不能随意涂画的,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养成在公众场合随意乱涂乱画的坏习惯。为孩子准备一些旧衣物、旧报纸,让孩子学会废物利用。这样也是不错的教育方法。2.倾听并欣赏宝宝的杰作

当宝宝拿出她自己制作的纸卷,告诉你这是我的仙女棒的时候,请你不要拆穿她只是个纸卷;当宝宝在纸上画了个圈圈,告诉你这是我的小足球的时候,请你不要急于纠正他;当宝宝跨上扫帚。兴致勃勃告诉你,他是哈利波特的时候,也请不要立即泼冷水。

女孩之所以幻想自己是一名小仙女,是因为她希望自己能像小仙女一样拿着仙女棒去帮助他人;男孩之所以喜欢与家长一起扮演超人与怪兽,是因为这样做让他怀有正义感与自豪感。这正是孩子发挥想象力的外在表现。妈妈们不需要紧张地认为,孩子这样做,会太过于沉迷于卡通世界。

反而,这只是孩子展现想象力的一种方式,妈妈及时作出认同和表扬,例如你这个仙女棒做得真漂亮,你可以介绍一下自己是哪一个小仙女吗?这样不但肯定了宝宝,还能鼓励宝宝进一步发挥想象力。想要做得更好的妈妈,还可以陪孩子一起进行角色扮演,把这个故事扩展并演完。相反,不断的以成人角度纠正宝宝,则只会慢慢扼杀他的想象力。

相关知识

涂鸦--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家长之所以武断地剥夺孩子涂鸦的权利,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孩子,不理解孩子。其实,我们自己小时候,也都有过这样一个喜欢“涂鸦”的阶段。

在有的成年人看来,儿童“涂鸦”似乎没有任何价值,也不明白他们所要表达的是什么,但“涂鸦”客观上对孩子手、眼、脑的协调配合,增强脑、眼对手的指挥能力,确实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四五岁的时候,孩子的“涂鸦”有了一个“飞跃”,他们要把自己所看到的或想象到的事物,通过画画表达出来。但是,由于他们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有限,表现手法也非常随意,因此有时候他们所画的“图画”,我们成人很难明白,这就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孩子作品的内涵。

一个孩子,用黑色的画笔把一整张白纸涂得漆黑一片,谁也不会知道他画的究竟是什么。妈妈面对“不知所云”的作品,没有训斥,而是非常诚恳地询问,孩子想了一下,非常认真地用小手指着他的“作品”,一本正经地解释道:“在一片大树林里,有小狗、小猫、小松鼠、小白兔、小公鸡、小鸭子、小燕子、小麻雀……好多好多小动物。它们聚在一起,非常高兴,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它们唱累了,跳累了,太阳下山了,天黑了,它们就呼呼地睡觉了……”

天哪,那“漆黑一片”的作品中,竟然包含着那么精彩的故事!孩子的想象力是那样的新奇、丰富,而且表现手法还相当独特,富有创造性!让人庆幸的是,这位家长是孩子的“知音”,是教育的有心人,非常尊重孩子,没有简单粗暴地贬斥孩子的那让人一头雾水的绘画“作品”,从而发现并有效地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涂鸦”是孩子进行想象的手段,是发展想象力的途径。保护“涂鸦”,就是保护想象,赏识“涂鸦”,就是鼓励想象。面对孩子的“涂鸦”,不要禁止,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以绘画的“规则”,要知道,想象力要比绘画技巧重要得多,要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去想象。

“涂鸦”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涂鸦”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家长之所以武断地剥夺孩子涂鸦的权利,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孩子,不理解孩子。其实,我们自己小时候,也都有过这样一个喜欢“涂鸦”的阶段。

在有的成年人看来,儿童“涂鸦”似乎没有任何价值,也不明白他们所要表达的是什么,但“涂鸦”客观上对孩子手、眼、脑的协调配合,增强脑、眼对手的指挥能力,确实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四五岁的时候,孩子的“涂鸦”有了一个“飞跃”,他们要把自己所看到的或想象到的事物,通过画画表达出来。但是,由于他们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有限,表现手法也非常随意,因此有时候他们所画的“图画”,我们成人很难明白,这就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孩子作品的内涵。

一个孩子,用黑色的画笔把一整张白纸涂得漆黑一片,谁也不会知道他画的究竟是什么。妈妈面对“不知所云”的作品,没有训斥,而是非常诚恳地询问,孩子想了一下,非常认真地用小手指着他的“作品”,一本正经地解释道:“在一片大树林里,有小狗、小猫、小松鼠、小白兔、小公鸡、小鸭子、小燕子、小麻雀……好多好多小动物。它们聚在一起,非常高兴,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它们唱累了,跳累了,太阳下山了,天黑了,它们就呼呼地睡觉了……”

天哪,那“漆黑一片”的作品中,竟然包含着那么精彩的故事!孩子的想象力是那样的新奇、丰富,而且表现手法还相当独特,富有创造性!让人庆幸的是,这位家长是孩子的“知音”,是教育的有心人,非常尊重孩子,没有简单粗暴地贬斥孩子的那让人一头雾水的绘画“作品”,从而发现并有效地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涂鸦”是孩子进行想象的手段,是发展想象力的途径。保护“涂鸦”,就是保护想象,赏识“涂鸦”,就是鼓励想象。面对孩子的“涂鸦”,不要禁止,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以绘画的“规则”,要知道,想象力要比绘画技巧重要得多,要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去想象。

有效培养扩展宝宝的想象力


有效培养扩展宝宝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宝宝智力发展的重要部分,平时生活中,只要父母稍加留心和引导,就可以培养宝宝的想象能力哦!如何培养和扩展宝宝的想象力?下面给父母们带来几项有效的建议:

宝宝天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父母只需要稍加引导即可。不如指着云彩让宝宝想想都像什么,拿出一个数字或者字母看看宝宝能说出它们与多少中事物类似。

除了引导宝宝想像意外,还要培养宝宝表达想象的基本技能。否则,新形象只停留在脑中,无法进行创造活动。表达想像需要宝宝进行动脑、动嘴又动手的实践,手脑并用,才能顺利地表达出来。

想象的发展和思维、言语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对给宝宝讲故事,就能丰富幼儿的再创造性想象。因为语言能激发幼儿想象,激发幼儿广泛的联想,谜语、故事接龙等都能锻炼幼儿运用旧的知识联想,解决提出的新问题。

在对宝宝进行想象力训练时,父母更有耐心,要循循善诱,只有把孩子的想象引导到符合现实与科学的轨道上,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实践一:教孩子解决问题。

“你将怎么办?”“你打算怎么做?”类似的问话,是父母向孩子提供一个问题的情景,让孩子想出各种解决办法。如“走路遇到一片水洼,你将怎么办?”“你一个人找不到爸爸妈妈,怎么办?”鼓励并引导孩子多想。

实践二:补画面和画意愿画。

补画面是画一幅未完成的画,是让孩子去补画其余的内容;意愿画是让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不要硬行规定画的主题和内容,只要孩子愿意涂鸦,开心涂鸦就行。在画画的过程中,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还能培养艺术兴趣。

实践三:续故事。

父母给宝宝讲故事时,不要都讲完,可以中途停下来让孩子去想象故事的结尾,即便孩子说得驴头不对马嘴,也不要斥责他。宝宝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四:多听音乐。

经常播放一段孩子较易听懂的乐曲,让孩子想象乐曲所表达的情景,并将这一情景说出来,音乐节奏最好是欢快的动感的,这样便于孩子发挥想象。

实践五:由说到想。

“你将怎么办?”“你打算怎么做?”类似的问话,是父母向孩子提供一个问题的情景,让孩子想出各种解决办法。如“走路遇到一片水洼,你将怎么办?”“你一个人找不到爸爸妈妈,怎么办?”鼓励并引导孩子多想。

4妙招轻松培养宝宝想象力


一宝宝的想象特征

1-2岁想象萌芽,如:将椅子当(想象成)汽车开,将木棒当马骑等。

3-4岁想象的内容是自己不熟悉的或没经历过的,但是现实中有过的,如:办家家,角色扮演(老师、学生)等,这种年龄的小孩想象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不可能想象出现实中从未有过的事物形象,心理学将这种想象称之为再造想象。

5-6岁创造性想象萌芽,如:拼凑和泥塑模型,操作七巧板等可发展人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知觉组织能力等。

二发展宝宝想象的4大妙招

1、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发展孩子的表象

想象是在孩子大量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积累起来的。别人说“苹果”,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一个“苹果”的具体形象,这个形象就是表象。正是依靠表象的积累,孩子的想象才逐渐发展起来。我们要帮助孩子积累的生活经验正是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表象的过程,孩子表象的积累越多,就越容易将相关的表象联系起来,这也就是想象发展的过程。在学前阶段,我们鼓励家长经常要带孩子走向大自然,与社会接触,目的就是让孩子有机会丰富生活经验,在头脑中留下更多的表象,为想象的发展打下基础。

2、给孩子提供适合的环境,激发孩子想象的欲望

除了带孩子外出,在家中也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踊帮助孩子想象力的发展。给孩子合适的图书,和孩子一起分一享故事描述的情景,和孩子一起想象情节的变化,鼓励孩子想一想结局怎样,都是帮助孩子想象发展的好办法。读故事书时,改变一下读的方法,读一读,停一停,想一想,给孩子一个吸收和连接已有经验的时间。此外,和孩子一起游戏也是置鼓励孩子想象的大好时机,女孩子爱玩的“扮家家”,男孩子爱玩的搭积木,都是孩子想象力发展的机会。不只是提供玩具,还要和孩子一起玩,在游戏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想象,“你今天给娃娃做什么饭呀?…‘我们上次去动物园,你还记得吗?我们给大象搭一个家吧?”……

3、给孩予轻松的氛围,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象

孩子将想的说出来也是一个过程,他不但是将生活经验梳理的过程,也是将经验在头脑中组织、整理后表达的过程。我们墨鼓励孩子大胆地想,还要鼓励孩子大胆地说,像前面提到的例子中,孩子想的就当成真的说出来时,我们不能简单地一句“瞎说”就将孩子打发掉,而是应该仔细地问问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想的,还是真的,帮助孩子分清哪些是想象,哪些是真寞?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尽量地鼓励他:“你想想为什么?”“你想会是什么样呢?”

4、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引导孩子合理地幻想

幻想是想象的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一种合理的想象,在学前期和小学初期,孩子的幻想也是在从远离现实的幻想到接近现实的幻想发展的过程。如孩子喜欢“奥运会”吉祥物,就进而幻想,开奥运会的时候,我怎样与奥运会吉祥物见面?这就是一个合理的想象,也就是幻想的过程。还可以引导孩子想象一下未来的交通会是什么样,未来的环境会是什么样?合理的幻想正是创造的开始,也是想象的一个最高境界。

三培养宝宝想象力的十大准则

丰富的想象力对孩子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美国优秀教师、美国教育新闻网专栏作家艾伦·汉斯克维兹认为,培养想象力应遵循十大准则。

第一准则:不只有美术和音乐才能开发想象力。艾伦认为,启发和引导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积极主动地思考像谁发明了钱包和为什么发明车轮等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当然,最好是给孩子一个明确可以解决的问题,慢慢加以启发和鼓励。

第二准则:改变固有思路。想象力最大的敌人是接受现实,一成不变。为开导学生,美国教师采用了几种非常简单训练方法,帮助学生动脑筋。比如,启发学生寻找去某个商店的新路线,用双手写字等。这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迫使学生开动思维。

第三准则:从小事入手,脚踏实地。艾伦认为,学生不应为重新设计一种新餐刀而大伤脑筋,也不要为重新发明轮子而想入非非。要点点滴滴滴从小事入手,脚踏实地。引导他们从木制刀具想到双面刀具的转变,然后联想到为增加多用性而大胆创新。

第四准则:多接触新事物。注意观察是开发智力和想象力的最佳途径。一个没有接触到新鲜事物的人免不了因循守旧,缺乏独特的思维和见解。让想象力在幼小的心田里驰骋,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作基础;积累的经验越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越广。

第五准则:别对孩子最初的想象力品头论足。动不动就告诉孩子什么是好主意什么是坏主意,不是一种积极培养他们独立思维的好方式。青少年的好主意并不能仅以常人眼光来看待,家长要懂得好事多磨的道理,给孩子们时间,他们的想象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不然有伤他们的自尊。

第六准则:对孩子的作品多提问题。我们经常看到家里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作品。但除了夸奖外,很少有人对这些作品提出疑问,但提问可以激发想象力,给他们的想象发出必要的挑战。比如,问孩子为什么要那样画树,也许就会暴露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观察过树。他们以后就会画出有细小枝条的树。

第七准则:玩新玩具不如创造新玩法。创造新事物固然重要,但有时创造一些已存在的东西,也可以刺激他们的想象力。很多时候,孩子玩玩具盒比玩玩具更起劲。他们在玩盒子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果大人用新玩具转移他的注意力,结果就是孩子接连不断地要新玩具,而不是创造新的玩法。

第八准则:不要吹捧孩子的进步。避免对孩子的想象夸大其词,把小小的改进说成天才的变革。在鼓励青少年时,最重要的是鼓励他们的进步,而不是对他们吹捧。如果在课堂上老师过于夸奖某一个学生的进取,满足一两个学生的虚荣心,一定会不自然地伤害其他学生的自尊,无助于孩子们之间的合作。

第九准则:始终保持开放的思想。要经常积极主动地寻找鼓励更多更有价值创造的途径。在一个靠固定答案获取高分的时代,保持思想的开放性是异常困难的。知识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想象力使得知识不断增长。

第十准则: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鼓励孩子们对创造过程的理解,不片面强调最后作品的重要性。一个成熟的作品,只是学生们某一次的探索。在沾沾自喜之时,要考虑能否每次都如意。

出处:pckid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