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宝宝一天一天的长大,伴随宝宝出现的情绪问题也就会越来越多。有时家长会觉得越是对宝宝要求严格时,就越是出现一些反作用,宝宝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好的情绪和问题。所以,很多家长都尝试用自己的想法改变宝宝的情绪,让宝宝能顺着自己的情绪和思想。但是这时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家长们不能一意孤行的改变宝宝的情绪。

案例:适得其反的“坚强”教育法

有一个3岁的小男孩,因为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所以宝宝经常见不到爸爸,平时都是跟妈妈两个人生活。妈妈有时就会很担心宝宝因为缺乏父爱,从而影响宝宝的心理健康。为了能改善这种状况,让宝宝能像个小男子汉一样,妈妈就严格要求宝宝,还经常有意识的减少对宝宝的关注和关心,妈妈希望宝宝能自己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个小男子汉了,能更加坚强、独立。Zj09.COM

有时宝宝摔倒了,妈妈也不会扶她起来,摔疼了时宝宝哭了妈妈不仅不去安慰宝宝,还会告诉宝宝说:“你是个大人了,是男子汉,男子汉不能哭鼻子”。经过妈妈的安慰后如果宝宝还继续哭的话,妈妈就失去了耐心,说宝宝如果继续哭的话,妈妈就会生气了。当宝宝一听到妈妈要生气了,就会努力压抑自己,不能继续哭了。这样做的结果会压抑宝宝的情绪,长期如此对宝宝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解析:错误的教育方式改变宝宝的情绪

当宝宝摔倒了,他哭着说疼,这是宝宝自身的感觉,有时家长就会安慰宝宝说“不痛、不痛”,但是宝宝痛的感觉不会因为妈妈说不痛就消失了。当宝宝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觉时,就会用哭来表示自己的意愿,而且哭也是人体对痛觉最直接、最原始的表达方式,所以宝宝摔痛了时就会哭。妈妈经常会安慰宝宝说不痛,这样长期下去,宝宝就会对自己的感觉产生一种错觉,自己的感觉是不对的,有时甚至在宝宝的训斥下压制自己的情绪。

但是这种痛觉依然存在。当宝宝再次有这种痛感时,还是会哭,因为宝宝不知道怎样处理这种情绪,而且当宝宝哭时,妈妈们通常会更多的关注宝宝,所以有时宝宝就会用这种方式吸引家长的关注。长期如此,宝宝的情绪和行为会受到不好的影响。有的宝宝就会因为家长的劝慰无视自己的感觉,长期如此会变得越来越麻木。

家长们一意孤行的改变、影响宝宝的情绪,有时不但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家长要让宝宝发泄自己的情绪,让宝宝感受自己的感觉,不能尝试改变宝宝的意愿和情绪,让宝宝的身心更健康、快乐的发展。

延伸阅读

早教相关知识:教育孩子时家长意见不能有分歧要统一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育孩子的成员通常是三个成员:爸爸、妈妈、老师,在这三个角度当中,其中家长的教育占了主要地位,其次是老师,在孩子三岁后,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有了自己的思想,家长在教育时必须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制服机灵、调皮的孩子,特别要在教育批评时家长要意见要统一,孩子才能知错就改。

老师很严格与妈妈很宽容

很多家庭,孩子上幼儿园后妈妈就重返职场所,但有几次妈妈去接孩子的时候,发现孩子的老师对其教育过于严厉了。例如:老师告诉孩子们画画课结束,但你的孩子还在继续画,没有听老师的话而受到了处罚,老师不让他参加接下面来的活动。听到这个消息可能作为妈妈的会感到很气愤。

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应如何解决呢?作为家长应先了解真实情况,找到其中的原因。问清楚老师为什么要惩罚孩子,也可能是你的孩子没有不服从老师的管教,所以老师们都认为要对你的孩子严格点。当你发现是这个原因时,老师的这种教育方法要欣然接受。

如果孩子不是因为这个而受惩罚,你可以对老师说明一下孩子平时在家里的表现,让老师更多地去了解你的孩子,而对孩子改变另一种教育方法,或者去可以和别的小朋友的家长进行沟通一下,看看她们的孩子是否也同样对其孩子管教过于严厉了。如果大多数家长反应的情况和你的孩子一致,那么可以一起去向园长反映你的担忧和意见。如果老师只是偶尔这样做,妈妈们就不必认真的,

放心让老师管教。

妈妈说应该与爸爸要奖励

很多家庭的妈妈为了锻炼孩子,每周都会让你家5岁的孩子打扫他自己的房间,也认为孩子这样做有助于他的成长,而孩子的爸爸,总是在孩子做家务时用一些物品作为奖励,爸爸这一方的主张是,孩子做了家务,应受到物质的奖励。当有一天爸爸不在家时孩子同样也向你索取奖励。

遇到这样的家庭教育冲突时如何解决呢?对于家长来说,爸爸妈妈要先统一观点再去教导孩子。妈妈可以在私底下和孩子的爸爸商量,如认真完成家务,问爸爸为什么总要这样奖励呢?可能孩子的爸爸会告诉你他认为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妥。这时家长双方应商量出一些其他鼓励孩子的办法,比如告诉孩子:打扫卫生时看谁做得快,最干净,这个做法生效后,家长应和孩子谈一谈,向孩子说明作为家中的成员,孩子同样有责任做家务事,当你们看到孩子认真做这些家务时,你们是感到多么骄傲和自豪。

早教相关知识:不能对孩子说的三种谎言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孩子要求的东西家长觉得不应该给他,又不想直接拒绝孩子,于是就编个谎言蒙混过关。虽然表面上看这种做法很有效,但是这会对孩子未来的生活造成影响。所以,提醒各位家长,不要轻易对孩子撒谎。

其实,家长对孩子撒谎大部分的原因是为了省事,谎言可以很快的抑制孩子的某些想法,而讲道理可能要浪费很多的口舌,也不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教育孩子是不能图省事的,不科学的谎言会在无形中对孩子造成伤害,甚至可能影响孩子的认知力和对事物的判断力。有三种谎言是不能对孩子说的,它们会从情感上和认知上对孩子造成影响,下面具体介绍一下这三种谎言。

第一种,不科学的谎言。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好奇心也越来越强,常常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有些问题家长也不清楚,这时家长不要“打肿脸充胖子”,给孩子编造答案,让孩子学到一些不科学的知识。这种错误是千万不能犯的。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彤彤很喜欢吃糖,看见棒棒糖问奶奶是什么,奶奶为了让彤彤少吃糖,告诉彤彤“那不是糖,是小锤子。”这种谎言是不科学的。奶奶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制止彤彤吃糖,给彤彤讲一个美丽的故事“从前在一片大森林里,有一只漂亮的兔子,特别喜欢吃糖,吃了很多的糖,忽然,它哎哟哟的叫了起来,原来啊,它的牙齿长了很多小洞……”。孩子一般都很喜欢听故事,用讲故事的办法来给孩子讲道理常常是最有效的。

第二种,吓唬型的谎言。到了宝宝睡觉的时间,他却还不想睡觉,有些家长会采取吓唬的方式让孩子乖乖睡觉“赶快睡,再不睡,大鬼小鬼就来找你了。”这种方式也是不可取的,家长可以给孩子读几个故事,这样既能让孩子安静下来,又可以提高了孩子的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第三种,情感型的谎言。当孩子哭闹不停,家长心情烦躁时,可能随口说出这样的话“你再哭,再哭,妈妈不要你了。”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使孩子的情绪更糟糕,闹的更加厉害。

总结:在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甚至不得已而对孩子说谎,但是,说谎也是要有原则的,有些谎言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家长必须注意,不能轻易说出这种谎言。事实上,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家长学习的过程,教育孩子不能随心所欲,由着家长的性子来,而是要不断的学习,借鉴他人好的教育方法,为己所用。

早教相关知识:不能轻易向孩子说出的几种谎言


在家长教育孩子的漫长过程中,总免不了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向孩子编造一些谎言,以期达到吓唬孩子、制止孩子、安抚孩子等目的。的确,为了满足孩子天真、好奇的心理,家长适时地、适当地向孩子说些谎言无可厚非,但家长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孩子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都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大人们对孩子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影响他们这些能力的因素之一,因此,家长在编造谎言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以免适得其反,对孩子思想、心灵的健康成长造成伤害。而以下三种谎言时,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说的。

第一、情感类谎言:我们是否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对孩子说:“再哭、再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丢了你,不要你了”,这话自然是假话,父母自然不是真得要丢掉孩子,但对于尚未完全判断力的孩子来说,这话就是真话,那么可想而知,孩子听到这些话会做何反应;

第二、吓唬类谎言:宝宝不听话时,一些家长会说些吓唬类的话试图制止宝宝,如“你再不听话,坏蛋就会把你抓走”,也许这话一出,确实能令宝宝立马安静下来,但它无形之中给宝宝造成的影响。

第三、不科学的谎言:孩子的世界总是好奇的、总是充满了“为什么”的,他们提出的问题常常会让家长摸不着头脑,但这些问题并非完全无厘头的,因此,家长也应该认真对待,不可随口乱答,不可抱着敷衍了事的心态。

有些家长可能会问,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免不了说谎,有些确实是出于“善意”,但有些谎言又根本不能编造,那该如何是好?事实上,善意的谎言就应该编造得科学、“美丽”。“美丽的谎言”就可以蕴含在美丽的故事中,所以,家长们可以编些美丽的小故事,将想告诉孩子的道理“藏”在其中, 这样寓理于故事的形式再好不过,孩子毕竟都是爱听故事的,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决定了他们更易于从故事中汲取道理、接受教导。

总结:孩子确实天真、“无知”,但他们又是有一定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如果家长编造过于离谱的谎言甚至是吓唬类的、不科学的谎言,总有一天会被孩子“识破”的,那样对孩子的情感和认知都是一种伤害,因此,家长即使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向孩子说谎,也应该科学地说谎、说科学的谎言,这样才能达到预想的教育效果。

早教相关知识:注意教宝宝说话存在的一些误区


很多父母都会错误地认为,以为孩子刚出生,年龄小,大人说的话孩子听不懂,其实婴儿学习能力比较强,虽然孩子还不会说话,还已经很听懂大人说话了,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时一些敏感的字眼,或教孩子时一些错误的发音一定要纠正,这样宝宝从一开始就学到标准的语言,通常父母在孩子说话时,会容易犯以下五个错误:

刚出生的孩子,对成人的话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家长在教宝宝说话时,是否犯过下面的错误?

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

当孩子宝宝指着要某一件东西时,父母马上把东西递给他,这种随时满足宝宝要求的做,会使宝宝的语言发展减慢,因为宝宝不需要用语言就能得到东西,这样就减少了给宝宝锻炼说话的机会,当宝宝想拿某件物品或食物时,要鼓励宝宝把物品的名称说出来,以后就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仅仅用动作来表示。

用儿语和宝宝说话

宝宝1岁左右时,语言处于单词句阶段,常发出一些重叠的音,如“抱抱”、“饭饭”、“打打”,结合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在这个语言萌芽阶段,父母和宝宝说话时,经常使用重叠的音和宝宝说话,这个都是不利于宝宝的发音得到标准的做法,所以父母开始和宝宝说话时要尽量子力不要使用重叠的词。

认为宝宝听不懂

刚出生的宝宝,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时间长了,妈妈总是用表情结合动作和宝宝交流,久而久之,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孩子的脑子里。随着宝宝的智力发育,再经过语言重复,可能还不会说话,但宝宝已经知道妈妈在和他说什么了。而对于不同语言发展阶段的孩子,如果用同样的语言和宝宝说话,很可能拖延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

语言环境复杂

现在的年轻的父母,很多都是异地联婚,所以家庭中爷爷奶奶、父母交流时都是用不同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这会使正处于模仿能力较强的宝宝产生困惑,最终使宝宝说话较迟。.5-2岁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语言环境复杂的家庭,应统一语言教宝宝正确发音。

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基本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但还存在发音不准的现象,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的原故,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长时间坚持,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孩子发音就会逐渐正确。

孩子在学习语言关键期,家庭中的语言环境和父母对宝宝说话的发音很重要,家长发音是否正确会影响到日后宝宝的标准发音,所以为了从小开始培养宝宝的标准的语言,父母从和孩子说话开始就要纠正以上几点错误的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