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许多的父母们都埋怨不知道应该与孩子相沟通,其实沟通的前提就在一个“信”字上,不信任孩子,就永完都不能够很好的与孩子相交流,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有关与宝宝相沟通的话题吧!

缺乏“信”的教育表现

摘要:“說”,从这个字面意思上来讲,这个繁体字是一个言字旁,一个兑现的兑。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说话要谨慎,说话要仔细。其实在沟通当中,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对别人,对自己都要相信。

说出的话要“兑现”。所谓兑现,

其一是对别人,慎言践诺,别人才能信任;

其二是对自己,知行合一,自己真的相信。

基础和核心都是一个“信”。

讲到这里,就继续讲“說”,从这个字面意思上来讲,这个繁体字是一个言字旁,一个兑现的兑。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说话要谨慎,说话要仔细。其实在沟通当中,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对别人,对自己都要相信。亲子网

“信”在沟通中是很重要的,沟通并不是一种知识或技巧,真正的有影响力的沟通是“一致”,我心里想什么,我就说什么。我说的都是我心里的话,这是比较有影响力的。我们去看一些报告团的报告,那些人其实以前都不是从事演讲这个职业的,甚至在公众面前讲话都有问题。但是当他站在那里,讲起自己死去的战友,声泪俱下,声音哽咽,我们就知道他有多难过,我们就知道一个人的生命多宝贵,对他的事业有多大的影响,因为他把他“信”的而不是知识和技巧传达给我们了。所以,最重要的是“信”。

我们对孩子也一样。我们说到的自己能做到,才好去要求孩子。我们说到的我们能兑现,孩子就更信任我们。我们教育孩子不说谎,我们要让他说实话。其实我们自己也做不到总说实话。因为成人生活中是不需要都是实话的,说实话不等于就是诚信。有的时候,有善意的谎言,也有出于礼貌性的拒绝。比如说别人约我去吃饭,我很不愿意去,当然我也可以说,我就是不愿意去,但是很少人有这样说,会得罪朋友。你可能会说,我今天有约了,我今天有安排,其实这样很自然。当我们说的跟生活中的对不上的时候,我们要求孩子,只要说话就是实话,而事实上我们又经常这样去运用,那么孩子就很奇怪,他们就不信任我们,我们的沟通就很少。

缺乏“信”的教育表现

担心=关心+不相信

唠叨

过多的教导

控制

只要我们真正做得到,我们真的能实现得到,孩子一定信。现在说说缺乏“信”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担心。所有人都需要被关心,但是没有一个人需要被担心,因为担心在关心的基础上加了不信任,不相信。

“我担心你”,你担心我等于不相信我。唠叨。唠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说次数多了。对一件事情说的次数多了,就是认为自己说一遍不够。不够怎么办呢?那只能不停地说。其实,怎么就不够呢?过多的教导、控制,都是缺乏信任的表现,一旦缺乏信任,就发生问题了,就不容易沟通,不容易刺激,因为你不相信他,他就永远不能去成长。

相信什么

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孩子会自己学习和成长

孩子天生是向上的

那么相信什么呢?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没有一个孩子是前生注定的坏孩子,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要讨父母的厌,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绩好,没有一个孩子不进取,没有一个孩子不能够自己成长,没有一个孩子不是天生向上向善。他为什么出现一些不好的表现?是因为他的生命力被扭曲。

孩子没有做好(当孩子犯错时)

他还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告诉他就好了。

他还不会那样做,我们教给他就好了,而且允许他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他不愿意做,那么我们就了解为什么,适情而定。

我们上半节讲,《和甘伯伯去游河》这本书的作者约翰-伯宁罕,他本身就是一个“坏”孩子,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调皮捣蛋的孩子。他的父母把他送到了夏山学校,到了夏山学校之后,校长从来不批评他。他做错事情了,校长还会给他机会,下次还是让他来做,这就叫信任,而信任的背后是爱。很多孩子为什么爱闹,为什么调皮?其实他就想确认你的爱,他想引起你的关注。有的孩子渴望被父母打,因为打也是跟父母之间的联系,“他打我也是因为他眼里还有我”。最可怕的就是被遗弃,所以孩子们的恶作剧往往是吸引注意的特别方式,如果他感到被关注,被重视,爱他,他自然就好了。人们形形色色的行为背后是希望享受着爱或者关注。所以我们内心要相信孩子“自己可以”,然后才能给他机会,才能不去给他们限制,不去控制,不去为他担心,他自己就更没有压力了。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想想他为什么犯错?他不知道怎么做,那就让他做,他不知道你告诉他就好了,没有必要批评;如果他还不会那样做,我们就教给他,而且要允许学习的过程。然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愿意做。他为什么不愿意做呢?卡在哪儿?他的渴望是什么?他心里想要的是什么?这恰恰是我们了解他的一个机会。我觉得当我们这样跟孩子相处,老实说是非常享受跟孩子相处的这样一个过程,我也非常享受这个工作,因为我真的觉得每个孩子都好。亲子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有主见,其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父母们不够信任孩子,对孩子不够放手,因为若是父母们不信任孩子,他们就永远的不能够去成长,所以说为了孩子的未来更加美好,就敬请家长们多了解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吧!

zj09.com小编推荐

冬季宝宝与夏季宝宝的区别?(圣诞节亲子教育指导)


前言:现在都讲究优生优育,小夫妻们对于造人的计划也很重视,但是妈妈们对于这一方面了解的多少呢?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此方面的相关知识吧,相信对于你们的“造人”计划很有帮助!

“冬宝宝”和“夏宝宝”有差异

育儿专家所在的儿保科经常要接触到各个月龄的孩子,她会给宝宝们做一个生长发育的筛查。在长期的筛查过程中,育儿专家发现,冬天和夏天出生的孩子在运动能力上有一定差别。

“接触的孩子多了,我就想找找看有什么规律,也好提醒一下家长。”育儿专家将每年出生于12月至次年2月的宝宝界定为冬天出生的宝宝,出生于6月至8月的宝宝界定为夏天出生的宝宝。她分别选取了各200名出生无异常的6月龄宝宝,进行对比研究。

“6月龄的宝宝,开始显现出各个大运动能力,所以我选取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对比。”育儿专家说。

育儿专家对这400个孩子进行了运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智力的对比,发现在这三方面能力上,冬天出生的宝宝都要略高于夏天出生的宝宝,特别是在翻身、蒙脸、方木换手等能力上,冬天的宝宝通过率要比夏天的宝宝明显要高;在拇指和其他指取小丸、叫爸爸妈妈无意识这两方面,冬天出生的宝宝分别有1.5%和2%的通过率,而夏天出生的宝宝则均为零。

冬夏差异

和家长养育方法有关

“我做这个对比研究并不是说冬天出生的宝宝比夏天的聪明能干,只是想通过这个对比,提醒家长改变一些错误的养育方式。”育儿专家说。

在运动能力上像翻身、独坐等大运动能力以及抓取小丸等精细运动的发育,和家长是否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有关系。冬天出生的宝宝,到6个月的时候,刚好是夏天,孩子穿的比较少,运动的束缚也比较少,适于进行大运动能力的锻炼。而夏天出生的孩子,到6个月的时候,刚好是冬天,穿的衣服比较多,运动的束缚就多,锻炼的机会非常少。

“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都比较好了,有空调,冬天的时候,可以把室内温度控制好,让孩子少穿一些衣服,多放在床上,让孩子做一些自由运动。”育儿专家建议。

发展大运动能力,家长需有意识引导

孩子的大运动能力和精心运动的能力,和家长有意识的引导也很有关系。比如抓取小物件的能力,许多家长都喜欢直接把东西塞到宝宝的手里,就觉得宝宝会抓东西了,其实这是错误的。

正确的做法,应当把小物件放在宝宝身边,或者先去逗引宝宝,然后让宝宝主动抓取,才能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抓取能力。

而像抬头、坐、爬以及站等大运动能力,育儿专家建议家长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虽然从发育上来说,一般3个月的宝宝会抬头,6个月的宝宝会坐,9个月的宝宝会爬,1周岁的宝宝会站,不过这个标准不是绝对的。育儿专家建议家长,如果发现宝宝有某个动作的苗头,就可以尝试引导,对宝宝的发育是有好处的。

“到了每个阶段孩子没有做到相应的大动作,尚未有证据表明以后就会有欠缺。不过在3周岁内,进行有意识的锻炼,对宝宝大脑发育有良好的刺激作用。”

本网站小编总结:由以上的我们可以看出,冬季出生的小宝宝,要比夏季出生的宝宝运动力强,智力也略胜一筹,但是这只是针对于6月龄宝宝的调查,宝宝们的运动能力及智力还与家长们的养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孩子的情商要如何教育(冬季亲子教育指导)


前言: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小孩子们也是一样,但是许多的小孩子常常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就需要家长来教育了,以下就让我们具体的来看下如何教育孩子的情商吧!

低龄儿童不在乎阅读的方式,也不在乎流出的鼻涕有多难看。但五六岁的孩子就开始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自己需要采取的应对方式。尴尬、笨拙、内疚、忌妒和寂寞等不熟悉的感情会困扰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甚至给他们带来恐惧。

五六岁的年龄阶段是人生中更多地了解感情的最佳阶段。心理学家认为:在幼儿园里,老师鼓励孩子们自律与相互合作很重要。对孩子来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他们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感情。亲子网

受到父母情感教育的儿童,举止更得体、能在烦躁时克制自己,而且注意力更易集中、能在交往中形成友好的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也更好。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也正在发展与朋友密切相处的能力,这也将对孩子的成长有长远的影响。研究表明,五岁时能体察到他人情感的儿童,四年以后也很少会在行为或学习方面出问题。因为要理解别人的意图,首先就要意识到自己的感情。

父母们应该怎样教孩子培养感情技巧,为孩子的生活提供有益的帮助呢?中国早教网专家们提出了如下策略:

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样做可以向孩子表明,感情是重要的,值得探讨。你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对明天的演讲,我感到很紧张。我觉得散步会让我放松一些。”

全面地关注孩子的所有感情。

关注孩子微妙的感情波动,如失望或担忧等,在他们体验到这种感情时帮他们识别不同的情绪。

善于理解。

向孩子表示你能真正理解他的感情。对于他的忧虑或怒气,你可以平静地表示没什么大不了的,从而帮助他冷静下来,但这样做可能会让他怀疑他判断自己感情的能力。

说明消极的感情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亲子教育

你可能没法准确区分如下感情:生气、忌妒、贪婪和不礼貌。你可能会说:“我明白,在公交车上小朋友不愿和你坐在一起,让你觉得受了伤害,觉得寂寞了。”然后再解释说,“不过,忿忿不平地叫他的名字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你还有不同的办法吗?”

描述感情。

可能你要会花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发现,孩子的动怒是因为别人不让他休息。但你让他学会对自己的感情加以描述有助于他找到自我控制的感觉。当您的孩子使用一个单词来描述自己的感情时,就表明他的两个脑半球都在工作,并可以帮助她将注意力集中到所处的情景中,并冷静下来。

建立感情词库。

如果教会孩子明白一些具体的词汇,如'失落'、'内疚'或'孤立'等,有助于你的孩子从一种混乱的恐惧感情状态中走出来,进入正常的可以说明白的生活状态。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情,孩子能更好地与人交流。有时他也会自言自语,自我安慰:“小鹏想让我忌妒他,我才不呢,我要离开这里。”

引导孩子找到解决方案。

孩子一旦了解到他感情的来源所在,感情的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他可能会认识到自己感觉寂寞的原因是小朋友不愿和自己玩,而不只是自己感觉“很糟”。你可以帮助孩子寻求下面的解决方案:让他给朋友打个电话,或者去拜访邻居。他下一次感到寂寞时,就可能会利用这些思想来解决问题,不再需要依靠您的帮助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越来越多的家长们注意到了培养孩子不仅仅是要开发他们的智力,更加重要的还要培养孩子的情商,随着孩子们逐渐的长大,他们的感情生活也变得日益复杂,适当的感情教育会对于孩子的交友、言行举止、学习方面等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不可缺失的父爱(冬季亲子教育指导)


前言:现在的家庭犯的最大的育儿错误就是分工不明确,最多见的就是妈妈管着孩子的一切,爸爸负责养家,育儿专家指出,这是一种最不合理的分配方法,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父亲在孩子的生活中占什么样的角色!

一、有利于孩子的心智发育。

许多调查材料表明:缺乏父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发育要差。父亲长期不在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据研究,一天与父亲接触至少两个小时的男孩子,和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子相比,前者不仅更聪明,而且人际关系处理得更融洽。亲子网

二、有利于孩子人格健全。

母性教育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全面的。母亲的细腻、温柔、善良,有利于孩子“柔”的性格成长。但父亲的勇敢、坚强、果断,有利于孩子“刚”的性格形成。刚柔相济才是健全的人格。有人认为男孩子由父亲带,女孩则应该由母亲带,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如果只实行母性教育,那么男孩子就很难以父亲为楷模去开始他男性生活之路;女孩子就很难了解男性的生活状态

三、有利于孩子对生活的全面体验。

如果一个人,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只生活在男人圈或女儿国,他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全面的。一个人形成畸形性格,与他儿童时期对世界的片面观察有密切联系。母亲更容易溺爱、迁就孩子。父爱则相反,是一种深沉、严肃的爱,父亲更多地考虑孩子的未来。失去父爱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意志薄弱;长大以后,碰到一点问题都会不知所措。

至于父亲怎样教育孩子,我认为主要做到:以身作则,创造环境,沟通交流,期望鼓励。

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造环境则没有引起很多人足够的重视。孟母三迁,讲的就是环境的重要。很难想像,一个在麻将桌旁长大的孩子,以后不爱打麻将。经常和孩子交流沟通,培养孩子的交际、表达能力和民主的习惯。成功的人都是鼓励出来的,也是父母期望出来的。亲子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教育小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双方共同的协助,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的推给父母这是一种很错误的做法,希望家长们在看了以上的文章之后,能够明确的分工,不要将责任全推给了家长!

如何让亲子沟通更有效


停止喋喋不休地重复你的那些说教吧,遵从下面的建议,你的孩子也许会更专注于你和他的谈话。

“在学校和家里,学龄期的孩子们都已经厌倦了集中注意力去听你对他的谆谆教导,他们更愿意自己决定该听些什么”,多瑞恩·米勒,身在纽约一所大学的家庭教育专家这样说。但是,你确实需要你的孩子认真听你说,所以你必须仔细地规划该如何把你想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传递给他,从而避免你们之间的无效交流。当然你也可以试试以下那些方法,防止你的孩子对你的话“置若罔闻”。

别一下子发太多指令

孩子的大脑只能处理这么多的信息,别用过多的琐碎的细节冲击他——“关上电视,然后上楼,别再像现在这样了,去刷牙,梳头发”——他或者她不会记得两点以上的东西。但是又得避免信息不够明确——“准备上床”——因为这样的结果是,她不会太把你的话当回事,或者她仅仅只是坐在电视机前什么也不做,就为了准备上床。

其实,你可以把你的要求分成两个部分,米勒建议,你可以说,“这个节目结束时,你该关电视机,准备上床”,然后他关了电视机的时候,你可以再说一次:“亲爱的,现在该去洗漱了。”

谈话应该直接而有效

当你在一个话题上喋喋不休的时候,你的孩子一定会把自己的耳朵“关”上。比如,你对他说:“亲爱的,我们要去公园和朱莉碰头了,然后我们要去爬山,所以我们出发前,你该把你的那双凉鞋换上。”他很可能仅仅是听进了那句,我们要去公园和谁碰头了。所以,你应该直截了当:“亲爱的,换上那双凉鞋吧,这样我们才能去公园玩。”

当然如果你不是仅仅关注他是不是在听,他也许会听得更好。比如看着他的眼睛,或者是拍拍他的肩膀,这样的动作可以使他能够更集中注意力在你讲了些什么。芝加哥的一家儿童与家庭教育中心负责人玛格丽特·尼可尔斯博士这样建议。

当一位妈妈要确认她6岁的女儿是不是听到她说了什么话的时候,她常常会叫她重复一下她听到了什么,“过去,每当我说一些规则,比如不可以在卧室里吃东西的时候,她总是说,我知道了,然后一旦她破坏了规则,我批评她时,她又总是抱怨,我根本就没听到你说呀。”

别像破录音机似的重复

如果你意识到你总是在重复同样的话时,那么停止吧。因为这样孩子会习惯于直到你说到一定的遍数时才对你的话有所回应。“你的话会变得毫无意义,而只是一种背景声音”,尼可尔斯博士说,你孩子的老师就不会花费一整天的时间,仅仅是重复她的话,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呢?一旦你的孩子发现,你说什么都很明确,并且是权威的,那么他会更加愿意听进你说的话,并且按照你的话去做。

给他一些明确的指示,最好不要超过两次,而且一定要确认,一旦他没有遵守你们之间的约定,那么会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比如,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把他的玩具收拾好,那么就告诉他:“请你去房间里,把你的玩具收到你的柜子里。”并且确保,一旦他没有收拾好,那么这一天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将不会被允许再去玩他的玩具。尼可尔斯博士建议。一旦他还是把你的话当成耳边风,那么直接把那些他随便乱放的玩具没收吧。当然,一旦他在你第一次提出要求的时候就遵守了你的规则,那么也要告诉他:“谢谢你接受了我的建议。”这会给他更多的正面激励,使他下次也会对你的话更注意。

孩子的耳朵也需要放松

你的孩子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听你或者老师或者其他的人谈话,因此,对他来说,再继续“收听”父母的说教是很累人的,甚至是很让人反感的一件事。有时候,孩子们的耳朵也需要一些乐趣。让孩子们能听到更多有意思的东西,这样也许会让他对你的“说教”不那么反感,比如带着孩子去散步,去公园里玩,让他能够听听鸟叫、虫鸣、风吹过树林的声音,或者是踩在草地上小草的声音。或者和孩子一起听听音乐讨论讨论音乐,让他们的耳朵能够“换”个“频道”,那么对你的“说教”效果会有提升。

听孩子讲话也很重要

你也许会觉得你一边看新闻或者一边在打字的时候,对孩子说的话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你的孩子看到的却是,我的妈妈并不太在意我说的是什么。如果你不关注别人说的什么,那么他为什么要关注你说了什么呢?“我们研究发现,即便是幼儿园的孩子都会注意到,成年人并没有集中注意力在和他们交谈”,一位学者这样说。

当然,并非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但是,至少在你们交谈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在你们的谈话上。这意味着,你们可以一边吃饭一边谈话,但是你不能一边看着电视,一边上网或者一边写文章,一边听你的孩子告诉你,他在学校里的一天是怎么过的。在他谈话的时候,你不能分散你的注意力,当然如果你能够及时提问,那么效果会更好。“孩子会觉得他受到了关注,而且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如果你真的能够花费时间听他们谈话,那么他们往往会给你同样的回报。”

幼儿童年需要那些玩具(冬季亲子教育指导)


前言:市场上的许多玩具让家长们感到是应接不暇,平时家长们也常常不惜高价为孩子玩一些新鲜稀奇的玩具,但是对于孩子童年究竟需要那些玩具,家长们是否清楚呢?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6个月:宝宝对球的兴趣,一方面是专心地凝视这个圆圆的东西,另一方面是享受触摸、抓拿球的乐趣。所以,爸爸妈妈不妨给宝宝准备一些外型可爱又有不同质感的球,比如由不同材料拼接而成的布球,或者上面有小结的按摩皮球等。

12个月:此时,宝宝喜欢和你在地板上相对而坐,一起玩滚球的游戏。再过几天,他也许会具备扔球的能力,当然,都是无目的和目标的随便扔。但是他却不厌其烦,所以你也要准备足够的耐心帮他捡球。

18个月:大多数妈妈都觉得这段时间,自己更像为一个手球运动员做陪练。没错,宝宝现在已经是扔球的高手,技术熟练,而且很有力度。他不仅喜欢将球举过头顶再用力扔出去,还喜欢和你一起玩互相传球的游戏。亲子网

2岁:宝宝的投掷越来越精确了,现在他要开始一项更有难度的练习——用脚踢球、传球。重心低的优势,让他具备了足球运动员应有的素质,所以踢球这件事他很容易就能搞定,而且越踢越带劲。看来你这个陪练也要跟着换一下运动项目了。

3岁:你的运动小英雄已经有能力玩正规的足球或篮球了,有些宝宝还能准确地将球踢进球门。天气好的时候,不妨带他去运动场一展身手吧。

安全提示:对喜欢把手里的东西放到嘴里尝一尝的宝宝来说,那些颜色鲜艳、弹性十足的橡胶气球,或者晶莹透亮的玻璃球都不适适合他玩。任何直接小于4厘米的球类,都有引发异物窒息的可能,所以最好不好给宝宝玩。

补充说明:到了18个月时,宝宝能分辨出真实的球和图画中的球,小手指着书上的球,偶尔还能说出“球”。

积木

6个月:宝宝喜欢用嘴“品尝”积木,咬一咬、嘬一嘬,“嗯,原来积木和奶瓶的味道不一样。”除此之外,拍打和紧紧握住积木也是他喜欢的玩法。

12个月:他有了新发现——将两块积木撞击在一起就能制造出声音。他还喜欢制造一些惊人又恼人的举动,将你刚刚搭好的积木大厦,轰地一下推到,然后再露出一个“我多棒”的微笑。

8个月:堆积木表演开始了,虽然不是什么高楼大厦,但宝宝凭自己对平衡力的掌控和理解,已经能将2~3块积木罗在一起。你可不要嫌弃他建造的楼房太矮,更不要为了制造高楼大厦就硬逼着他再码高一层,因为好戏还在后面呢。

2岁:现在,宝宝的建筑物越来越高,他对平衡问题的协调也越来越好,他已经能胜任堆起4~7块积木了。另外,他还能将不同种类的积木按照形状和颜色分类,即使是特殊形状的积木,他也能分辨出出来,比如船型、汽车型、动物型等。

3岁:宝宝能用积木打造出越来越多的建筑物,这可能他通过自己的创造力构建出来的类似真实世界的模型,比如城堡、桥梁,还有隧道。所以,你不妨多带他到外面看看,为他提供一些素材。

安全提示:质量好的积木应该是由坚硬的木材制成的,比如枫木和榉木,因为这些木材即使用过一段时间也不容易出现裂纹、凹陷或者脱落碎片。另外,宝宝玩积木的时候你要在旁边监督,尤其是大一点的宝宝,不要让他有机会把这些木块当成武器伤害自己或攻击别人。

补充说明:有研究显示:宝宝和父母一起玩时,要比他独自玩耍时,花费更多时间在研究和理解物体之间的组合和构成,所以,当宝宝摆弄积木时,妈妈最好也跟着他一起玩。

蜡笔

6个月:对这个年龄的宝宝来说,玩蜡笔有点为时过早。

12个月:宝宝能做的是用他的小手捏住蜡笔,然后乱涂一起。对他来说,此时画画可能并不是他最感兴趣做的事,与此相比,捏住蜡笔,再用它弄出点东西才是让他兴奋的事。所以不妨给他准备一些好抓、好握的蜡笔,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18个月:当宝宝看到你写、画的时候,他就会立即模仿你。再加上多数宝宝在这个时候学会了走路,所以经常会出现墙上、床单上被他画的到处都是。不要为了这个责怪宝宝,他只是在给自己练习的机会,如果怕麻烦,你可以给他买一些可以洗掉的蜡笔。

2岁:这时候的宝宝,很乐意独自一人静静地坐着,守着一摞纸和五颜六色的蜡笔,开始涂鸦。他的画(也许都不能称之为画)没有流畅的线条、没有构图,甚至没有颜色的选择,但是这就是他的画。你需要做到就是欣赏和提供必要的工具。

3岁:宝宝的艺术才能开始爆发了。他能照着样子画出圆形、十字型、方形,甚至画出人身体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部位。3岁的宝宝能认识3~4种颜色,有些宝宝还能照着样子写出几个英文的大写字母。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你可以教他认识更多的颜色,多给他一些画画的机会,让他更加熟练。

安全提示:为宝宝买蜡笔时,最好选择正规的、口碑好的品牌,确保蜡笔的制作原料是无毒的材料,比如石蜡。

补充说明:研究显示,训练大一些的宝宝使用蜡笔,对他以后学习使用铅笔写字有促进作用。

毛绒动物玩具

6个月:无论哪种材料做成的毛绒玩具,宝宝都喜欢用手触摸、用嘴“品尝”它们。

12个月:无论到哪,宝宝都喜欢带上他的特殊的好朋友,还不时地给予拥抱。到了这个年龄,有些宝宝非常依赖他的毛绒玩具,甚至要和它们一起上床睡觉。

18个月:面对着和动物毛绒玩具,宝宝想要和它们对话,于是便模仿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叫声“嘎嘎”、“哼哼”“汪汪”。不管怎样,这表示他想了解更多关于朋友的信息,那么你不妨给他将一些和动物有关的简单的图画书。亲子教育

2岁:这些快进入幼儿园的宝宝,整天忙于一些简单的假扮游戏,当然是跟他的毛绒玩具朋友,比如带着小狗迪迪去散步,给小熊泰迪喂饭,总之宝宝不亦乐乎。

3岁:就这些毛绒玩具,宝宝开始展现他独特的创造力和幻想力,比如小熊泰迪一下就变成了恐龙、小鸭子古奇长了一对很大的翅膀,飞到月亮上。多可爱的故事啊,坐下来耐心地听他讲完,在恰当的时候问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安全提示:在小熊泰迪以及和它类似的毛绒玩具身上,可能沾满了细小的灰尘或其他容易引起过敏症的物质。为了避免宝宝出现呼吸道或皮肤过敏症,就要定期给它们洗澡。

补充说明:很多妈妈担心孩子对毛绒玩具过于依赖,其实这种担心没必要,因为大多数宝宝到了3岁,便对毛绒玩具失去兴趣,他们更喜欢那些可以活动的玩具,而不是只坐在那一动不动的毛绒玩具。

简单的拼图

6个月:宝宝喜欢把一片拼图从一只手递到自己的另一只手,要不就是放到嘴里,就像对待他喜欢吃的饼干。

12个月:到了这个年龄,宝宝的兴趣从一片拼图转到了拼图板,端起拼图板,轻轻地一翻,所有的拼图片就都散落在地上。如果是装在盒子里的拼图,宝宝还会用小手捏住盒子的把手,把盒子打开,然后从里面拿出一片拼图。

18个月:在你的帮助下,宝宝能把一些大片的拼图放在相应的位置上。

2岁:宝宝现在能完成一些简单、基础的拼图,这些包括:把你挑出的蔬菜或动物形状的拼图片整齐地放到相应的洞的。到现在为止,他能完成三片一套的拼图。

3岁: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地提升,所以他能处理一些有难度的拼图,比如图画背景的拼图,或8片一套的拼图。

安全提示:定期检查拼图片上的木钉(至少给宝宝玩之前你要检查一遍),确保它们的牢固,脱落的木钉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异物窒息。另外,木质的拼图还要确保它们是无毒的。

补充说明:有些宝宝会饶有兴致地花掉一下午的时间来玩拼图,但有些宝宝却不喜欢拼图,觉得它就像妈妈的电话本一样不能理解。我们要告诉你的是:这种差别宝宝们的智力发展无关,而是取决于他们天生的气质类型。所以,让宝宝玩他喜欢玩的玩具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音乐玩具

6个月:如果把一个玩具小鼓放在宝宝身边,他会兴高采烈地用手拍打。其实,就音乐感觉来说,这个行为没有目的性,但却反应了宝宝在这个时期上肢运动发育的特点。

12个月:宝宝开始热衷于敲打任何可以发出声音的东西,其中包括:玩具小鼓、玩具木琴、瓶瓶罐罐,甚至锅碗瓢勺。制造声音让他体会了自己的本事,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体现,所以请忍耐这点小小的噪音,毕竟这只是暂时的。

18个月:宝宝可能会跟着音乐拍手,但是不要期望他此时就拥有精确地节奏感。对待乐器玩具,他可能还不知道它们的真正用途,于是便采取手脚并用的玩法,或者伴着音乐节奏把鼓槌当指挥棒,再或者捧着小鼓胡乱摇晃。

2岁:小手在钢琴键盘上乱拍一起,手指胡乱拨弄着吉他弦,用力地敲鼓,这些都是2岁的小音乐家们的正常表现,他只是在看到大人们使用乐器后,便跟着模仿一下。虽然声音不太悦耳,但毕竟动作已经到位了,还能要求他怎样呢?

3岁:如果宝宝有音乐上的天赋,那么他可能在未经过指导的时候,就出其不意地出现对嘴吹的乐器的天赋,比如会吹口琴。

安全提示:为宝宝购买乐器类玩具时,要确认它的表面使用的是无毒的涂料。因为偶尔,你家的小莫扎特也会用嘴体验一下这些玩具,即使是小鼓或者小钢琴,他也不会放过。

补充说明:研究发现,早期的钢琴课程能联系到空间技能的发育,这包括对数学和几何学的理解。

本网站小编总结:玩对于幼儿时期的小宝宝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能在玩的过程中去探索世界,学会掌握爬、走、说话等等的技能,真正经典的玩具大多数都是万能的,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与它们玩,做为家长学会为孩子挑选玩具很重要!

学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冬季亲子教育指导)


前言:成功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们全面的了解孩子,包括其性格、爱好及各个方面的习惯等等,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上,了解孩子心理的家长并不是很多,以下就由育儿专家来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吧!

“狼爸”教育子女或养成不良人格

“身为人母人父的愿望是相同的,都希望孩子的未来幸福,但应试教育却让一部分家长觉得培养孩子进入名牌大学就一生幸福了。”敖主任认为,如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使家长尝试“虎妈”“狼爸”式的教育,虽然这种残酷和枯燥的教育方式达到了一时的目标,但同时也为孩子形成不良人格打下了基础,“这将会摧毁孩子一生美好的心境,与我们希望孩子未来幸福背道而驰。”她说。亲子网

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对各界名人进行了广泛调查后认为,个人事业上的成功15%是由于他们卓越的学识和专业技术,85%靠的是人格心理素质。所以说“人格决定命运”,除才华和机遇外,人格是决定人的一生成功与否、快乐与否的关键因素。

民主教育让孩子更“积极向上”

“孩子不但有身体的成长还有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完善。”敖主任提醒家长,0岁—6岁是人格形成的黄金时期,健全人格的培养应从幼儿抓起。人格会受到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需要强调的是,家庭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研究发现,以“狼爸”为代表的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易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但也不能过于放纵教养,否则孩子易形成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自尊的性格。

敖主任推荐的教育方式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家长要做孩子的知心大朋友

您可能有过这种“家教”的经历,家长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的行为特点给予批评、拒绝、压制或惩罚“女孩子不要那么疯,丑死了!”“这些东西是女孩子玩的,你是男孩子,羞不羞!”“别闹了,静静地坐那儿才是好孩子!”敖主任说,时间一久,孩子的人格就分裂成了两部分:一个是受到父母和社会赞同和强化的部分,所谓“光明面”,另一个是受到父母否定而被压抑下去的部分,就是“阴暗面”。从此,孩子形成了单一、片面的人格,不再是一个拥有完整自我的人。“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十分爱玩的,通过家长的严格教育形成了刻板的性格,成年之后就会十分古板、固执、以自我中心、缺乏同情心等,虽然在工作上具备很大的优势,但通常会情感冷漠,甚至不近人情。”她说,这些都是“狼爸”教育方式所培养出的典型人格。亲子教育

家长既不能采取“狼爸”式教育,又不能过分溺爱,到底该怎么做?敖主任建议,家长要掌握家教艺术,根据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和习惯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才能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平时,要关爱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孩子做平等的朋友,共同讨论研究问题。“千万别除了分数就对别的不闻不问,发现异常更得及时谈心,更不要采取棍棒教育。”她说,功夫在平时,以免使心理问题久聚成疾积重难返,影响孩子的人格发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我们都知道,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幸福,但只是有的时候表达的方式不正确而矣,心理专家指出,做为家长,要学会呵护孩子们的心灵,给予孩子健康人格形的环境,这样才可能使孩子们幸福一生!

隔代教育有效沟通的六要素


隔代教育是中国当下国情催生的一大特色,说起这个相信很多宝爸宝妈都感慨颇多。“对孩子过度保护”、“什么都不让孩子自己动手”、“无限制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相信每个妈妈都能有一堆不同于老人的育儿理念,最发愁的还是如何和老人沟通。不说吧,内心实在是觉得无法赞同;说吧,老人不一定能听进去,关键心理上肯定不舒服。这可如何是好?不妨试试以下的六大沟通技巧。

1.亲切地说

不论对父母还是公婆,年轻人都要心怀尊重与感恩。俗话说“老马识途”,老人的人生经验总有值得学习的,需要尊重;辛劳了一辈子,晚年还要来帮着带孩子,需要感激。

想给老人提建议,晚辈不妨先甜甜地叫声“爸”、“妈”,或者送他们一些小礼物,再轻描淡写地谈事情。老人往往不好意思反驳,觉得这些小事儿和晚辈的孝顺比起来不算什么,很容易接受和改变。

2.有重点地说

朋友跟我抱怨说,女儿病了,请老妈来帮忙。早上跟老妈嘱咐得周到详细,几点吃药、几点喝果汁、几点吃午饭……可晚上回家一看,老人给孩子吃错了药,果汁还剩了半瓶。我告诉他,跟老人说话要有重点,否则老人会觉得繁琐、记不住,甚至觉得自己不被信任而生气。

叮嘱老人,挑最重要的事说就可以了,比如一天三次吃药,这样老人就不会因为事杂而混乱了。

3.找“权威”说

老一辈人往往相信“权威”。

这个“权威”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书本或老人认为“权威”的人。比如,老人一定要把食物嚼了喂孩子,儿女提意见,老人往往会反驳:“你小时候就是这么被我拉扯大的。”

此时,如果换成一个来家做客的护士朋友说句话,就可能让老人改变观点。再如,女儿的话老妈可能听不进去,可女婿来说,丈母娘就很容易接受。

小区里其他家长的育儿经往往也能成为老人的“权威”。究竟老人信哪一套,因人而异,还是看性格。

4.在适当场合说

想对老人提意见,最好别当着孩子、家人、邻居、医生等的面。老人往往很要面子,被当众一说,会觉得很下不来台,不但不会改,还会更加固执。老人特别高兴时也不适合说,否则让人扫兴。

散步、睡前看电视时,成功说服老人的几率会比较高。

5.让第三代说

不少老人往往振振有词,让子女无可辩驳。此时不妨先顺着他的意思,等“谋划”一番后,让孙辈来说。比如通常老人惯孩子,总带他们去吃垃圾食品,儿女可以给孩子多讲吃菜好的故事,如小白兔吃萝卜所以跑得快,山羊吃嫩草所以爬山高,大力水手吃菠菜所以有力气……不露声色地“策反”孩子,孩子也会主动要求吃“菜”,老人自然就“投降”了。

6.借自己的缺点说

和老人在育儿观念上有冲突,不妨反着说,即告诉老人如果不怎样做,孩子就会变成她不希望看到的那样。对公婆可以用自己当反面教材;对老妈可以“牺牲”老公。

比如告诉婆婆:“我妈惯着我吃糖,所以现在牙齿老疼。”

对老妈说:“你看孩子爸懒得啥也不干,都是婆婆小时候给惯的。”注意别反过来说,否则就如同指责老人在教育自己子女上很失败。

假如上面几招你都用遍了,老人还是不听。此时试着想想,老人的观念或许并不是全无道理。毕竟,在爱孩子这一点上,你们是完全一致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