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受迫于新时代的发展,现在的父母们对于孩子的要求都比较的高,从而无形之中给予了孩子很大的压力,使他们的生活失去了童年本应有的彩色,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压力对孩子所造成的伤害吧!

家长们为了将来的“小升初”、“初升高”,以及最后的高考,在“幼升小”时便开始发力。新学年开始,不少幼儿园大班都会流失一部分孩子,这些孩子纷纷进入“更能教知识”的学前班,或者一些培训机构的幼小衔接班。

家长们在孩子升学环节上神经紧张、较真使劲,是被升学过程中的连锁效应牵着鼻子走的结果——好幼儿园成了好小学的嫡系,好小学又成了好中学的定向招生对象,重重压力之下,家长们把“拼孩子”变成了一项艰巨的事业来完成。一定程度上说,以“幼升小”为代表的升学暗流的涌动,是一场抢占优势资源的暗战,而且是持久战、攻坚战。

鉴于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等原因,家长们不惜让孩子提早退出幼儿园,及早投身到正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去,可幼儿园毕竟是幼儿园,它与学校教育有着不同的参照系,学校里标准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就像统一的标尺上的冰冷刻度,一量便见短长,单一的量化评价让孩子失掉了多元发展的可能性。

在本不该如此匆忙的年幼时光中,孩子们在各种被催促、被提前、被竞争的无奈里,最终沦落到被透支……满载沉重气息的漫漫竞争之路就这样过早地开始。

面对这股汩汩暗流的涌动,一方面,在学校的分级评价标准上做减法,例如可以尝试借鉴西方一些国家推迟对小学生理论知识教育时间的手段,把更多的小学办成拥有自身特长特色的小学,使小学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基本功能,将传授道德、艺术熏陶、文化教育三项功能并重;

另一方面,在孩子的能力素质评价标准上做加法,开发更加多元的评价方式和考核标准,积极探索更广泛开放的教学和实践模式。在中学与大学教育的正统性尚坚不可撼的今天,把小学教育作为一个良好的教育试验平台加以利用,不失为一个对当下国内教育进行大胆改革探索的合适的切入点,一个缓释升学焦虑较为可行的出发点。

“幼升小”暗流,宜疏不宜堵。只有摸清暗流之源,才能还孩子们一个清静的童年,但愿一加一减之后,孩子们能将快乐的幼儿园时光从容珍藏,微笑信步走进学校的大门,而不是被所谓的希望与期待裹挟,迈着匆忙沉重的脚步推搡而入。

本网站小编总结:现在的家长们用尽各种各样的方式与途径使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就开始为小朋友们加压,育儿专家指出,无休止的施压只会造成后果不堪设想,但愿父母们都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请勿小看了幼儿(亲子教育专题)


前言:当被问到有关爱孩子的问题时多数的家长们都会说出自己是如何的疼爱孩子等等,但是他们是否就真正的懂得如何去爱孩子呢?教育孩子你希望他们将来能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精英教育并非爱的全部

“你最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育儿专家给出了两个假设:是高智商、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业的精英人才,还是更加倾向于培养他诚实善良、坚强向上的健全人格呢?面对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也许在许多父母看来,竭尽全力给予孩子精英教育,让孩子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就是爱,但在育儿专家看来,人的成长是生理、心理共同成长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智力发展。所以家长应当选择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让孩子能够体会到父母的爱。

不要把孩子当成“小屁孩”

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爱,那么家长就不能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现实生活中,家长总习惯于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问题,于是也常常遭遇“好心当成驴肝肺”的尴尬与委屈,其实化解并不难,关键就要看家长是否能勇于改变自己的观念,俯下身子,用孩子的语言与他们交流,更重要的是相信孩子,不要把孩子当成“小屁孩”,要相信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亲子教育

爱要大声说出来

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含蓄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同样如此,但育儿专家却希望在场的父母,大声说出自己的爱。在活动现场,鲍老师与各位家长分享了几句建立和谐亲子关系很有“威力”的话语:我爱你;你是可以的;我欣赏你(某个行为);在我心里,你就是最好的……找到孩子的优点,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当孩子表现出来的时候,不用吝啬对孩子的赞美,这对强化孩子的自信非常重要。语言是亲子沟通的窗户,作为父母,不要吝惜我们的赞美与肯定,将喋喋不休的述说转变成孩子能够理解接收的爱,用爱守护你的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

本网站小编总结:天下的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父母们所发出的爱的讯息是否与孩子在同一频率上呢?希望家长们在向孩子表达爱的同时都能够多考虑下自己的方式是否正确!

不做替代孩子成长的父母(夏季亲子专题)


前言:替代孩子成长是指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甚至早早的为孩子规划好了他们的人生旅途,这样的教育是否对孩子是有利的呢?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记者采访家长们的相关内容吧!

啃老族是父母在“爱”的旗号下一点点培养出来的

记者:“家长教育”与“家庭教育”显然不是一个概念,我们的家长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萧斌臣:家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概念不同。家长教育,意味着中国的家长需要学习。家长教育和家庭教育、孩子成长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问题。

现在的家长对于教育的理解过偏,过多干涉孩子的教育,也就是所说的“替代成长”、“包办教育”,孩子本应该有的全面成长被家长代替了。

“替代成长”、“包办教育”,既是当下人才选拔制度催生的一种必然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家长曾经接受的教育的传承,因此很多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不对的。告别替代成长,首先要改变的是家长。

记者:家长包办孩子教育的情况,有愈演愈烈之势。

萧斌臣:改革开放后,出现了一部分全职太太,她们回归家庭事务,完全以孩子的教育、成长为中心。但是,这些家长又因为爱孩子,包办了孩子所有的事情,结果是孩子成长每个阶段的独立习惯被剥夺。因为家长觉得成绩比一切都重要,孩子只管学习,其余一切都由家长代替,帮忙解决。亲子网

即使是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都不一定能够适应独自生活。为人处事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都有欠缺,个人往往不能很好适应社会交往。结果往往依赖父母,形成“啃老族”,而这是父母在“爱”的旗号下一点点培养出来的。

我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至少要让孩子能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一个“啃老族”必然会影响一个家庭,对家庭来讲,是悲剧。此外,还会造成社会的负担,这就是个大问题了。家长要看到,小问题能铸成大错。

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

记者:那么,家长该怎么办呢?

张旭玲:现在的家长过于重视考试,容易让自己的孩子缺失成长目标——从小到大都为了考上好的小学、中学、大学,但是上了大学后却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我们现在的很多大学生,生活能力不足,还缺乏责任心。对自己都没责任心,更何况对社会?虽然已经是大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该干嘛!

教育的目标不是高考,我们要引导家长、孩子在学习之外培养社会竞争力;要教导家长、引导孩子向上、向善!成绩并不能培养出生存能力、自信心、责任心,学习能力是生存的基本能力。自食其力、向上、向善,这是我接触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忽视的问题,很多家长也深有感触,不知道教育的目标。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应该点燃孩子的生活热情,做孩子们的生活榜样。父母给孩子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内在的强大的驱动力,永不言败、不怕挫折、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的精神。

刘丽萍: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我在从事一些中小学生行为矫正工作的过程中,遇到这样一个例子:孩子患有暴食症。从安徽到北京一路求医问药,结果症结还在家长身上——给孩子的学习压力过大,从小到大都要求孩子考100分、进前10名。结果,孩子拼命努力也达不到目标,身体变差了,只好辍学。现在,生活上也由妈妈替代张罗一切。

这类问题的出现就在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家长总是抬高自己的位置,一切都高高在上地要求孩子对自己必须言听计从。这在孩子小的时候还有可能,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家长还站在权威的位置上,不把自己“放”下来,就肯定要出问题,而且问题往往出现在孩子身上,反而得不偿失,后悔晚矣。

对别人有利的方式方法,对自己孩子未必就好

记者:的确,高考一直都是孩子最主要的压力来源。考试制度难以改变,家长在考分与成长之间如何平衡?

张旭玲:第一,根据孩子的特点,把孩子最好的能力发挥出来即可。第二,注重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保持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塑造长期竞争力,而不是一时的成败。要让孩子扬长避短,而不是总搞短板教育。孩子某一方面缺失不一定能很快补上,更需要注意扬长!

记者:应该说,家长们很有些身不由己,对各类培训班抱着既爱又恨的心理,很无助。

萧斌臣:中国的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的多元智能布局。只有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与考试有直接关系,但如果孩子在其他方面有优势,强迫他一定要考试得高分不现实。每个孩子必然有自己的闪光点,家长要善于发掘这些闪光点。亲子教育

成功的人就是成功在充分地发挥了自己擅长的那个部分。不管给孩子报什么培训班,都要先认识孩子的专长,而不是像做游戏一样来猜测,猜中的概率是很小的。

陈德旺:我给自己的孩子定的目标就是考上本科,没有更具体的要求了。这是根据他的智力情况确定的,并让孩子有更多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关注社会、关注公益事业。这些活动和能力,能让他今后在大学里更受欢迎。

家长需要有发现的眼光和包容的胸怀,为孩子种下兴趣的种子,点燃孩子的梦想,并保护孩子的梦想,这像保护孩子的生命一样重要。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要善于发现,而且不要照搬所谓“成功经验”,对别人有利的方式方法,对自己孩子未必就好。

本网站小编总结:过多的帮助孩子做一些事情往往使他们成为了家长们的“傀儡”,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的意义,没有独立性,遇到问题不会独立的解决,在今后的生活与人际交流之中也更加的没有优势!

学会正确的给孩子立规矩(夏季亲子专题)


前言: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规矩需要家长们采用正确方法,据相关的调查,目前有许多的家长们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往往犯一些的小错误,以下就让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下有关给孩子立规矩的五大陷阱!

陷阱一、一招出天下太平

可能在快要吃晚饭之前,孩子偏偏要吃饼干,想着孩子一会因为吃了零食而不吃饭的情景,妈妈拒绝了孩子的请求。接下来就是哭闹、纠缠不休,妈妈没了耐心,一气之下,以暴力结束了这场闹剧。孩子哭哭泣泣地去饭桌那吃饭了,看似被立了规矩。但其实呢?

许多爸爸妈妈常常认为“给孩子立规矩,他又不听,有什么用,只有一招最灵验,那就是打!”打孩子是万万要不得的,暴力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恐惧、愤怒和仇恨的种子,也在暗示孩子一切问题都可以运用暴力来解决。还有一些其他的惩罚手段也不可多用,尤其要注意,行为和惩罚之间一定要有通顺的逻辑关系,比如,“你要是把子弹对着别人发射,我就必须没收它,不让你玩儿,以免你伤害别人。”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而不是威胁了又威胁,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觉得你只是在吓唬他,次数多了他也就不把你当回事了。比如孩子闹着在吃晚饭之前吃甜食,妈妈可以对他说,如果他现在吃甜食,就没有晚饭吃,一直到第二天早上起来才可以吃东西。孩子可能马上不吭声了,因为他知道,妈妈绝对说话算数,为了一口甜食而损失晚饭,实在不划算。亲子网

陷阱二、不一致导致混乱

孩子犯了错误后,爸爸妈妈也许会立场坚定地要给予处罚,但是爷爷奶奶往往就会替孩子求情了,甚至会用自己的权威来压制爸爸妈妈。这种情况是最要不得的。

在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态度都应一致,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否则的话,孩子很快会找到家长之间的“空子”,会因为有老人的撑腰,变得不明是非、不讲道理,难以教育,这种局面一旦形成想要扭转就难了。

陷阱三、坏规则目的不明

我们给孩子立规矩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让他们学会自律,学会心中有规矩,但是爸妈回想一下,自己的做法对吗?给孩子立的规矩对吗?

比如说这个规矩其实无关紧要,但是在爸妈看来是很重要的,于是就用自己的意愿去强加给孩子,这样到最后只会让孩子迷茫,到底这种规矩是该立还是不该立?

其实很多时候大人之间为了所谓的“面子”常常给孩子树立一些自相矛盾的规矩。最经常碰到这种情况的就是两家孩子在一起玩,抢玩具。小孩往往觉的很困惑,为什么自己的玩具被抢走了要去抢回来,大人却不让“让别人玩一会儿嘛,不要那么小气”等到自己去抢别人的玩具时,大人又说“不许抢”,反正怎么做都不对。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最好的就是尽量把他们分开,如果他们不能轮流玩,都要同时抢同一个玩具的时候,就把那个玩具收起来,干脆谁也别玩了。

陷阱四、做过头过犹不及

给孩子树立规矩时,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不要太严苛。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严格的规矩,不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不要制定太严格的规矩或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如果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可以宽松一些,不能过分苛求完美。爸妈想想我们自己还不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经常“违规”吗?有时,也可以在孩子的要求下,偶尔放宽一下“政策”,比如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这样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

陷阱五、太松散毫无效力

妈妈规定去商场不可以乱要东西,可东东看到自己喜欢的小汽车后就赖着不愿意走,并且大声地哭闹起来。妈妈左思右想之后,还是满足了东东的要求。

这个妈妈的做法是错误的,既然立下了规矩,就应该去遵守执行,任意地更改会让孩子有空可钻,以后也不会再把所谓的规矩当回事了。哭闹是孩子试探爸妈的一种方式,如果孩子哭闹就无原则地顺从他,他就会抓住了大人的弱点,并且一再地用这种方式满足自己的愿望。

在孩子的教育中,如果是立下的规矩,那么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去遵守。比如在家时规定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一样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亲子教育

根据孩子的年龄掌握立规矩的技巧

帮助孩子树立规矩,并不仅仅是“乖”、“听话”和“好调教”,更重要的是,遵守规则的生活保证孩子在秩序中成长,让孩子们判断是非善恶,自发地去建立良好的秩序与和谐的氛围。作为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年龄来掌握立规矩的技巧。

1岁的孩子

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认知语言,懂得一句话里字词的前后关系了;他们还不了解外界的环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他们还不会等待,一旦想要的东西就要马上得到,让1岁的孩子等待简直是太困难的事情了。

应对: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可以给孩子做示范,告诉他哪些行为是正确的,但是不要坚决要求孩子一定做到。成人说话的语气和面部表情是让孩子明白教诲的最好方式。说话的态度是坚定的,但是反应不要过于强烈。

2岁的孩子

这一时期的孩子不断地对外界做出一些尝试,想知道其他人的反应是什么;还不能正确地认识和传达自己强烈的,有时候,他们的情绪甚至会高度膨胀,无法控制;他们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每件东西都能够得到,所以就频繁地大发脾气和哭闹。

应对:爸爸妈妈将与孩子抗争的激烈程度降到最低点。清楚地向孩子阐述你的期望是什么,而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不要过高估计孩子的能力,只给他一些简单的选择就行了。如果有必要,还可以给予一些物质刺激让他与父母合作而不是对抗。

3岁的孩子

这一时期的孩子也愿意去按父母说的做,比如睡觉前要洗漱。但是,别指望孩子能够始终合作;他们能够理解原因和结果这个概念了;孩子发脾气和哭闹仍会经常发生。他还会噘嘴生气了或者哭哭啼啼地抱怨。不过,他能够慢慢地更好地应付挫折了。

应对:爸爸妈妈不要因为孩子没有坚持到底而惩罚他,而是对他的每个努力都表现出非常赞赏。

让孩子用做的方式来表演一下好的行为举止。比如,放一段音乐,让孩子在结束以前要作好饭前的工作:洗手、摆放好他的小碗和小勺、双手交叉不摸东西等着开饭。

惩罚孩子的时间要短。虽然的孩子已经发育到能够承受面壁3分钟的惩罚了,但是为了避免事态的严重发展,还是让孩子少受点挫败的折磨为好,尽早结束惩罚,想办法让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如果想让孩子的成长顺利一些,需要有一定的规则性,但是给孩子立规矩也是需要一些技巧的,爸爸妈妈应该避免一些误区和陷阱,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尽善尽美。

本网站小编总结:育儿专家指出,帮助孩子们树立规矩并不仅仅是“乖”“听话”这么的简单,更加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判断是非善恶,自发的去建立良好的秩序与和谐的氛围,保证孩子在秩序中成长!

请勿打骂孩子(亲子教育指导)


前言:从前的教育都实行棍棒下出孝子,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稍有不对就是一顿打骂,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在我们今天是非常不受用的,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育孩子应该注意那些的事项吧!

经过对挨打受骂的孩子和快乐成长的孩子的长期跟踪调查发现,从小遭受太多太大挫折的孩子长大后更加害怕遭受挫折,而且容易形成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性格。而那些从小就快乐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则更具有抵抗挫折的能力。亲子网

这主要与孩子所能承受挫折的量和强度有关。孩子在幼小的时候,也就是婴儿期,不能遭受太多挫折,否则容易形成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碍。到了孩子三四岁以后,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微小的挫折,使孩子既能够耐受,也能从中得到锻炼。

无论什么时候,粗暴的打骂教育都是不能培养孩子耐挫折能力的,当时看可能会有些效果,但那不过是表面现象,等孩子成年以后粗暴教育的恶果便会逐渐凸显出来。

相反,快乐长大的孩子不怕挫折。因为养育人在孩子小时候就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并在适当的年龄给予孩子适度的微小挫折。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比较自信,比较健康,看问题也比较积极,既能坦然应对外面的世界,又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耐挫折能力。

有些家长认为,如果孩子小时候不接受严厉教育,上学后就不会努力学习并应付学习中必然出现的困难与挫折,光快乐有什么用?社会看重的是成绩和学历,如果没有这些硬指标,将来怎么养活自己,如果生存都成问题,快乐又从何谈起?这种说法表面上看不无道理,但是家长要明白,您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将社会上的一切信息,包括优点和弊端、成就与挫折都放到了年幼的孩子身上,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这样怎么能看到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呢?亲子教育

有些时候,完全按照“适应”社会的想法去教育孩子,其结果也许恰好相反。在培养孩子抗挫折问题上,家长需要有更宏观的眼光,要能预先感知培养孩子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按照科学的方法,顺应孩子的天性来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既快乐,又具有极强的耐挫折能力。

本网站小编总结:目前许多的父母们为了磨炼孩子的意志,总是采取不打不成才的教育方法,通过以上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出父母们打孩子很容易使使宝宝受到心灵的伤害,但愿以后在我们国家不要在出现类似的教育!

责备孩子需注意那几点呢?(夏季亲子专题)


前言:每个小孩子都有做错事情的时候,当然做错了事就要接受责罚,但是在此需要给家长们指出的是责备孩子也要讲究一定的场合与方法,以下就来看看那几种情况不适合责备孩子吧!

1.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2.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

3.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亲子网

4.饮食不责: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5.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6.悲忧不责: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7.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亲子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不正确的责备方法,不仅仅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还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养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家长们还需要懂得许多方面的技巧,以使孩子优秀的成长!

受到溺爱的孩子“伤不起”啊?(夏季亲子专题)


前言:对于孩子的爱,家长们要多注意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家长们不知不觉的就会加入了溺家孩子的行列,但自己却还浑然不知,以下就让我我们一起来提醒下家长们吧,看看那些的做法是溺爱孩子的表现!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亲子网

3.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4.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5.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6.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7.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8.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9.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亲子教育

10.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本网站小编总结:过份的溺爱足以让小孩子们变成废物,因此做为家长要时刻的检讨自己的教育方法,不然所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希望家长们都能够理智一些,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小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成长!

教会宝宝如何与他人友好(夏季亲子专题)


前言:宝宝不喜欢与人相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当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若是不知道应该如何与小朋友们相交往,对于幼儿园的适应也会受到影响,那么做为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与他人交往呢?

妙招一:教宝宝不伤害别人并保护自己

2岁半的阿宝所在的小班是个友爱的集体,孩子们都能玩到一块。可最近班里的童童突然变得喜欢咬人掐人,而且还特别喜欢“欺负”平时最好的朋友阿宝。童童咬人的原因一是因为她在出大牙,另外童童的语言发育比较滞后,面对最要好的朋友只好用“咬你一口”来提请好朋友注意“我在这儿呢!”或者“我太喜欢你了!”这样一来同伴小朋友们就遭殃了,阿宝每天都带着童童的牙印和挠痕回家。

妈妈早就告诉阿宝,“无论如何,你不能动手打人!”忠厚老实的阿宝把这条记得牢牢的,结果总是傻愣愣地站着被小童童掐。

妈妈后来告诉阿宝,“童童打你,你就跑吧!”可是童童以为那是阿宝在跟她玩呢,两个孩子一个跑一个追,童童追上了,阿宝还是要被挠一下。亲子网

阿宝妈妈再告诉阿宝,“如果童童打你,你就告诉他你不喜欢他这样做!”可是,事到临头,阿宝结结巴巴的,长长的句子还没说完,就已经被掐得差不多了。

妈妈帮一帮:最后,阿宝妈妈发现了一个秘诀,简单直接,特别有效!“再有人打你,你就尖叫!”这个不难,本来疼痛时阿宝的第一反应也是尖叫,现在也不用动脑筋转弯子,只要叫得更大声就行了!一尖叫,吸引了大人的注意力,他们立刻就能发现发生了什么事情。妈妈要给孩子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伤害别人,更要保护自己!

妙招二:教宝宝和其他宝宝打交道

院子里有3个孩子正在玩奥特曼的游戏。4岁的松松也想跟他们一起玩,可明显这3个孩子并不希望多来一个队员。其中一个说:“你不会玩!”妈妈想带松松离开,可是松松舍不得走。

事件分析:那3个孩子的游戏正如火如荼,加入新来的孩子意味着“打扰”。所以他们表现出“排斥,不耐烦”,是很自然的,并不带有成人理解的“羞辱”。只要被拒绝的孩子没有表现出沮丧难过,就说明孩子并没有受到伤害。如果家长气呼呼地拉开自己的孩子,其实是在把自己的“受挫情绪”强加给孩子。

对松松来说,他可以选择立刻离开,或者等待机会。一个心理脆弱的孩子的反应才是立刻离开。而选择留下来的孩子,说明他的内心够强大。

妈妈帮一帮:处理孩子交往的矛盾,很多时候,妈妈能提供的最好的帮助就是:只要不至于发生严重的流血事件,如果不是孩子主动要求,不要干预。

我们来看看松松是怎么办的。松松站在3个男孩中的“头目”身边,不吭声,但在等待加入的机会。过了一会,“大古队长”随手推了他一下:“你,去查一下电脑!看看怪兽在哪里!”松松立刻假装敲键盘,然后汇报说:“怪兽在A地区!”“冲啊……”胜利队队员们,包括松松,都向“A地区”冲了过去……

如果妈妈当时把松松拉开,孩子将丧失一次多么宝贵的解决社交矛盾的锻炼机会。而坚持留下来,并最终用自己的人际智慧得到了进入集体的机会,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了多么大的鼓励!

妙招三:教宝宝必要的社交礼仪

娜娜是个小混血儿,走在大街上经常被不认识的阿姨阿婆拉住,摸摸小脸,夸一句“真是个漂亮的孩子!”娜娜碰到这样的情景,常常就呆在了那里,不知道如何接下去。

事件分析:妈妈要教育孩子必要的社交礼节。我们约定俗成的礼节中其实包含了尊重、理解、友善等等信息,非常有利于增进感情,加深交往。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总是受到大人喜欢和同伴欢迎的。

妈妈帮一帮:妈妈教给娜娜,如果别人夸你漂亮,是因为别人喜欢你,你很可爱。那么你就这么回答“谢谢你,我觉得你也很漂亮!”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被娜娜练得滚瓜烂熟,只要有人夸她,她立刻脱口而出,对方就更加笑得一朵花了。

小英在班上是年纪最小的孩子,而且比较木讷内向。有时候她会被别的同学戏弄,比如总有同学把她的橡皮擦铅笔等文具藏起来,让她找不到。亲子教育

妈妈心疼之下,这么教育小英:“以后别理他们了。”“如果别人推你,你就立刻打回来!”慢慢地,那个被欺负的小英变成了一个“欺负人”的小英。如果有人不小心得罪了她,她会一言不发一拳头打过来,小英越来越不受欢迎,越来越孤独。

事件分析:妈妈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应该表扬那些符合社会期望的“好行为”,比如分享,比如适当的礼貌;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应当提示,甚至鼓励孩子“不好的行为”,比如用攻击对方,独自游戏、目中无人等,来处理社交中的问题。

妈妈帮一帮:妈妈可以通过扮演故事之类的方式,教给孩子面对某些常见矛盾或者场景时,相对固定的处理套数。在类似情景发生时,孩子能很快地“脱口而出”。

比如孩子之间发生争执的时候,可以教给孩子一个简单的三段式:

1.你刚才……(干了什么,比如拿了我正在玩的机器人,说不跟我玩,对我尖叫了等等)

2.我觉得……(不高兴,生气,很伤心,等等)

3.我希望你能够……(把我的机器人还给我,不要再那么说了,向我道歉等等)

这样既没有指责别人又表明了自己的意见,还指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

妙招四:如何教宝宝分享

1岁多的洋洋在小区公园里玩,被邻居小朋友看上了他手里的小车。妈妈要求洋洋“与小朋友们分享”,洋洋不乐意,妈妈好言相劝了半天还是死攥着不撒手,妈妈急了,把小车从洋洋手里抢过来,交到小朋友手上。

事件分析:妈妈认为这是在帮助培养孩子“分享”的好习惯,但儿童心理学发现,3岁以下的孩子“物权”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他们心里会以为,“东西不在我手上,那就不是我的东西了。”

如果有人一定要你把心爱的钻石戒指送人你会怎样?要求孩子把自己的心头好拿给别人,孩子的感觉是类似的——生气,害怕,不理解。对这个叫做“分享”的游戏,孩子会越来越不喜欢。

妈妈帮一帮:问孩子,“能把这个小车子借给小君玩一下吗?他会很高兴的!”同时跟孩子解释,“他只是暂时借一下,一会儿就还给你,这还是你的小车子。”孩子也许就答应了。看到小君借到玩具后兴高采烈的样子,他能逐渐建立起“分享让朋友高兴我也很高兴”的心理反射。

但是,如果这个玩具正好也是他当时最心爱的玩具,他的反应就跟妈妈碰到别人要借自己的钻戒一样,”不可以!”妈妈也只能对小君说抱歉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学会引导孩子与他人和平共处,也是一项重要的家庭教育课程,因此做为家长要把孩子的交往能力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让小孩子们都能够有一个好的人生旅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