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人的眼中,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将来就很容易成才,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之中真的是这个样子的吗?今天就让我们结合实例来详细的了解下为什么说乖乖听话的孩子并不是成才之道!

事实证明,“调皮”的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各位爸爸妈妈应该保护宝宝的“调皮”,认识“调皮”的重要,可以和宝宝一起调皮,促使宝宝在调皮中学习,在调皮中成长。

各位父母们,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宝宝。请让孩子在生活中“乖孩子”的角色中脱离出来,不要让他们为了扮演“乖宝宝”而付出“代价”,释放他们,让他们做最真实的自己。

首先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在一个动物园里有只的大笨象,它的生活就是日复一日在围栏里吃香蕉和草,玩玩鼻子,而困住它的仅仅是一根细细的链条。好奇的人就问饲养员:“大象那么大个,怎么只栓这么小的链条呢?它一直这样的吗不反抗吗?”饲养员解释说:“在大象还小的时候,便被一根粗锁链拴在牢固的柱子上。每天的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终,虽然小象每次都会拼命地尝试挣脱锁链逃跑。后来,小象放弃了努力,不再尝试。慢慢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象长成大象,可它依旧顺从地被一根细细的链条栓在笼子里,享受不到自由。”

大象怎么不想法挣脱那根链条和柱子?它明明已经拥有足够大的力气了啊!原来,大笨象在小的时候已习惯了“听话”,就算长大了它已经拥有能够挣脱链条,现在如果饲养员没有让它走,它还是会听话的不走。其实许多听话的孩子就如同这头大笨象,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去作决定,只是唯唯诺诺的听从父母的安排和老师的教导,由于长期处于这种心态中,孩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任何能力与判断,总听从别人的标准去衡量,没有自主,没有主导权,自然谈不上独立和创造了。

往往那些不听话的孩子更愿意去发挥的想象力,去独立思考去尝试,他们都会客观的看待事物不会以个别人的观点来左右自己的想法。这些孩子更具有自我、自信,也更加具有创造力和独立性。每个孩子都蕴藏着不可预知的潜能,孩子能不能不成功,关键在于最爱他们的父母和家长是否理解孩子,正确引导孩子,而不是一味的要孩子听话。这样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扼杀,让许多孩子都与天才失之交臂。

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老师,好奇便是兴趣的源泉。”“调皮”是孩子好奇心、敢于动手和探索精神的体现。因而,父母要保护好孩子的“调皮”,了解孩子的“调皮”,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调皮,使孩子在调皮过程中学习进步。要求孩子绝对的听从你的安排那是不现实的,就好像要你在在大自然中寻找出一模一样的两个动物一样是不可能的。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努才够得以实现。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呢?孩子可能不听话,让父母头痛,让老师为难,让自己绕更多的弯路,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各位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要适当的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和期盼,支持鼓励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激励他们在实践中越挫越勇,注意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这样孩子们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成功人生。

本网站小编总结:通过相关的调查我们得出,听话的孩子虽然教化的好,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孩子的成才之道,结合实例就性格与心理上来看,我们也都感觉到了听话与成才之道并不能够划等于号!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干扰孩子成才的几大误区


家庭教育总是存在着许多的误区是家长们所认识不到的,今天在这里就由请我们的育儿专家来详细的向父母们说明下有关影响孩子成才的几点做法吧,希望有犯这种错误的家长能够及时的改正!

第一是期望虚高,脱离孩子的实际情况。

在对孩子的期望上,很多家长就像对股市一样,期望虚高,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一味盲目跟风、从众,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可供复制的成才之路。家长要基于孩子的实际,发挥孩子所长,让他成为一个可能成为的人。

第二是学习成绩至上,忽略孩子身心健康和品德的养成。

一些家长对孩子提要求的口头禅就是“只要成绩好,其他怎么都行。”育子标准的倾斜,导致一些学生成绩虽好,却品德欠佳。待孩子长大后才发现,重才轻德的教育育不出真正的人才,而有才无德的人也不会受到尊重。随着包括品德在内的综合评价纳入某些省份高考评价体系,品德已成为衡量教育效果和人才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是唠叨、抱怨多于倾听和表扬,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

当孩子没有考好或经过辅导仍对问题不理解时,有的父母便不冷静地说“笨蛋”、“猪脑袋”等。当孩子不愿意去做某件事或没达到父母要求时,有的家长不分情由地指责孩子“没出息”。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有的家长甚至说“你就不是念书的材料”。这些忌语会把孩子引入误区,产生负作用,导致孩子得不到认同和肯定,缺乏自信,更易产生对抗和愤怒情绪,使亲子关系往更差的方向发展。

孩子的自尊心很强,过于苛责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正面鼓励,肯定孩子的长处,才能树立孩子的信心,令孩子获得前进的动力。爱是有艺术的,训斥、打骂、放弃等“恨铁不成钢”的爱不是真爱,袒护、迁就、姑息等溺爱也不是真爱。真正的爱是激励。

第四是只顾言传要求孩子,忽视律己及身教。

一些家长给孩子立起各种规矩,提出种种目标,自身言行却不端,这样的教育对孩子而言不但毫无效果,更可能误导孩子的是非观。

做为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自身首先要勤奋,无论对工作还是家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求孩子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起床,父母自己应以身作则,少看电视,利用晚上做些诸如看书等静态活动,给孩子良好的示范;要求孩子玩耍后归放用具,父母也要注意家中整洁、不脏乱,让孩子潜移默化受到良好影响。

第五是强迫孩子学习,久而久之,令孩子厌倦学习。

孩子生而具有对万物的好奇,在此基础上让其轻松自然地学习,才能学有所得。若一味被迫学习,孩子对学习会产生厌倦情绪。

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时,可以换一种方法,改变常用的让孩子解答问题的方式,尝试着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父母要适时给予鼓励,表达对其创意的欣赏。

本网站小编总结:在家庭教育之中,父母做为孩子的指引者,其教育方式就是孩子成长的一个保障,因此不可以有一点的失误,希望家长们都能够多关注下有关这方面的小知识,使小宝宝将来能够成为有用之才!

宝宝不听话,可以打吗?


专家解答:宝宝不听话怎么办?

Q:宝宝不听话,可以打吗?

A:虽然体罚孩子有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时候,有时候,一时气不过打了不听话的孩子,也是许多父母经常会出现的情形。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让“打”孩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呢?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时,孩子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3.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而是通过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娱乐的时间等间接惩罚的手段与方式,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动画片的时间。

当然,父母最好还要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比如,如果每次主动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动画片的时间。

4.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如果出现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况,比如,在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孩子依然不停闹腾而影响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围人和周围的环境时,父母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还会让孩子感到难堪,从而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这时候的孩子,因为着眼点在父母激烈的情绪上,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有错了,只会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

5.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把打孩子当成一种教育的仪式,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他为什么会挨打,这次要打几下,下次再犯错误要如何处理等。

打的时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后,一定要哄哄孩子,让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妈妈也很伤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即使他错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打他只是为了让他记住,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6.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2岁前的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打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警示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自尊感也越来越强。6岁后的孩子就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了。这时,父母更需要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避免打骂在孩子心里产生负面影响。>>摇妈求助:宝宝越来越不听话了,该怎么办?

--------------------------------------------------------------------------

育儿问答:

友dingrongrong问:宝宝不听话可以打屁股吗?

特聘专家Apple(向她提问)解答:对待犯了错误的孩子,家长绝对不能简单地打骂,应该学会冷处理。如果孩子和自己都在气头上,建议家长先把孩子放在一边,自己走开坐上一会,10~30分钟都可以,等自己冷静下来,孩子也有足够的时间冷静。之后再跟孩子沟通,讲道理,效果会比简单愤怒的打骂好很多。>>查看全文

容易毁掉宝宝的7类父亲,你是吗?


1.爱吸烟的爸爸

烟草里的尼古丁以及一氧化碳等等有害物质,在你享受吞云吐雾之时,孩子也默默感染你带给他的身体威胁。不知不觉中,孩子就成了二手烟民。久而久之,孩子长期处于二手烟的状态下,很容易患上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发病率甚至和爸爸差不多。

2.沉迷于游戏的爸爸

爸爸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所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怎么做孩子就怎么看,尤其是年幼时期学习能力超强。孩子本来天生就对游戏毫无抵抗力,爸爸玩得起劲,孩子能不学?游戏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想必不用说了吧。

爸爸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所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怎么做孩子就怎么看,尤其是年幼时期学习能力超强。孩子本来天生就对游戏毫无抵抗力,爸爸玩得起劲,孩子能不学?游戏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想必不用说了吧。

3.脾气易爆易怒的爸爸

孩子将来的性格和家庭氛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尤其是父母如何相处,孩子的性格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家庭中最惊心动魄的场景是,孩子脾气暴躁,爸爸脾气更暴躁。父子俩共同发脾气,整个家就像要被掀翻一样。暴躁也是一种“遗传”,如果爸爸在处理不顺心的事情时发脾气,孩子也会模仿。父母若能做到正能量,和睦相处,用沟通解决问题而不是动不动暴脾气,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一笔财富。

4.溺爱宝宝的爸爸

对孩子百依百顺不是对孩子真的好,总处于顺境下长大的孩子,反而会出现生活懒散、不独立的情况。尤其是零花钱太充足的孩子,不知道赚钱的辛苦以及节约消费,久而久之,便很容易出现不上进、花钱大手大脚的情况。在这样溺爱下长大的孩子能有上进心吗?能独立生活吗?能为他人着想吗?将来能成才吗?

5.经常不在家的爸爸

父亲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能你会说母亲做了父亲该做的事儿,其实这并不能弥补父亲潜移默化对孩子的影响,比如说父亲的阳刚之气,父亲为人处世的大男子汉气概。专家发现父亲缺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男人通常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缺乏阳刚之气,一种则是表面上好强、勇敢,实则外强中干。这两个极端其实都体现了一种安全感的缺失。

6.睡觉打呼噜的爸爸

爸爸的呼噜声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建议爸爸们为了孩子注意哦。

7.婚姻里出轨的爸爸

当孩子目睹了父母因为出轨问题无休止争吵时,自己也会被这种家庭氛围吓到,甚至心理默默告诉自己,以后千万不要结婚千万不能相信男人。

健康的家庭氛围不仅仅让宝宝的成长更有爱,对父母来说,也是夫妻感情维系的一个好方法。当夫妻感情和睦之时,孩子看在眼里也会因为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而感到荣幸。

良好的性教育让孩子更加自信


到底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很多家长向编辑求助表示无从下手。对此,有关专家提醒,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无须长篇大论小题大做,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机会效果更好。

一、电视机前

如果你觉得很难在生活中找到恰当的时机和孩子谈“性”,那就错了。生活中有太多的线索,关于男女、关于性、关于差异。电视节目就是一个例子。不论是新闻、卡通、综艺节目甚至孩子喜欢的偶像剧,都时常见到有关男孩女孩、生理健康、亲密性话题穿插,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此时,爸妈可以用轻松、幽默的口吻,提供给孩子适当的性知识。无须长篇大论、小题大做,别忘了,你们还在欣赏节目呢。就一个小小的要点,提醒纠正错误信息、延伸重要的概念、或是生活情境的联结,除了事实的提供,也可以增加孩子对这些内容练习自我判断的机会。

二、阅读、对话

目前许多关于两性关系、性教育的书籍,不适合学龄儿童阅读;事实上,大一点的孩子,十分容易在书店翻阅更多包含性话题的小说、漫画,而其中的品质良莠不齐,很难加以过滤。建议爸爸妈妈陪伴孩子一同找寻好书,然后结伴阅读、观察、思索,获得较为正确的知识。当孩子进一步有了兴趣、有了疑惑,主动提问题或引起对话时,就是最好的讨论时机,你可以在孩子的发问中知道他的主要疑问是什么、从何而来,以及他所理解的程度。同时,就阅读内容或话题加以讨论,也不会太过尴尬。不过,提醒爸妈要记得先耐心、仔细听听孩子的话。

三、引导孩子欣赏自己长大,建立自信

学龄孩子的身体发育会让他渐渐地开始注意到自己的外表、自己的特质,是不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尤其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会形成很强烈稳固的性别刻板印象,“别的女生都……”、“男生就是要……”这样的想法,也就成为一个自我评价的重要指标。但是,发育过程中,重要的是营养充足、身心健康、发展学习各种技能潜力,同时建立正面的自我独立性以及认同感。建议爸妈尽量避免阻止孩子谈论身体、也不可用性别指标来赞美或批评孩子。相反地,可以在许多生活小节中鼓励孩子,引导他看见自己的发展、观察自己的进步、欣喜自己的长大,真正地尊重、欣赏自己和别人,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建立自信心。

你家的宝宝听话吗?这些实用小技巧可以让宝宝更听话


很多人以为,宝宝故意不听从你的指示,让你生气。但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小宝宝都希望自己点所作所为能让你感到高兴。而让宝宝乖乖听话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宝宝感到,你们俩是在"同一条船上"的。以下就给你六个小技巧:

1、建立良好关系

如果你想你的小宝宝"合作点",那么你就应该把你的重心转到培养彼此关系上来。当你总是唠叨着他所犯的小错误的时候,你们俩个都会因此而倍感挫折-你感到自己不是个称职的妈妈,宝宝也感到自己总是不能做好一件事。因此,妈咪最好每天都尽量给宝宝正面的评价。例如:"你挑选了一种很特别的颜色画画哦!""你对待你的娃娃真温柔啊!"另外,无论你产后工作如何忙碌,你每天都要花一定时间陪伴宝宝,陪它做它喜欢做的事情。

2、做一个鼓励者

你可能会因为担心宝宝,而不厌其烦地告诉他做事情的每一个小细节,但是,这样"监控"他的人生,无异是对他能力的质疑。因此,你应该尽可能地防守让自己的小宝宝独立完成一些小事情。

尽管你很想抱忙,但你还是应该放手让他自己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你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稍微用一些简单的句子或者小提示帮助他解决问题,例如:"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你可以好好跟小朋友说话,而不要这么大声嚷嚷的。"

3、时刻保持冷静

当你要孩子关电视,而他却屡劝不听的时候,你可能最后会恼羞成怒,对他大吼。但是,你迟早会发现,暴力或者怒火是不能让小孩跟你合作点。这只会让你更加愤怒,让宝宝对你更加抗拒。

因此,你必须很好地控制自己,不要轻易地向孩子宣泄你的愤怒和沮丧。当你宝宝跟你发小脾气的时候,你不能发火,相反,应该"借"你的冷静给小朋友。告诉他他做了什么不对的事情,并且给他另外一个选择。例如,"踢东西是不对的。你可以告诉我你生气了,但是不需要踢东西。"

4、谅解

虽然有时候,你真的很生气,但是,你必须忍耐一些小顶嘴。"我不要睡觉!"宝宝可能这样说,但这只是他宣泄情绪的方式。如果你此时反驳他,就可能引发骂战。因此,你最好用谅解的方式表达你的态度:“我知道你还想玩娃娃,但现在是时候该去睡觉了。”

5、转变责备的用语方式

"不要再让我听到你这样称呼别人!"这种命令方式可能会导致你的孩子更加叛逆,你可以这样说"这样叫人家是不对的"。同样道理,你可以改变说话的方式,让孩子更乐于遵循它。例如,"你的房间乱得一团糟"可以表述为"你地上这么多玩具啊"。

6、多用“我”

孩子听到“不”的次数太多,会感到很沮丧。因此,用"我"来陈述句子,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行为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看到你这样扔东西,我感到不开心"。"如果你再这样扔食物,我会拿掉你的盘子"。

做为家长平时要多加留意,如果发现自己和宝宝的关系陷入恶性循环,就要在生活中做出改变了。

孩子不听话? 请先做“听话”的父母


父母常抱怨孩子不听话,但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是否耐心听过孩子的话?别急着回答。开篇我们先来分享一则关于沟通的小故事,先回答看看在沟通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是什么?

开篇小故事:电脑告解室的启示

美国心理学界设计过一种类似天主教的告解室:一个小房间隔着布帘子。很多心理有困难、有问题的朋友,都会在这里得到帮助,谈完后就离开。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布帘后面不是神父,竟是一台设计非常好的计算机。而这台计算机会做出的回答也仅仅是“嗯,我了解”、“然后呢”。

然而,很多人的的确确藉由跟这台计算机沟通一次次的得到过帮助,这算不算非常奇妙?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净化作用”。来这里寻求帮助的人们,他们做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倾诉、倾诉、倾诉。心里有困扰、有心结,当倾吐后就会舒服很多、释然很多,好像洗涤过一样。其实这台计算机的神奇仅在于它“善于倾听”。在人和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倾听是基础、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参与沟通者最大的美德。

父母该掌握的沟通技巧

调整自己的身体语言

知道倾听是沟通的某础,学习倾听的技巧相当重要。父母倾听孩子讲话,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小朋友讲话的第一个动作应该是蹲下或弯腰,眼睛平视。身体语言的表达常比我们嘴巴说的语言更真确。有些父母管教子女翘着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叫孩子“你给我站好,小鬼给我听好…”这是非常不好的身体语言。父母应该在身体语言上给孩子以尊重,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在公平的气氛下跟父母进行交谈。

重复孩子的话

重复孩子的话就像一面镜子,把他的话接收过来,反射回去,最后结尾要用疑问句,问号结束。有个小朋友跑来跟妈妈告状:“妈妈!哥哥老是欺侮我。”“哦!哥哥老是欺侮你呀?”“其实是哥哥刚刚欺侮我”很多人讲话自己是不自觉的,把他的话接收’过来,反射回去,让他听听自己的声音,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认知语言还不是那么好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不妨多用;刚开始一定不习惯,好像鹦鹉学舌一样,只要配合其它技巧,就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转换孩子的语言

孩子跟妈妈说:“同学都不喜欢我。”妈妈回答:“哦!你是跟同学吵架,还是谁对你不好?”用你了解的意思去猜测并重述一遍,因为孩子在认知语言方面难免不是很真切。笔者一个朋友的孩子曾经回家跟父母哭诉:“全班同学都不理我了。”朋友听了很紧张,跑到学校去跟班上同学说:“你们不要不理他嘛,他好难过。”结果后来才搞清楚原来是班上做实验,由于意见不同,孩子心里受挫,回家后情绪化地说“全班同学都不理我了”。结果,小事一桩被妈妈这么搅和,真的全班同学都不理他了。

让孩子举例子

如果孩子说:“同学都不喜欢我”,父母应该这么回应:“你可不可以把经过的情形告诉我,我不清楚,能不能举个例子告诉我,能不能讲更清楚一点呢?”你让孩子举例子,他可以回头去整理他的思想和情感,像说故事一样说出来,不仅有认知语言的发展功能,而且可以在这里找到解决的方法,甚至可以发现原因。

教育专家认为,如果能将这些技巧重复穿梭运用,可以帮助孩子对你越来越信任,愿意将问题告诉你,那么解决问题也就找到了钥匙。

如何让孩子更加快乐呢?


建议1--家庭传统意味着快乐“长久”

无论是每天共进晚餐,还是每年一起庆祝生日或节日,对一个家庭而言,没有什么比建立家庭传统更有价值的了。过春节时的饺子、鞭炮,或是过生日时的蛋糕、蜡烛,这些传统都十分重要,因为它们赋予孩子生活的意义,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教给孩子“长久”的含义。

同样珍贵的是每个家庭独特的小传统,例如每个周末全家外出晚餐,每个月末全家一起看一场儿童电影等等,这些熟悉而亲密的传统习惯会带给孩子强烈的安全感。

建议2--歌唱的鸟儿最快乐

人们常说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点儿也不错。在古代,西方人坚信音乐可以医治一个人肉体和心灵的创伤。而在现代,儿童医学研究发现,给患病的孩子听他们喜爱的歌曲,可以减轻他们的疼痛症状。成年人也都有这样的经历,听一首好歌有时会让人精神振奋,身心舒展。而对孩子来说,每当全家一起唱一首他喜爱的儿童歌曲,他都会很快乐。

建议3--快乐也可以放大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至少教给孩子两件事情。例如父母积极和孩子一起参加幼儿园的运动会,或者积极参与孩子的社区汇演,孩子会意识到父母对他的重视,这会大大增强他的自信心。同时,父母的参与也教给孩子“社会”的基本含义。它让孩子感到自己也是这个大社会的一部分,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它对别人作出贡献。专家研究还表明,奉献和快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让孩子参加社区大扫除,或是探视社区孤老,即使是幼儿也会从中发掘付出的快乐。

建议4--再见吧!负面评论

成人们时常对各种人与事进行评论,其中不乏负面的东西。例如,父母评论孩子幼儿园的园长很无能,或者儿童医院医生很马虎等等。父母也许不会意识到这些评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但事实上,它们会让孩子渐渐丧失对周围人和环境的信任,从而失去安全感,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不会快乐的。父母应该让孩子觉得世界是美好的,而人们本质上都是好人。

建议5--兴趣爱好是永远的快乐

专家研究发现,全身心投入到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中,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对于孩子而言,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例如集邮、绘画等,让他投入其中,会让他很快乐。但这里的投入并非指给孩子安排满满的绘画课程或者舞蹈练习等,因为那样只会让孩子失去兴趣,失去从中得到的快乐。而兴趣爱好也不一定是指某种技能,例如集邮、拼图等,它们并不是某种竞技,却同样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更能让孩子学会投入的快乐。

建议6--花开叶落是快乐

生活在现今的高科技时代,成人们常常忘了亲近大自然。对孩子来说,大自然充满了神奇的力量,无论是雨雪、白云,还是花开、叶落,都可以从中发掘到很多快乐。亲近自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各项感官能力、观察能力、反应能力。

建议7--小动物带来的

父母经常犹豫是否该让孩子饲养小动物,例如兔子、金鱼、小猫或小狗,因为它们需要时间和精力。即使孩子保证自己会全力照料小动物,通常大部分工作还是要由父母来完成。不过,专家研究发现,花工夫饲养小动物是值得的。因为当孩子感到担忧或害怕时,小动物的陪伴会让他们更觉安心。孩子从饲养的小动物身上可以学到忠诚、共鸣、依恋等情感。专家还认为,通过饲养小动物,孩子学会体贴和照顾他人,感觉自己有价值,有成就感。

建议8--温馨的家是快乐的田园

建议把家变得更温馨,看来是个小问题,但对孩子而言,这却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里乱七八糟,孩子会不希望小朋友来家里玩。另外,井井有条的家会给孩子带来平和与满足。需要注意的是,温馨不代表干净过头,因为舒适才是快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干净过头只会给孩子带来束缚。

建议9--吃得开心可以更健康

作为成年人,父母会注意饮食健康和饮食习惯,但孩子通常没有这些概念。所以,父母要为孩子及早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包括全家坐下一起用餐,选择健康营养的食物等等。

建议10--运动的感觉真棒

无数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健康强壮、体力充沛会带给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觉,让孩子快乐。另外,对孩子来说,跑、跳、游泳、骑车等等体育运动本身就十分有趣,而这不恰恰就是快乐的源泉吗?成长的一个过程。妈妈们要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耐心!

让孩子的成长更加快乐,让孩子的心更加快乐,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