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大自然中有着许多的奥妙知识,但是随着我国电子产品的越来越丰富,许多的孩子平时接触都喜欢玩电子产品,从而走近大自然的机会就比较的少了,以下就来看看如何培养孩子的身然观察力吧!

自然观察智能使宝宝变得聪明伶俐

宝宝是自然之子,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对宝宝来说都是新颖的、好奇的,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直至整个幼年,宝宝都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观察大自然,从中发展的就是自然观察智能。这是以一种大自然的各种生命或非生命形式为特殊观察对象的智能,主要指敏感地分辨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的能力,探索和把握自然物的内在规律以及对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进行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它在发明家(如爱迪生)、生物学家(如达尔文)、物理学家(如牛顿)、化学家、地理学家、博物学家、考古学家、收藏家以及园林园艺领域表现得比较突出。最初,人类靠这种能力从大自然中获得了生存资源,现在,人类自然观察智能的发展水平更高了,这促进人与自然之间走向更加和谐的关系。宝宝是人类之子,他的自然观察智能对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然观察智能使宝宝的眼睛更加善于捕捉,双手更加善于探索,心灵更加善于感悟,思维更加善于创新,所以,我们要积极地创造条件,使宝宝成为聪明伶俐的自然观察爱好者。

培养宝宝自然观察智能的方法

调动宝宝的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成人的观察主要是用眼睛去观看,但是观察的含义远不止这一点,应该理解为用眼、耳、鼻、舌、手、脚等全身多种感官去看、听、嗅、尝、操作周围的事物,对于宝宝尤其如此。宝宝刚出生的时候,主要靠嘴巴观察自然,所以宝宝喜欢抓着物品就往嘴里塞,从中感知事物的软硬、酸甜等特性。家长不要责怪宝宝不讲卫生,而是为宝宝的嘴巴探索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如果有些东西比较脏,家长就温和地给他讲道理,并引导他用手捏一捏或团一团,用脚踩一踩或踢一踢等其他身体方式,满足宝宝渴望观察了解自然的需要。早教网

为宝宝提供适当的观察工具。

直接用身体器官观察大自然是有限的,所以人类发明了放大镜和望远镜以扩大眼睛的功能,发明听诊器以扩大耳朵的功能,发明遥控器和各种容器以扩展手的功能,发明车轮和各种交通工具以扩展脚的功能。可见,在适当的时候,家长为宝宝提供适当的观察工具,才能更好地支持和鼓励宝宝的观察欲望。例如,当宝宝观察水池中的鱼,想近距离地看鱼又够不着鱼的时候,家长可以拿来小渔网帮助宝宝,观察结束以后引导宝宝说:“谢谢小渔网,是你帮助了我!”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宝宝认识到在观察中充分发挥工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培养宝宝对于大自然是人类朋友的感恩之心。

广泛地浏览和体验大自然的奇妙。

人类的观察分为有意观察和无意观察两种,有意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周围环境、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三岁前的宝宝还不易做到这一点,他以无意观察为主,笼统地感知周围事物是什么或者怎么样,但这些感性认识的积累对他以后形成逻辑思维水平比较高的自然观察智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家长不但要带宝宝了解高速公路、高楼大厦和汽车飞机,还要了解乡间小路、村落农舍和溪流泉水。不要以为宝宝记不住或者不懂事,观察是思维的窗户,他的眼界有多宽,体验有多深,以后他的思维空间就有多大。

根据资源的不同使观察有所侧重。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值得观察的,但是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方便观察的大自然资源和方便父母指导的自然知识是有限的,所以家长可以根据资源的不同使观察有所侧重。如果附近有花园,就挖掘植物的观察智能价值,如果附近有动物园,就挖掘动物的观察智能价值。林奈是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全部动植物知识系统化,被誉为18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成就与有所侧重的早期自然观察智能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林奈的父亲对园艺非常爱好,这对林奈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从父亲那里知道了很多植物,并采集植物标本,他的植物观察智能得到深度开发,最终促进他在植物学研究中取得巨大的成绩。

提高“破烂和垃圾”的智能发展价值。

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烦恼,宝宝把石子、树枝、树叶、木棍、盒子、瓶子等“破烂和垃圾”当成宝物,堆积在家里,乱糟糟的,让爱整洁的家长看着就窝心。实际上,宝宝并不是在添乱,关键是家长要帮助宝宝变废为宝,并养成玩后收拾的好习惯。如果在盒子上面挖两个门,再在盒子下面安装四个瓶盖做成的车轮,那么家长和宝宝就一起对盒子这种自然物进行了智能加工,并摆在显眼的位置展示出来,一段时间之后,自制汽车变脏了,就与宝宝商量是否要撤下来?如果舍不得的话,是否可以重新做一个干净的汽车调换它?如果宝宝用石子摆成各种图形,不方便保存,家长可以用相机拍下来,作为宝宝的作品收藏起来。这样,这些零散的自然物就发挥了更大的智能开发价值。早期教育

让宝宝充分享受他能驾驭的自然观察对象。

宝宝的年龄幼小,纵然他对世间万物都有兴趣,但是他能充分驾驭的观察对象还是有限的,这些可能是大部分家长曾经享受过的自然物,我们要让宝宝充分体验其中的观察乐趣。一类是水、土、沙、泥等无固定形状的自然材料,宝宝可以用眼、手、脚和身体去自由操纵,极大地激发他的探索欲望;一类是天空、云彩、风、雨、雪、阴、晴等宏观自然现象,他虽然不可操作,但是大自然的力量使他的各种感官能够得到充分的体验,家长可以再加强主动引导,让他有意识地观察和感受;还有一类是蚂蚁、昆虫、小鸟、小鸡等小动物和花花草草等小植物,宝宝能近距离地接触它们,密切地关注地它们的成长与变化,如果家长想培养宝宝的细致观察能力,可以定期为这些动植物拍照片,然后回顾它们的生命历程,宝宝的长时记忆能力和观察理解能力一定得到良好的训练。

按照不同点、相同点、相似点的顺序提高观察水平。

宝宝的自然观察能力有一个自然发展顺序,首先能较好地把握事物之间的不同点,然后是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最后是相似点,因为相似点实际上反映事物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观察与思维水平相对比较高一点。因此,家长要尊重宝宝的自然规律去观察和引导他,有意识地让宝宝比较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相同之处,加深宝宝对自然事物的印象,提高比较分类能力。宝宝一开始说不出来也没有关系,可能他还没有习惯这样的观察与思维方式,时间久了,他就会接受家长的引导,观察思考的主动性就逐渐提高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大自然中有许多值得小孩子们学习的地方,并且走近大自然呼吸下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也是非常有好处的,但愿家长们平时都能够更多的关注下有关对孩子大自然的教育!

zj09.com小编推荐

让宝宝赢在起跑线上 早教班不可少


科学研究证明,宝宝一出生,脑重量400克,达到成年人智力的25%,六个月迅速发展为50%,1岁达66%,3岁达80%,俗话说“三岁定终身”,也就意味着:宝宝三岁的智力、体能、个性能已经定型80%以上。而同时0-3岁还是运动、语言等能力发展最快的敏感期,此时让孩子在父母的鼓励和参与下,完成有针对性的智能开发训练,事半功倍。

大部分家长都选择在孩子2.5岁---3岁时送孩子上幼儿园,而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入园初期都会产生“分离焦虑”的不适应现象,部分孩子会持续2-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对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及生理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3岁前让孩子参加幼儿园亲子班婴幼衔接潜能开发课程后,孩子会在非常自然轻松的状态下熟悉接受幼儿园环境及作息时间,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游戏、活动的集体生活,从而为正式入园做好更为充分的准备,大大缩短孩子入园不适应时期。

独生子女在三岁未上幼儿园前,在家庭教养方式下,普遍缺乏与同龄孩子交往的社会性经验,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从而对其将来的集体生活造成困扰.因此,让孩子在0-3岁这一个性品质形成最重要的时期进入亲子班,是对孩子社会性发展需要的一个促进手段,同时,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对孩子完整的人格个性形成将有重要的帮助.

而一谈到早教,我们的父母就想到如何开发智力,提高孩子的智商,如何让孩子聪明等等;其实孩子从一出身都比我们成年人聪明,所以从智力的角度来说,我们做父母的大不可必操心,而我们恰恰忽略的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对于家长的困惑和早教观,有专家表示,教育往往不能立竿见影,它具有潜在作用。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模式也不同:是通过孩子活动——玩、摸、走来增长他们的一些能力,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学前教育的一个指导思想应该是:在游戏中教与学。有业内人士提醒家长不要陷入早教误区:早教机构不是幼儿园。不少家长把早教机构当成了幼儿园、游乐场,带孩子到早教机构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互相接触。带着这种思想让孩子上课,不会起到什么作用。

其次,早教不是万能的。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早期教育变成超常儿童,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早期教育首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应过度强调技能。

此外,孩子父母是早教成功与否的关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要把在早教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对孩子进行真正的早期教育。

现在,咱们国内当下有句特别时尚的话,叫“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特别同意这句话,但关键是要弄明白“起跑线”在哪儿?眼下“起跑线”太多,有点把人弄得找不着北了。你看:办英语班的说在他们那儿;办电脑班的说在他们那儿;还有卖矿泉水的,卖书包的,连治大舌头的都来凑热闹,说他们那儿也是起跑线。这些五花八门的“起跑线”,有多大帮助,笔者没有考察和实践,不敢枉加评论,但有一点儿,家长们一定要瞪大眼睛,那就是与钱沾边的事儿,千万别轻意就“掏腰包”。因为,被弄到他们“起跑线”上的孩子,没听说一下子各方面成绩就提高了多少多少这样的成功案例,但受骗上当,赔钱又耽误孩子时间的倒霉事儿,却常见于报端。因此,做父母别听有关商家的瞎忽悠,此时多在安装优良心理软件上下功夫比啥都强。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是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是谁说的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里蕴藏的育人道理,不但为多少代中国人的实践所证明,有趣的是外国人也为其找到了证据。而且还把“看老”的年龄提前了4年。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每名幼儿都被问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

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为“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卡斯比教授指出,3岁幼童的言行能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不过,他也承认,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后又改变的情况的确存在,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中国的父母都知道这个理儿,可是真去躬行的却不多。因为他们心里大多有这样一个误区,也可以说是两个“担心”。一个是孩子太小,不懂事儿,告诉他什么也不会往心里去,担心白费劲;另一个是有的个别父母,甚至还有怕把孩子“脑子”累坏了的担心。实际上不是这样。人的脑神经细胞大约有140亿个,其中70%~80%是在3岁前形成的。小孩到了6岁时,脑重量就能发展到1250克,达到成人的90%,基本接近成人脑重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做过对近千名儿童从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做100%,4岁前就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8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在8~17岁间获得。由此可见上述的担心是没必要的。

我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朱庆澜先生,对早期教育亦有真知灼见。他说:“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养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6岁进入学堂,好似第二道染缸;20岁以后出了学堂,到世界上来同人办事,好似第三道染缸。”他认为关键是“第一道染缸”。“第一道染缸”打上“红底子”,以后再受到好的教育和影响人就会变成“大红”、“朱红”,即使是后来受到不良的影响,“红底子”也不会很快变化。假如“第一道染缸”染成了“黑底子”,以后就是后来受到好的教育和影响,原来的“黑底子”也很难褪去。朱老先生的“三道染缸”理论,形象地说明了一个孩子6岁以前安装的软件,能关系到孩子今后一生。

中国的朱先生和英国的卡斯比教授,虽然生于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但他们对人“基本定型”年龄、作用、意义的理论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一古训,便是我认为父母们给孩子们安装软件应拿捏得“及时”。“一个萝卜顶一个坑儿”。人的基本软件的种子都应在7岁以前,撒进孩子大脑的“坑”里,也就是放进我说的“抽匣”里。如果有谁忽略了这个期限,错过了这个时机,这会对孩子的成长相当不利,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性别教育必不可少,但是要把握尺度


有的孩子在性萌动的时期还不懂得正确的性认识,在这个时候他们可能会因为好奇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所以在小的时候的性别意识教育是很重要,但是在教育的度该怎么把握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的讲解吧。

性安全教育不可忽视

作为父母,首先自己要有正确的性观念,不能片面地以为给孩子一个裸体就能消灭其性好奇,其实给孩子展示一个裸体,不如帮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性观念。这些观念的形成,不是单单靠经常一起洗澡或是一起如厕就能解决的,还有很多日常的生活细节要注意。

家里孩子也有隐私

当孩子对幼年与成年人的身体产生好奇时,或是当孩子提出要和父母共浴时,也完全可以满足其愿望,但一定要告诉她,在中国只有是亲人或是同性,才能够这样赤裸相对。

传统家教里,成人意识里没有尊重孩子隐私的观念,例如孩子当众随地大小便、家长当众帮孩子换衣服……这些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家长对孩子独立人格的漠视,后果就是孩子不懂得保护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有的孩子被性侵犯了,都还懵懵懂懂,后果很严重。

爸爸经常很有意识地通过身体力行来向孩子表现一种顶天立地的大男人形象,而且当孩子掌握了一些生理常识以后,他就很有意识地告诉孩子,结婚生子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不能太随便,当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时不能随便造人。首先要爱一个人,当然她也要爱你,你愿意照顾她一辈子,愿意跟她生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并有能力养得起这个家和养得起你们共同的孩子时,然后还要得到亲人的祝福,并尽力做好爱人和父亲,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本网站小编总结:性别教育也是需要时机的,不是空讲孩子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要借助一些事件从事件中延伸出的道理让孩子更容易懂得和理解。并且之前说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在家庭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让孩子懂得男孩子和女孩子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

自然对待孩子的“性本善”


自然对待孩子“性本善”

我认为性行为是许多本能中的一种,在这些本能中,对自己温柔和关注的身体信号,以及儿童与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爱的身体信号都非常明确。

探究自己和别人的身体,探究男孩和女孩间的差别,父亲、母亲之间以及与自己的差别,玩自己的生殖器等,在儿童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内心极度紧张时,在一筹莫展或无法做出抉择时,男孩、女孩都会抓住自己的生殖器,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绝对正常的反应。

人们越是自然地对待儿童的这些举动,对他们没有什么禁忌,他们就越能够接纳自己的身体,进而接受自我,并能够给他们带来其他乐趣。有很多禁忌的儿童常常会问:为什么要禁止我?由此会对被禁止之事越发感兴趣,或者还可能出于对抗而导致产生多动症,这就打破了自身的平衡。自身处于平衡的儿童则相反不会过于关注自己或生殖器。这只是儿童接受到的刺激之一。

每一样东西,每一件事情对于儿童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发现,都是引发他们活动的刺激之物。

内容简介:

理解是爱的第一步。因为不理解孩子的身体动作所表示的含义,许多家长正在伤害着自己的孩子,也可能就因为那一时的疏忽,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为什么总爱咬手指?为什么总喜欢击打鼓之类的东西?为什么有时会把摆好的积木猛然弄翻?为什么吃饭的时候他们总是不老实,难道只是因为不爱吃或者吃饱了?当害羞或者紧张的时候,他们通常又有些什么小动作呢……

正因为孩子还不具有丰富的词汇,深入探讨他们非言语的表达方式背后所蕴藏的含义,才显得格外重要。赛弥·莫尔肖作为欧洲身体语言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及此领域的畅销书作家,在其经典畅销书《读懂孩子的身体语言》中,借助191张照片,形象地传达了孩子的种种身体语言信号,通过言简意赅的说明,深入浅出地指出了“破解”孩子情绪和需求难题的多种方法。

赛弥·莫尔肖为大人们摸清孩子身体动作背后隐藏的一个个“底细”,贡献了一部以一当十的佳作。现在,经过全新修订后的《读懂孩子的身体语言》,内容更加完备,不仅更多地受到父母亲的喜欢,而且也早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之书。

赛弥·莫尔肖,1936年生于特拉维夫(以色列港市),戏剧艺术家,导演,畅销书作者,身体语言方面最著名的专家。他的《读懂孩子的身体语言》一书已经成为公认的该主题方面的标准作品,本书是全新的修订版本。他的作品《身体语言》(BodyLanguage)、《身体语言大全》(AllaboutBodylanguage)及《身体语言和合作关系》(BodyLanguageandPartnership)都是获得读者好评的畅销书。他和四个子女生活在奥地利。

译者简介:

陈国鹏,1954年出生,荷兰奈梅根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为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1984年到2003年,曾多次赴德国和荷兰访学和从事校际合作研究项目。至今已翻译出版了《心理语言学》《人格阴影》《女人自恋:渴望承认》等著作,并参与了《教育人类学》和《赫尔巴特文集》的翻译工作。撰写或主编了《婴幼儿智力培养》《儿童情商的培养》《儿童智商的培养》《智商就这么重要》《做个高情商的人》《心理测验与常用量表》《1岁宝宝》《2岁宝宝》《3岁宝宝》《4岁宝宝》等。

自然对待孩子“性本善”


我认为性行为是许多本能中的一种,在这些本能中,对自己温柔和关注的身体信号,以及儿童与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爱的身体信号都非常明确。

探究自己和别人的身体,探究男孩和女孩间的差别,父亲、母亲之间以及与自己的差别,玩自己的生殖器等,在儿童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内心极度紧张时,在一筹莫展或无法做出抉择时,男孩、女孩都会抓住自己的生殖器,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绝对正常的反应。

人们越是自然地对待儿童的这些举动,对他们没有什么禁忌,他们就越能够接纳自己的身体,进而接受自我,并能够给他们带来其他乐趣。有很多禁忌的儿童常常会问:为什么要禁止我?由此会对被禁止之事越发感兴趣,或者还可能出于对抗而导致产生多动症,这就打破了自身的平衡。自身处于平衡的儿童则相反不会过于关注自己或生殖器。这只是儿童接受到的刺激之一。

每一样东西,每一件事情对于儿童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发现,都是引发他们活动的刺激之物。

培育大自然的孩子(下)


二、环保亲子游戏

1、游戏一:沉睡的守门人

游戏目的:培养宝贝对小动物的爱心,并养成轻举轻放、减少噪声的良好习惯。

游戏过程:

*妈妈蒙上眼睛,坐在房间门口,作为“守门人”,房间里放着各种捕猎来的“野生动物”(玩具)。

*要求宝贝设法悄悄地越过“守门人”,到房间里去解救这些无辜的“野生动物”。如果弄出声响,给“守门人”逮着就算输了。

*为了给宝贝以成就感,游戏开始时,“守门人”可以装着没听见动静的样子,待宝贝“抢救”出几种动物以后,再稍稍显示出已经听到一点动静的样子,以此来培养宝贝轻举轻放的好习惯。

2、游戏二:我是谁?

游戏目的:宝贝对动物有着与生俱来的认同感和同情心。动物是最能引起宝贝关注和最便于交流的自然环境要素。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宝贝加深对身边常见动物的影响,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动物的情感,初步形成保护野生动物的环境意识。同时还能发展宝贝的动作、语言和认知能力。

游戏准备:

*在带宝贝参观动物园或通过看电视录像,初步掌握一些珍惜动物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家长制作好分别绘(贴)有大熊猫、长臂猿、恐龙、华南虎、丹顶鹤等珍惜动物的卡片。

*与宝贝一起在卡片上认识这些动物的形态特征、运动特征和生活习性。在帮助宝贝了解这些动物的基本特征的同时,告诉宝贝,这些可爱的动物有的已经灭绝了(如恐龙),有的已经很少很少了。

*和宝贝一起学一学这些动物的动作特征。

游戏过程:

将卡片打乱,让宝贝随机抽出一张卡片,贴在妈妈背后(不要让妈妈看到卡片上的动物),妈妈就“变”成了这种动物。妈妈向宝贝提出一些与动物的基本特征相关的问题,如“我在地上跑吗?”“我爱吃竹子吗?”等,通过宝贝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来判断“我”是什么动物。告诉宝贝,回答妈妈的问题只能用“是”和“不是”,不能有其他任何提示,直到妈妈猜对了为止。然后妈妈与宝贝再交换角色继续游戏。游戏变化:

如果宝贝太小,做这个游戏的时候可以减少动物卡片的数量,介绍动物时可以只抓住最主要的一、二个特征即可。还可以将游戏改造成亲子双方模仿某一动物的动作,学一学它的叫声,然后让对方猜一猜“我是谁”。

3、游戏三:你听到什么啦?

游戏目的:让宝贝感知声音环境,学会欣赏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声(交响乐),体验噪声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学会安静地行动,进而培养宝贝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动作能力、行为能力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游戏准备:带领宝贝在环境中体验各种声音,家长模拟、创设或录音回放各种来自自然界的和人为的声音,让宝贝辨听、比较不同发音体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游戏过程:

*给宝贝蒙上眼睛,用不同的发音体在不同的地方创设不同的声音,让宝贝说出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并用手指出声音来自何处。

*与宝贝探讨“你最喜欢哪种(些)声音?”“你最不喜欢哪种(些)声音?”“为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避免噪声的产生?”

培育大自然的孩子——0-3岁宝宝环保素质教育方案(上)

入园先观察:老师对孩子的态度


无论家长选择哪个幼儿园,最后每天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是班里的老师。相对于一个好幼儿园来说,一位好老师对于孩子的意义更重大。入园前,可以多方了解一下这个幼儿园老师的情况。可以上幼儿园的网站上了解信息,也可以在幼儿园里户外活动时,观察老师与孩子的互动情况。

从以下三个方面,家长可以自己先判断一下老师的水平。

1.是否能无条件地热爱幼儿

幼儿自出生之时起,就在爸爸妈妈的爱护下成长.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他们会把自己对爸爸妈妈的依恋,对爸爸妈妈的期望和要求转移到教师身上,希望教师能喜欢他,爱他.因此,教师应具有“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在情感上对幼儿表现一种亲近感,处处流露出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情感基础,教师要无条件的热爱每一个孩子,并且把这种情感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和关怀,从而使每个孩子对教师产生认同和依恋。

2.是否能以民主的作风充分的接纳和尊重幼儿

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兴趣和需要尊重幼儿,把幼儿当作有主观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人,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作为幼儿教师,特别要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切不可象对待成人那样,动辄指责、批评,也不能采取讽刺和轻蔑的态度,而要和颜悦色,循循善诱,通过积极带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

3.能否能极主动的参与幼儿的各种活动

作为幼儿教师,要能放下架子,把自己看作是孩子们的伙伴,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顺其自然


为了教育孩子,我已经翻过了太多的书。当孩子过早被送到学校时,由于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他们得到的父母之爱和家庭的照料关怀势必相应减少。这时,他在精神上和感情上容易受到伤害和遇到困难。最容易受到这种影响的年龄是5至8岁之间。孩子最好的教师就是父母。当父母在评价孩子时,他们的表情、动作、姿态对言语具有强化作用,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

有一个问题,是养育孩子会发生的实际问题,看到孩子丢三拉四该怎么办?而这时,我们的孩子正屡屡犯这样的错误,橡皮什么的每天都丢,甚至在寒冷的冬天,外套还丢在学校找不回来。于是决定好好学习一下,翻开书,发现一个解决方案首先简单分析了原因:对孩子来说,健忘也是一种消极的争取关注的方式……。那么该怎么办呢?比如老是习惯性忘做作业的孩子,不要包办孩子的作业提醒功能,而是让他自己去承担忘记做作业的结果——老师的惩罚以及自己的羞愧。这一点倒是和日本一个教育专家的看法一致。他的教育方针是顺其自然,按照他的理论,给孩子一段时间去自我做主,自我适应,孩子就会自立并保持生活中各项事务的平衡。也许孩子真的应该是顺其自然成长的,犯错,改正,再犯,再改。而我们只能在其中起到引导和配合作用,真正去干涉的结果并不好。

有趣的道理,就是越少唠叨,越多受益,简而言之是“行胜于言”。联系到教育孩子来说,也是一样。我们总是在限制孩子做不好的事情,也阻止他们去花笨力气做原本简单的事情。其结果反而适得其反。“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我觉得中国孩子有一点点可怜,被剥夺了太多的成长空间,也没有学习生长智慧的环境。就像某些孩子不知道鸡蛋是有壳的一样,他们长大后更不知道社会的复杂性和生存的艰难。养育孩子是为了什么呢?只是为了听我们的话吗?我们不在了,他们会如何?我们对孩子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呢?顺其自然养孩子吧。真的!对于孩子来说,只要他是个好人,有着健康的身体,有着坚韧的品质,有着向上的精神,有着快乐而简单的心态,也就够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