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粮食坏习惯童话故事
2021-06-19 浪费粮食坏习惯童话故事 有关习惯的童话故事 你童话故事里几种失败家长的坏习惯,你中了几条?。
为人父母,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往往自己的坏习惯“带坏”了孩子。当然了,今天不是来批判这些家长,而是给大家从坏习惯角度来讲讲怎么教育孩子会更好。
1、对孩子不耐烦
辛苦劳累,工作一天,回到家都想能坐到沙发上或者躺在床上休息会儿,可是当你打开家门看到的往往是满地玩具、一堆乱七八糟东西,还有一个哇哇大哭的孩子。你的脾气顿时就爆发了“哭什么哭,一天天就知道哭,别哭了!”。
父母教会孩子学会尊重是很重要一件事,但是前提是他也受到了尊重,尊重是相互的。一个自尊而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了他人尊重。
2、说脏话
一个爱说脏话的父母,很难想象他的孩子说话很文明。所以,如果你有“出口成脏”或者做一些没礼貌事情,孩子都会一一向你学习,养成这样的习惯,将来就是孩子在人际关系上的绊脚石。
3、抱怨
“买吧,买吧,都买了吧,我一个月的工资都不够你买玩具”“你能不能好好学习,我为了让你上这所好学校,求人办事,充孙子当儿子的”...
你知道吗?你这样天天的抱怨,除了让自己感觉更加委屈、难受以外,毫无意义。孩子从你这里学到的只会是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抱怨,推卸责任,而不会去寻找解决方法。
4、盲目攀比
“你看人家谁谁谁,每次考试第一名”“你要是不考上个好大学,将来能有啥出息”,盲目的攀比,及时孩子已经很优秀了,内心也会千疮百孔。太多太多孩子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变得自卑和叛逆。
言教不如身教,说一堆没有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孩子当榜样,成就孩子,还是毁了孩子,这个权杖就在你自己手里。
教育永远不嫌晚,如果你有以上坏习惯,赶快改正一下吧。
zj09.com推荐
齐全的八种胎教方法 你用了几种
如今的人们越来越注重使用胎教来使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更加聪明,如下我们就看看生活中常见的8种胎教方法。以下8种胎教方法,提供准妈咪作为参考,某综合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提醒,准妈咪不要过于紧张,对于胎教严格要求,反而情绪紧绷造成反效果,最重要的还是保持心情愉快,就是最好的胎教方法。
1、营养胎教供能量
必须注重均衡的饮食搭配,做好体重控制,针对孕期的不同阶段,做重点式的营养补充。
孕期1~3个月,补充叶酸和维生素,摄取容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可减缓怀孕初期的不适症状。怀孕中期,因孕妇的食欲增加,应注意补充富含蛋白质、钙、植物性脂肪的营养食品。怀孕晚期,应控制水和盐分的摄入量,并监控体重的增加。
适合周数:得知怀孕开始
2、经典音乐胎教
建议妈妈选择舒缓、轻柔、明朗旋律、温和自然、有规律性、节奏和妈妈心跳相近的音乐或乐曲;莫扎特的EQ音乐、大自然的河川、溪流声、虫鸣鸟叫声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具有安抚胎儿、调节昼夜规律的作用。
妈妈应尽量避免听吵杂或不当的音乐(胎儿不喜欢听到高振动频率的音波。
适合周数:怀孕第16周开始
3、美育胎教感受美
经常欣赏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的感受力;准妈咪可以带着肚子里的小宝宝,一同欣赏美丽的事物,当准妈妈感受到美的同时,也在无形中传达给宝宝了喔!
适合周数:怀孕第20周开始
4、温柔抚摸胎教
父母用手轻轻抚摸胎儿或轻轻拍打胎儿,通过孕妇肚皮传达胎儿,形成触觉上的刺激,促进胎儿感觉神经和大脑的发育。父母用手在腹部抚摸胎儿,用手指对胎体轻按一下,胎儿会作出反应。可边触摸,边说话,加深全家人的感情。
适合周数:怀孕第20周开始
5、神奇的意念胎教
准妈咪在怀孕期间透过想象来勾勒宝宝的形象,这个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将与即将出生的胎儿相似。有些准妈咪很担心胎儿出生后,是不是有身体上的残缺,经常忐忑不安,不如在房间里贴一些可爱宝宝的画像或照片,可以帮助孕妇保持愉快的心情。
适合周数:怀孕第28周开始
6、对话胎教拉进距离
爸爸和妈妈每天都要跟肚子里的宝宝说说话,早上起床打招呼、不时地把看到的东西分享给宝宝等。这不仅是语言胎教的重点,也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关键。
适合周数:怀孕第24周开始
7、运动胎教助顺产
孕妇可以做一些胎儿小体操,在感觉到胎动时仰卧、全身放松,用双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反复轻柔地抚摸腹部,有时,也可以用手指轻压胎儿,并感觉胎儿随着指压轻轻地蠕动。除此之外,准妈咪每天做适量的运动,有助于顺产,并减少生产时会阴肌肉受损。
适合周数:怀孕第20周~36周
8、光照胎教促视觉
胎儿的视觉发育大约要到36周大时,才能对光照的刺激产生反应。每天用手电筒紧贴肚皮一闪一闪地照射胎儿的头部,每次持续2分钟,胎儿出生后的动作行为、视觉功能及对昼夜的区分也表现得比较强。
适合周数:怀孕第32周开始
良好胎教的十条要求,你做到几条
父母们总希望让宝贝贏在起跑点,所以从娘胎就要开始做所谓的「零岁教育」,也就是胎教,医生会建议准父母要在充满母爱的氛围中进行胎教交流,良好的胎教可以为宝宝建立良好的生长发育氛围,你知道有哪些医生都推荐的胎教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良好胎教的十条要求,你做到几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育婴专家对良好的胎教共提出了十点要求,如果都能做到,那么准妈妈的胎教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同时得到的效果也会非常显著。下面小编一一列举了这十点要求,看看准妈妈做到几条吧。
第一:虽然男女双方来自不同的背景和环境,但是两个人一定都要对新生命的来临有心里准备和共识。
第二:准妈妈要了解双方家庭的每一分子的心情,他们的心情也会严重影响到准妈妈的心情,因为结婚不是一个人的事。
第三:平时的饮食要均衡营养,合理膳食。
第四:生活的环境要舒适、安静。平时要注意放松自己,打造幸福的环境。
第五:情绪要稳定,愉快,要在家人的祝福和关怀中享受孕育的快乐.
第六:孕育期的生活作息要有规律,避免感冒和小动物。
第七:怀孕第四个月以后要多给宝宝听音乐。
第八:跟胎宝宝进行有效沟通,例如给胎宝宝讲故事,打招呼,陪着胎宝宝看花,告诉胎宝宝今天是几号,是什么日子等等。
第九:孕妈妈也要有适当的运动。虽然很多孕妈妈都认为自己怀孕了,就应该能吃能睡,但是运动有助于母体的血液循环,可以帮助胎宝宝提供足够的影响和健康的氛围,这对胎儿的大脑发育很有好处。当然适当的运动,还有助于准妈妈顺利分娩。
第十:可以建立一个属于准妈妈和胎儿的理想之国。例如学会黏土制作,捏出一个想象中的宝宝,或者带着胎宝宝欣赏美好的事物。
孩子的这几种习惯不能惯,一定要及早改掉!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在带孩子,这多半是因为孩子的父母也比较忙,家庭情况不好。大家都知道隔代教养可能没有父母亲自教育来的,一是因为老人容易宠溺孩子,而是因为新旧两代人之间有代沟,长辈们对于现在科学教育接受程度比较低,所以常常衍生出不少的问题。
特别是在老人带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的有些习惯可能需要改正。这些都应该由孩子的父母接手,然后把孩子的坏习惯憋过来。父母们着重要注意的,就是孩子的这几个坏习惯,一定要及早改掉,不然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影响。
爱发脾气
爷爷奶奶对孩子的宠溺程度,经常让人难以想象,是孩子要星星给星星,要月亮给月亮,什么要求都会得到满足。在有些爷爷奶奶的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对的。正是因为这样的溺爱,很多孩子年纪不大,脾气却很大,只要父母有什么事情没有满足他们,甚至是陌生小伙伴不分享玩具给孩子,孩子都会发脾气大吼大叫,这样的习惯父母千万不能惯,现在不改,以后长大的还不知道要吃多少苦头。
给孩子喂饭
有些孩子3.4岁了,还需要大人追着喂饭,这非常不好。父母们要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得自己拿来吃饭,如果孩子拒绝,家长们也不能答应他们各种要求来哄。这种情况多半是孩子在爷奶那饭来张口养出来的坏毛病,饿一顿就好了。如果孩子好几天都不怎么吃东西,再考虑是否是生病了。
打挠家长,欺负同学
有些孩子比较皮,在爷爷奶奶那是小霸王,等到父母带的时候,一不顺心就上手打,或者是挠自己的母亲,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根本算不上是孩子的纯真行为。还有欺负同龄人,父母们都要严肃处理,把孩子的这个坏习惯憋过来。
餐桌上的坏习惯,你家孩子有吗?
餐桌上的坏习惯,你家孩子有吗?要知道最好的教育,就体现在一日三餐的饭桌上。你知道中国式餐桌教育错在哪?下面看看这些餐桌细节决定孩子日后的成就差距。
世界顶级礼仪大师威廉·汉森说:“善于观察的人,只用一顿饭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从餐桌上的表现,可以看一个人的教养和见过的世面。
每年都有人出天价竞拍"和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可见餐桌上的有效交流的确让人受益匪浅。对于吃饭这件事,中国人一向很看重。中国家庭的厨房是永远忙碌的,很多家长考虑注重孩子孩子的营养均衡,一遍遍督促孩子多吃点,却忽略了餐桌上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餐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孩子的心理、习惯、价值观乃至处事方式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餐桌上的坏习惯,你家有吗?
1.别让孩子拥有餐桌压力统计显示,大约三成中国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起吃晚餐。就算即使有时间和孩子同桌吃饭,“亲子吃饭时间”往往也变成了“家长训话时间”。一到吃饭时间便开始询问孩子成绩、检查功课、同班比较,弄得孩子愁眉苦脸、哭哭啼啼,使晚餐笼罩在一种不愉快的紧张气氛中。
把吃饭时间变成严肃的教育课堂,长久以往会造成孩子的“餐桌压力”;让孩子厌恶吃饭,厌恶与家长沟通。不仅如此,“餐桌训话”还会影响孩子的消化和吸收。
2.吃饭时别看电视或玩手机
一位小学校长说:“我注意到这几年来孩子的变化,他们谈话的词汇非常缺乏。我想是因为他们花太多时间在电视机面前,而很少与父母交谈的缘故。”
观察今天的很多家庭,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的时间常受到各种“外力”的干扰:工作忙、看电视、各自玩手机等等,使得父母在餐桌上和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但其实吃饭时间是加强亲子沟通的最佳时间,孩子也会有很多事情想与爸爸妈妈分享;孩子们可以从和家人的交谈中学习说话的技巧,开阔眼界。
3.别忽视餐桌教养
一个孩子的家庭教养和人品,往往在餐桌上一览无余。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现象:家长带小孩出门吃饭,席间小孩子一直没消停,没吃几口就到处乱跑,扒着自己喜欢的菜吃,最后自己碗里放了一堆菜没吃完。可孩子妈妈像没事人一样,只顾着跟周围的人聊天,夸孩子成绩好、长得高。这些缺乏餐桌教养的“熊孩子”,都是父母惯出来的。
中国家庭的餐桌上,发生的最多的一幕就是不停地给孩子夹菜,甚至分配任务。从婴儿时代的一勺接一勺,到幼儿时代的满屋子追着喂,甚至到孩子六七岁,还在求着孩子打着孩子吃,不管三七二十一,多吃一口是一口。然而孩子却鲜有感恩的表情,有的更多是不耐烦。
良好用餐礼仪,是保证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后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而难看的“吃相”,却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孩子长大后的硬伤。
餐桌上最重要的三件事情:
1.在餐桌上鼓励孩子一家人准备吃饭时,身心往往比较放松,对桌上的美食充满了期待。如果妈妈能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进餐氛围,就等于搭起了一座跟孩子沟通的桥梁。无论如何不要使谈话落入批评指责,让孩子放心表达他们的感觉,并适当给予积极反馈,借机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比如,孩子说今天回答问题的时候被老师表扬了,爸爸可以马上拿出几个高脚杯,全家“以水代酒”举杯庆祝一下,并对孩子的努力提出表扬。
2.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
饭前让孩子去分发筷子、勺子,饭后让孩子帮忙撤盘子、抹桌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知道家人之前要互相分担,谁都没权利随便要求别人伺候自己!
吃饭的时候自觉放下手机,关掉电视。让孩子试着主持饭桌上的家庭会议,比如在假期来临时,一起计划家庭活动。父母可以从网络上、别人的谈话里、电视电影及街坊邻里发生的事上找到合适的话题,鼓励孩子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当孩子的想法跟你背道而驰或者顶撞你的时候,不要急着纠正他,可以耐心听孩子说说原因。因为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比培养一个听话的乖孩子更重要。
3.培养孩子的餐桌礼仪
大部分美国孩子会从两岁开始系统地学习用餐礼仪,比如吃饭不能发出声音,刀叉不能敲盘子,就算是不小心,也会跟所有人说“对不起”。良好的进餐礼仪,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以及未来的成长发展都有莫大帮助。
所以,家长们要循序渐进,教会孩子餐桌礼仪:
主动帮长辈摆碗筷,请长辈先入座,并先给长辈盛饭——教育孩子尊敬长辈。
不许把好吃的菜拉到自己跟前,夹菜的时候不许满盘子乱翻,尝过的东西不能再放回盘子里,不要敲打碗筷或大声喧哗——教育孩子尊重他人。
饭后对准备食物的人表示感谢——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最容易被孩子模仿的9个坏习惯,你中招了吗?
父母是孩子第一学习的老师,父母做什么,孩子会跟着学什么,那你知道吗最容易被孩子模仿的9个坏习惯,你中招了吗?
许多良好品行都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模仿的对象。看看平时最容易被孩子模仿的坏习惯,你中了几个呢?
一、没有礼貌
如果家长平时有“出口成脏”的习惯,或者总做些没有礼貌的事情,孩子很有可能会有样学样,在长期的模仿中逐渐把这些举止变成自身行为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没有礼貌的人。以后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上,还是在学业、事业上,没有礼貌都将成为孩子的绊脚石。
二、自己勤俭,对孩子却大手大脚
有的家长省吃俭用,对孩子却出手大方,以为这样是爱孩子,但这可能除了让孩子学会奢侈、不懂回报和付出、没有良好的理财意识外,也不能让孩子明白一些他该学会的品质,如节约、有计划的支出等。
三、带着宝宝玩电脑/看成人剧
有的家长既想玩电脑/看电视,又得照顾宝宝,于是“两全其美”地带着宝宝一起玩游戏/看成人剧,很多成人节目并不适合孩子看,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误认知,且长期看电视,对孩子的发育不利;电脑的辐射对孩子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育很不利,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刺激都会伤害宝宝等。
四、当着孩子的面宣泄你的各种不满
工作有压力了、朋友间有误会了、夫妻间出现争执了,都当着孩子面抱怨,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对。这样做不仅解决不了问题,也会造成孩子的负面情绪,同时也让他慢慢学会找别人的毛病,而不能审视自身的错误,学会错误的处理事情的方式。
五、说谎
有时候,家长在说谎也是被孩子看在眼里的,这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首先,孩子会觉得说谎不是错,那么他也可能拥有这种“品质”;其次,会让他因不解而对家长的认识产生偏差。
六、不守交通规则
看看左右无人、无车,就随意乱闯红绿灯,这样不仅威胁自身及他人的安全,也让孩子不重视交通规则,存在侥幸的心理。没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孩子,无论出门在外或者在家都很容易遇到危险。
七、做事拖拉,没有时间观念
有些家长做事总是拖拖拉拉的,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这样的做法延续到孩子身上,容易让孩子也没有时间观念,对不守时、迟到之类的不良事件都没有正确的认识,日后就很容易出现类似的问题。
八、不爱运动
这大概是大多家长的通病,自己不爱运动,自然就不会带着孩子一起运动,甚至忽略运动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让孩子成为一个小胖墩,或者因为缺乏运动而导致某些技能发展滞后。
九、脾气大,随时发
这首先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增加他的恐惧情绪,也不利于孩子心理建设。同时会让孩子也成为一个暴躁的人,不能很好的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父母的争吵会给孩子提供一个坏榜样,让他学会攻击性行为,如说脏话、粗话。
可见父母的行为方式决定孩子行为能力,孩子磨磨蹭蹭一旦形成习惯,补救非常困难。生活上磨磨蹭蹭的坏习惯会迁延到学习、交往等多方面,引起一系列后果。所以父母学会合理安排好孩子的生活,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才能帮助孩子克服各种的坏习惯。
为此,优爸课堂邀请了每周微课金牌讲师茉莉老师采用【游戏化方式】,帮助父母培养【高效能、好习惯】的孩子,8堂【操作手册】式课程、落实到【如何解决】的实际问题,解决父母90%烦恼问题!
家长绝不能纵容孩子的7件事,占4条就是失败教育
二胎妈妈的勇气,是在实践中不断踏实的。
二胎妈妈的世界,丰富,多姿多彩,二胎妈妈的爱,温馨,深挚恬谧。
家长绝不能纵容孩子的7件事,占4条就是失败教育。
1、顺手牵羊
孩子给你看一双袖珍水晶鞋,告诉你那是从小朋友家的地上捡的。
达标做法:立即带孩子归还物品,让他亲自道歉:“对不起,我把你的东西拿回家玩了,现在还给你,请原谅。”借助“物归原主的过程,让孩子学会勇于承认错误。
3、4岁的孩子没有“物权”概念和所属意识,自认为喜欢的、想要的就都是自己的。对此,父母千万不要采取“下不为例”的态度。记住那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得不到就动手孩子们在玩沙子,其中一个抢起小伙伴的玩具推土机,未果,一口就咬向对方的小手。结果,推土机如愿到手。
达标做法:亲子教育家董进宇博士认为,对咬人的孩子,父母一定要严肃批评,让他知道,咬人是不对的,已经对小朋友造成了伤害,必须亲自道歉;同时,让他明白,小朋友如果不愿意把玩具借给自己玩,他应该学会接受这种不如意。
除了批评和讲道理,一定的惩罚必不可少,并将与惩罚相反的待遇呈现在他眼前:呵护和安抚被咬的孩子。从而令孩子懂得,攻击他人不但不可能得逞,也得不到任何好处,进而自觉摒弃攻击性行为。
3、该睡不睡晚上10点该睡觉了,孩子却把娃娃和毛绒玩具摊到床上
达标做法:指指墙上的卡通挂钟,示意孩子到就寝时间了,告诉他按时休息才能保证第二天去幼儿园不迟到。没有一个孩子会主动上床,他们永远没玩够。如果父母允许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晚睡,规律的作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就难以养成。所以,无论孩子找什么理由,父母都要想办法拒绝。
4、见了玩具就走不动在超市,你拒绝买芭比娃娃,女儿却紧紧地抱着不放,任你怎么解释也不松手,还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达标做法:对孩子表明你的态度:今天不买玩具,因为前不久刚刚买了一套芭比娃娃。
如果孩子听不进父母的话,无理取闹,不妨置之不理,继续选择其它物品,或者佯装离开,任其坐在地上哭。妥协是不明智的,否则孩子的任性将变本加厉。等孩子冷静之后,通过讲道理或讲故事等方式,使之明白,懂事的孩子招人喜欢,撒泼、哭闹的结果是什么也得不到,而且令人讨厌。
5、天女散花临睡前,6岁的孩子脱下衣服,随手扔到桌上、凳子上,甚至一只袖子耷拉到地上。
达标做法:对孩子说:“穿好睡衣,然后把你的衣服叠好。在幼儿园午睡前,老师不是要求你们都把自己的衣服叠整齐吗?老师还告诉妈妈,你做得非常好,有时还帮助小朋友呢。妈妈知道你是个很讲秩序的孩子。来,妈妈看着表,你准保能在3分钟之内完成,马上开始吧。”说这些话时,不必高声,但一定要柔中带刚。
亲子教育家董进宇博士认为,孩子喜欢听好话,妈妈对其好行为的强调,恰是对他的正面激励,在反复的督促中,孩子能逐渐学会自理,并懂得承担责任。
6、用谎言掩盖事实8岁的孩子施展“武功”,将花瓶摔得粉碎。当妈妈问起这事,他却说的家里的猫干的。
达标做法:鼓励孩子说实话:“告诉妈妈,到底怎么回事?摔了花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妈妈喜欢诚实、勇于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孩子。”以此打消孩子的顾虑,鼓励他说出真相,并在第一时间“拥抱”他、表扬他。
6、7岁以上的孩子明知说谎不对,却为了逃避惩罚而为之。如果你相信他的话,或者即便不信也不予追究,就等于助长了这一恶习,以致他在谎言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7、我要一次玩个够到了该结束游戏的时间,9岁的孩子却坐在电脑前不动。
达标做法:对孩子表明你的宽容度:“好吧,再给你5分钟,把这局玩完,如果还不结束,明天也不允许你玩了。”
电脑游戏容易使人上瘾,孩子更是如此。所以,父母一定要规定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比如一天一次,时间为半小时左右,并严格督促其遵守。使之通过服从外在的约束力,逐渐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另外,亲子教育专家认为,在规定时间的前5~10分钟,父母可提醒一次,让孩子有心理准备,为准时离开电脑提供可能。
宝宝的“坏”习惯,可能来自你
核心提示:们常说“三岁看老”,说的是一些生活习惯是在儿童,其实早在胎儿时期一个人的某些习惯在母亲本身习惯影响,而潜移默化地继承下来,这不是哪个人的凭空想象,而是经过科学家实践证明的事实。让我们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来看。
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同样,每个人也又不用的生活习惯。有的人喜欢吃甜的,有的喜欢咸的,养成一种好习惯不容易,同样要改掉一个坏毛病更加不易,一旦养成了一种习惯想改成另一种习惯是很困难的,难道是我们的不够坚定吗?
我们常说“三岁看老”,说的是一些生活习惯是在儿童,其实早在胎儿时期一个人的某些习惯在母亲本身习惯影响,而潜移默化地继承下来,这不是哪个人的凭空想象,而是经过科学家实践证明的事实。让我们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来看。
专家们曾对新生儿的睡眠类型进行了实验,结果证明:新生儿的睡眠类型是在怀孕后几个月内由母亲的睡眠所决定的。他把孕妇分为早起型和晚睡型两种类型,然后对这些孕妇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早起型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天生就有同妈妈一样的早起习惯。而晚睡型母亲所生的孩子也同其妈妈一样喜欢晚睡。
通过实验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胎儿出生几个月内,可能和母亲在某些方面就有着共同的节律了。母亲的习惯将直接影响到胎儿的习惯。
如果有些母亲本身生活无规律、习惯不良,那么从您怀孕起就要从自身做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才能培养也具有良好习惯的胎儿。
这三种好习惯,你家孩子身上有吗?
孩子身上出现的习惯可以判断一个家庭的教育是否成功。好的习惯也能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那么这三种好习惯你家孩子有吗?快来看看吧。
一、有礼貌
一般家庭教育好的孩子都会特别注重礼貌礼仪。他们会对初次见面的人热情打招呼,丝毫不会掩饰自己的热情。而且他们会对到访者准确的使用出平日里深深记在脑海里的敬语,这样的孩子从小就言谈举止得当,待人接物有礼,情商会高于同年龄段的小伙伴。
二、乐于分享
家庭教育好的孩子都是不自私的,他们不会和同伴因争抢一件玩具而吵闹得不可开交,也不会因为自己喜欢的零食而无视周围小伙伴眼巴巴的神情,他们在品尝喜欢的零食时,会将零食一人一份的分给旁边的小伙伴。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相敬如宾的示范以及家长谆谆善诱的正确引导都会将分享的种子根植于他们心中。分享会让孩子从小就具有同情心,有助于孩子心智成熟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三、照顾他人感受
一般家庭教育好的孩子很少会在公共场合或者初次见面者面前无理取闹,大声吵闹。他们会将吵闹的行为视为影响别人的因素,在他们认知的观念里,会觉得大声哭闹是在给别人添麻烦。因此他们会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的表达诉求,在他们心里会觉得没有什么事是沟通解决不了的,反而无理取闹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所以当孩子在平静的表达自己的诉求时,那说明你的家庭教育很成功。是之前你与孩子平等交流的结果。
你家的孩子有这三种行为习惯吗?相信没有坏孩子,只有不会教育孩子的家长,从现在开始,对孩子加强家庭教育吧。
家长哪些坏习惯最容易被孩子模仿
言传身教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你身上的很多优点、缺点,孩子都看在眼里,并潜移默化的对他们产生影响。下面介绍的这些坏习惯,最容易被孩子模仿,家长要当心哦!
1.自己勤俭,对孩子却大手大脚
【害处】有的家长省吃俭用,对孩子却出手大方,以为这样是爱孩子,可除了让孩子学会奢侈、不懂回报和付出、没有良好的理财意识,反倒不能让孩子明白一些他该学会的品质,如节约、有计划的支出等。
【改变方法】爱孩子不是给他昂贵的东西,而是给他合适的。从小教会孩子理财,懂得感恩和回报、明白节俭的道理,才是给孩子最好的。
2.没有礼貌
【害处】家长平时“出口成脏”,或者总做些没有礼貌的事情,孩子自然会有样学样,在长期的模仿中逐渐把这些举止变成自身行为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没有礼貌的人。以后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上,还是在学业、事业上,没有礼貌都将成为孩子的绊脚石。
【改变方法】审视自身的行为,争取做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人。在教育孩子上,言传、身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3.带着宝宝一起看成人剧
【害处】有些家长喜欢带着孩子一起看电视,因为这样既能照顾孩子还能自己娱乐,两不耽误。但是很多电视节目并不适合孩子观看,容易让还在产生错误的认知,而且长期看电视多孩子的视力发育非常有害。
【改变方法】给孩子看的电视节目一定是要适合孩子的发展阶段的、内容健康的,而且小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也要严格规定。最好用玩游戏等来取代看电视
4.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
【害处】总喜欢拿别的小朋友和自家孩子比较,首先可能会让自己出现心理落差,从而在教养上对孩子过于严苛,或者因为总是对孩子说“你看XX怎么样”之类的话,让孩子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孩子身上,很容易受外界影响,没有信心、自卑。
【改变方法】不要总是用别的宝宝的标准衡量自己的孩子,让孩子顺着自然的方式自由发展,只要他没有出现滞后、迟缓的情形,就不必过于担心。
5.过于爱护孩子
【害处】你心疼孩子,所以什么也不让他做,但这样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让他没有学习的机会,得不到锻炼,孩子就很难学会照顾自己的技能,同时出现依赖的思想,变成一个“懒惰”的小孩,将来也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改变方法】给孩子一些自主的机会,在他的能力范围内,给他分配一些事情,让孩子明白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也让他学会该有的能力。孩子动手是学习最有效的途径,过于爱护孩子实际上是害了孩子。
6.带着宝宝一起玩电脑
【害处】有的家长既想玩电脑又得照顾宝宝,于是“两全其美”地带着宝宝一起玩游戏,但是电脑的辐射对孩子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育很不利,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刺激都会伤害宝宝,也容易造成颈椎等骨骼发育问题。
【改变方法】孩子接触电脑太早并不是一件好事,不仅能力达不到,也没有好处,虽然很多家长想让宝宝尽早接触电脑,但也一定要适龄适量才好。
7.当着孩子宣泄你的各种不满
【害处】工作有压力了、朋友间有误会了、夫妻间出现争执了,你都毫不隐瞒地向孩子倾诉,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对。这样做不仅解决不了问题,也会造成孩子的负面情绪,同时也让他慢慢学会找别人的毛病,而不能审视自身的错误,学会错误的处理事情的方式。
【改变方法】你可以用公正的态度向孩子述说,告诉他生活中有不美好的事情,但是别指望孩子替你解决,你也要尽量试着给孩子更积极的印象。
8.说谎
【害处】有时候,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说谎,甚至为自己的谎言沾沾自喜。这一切,看在孩子的眼里,会是什么样的?首先,孩子会觉得说谎不是错,那么他也可能拥有这种“品质”;其次,会让他因不解,而对家长的认识产生偏差
【改变方法】珍惜孩子的信任,不要敷衍孩子,承诺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无论孩子在不在场,都争取做一个有诚信的人。
9.做事拖拉,没有时间观
【害处】有些家长做事总是拖拖拉拉的,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这样的做法延续到孩子身上,容易让孩子也没有时间观念,对不守时、迟到之类的不良事件都没有正确的认识,日后就很容易出现类似的问题。
【改变方法】从小给孩子灌输时间观,让他们了解时间的重要性。平时做事一定要按计划进行,严格按规定的时间完成,不要总是“来日方长”。
10.不守交通规则
【害处】看看左右无人、无车,就随意乱闯红绿灯,这样不仅威胁自身及他人的安全,也让孩子不重视交通规则,存在侥幸的心理。没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孩子,无论出门在外或者在家都很容易遇到危险。
【改变方法】不论是否带孩子出门,都要遵守交通规则。平时也尽量告诉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告诉他,这样做实际上是在保护自己。
11.当众批评孩子
【害处】有的家长为了挽回面子或其他的原因,总是在宝宝犯错的时候当中责骂他或者羞辱他,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自卑。也会影响亲子间的情感,同时这样的做法并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改变之处】孩子犯了错误要及时指出来,但态度一定要温和,告诉他为什么错了,你的目的是让宝宝改正错误,并不是当众打击他。
12.不爱运动
【害处】这大概是大多家长的通病,自己不爱运动,自然就不会带着孩子一起运动,甚至忽略运动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让孩子成为一个小胖墩,或者因为缺乏运动而导致某些技能发展滞后。
【改变方法】多运动是利于自己也利于孩子的事情,所以平时尽量抽时间带着孩子一起做些运动和游戏,既锻炼了身体,也培养了亲子感情。
一个困惑了80%家长的习惯培养问题
当身边朋友跟你分享他们孩子好习惯的时候,我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样存在一个困惑。这个困惑就是为什么同样的培养方法自己家的孩子就不适用,难道是方法错了?不应该啊,一样的方法和步骤乃至策略。这个困惑其实也困扰我十几年,同样的方法为什么就得不到相同的结果。
我的困惑始于中学的经历,是关于学习习惯的问题。那时候我用了一学期从学渣逆袭到了学霸,周围同学在惊叹之余就时常跟我讨要“秘技”。我是乐于分享的人,但我发现自己分享的所谓的秘密方法同学们都会,于是我陷入了无法自拔的自我反思,我该怎样总结才能帮助到同学呢?那时候没有接触心理学,时至今日我已是在心理学界摸爬滚打十余年,对这个困惑也有些明了了,只不过身为人父的我那个困惑早已不是学习问题了,困惑的对象被家庭教育问题占据了多半,当回顾自己的心理学工作经历发现心理学最大的应用应该是在家庭教育吧。
因为在咨询中时常听家长朋友抱怨,为什么同样的方法别人家孩子就能培养出好习惯,我家孩子就不行,问题出在哪?问的家长多了,我也开始琢磨这个困惑,为什么坚持正确的方法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近来在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逐渐发觉这其中奥妙,而且似乎很少见有专家提及的。
上大学的时候接触最多的关于行为习惯培养的科目莫过于行为心理学。行为主义的方法在动物训练领域绝对是成效显著的。运用行为心理学的方法可以让鹦鹉学舌,可以训练优秀的导盲犬,可以让猫咪学习上厕所。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是教授行为训练课程的老师,她神采奕奕的讲她自己是怎么运用行为训练方法一步步把她家的猫咪引到厕所的猫砂上大小便。然而,行为训练在训练孩子行为习惯上却远没有训练动物行为那么好用。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曾经有句名言:“给我十二个健康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选定的任何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乞丐乃至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他的理想和豪言壮志是一回事,但实际家庭教育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两个儿子在父亲严格的行为训练教育方式下,都得了抑郁症,大儿子跳楼自杀了,小儿子自杀未遂,后来经过长期的心理治疗才逐渐走出心理阴影。
行为训练的方法是没有问题,但应用于孩子习惯培养需要扫清一个阻碍或者说需要一个基础。那就是情绪阻碍,习惯培养必须理顺情绪,必须以积极情绪为基础,习惯培养的过程中积极的情绪应该大于消极情绪体验,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总体而言还是高兴的。我们常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我们经常做的,如何在培养孩子过程中动之以情呢?结合心理学和我教育孩子的经验,给爸妈们分享三点感受。
一,孩子的好习惯是建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之上的。
假如说现在需要你去完成一件违背你平时习惯的任务,分别让你的知己朋友和你讨厌的人来给你传达具体内容,你觉得让哪个人来说你会更愿意去做。很显然,你会选择朋友的要求去做,至于你讨厌的人别说照做没有对着干就不错了。这种逆反也是家庭教育中有些爸妈跟孩子关系的真实写照吧,爸妈说东孩子偏要往西。在这样糟糕的敌对的亲子关系下方法再好也不可能培养孩子的好行为习惯!
二,停止那些让孩子难以承受之重的唠叨,温柔坚定的细化你需要孩子做的具体事情。
爸妈爱唠叨背后的心理原因之一往往是要向孩子强调事情的重要性,所以说重要事情要说三遍。我是完全认同重要事情需要说三遍,但假如生活中你凡事都对孩子唠叨,那就意味着凡事对孩子来说都是重要的。然而,我们孩子的注意力和承受能力是有限,所能接受的重要事情屈指可数就几件。孩子教育过程中,你需要把握哪些是重点,凡事都唠叨那么孩子就会无所事从,于是你越唠叨孩子越茫然,长此以往面对爸妈的唠叨孩子从心理上就是瘫倒在地,最终导致孩子的拖延、被动、消极。
爸妈爱唠叨背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原因是“我有理,我是对的,你就得按对的来”。家庭教育过程中如果你坚持自己是对的,那就意味着直接否定孩子,孩子是错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一种理想的优秀品质,但这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后天培养的。爱唠叨的爸妈需要知道,语言的力量恰恰不是在于声调大小和强调次数,而是在于信任。台湾有位著名作家在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方面,他只告诉孩子每次写完作文要给我检查,我只检查错别字,不检查你的内容。这位作家爸爸真是这么做的,因为他的父亲就这么做的。孩子通常是不愿意把自己作文给爸妈检查的,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受不了了,他开始主动跟爸爸探讨自己的写作内容和细节。这里面发挥出积极作用的就是源于爸爸对孩子的信任以及爸爸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可操作的要求。
三,培养好习惯的捷径是要因材施教。
根据心理学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孩子都有他们自己擅长的一些方面,比如有的孩子是对运动,有的是音乐,有的是数学,有的擅长于说,有的善于听。培养孩子好习惯过程中爸妈要善于观察,对于孩子喜欢的、擅长的,我们可以多投入些精力,对于不擅长的方面让孩子保持一些基本的水平,有一定的兴趣就可以。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启功先生在讨论书法培养的时候,他说过最快的培养书法的方法应该是结合每个人自己的书写特点,当然这也是要建立在基础练习之上的。培养孩子好习惯方面,一定要防止“别人家孩子能,为什么你就不能”的错误认知,每个孩子都具有孩子们的共性,但也有自己各自不同的一面。
其实,那些优秀的家长不是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成功教子秘密和关键,我觉得主要是因为那些幸福的爸妈们多半没有意识到这个事实,那就是正是自己跟孩子的亲密关系给予了孩子最大的成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