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孩子总是喜欢打架、欺负别的孩子,并且屡教不改?有一次,在跟某位老园长聊天时,老园长说到:“我好像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喜欢打架的孩子的特征,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研究?”

我问:“你发现什么规律?”

“喜欢打架的大部分是男孩子,并且在这些喜欢打架的男孩子中,大部分……他们的脸好像都比一般孩子大一些。”

带着疑问,我随后翻找了所有跟儿童暴力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最后惊喜地发现了这一则研究:

2008年,Carre,J.M.和Mccormick,C.M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男性的睾丸激素能够增加面部的宽和长的比率,面部相对较宽即脸部宽高比越大的男性会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性。这个结论在2010年Stirrat,M.等学者再次证实,即存在暴力基因。这则研究收录在美国心理学家DavidG.Myers《SocialPsychology》一书中。

儿童的暴力行为,取决于天生的基因,还是后天环境的影响?

2011年,有瑞典学者调查了当地1250万居民,他们发现,有兄弟姐妹因暴力行为犯罪的人,他们同样会因暴力行为犯罪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出4倍,而领养的兄弟姐妹间却不存在这么大的规律。

随后还有学者发现,那些同卵双胞胎中的一个常被人认为“脾气很大”或“经常打架”的,另一个往往也是“脾气很大”或“经常打架”。同卵双胞胎的犯罪相似性也比较高,如果同卵双胞胎中的一个发生暴力犯罪,另一个双胞胎有50%的可能性也存在犯罪记录,而异卵双胞胎这一比率仅为五分之一。

所以,他们认为:暴力遗传基因在儿童暴力行为中的作用大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即大部分暴力儿童是天生的。

还有个突出的例子,广西有个犯罪村叫温江村,这个仅有3000人的村庄居然有超过100人入狱。

但环境也有影响作用

新西兰有一项长期的对几百名暴力儿童的研究,学者们发现暴力孩子除了基因影响外,暴力环境对孩子的行为影响也不容小窥。

英国1993年曾经发生过让全英国母亲哭泣的悲剧。两个10岁的孩子,罗伯特和乔恩,他们在一家超市趁对方妈妈不注意,悄悄带走了陌生的年仅2岁的孩子小詹姆,小詹姆当时一个人吃着巧克力豆在等妈妈结账。后来无辜的小詹姆被这两个恶魔般的大孩子通过拳打脚踢、石头砸等致死。

后来人们得知这两个恶魔般的孩子的身世后唏嘘不已。罗伯特的爸爸爱打妈妈,妈妈经常打孩子,罗伯特还常被几个哥哥虐待殴打甚至曾被侵犯;乔恩经常被邻居孩子欺负,从小跟爸爸看各种暴力电影。

暴力型的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一些行为:

容易冲动、脾气常常不好,难以控制情绪和行为,大多数时候是在兴奋或愤怒中做出暴力的举动。这些暴力型的孩子攻击性较强,在行动时往往不顾后果。其他普通的非暴力型的孩子,即使偶尔会有暴力行为,也非长期性,攻击性也较弱。

对于暴力型的孩子,如何减少他们的暴力行为呢?

1、减少暴力接触

从小避免暴力电视、暴力家人、暴力同伴……这个有点难度,虽然暴力电视、暴力同伴有机会可以避免,但有时暴力家人却是难以摆脱的。因为有暴力基因的孩子,他们的家人很可能也有暴力行为或暴力倾向。所以,经常喜欢打架或脾性冲动的大人,就要控制好自己平时的行为和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做出暴力举动,更不能暴力对待孩子,给孩子做好榜样。

平时让孩子看电视时,父母注意要筛选非暴力型的动画片,这个举动对暴力型的孩子非常重要。因为同样是看暴力动画片,有些孩子就是能做出模仿光头强锯伤妹妹、模仿灰太狼烧伤同龄孩子的行为,有些孩子却不敢。

最后是暴力同伴,发现跟孩子经常玩的其他小朋友有习惯性的暴力行为,最好还是少接触为妙吧,孩子会在相互模仿中会越来越认可自己的暴力。

2、提供有爱的养育环境

越是表现出有暴力行为的孩子,父母越是要对这些孩子给予更多的时间陪伴和关注。除了父母自身要避免暴力行为外,还要对孩子多些宽容、少些指责,心态平和,对孩子充满爱。但孩子的暴力行为是要阻止的,从他们婴儿时期表现出咬人、拍打别人开始,爸妈就要及时阻止,并告诉他们正确的交往方法,比如拥抱、牵手比咬人打人更能获得友谊。

3、教会孩子控制情绪

暴力型的孩子常常难以控制情绪,爸妈要从小教这些容易暴怒的孩子一些情绪自控的小方法,比如生气时第一时间要深呼吸、控制手脚的动作,如果还不能平息生气,就要及时离开现场,到户外玩其他的,或者到厕所洗把冷水脸。另外,海鲜中的脂肪酸和钙,也有助于抑制儿童的暴力行为,可以常吃这类食物。

最后值得提醒的是,并不是所有宽脸的孩子都会是暴力型孩子,所以如果一个爸妈看到自己儿子的脸比较宽,但孩子性情乖巧、待人友善,自己却常常陷入担忧中是没必要的。因为这毕竟只是研究得出的大概率,不排除小概率的情况,比如这个孩子脸上的肉比较多,又比如家族性大方脸等等。就如同某些小脸孩子常常被控诉为打架大王一样,也是会存在的。

扩展阅读

当孩子有这样怪异的行为时,家长该怎样应对?


当孩子出现堪称怪异的行为,家长首先不要着急,下面小编带你来解读孩子的细微事物敏感期,看看下文就明白。

忙碌浮躁的大人们总是会忽略周围一些细微的东西,而儿童,尤其是一岁半到四岁的孩子,却能发现细微事物中的小美好,对玩具的小零件、衣服上的细小图案,甚至是地上的纸屑、泥土中的小昆虫产生极大的兴趣。

孩子这种堪称怪异的行为常常会令父母不解,特别是孩子为了研究昆虫在地上一蹲半天,并且直接用手接触泥土的时候,一般都会招来父母的阻拦和责骂。

其实这是孩子进入细微事物敏感期的表现,是培养孩子观察力和敏锐力的最佳时机,而且对于孩子来说,观察和抓、捏细小东西本身,就是在发展他手的肌肉和手眼协调的能力,为他的精细动作的发展打下基础。大人不懂的奥秘,孩子却玩得不亦乐乎,父母不仅不应该阻止他,还要正确引导他。

观察实录

情景一:

户外活动时,我看见欣欣一个人蹲在大树底下一动也不动,我走过去一看,欣欣正在看树下长出来的小蘑菇。

情景二:

午睡起床后,欣欣来到了教具架前,观察了一会儿后,将小珠子拿起来放到自己的口袋里。

情景三:

工作时地上有一些纸屑,欣欣看见后一点一点地捡起来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在户外玩游戏时,欣欣会去沙坑里找小石头,每次回来口袋里都是满满的石头。

专家分析

孩子进入了细微事物敏感期后,越是微小的东西越能引起他的兴趣。

常常会看到孩子蹲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眼睛只盯着地上爬来爬去的小蚂蚁,或者看到地上的小石子,孩子就会跑过去一个一个地捡起来。

欣欣就是进入了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这个时期,她喜欢观察细小的物品,并把它们收藏起来,因为这些东西在她看来是无比珍贵的。

专家建议

1.理解孩子的怪异行为

在这个时期,成人要理解孩子,不要刻意阻止孩子对细小事物的关注,并且要有足够耐心去欣赏孩子的可爱举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他一定的自由,让他的观察力得到提升。

2.给孩子创造适当的观察机会

可以为孩子创造观察的机会,比如带他一起捡路边的小石子,并陪着他一起观察。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可以给孩子做一些讲解,让他既能体会到观察的乐趣,还能从中学到知识。

3.不要强行打扰孩子的这种“观察工作”

完全可以给他一些时间,最后让孩子自己主动离开,这也是在培养孩子专注的品质。

4.不要强制性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有的成人有这样的认识:既然观察细小的事物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那就直接将许多小东西摆在他面前,一个一个让他认好了。这样的方法就是在强制性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这种方法,并不一定会引起他的兴趣。因为孩子都是先对某一个小事物产生了兴趣,之后才会积极地去认知这一事物。

5.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让孩子自己去观察

对于刚刚开始认识世界的孩子来说,大自然是他最好的老师。所以,成人可以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去亲身体会并观察事物。

在让孩子接触自然的时候,不要提前就给他设定一个目标,也不用一定要让他去认识什么,这样就会阻碍他体验大自然的乐趣。成人要明白,在这一敏感期的孩子,只愿意去观察他感兴趣的事物,所以成人的“针对性教学”也要以孩子的兴趣为主。

6.别随意丢弃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儿

当孩子对一些小东西格外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去收集。有时候成人会很不理解孩子的这种收集行为,因为他收集的东西既没有收藏价值也没有学习意义。其实,孩子的这种收集行为是他心智发展的需要。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弱小,但却又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于是就会关注一些和自己同样弱小的事物,甚至会把爱转移到这些事物上来。

遇到这种时候,成人不要随便就丢掉孩子的这些小收集品,可以找一个小盒子让他专门存放,以此来保护他的这种行为和心理。

如果孩子有这些行为,妈妈要偷着笑,孩子天生和你更亲近


母子之间天生有一种牵系,毕竟十月怀胎的这个过程不可复制,缘分也无可代替。所以从出生起,孩子就会表现的特别粘妈妈,这个粘的程度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减弱。但如果孩子从小就有这些表现,表明孩子是真的很爱妈妈,长大后也会更懂得心疼妈妈。

没事总缠着你说话

孩子刚开始说话的时候,妈妈一定是他们第一个选择的倾诉对象,他们虽然还不能用语言完全表达清楚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但他们却能拉着你兴奋的巴拉巴拉说一大堆。这时候,很多妈妈可能会心烦,但这是孩子和你亲近的表达,妈妈要学会耐心倾听孩子的童言童语。

什么事都喜欢和你倾诉

孩子平常受到什么委屈或者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一定会第一时间去找他们最信任的人前去诉苦,一般妈妈就是孩子的首选。如果孩子有什么心事和委屈向妈妈诉说的时候,妈妈一定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并给与适当的安抚和鼓励,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喜欢和你分享所有的东西

孩子小的时候内心更喜欢谁,就会不自觉的和她分享东西,无论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孩子拥有的第一时间能想到妈妈,恭喜你,孩子天生和你更亲近。这是妈妈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的美好经历。

孩子依赖妈妈是好事,但妈妈也要注意引导和分寸,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特别是男孩),千万不要把男孩养成妈宝男,不然孩子长大成家后矛盾冲突不断也是麻烦事。

疑问:胎教真有效果吗?


市面上诸多的育儿书籍中,有很大部分是关于胎教方面的。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准父母们从怀孕开始就十分注意对胎儿的教育。听音乐、同宝宝讲话、甚至用手电筒照射腹部,胎教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日新月异。而胎教真有效果吗?准父母们的胎教行为该注意些什么呢?一起来听听各方面的说法。

胎教有效吗?

准妈妈观点:

妈妈一 我觉得胎教没什么用,孩子那么小,怎么可能感受到什么东西?再说了,以前也没听说过我们自己的父母上过什么胎教的课程,我们不也是健健康康的吗?

妈妈二 我认为科学的胎教对胎儿发育还是有作用的,虽然不像网上有些文章说得那样神奇,但作为我们这些准妈妈来说,大家都希望孩子出生后聪明健康,所以对于胎教我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为了孩子多试点也没关系,而且个人觉得这两个月下来还是很有作用的。

专家观点:

某爱婴早教机构罗老师认为,所谓胎教,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对胎儿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进行科学刺激,以促进胎儿大脑神经细胞增殖,并使其神经系统和各个器官的功能得到合理开发和训练。据国内外的诸多研究表明,胎教是实现准父母生育“天才”梦想的好方式之一。

一般来讲,胎儿在母体中四五个月后逐渐成形,大脑迅速发育,并且有了听觉、触觉、味觉、运动觉等感知能力。大约在4~5个月的时候,胎儿的听觉器官就已经成形,可以听见宫外的声音并作出反应;大约在6个月的时候,胎儿就已经有了开闭眼睑的运动,在孕期最后几周,胎儿已经可以运用自己的视觉器官感觉光的刺激了。因此准妈妈们如果可以在不同的时候对胎儿实行不同的胎教,让胎儿接受更多的外界刺激,将有助于孩子早期感知觉的发展,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我们平时所说的胎教就是要通过给胎儿适当的刺激来达到这一目的的。所以,一般来说,接受过胎教的宝宝比未接受过的婴儿反应更灵活,发育也更迅速些,当然单凭胎教却并不能塑造“神童”。

胎教讲究方式

准妈妈方法:

妈妈一 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280天的孕期真是个漫长的旅程,为了宝宝的健康,我现在每天要抽时间做同样的事情:听音乐、陪宝宝讲话。

妈妈二 前几天我从网上看到一种说法:每晚睡觉前可以平卧在床上轻轻拍打、触压胎儿,说这样可以锻炼胎儿肢体肌肉的力量,这样生出来的孩子就会身强体壮,我这几天都在试着做,不过不知道是不是真有作用哦。

专家建议:

广州妇婴医院苏医生说,合理的营养和良好愉快的心情是贯穿胎教的两大重点。如果在胎儿形成的关键时期(妊娠早期及中期)缺乏营养,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尤其对脑的发育影响最大,还常常引起流产、早产等问题。如果处在妊娠期,没有胃口的孕妇在饮食上以避油腻、易消化为原则,尽量选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豆浆、蛋类、蔬菜、水果等。呕吐剧烈时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1、B6,必要时静脉输液。妊娠中期,胎儿生长发育加快,不仅需要给予充足营养,还要多饮水,并增加含维生素多的食物。

此外, 专家还提议可用以下的方法进行胎教。

▲音乐刺激听觉

大家都知道,孕妇怀孕5个多月之后可以用声波来刺激胎儿的听觉器官,这就是所谓的音乐胎教。不过切忌把收音机直接放到孕妇腹壁上给胎儿听,因为胎儿的听觉神经还比较脆弱,如果音乐声太大或者距离太近,就有可能伤害到胎儿的听觉。因此,孕妇在进行音乐胎教的时候最好选择一些节奏平和、流畅舒缓的旋律,声音强度以500~1500赫兹适宜,比如一些钢琴曲、古代名曲、大自然的声音等,最好选用经过医学界优生学会审定的胎教音乐,不宜用迪斯科、摇滚乐等太过刺激亢奋的音乐。而且要距离音箱大概2米左右,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可以选择在胎动时进行,一般在晚上临睡前比较合适。

▲说话培养语言

医学研究表明:经常与父母“交谈”的胎儿出生后一般具备良好的语言基础,口语表达、演讲及社交能力都很好。在怀孕20周时,胎儿已具备听觉功能,父母的说话声可以传递给胎儿。此时,准爸妈应该尝试经常性和胎儿交谈,这样对胎儿的感情发育有很大的好处。说话的内容不宜太复杂,最好在一段时间内反复重复一两句话,以便使胎儿大脑皮层产生深刻的记忆。父母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科普知识作为话题,也可以拟定语言胎教的常规内容进行讲述,比如早上起床后的第一句话“早上好!我的宝贝。”或者是“妈妈在这里哦”之类的简短词语或者句子。

▲抚摸传递亲情

婴儿的天性就是需要抚摸,时常轻轻地抚摸胎儿,可以形成良好的触觉刺激,促进胎儿大脑功能的协调发育。建议每天睡觉前用双手由上至下、由右向左轻轻抚摸胎儿,每次持续5分钟到10分钟,手法一定要轻柔,这样可以传递亲情,让胎儿感受到母亲的爱。

链接

不可或缺的准爸爸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胎教一般是准母亲的事情,实际上,父亲在胎教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妻子怀孕后,除了原本工作、家庭、社交等方面的日常事务外,又增加了一份培育新生命的任务,这样无疑在她精神上、心理上、体力与体态上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孕妇的情绪是否稳定,对胎儿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不要以为胎儿在母体里只是沉睡,毫无知觉,其实不然,胎儿生活在母体这个不断受着物理、化学变化影响的环境中,孕妇的一举一动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尤其是孕妇情绪剧烈变化时,都会影响到胎儿。

如果孕妇在妊娠期间情绪低落,高度不安,孩子出生后将会出现喂养困难、智力低下、个性怪癖、容易激动和活动过度等不同程度的问题。此时,丈夫的关心爱护,就是妻子情绪安定的最大保障。丈夫要尽心体贴妻子,分担家务,豁达大度,有时间多陪妻子散步、听轻音乐等,让妻子多体会家庭的温暖,避免妻子有愤怒、惊吓、恐惧、忧伤、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刺激,保证妻子能心情愉快,精力充沛地度过孕期。当胎儿7个月有听觉和视觉时,丈夫要同妻子一起用委婉的音调与胎儿说话,给胎儿唱歌、讲故事。另外,经常抚摸孕妇腹部,对胎儿也有好处。

受过胎教宝宝的特征


1.不爱哭

虽然婴儿在饥饿、尿湿和身体不适时也会啼哭,但得到满足之后啼哭便会停止。还由于受过胎教的婴儿感音能力较好,每当听到母亲的脚步声、说话声就会停止啼哭。孩子比较容易养成正常的生活规律。如在睡前播放胎教音乐或母亲哼唱催眠曲婴儿就能很快入睡,满月后就能养成白天醒、晚上睡的习惯。

2.能较早与人交往

婴儿出生2~3天就会用小嘴张合与大人“对话”,20天左右就会逗笑,2个多月就能认识父母,3个多月就能听懂自己的名字。

3.较早学会发音

受过胎教的婴儿2个月时会发几个元音,4个月会发几个辅音,5~6个月发出的声音能表达一定的意思。

4.较早地理解语言

受过胎教的婴儿4个半月时能认出第一件东西,6~7个月时能辨认手、嘴、水果、奶瓶等。这样的婴儿能较早理解“不”的意思,早期学会服从“不”的孩子更懂事、更听话。他还会较早学会用姿势表示语言,会做“欢迎”、“再见”、“谢谢”等动作,也能较早理解别人的表情,所以,显得特别聪明可爱。

5.较早学会说话

经过胎教和早教的孩子9~10个月时,就会有目的地叫爸爸妈妈,如果出生后不继续给以发音和认物训练,胎教的影响在6~7个月时就会消失。受过胎教和早教的孩子在20个月左右便能背诵整首儿歌,并且也能背数。受过胎教的孩子入学后成绩都比较优秀。

宝宝粘人,妈妈受累?归根结底是因为妈妈没有这样做!


用婴儿带减轻重量 把幼儿用婴儿带绑在身上,婴儿背带主要是帮助妈妈们把幼儿绑在身上,以便于他们能够更好地边照顾孩子边工作。使用婴儿背带可以帮助妈妈们把婴儿的重量减轻并帮助妈妈身体各个部位均匀受力。同时可以让妈妈们的手得到休息。

2多牵着宝宝走路

有很多妈妈都不记得宝宝是怎么样开始学习走路的,因为我们很少会看见妈妈们舍得把宝宝放下,当有选择的时候,大多数爸妈还是更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宝宝在一起,抱着宝宝。建议妈妈们多牵着宝宝走路,因为牵手也是增强情感的纽带。

3鼓励宝宝独立

鼓励宝宝独立,虽然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你要去一个地方,如果你不抱着他,它往往是一动不动的。此时对于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你必须让孩子独立。如果他愿意自己走路,你要鼓励和赞赏他这种行为。

4用游戏的办法哄宝宝自己走路

玩一个走路游戏,如果三岁的宝宝想要被抱着上楼,妈妈不能这样做,应该试着把上楼变成即兴歌舞的表演,唱一些疯狂的曲调,边跳边上楼。类似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到在商店里让宝宝自己走路。

5宝宝慢慢长大就不再要求被妈妈带着

妈妈可能会觉得走到哪里都要带着宝宝,太辛苦了。但是一定要记住,每个孩子独立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洗漱,穿衣服等比别的孩子快,有的孩子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独立,但终有一天,宝宝会拒绝被妈妈带着...

1受过胎教宝宝的特征


1.不爱哭。

虽然婴儿在饥饿、尿湿和身体不适时也会啼哭,但得到满足之后啼哭便会停止。还由于受过胎教的婴儿感音能力较好,每当听到母亲的脚步声、说话声就会停止啼哭。孩子比较容易养成正常的生活规律。如在睡前播放胎教音乐或母亲哼唱催眠曲婴儿就能很快入睡,满月后就能养成白天醒、晚上睡的习惯。

2.能较早与人交往。

婴儿出生2~3天就会用小嘴张合与大人“对话”,20天左右就会逗笑,2个多月就能认识父母,3个多月就能听懂自己的名字。

3.较早学会发音。

受过胎教的婴儿2个月时会发几个元音,4个月会发几个辅音,5~6个月发出的声音能表达一定的意思。

4.较早地理解语言。

受过胎教的婴儿4个半月时能认出第一件东西,6~7个月时能辨认手、嘴、水果、奶瓶等。这样的婴儿能较早理解“不”的意思,早期学会服从“不”的孩子更懂事、更听话。他还会较早学会用姿势表示语言,会做“欢迎”、“再见”、“谢谢”等动作,也能较早理解别人的表情,所以,显得特别聪明可爱。

5.较早学会说话。

经过胎教和早教的孩子9~10个月时,就会有目的地叫爸爸妈妈,如果出生后不继续给以发音和认物训练,胎教的影响在6~7个月时就会消失。受过胎教和早教的孩子在20个月左右便能背诵整首儿歌,并且也能背数。受过胎教的孩子入学后成绩都比较优秀。

胎宝宝天生喜欢音乐


科学研究显示,优美悦耳的音乐,可使孕妈咪产生恬静的美感和愉悦的情绪,它们就像看不见的特殊养分,流淌在胎宝宝的血液中,渗透到每一个细胞里,与此同时,孕妈咪身体里还会产生有益的激素,从而促使胎宝宝的大脑和感官发育。实践证明,受过音乐胎教的宝宝,出生后喜欢音乐,反应灵敏,性格开朗,智商较高。

胎宝宝天生喜欢音乐

胎教专家发现,有的孕妈咪每天在胎动的时间听优美的音乐,胎宝宝就会很快安静下来,好似在聆听那悦耳的旋律,而当音乐一停下来,胎宝宝便又开始活动起来;有的孕妈咪错过了每天听胎教音乐的时间,胎宝宝便会在子宫“等不及”,一阵猛动让孕妈咪感到不舒服,赶紧给他补课才会安静下来。由此可见,胎宝宝很喜欢音乐。

应该给胎宝宝听什么音乐?

轻松休闲的室内乐或准父母唱歌更为安全、舒服、自然。

目前,音乐胎教有两种,一种是给孕妈咪欣赏的,音乐舒缓动听,令人产生美好的遐想,使心灵得到净化,情绪达到最佳境界;另一种是给胎宝宝聆听的,音乐轻松活泼,音量大小适中,促进胎宝宝对声浪产生良好的感应。

科学研究表明,胎宝宝喜欢听与子宫内胎音合拍的音乐,如优美的西欧古典音乐等。在巴赫、莫扎特的乐曲中,蕴藏着和人类生命节律相通的部分,那是一种犹如河水潺潺流动样的周期波声音,与大脑中的阿尔发波和心跳波动的图形相似,很容易被胎宝宝和孕妈咪接受。

但是,节奏强烈、节奏变化大的刺激性音乐,如激烈摇滚舞曲、迪斯科舞曲、爵士乐,或是带有悲伤、忧愁情绪的慢四步爵士舞曲、安魂曲,都不适合做胎教音乐

。前者有可能造成细胞破裂、死亡,后者可能会使孕妈咪情绪低落,变得多愁善感,从而给胎宝宝白纸一样干净的大脑留下阴影。除此,胎宝宝不愿意听尖、细、高调的音乐,喜欢较低沉、委婉的声音,过强的音乐也会导致胎宝宝的组织细胞损伤。

音乐胎教三法

1.孕妈咪听音乐从确定怀孕起,孕妈咪便可开始进行音乐胎教。听音乐时,孕妈咪要全身放松,半躺或半卧在一个舒适的地方或摇椅上,把手放在腹部注意胎宝宝的活动,聆听室内音响播放的音乐。听时,最好忘却眼前的事情,静静地随着音乐让自己的心放飞;而且,每天听的乐曲最好固定,不要变化繁多,这样便于胎宝宝记忆;音量以75-80分贝为宜,每天听2次,每次进行20-30分钟。

2.胎宝宝上音乐课

孕妈咪怀孕5个月时,开始母子一起聆听室内乐。每次上课之前,孕妈咪先用手轻轻触压几下胎宝宝,让胎宝宝知道要上音乐课了。对活泼好动的胎宝宝,可多播放一些舒缓优美的乐曲,对文静少动的胎宝宝,则应多给听一些明快轻松的音乐。同样,音量应该控制在75分贝左右,每天听2次,每次20分钟。

提醒一点,孕妈咪不要认为胎宝宝听就行了,自己在一旁胡思乱想,一定要精神投入,否则效果不好。

适合胎宝宝的音乐最好经常聆听,反复的声波经过不断地强化,可以促进右脑发育。在胎宝宝出生后,对这样的音乐特别有记忆,在他哭闹不安时,给他再听熟悉的音乐,可以安抚情绪。

3.父母给胎宝宝唱歌通过研究得知,胎宝宝不仅喜欢妈咪的声音,对爸爸低沉宽厚的声音也非常喜欢。孕妈咪可在每天一定的时间里,或是做家务时,轻声哼唱一些优美抒情歌曲,如摇篮曲等,最好是自己非常喜爱的,这样可唱出感情,并充分想象胎宝宝的可爱样子,使孕妈咪心柔意绵。准爸爸有时间时,可和妻子一起哼唱,经常聆听父母的歌声,会使胎宝宝精神。

胎教乐曲选择

*音色优美悦耳、节奏平和柔缓、令人想象无边的乐曲

巴赫:钢琴曲《b小调弥撒曲》

舒伯特:小提琴曲《小夜曲》

*旋律轻盈明快、酣畅安详、可使心绪稳定的乐曲

勃拉姆斯:钢琴曲《摇篮曲》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月光》第一乐章

*旋律柔美活泼、明朗清新、有助于消除疲惫的乐曲

维瓦尔第:大提琴协奏曲《四季》中之“春”

*旋律轻柔安详、引人进入梦境的乐曲

门德尔松:管弦乐序曲《仲夏夜之梦》

音乐除了艺术上的价值之外,还有各种生理的、心理的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音乐能渗入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无意识超境界的幻觉,并能唤起平时被抑制了的记忆。胎教音乐能使孕妇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从而改善不良情绪,产生良好的心境,并将这种信息传递给腹中的胎儿,使其深受感染。同时,优美动听的胎教音乐能够给躁动于腹中的胎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朦胧地意识到,世界是多么和谐,多么美好。

在生理作用方面,胎教音乐通过悦耳怡人的音响效果对孕妇和胎儿听觉神经器官的刺激引起大脑细胞的兴奋,改变下丘脑递质的释放,促使母体分泌出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如酶、乙酰胆碱等,使身体保持极佳状态,促进腹中的胎儿健康成长。

胎教音乐应该选择舒缓、轻柔、明朗、欢快相间的表现力度适中的乐曲,而应避免那些节奏快、力度强、十分喧啸的音乐,如迪斯科、摇滚音乐和强烈架子鼓演奏声,也不要听那些悲壮、凄凉的音乐。

给母亲听的胎教音乐的特点是优美、宁静,可使母亲感到轻松愉快,情绪安静。给胎儿听的胎教音乐以C调为主,基调是轻松、活泼、明快,能较好地激发胎儿情绪和反应。从总体来讲,优美抒情的中国传统乐曲、民间乐曲、西欧古典乐曲、圆舞曲及摇篮曲对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

音乐胎教可从5——6个月开始,用胎教仪定时播放音乐,每天1——2次,每次5——15分钟。

胎教新风尚――宝贝天生爱Daddy


一直以来,女人们承担了所有的孕育责任,从小生命在体内“驻扎”开始,一直到他呱呱坠地,似乎都没有男人们的用武之地。

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从丈夫升级为准爸爸的男人们不再袖手旁观妻子的孕育过程,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中,并满怀热情地与妻子腹中“宝宝”沟通感情,一场新的胎教风尚在世界各国的准爸爸中展开。 关键词:父亲式的胎教

日本、英国、美国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宣传和实施胎教最为积极的国家。日本的胎教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江户时代。上世纪70年代,借助现代技术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日本一些医学专家、教育学专家从胎儿医学和教育心理学、超前教育学几方面入手,重新研究胎教的科学根据和施教方法。

日本育婴文化研究所的谷口裕司在妻子妊娠期间,曾实验过“父亲式的胎教”,每天晚上临睡前,这位准爸爸都会把手放在妻子的腹部,对宝宝说:“你今天又长了那么多,我是你的爸爸呀!”

丈夫抚摸妊娠中妻子的腹部,这种亲昵的动作,不仅是讨“宝宝”的欢喜,对准妈妈来说,也是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这种“父亲式胎教”是有科学实验基础的,英国科学家通过对胎儿的听觉功能试验得出结论:胎儿最容易接受低频率的声音。在他们的实验中,8个月的胎儿听到低音大管乐曲后,胎动大大加强。这组胎儿出生后只要一听到类似男子声音的乐曲,便会停止哭闹,露出笑容。

同时,美国的优生学家认为,胎儿最喜欢爸爸的声音及父亲的爱抚。妻子怀孕后,丈夫隔着肚皮经常一边说话一边轻轻抚摸胎儿,胎儿会对父亲手掌的移位动作做出积极的反应;另外,男性特有的低沉、宽厚、粗犷的嗓音让胎儿听起来更“舒服”。

关键词:呼唤训练、胎儿大学

美国

根据胎儿具有辨别各种声音并能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美国的科研人员建议准爸爸们经常对胎儿进行呼唤训练。让孩子一出生就能马上识别出父亲的声音。

一位美国准爸爸从胎儿7个月开始经常一边对胎儿说:“小宝贝,我是你的爸爸!”,一边抚摸着妻子的腹部。每当这句话从这位准爸爸的嘴里说出来时,胎儿就会表现出兴奋地蠕动。

当孩子出生后,因环境的突变产生不安而哭闹不止时,他的父亲只要说:“小宝贝,我是你的爸爸!”婴儿就像着了魔一样突然停止了哭闹,并掉转头来寻找发出声音的方向,后来竟高兴地笑了。以后每当孩子哭闹时,爸爸的这句话就会使孩子从哭闹中安定下来。

可见,父母通过声音和动作与腹中的胎儿进行呼唤训练,是一种积极有益的胎教手段,在对话过程中,胎儿能够通过听觉和触觉感受到来自父母亲切的呼唤,增进彼此生理上的沟通和感情上的联系,这对胎儿的身心发育是很有益的。

相关链接:准爸爸,胎教你有责! 短途旅行 准妈另类胎教 准妈妈假日音乐百分百

在美国还有一所“胎儿大学”,这里培训的对象不仅是准妈妈,更多的是准爸爸们。他们会被要求“给7个月以上的胎儿唱歌”。

从这儿“毕业”的孩子显得更聪明,更易于理解数字和语言,更快地认识父母,在听、讲、使用语言方面都相当出色。

关键词:愉悦胎教

英国

英国的医生们发现:胎儿能理解母亲的感情。当母亲惊恐失措的时候,胎儿就会全身抽搐。当母亲闷闷不乐时,平时很活跃的胎儿,也好像没有力气一样不动了。这是因为当母亲情绪变化时,神经系统分泌的激素就会随血液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儿产生与母亲一样的情绪特征。所以, 英国产前心理学会的专家告诫本国孕妇,如果希望宝宝将来是一个精神稳定、乐观向上的人,她就应该成为一个快乐的孕妇。

让怀孕的妻子兴奋快乐起来,是准爸爸们一项艰巨的任务。专家建议丈夫们可与妻子开开适度的玩笑,幽默风趣的话会使妻子的感情更丰富;陪妻子观看她喜欢的影剧;让妻子与久别的亲人重逢;让妻子参与社交活动;陪妻子短途旅游;在妻子心情不好时,要多开导,安慰她,尝试一切方法让她快乐起来。

Pregnancy 智库:

准爸爸的胎教方案

语言胎教

胎宝宝不仅喜欢妈妈温柔、甜美的声音,同时对准爸爸低沉、宽厚的嗓音也非常欢迎。

准爸爸每天固定时间摸着准妈妈的肚子和宝宝打招呼、说童话故事或念儿歌给他(她)听,或者与胎宝宝讲讲这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等等,这些都对胎宝宝的脑部发育有很大的帮助。

怀孕时期,准爸妈温柔的话语,可以刺激胎儿的听觉发育,也可以增进胎儿的舒适和安定感,使胎儿有“被爱”的感觉。密切宝宝与准爸妈之间的感情。

抚摸胎教

对胎儿的抚摸“训练”宜在傍晚胎动比较频繁时进行,孕妈妈平卧在床上或者坐在较宽大的椅子上,全身放松。准爸爸将双手放在妻子的腹部,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随着音乐轻轻触摸胎儿,每次5~10分钟。准爸爸一边抚摩,一边可进行语言胎教。

音乐胎教

为胎宝宝选择一些优美的音乐,能帮助刺激胎儿的脑部发育,营造准妈妈良好的心境,引发体内良性荷尔蒙的分泌,强化胎宝宝与准爸妈之间的亲密感觉。播放音乐时,节奏不要太强、音量不要太高、不要有突然的巨响,才不会让胎儿不舒服或受到惊吓。

提醒准妈妈养成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

根据临床个案显示,若准妈妈怀孕时胃口不好、偏食,或吃饭时间不正常,那么宝宝生出后也会出现偏食、胃口不好及消化吸收不良等情形。

此外,如果准妈妈很懒惰,或缺乏思考力及行动力,生活节奏也不规律,那么她生出的孩子也可能像她一样。准爸爸胎教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醒准妈妈摒除坏习惯,两人一起过一种健康而规律的生活。

为什么男孩喜欢争吵和打架?


睾丸激素是怎样影响男性心理的呢?

美国沃尔特里德军事研究所的一项著名研究可以对此做出解释。人们对关在实验室里的一群猴子进行了密切观察,目的是了解它们的社会结构。研究员发现,猴子中的雄性成员之间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雌性之间的等级关系则比较松散。雌性之间也就是谁为谁梳理毛发的关系,仅此而已!但是,雄性猴子知道谁是它们中的老大、老二、老三……它们之间的决斗将决定这一切。

研究者洞悉了猴子称霸的原因后,就刻意在猴群之间制造混乱。他们为猴群中级别最低的那只猴子注射睾丸激素,然后再把它放回去。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只猴子居然挑衅自己的“顶头上司”。或许使它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是,它居然赢了!紧接着,它与下一个“头头”展开了激战!20分钟后,它竟一路过关斩将,直奔猴王,一阵厮打之后,猴王落荒而逃。再来看看我们的英雄吧,它矮小、瘦弱,但是它体内含有过高的睾丸激素。它成了猴群的“代理大王”。但可悲的是,这种情形并不能持续很久,药物作用会很快消失。这时,我们可爱的小英雄就成了众矢之的,此前被他打败的头头们开始报仇雪恨,层层打击,直到他再次被赶回猴群的最底层。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睾丸激素会对大脑产生影响,使男孩更关心等级差别,对竞争更感兴趣。

性和攻击性

一些重要研究表明,能力强的男人对性的向往更强烈。对于男运动员来说,赢得比赛的运动员与输掉的一方相比,赛后前者体内睾丸激素的含量会升高。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一些伟大的国家领袖(如肯尼迪总统)的性欲非常强烈,以至于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20世纪80年代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发现:在男孩经历第一次性爱之前的6个月内,他们更容易惹麻烦,做错事,概率是平时的几倍。

换句话说,开始有了性生活后,他们就能平静下来。男孩大多会手淫,说明这不仅仅是性能否得到释放的问题,或许是因为当男孩找到真正的恋人后,他们才感觉自己是“真正的男人了”。(我们不想把这作为防止犯罪的手段,但这确实有一定的意义。)

性欲和攻击行为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都是受大脑和激素的控制。一些人经历的不幸和痛苦(如遭到性侵犯)都可以追溯到性欲和攻击行为上。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这种关系,因此,要帮助他们认识到:女性和他们一样都是人类,要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多为她们考虑,努力学着做个好男人。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男人如果把自己的攻击行为都归罪于激素,这个借口是不成立的。

对于暴力和性,我们应该区别对待。我们不应该拍摄或放映把性和暴力联系到一起的画面。一些带有复仇和强奸情节的电影却把两者扯在一起。甚至一些成年人也认为两者之间有关系,从而产生了错误的想法。

要避免性暴力的出现,一个可行的办法可能就是及早做起,从我们善待孩子开始。罗蒙德•威尔是一位英国专家,专门研究对儿童进行性虐待的男子。经过研究他发现,虽然并不是每个性侵犯者在性方面都曾遭到过别人的攻击(虽然大多数都遭遇过这种不幸),但毫无例外,他们的童年生活都非常凄苦,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因为他们从来没得到过始终如一的理解和善待,所以他们体会不到被人关心的感觉。这后来便成了他们攻击、侵犯别人的主要原因。

本文选自《养育男孩》(澳)史蒂夫·比达尔夫著。

这是一本男孩父母必读的养育指南,也是一本丈夫会悄悄从妻子手中偷走的书,它简单、直接、易读,帮助爸妈培养出积极、勇敢、有担当的男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