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的教育,不能让妈妈一直“执掌大权”,爸爸的参与也很重要!但是,或许我们做父母的,需要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

喜欢冒险和刺激的男孩,需要爸爸的权威

最近朋友总是在吐槽,儿子上了幼儿园非常闹腾,老师让坐在座位上,他就非要在走廊里乱跑,老师让大家保持安静,他却要大声喊叫,特别是中午该午休的时间,小朋友们都乖乖躺进被窝,他却顶着被子一边跑一边叫,他老婆不得不把孩子暂时领回家。

另一个朋友也表示,他儿子也是这个状态,他已经快要忍不住想动手了,只是平时都是老婆在看孩子,自己也就不用出手了。

这两个朋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孩子是妈妈在带。妈妈带孩子有什么问题呢?爸爸一直无法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妈妈变得越来越强大,爸爸越来越“俯首称臣”,儿子对男人角色的理解越来越跑偏。要么,男孩脾气越来越像爸爸,要么就走向另一个极端——贬低父亲。

因此父亲的形象,对于原本就喜欢冒险和刺激的男孩来说,代表着一种“方向”,一种“权威”。当爸爸的权威遭到妈妈的碾压,男孩的方向感会被撼动,从而失去规则意识。

原本男孩会逼女孩多处15倍以上的睾丸素,而使情绪平静的血清素却少很多,因此男孩天生就会冲动、喜欢冒险。妈妈总是对孩子说不要这不要那,孩子不听话,妈妈就生气,孩子要是一直老实听话了,就又会变成那种胆小害羞的男孩。想要他再变的活泼好动,又会成为一件困难的事。

重新找回父亲“盖世英雄”的形象,让男孩更有安全感

在孩子3岁之前,妈妈寸步不离的照料,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和舒适。但是等到3岁以后,父亲的角色就变得重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都会对父亲有着越来越多的成长需求,男孩和女孩表现得不一样,女孩需要父亲的呵护,而喜欢冒险和刺激的男孩,则更适合父亲陪伴玩耍。

但是妈妈长期对孩子的照料,会让妈妈们习惯于继续包揽所有的事,而忘了父亲应该参与孩子的成长。

其实,会疼爱孩子的父亲,应该在孩子和妻子眼里,都是“盖世英雄”。父亲对于他们来说,是最深的依靠,最大的庇护,但是有的父亲并不明白这一点。

小林提到孩子和丈夫之间的事,总是郁郁寡欢。孩子没满月的时候,晚上总哭,丈夫却嫌孩子烦,让抱出去哄。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第一次带孩子坐高铁回娘家,孩子在高铁上哭起来,丈夫竟然一巴掌打在孩子屁股上,声音很响,脱开裤子时看到红红一片。等到孩子长到4岁的时候,父子俩每次单独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孩子一闹,父亲就是一顿吼。

很多家庭看似没有小林家那么极端,但是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因为父亲们习惯了说自己工作忙,习惯了说自己应酬多,而忽略了家中的妻儿对自己的思念。父亲甚至认为花时间陪孩子并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于是越来越疏远孩子。就算孩子主动去亲近父亲,也会因为生疏,而不知道该怎么做。

有的孩子因为一直是妈妈带,所以就表现得跟爸爸不亲。这些爸爸就很无奈,认为是孩子不需要父亲,偶尔去找孩子亲昵一下,孩子也会躲得远远的。妈妈们就会很鄙夷:谁让你不陪孩子?你不跟他亲,凭什么叫他跟你亲?

如此看来,其实只要妈妈肯“放权”让孩子多跟爸爸相处,并且尝试让孩子去找爸爸帮忙,父子之间的关系就会改观。

好爸爸是“夸”出来的

很多妈妈表示,老公就连换尿布喂奶粉这样的活都干不好,怎么放心让他带孩子?这些小事的确父亲做得不如母亲们好,因此毛毛躁躁的爸爸被妈妈们踢开。其实从一开始,妈妈们就应该让爸爸学习给孩子换尿布泡奶粉这样简单的活,多抱抱孩子,多陪孩子说话,培养出最初的亲子关系,才能保证下一阶段的顺利进行。

小萍的儿子很大方很开朗,并且很黏爸爸。每次出门逛街她都很轻松,孩子只要爸爸抱。秘诀就在于,她经常夸孩子的爸爸。

比如,给孩子买了一套积木,她会跟孩子说:“哎呀这个太难了,妈妈不会,爸爸最厉害了,等爸爸回来跟宝宝一起玩好不好?”有时候孩子把玩具弄到沙发底下掏不出来,她也会说:“爸爸最有办法了,等爸爸回来帮宝宝拿出来吧!”即使老公出去应酬,小萍也跟孩子说:“爸爸是为了工作,为了咱们,爸爸很辛苦的!”

这样一来,孩子会感受到爸爸的重要性,越来越觉得爸爸是最好的保护和依靠。千万不要对孩子抱怨爸爸的不称职。学会维护爸爸们的英雄形象,不仅可以让妈妈们减轻自己的负担,还可以满足爸爸们的成就感。

男人把事业看得很重,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在事业上获得成就感。而如果妈妈们把孩子的大事小事都包揽了,爸爸们就无从插手,更别提获得成就感了。妈妈们可以尝试着这样做:对于老公带孩子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就当看不见,但是只要老公带孩子某一件事做好了,就使劲夸他、感谢他,很快你就发现,老公对于带孩子这件事,变得非常积极。

有的父亲很严厉,会不会让孩子变得畏畏缩缩?

父亲对于孩子来说,除了体贴和关怀外,最重要的是担负起孩子的管教和处罚的任务,特别是男孩。假如失去父亲的管教,男孩们容易在青春期遭受挫败,甚至有的心理创伤永远的无法修复。

而父亲这个角色天生的规则感,会让父亲们表现得过于严厉。有人就担心,太严厉的父亲,会不会让孩子变得畏畏缩缩?实际上,父亲们只要做到两点,就可以让孩子自由成长的同时,还能接受规则的限制。

第一,及时发现孩子玩危险动作,并给予安全的指导,让孩子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探索各种环境。

比如孩子总喜欢爬比较高的栏杆,喜欢跳比较高的台阶。虽然他们已经尝试了很多次,但是我们看来还是很危险。父亲们要是能及时发现,并给出一些安全指导,孩子能玩得更放心,甚至邀请爸爸加入到游戏中。这样做的好处是,男孩们会更喜欢挑战,也更能挖掘出他们的创造力。

第二,有意识地树立规矩,不能手软。

父亲们需要跟孩子约定一些规矩,合理且明确。一旦孩子违反了规矩,就必须接受相应的惩罚。这样的孩子能够在规矩的“限制”下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会更自信并有安全感。假如缺乏规则意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潇洒”,却不能分辨对错,很难适应一些陌生环境。这就是青少年很叛逆却很玻璃心的原因。

所以,爸爸们不要再缺席孩子的成长,妈妈们也要适当退位,让孩子们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呵护,健康快乐地成长。

扩展阅读

胎教是一种微妙的教育方法


胎教是一种微妙的教育方法,就是控制母体内外环境,免除不良刺激对胚胎和胎儿的影响,其中包括情绪训练。

1:要稳定情绪,精神愉快,避免精神紧张等不良刺激,多在环境优美、空气新鲜处散步等。

2:动作训练以刺激胎儿的运动积极性和动作灵敏性,可以轻轻拍打或抚摩胎儿,动作轻柔。

抚摩时,孕妇平卧,双手轻轻放在腹部,顺一个方向,用手指轻轻压抚以激发胎儿的运动积极性,同时胎儿也获得爱抚,一般每次5分钟,一天可进行数次。

美国的育儿专家提出一种胎儿“踢肚游戏”胎教法,方法是:怀孕5个月的孕妇,当胎儿踢肚子时,母亲轻轻拍打被踢的部位,然后等待第二次踢肚。一般在一两分钟后,胎儿会再踢,这时候再轻拍几下,接着停下来。如果你拍的地方改变了,胎儿会向你改变的地方再踢,此时要注意改拍的位置离原胎动的位置不要改变过远。这种游戏可每天进行两次,每次数分钟。

3:听觉训练,包括音乐及语言的胎教,多在妊娠后期进行。

音乐胎教要考虑对胎儿的听神经和大脑有无损伤的频响范围,正确的音乐频响范围应为500-1500赫兹,音乐磁带必需经过医学检测。其次,胎教音乐的节奏要求平缓、流畅,最好不要带歌词。正确的胎教方法:从妊娠24周开始,每天1-2次,每次12分钟,应选择在胎儿觉醒时期进行,一般固定在晚上临睡前比较合适。可以通过收录机直接播放,孕妇应距离音箱1.5-2米,音响的强度可在65-70分贝左右,不可将收录机直接放在孕妇的腹壁上,不要有低音炮和鼓的声音,悠扬一些的较好。胎教传声器直接放在孕妇的腹壁胎头相应的部位,音量的大小可根据成人隔着手掌听到的传声器中的音响强度,就相当于胎儿在腹内听到的音响强度。传声器应经过卫生部鉴定保护胎儿的耳膜。

语言的胎教可以同胎儿讲话。胎儿对低音比较敏感,因此孕妇或准爸爸和胎儿讲话、低唱时要把声音降低,日久天长,胎儿会对父母的声音产生记忆。

4:视觉的训练

胎儿在宫腔内是一个黑暗的环境,因此胎儿的视觉功能发育比较晚。孕8月末,胎儿可对光照刺激产生应答反应,研究证明,当用手电筒照射孕妇腹壁胎头部位时,可感到胎儿率增快的现象,持续照射数分钟,胎心率又恢复至照射前的状态。白天觉醒,夜晚安静睡眠,光照可促进胎儿视觉功能健康发育。光照5分钟,通过刺激胎儿的视觉信息传递,使胎儿大脑中动脉扩张,对脑细胞的发育有益。

注意:

(1)用手电作为光源进行胎教,应用1号电池,放置腹壁,避免用白炽灯的热光源照射。

(2)每天晚上听音乐、抚摩及对话等胎教后,当胎儿觉醒时,再用手电的微光一闪一灭的照射胎儿的头部。

(3)每次持续5分钟左右。

【德国家庭怎么教育孩子】德国教育孩子的方法


德国家庭怎么教育孩子:能力大于成绩

让孩子成为独立、完整的个体。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父母未完成梦想的接力者。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

①孩子像花也像大树,需要呵护更要历练!死知识和活能力,都是学习。

②既要学业好,更要能力强,宠物是最好的老师──教会孩子热爱生命、付出爱心和动物相处,就是一种学习。

③从小能和动物相处,长大就能和他人相处,拥有柔软的心,关怀弱势,善良比金子更可贵!照顾比自己弱小的生命。

④为故事设计不同的结局,训练逻辑思辨能力,动脑筋,就能克服困难,解决难题。

⑤从餐桌上学礼貌,随时随地机会教育,培养孩子的礼仪。

⑥放手,是学习独立的第一堂课!自己能够完成,就不接受他人帮助。

⑦不要多帮孩子做,而是多「让」孩子做。

⑧环保,不只是口号!就从生活做起,让孩子从小知道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环保教育,从日常生活做起。

⑨相信孩子的感受与判断力,不以自己的经验,取代孩子的感受。

2德国家庭怎么教育孩子:身教重于言教

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否则就无权要求孩子这样去做。

①再怎麽富裕,都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告诉孩子:不必要的花费,就是浪费!几块钱也是浪费!

②阅读是孩子形成独立人格的基础。

③跌倒了,自己站起来!告诉孩子:这是你的责任!孩子出了问题,自己要负责。

④以身作则:守规矩,从过马路做起,再小的事都要以身作则!父母坐得直,孩子就行得正。

⑤一分或一秒都算迟到,德国妈妈这样教守时!迟到一分钟,也要向孩子道歉!为了孩子,父母必须学会守时。

⑥说到做到!父母说话算数,孩子才会守信。

⑦成为图书馆的常客: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为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

⑧家里弥漫美妙音乐,是让孩子喜欢音乐最好的方式,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父母喜欢,孩子就会喜欢。

⑨家庭气氛和谐,才能教出性格平和的孩子,不要在孩子心里埋下暴力的种子。

3德国家庭怎么教育孩子:尊重优于权威

不贬抑、不纵容,让孩子自然成长。望子成龙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然而许多父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不分场合地教训孩子,全然不顾孩子的自尊心是否受到伤害。

①爱无敌!爱孩子就让他知道,我不是捡来的。爱要大声说出来,让孩子知道。

②居高临下、大声训斥、缺乏耐心,只会让孩子充满压力,将孩子视为个体,平等对待、相互尊重。

③不干涉,多鼓励,让孩子自主学习。

④即使孩子犯错,也不能随便训斥,孩子也有尊严,不是孩子不成器,是教育出问题!

⑤鼓励孩子与大人争辩。

⑥尊重孩子的发言权,理解孩子的想法,对孩子说话时,要半蹲,眼睛相互对视。

⑦应该给孩子的是爱,而不是伤害,爱与被爱是最可贵的能力。

德国家庭怎么教育孩子:吃苦好过吃补

适度磨难,是对孩子最好的锻炼。让孩子参加一些近乎残酷的训练活动。或许你会觉得这么做很残忍,德国父母却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因为,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坚强。

①让孩子在碰撞中成长,而不是在呵护中长大,磨练孩子非凡的勇气和胆量,才能保护自己!

②不让孩子做家事,是害而不是爱!让孩子体会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

③让孩子了解社会的黑暗面,学会自我保护。

④德国人的饥饿教育:不好好吃饭,就得挨饿!

⑤给孩子的成人礼:尝试一个人旅行!

⑥孩子有十个缺点,父母要为其中五个负责,肯定孩子的优点,也别忘了检讨缺点。

⑦让孩子多吃点苦,长大后就不会受苦。

⑧少量的衣物能保暖,大量的衣物是负担。

5德国家庭怎么教育孩子:规则大于宠爱

宽容而不纵容,建立规则比说教更有效。德国父母会为孩子立下规矩,从小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他们会和孩子协商,制订一些规则,并且要求孩子遵守这些规则。

①订了规则,就要坚持下去,让孩子按照协议行事,才是关键!

②孩子自己能做的,家长不要帮忙。

③父母言行一致,孩子才会遵守规则。对待孩子,有两个原则:事先约法三章,事后毫不妥协。

④建立“能与不能、可以与不可以”的概念。

⑤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规则与秩序。

⑥父母破坏规则,孩子就会轻视规则。

⑦礼貌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的。没有人会因为表现得有礼貌而出错。

6德国家庭怎么教育孩子:放养优于圈养

在父母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并且必然成为一棵大树。而在长成大树的过程中,园丁一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例如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的好性格与好习惯、给予孩子鼓励、培养孩子的自我及主动争取表现的精神等。

①教育孩子独立,不能舍不得。

②培养好习惯,就能培养好性格,从小教起,从小事入手。

③告诉孩子,不要斤斤计较、钻牛角尖。教孩子学会原谅,宽容待人,到底谁对谁错呢?“原谅”就是解答。

④十分是进步,一分也是进步,孩子,你不笨,只是还没有学会而已。

⑤鼓励和肯定是成长必需的雨露和阳光,培养自我意识,教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⑥如果孩子大声说“不”,应该为他开心,鼓励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勇于拒绝大人的要求。

⑦不要将谦虚与表现自我混为一谈,让孩子学会表现自我、传达热情,教孩子敢于站出来、敢于唱出来、敢于说出来。

德国家庭怎么教育孩子:自由大于限制

给孩子独立空间,发展才会无限大。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既不附属于家长,也不依赖家长。他们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也具备独立的思维。孩子的成长目标是自我独立发展。而身为父母,只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即可。

①看到自己孩子的特点,也要看到别人孩子的特点,切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将两个孩子的优缺点做比较,会让孩子失去自我。

②不要把孩子的缺点与其他孩子的优点相比,贬低孩子,会让孩子的自信归零!不要贬低孩子,而是要鼓励孩子向他人学习。

③避开父母主导的教育方式,避免比较式的教育方法,顺应个性抚养,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案。

④多给孩子自由空间,家长偷看孩子的日记,等于侵犯孩子的自由!亲近大自然,放养的孩子,眼界更开阔!

⑤孩子要放养,不要圈养。

⑥做决定前要思考,做决定后要负责,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负责,让孩子自己作主,培养主见。

8德国家庭怎么教育孩子:自制甚于控制

从小建立理财观,教会孩子存到第一桶金。从小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从小就养成孩子非常好的理财习惯:不乱花零用钱、随时去银行存钱,即便玩游戏的时候也很节省。

①与其多给钱,不如学会如何用钱。

②二手市集体验,让孩子学习交易常识,举办儿童旧货市集,让孩子体验买卖过程。

③在游戏时浪费,现实生活中也会浪费,“你知道一枚导弹的价格是多少吗?”玩游戏也要抓机会教育!

④拥有自己的帐户,存自己的零用钱,为孩子开立银行帐户,从小学会金钱规划,发红包VS对帐本的理财观:教育孩子记帐力量大!

⑤让孩子知道,多花的钱是属于父母的。

⑥买东西前要想清楚,钱花完了不能再要,带孩子去银行存钱,感受储蓄的氛围,学习控制欲望,告诉孩子:花每一分钱都要考虑!告诉孩子:乱花钱是欲望的放纵!

⑦小时候乱花钱,长大就不懂得节俭,带孩子去银行,关键不是存多少钱,而是拥有储蓄意识。

胎教不是教育胎儿 用对方法宝宝更聪明


很多人对胎教有一种误解,以为胎教就是教育胎儿,或者说让胎儿接受教育。其实,胎儿没有思维能力,什么也学不会。那么胎教的意义是什么呢?所谓胎教,就是给胎儿创造一种更加良好的发育环境,使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得更加完善。

胎教就是教育胎儿吗

很多人对胎教有一种误解,以为胎教就是教育胎儿,或者说让胎儿接受教育。其实,胎儿没有思维能力,什么也学不会。那么胎教的意义是什么呢?所谓胎教,就是给胎儿创造一种更加良好的发育环境,使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得更加完善。

妇产科医生的研究证明,接受过胎教的婴儿,在出生后的前6 个月内,比未接受过胎教的婴儿发育得快一些,如果出生后继续让婴儿听悦耳的音乐,并接受妈妈的抚爱,其身体整体发育水平、语言能力明显高于未接受过胎教的婴儿。但如果出生后停止胎教时的刺激内容,那么胎教所产生的作用会逐渐消失。

* 胎教时胎儿有感觉吗?

准妈妈在对腹中的胎儿实施胎教时,常常会想:“我的宝宝能感受到么?”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胎儿不仅有感觉,而且还有记忆力,能够接受准爸爸准妈妈的教育。

人的生命实际上是从胎儿时期开始的,随着胎儿渐渐长大,他们的感觉也逐渐丰富起来。

大约3个月的胎儿就有了感觉。起初,当胎儿碰到宫中的一些软组织,如子宫壁、脐带或胎盘时,会像胆小的兔子有关胎教样立即避开。但随着胎儿的逐渐长大,特别是到了孕中后期,胎儿变得“胆大”起来,不但不避开触摸,反而会对触摸有一定反应,如有时母亲抚摸腹壁时,胎儿会以脚踢的方式来回报。

4个半月时,胎儿能辨出甜和苦的味道,孕期快结束时,胎儿的味蕾已经发育得很好,而且喜甘甜味。

6个多月时,胎儿就有了开闭眼睑的动作,特别是在孕期最后几周,胎儿已能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了。

胎儿尤其是妊娠中后期的胎儿,其触、视、听、味觉等都发育到了相当的程度,能够感受到一些外界活动,这时运用合理科学的方式进行胎教,可以促进胎儿身心健康发展。

* 为何说胎教有利于胎儿大脑健康发育

集情感化、艺术化、形象和声音于一体的胎教内容,可以促进胎儿右脑的发育,提高宝宝出生后知觉和空间感的灵敏性,使宝宝具有音乐、绘画、整体和几何、空间鉴别能力,并丰富宝宝的情感,活跃宝宝的形象思维,提高宝宝直觉判断的正确性。同时,胎教能给胎儿以新颖鲜明的信息刺激,具有怡情养性的作用,从而有利于胎儿大脑的健康和成熟。

另外,胎教还能够促进胎儿大脑潜能的全面开发。重视情感化和形象化的胎教,能够使宝宝出生后易于学习语言和数字等知识,这样也就调动了左脑的功能,使左右脑功能得到互补,从而使胎儿出生后大脑的潜能得以更好发挥和利用。

* 为何说胎教有利于胎儿心理健康

胎教能够对胎儿的心理产生积极能动的影响,这不仅有利于培养胎儿的感知能力,也有利于培养胎儿的情感接受能力,使胎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就能在感知、情感等方面和父母相互沟通和交流。

在进行胎教时,胎儿如果受到触摸能有相应动作,听到音乐时能变得很安宁,那么胎儿就具备了感知能力和情感接受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是最基本的心理能力,有了这两种能力,胎儿以后在成长过程中就能很好地接受审美教育,具有想象、直觉、顿悟和灵感能力,并具有情感体验、调节和传达能力,宝宝心理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 为何说胎教有利于完善胎儿人格

人格又称个性,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代表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其形成与人早期经验很有关系,一个人在人生初始阶段受到的整体性和审美性教育,会对这个人的心灵产生长远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使这个人的人格趋向完善,并使这个人成为真诚、善良、美丽的人,并具有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而胎教就是人生最早的审美教育,它对胎儿具有整体性的影响,胎儿学习的结果也具整体性,因此胎教有助于胎儿以及胎儿出生后精神素质各个方面的塑造,即有助于胎儿人格的完善。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人生接受的最早的教育——胎教,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开创性的作用。澳大利亚和我国的专家对胎教儿童的追访表明,经过胎教的儿童大都性格活泼,而且身体健康、聪明好学,有的成为早慧儿童,有的具有艺术等方面的特殊能力。

* 为何说胎教可提高胎儿智商

事实证明,受过胎教与没有受过胎教的婴幼儿,其智商有很大差距。美国费城一家生理研究所对200 多名受过胎教的4 ~ 7 岁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受过胎教的儿童比没有接受胎教的对照组智商要高20% ~ 45%。国内的胎教专家也对胎教的作用进行了鉴定:将41 例在妊娠期间定时接受音乐、语言、抚摸等胎教内容的新生儿分别于出生后的第4 天、第5天、第6 天进行行为神经监测与评估, 并与26 例非胎教新生儿进行分组对照。结果显示, 胎教组新生儿的安慰反应、对光习惯形成、对声音习惯形成、非生物听定向反应、非生物视定向反应等9 项行为能力得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非胎教组。

* 为何说受过胎教的宝宝更聪明

⑴ 受过胎教的宝宝不爱哭。

受过胎教的婴儿虽然在饥饿、尿湿和身体不适时也会啼哭,但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停止。另外,受过胎教的婴儿有较强的感应能力,所以,他们听到妈妈的脚步声、说话声便会停止啼哭。最后,受过胎教的宝宝容易养成正常的生活规律,例如在睡觉前播放胎教音乐或妈妈哼唱催眠曲,婴儿就能很快入睡,满月后就基本形成了白天醒、晚上睡的习惯。

⑵ 受过胎教的宝宝学发音较早。

受过胎教的婴儿2 个月时会发几个元音,4个月时会发几个辅音,5 ~ 6 个月发出的声音就可以表达一定的意思。

⑶ 受过胎教的宝宝心理行为健康。

这些宝宝一般情绪比较稳定,总是乐呵呵的,非常活泼可爱,夜里很少哭闹。爸爸妈妈会觉得宝宝好带,与整天笑呵呵的宝宝在一起,家人也会发现有无限乐趣。

⑷ 受过胎教的宝宝对音乐敏感,有音乐天赋。

受过胎教的宝宝一听见音乐就会非常高兴,并随韵律和节奏扭动身体。

⑸ 受过胎教的宝宝能够较早地理解语言,显得非常聪明可爱。

受过胎教的婴儿,在4 个半月时就能认出第一件东西,在6 ~ 7 个月时就能辨认手、嘴、水果、奶瓶等。他们能较早理解“不”的意思,早期学会服从“不”,所以,这样的宝宝更懂事、更听话。它们较早就能用姿势表达语言,例如“欢迎”、“再见”、“谢谢”等动作,也能较早理解别人的表情。

⑹ 受过胎教的宝宝学说话较早,入学后成绩也比较优秀。

实验证明,经过胎教和早教的宝宝9 ~ 10 个月时就会有目的地叫爸爸妈妈,在20 个月左右便能背诵整首儿歌,也能背数。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出生后不继续加以发音和认物训练,胎教的影响在6~7 个月时就会消失。

⑺ 受过胎教的宝宝能较早与人交往。

婴儿出生2 ~ 3 天就会通过小嘴张合与大人“对话”,20 天左右就会逗笑,2 个多月就能认识父母,3 个多月就能听懂自己的名字。

⑻ 受过胎教的宝宝双手的精细运动能力发展良好。

手的抓、握、拿、取、拍、打、摇、对击、捏、扣、穿、套等能力强。

⑼ 受过胎教的宝宝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他们喜欢听儿歌、故事,喜欢看书、看字,在他们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拿书要妈妈讲,他们有惊人的学习汉字的能力,智能得到超常发展。

(10)受过胎教的宝宝运动能力发展很好。

他们抬头、翻身、坐、爬、站、走都比较早,而且动作敏捷,协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