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人与人之前交往的一种方式。父母与孩子之间更需要同构。但沟通的方式有对有错。那么父母与孩子错误的沟通方式有哪些?

一、批评子女

有位高中生自己搭公交到补习班补习,不小心在公交上睡着了,老师打电话到家中查问。

等孩子回家时妈妈便兴师问罪,“那么短的距离你也睡得着?我早告诉你晚上不要一直上网,这么晚睡...”

虽然妈妈说的有道理,但得到的却只有孩子的不满。

本来孩子在这个时候应该自省,但是因为被骂他开始迁怒,只觉得很生气,最后的结果就是骂了孩子也没有改善,反而破坏了亲子关系。

这个时候,建议家长换个角度想问题,改用讨论的方式来了解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协助,鼓励孩子动动脑来解决补习能不能准时抵达的问题。

否则下次发生若同样的情形,孩子很有可能被情绪带着走或者干脆就不去补习了。

二、批评孩子的朋友

同侪是青少年时期很重要的发展议题,在这个时期孩子的生活重心从父母关系转变为同侪互动。

父母一旦知道子女的朋友品性问题特别多的时候,都会希望子女能够与之保持距离,不要往来。

如果父母直接告诉孩子,“你千万不要跟XX交往哦,他会把你带坏”或者“都是XX人害得你功课退步这么多。”这个时候孩子并不会认为你是在关心他,只会认为你是在攻击他的朋友。

基于正义感和面子问题,当下他一定会为了保护朋友而对抗父母,觉得大人就只会看表面,不懂得朋友的好,也会认为父母小看了自己,没有被信任自己有判断事情的能力。

这个时候,如何与孩子沟通是家长们最大的挑战。

单纯的好心提醒不代表孩子能听进去。

如果你想把人生的经验与智慧送给孩子,不妨换个角度和子女讨论。

当然,这样的讨论即使完成了,仍然要持续注意子女们后续的行为表现,并且适时地关心他们的人际交往状况,做到防范于未然。

三、纠正生活琐事

大多数父母都不太欣赏青春期孩子说话的方式跟生活态度,他们常常有口头禅或者不屑一顾的态度。

但当父母一纠正“你这什么态度!”彼此的沟通关系就结束了,或是陷入双方各说有理的僵持气氛当中。

如果孩子偶尔脱口而出脏话或骂人的话语,很有可能是同侪间流行的语汇或自己觉得很酷。

父母如果觉得听起来刺耳,不妨用经验和智慧先让自己冷静以对,不要直接把孩子说的话当成是对自己的攻击,然后找寻一个适当的时机和孩子讨论说脏话以及骂人话语给人的感觉。

如果孩子嘴硬仍然认为很酷,请千万不要再继续跟他辩论下去。这时只需心平气和地提醒他,这个家是大家共有的,希望他可以尊重其他人的感受。

四、喜欢做结论

常常听到很多孩子抱怨家长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都老爱提“当年勇”。

当父母提供经验分享的时候,最好让孩子自然而然地产生心得,而不是直接地将结论告诉他。

当然,这需要过程和时间。

如果父母只是单纯地分享,而不是一直挂在嘴边,倚老卖老,加以比较,子女通常都是会参考的。

如果一定要子女遵循或是拿来比较、要求,子女常常会问:“为什么你就是对的?”反而不会去思考其中的益处,而且会影响他听进去的意愿。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想做自己,只要结论是妈妈说的,为了证明自己能做主、也会有其他的好主意,绝不会想要照着家长的意思走。

因为,孩子想要告诉家长,“我跟你不一样,我已经长大了,不需要总是靠着你。”

所以,父母也需要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承认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太一样的,否则非常有可能会无法适应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改变。

五、不信任子女

越信任孩子,孩子越会让你信任。他们很喜欢挂在嘴边说,“有很多事你根本就不知道,根本就不懂。”父母就会开始担心,孩子在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请记得,人与人的相处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如果没了信任,就会充满猜疑和保留。因此,对孩子所说的话,请你务必要以信任为前提。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家长就不能去查证,或者再次确认孩子的言行是否一致,只是方法需要更有技巧。

例如:

当发现孩子的最近得行为比较浮动的时候,可以试着关心他“都还好吗?”同时借由生活当中自由情境进行讨论,“你最近有玩过很红的游戏叫吃鸡吗,你都在哪玩呢?队友都怎么找的?”

或是在一起看电视剧情的时候,可以借机提出,“怎么主角交了这个朋友之后个性就变了这么多呀?怎么样才不会受到他的影响呢?”

从孩子愿意讨论的话题着手,自然地去了解孩子的想法跟现况。

六、偷看子女隐私

为了了解子女,有的家长会偷看子女的日记,这种事情在我们小时候就发生过了。

我以前还会特地拿一根头发夹在日记里面呢,如果发现头发掉了就知道又被查了,以后这本日记的内容应该写一些可以公开的内容了。

现在则因为科技的发达,家长开始会偷看孩子的手机,有些家长还挺自豪地说自己会破解孩子的密码了。又或者是跟着孩子出门的行踪,看了又担心,担心就忍不住去问,问了就穿帮,亲子关系因此破裂。

所以常有家长跟我说,“心理师,你不要跟孩子说我看了他的讯息,但是他好像认识了一个大了他十岁的男人,你可不可以帮我问问他,叫他不要跟他见面?”

七、过度的涉入

不知道家长朋友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给孩子的爱也有可能是一种负担呢?

我自己曾经在外地念书,有一次生病要看医生,我爸爸立刻就说要搭飞机过来看我,我当下跟他说,“不用啊,因为我这样压力很大哎...”我爸回答说,“自己爸爸有什么压力啊?”

我当下才惊觉我们亲子双方想法、感受上的差距。

有些在校任职的父母,刻意安排孩子在相同的学校上课。

有一些父母会担心给孩子的空间不够,刻意没有把孩子安排在自己的班级,而是请其他同事帮忙。只是每天都跟自己的孩子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回家。

中午的时候还会逛到孩子的班上,顺便帮他带一份便当。

考试成绩还没公布,家长就会第一个知道了。

在这样的状况之下,请问各位家长,孩子会不会有压力呢?

现在也常常看到有许多父母有过度代劳的情况,出门叨念,“哎呀,你衣服多穿一点啊,动作快一点啊...”水果、饮料也送到房间给孩子,孩子们面对这样的方式,到底会有比较多的感谢,还是觉得烦呢?

精选阅读

怎样与孩子沟通与教育


只想让孩子听话?请不要伤害孩子,他们会本能的对你产生厌恶,这是大忌!孩子还小,我们有时候下手太重,孩子难以抗衡!

这就是孩子被家暴的可怜处境。

可是,即使生活的压力再大,深山的观念再守旧,有再多的因素,都不能构成家长虐待孩子的理由!

1

家暴孩子的家长总觉得孩子爱顶嘴、不受管教,其实很多时候都是父母自己因为生活的压力感到烦燥和压抑,而孩子的“作对”便成了一根导火线,打骂孩子成了大人发泄情绪的突破口。

心理咨询师李雪曾经分享过一个案例:她的一个朋友非常漂亮、优秀,但总是对爱情和婚姻没什么信心,总是担心自己会被抛弃。

原来从她两三岁起,爸爸就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揍她,而反思她挨揍的大部分原因,其实并不是她本身。

她的妈妈体弱多病,心脏脆弱,所以家里人都处处让着她,但偏偏妈妈又想控制孩子的一切,包括衣食住行、工作、恋爱,只要她反抗,父亲就认为她是“害”妈妈生病的“帮凶”。“我们家本来很好,出问题都是因为你”这是她爸爸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我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总之爸爸那样说了,我就觉得是自己做错了。”

明明不是孩子的过错,却要为父母的各种负面情绪来买单。

前些天,我无意间问起我妈,为什么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她老打我的事。妈妈皱紧眉头直言不讳:“你都不知道,那个时候你每天早上总能整出一些芝麻大的事情给闹一通,我心里当然很烦,然后去厂里上班总是一天的不顺利,你每闹一天我就不顺利一天,你说你该不该打?”说完不自主地笑了起来,我却只是抿着嘴在一旁沉默。

她不知道的是,因为她所谓的“工作不顺利”,我成了她眼中最大的“祸害”,而连着被打的那段记忆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即使现在已身为人母,但每每想起,我都会不自主的打个颤栗。

父母的压力,孩子一时还无法理解,正如孩子被打,对他心理上造成的伤害,父母也未必会真正懂得。

2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把小时候经常挨打的经历,总结为“一生的阴影,一生的痛”。

她说,小时候自有记忆起,只要犯错就会挨骂,错误积攒得多了就会挨打。打完骂完后妈妈会说:“你为什么就不能乖乖地听话呢?你听话不就不用挨打了吗?”

每当这个时候,她就很痛苦,并开始在心里反复问自己:我真的那么差劲吗?我和你们在一起很开心,可是你们却打了我!我不是故意犯错的!我很害怕,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你们!

她从来不曾和别人提起,只能抱着这些疑问,一遍又一遍地伤害自己。一直到她成年,半夜起来想到了这些她还会哭。

虽然时过境迁,可是伤害已经根生蒂固,她到了适婚年龄,即不想结婚,也不想有孩子。

教育专家表示,孩子在被家暴的过程中所受的冲击和刺激,会延续数年,严重者会性格扭曲,还会影响他今后对家庭的观念。

有网友说:“小时候恨他(打孩子的爸爸),不喊他爸爸了,等长大了,不恨了,就是想喊他爸爸也喊不出来了。”

很多父母,当孩子长大后提起被他们打的事情时,他们会惊讶地说“你还真打算记这芝麻大的事儿一辈子?”

但我想说,爸爸妈妈,这真的不是一件小事,是关乎到我曾经觉得自己被全世界所抛弃的大事。

每每被狠狠地打在身上,而最爱的爸爸或妈妈也只是在边上袖手旁观,那一刻,真的令小小的我感到绝望。

挨打之后,父母也许会很快忘记,但是我却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说服自己,爸妈还是爱我的。

3

我们有了孩子以后,都想做个英明的父母,想让孩子不走歪路,想让孩子不受自己的火爆脾气影响。

如果你是因为外在的压力导致心情不佳,不妨直接和孩子坦白,告诉他们你心情不好的原因,你会发现,孩子远远比你想像中的要懂事,最重要的是,他们仍会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

表姐曾有一次谈起自己处理对儿子的情绪,令我对她刮目相看。她是公司里的骨干,薪资不少,但随之压力也不断,回到家跟易燃的干柴一样,一点火星子就可以发起火来。

有一次下班回到家,看到儿子在家只看电视不做作业,她只觉得血一下子就往脑袋上冲,刚上前去说了句“你怎么回事?”儿子已本能反应挺直了背。

那一刻她似乎看到了儿子的惊恐与不安,她忽然深呼吸几口,坐在儿子面前,对他说:“对不起,妈妈今天在公司里工作不太顺利,压力有点大,心情不太好。你电视看完记得做作业。”然后转身进了房间。

没过一会儿,她儿子端了杯水进来:“妈妈,我去做作业了,你喝口水吧。”

那一刻,她多么庆幸自己的理智。

其实,孩子要的不多,只要仍然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就足够让他明辩对错。

父母打、骂孩子,让孩子失去安全感,从而怀疑自己、惧怕生活,然后他们会用更加恶劣的举动,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对此父母不理解,又是一顿打骂对待。这样的恶性循环,摧毁着父子母女的亲情。

4

我常常听到周遭有人对孩子说“我拼了命把你生出来,你就这样吗?”

可是,父母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孩子自己做出的选择。他们无法选择出生,父母可以选择如何对待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泄愤的出口。

孩子的可贵之处在于,明明父母虐他们千百遍,他们出于求生的本能和对父母的感情,依然会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可孩子也是脆弱的,一顿刻骨铭心的打骂,一次撕心裂肺的哭泣,即使到了他而立之年,回想起来,伤口仍旧血迹斑斑,不是因为他们心眼小,只是当时受伤太深,因为对方是父母,所以伤口才觉得格外生疼。

长大至今,我们或许已经忘了父母给我们喂饭、穿衣的温暖举动,却对父母的暴力打骂记忆犹新,不可能忘记。

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无忧无虑,拥有一个没有伤害的童年。

导致孩子性格缺陷的溺爱方式有哪些


现在有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溺爱的不行。虽然孩子需要关爱,但是过分溺爱只会害了孩子。那么导致孩子性格缺陷的溺爱方式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以下7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每个家庭可能都会遇到一些,我们要用合理的爱让孩子健康成长。

1、包办替代

孩子穿衣、穿鞋、简单收拾家务等,这些最基本的事情家长都给孩子包办了。家长们认为,每天时间很紧张,没时间让孩子磨磨蹭蹭的自己干那些事,我们动手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从表面上和眼前看,包办代替似乎对孩子有好处,节省了父母等候的时间,但从长远看却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使孩子身心得不到锻炼,即使孩子长大一点有能力完成那些事,可能也没有养成习惯自己完成,也不愿自己去做,更不愿去尝试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了。

PS:孩子懒散,大多也是来源于父母包办太多。

2、特殊待遇

在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往往都会辛苦工作,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东西,可是对孩子却很大方,孩子要什么都照给不误,也不太会教孩子节省。

不管是物质上还是态度上,孩子接受到的都是“特殊待遇”,处处受到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全家人送礼物……

时间长了,孩子可能会从自己得到的特殊待遇中总结出“我是特殊的人”的结论,并容易变得自私,不懂得关心他人。

3、害怕哭闹,轻易妥协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想达到无理要求时常常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家长在公共场合,或是有外人在场的情况下,碍于面子想让事情尽早结束,往往会轻易妥协让步。

长此下去,孩子会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更没有耐性去等待欲望实现的过程。父母的一味妥协只会让孩子抓住规律,越是有人在场,越是事多,一次次地迫使家长妥协。做什么事都要讲究一个原则,若家长能够坚持原则,孩子也会放弃无理的想法和做法。

4、过分保护

中国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经常会给孩子制定很多规则,为的是让孩子能听自己的话。孩子做得不好,或者没有按自己的要求完成,很多妈妈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会对孩子说狠心的话,但事后又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和内疚。

许多父母不自觉地做了焦虑型的父母,造成了孩子做事不专注,通俗地说,就是给予孩子过度的保护,有问题时又抱怨孩子,让孩子无所适从。

5、纵容懒散

纵容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打游戏,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家长在小孩念小学时管教得很好,到了中学就对孩子放宽标准,殊不知中学时期正是孩子面临诱惑最多的时期,必须坚持原则。

长期的懒散生活,必然使得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6、过分控制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有的孩子慢慢成了「小尾巴」,时刻都不能离开家长。

更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是绝对权威,强调孩子要听话,要服从,用各种清规戒律约束孩子,干预孩子的个人意志,防止和制止孩子的独立行动。

家长对孩子频繁地发布指示和禁令,如不许调皮、不许闹、不许跑等。让他们不要动这不要动那,应该怎样怎样,这样容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7、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

事事以孩子中心,一旦孩子遇到困难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生气、大发脾气。这样过分「爱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更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胆小娇气。

父母如何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

①提高自身

父母应加强学习,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身教胜于言传,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孩子。不要盲目追求短期教育目标,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

②重视孩子习惯养成

孩子在家庭养成的行为习惯往往伴随他的一生,家庭中形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孩子成就人生的基石。

③创建温暖的家庭环境

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很重要,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言语和情感交流,保证孩子在幸福的环境中成长。

④与老人达成一致的育儿共识

父母们应该与家里老人进行协商,达成育儿的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准爸爸有哪些胎教方式


胎教工作,可不只是妈妈的责任,爸爸也要参与到胎教的工作中来,那么准爸爸有哪些胎教方式呢?

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婴儿,即使不熟悉的女性逗他,他也会微笑,而父亲逗他则反而会哭,别说其他的男性了。这正是孩子从胎儿期到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对男性的声音不熟悉造成的。为了消除孩子对男性包括对父亲的不信任感。

一、对话胎教

声学研究表明:胎儿在子宫内最适宜听中、低频调的声音,而男性的说话声音正是以中、低频调为主。因此,父亲坚持每天对子宫内的胎儿讲话,让胎儿熟悉父亲的声音,能够唤起胎儿最积极的反应,有益于胎儿出生后的智力及情绪稳定。

1、父亲的开场白和结束语

父亲在开始和结束对胎儿讲话的时候,都应该常规地用抚慰及能够促使胎儿形成自我意识的语言对胎儿讲话。开场白结束语的设计可以如:“宝贝(或者叫乳名),我是你的爸爸,我会天天和你讲话,我会告诉你外界一切美好的事情。”

对话结束时,要对胎儿给予鼓励:“宝贝学习很认真,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愿我对你讲授的一切都能对你将来的人生有用。好吧,今天就学习到这儿,再见!”在可能的情况下,父亲应每天和胎儿对话,这样才能加深与宝宝的感情。

2、具体与胎儿对话的方法

丈夫可以让孕妻坐在宽大舒适的椅子上,然后由妻子对胎儿说:“乖孩子,爸爸就在旁边,你想听他对你说什么吗?”这时,丈夫应该坐在距离妻子50厘米的位置上,用平静的语调开始对话,随着对话内容的展开再逐渐提高声音,不能一下子发出高音而惊吓了胎儿。

讲授的话题最好事先构思好,先拟定一篇小小的讲话稿,稿子的内容可以是一段优美动人的小故事、一首纯真的儿歌、一首内容浅显的古诗,也可以谈自己的工作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用诗一般的语言,童话一般的意境,告诉孩子外面的这个美丽新世界。

贴心话:对宝宝的爱是准爸爸进行对话胎教是最重要的工具。宝宝感受到你的爱后,才能够更愉快地成长。 二、情绪胎教

情绪胎教,是通过对孕妇的情绪进行调节,使之忘掉烦恼和忧虑,创造清新的氛围及和谐的心境,通过妈妈的神经递质作用,促使胎儿的大脑得以良好的发育。作为丈夫,在情绪胎教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当好“后勤部长”:怀孕的妻子一个人要负担两个人的营养及生活非常劳累。如果营养不足或食欲不佳,不仅使妻子体力不支,而且严重地影响胎儿的智力发育。因为,宝宝的智力形成的物质基础,有2/3是在胚胎期形成的。所以丈夫要关心妻子孕期的营养问题,尽心尽力当好妻子和胎儿的“后勤部长”。

2、 丰富生活情趣:早晨陪妻子一起到环境清新的公园、树林或田野中去散步,做做早操,嘱咐妻子白天晒晒太阳。这样,妻子也会感到丈夫温馨的体贴,心情舒畅惬意。

3、 风趣幽默处事:妻子由于妊娠后体内激素分泌变化大,产生种种令人不适的妊娠反应,因而情绪不太稳定,因此,特别需要向丈夫倾诉。这时,丈夫唯有用风趣的语言及幽默的笑话宽慰及开导妻子,才是稳定妻子情绪的良方。

4、 协助妻子胎教:丈夫对妻子的体贴与关心,爸爸对胎儿的抚摸与“交谈”,都是生动有效的情绪胎教。

贴心话:孕妈咪的好心情对宝宝来说是最好的胎教方式。准爸爸对妻子的爱会间接地传递给胎儿,在爱中成长的胎宝宝会更健康。

三、抚摸胎教

怀孕6个月时,可以在孕妇腹部明显地触摸到胎儿的头、背和肢体。抚摩胎教是促进胎儿智力发育、加深父母与胎儿之间情感联系的有效方法。

操作方法:起床后和睡觉前是进行抚摩胎教的好时机,应避免在饱食后进行。一般每天可进3次,每次约5分钟。具体的方法是,孕妇排空小便,平卧床上,下肢膝关节向腹部弯曲,双足平放于床上,全身放松,此时孕妇腹部柔软,利于触摸。

准爸爸应先用手在腹部轻轻抚摩片刻,再用手指在胎儿的体部轻压一下,可交替进行。有的胎儿在刚开始进行抚摩或按压时就会作出反应,随着孕周的增加,胎儿的反应会越来越明显,当胎儿习惯指压后,他会主动迎上来。轻轻的触摸配合轻轻的指压可区别出胎儿圆而硬的头部、平坦的背部、圆而软的臀部以及不规则且经常移动的四肢。当轻拍胎儿背部时胎儿有时会翻身,手足转动,此时可以用手轻轻抚摩以安抚之。

贴心话:在进行抚摩胎教时,抚摩及按压时动作一定要轻柔,以免用力过度引起意外。有的孕妇在怀孕中、后期经常有一阵阵的腹壁变硬,可能是不规则的子宫收缩,此时不能进行抚摩胎教,以免导致早产。孕妇如果有不良分娩史,如流产、早产、产前出血等,则不宜使用抚摩胎教。

父母影响孩子情商的行为有哪些


与人交际中,情商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有很多父母总是嫌弃孩子情商低。其实有时候恰恰是父母们自己影响到了孩子。那么父母影响孩子情商的行为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情商的高低体现了人的社交能力、抗压能力、受挫折能力等,换言之,情商对人的家庭、事业都有很大的影响。

情商高的人能把家庭和工作处理得非常和谐,获得更大的成功;情商低的人不擅长和人打交道,很多事情都没办法兼顾,顾着工作而忽视家庭,所以,情商能改变人的一生。

孩子的情商需要从小培养,与家长的行为息息相关。如果家长有以下行为,请务必改正。

一、家庭不和谐

家庭的氛围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键。孩子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互相尊重,和谐有爱,孩子长大以后也会有样学样,能够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如果家庭气氛不和谐,爸爸妈妈经常为了一件小事吵得不可开交,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父母若是因为吵架不欢而散,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孤僻,不善于表达自己,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藏在心里,缺乏与外界的沟通,缺乏安全感。

二、收不住自己的情绪

有些父母因为工作不顺心,回到家就板着一张脸,一点小事情就能触发爸爸妈妈的情绪。

当父母检查孩子的作业时,发现孩子犯了低级错误,就忍不住破口大骂:你怎么这么笨啊,这道题不是给你讲过了吗,怎么还是不会,我怎么生出你这种孩子,回去罚抄一百遍。

父母在发火时,说出的话完全没经过大脑,只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可是,父母有没有想过,自己心里倒是舒服了,孩子的心灵将受到多大的伤害。有些孩子的内心会很恐慌,害怕爸爸妈妈不要自己,变得敏感脆弱。

三、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

家长总会教育孩子犯错就要勇于承担,要知错就改。话说得很好听,可是等到自己犯错时,被孩子指出来后,碍于面子问题,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

而是找各种理由搪塞过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甚至偏离正确的思想领域。所以,当孩子犯错时,经常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不敢承认自己犯错,更严重的还会把责任推给别人。

因此,家长不要觉得孩子情商低和自己没关系,其中的关系大着呢!如果家长犯了以上错误,请好好改正,懂得反省,用更好的姿态去教导孩子,并在教育中督促自己,提高孩子情商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情商。

宝宝有了小脾气后错误的做法有哪些


随着宝宝慢慢长大,宝宝们也有了自己的情绪和脾气。那么问题来了,宝宝有了小脾气后错误的做法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1、转移注意力型

这个是非常常见的,特别在宝宝月龄很小的时候,当宝宝开始哭闹发脾气,爸爸妈妈很经常会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会尝试用具有吸引力的事物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来停止当下的这种大哭大闹的情绪发泄。

但是这种做法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

孩子的确终止了情绪,但是问题其实并没有解决。

我们并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去面对负面情绪,如何去面对一些求而不得的情况。所以,转移注意力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而且我们会发现随着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你会发现他越来越不好骗了,也就是说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有可能你多用几次之后就会发现不管用了。

2、否定型

否定型说的是爸爸妈妈其实不接纳孩子当下的这种情绪。比如说,一个小男生怎么也系不好自己的鞋带,然后他一急就哭出来了,这时妈妈在旁边硬邦邦地甩出来一句:“鞋带系不好,有什么可哭的,这点小事也值得你哭!”

其实,从爸爸妈妈想传递的角度来讲,我们是想告诉孩子,这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你可以完全不用在意它,你没必要因为这件事情来破坏自己的情绪。但是,由于我们采用了这种否定的表达方式,给孩子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孩子会觉得:我因为系不好鞋带哭,我的情绪是错误的,我这种内心的情感是不值得被接受的。

孩子不会明白“为这点小事我不应该哭”,他得到的反馈是:“我哭是不对的,我做错事情了。”而不在于这个事情的大还是小。

所以,家长要注意不要用这种否定性的方式,这其实对孩子的自尊心是一种很大的伤害。

3、惩罚型

家长用责备、训斥或者惩罚的方式让孩子停止当下的情绪。比如说:“你这个样子怎么像男子汉?你可太不争气了,打个针你就哭!”……

那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种方式,其实是家长或通过体罚或通过语言方面的暴力让孩子去停止情绪,但其实,你跟孩子说你不可以哭、你不可以生气,难道他就真的不哭、不生气了吗?不会的。

造成的结果只是孩子们会把自己的这种悲伤、委屈、愤怒的情绪隐藏得更深。

因为她知道如果把这个情绪暴露出来,我就会招来惩罚。

于是在惩罚型家长身旁长大的孩子,他们经常情绪比较闷,孩子表面上那个是平平静静的,但其实他内心就像个火药库一样,充满了愤怒,只是还没有爆发的程度。

4、冷漠型

冷漠型是什么?是在家长发现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不予理睬、不予干涉,不愿意,或者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去教孩子处理自己的情绪。

冷漠型的爸爸妈妈经常会说:你现在不开心,那好,回你自己房间去冷静一下,你气消了再出来;或者说心情不好,你给我呆到一边去,不要在我眼前烦人。

这样的表达就会让孩子未来变得非常有侵略性,而且充满了愤怒。

因为当这类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去宣泄和疏解。

而家长给他的又是什么呢?是冰冷、漠视的反应,让孩子自己摸索着去消化负面情绪。

可是孩子那么小,他们其实根本没有这种能力,那怎么办?他只能选择用自己的语言或者自己的行为去把这种内心的愤怒宣泄出来,也就是说,他可能会选择通过语言或通过行为去伤害别人。

有的时候,我会听到一些爸爸妈妈说,孩子在家里在我们手里很乖的很听话的,但是到了幼儿园之后,老师反映他总是打小朋友或者抢别人的东西,跟小朋友相处得不好……那么有可能就是在这个家庭当中,孩子的情感没有被接纳,那么他只能选择在家庭以外,面对同龄的小伙伴时,用这种方式去宣泄他内心的负面情绪。

5、说教型

比如跟孩子讲,一个人应该有礼貌,看见大人就应该赶紧打招呼,你有没有做到?为什么没有做到?难道你不知道见到人不打招呼是很没有礼貌的……听起来很像唐僧一直在嘟囔。

这会导致什么?你会发现长期说教带来的结果是,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耐烦,因为他本来就有这种负面的情绪,而大人的唠叨只会让他变得更烦。孩子会觉得我的情感没有被接纳,你不去理解我行为背后的原因,你只会指责我,而且会指责一长串的话,亲子关系会因为说教这件事情变得更糟糕。

总结来看,上述这五种类型都是家长遇到宝宝发脾气的时候特别容易踏进的误区,不知道刚刚我在讲述的时候,有没有爸爸妈妈在一边听一边发出会心的微笑:“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