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心理

2021-06-16 幼儿行为心理 入学准备家长心理 就那个童话故事

宝宝有这7种行为是心理问题,家长再不了解就晚了。

孩子爱啃咬手指、胆小被人欺负了也不敢说话、不愿意入学、睡眠有障碍、易怒、暴躁爱打人骂人、不服管教……等等。不少父母都表示非常困惑,孩子一些与众不同的行为到底是不是正常的?

现代社会中,不止成年人背负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小孩子学习、竞争的负担也很沉重。加上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气氛,多重因素作用下,孩子就会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假如家长发现孩子有以下这几种行为表现,很有可能是孩子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建议及早就医治疗。

啃手指咬指甲

这个行为在孩子婴儿时期是非常正常的,家长无需过于担心。

但如果孩子到了4、5岁还有这种习惯,则很可能是受到过什么大的心理刺激或创伤,比如在断奶时期,妈妈为了强制断奶把孩子寄养在奶奶家姥姥家,不让孩子见到妈妈等。

咬指甲啃手指变成了孩子安抚自己的一种方式,孩子一紧张、不安就会习惯性的啃咬手指。

选择性失语或缄默

孩子明明已经有了很流利的语言表达力,但是在一些场合却突然沉默不愿意发声。

比如:在家里只和妈妈说话却不愿意对爸爸吱一声;到了学校不愿意说话沟通;和某些熟悉的人愿意说话,但对另一些却缄口不言;孩子并不是不会说话或者说话有障碍,只是有选择性的理谁不理谁。

易怒暴躁爱攻击

孩子非常容易发脾气,当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还会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主要表现就是打人、骂人、踢人、抢夺或毁坏别人东西,甚至伤害自己等。

不要把孩子的这种行为归咎为天生性格,更多的时候这是因为孩子家庭生活环境所致,可能孩子的父母在家里经常会大吵大骂、专断、蛮横、强势等原因影响到了孩子的性格行为。

拔毛

主要表现就是孩子喜欢拔自己的头发、眉毛、睫毛等,而且无论他人怎么劝说都不会有效。

这大多是因为孩子和家长、同学或者朋友发生了冲突,比如家长、学校的教育方式,朋友间的人际交往,或者学习上的重担,这种情绪负担和心理压力没有被很好的疏导出去,导致孩子用拔毛这样的疼痛来缓解、转移自己的焦虑和忧郁。

夹腿

孩子1-3岁是高发期,主要表现是孩子双腿紧闭或交叉,借助椅子或桌子等工具摩擦外阴部位,这个过程中孩子脸色发红、头部发汗、双眼凝视。

发作次数和时间不等,导致原因可能是缺爱、被歧视、家庭气氛紧张等,有时也跟孩子裤子过紧有关。

自闭

孩子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一扫而过没有好奇心,也没有目光对视,喜欢独处和固定不变的东西。

当环境发生变化会感到不安、害怕和恐惧,不爱和人交流,很少有情绪,被人呼唤不回应。原因除了亲子关系,更多的还和遗传有关,是脑部发育障碍的一种表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zj09.com推荐

你是不是也被宝宝这些行为逼疯了?


A下班到家,3岁的圆圆正吃晚饭。看见妈妈,本来坐在餐椅里的圆圆开始不安分:一会儿说不吃青菜,一会儿要求妈妈抱着吃,一会儿又撒娇说要妈妈喂。

A果断拒绝,圆圆便大哭起来。一旁的姥姥见不得这样的场景,开始叨叨自己的女儿:“你喂喂她能怎么样?又不会要你喂一辈子。”但A并不买自己亲妈的账。

圆圆见状,哭得声嘶力竭。姥姥自尊心受挫,躲到卧室擦眼泪。A只好喂圆圆吃饭,以缓和家庭矛盾。

但是,接下来几天,圆圆开始无休止地要“妈妈喂!妈妈喂!”原本独立吃饭很好,现在却“褪化成了小宝宝”,A很头大。她并不知道,圆圆的这种行为再正常不过,学名叫“行为倒退”!

关于行为倒退,妈妈们必须了解

为什么原本吃饭很自立的孩子非要喂着吃?

为什么原本会走路的宝宝摔了一跤后,便再也不肯挪动自己的双脚?

为什么说话流利的宝宝突然变得磕磕巴巴?

为什么病了一场,原本学会的新技能也不愿再展示?

为什么进入幼儿园,原本能明确表达排便意愿的孩子开始出现尿裤子行为?

为什么学扣扣子、用筷子等新技能的时候变得焦躁、爱发脾气?

实际上,这是0~6岁儿童很常见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叫行为倒退期,它是孩子情感依赖的一种体现,短期内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

为什么出现倒退行为?我只是想让你们陪陪我!

我问A,是不是最近陪孩子的时间很少?A点头承认:“最近公司项目多,我每天早出晚归,圆圆每天眼巴巴地盼着妈妈回来,只有睡前的亲子时光,才真正属于我们俩。”

以前每天下班都陪圆圆读书、做手工的妈妈,最近忙得不可开交。圆圆自然会通过“喂饭”这种行为寻求妈妈的关注,以满足情感需求。

这种情况下,妈妈只要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抱抱,让孩子明白妈妈会和以前一样陪她、爱她,帮孩子度过焦虑期,并宽容地接受她表现出的行为即可。

我是在做准备重新适应。

喆同学算说话很早的孩子,在别的小朋友说一个字的时候,他已经可以说“鸡翅根”这样的词组了。但大概在两岁半左右,他竟然出现了结巴现象,比如同一个字会重复几遍,或者一个简单的词都说不清楚。因为肯定孩子不是生理方面的问题,所以相对比较淡定,无论他重复多少次,我都耐心听他说完。

比如有次喆同学着急说狮子,狮……狮……狮……狮……狮了半天也没说完,自己急得快跺脚了。我就把他抱过来,轻轻拥在怀里,默默给他鼓励。最后,小家伙居然自己出了绝招:狮……狮……狮……1、2、3,狮子!

看吧,孩子会用自己的办法重新准备。这个时期持续了大概一个半月,之后喆同学的语言大爆发。

两三岁的孩子暂时口吃,绝大数情况是因为孩子想表达的太多,嘴巴却跟不上脑子的速度,所以会有暂时性停顿。这时家长一定要有耐心等他们自行表达,孩子需要我们帮助时再进行提示;更不要给孩子扣上“口吃”的帽子。

我不适应嘛!

前几天带喆同学回老家,邻居亲戚们都格外关注他,从未见过面的人也让叫姨姥姥、舅爷爷等,他不叫,亲戚就逗他说“这哪儿像大城市回来的孩子呀!”原本外向的喆同学慢慢变得很黏我,总要我紧紧抱着他,而且是像抱小宝宝那样的姿势。

有些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会出现啃手指、咬嘴唇,甚至尿裤子的行为。

当原本熟悉的环境突然发生了变化,宝贝们内心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为缓解焦虑,他们会自行找到一个宣泄口。等到在新的环境建立好安全感,症状就会自行消失。比如喆同学第三次回姥姥家时,因为已经对邻居们有印象,所以很主动地和大哥哥大姐姐出去玩了。

呜呜,妈妈我想学又学不会……

喆同学当初要学用筷子时,也就一岁半不到,刚刚会用勺子吃饭。只是看大人用筷子,好奇心爆棚。我便给他买了儿童筷,难度小一些,但对于一岁半不到的孩子还是难度偏大。

喆同学夹不起来东西时,便大哭、发脾气、扔筷子表达受挫情绪。学拉拉锁、提裤子的时候也同样,用小宝宝的哭闹行为表达自己的挫败感,转而向旁人求助。

这种情况,切忌逗孩子,说他们笨或者太慢,我们要做的是示范操作要领,让孩子多试几次。并且,在孩子受挫时,告诉他们:“爸爸妈妈小时候也学了很久,上次你左右脚还分不清,现在已经进步很大。”鼓励,和给他们尝试以及琢磨的空间一样重要。

你们还爱我吗?

一个朋友,跟我讲了一件她很多年不能忘怀的事。90年代,很流行在家里唱KTV,她家也买了一套。有个唱歌很好听的堂妹常去她家,她爸爸就让堂妹唱个不停,连连夸赞唱得好唱得好!

她虽然天天都能唱,但那个时候想唱的欲望特别强烈。只是每次过去点歌,都被爸爸说不懂事。时间长了,她开始对堂妹很不友好,发怒、委屈、哭泣……结果自然是被大人说太不懂事,但她说当时自己就只有一个念头:凭什么我爸爸对堂妹那么好,凭什么大家只围着堂妹转?

中国是礼仪之邦,对于到自己家的小朋友,总会格外客气、格外宽容、格外照顾。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很多大宝也有倒退行为发生,开始变得哼哼唧唧、各种不配合,还想重新体验小宝宝的行为,比如用奶瓶喝奶,用勺子吃饭,用二宝的东西。

这是“争风吃醋”?当然不是。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就孩子是如何观察和思考作出了解释:孩子是观察的专家,但在对观察到的事情进行理解时,却容易产生错误。然后他们常常在寻找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感时,使用的就是这些错误的理解和定论。

所以,大人眼中的这些“吃醋”行为,只不过是孩子在寻求关注。比如朋友看到爸爸对堂妹好,就想用发脾气获得关注;大宝看到二宝哭了、尿了、拉了,妈妈都会很迅速地回应,于是想到自己像弟弟或妹妹那样哭哭啼啼、尿裤子,也会让妈妈关注到自己。

对于大宝宝的“小宝宝行为”,让他们尽情体验好啦,只要你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那些小儿科的动作他们迟早有一天会觉得太无聊,进而直接放弃。

胎宝宝智力生长关键期 错过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不少的孕妈会在孕期吃大量的食物来促进胎儿的健康发育,俗话说吃什么补什么,在怀孕期间的饮食直接影响到了胎儿的身体发育和大脑发育,为了使宝宝出生之后变得更加的聪明,不少的宝妈在孕期都会想方设法的补充胎儿大脑的营养物质;

你知道胎宝宝智力生长关键期吗?只有抓住了胎儿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才能促进宝宝智力的成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胎儿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准妈妈需要做哪些事情,错过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妈妈们一定要抓住时机!

胎宝宝智力生长关键期

1.怀孕前八周

这个时期是胎儿脑细胞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受精后的第十八天,形成胎儿的原生神经组织,此时是先天遗传的确定时期,所以胎儿的智力如何最初的时期就是在怀孕的前八周的时间里;

当受孕后的第十九天之后,胎宝宝的神经系统就开始逐渐的发育,第八周的时候就开始逐渐有了基本的雏形;

这段时期妈妈需要进行均衡的营养摄入,避免偏食挑食的情况,只有营养均衡摄入才能保证胎儿的营养全面,促进智力的健康发展;

2.怀孕二十周的时候

当怀孕进入二十周的时候,是胎儿脑细胞增殖期,胎儿的视觉、听觉等神经系统开始逐渐发育,宝宝的脑细胞的成长会越来越复杂,这个时期也是出现胎动的时期;

随着胎儿大脑的发育,外界的刺激会对宝宝产生一定的影响,宝宝在子宫里面就能收到外界的刺激,在这个阶段对宝宝进行胎教是最佳的时期,也是妈妈与宝宝进行互动的有效时期;

此时的妈妈可以对宝宝进行一系列的胎教活动,给与胎儿良好的刺激行为,让宝宝的大脑神经系统形成较好的回路,促进良性发育;

妈妈可以在这段时期多听一些音乐,对胎儿进行轻轻的抚摸,当爸爸回家之后可以和胎宝宝进行互动交流,让宝宝感受到父母的爱意;

3.怀孕三十周左右

这个时期进入了宝宝脑成长活泼期,此时宝宝的脑部发育已经全部成形,是宝宝脑成长重要的时期;

到了这个时期,妈妈可以适当的进行刺激的发展,开始展开适当的运动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散步、瑜伽等活动,对宝宝的前庭进行刺激;

此外,还可以通过唱歌说话等方式来进行良好的交流,给子宫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宝宝大脑发育成长。

这4种行为千万不要再对孩子做了,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害了孩子!


关爸最近发现有很多爸爸妈妈会做这样的一件事情,就是宝宝只要一哭闹就哄孩子说“一会儿给你买好吃的”、“一会儿给你买玩具”。然后孩子就记在心里,隔一会儿就会问怎么还不买,然后就又开始新一轮的哭闹。

而父母通常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妥协去买,二是批评训斥。但是无论哪种,要知道你已经无形中给孩子灌输了一种没有哭闹解决不了的事儿的心理,那么慢慢孩子会变得任性、自私。

其实不单上述那种情况,生活中还有四件父母做了可能会“毁掉”孩子的行为,而可怕的是,父母好像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事情的严重性,只是觉得那只不过是一件小事儿。

无原则护着孩子现在一般家里就一个孩子,家长难免会多宠爱一些,舍不得孩子受委屈。可是如果是无原则的宠爱、一位的护短,那么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小时候他可能乱动别人的东西、有不礼貌的行为等你不会当回事儿,可是长大后那些你舍不得管教的,总会有人替你管教他。

不能以身作则这个可能很多父母平时不会在意,但是你一定也有过这种行为。比如过马路的时候闯红灯、当着孩子的面说脏话、不讲卫生马路上乱吐痰等等,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你就像是一面镜子一样,这些你不在意的细节孩子都会跟着你学。而这种坏行为一旦养成,再去改掉就很困难。

对孩子过度保护由于现在儿童失踪的案例比较多,人贩子比较猖狂,所以家长会比较排斥孩子出去玩。那么很多孩子一天的状态就是闷在家里,这样孩子不但会因为缺乏锻炼使身体抵抗力降低,更严重的是会影响孩子正常的社交能力,长此以往下去,孩子会不知道如何和人交流,让人觉得不合群。

家庭矛盾一个家庭是否和谐是影响孩子心理的关键因素。那些有心理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等性格的人,往往是因为童年时期家庭不和谐,比如父母经常吵架或者总是打骂孩子。这会对孩子造成很严重的心理阴影,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长大以后会不愿意回家、和父母关系不亲近。

我们总觉得生一个孩子会很困难,但是更困难的是以后对孩子的教育。

当然我们每一个父母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完美,但是最起码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是身为父母可以改变的。

幼儿行为心理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