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才艺培养
2021-06-16 孩子才艺培养 应该怎么胎教 幼儿能力培养具有这几种行为的孩子应该好好培养。
我们总说别人家的孩子多么多么优秀,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只是需要家长们去发现。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呢?”。如果你家的孩子具有这几种品质,家长们应该好好培养。
会主动分享的孩子
我们都知道:“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会有两种思想。”这句话的其中一种含义是,学会分享不但不会失去,反而会得到更多。
生活中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少有分享的机会,如果你发现孩子会主动分享,就应该给孩子多一点鼓励。
孩子之间的分享,仅仅只是一个玩具,一块糖这些小小的东西,建议家长多引导孩子主动分享,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也别勉强,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决定。
会分享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得到更多的快乐,在成年后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做事专注的孩子
你家孩子专注力够吗?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写作业的时间,来判断孩子的专注力。
刚开始上学的时候,老师并不会布置那么多作业,专注力强的孩子,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作业,但是一个容易分心的孩子,写作业的时间会变长,学习效率也不高。
专注的孩子往往一心一意的做好眼前的事情,成年后成功的机率会更高一些。建议家长多陪孩子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以此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之后再进行看书、聊天、玩游戏等方式训练孩子的专注力。
思维敏捷的孩子
你们家孩子经常调皮捣蛋,让老师头疼到没有办法吗?大部分思维敏捷的孩子,在童年时期,表现的比较活跃,往往会是让老师和家长头疼的“问题孩”,经常一个问题把老师和家长问的很无语,但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快速的做出判断,这是其他孩子都做不到的。
思维敏捷的孩子,往往会有新奇的想法,成年后不管从事哪一个行业,都很容易成功。建议家长如果被孩子的问题难住,要为孩子查阅资料,给出科学的解释,鼓励孩子继续提出问题。
也许,你家孩子身上就隐藏着让人羡慕的地方,性格、行为、习惯等等,这些方面家长都不要忽视,这些都是成年后有出息的特质,需要家长重视起来,好好培养,千万别把孩子的闪光点当成了缺点。
小编推荐
当孩子有这样怪异的行为时,家长该怎样应对?
当孩子出现堪称怪异的行为,家长首先不要着急,下面小编带你来解读孩子的细微事物敏感期,看看下文就明白。
忙碌浮躁的大人们总是会忽略周围一些细微的东西,而儿童,尤其是一岁半到四岁的孩子,却能发现细微事物中的小美好,对玩具的小零件、衣服上的细小图案,甚至是地上的纸屑、泥土中的小昆虫产生极大的兴趣。
孩子这种堪称怪异的行为常常会令父母不解,特别是孩子为了研究昆虫在地上一蹲半天,并且直接用手接触泥土的时候,一般都会招来父母的阻拦和责骂。
其实这是孩子进入细微事物敏感期的表现,是培养孩子观察力和敏锐力的最佳时机,而且对于孩子来说,观察和抓、捏细小东西本身,就是在发展他手的肌肉和手眼协调的能力,为他的精细动作的发展打下基础。大人不懂的奥秘,孩子却玩得不亦乐乎,父母不仅不应该阻止他,还要正确引导他。
观察实录
情景一:
户外活动时,我看见欣欣一个人蹲在大树底下一动也不动,我走过去一看,欣欣正在看树下长出来的小蘑菇。
情景二:
午睡起床后,欣欣来到了教具架前,观察了一会儿后,将小珠子拿起来放到自己的口袋里。
情景三:
工作时地上有一些纸屑,欣欣看见后一点一点地捡起来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在户外玩游戏时,欣欣会去沙坑里找小石头,每次回来口袋里都是满满的石头。
专家分析
孩子进入了细微事物敏感期后,越是微小的东西越能引起他的兴趣。
常常会看到孩子蹲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眼睛只盯着地上爬来爬去的小蚂蚁,或者看到地上的小石子,孩子就会跑过去一个一个地捡起来。
欣欣就是进入了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这个时期,她喜欢观察细小的物品,并把它们收藏起来,因为这些东西在她看来是无比珍贵的。
专家建议
1.理解孩子的怪异行为
在这个时期,成人要理解孩子,不要刻意阻止孩子对细小事物的关注,并且要有足够耐心去欣赏孩子的可爱举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他一定的自由,让他的观察力得到提升。
2.给孩子创造适当的观察机会
可以为孩子创造观察的机会,比如带他一起捡路边的小石子,并陪着他一起观察。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可以给孩子做一些讲解,让他既能体会到观察的乐趣,还能从中学到知识。
3.不要强行打扰孩子的这种“观察工作”
完全可以给他一些时间,最后让孩子自己主动离开,这也是在培养孩子专注的品质。
4.不要强制性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有的成人有这样的认识:既然观察细小的事物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那就直接将许多小东西摆在他面前,一个一个让他认好了。这样的方法就是在强制性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这种方法,并不一定会引起他的兴趣。因为孩子都是先对某一个小事物产生了兴趣,之后才会积极地去认知这一事物。
5.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让孩子自己去观察
对于刚刚开始认识世界的孩子来说,大自然是他最好的老师。所以,成人可以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去亲身体会并观察事物。
在让孩子接触自然的时候,不要提前就给他设定一个目标,也不用一定要让他去认识什么,这样就会阻碍他体验大自然的乐趣。成人要明白,在这一敏感期的孩子,只愿意去观察他感兴趣的事物,所以成人的“针对性教学”也要以孩子的兴趣为主。
6.别随意丢弃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儿
当孩子对一些小东西格外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去收集。有时候成人会很不理解孩子的这种收集行为,因为他收集的东西既没有收藏价值也没有学习意义。其实,孩子的这种收集行为是他心智发展的需要。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弱小,但却又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于是就会关注一些和自己同样弱小的事物,甚至会把爱转移到这些事物上来。
遇到这种时候,成人不要随便就丢掉孩子的这些小收集品,可以找一个小盒子让他专门存放,以此来保护他的这种行为和心理。
孩子六岁前需要养成的好行为有哪些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在宠爱孩子时也主要注意家庭教育。那么问题来了,孩子六岁前需要养成的好行为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我一直认为,孩子在入学前可以不上兴趣班、英语班,这些东西上学后有近20年的时间去学习。但是在入学前,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一些好的习惯、规矩,这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课题。
一个好的习惯,会改变孩子一辈子的做事方式,让孩子受益无穷。但是习惯的养成,需要爸妈树立良好的榜样。给孩子定的规矩,首先自己能够遵守。你不让孩子玩手机,你天天抱着手机玩王者荣耀,这就不合适了。
宝宝上学前养成这5个好习惯,将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1、生活的基本常识
宝宝入学前就应该知道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如何应对陌生人;如何应对火灾或者地震等
2、责任感
很多孩子一旦闯祸后,都会说不是我干的,一句话把责任推给别人。这个问题,我们家长必须重视,必须让孩子敢于认错,道歉,知道做错事就要付出相应的的代价。
3、尊重人
从小就要让孩子知道平等的重要,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孩子知道只有你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让孩子知道尊重不仅仅是见面问好,尊重别人还是不乱丢垃圾,不影响别人。
4、懂礼貌,守规矩
从小就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尊老爱幼,孝敬师长,以及在公众场合遵守规章秩序的重要性。
5、爱分享
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和食物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这样大家都快乐。我们可以让宝宝从和别人交换玩具开始,让孩子明白这样自己可以玩到自己没有的玩具。
这些规矩的建立,需要父母能够以身作则,才能让孩子有模仿的对象。
我们应该如何给孩子制定一个规矩呢
1、规矩要和年龄相符
我们在给2岁女儿制定的规矩是,自己玩完积木后要自己收拾好;吃饭前一定要先洗手等这样是2岁孩子可以完成的。如果这个规矩制定给一个5岁的孩子,基本意义就不大了。
2、以身作则
自己制定的规矩,打掉牙也要坚持。有一天我女儿看电视,上面有个人正在抽烟,女儿问爸爸:“我是不是也可以抽烟。”老公说:“不可以,抽烟有害健康。”后来老公抽烟,女儿说爸爸是坏人。老公一气之下就把戒烟了。
3、循序渐进
规矩和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从简单的规矩开始,慢慢增加新的内容。慢慢就会发现,孩子真的变了很多。
4、始终如一
让孩子知道规矩和秩序的重要性,且规矩一旦建立,就是不可破坏的。破坏后,妈妈会给一些小的惩罚。
培养习惯和规矩的时候,妈妈应该怎么做?
1、明确原则
首先我们要让孩子应该遵守什么,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是的,可能孩子一开始并不理解这些规则建立的原因,但是时间的潜移默化,孩子会慢慢理解并遵守的。
2、做约定
很多规矩,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和宝宝沟通好。比如我们可以提前和宝宝说,每天只能看半小时动画片,那么从这个规矩建立后,妈妈就要每天都坚持,不能因为家人来了亲友,没时间照顾孩子,就甩给孩子一个手机。
3、多重复
孩子在规矩的初期,往往会由于贪玩,忘记规矩,这时候我们就要不断提醒。
4、坚持
当孩子表示反抗和抵触的情绪时,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有这种情绪。但是我们可以再次和孩子明确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我女儿就会乖乖遵守了。
5、讲道理
孩子不遵守规矩怎么办?妈妈和爸爸不能上来就是指责、谩骂、更不能殴打,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讲道理的方法教育孩子。我在给孩子讲怎么过马路和红绿灯的时候,我就用她最喜欢动画情节,说绿灯的时候,你会有魔法,所有的车都害怕你,都会停下来等你,这时候要在魔法用完之前快速通过;当红灯亮起的时候,你的魔法就用完了,所以要等一段时间积攒魔法能力。
后来每次过马路的时候,女儿总是拉着我的手说:“妈妈,现在是绿灯。你得快点,我的魔法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