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有家长反应孩子有性早熟的现象,孩子性早熟会影响心理健康发育,那么你知道导致孩子性早熟的原因什么吗?生活中有哪些行为容易导致孩子性早熟呢?一起来看看吧!

前一阵带女儿去儿保科做检查,才知道原来早熟的孩子还真不少,好多女孩子在七岁到八岁之间,就已经开始发育了。

实际上,不只是女孩会出现在“性早熟”的行列之中,就连男孩也不例外。同事的儿子在7岁时就长出了络腮胡,经常会遭到其他同学的排斥和嘲笑,继而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

而说起性早熟的危害,不仅止步于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变得内向自卑。同时在生理上还会促进骨骺过早闭合,导致儿童身材矮小。另外,睾丸肿瘤、卵巢肿瘤、颅内肿瘤等疾病,也会引起儿童性早熟的发生,家长需要提高警惕。

其实许多大人都不以为意的一些行为,都会加快孩子迈向“性早熟”的步伐。下面4种常见行为,有可能就会“催熟”孩子。

1、长期开灯睡觉:

有一种激素十分神秘,对于1~3岁的宝宝来说是“昼伏夜出”,夜晚分泌的浓度要远远高于白天。这个激素就是褪黑素,它可以间接影响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保证孩子不会过早发育。

而研究显示,光照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情况,人造光源和日光都不例外,所以不建议宝宝长期开灯睡觉。不过为了方便起夜照顾宝宝,或是担心宝宝惧怕黑暗,那么准备一盏光线柔和的小夜灯是没问题的。

2、偏爱高热量食物:

偏爱薯片、炸鸡、炸糕等油炸食品的孩子,大概率会面临着肥胖的危险。而据研究显示,肥胖或超重问题很可能会导致儿童出现性早熟。所以让孩子远离高油高热量食物、增强户外运动,才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3、盲目给孩子吃“增高药”:

一位专治矮小症的医生提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名叫墨墨(此处为化名)的小女孩个头总是不见长,家长便开始给她吃起了增高药。结果在墨墨还未满10岁的时候,被医生确诊为了性早熟,预估以后身高都难以超过1.5米。

事实上,虽然“增高药”可以在短期内帮孩子长高,但却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许多“增高药”都添有性激素,大量摄入的话不但让发育提前到来,还会让发育过早停止。所以奉劝家长别盲目给孩子吃“增高药”,不然最终容易“拔苗助长”。

4、过早给孩子用化妆品:

家里有一个活蹦乱跳、聪明可爱的女儿,哪位宝妈能忍住不给她多加打扮呢?不过你可以给她买漂亮衣服、精美饰品,但最好不要过早给孩子使用化妆品。

因为化妆品的设计理念,本来就是奔着大人去的。里面添加的一些化学成分,是根据对大人的安全限量标准而制定的,这些剂量可能会损害到宝宝的皮肤。另外,一些化妆品中还存在雌激素,给宝宝长期使用会有“催熟”的风险。

相关知识

儿童性早熟如何分辨


提起性早熟,相信现在的家长不会特别陌生,但你知道性早熟也分“真假”吗?性早熟当中真正由于身体本身的原因造成的真性性早熟其实并不太多见,更多的是由于激素过度导致的假性性早熟。

儿童“性早熟”有真有假

真性性早熟的发生原因复杂,既可因颅内感染、外伤或肿瘤等器质性疾病触动青春发育的“开关”所致,也可能是找不到任何原因的所谓特发性真性性早熟。

真性性早熟与真正的青春期发育过程完全相同,不同的只是启动的时间大大提前,并且整个青春期发育时期比正常发育期有所缩短,能产生生殖细胞,可具有生育能力。

假性性早熟是通过外部摄取过多的性激素导致的发育过早,这种情况是没有经过大脑中枢“授权批准”的。性激素“亲手”创造了第二性征。青春期发育之前的孩子体内只要雄激素或雌激素达到一定的量,就会产生与雄激素或雌激素相对应的第二性征,但不能产生精子或卵子,因而不具备生育能力。

“单纯性乳房早发育”非“真性性早熟”

“单纯性乳房早发育”是指女孩仅有乳房发育提前,不伴有其他性征如阴毛、腋毛的出现,也没有骨龄的提前和生长加速,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肥胖和营养过度,其次就是与食物或环境中的激素含量过高有关,如常吃各类添加激素的保健食品和怀孕前期服用过避孕药等。对乳房早发育,最重要的是排除真性和假性性早熟。单纯乳房早发育会自然消退,不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不需要治疗。

但父母仍需注意的是,有一部分在最初诊断为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的孩子也有可能同时有潜在病因,若此种病因不及时去除而长期存在,乳房持续不消退或继续增大,有可能会继发真性性早熟。如果发生了真性性早熟,则会影响孩子的最终身高和心理健康。因此,应注意定期复诊,复查骨龄、子宫、卵巢,及时发现真性性早熟,并治疗潜在疾病。

正确对待孩子真假性早熟

在真性性早熟中,有一部分孩子是由于下丘脑或垂体瘤引起的。这些孩子早期可以不出现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而先出现性早熟的征象,所以,及早诊断治疗时很有必要的。

对真性原发性性早熟,其父母应对孩子进行早期性教育,使其了解生理、心理变化,减轻精神负担。

假性性早熟的孩子应到医院检查,查明引起性早熟的原因。确诊后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只需要脱离环境,大多数儿童经过半年时间的调整干预后是可以痊愈的。

孩子由于长期服用滋补品、营养品而发生性早熟,如能及时发现并停止服用这类物品,一般可于半年左右恢复健康。

建议:

不论真假性早熟,都会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需要父母从各方面多加重视。

幼儿容易出现哪些行为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逐渐发育,思维、言语和情绪日益成熟且不断发生变化。儿童的行为,有些是正常的,有些是有问题的。幼儿常见的行为问题有如下几种:

1、孤僻和迟钝。表现为寡言、不合群,表情冷淡,行动迟钝,这方面大多与管教过严,父母不和,教育方法不一致,体弱多病和亲属中有精神病史有关。

2、恐惧和胆怯。对幼儿讲述恐怖性的封建迷信故事,使幼儿产生怕黑、怕空旷、怕响声、怕独睡等心理。所以,不要恐吓幼儿,应诱导他们多参加集体生活。不宜操之过急地勉强他们去接触所害怕的事物。在耐心地让他们从实践过程中逐渐克服恐惧、胆怯心理。对体弱者要注意其营养,让他们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3、固执与违拗。幼儿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喜欢问“为什么?”这些正常的求知欲望若不能得到满足,甚至受到压抑,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出现固执和违拗现象。

4、活动增多。幼儿好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控能力会增加。但行为问题则不一样,爱惹事生非,令人头疼。对这类幼儿,应加强教育和引导。

5、顽固习惯。例如吮吸手指,玩弄生殖器等。

有些行为问题,可以得到纠正。有些则是神经症、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先兆症状”,所以,要加强观察。

专家解密:如何看待宝宝“性早熟”


我家儿子四岁,上幼儿园中班。表达能力超强,真是超强,我都担心这样的孩子会不会太早熟了,例如:儿子:妈妈,我在幼儿园听XX的话(一个小女孩)。我问:为什么?儿子:她(那个小女孩)喜欢我。我长大了会跟她结婚的。妈妈:你不是以前说要跟妈妈结婚的吗?儿子:我不跟你结婚了,你都结过婚了。你没结婚怎么会生出来我呢?但动手能力较差,自理能力不强,上课不大专心,特别爱在课堂上讲话。特别粘妈妈,不愿意跟爸爸玩,在家里只要一看不到我,就会叫我,如果叫了三声我还没应他,就会哭。综上所述,问题如下:1、做为爸爸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以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2、上课不专心的孩子我们应如何引导他?3、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父母如何培养他的安全感?

专家说:1、关于亲子沟通,要做到换位思考,通情达理,同情才能达理。先和宝宝建立舒适的交流状态。另外还要注意到和宝宝交流的表情、语气等等。

2、关于上课不专心,可以和他谈话,了解他不专心、好动的原因。是不是不喜欢这位老师、是不是刚上课前玩的游戏还没有玩完,心里惦记着。家长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教育,如对老师有意见,也可以把他的意见婉转地对老师谈,改变师生关系;如老是惦记着上课前的游戏,则应该和他讲道理,上课时一定要好好上课,下课后再玩。

3、关于安全感的建立。孩子怎样和妈妈建立起情感和信任关系,安全的依恋呢?

第一,皮肤接触。

即对孩子的拥抱爱抚,孩子一出生后,接受信息最主要的是通过触觉,所以母乳喂养的孩子容易和妈妈建立起这种健康的情感,另外就是给孩子做抚触。不能老是给孩子裹的紧紧的,妈妈要光肌肤的抱着孩子,把爱和情感传递给孩子。经常给孩子做按摩。再者是通过语言和持续的关注,及时的给孩子以正确的回应。和孩子说话时要充满爱意的看着孩子,即使很乖不哭不闹的孩子在1,2个月时也要常常拥抱亲吻孩子,告诉孩子你爱他,永远爱他。很多妈妈包括我自己就是因为孩子很乖,常常很少抱孩子,很少和孩子交流。长期这样,容易形成孩子对妈妈的感情回避。

第二,妈妈们要常用心的去体会孩子,观察孩子,了解了孩子后,就能及时的给孩子正确的回应。

心理学家也发现证实了及时和正确给孩子回应的人最容易和孩子建立起依恋。不会说话的孩子用哭来表达他的需求,但是哭声背后是有不同的原因的。妈妈要能懂得辨别孩子的哭声,饿了给孩子喂奶,无聊了陪孩子玩。孩子也就能建立起对妈妈的依赖。

第三,常常逗孩子玩和笑也是母子亲情建立的重要方式。

做各种游戏逗孩子笑。3个月的孩子就应该常常笑出声。

第四,表达对孩子的爱。

抱孩子四处走动认物时,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到新的环境时,即使孩子很专注的看周围,也要常和孩子进行目光交流。更要经常看着孩子在心里告诉他你有多爱他。再小的婴儿也懂得爱需要爱,妈妈要常常能感觉到非常爱孩子,舍不得离开他一小会儿。照顾他给他喂奶都是一种幸福,真正觉得孩子特别可爱。不是在孩子生病时心疼才是爱,这种爱意是每个善良的人都会感觉到的,如果只有这时才感觉到,那妈妈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就有问题了。而且爱是要表现出来的,妈妈要让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爱,常夸宝宝,批评孩子对孩子厌烦不能使宝宝感受到爱。更不能对宝宝说,如果不这样妈妈就不爱你了之类的话。爱孩子是无条件不需回报的。对孩子态度要始终如一,不能在心情好时爱死了,情绪不好时冷淡孩子更不能发泄在孩子身上。

第五,制定规则有规律的生活来帮孩子建立起依恋。

孩子感受到妈妈的依恋这个规律需要妈妈帮他建立,言语和行为的不统一都会使孩子矛盾迷惑。家人也不能开玩笑说,妈妈不要宝宝了之类的话。孩子4,5个月或更大后,更离不开妈妈,需要有人陪伴有人一起玩。妈妈和其他亲人们应该很早就让孩子规律的生活。让孩子知道这个规律,大人们做事吃饭,劳动工作时,他要自己玩自己学习。当然前提是大人们要有规律的生活,告诉孩子几点就属于和他一起的时间,大人守承诺,孩子也会自然的接受这个事实,在大人们吃饭时他自己玩,大人们干活时,他也自己玩着等着妈妈结束工作。【】

最近宝宝睡觉时总是要求两腿分开趴在我的胳膊上并且来回摩擦下体,这是怎么回事啊?是不是性早熟啊?她白天从不这样,只是晚上睡觉时才会这样?

专家说:妈妈的着急能理解,但是这种情况,家长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以及一些干扰行为可能会强化孩子的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控能力也会提高,让孩子知道这是隐私行为,孩子自然会自己学会控制,如果她需要时间,家长一定不要着急,给她成长的时间。

另外,重复的语言会变成催眠式的暗示,家长最好不要再跟孩子强调不能在某些公共场合有这样的行为,孩子会在潜意识里把这个行为和这些场合联系在一起而禁不住想起。

所以,最好是家长先放轻松,不要给孩子压力,相信孩子,把自控的能力教给孩子,告诉她妈妈相信她不需要这个行为也会很快乐,妈妈知道她需要时间,妈妈相信她,妈妈希望她也能相信自己!【】

最近发现宝宝多了一个动作,凡是抱着他的时候,尤其是哄他睡觉时,就喜欢把手伸到大人胸前摸着。真是好气又好笑!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妈妈和外婆抱时发现有这种情况,爸爸抱的时候偶尔也有。已经断奶了。

专家说:这个实在不用大惊小怪,孩子对自己的身体会有好奇心当熟悉了自己的身体以后他会很好奇大人的身体,所以就会有这样的动作,不用特意纠正和强调,保持平常对待就可以了,也可以问问宝宝“你看什么呢?你找什么呢”有宝藏吗?等等之类的问题,看看孩子如何反应,我们家长要做的是孩子的朋友和引导者,而不是以成人的眼光判断孩子的行为的对错,很多行为不用判断对错,而是要学会了解和引导与沟通解决。【】

宝宝常常玩小鸡鸡咋办,是什原因?

专家说:是不是在这之前有家长或老人的一些行为强化了孩子的这个动作呀?比如有的老人会逗宝宝说给某某揪个鸡鸡吃之类的,这样使孩子养成了这个习惯。您要一点点的去引导宝宝,您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缓解,这个年龄的孩子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很容易被转移,比如可以让孩子的生活更丰富一些,有时间多陪宝宝玩一些游戏、玩具,让他的手不闲着,或者可以给他读读儿歌等,还可以多带宝宝走出家门,让宝宝多见识一些东西,宝宝的好奇心是很强的,见了许多新东西,他就没有闲暇去做这个动作了。只要及时改正就不会对以后有什么影响的。【】

我家宝宝最近老是摸自己的小鸡鸡,该怎么办?

专家说:孩子摸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是他的权利,不可以为此打骂孩子,也不可以吓唬孩子会得病。因为人天生就会探索,儿童首先探索的是自己的身体,为什么会在可以摸自己的脚,而不可以摸自己的鸡鸡!

孩子这个年龄摸自己的鸡鸡是在探索生殖器的感觉。【】

宝宝睡觉后小鸡鸡总是硬着的,是怎么回事呢?

专家说:男孩在婴儿的时期就可以有勃起(阴茎变硬),这是正常的。如果孩子自己说痛,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孩子想表达阴茎的变化,用了“痛”,但并不表示真的“痛”;二是阴茎的龟头处有无红肿的表现,如果有,可能存在感染,需要到医院检查治疗。

儿子今年6岁,晚上做爱被孩子看见怎么办?

专家说:做爱最好不要让孩子看见,因为她对于这种行为还很不理解,会因为好奇而产生许多幻想。已经被孩子撞见了一回,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绝对不会对这位六岁多的孩子有心理影响,你放心好了,但这种情况不能有多次。孩子对于父母的性行为问题,我想讲几点:1、6岁以上的孩子对性可能有一点矇眬的概念,父母做爱要回避。2、做爱时一定要单独、锁门。如果和孩子睡一个屋,一定要确知孩子是睡着了再行动。3、孩子问时,不要主动去解释。4、如果孩子以为你们是在打架,因而很害怕,应该乘机解释你们不是在打架,而是友好,到此为止,让他不去害怕。5、切忌解释过多,愈解释就愈深,孩子就愈不懂,也就会更多地问,反而愈说愈糊涂。6、由于文化传统的习惯,父母亲过分亲昵的行为最好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免得因为不理解而有问题。【】

容易让父母误解的孩子行为


一、追求完美不是笨

生活镜像:

妈妈叫乔乔把小凳子搬来,乔乔走向凳子准备搬,这时姥姥拿起凳子,递给乔乔,乔乔大叫着:"不是这样的。"他把凳子放回原来的地方,再搬起来。姥姥笑到:“这孩子可真笨。”

专家分析:

乔乔不是笨,而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完美敏感期”,即做事情讲究完整性。在他们的设想中,事情应该是这样办,一旦他们设想好的东西被打断,便不愿接受。这是他们从初步建立计划做事的意识,到掌握较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过渡。这时家长在给予必要的指导时,不妨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宽容一些。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二、实施破坏不是错

洲洲常常损坏家里的物品,撕毁过爸爸的稿纸,拆散过妈妈的化妆盒,自己的玩具也往往被拆得七零八落。于是,父母对洲洲大声地指责,试图阻止他这样的行为。

专家分析:

其实,孩子在玩弄物品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不断地信息刺激,他们四处探寻各种事物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从成人的角度看,他是毁坏了一件物品,而实际上孩子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父母不可轻易阻止孩子的探索过程。对的确不能让孩子尝试的事情,也要尽量向孩子说明道理,并找出替代的事情给孩子做。如果父母经常粗暴地阻止孩子做事,孩子就会渐渐地失去好奇心,失去了探索的动力。

三、重复不仅是为记忆

生活镜像:

艺可妈觉得很奇怪:给艺可讲的《灰姑娘》故事,孩子听了多少次也没听烦,每晚,艺可总是缠着妈妈讲《灰姑娘》的故事,从不间断。妈妈表示:妈妈知道你记住了,不用读了。但艺可还是不罢休。

专家分析:

重复是孩子学习的一个特点。孩子的智力发展,不是知识在头脑中的堆积,记住知识本身,而是通过刺激、记忆来促进脑部的发育。孩子的智力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重复作为力量,当重复到达了一定程度时,新的状态就会爆发出来。另外,孩子在听熟悉的事物时,对事物的预见会给他们带来信心与安全感。

四、依恋与自理并不矛盾娅俐心理咨询

生活镜像:

甜甜爸妈十分重视培养她的自理能力,从不让甜甜粘着自己。在甜甜很小的时候,就让她自己吃饭、穿衣,甚至为了培养女儿的独立性,把她送到全托的幼儿园锻炼。

专家分析:

粘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的阶段,他们从对父母的依恋中感受亲情,认识世界。经过了这一阶段,孩子才能逐渐建立起健全人格。从心理发育上说,孩子很需要被重视,这与他们的自理能力并不矛盾。

教子感言

父母不宜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而要深入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想法。在阻止孩子的行为之前,先仔细考虑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先掂一掂这样的要求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孩子像是一本书的作者,父母越有兴趣读他的作品,他就越有动力将这本书写得更加精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