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在幼儿园里说话要大声些。”

“是大声的嘛。”

“撒谎,老师都告诉我了。”

“……”

“说小朋友在院子里玩儿的时候,都感觉不到有没有你。”

“……”

“要打起精神来,就象在家里那样。”

“……”

“从明天起,要大声回答。”

“是!”

“对了,就要象这样大声回答。”

儿童的心理分析:

“我是想大声讲话,可是怎么也说不出来。也想玩儿个痛快,可就是不行。”

这就是小鹏的心情。的确如此,他也努力去做了,可就是连声音出发不出来,身体也不灵活。他本人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问题在于这种现象只出现在幼儿园。一回到家里,就象普通孩子一样,说话的声音也大了,身体也运转自如了。

为什么在幼儿园里和在家里有这样大的不同呢?这是因为孩子对幼儿园集体生活形成的心理压力太敏感,产生一种压抑感。也就是说,由于紧张,身体所有方面的功能都受到抑制。

在家里没有那种精神压力,身体里的能量能自由地释放出来。

妈妈的高招:

做母亲的首先要停止对孩子的鼓励和催促,否则,不仅没有效果,还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因为幼儿园里集体生活形成的心理压力不是小鹏一个人对抗得了的,所以母亲应该做的就是培养孩子对这种集体生活的压力的承受能力。

具体做法是和幼儿园的负责人商量,请他们协助找出一个性格老实,内向,以及具有“在家是老虎,在外是豆腐”这种倾向的孩子,把他的父母介绍给你,让这两个孩子在两个家庭之间互相往来。

今天在这家吃点心,明天在那家洗澡,让他们生活在一起,游戏在一起。因为彼此都是内向性格,心理平衡,两人都能得到人际关系的基础训练,培养起抵抗力。

另外,请幼儿园把他们两人的座位安排在一起,使他们能够对集体生活的压力逐渐获得抵抗能力。

相关推荐

帮助怯于交往的孩子


孩子在交往中表现胆怯,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1、生性气质造成。这类孩子对陌生的人或事物比一般的孩子反应较为缓慢,需要长一点的时间来适应;也有的孩子神经类型弱,表现过于敏感,易紧张,对不熟悉的人、事、环境本能地感到害怕。

2、环境影响。家庭中的大人不善于对外交往,孩子和外界联系少,缺乏交往经验;生活在公寓式的小家庭里,婴幼儿大多数被关闭在室内,缺少学习人际交往的生活空间,造成在交往中怕生、胆怯。

3、教育上的问题。孩子曾在以往的交往中受挫,如家长强求孩子叫人、表演等。孩子因缺少心理准备或紧张而不愿意时,受到父母的逼迫、责备,造成孩子怕交往。平时对待孩子要求过高过严,孩子做错了事就受训斥,孩子因怕失败遇事退缩。父母过分照顾孩子,什么都包办代替,一旦遇到新的环境,孩子丧失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显得手足无措。有的孩子因在家里缺乏规范的约束,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一旦投入群体中,与家里的差距太大,不能适应,产生胆怯。

怎样帮助孩子呢?

1、对因生性造成的,家长不要急于纠正,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尊重孩子意愿,不受威吓的情况下,使孩子逐渐投入外界去接纳新的人和事物。

2、因环境影响的,应积极为孩子创造与外界交往接触的机会和环境。如邻里之间的走访,带孩子外出做客,帮助孩子认识不同的人群,到公园、街上看看往来的人群,使孩子能有机会接触一些陌生但又和善的人;让孩子帮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若遇到年龄相仿的孩子,鼓励孩子主动接近,一起玩耍……

3、父母应正确确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尊重孩子的人格,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自尊心、自爱心,既不溺爱,也不苛求。在带孩子做客或接待客人的活动中,可事先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也可以提出一些适度的要求,指导孩子在客人面前的举止行为;活动结束后也应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多鼓励,少批评,让孩子尝试交往成功的愉悦,抓住孩子在交往中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

如何教育孩子越挫越勇


这段时间我发现川川很爱发脾气,也很爱哭。刚开始我有点百思不得其解,川川一向是很少乱发脾气,也很少哭闹的,怎么最近这么烦躁呢?后来每次他哭的时候,我就仔细观察和寻找原因,才发现,原来川川的哭和发脾气来源于他的挫折感。

有一次,我和川川正兴冲冲地堆积木。我堆到了第三层,川川也要来堆,我便把机会给他。他开心地把手一按,结果积木不但没有堆上去,反而倒了。于是小家伙特别生气,用手把积木扔开,还狠狠地用脚一踢,脾气之大,是我以前所没有见到过的。

我试图去安慰他或是拥抱鼓励他,可是我忽略了他正处于愤怒期,任何的语言和行动在这一刻都是无效的。所以当我试图拥抱他的时候,他反而推开我,一个人趴在地上伤心地哭起来。

于是我冷静下来,默默地坐在原地看着他。我知道此时他的内心是挫折感非常强的,他恼怒为什么堆不上积木。他的这种情绪是正常的,我必须等待他把这种恼怒的情绪发泄完。在他发泄的时候,我也在想,或许从一开始我就错了,我应该堆到第二层的时候再让他堆,可能他就堆上去了,也就不会产生这种挫折感了。

我一边静静地等待着他发泄完毕,一边在一旁默默地又堆起积木。川川发泄完了以后,看见我又在堆,早已经忘了之前的挫折,迅速地爬到我身边,又跃跃欲试地要来堆。

我笑了,此刻我知道是帮他重新树立信心的时候:“宝宝,咱们重新再来堆一下,好不好?”

川川疑惑地看着我,也许刚才的失败还有点让他不敢再堆,怕又会倒下来,他把积木捡起来一个一个递到我的手上,看着我堆,他自己就是不堆。我也不着急,因为我知道他的心理调整是有个过程的。我每堆好一堆,我就问川川:“妈妈棒不棒?”川川就会拍起他的小手掌。

经过几轮以后,我看时机差不多了,再次鼓励川川:“你也来试一下,好吗?川川也是最棒的哦!”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这次我只堆了两层,就把积木递给川川,川川从我手上拿过积木,还是用巴掌一把按在下面两层积木上(其实我早就知道这是他的方法不正确,可是我并不想直接告诉他,我想让他自己去尝试什么样的方法最好,说不定他还能比我做得更好),这一次,积木没有倒。那一刻,我看到川川的眼里是放着光芒的,兴奋和骄傲的光芒。

我赶紧拍起了手,川川真棒。我没有让川川再往上堆,而是推倒了这个积木,让他重新再堆。因为如果再往上堆,可能又会再次引起他的挫折感,而推倒重新再来就可以让他多累积一点信心,然后再进行更高层的堆积,这样即便是他堆不上去,也不会有第一次那么强烈的挫折感了。

果然,堆了几次以后,我看他自信心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就不再推倒积木,而是让他继续堆第四层。失败第二次的时候川川和第一次一样,也是大发脾气,也接着哭,可是这一次的时间比第一次短了很多。他迅速地又开始进行第三次。第三次他又堆倒了,但他没有哭,只是把积木扔得远远的,然后又去捡回来再堆。到第四次失败的时候,他已经能平静地面对,把积木拿过来重新开始堆了。

这时候我是真心地笑了,对于一个1岁多的孩子来说,心理调整如此快是我感到欣慰的。我也庆幸他有了这样的挫折事件,才能让他去体验怎么面对挫折。也许在面对以后的挫折中,他仍然会哭泣,仍然会发脾气,但他也会懂得重新再来过。

由此我总结出关于1岁宝宝遇到挫折的一些心得,跟大家一起分享、交流,让我们这些新手妈妈都能做得更好:

1.孩子在生活中需不需要挫折?

很多父母会担心如果孩子遇到了挫折,对他的自信心是否会有影响?但是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孩子的挫折是他成长过程中所必经的。孩子是需要鼓励,可是如果鼓励过头就没有动力了,这不就是物极必反了吗?所以我一般不回避孩子的挫折,而是教会孩子或者让孩子去体验如何面对生活的挫折。

其实在川川成长的过程中,挫折是很多的,比如满1岁刚开始自己吃饭的时候,勺子总是喂不到嘴里,但是我们没有因此而阻止他自己吃饭,而是让他自己去探索。虽然在初期他会掉很多饭粒在衣服上、地上,甚至有时候因为勺子送进嘴里的方法不正确,而把碗给扔了。但是慢慢的,他就会自己吃了,不需要我们帮他,他也能很好地把勺子喂进嘴里。

孩子自己体验到的比我们大人手把手教给他的可能要宝贵得多,但我们要注意保护好孩子的自信,挫折不能太多,适当就可以了。如果挫折过多,孩子就真的变成没有自信了。

2.孩子发脾气时大人要发脾气吗?

当孩子遇到挫折发脾气时,如果大人再发脾气,可能会加剧孩子的挫折感,这个我是深有体会的。外婆的脾气比较急躁,川川发脾气的时候,她总想去帮他或是批评他,可是这样反而让川川哭闹更厉害。

我们应该冷静地理解孩子,他需要情绪宣泄的渠道和时间。如果一个孩子不懂得宣泄自己的情感,久而久之,他闷在心里的情绪也越来越多,长久就会形成心理抑郁症。所以在孩子宣泄的时候,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来进行选择,有的孩子希望父母能拥抱他,而有的孩子希望父母坐在一边什么也不做,等着他宣泄完毕。实际上,任性与发脾气是宝宝学习应付生活中失望和挫折的一种技巧。

3.孩子宣泄完后该怎么办?

当孩子宣泄完情感以后,接下来这步非常重要。我们要鼓励孩子重新再来,不要惧怕失败。这时候孩子因为已经宣泄完自己的情感了,也平静了,往往你跟他讲的道理或是你的鼓励对孩子的作用就会很大,他也会接受你说的话。如果能讲一些孩子崇拜人物的失败又成功的故事给孩子听,可能效果会更好。

4.如何教给孩子正确的宣泄方法?

父母可以视孩子的性格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你可以像孩子一样失败,然后模仿孩子刚才的哭泣或是发脾气的行为,让孩子去思考这样的行为是否有效?告诉孩子,除了发脾气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办法,可以用语言表达刚才我很生气。那样,以后孩子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就会表达我很生气,而不会大哭大闹。

我们不能苛求孩子,就连我们大人都会有大哭大闹的时候,所以我们要理解孩子,尽可能地教会他们正确宣泄情感的渠道,既宣泄了自己的情感,又不至于伤害到别人。对于像川川这么大的孩子来说,我们除了理解和冷静以外,就只能接纳他们的情感,让他们知道父母是理解和相信他的。慢慢大了,能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就可以采用正确的情感宣泄方法了。

“要想没有挫折感,就必须遭受挫折。”很多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怕孩子有挫折感,没有信心,其实这些都是需要锻炼的。举个简单的比喻,要学会打仗,首先要有勇敢的精神才能上战场。可是我们很多父母不要说让孩子"上战场",枪声也不愿让孩子听到。因为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会使他有挫折感,没有信心。如果这样,勇气何来?信心何来?

别在外人面前揭宝宝短


亮亮两岁零八个月了,圆圆的大脑袋,晶亮的大眼睛,开朗活泼,说话嗓门倍儿亮,走起路来雄赳赳气昂昂,一副虎虎有生气的样子,谁见了都禁不住夸一声:好小子。可就是这样的宝宝也有极敏感、极害羞的一面。

一天,爸爸的两位朋友来家做客。亮亮热情好客,叔叔阿姨叫得亲热,又帮妈妈张罗饮料水果,客人把他搂在怀里不住地夸奖。爸爸虽心中暗自得意,却又要故做谦虚:“别看他这会儿表现挺好,其实可淘气了,趁人不注意,就把鞋放在饭桌上,把拖把放床上---电视和空调的遥控器都被他弄坏了……”爸爸说得津津有味,亮亮的小脸儿却渐渐“晴转多云”,谁也不搭理了,走到电视机前去摁开关,调了一个台,又换一个台,显然是在赌气。爸爸大吼了一声:“别乱动”,亮亮停止了动作,背朝着客人和妈妈走到爸爸跟前,只见他一声不吭使劲地拽爸爸,拼命把头朝爸爸身后钻。妈妈忙走过去,抱起亮亮一看,却见儿子满脸涨红,泪水涟涟。不禁心中大痛,忙让儿子趴在肩头抱去另一个房间。直到确认没有客人在场时,亮亮才放声大哭起来。

本来高高兴兴欢迎客人、表现也很不错的宝宝,却被爸爸的“谦虚”极大地伤害了。人无完人,更没有不犯错的宝宝。即便宝宝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父母也不应在外人面前毫无来由地数落他。宝宝虽然小,但也有羞耻心。自己的缺点,家里人知道没什么,但说给外人知道,宝宝就会感到羞耻,面子上过不去。所以,父母在与外人谈到自己的宝宝时,绝对不能揭短,因为父母无意中向外人讲自己宝宝的缺点时,无异于向别人说他不是个好宝宝,这样做对宝宝的教育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相反,父母应对宝宝的点滴进步随时加以肯定。在别人夸赞自己的宝宝时,父母应不吝赞美之词,首先肯定他人的赞誉,然后再表扬宝宝最新取得的进步,这样,宝宝高兴,今后也会做得更好。

父亲长期在外的男孩如何教育


友:我的孩子三岁,男孩。他爸爸在外地工作,一年在一起的时间很有限,作为男孩子我觉得他应该接收父亲的影响和方方面面的言传身教,而我又是一个非常女性化的人,天生敏感,易伤感等等,我很担心我的这些缺点会影响孩子。一个男孩子更应该开朗、乐观、向上,而他现在已经很象我了,不知如何能纠正因父亲不在家而对孩子造成的这种负面影响,我很着急,请专家指教,为盼。

茅于燕:对于孩子(包括男孩女孩)的教育,父母双方应共同负责,绝对不是男孩子更应受父亲的影响和方方面面的言传身教(女孩子也一样需要),也不是男孩子更应该开朗、乐观、向上(难道女孩子不应该开朗、乐观、向上吗?)。你这样看待男孩子女孩子的差别,可能不太合适。

由于你个人的特殊情况(爱人长期在外工作),教养孩子的重担将落在你一个人身上,确实是很辛苦的,但是,由于你的爱心、你的责任感,相信你一定会把孩子教养好的。

父亲不在家,你可以做这样一些事,使其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第一,让孩子有:“父亲不在家,但父亲爱我”的思想。常常要父亲寄照片,写信,打电话来,表示父亲存在,父亲爱他,不要一走就无消息了。

第二,父亲要尽可能一年回家几次,在家的时候尽量和孩子在一起,让他们彼此多了解对方,这样,当爸爸走了,一定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对他会有益处。

第三,在平时谈话中,多谈谈关于爸爸的事,也常常写信,打电话,寄他的照片给爸爸,使孩子心中有爸爸。

第四,从介绍中可见你对自己性格的敏感、易伤感等已有认识,这是很好的,希望你尽可能不在孩子面前表现,不要让这样的性影响他。

第五,思想要开朗、积极、不要总是耽心由于父亲不在家而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孩子的独立性也会因为父亲不在家而增强,碰到的问题更多地要自己独立处理,也有一点好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