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四岁的孩子,凡事漫不经心,不与其他孩子争、比,“不求上进”,家长是顺其自然,还是对此予以纠正?

茅于燕:首先要问一问家长讲的“不求上进”指的是什么?您这里说的“不与其与他孩子争、比”好像并不是“不求上进”。而且对四岁的孩子用这么严重的评语也太过份了。从另外的角度看,孩子不与其他小朋友争和比并不是坏,还可能是好呢!说明他比较豁达、宽松,而且还会很快乐,这不是很好吗?

当然孩子好强,愿意上进,认真学习,得到比较好的成绩,这也是好的,但这不同于“争”、“比”(这个“比”指的是竞争)。应该允许孩子有不同性格。

你的问题主要应该是孩子“漫不经心”,什么都不专心,这倒是要注意的。可以这样做:

1、加强表扬和批评的力度,让他对比,什么是好的、爸爸妈妈喜欢的;什么是不好的、爸爸妈妈不喜欢的,让他懂得对与不对,好与不好。他漫不经心,就是不知道对和不对,做与不做、学与不学的区别。

2、平时和他讲些好强、爱学习、受到爸爸妈妈喜爱的小朋友的故事,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3、常常给他一些“任务”(学习上的和生活上的),督促他完成,改善他不关心学习和生活的毛病。任务完成了,要大大表扬。

4、有时间要和他一起看书、玩玩具,培养他的注意力。

相关知识

早教:老是要人督促?5招有效改善孩子太被动


实际上,每一个人的个性化不一样,就算是成人也会出现较积极与较被动之分,何况是小孩子?被动的孩子并不意味着「肯定」很差,比如:在一个生疏、风险的自然环境中,被动的孩子反倒较为安全性,积极的孩子将会由于好奇心而会去冒一些风险性。怎么改善孩子太被动?

家里有被动小孩子

每名小宝宝的气场全是难能可贵,所有着的本性不一样,再加后天性危害,铸就出不一样个性化。一些亲子游间相辅相成功效很和睦,一些却一直没法相互配合另一方的步伐,当急惊风遇到慢陪王,家长便会在伤脑的边沿彷徨。怎么改善孩子太被动?

台北市立协同医院门诊zte中兴分院神经内科临床医学心理师洪梅祯表明,若家长多努力一些時间和心血去观查、掌握孩子的气场与个性化,会较为非常容易了解孩子的个人行为和心理现象身后是有缘故,也更能预测分析到孩子的心态及个人行为反映,长此以往,便能找到解决修养的对策,而不是每一次都以家长闹脾气来收尾。

积极VS.被动,孩子是哪一种?

一般而言,自觉性高的孩子善于触碰与试着,了解自身下一步要干什么,生活自立层面不太必须家长苦恼;被动的孩子一些与生俱来专注力、归划的工作能力就较为弱,针对自身等一下要干什么一直搞不懂,因此在成年人眼中被贴上「很散漫、说一下才动一下」等标识。针对一些家长反映,孩子本来睡眠时间快到了,却还不整理提前准备睡眠,总要讲多次之上、一再提示,他才会站起开展。怎么改善孩子太被动?

实际上孩子我的错要抗命父母的命令,仅仅必须大量正确引导,甫能决策下一步要干什么,父母能够从一些生活小关键点辨别出孩子是不是为较为必须帮助的个性化,比如:孩子在游戏里面一直等候别人邀约,或在生活层面常常必须别人帮助,有时会与别的性情有类似之处,但被动与内向型、羞涩又不彻底划上百分号,家长何不多观查自身的商品,便于区别。

铸就被动个人行为的身后缘故

若孩子受与生俱来气场危害,一直主要表现出兴趣缺缺、懒懒散散的模样,父母能够发觉在碰到一切状况时,孩子的反映都是类似,洪梅祯心理师强调,除开先天性气场以外,也有很多要素将会铸就孩子在特殊状况中的被动主要表现。

生理学要素

怎么改善孩子太被动?当小孩子碰到要蹦跳的主题活动,假定他本来的全身肌肉能量就较差,均衡、协调性也差,或是对主题活动没什么兴趣时,便会主要表现出被动的模样。不难看出,孩子的被动主要表现实际上有其身后之缘故,假如了解自身会跑输或要开展没意思、不善于的主题活动,当然就得要成人三催四请。

四招拓展孩子的词汇量


会说话和词汇量,不少父母当然关心的是前者。可是当孩子掌握了“东张西望”、“筋疲力尽”等词汇,他的语言就会更生动,与人交流的效率也会更高。

案例:儿子隆隆学说话真是个令人吃惊的过程,好像昨天他还只会叫“妈妈”,而今天他就会蹦出一些词,甚至一些短句,连我都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学来的。我不禁感到欣慰,因为从此以后隆隆就能够表达一些意思了。但是,令我失望的是,有时我根本无法听懂他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譬如隆隆能够清楚地说出“我要吃饼干”这样的话,但是还无法找到词汇来表达他的挫折、悲伤或者害怕,这时他仍旧只能又踢又闹…… 

专家分析:孩子学会说话,这只是一个“开始”,因为孩子的大脑在10岁前捕捉和反馈信息的能力比一生中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强。

如果能在这个阶段,通过极其自然、温和、有效的方式帮助他拓展词汇量,对孩子而言,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不过,需要讲究方法。

方法1:

妈妈要“喋喋不休”

有研究证实,宝宝如果与“喋喋不休”的妈妈在一起生活,就会更快、更多地学到口头交流的技能。而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与语言狂人的妈妈生活在一起的宝宝相比,2岁时,前者比后者多掌握296个词汇,也就是说,同宝宝说的越多,他相应接收到的也就越多。

提示:多说话是建立在高质量的基础上的。父母在对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并且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恰当用语,这对他学习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方法2:

引导孩子更多说话

很多时候,都是父母对孩子说话,常常只要确定自己说的话让孩子听到了,或者得到孩子“是”或者“不”的答案就足够了。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研究发现,孩子只有在一来一往中才能更好地学会说话,所以应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与父母对话的机会。

提示:不妨给孩子一些开放性的、引发性的话题,并且不要在孩子刚刚表达自己观点后就马上开口。此外,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妈妈应蹲下身来,与孩子保持平视,眼睛应注视着孩子的眼睛。通过这样的肢体语言告诉孩子:妈妈在认真听你说话,这对孩子是最好的鼓励和赞许。妈妈的态度会帮助孩子更多地开口,去演练他每天学到的新词语。

方法3:

名词入门丰富词汇

名词通常是孩子掌握的第一类词汇,研究表明,在任何一个国家,20月龄的孩子掌握的几乎全部是名词。所以,妈妈可以直接从名词入门,凡是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全部称呼出它的学名,慢慢地,再从名词配合动词,并增加形容词来逐渐丰富语句。

提示:妈妈也应通过阅读和实践来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譬如无论是看报还是看电视,找出那些不一样的表达方式,然后尝试改变自己常用的表达方式,对妈妈来说,也许同样可以在其中体验从未经历过的乐趣。

方法4:

多朗读控制看电视

在生活中多给孩子朗读故事或儿歌,可以培养孩子对文字、词汇和语言的感觉,并增加词汇量。在故事情节的帮助下,使孩子自然而然地领会词汇的含义和用法,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同时要让孩子接触各种风格的文字,尊重和保留原来的用词,能帮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新词汇。

提示:语言是一种符号,每个词语与特定的事物和动作相对应,使人通过文字可以联系到它的含义。而电视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因为语言所提及的内容已经被画面展示出来,这就会限制孩子对词汇的想象和思考。而声音节目则能刺激孩子头脑中“词汇-形象”的对应思考,这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是非常有利于孩子大脑发育的。

四招教会孩子自己上厕所


第1招:养成好习惯

父母要多留意孩子的一些细节,比如自己上厕所时会不会弄脏裤子,并及时纠正。提醒宝宝上厕所前后要洗手,从一开始就让他们将上厕所和洗手联系在一起,养成好习惯。也有些宝宝会害怕听到冲厕的声音或者不喜欢看到粪便被冲走,如果发现有这种情况,可以让他们离开后再冲厕,避免因“心理因素”造成孩子不愿自己上厕所的情况。

第2招:因势利导

教宝宝上厕所,可能是宝宝出生以后父母碰到的最困难的一件事了。当父母发现宝宝要上厕所时流露出各种奇怪的表情或做特殊的动作时,可以教宝宝说“我要尿尿”,“我想大便”,并立即带宝宝到固定的“幼儿马桶”上厕所,时间久了,宝宝自然而然就会对着父母喊“我要尿尿”,有些宝宝则会主动跑到“幼儿马桶”前,用行动告诉父母:“我要上厕所了!”

第3招:准备便盆和内裤

当宝宝到了可以自己上厕所的年龄,父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给宝宝单独买一个合适的便盆,为宝宝多准备些棉质、吸水性强、易于清洗的内裤,这些内裤不宜太大或太小,使宝宝既能很容易地将内裤脱至大腿根部,但又不至于掉下来。

第4招:耐心和鼓励

让宝宝养成自己大小便的习惯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中间还会存在一些反复,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并始终保持鼓励的态度。因为对宝宝而言,学会自己控制大小便、自己上厕所是一件很难的事,要多鼓励、多表扬他们。即使宝宝未能控制住大小便时,也不要因此责怪他,要告诉宝宝这种事情是每个人都会发生的,他已经做得非常棒了,给孩子树立信心是他们学会上厕所最为关键的一步。

了解更多科学早教知识,请登录早教频道

四招解决把屎难题


·第一步、帮宝宝放松:

你可以先给宝宝洗洗小屁屁,这样有助于宝宝放松,会愿意拉“臭臭”。

·第二步、把屎姿势:

妈妈接受到宝宝要排便的信号后,就可以开始把了。最常用的姿势:大人双脚分开端坐,双手兜住宝宝屁屁,分开双腿抱坐到大人的腿上。宝宝的头背自然依靠到大人的腹部。口中可做一些引导“嗯——嗯,嗯——嗯”。

·第三步、擦洗屁股:

排便完毕后,要给宝宝擦屁股,注意一定要从前往后,不让大便污染尿道,最好是能给宝宝洗屁股。洗屁股用的水温要适宜,一般在36到37度,大人先用手试一试,不能用烫手的感觉。要用质地柔软的小毛巾或纱布洗屁股,洗时同样也要从前往后,先洗尿道处,再洗肛门周围,以防止肛门部位的细菌污染尿道口。这对女宝宝尤为重要,因为女性的尿道口里肛门近,更容易感染。如果是在户外,那就用温和无刺激的婴儿护肤柔湿巾为宝宝擦拭屁股。

·第四步、观察大便:

很多小儿疾病都会通过大便异常而表现出来,所以妈妈最好在把屎后观察一下大便形态是否正常,如大便的颜色气味、形状等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