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及影响因素:俗话说“一岁看大,三岁看老”,接近3岁的宝宝在性格上已经开始有了明显的个体倾向,培养宝宝良好的性格,将利于宝宝适应未来的社会交往和竞争。影响宝宝性格形成的因素很多,但大家公认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家长的性格、家庭的教养方式等。以下是几种类型的家长性格、教养方式及对宝宝可能的影响。

家长性格:柔弱、内向、胆小。

教养方式:过分保护和限制。

对宝宝可能的影响:胆小怕事,承受力差,缺乏竞争力。

家长性格:暴躁,爱大喊大叫,缺乏耐心。

教养方式:爱体罚训斥,缺乏温情或走极端,反复无常。

对宝宝可能的影响:攻击性强或胆小怕事或双重性格,长大后溺爱自己的宝宝。

家长性格:热情,开朗,大方,豪爽。

教养方式:民主,平等或专制,缺乏引导。

对宝宝可能的影响:活泼,大方,沟通能力强,富于想象,有创造力或自私小气。

家长性格:冷漠,缺乏热情。

教养方式:对宝宝的成长漠然置之。

对宝宝可能的影响:缺乏信任感,无上进心,事事无所谓,对他人冷漠。

家长待人处事:正直,勤奋,进取,向上。

教养方式:要求严格,做事认真,有明确目标。

对宝宝可能的影响:学习努力,认真,有忍耐力,不怕挫折。

家长爱清洁或洁癖

教养方式:讲究整洁卫生或不能容忍丝毫凌乱和不洁净。

宝宝可能的情况:爱清洁、爱劳动或脏了也无所谓,推给家长来处理。

小家庭或三代同居的大家庭

如果家庭气氛温暖、祥和,充满关爱而且尊老爱幼,那么宝宝就会爱护别人、愿意与人分享并乐于助人;

如果家庭里夫妻不和、婆媳不和,并且充满对立和攻击,家庭成员互不关心,那么宝宝容易形成自私自利、没有长幼之分、缺乏尊重;

如果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的教养方式不统一,那么宝宝就会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扩展阅读

暴力与教养方式影响有关


近来,网上关于“儿童暴力”的视频屡见不鲜,人类的丑恶一面本不该在孩子中上演,而事实上这种趋势已经蔓延到了幼儿中间。研究表明,我国有暴力倾向的儿童年龄正呈现低龄化特征,一些孩子只有三四岁就表现出了暴力倾向。你也正在为自家或周围有这样的“坏孩子”而苦恼吗?

现象放送:

2岁宝宝打闹长辈

健健妈说:“我的宝宝今年刚满2岁,可是他看起来似乎特别爱闹,还好动手。什么事稍不满意就大声哭闹,还抓我的头发,我喊疼了他都不放。

那天他很晚了还嚷着要出去,外婆不让他去,他甚至把外婆的手都咬伤了。这样发展下去,我真是既担心又害怕,不知怎么办才好。”

在幼儿园爱打架

广州天英亲子教育中心的儿童教育顾问刘智刚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有一天,5岁的小朋友江江的父母找到了刘智刚,询问孩子“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原来,江江虽然只有5岁,可是已经成了幼儿园里不受欢迎的“坏孩子”。江江的爸爸说,“孩子的脾气相当暴躁,稍不顺心,嘴里就蹦出"我揍你"、"我打死你"的话来。”事实上,江江在行动上的表现也如此,和家人、小朋友在一起时,动不动就出手打人,有时甚至用一些能拿动的东西做武器去打别人,现在幼儿园已经不接受江江入园了,江江的爸妈也怀疑孩子存在暴力倾向,感到很苦闷。

家长助长孩子暴力倾向

“小朋友欺负你,你就揍他,打伤了妈带他看病!”一位家长送自己4岁的儿子去幼儿园,临走时甩下了这句话。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个别家长由于溺爱自己的孩子,怕孩子吃亏,便纵容他们使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致使幼儿暴力倾向在幼儿园甚至小学里愈演愈烈。

据广州一家幼儿园的老师介绍,一些家长常常在临走时这样告诉孩子:“要是哪个小朋友打你了,不用怕,告诉爸爸,我收拾他!”这些话语让老师们听起来不寒而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孩子就勃然大怒,甚至挥拳相向。一些孩子把暴力当成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不管是谁惹到了他,都要动手相还,甚至老师批评他几句,他也冲上去使劲掐老师的腿。

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儿童三成以上有暴力倾向

据调查,以上的儿童暴力行为现在已不是极个别的现象。据了解,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现在的儿童普遍呈现了早熟的趋势,有暴力倾向的孩子的年龄也呈现出了低龄化的特征。据相关部门抽查,目前我国三成以上的城市儿童有暴力倾向。每个人都有生气和冲动的时候,孩子也一样,大部分孩子对别人生气是因为他们被激怒了,他们会哭、会吵闹,甚至还会大叫,但通过分散注意力或安慰就能使他们平静下来,只有当他们极度受挫时,这些行为才会转为暴力。可是也有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非常容易被激怒,表现出对别的孩子、成人或动物的暴力倾向。

据儿童教育专家分析,儿童暴力一般表现为两类,轻者为语言暴力,即在言语中表现出暴力倾向,动辄出言“打死你”等。又如日常生活中一些孩子玩着玩着,突然猛叫一声,吓得周围人一哆嗦,而他自己却若无其事,此类言行也是儿童语言暴力的典型表现。另一类较为严重的则表现在儿童的行动上,轻则动手动脚,重则用暴力器械伤人,危害性极大,为孩子未来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专家分析:

暴力行为多数与家庭环境影响有关

刘智刚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接受了不良的教养方式所导致的。溺爱和暴力专制的教养方式,都会是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

如果幼儿在家中一直都是被溺爱的,家长对他平时打人、咬人、抓人等不良行为习惯不加以制止,幼儿就会认为他的这种行为是得到认可的,并且会变本加厉地实施攻击行为。

如果幼儿长期生长在暴力专制的家庭,其发生攻击行为的几率也很高。幼儿在学前期模仿能力很强,家长对幼儿实施暴力,无形中是在教育幼儿使用暴力,让孩子觉得“暴力能够解决问题”,所以幼儿在遇到用常法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就会采用攻击行为。

据了解,美国的一所学校在选择有潜力的孩子进行培养时,最先注意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家长。由此可见,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记者从广州市儿童医院心理门诊了解到,孩子的心理问题,由家庭环境引起的占75%。专家呼吁家长们要更重视家庭教育。

专家建议:

用正确方法化解孩子“人格危机”

中国儿童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郑毅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儿童的暴力行为折射出了孩子的人格危机。”郑博士说,孩子的人格形成并不是在上学以后,而是在早期教育阶段就开始了。如果在幼儿时期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就很容易使孩子出现暴力、自卑、心理发育不正常等人格问题,而这些问题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了。因此家长必须要注意抓住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提高其“免疫力”,使其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专家认为,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预防孩子的“心灵暴力”倾向:

关爱孩子关爱孩子是根本。专家认为,对于幼儿来说,爱,远比一切都来得重要。家长首先应该给予孩子最基本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满足、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只有让孩子体验到父母之爱的温暖,孩子才有意识和理念去爱他人和外物。同时,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对他人和事物的爱心,比如,当家长的一方身体不舒服时,另一方可教育孩子去关心自己的父(母);又如在公园游玩时,看到美丽的花,孩子都想摘下来,这时家长应制止孩子的行为并说明理由,培养孩子的爱惜之心,以从心理上防止、克服孩子暴力倾向的形成。

教导孩子正确的交往策略多数孩子的攻击行为都属于一时冲动的类型,其实他们心中是渴望友谊的,只是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这种时候,家长应该及时教给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教孩子运用多种方式来化解困境。

教孩子控制情绪情绪在人的心理变化中起着核心作用。幼儿还没有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孩子逐步战胜情感刺激,使孩子有稳定的情绪,能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融合。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环境和集体活动最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家长可以多创造这样的环境,让孩子学会忍耐宽容,加强自我约束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教养方式


温暖、理解和民主式的教养方式第一个特点是晓之以理。父母对子女不是压服而是说服,是摆事实讲道理来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不是强迫命令。是通过说理让孩子自觉自愿地去做,通过讲道理让孩子把父母的看法想法变成自己的看法想法。对孩子的缺点不夸张,不是道听途说而是用事实来批评孩子,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是像有的家长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如“你从来就不好好学习”,“你整天就知道看电视”等等。其实这些都不符合实际情况。孩子是有时候好好学习,有时候看看电视,你说他从来不好好学习,整天看电视,他能服气吗?因为不符合事实,孩子心里自然有看法。晓之以理就能使孩子接受父母的指点,改正自己的不足、缺点。

温暖、理解和民主式的教养方式运用晓之以理的原则,去教育孩子,向他们讲道理,讲得合情合理,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他们不是口头说教,不是一般公式化地对孩子讲要好好学习,要听老师的话,而是根据孩子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去讲道理,去指引孩子前进。

他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绝不以势压人,孩子一时想不通允许孩子有个认识过程,绝不操之过急,强行让孩子接受。即使孩子缺点改正后再犯,也是讲道理,加深孩子的认识,绝不简单斥责:“怎么又犯了?”

温暖、理解和民主式的教养方式的第二个特点是动之以情。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决定了父母与子女的亲情,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是最真挚、最无私的。

采用温暖、理解和民主式的教养方式的父母,他们跟孩子之间建立了亲切温暖的感情关系。父母的话,父母的言行对子女充满了爱,充满了关心。孩子看一眼父母的眼神就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感情上亲昵,有温暖感、亲切感、安全感。在温暖、理解和民主式的方式下教养的孩子,不是畏惧父母,而是亲近父母,与父母无话不说。父母的话他们听得进,父母的话很容易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感情。这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达到情理相容。达理必先通情,通情才能达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结合起来会收到明显的家教效果。

温暖、理解和民主式的教养方式的第三个特点是尊重孩子的人格。

我们不少家长有这样的传统观念:孩子是我的,我自己管;孩子是我的,他应该听我的话;孩子是我的,就应该按照我的意见办。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不尊重孩子人格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家教观念的作用下,父母对子女说话的口气往往是命令式的,缺乏民主。

温暖、理解和民主式的教养方式使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为孩子还小,父母有责任指导他、教育他。孩子在家里有平等的发言权,也有给父母提意见的权利。由于家长尊重了孩子的人格,从而提高了孩子的自尊心,提高了孩子的成就感。

温暖、理解和民主式的教养方式第四个特点就是家庭民主。由于尊重孩子人格,人人平等,家庭充满了民主的气氛,大家是友好协商而不是父母独断独行,专横跋扈。

温暖、理解和民主式的教养方式的第五个特点是父母主动引导孩子。

温暖、理解和民主式的教养方式不是父母让孩子放任自流,孩子想干什么干什么,想怎么做怎么做,而是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根据孩子的生活、行为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要求,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关心孩子,支持孩子,引导孩子。

温暖、理解和民主式的教养方式给孩子带来什么呢?

第一,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智力因素。温暖、理解和民主式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在家庭中生活自由,他们的智力活动不受限制。家庭环境给他们充分发挥社会活动能力与智力活动能力的广泛空间。温暖、理解和民主式的教养方式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强,思维灵活性强,思维独立性强,思维批判性强。这都是智力结构中的最核心的部分,因此会促进孩子智力发展。而智力又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关系,为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二,温暖、理解和民主式的教养方式促进着孩子创新心理素质的发展。温暖、理解和民主式的家庭教育的方式促进了孩子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的发展。孩子在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发展自己的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他们不像有的家庭,孩子提问题,父母答不出来,就回避。比如有的孩子问:隔壁家的阿姨哪里来的小孩?孩子这样的好奇心应得到充分的保护与支持,而有的父母就会说:甭问这些事,给你钱去买雪糕吃吧。这样把孩子支走,无意中把孩子萌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浇灭了。而好奇心、求知欲正是孩子创新人格、创新心理素质的宝贵部分。而温暖、理解和民主式的教养方式的家庭,有充分的民主气氛。父母对孩子提出的好奇问题都给予合理的解释,并正确地引导、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科学精神。

培养孩子应该从个人的家庭背景条件出发。孩子的个性是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家庭生活环境是孩子早期主要的生活空间。家庭气氛如何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如何,对孩子个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对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民主、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积极引导孩子,为孩子发展成为心胸开阔、情绪稳定的人创造了条件。温暖、理解和民主式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常常表现出与人和睦相处,尊重别人,勇于追求真理、敢于修正错误的品质。

第三,为孩子充分发挥兴趣特长提供了好的条件。温暖、理解和民主式的家庭使孩子在家庭中自由生活,不受限制。他们的兴趣爱好得到了真正的尊重。这种环境会促进孩子兴趣的发展。孩子的特长不是父母强加的,而是孩子认为有兴趣干出来学出来的,因而孩子的特长也会得到尊重与发展。而不是像有的家庭父母强迫孩子学钢琴、学绘画。

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普遍的心态。子女能否成龙成凤与很多因素有关系,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是否科学得当。

我非常殷切地希望我们的家长反省一下自己,自己是属于哪种形式的教养方式。如果你基本上是属于温暖、理解和民主式的教养方式,你就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你的教养方式,以温暖、理解和民主式教养方式进一步促进孩子在智力、人格、心理素质方面健康的发展,促进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

如果你是过分保护式的教养方式、过分干涉式的教养方式或严厉惩罚式的教养方式,那就请你改变这些不当的教养方式,逐步采取温暖、理解和民主式的教养方式,改变不当的教养方式会受到孩子的热烈欢迎,受益者首先是你的子女。改变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学习成绩的好处不亚于花好多的钱去买各种昂贵的复习材料和营养品。

父母教养子女的方式是在父母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形成的。父母教养子女的方式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后天教养子女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完全可变的。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持续时间越长,对子女的成长越不利。

我特别希望小学六年级以下孩子的父母立刻改变不当的教养方式,这对你孩子的全面发展意义很大。

有一位家长,长期采用严厉惩罚式的教养方式,如果子女学习成绩不好,就经常打骂,还威胁子女。他只要一出差,孩子就唱歌跳舞欢送;他一回家,孩子就鸦雀无声,像耗子见猫似的躲藏。他已经意识到教养方式不当给孩子个性带来的危害。他也下了决心要改变这种不良的教养方式。我非常支持他,鼓励他坚决改掉不良的教养方式,为孩子个性充分发展,为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提供有利的家庭条件。

宝宝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宝宝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在0~3岁这个最富创造性的年龄阶段里塑造而成的。如果孩子的良好性格在这一阶段没有得到形成,也许就很难形成了,因为它错过了最适宜“发芽”的时期。此后,大人们灌输再多的恐吓和道德教育都可能无济于事。

根据不同人群在社会上的表现,心理学家归纳出不同人群的相互。

图中心标识“完美”的方框代表这样的人群——他们在性格上基本达到了完美。他们不但身体健康,而且拥有更多的精力和活力,有着令人羡慕的人生和成就,他们有的对社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一般来说,这类完美人群都要归功于他们幸运地拥有一个比较良好的生活环境。他们应该感谢他们明智的父母。

标识“向中心的吸引”的方框所代表的人群具有一种坚强的性格,并且有追求完美的倾向。这是一种自动自发的力量。他们不去偷东西不是因为怕蹲监狱;不肯去抢占别人的一只瓶子,也不是因为有国家法律的约束,而是因为他们的性格中有这种追求完美的天性。毫无疑问,这些人群在性格形成阶段都是发展比较完善的。

标识“渗透”的方框所表示的群体比较脆弱,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堕落的诱惑就像地球引力一样几乎让他们无从抵抗。他们既可以成为完美的一份子,也可能稍有失足即沦为危害社会的反动分子或罪犯。这种人群如果不做出努力就有堕落的危险。只有父母和环境给予支持和帮助,才能摆脱掉堕落的诱惑。

最外的方框所代表的人群,是性格存在缺陷的极端化。他们具有反社会的本性,其中一些个性较强、情绪激烈的人极可能沦为罪犯和暴徒;另一些个性柔弱、缺乏意志力的一群将沦为乞丐和流浪汉。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不能适应社会的一个群体。可以想象,在他们的孩子时期,在成长中曾遇到过多少的障碍啊!这些障碍造成了他们偏离正常的人格轨道,滑入堕落的深渊。

毫无疑问,在社会生活中,取得最大成就的就是那些性格发展完善的人,其他人就相对比较弱。性格完善的人有一种向完美方向发展的倾向,而性格存在缺陷的人就有向反社会或超社会方向发展的可能。

可以想象,来自第三个方框中的人对第二个方框中孩子的教育十有八九会起到一种反面作用。他们的劝说很难让孩子一步步接近完美的人格特点,反而可能把孩子拉入反社会的深渊,造成孩子的一生罪大恶极或穷困潦倒。

在社会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人,他们有的可以轻松自如地适应社会,而有的却十分艰难。心理专家发现,现实生活中,那些看起来痴呆或极易冲动的罪犯都是不能适应社会的人群,他们都错过了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0~3岁,在这一时期缺少适宜的环境和很好的引导,从而导致了他们长大以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宝宝教养方式大公开


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宝宝的教育始终是一件让爸妈都为之头疼的事情。

怎样的方式方法才是更适合自己宝宝的?

国外的育儿方法到底会有什幺不同呢?

让我们和“21659多多”、“Brianna”、“美宝宝RACIE”、“鲜果儿”这四位长期居住在国外的妈妈,一同来探讨一下吧。

中外教育有何不同,如何结合?

Q:我想问的是,国外的教育方式肯定跟国内的有所不同,妈妈们认为哪种教育方式对更有好处呢?(你们觉得国内外的教育方式各有什幺优缺点,还有,你们所选择的教育方式是中方、西方亦或是中西结合呢?如果是中西结合,那又是怎样结合的?)(吟香醉玉)

A:鲜果儿

个人认为中西方教育各有优劣。西方是以生存技能为本,强调自然性、社会性、应用性;中国是以知识为本,强调知识积累和应试教育。

关于宝宝特长的培养

Q:我想知道国外家长对待宝宝特长培养的态度及具体的做法。

如:宝宝的特长培养一般放在什幺年龄段?

宝宝如果对什幺都不来电(我们邻居的宝宝就这样),家长会不会紧张?

会不会强制宝宝一定要学点啥并不惜重金?

如果宝宝表现出对某一方面有兴趣,普通家庭的家长通常会怎幺做?(梅子)

A:Brianna

美国的爸妈,我真的很少听他们说要带ㄦ女去上什么才艺班的耶!

因为我们这学区的小学生都要上音乐课,每人都需选一项乐器;老师除了会建议有些特殊天份的学生爸妈让他们ㄦ女另外学习外,多数另外自行花费请老师的绝大多数是亚裔爸妈耶!美国爸妈最辛苦的活动就是带ㄦ女参加各球类.游泳团队的练习及比赛!

国外妈妈如何培养小孩儿

Q:我很想学习外国人怎么教育宝宝的只知道外国的宝宝独立性很强,他们是怎么锻炼出来呢?(谦卑)

A:鲜果儿

其实,西方教育一点儿也不神秘,反而更简单。对待西方教育的态度和对待中国教育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打个比方,小宝宝买衣服,西方教育会告诉宝宝买衣服的预算,让宝宝自己挑选。我看到过不到2岁的小宝宝在童装店里采购,兴致勃勃选购完了,托着采购的衣服走去结账,爸妈在账台等着最后把关。而中国的爸妈有几个会给宝宝买衣服设置预算,并且放心让宝宝挑选呢?

国外的宝宝多大才送幼儿园

Q:都说3岁之前是亲子教育的最佳时期,不建议送幼儿园。还有,现在中国有很多的宝宝都是由老辈带的(爸妈要上班),那幺是不是应该早点把宝宝送去幼儿园呢?(燕燕)

A:Brianna

其实在美国若是双薪家庭,多数爸妈都是送婴ㄦ去私立的托婴中心.或请保姆在家看顾!我个人觉得外面的托婴中心比较安全;因为毕竟不是只有一个成人负责,多少彼此有监督的作用.虽然他们不如爸妈亲自照顾那么尽心,但我常经过Brianna学校的婴ㄦ室观看一下;他们还是会轮流抱抱婴孩,坐摇椅上哄baby睡觉.当然每个地方有差异.要靠爸妈打听慎选!

祖父母带当然比较放心!但常常听到的抱怨跟国内是一样的——两代观念不同.我就听过有祖母怕婴ㄦ呛到,先自己嚼过食物再喂食,宝宝母亲想转变这种可能传染疾病的喂食方法,祖母却以为被嫌弃愤而回国!所以观念的沟通很重要.如果可能,不妨先告知小ㄦ科医生,等带宝宝赴医时请老一辈随同,由医生灌输他们一些新观念.自己不必做”不孝的坏人”! 

美宝宝GRACIE:

我们Gracie9个月就送托儿所了!爸爸妈妈都上班,谁带她呢?其实上托儿所会培养很多好习惯,我觉得这一个多月她进步很大。只是刚上托儿所宝宝容易生病。我们周末和下班都是分分钟陪着她,亲子关系很好!

国外妈妈眼里的好宝宝

Q:在国外的育儿观中,爸妈眼里的“乖宝宝”是什么样子呢?你们会提醒宝宝称呼叔叔阿姨吗?还有哦,你们一般是怎幺向宝宝沟通、表达爱意的呢?(湿衣笨儿)

A:21659多多:

每位爸妈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听话,乖巧,据我对身边洋人爸妈的了解,好象他们并没有对“乖宝宝”有什幺具体的定论。中国人的礼节当然是要提醒宝宝叫叔叔、阿姨,不过这也局限于对中国同胞,外国人是不叫叔叔阿姨的,只会称呼名字。通常我们只会提醒宝宝要很有礼貌的和洋人朋友打招呼,一声“hello”,一个微笑足矣。我想宝宝表达爱意的方式:应该是一个甜吻,一个拥抱吧。

美宝宝GRACIE:

美国人看到年纪再大的人也不称之为爷爷或奶奶。他们一般在女的名(firstname)前面加MS.,男的前面加MR.,在学校也是这幺称呼老师的。我们向宝宝表达爱意的方式就是成天亲她,怎幺也亲不够……呵呵!

Brianna:

其实美国人真的对我们所谓的尊称有不同的观念!Bryan从小就被我教导要尊称同学爸妈为Mr.&Mrs.后来他相熟同学的爸妈都建议直接称呼其名;我还是让他用尊称.重要的是——他认同!他们小学时的颁奖典礼还让我发现一件事——小宝宝接受奖状时,几乎都单手、不注视颁奖人地抢过奖状。

我没特别对Bryan说教;只把过程录下跟他讨论——如果他是颁奖人,他希望看到领奖人以何种方式领奖?这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一种尊重的感觉!不论我们赞同中式或西式处事的观念,我们不应该只要求下一代接受,而是该跟他们讨论,找出合适他们的折衷方法!

鲜果儿:

个人认为,国外“乖宝宝”观点就是宝宝举止得当,能够意识到自身行为对错的就是乖宝宝。我会提醒宝宝称呼叔叔阿姨。尊老爱幼是好传统,一定要传下去。向宝宝表达爱意的话,现阶段我是以拥抱、亲吻为主要表达方式。我也经常在果儿耳边轻柔地说“我爱你”,每次他都很乖地趴在我肩膀上,似乎听懂的样子。

“21659多多”

来自新西兰,多多妈有一个2岁5个月的儿子哦,多多家里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数数一箩筐呢。

“美宝宝GRACIE”

来自美国,宝宝的小名叫优优,马上就要到11个月啦。优优妈妈几乎每天都要给优优写日记,一定积累了不少育儿经验呢。

“Brianna”

来自美国,Brianna是一个4岁6个月的漂亮女生,她还有一个哥哥叫Bryan,Brianna的妈妈是一个有儿有女的幸福妈妈哦。

“鲜果儿”

来自加拿大,宝宝的小名叫果果,马上就要到6个月了哟。果果妈妈喜欢的话题是“特长才艺”还有“养育照料”,能和大家分享不少经验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