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齐快4岁那会儿,有一阵子,我有一种终于熬出头的感觉。因为他很乖,那些两三岁时候造反、任性、胡闹的举动都平息了很多。可是如今,他4岁半了,那些让人头疼的行为又都回来了。甚至比以前还过分——让他做什么他都是“不!”;和小朋友玩儿也不够友好,有时还会比较粗鲁;一点小事儿都能激起他的不满或对抗。而且那些以前用过并且特别有效的方法现在也不管用了!难道这孩子是越活越回去了?”

正如学龄前的孩子会突然又变得像小时候似的(甚至更严重),喜欢缠着妈妈、喜欢做小baby、变得更加依赖一样。事实上,齐齐正经历着每一个四五岁孩子都会经历的这样一个阶段:他们变得让人感觉比以前还不乖。

“孩子们在这个年龄正经历着一系列身体、心理、情感的发展性的变化,所以他们有的时候会变得很激进,时而却又很沮丧,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美国教育学博士JaneNelsen说,“不过,一旦你了解了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了解了他会产生这种沮丧或者激烈的情绪的真实原因,那么,你就会更容易来帮助他平复心情(尤其是一些比较尴尬的场面),并且帮助他学习用更平和、有效的方式去对待了。”

同样是“独立性”发展的原因,两三岁孩子与父母的冲突更多是由于他们总想“自己做”那些的确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四五岁的孩子更多是用一些“自己的”想法来标志他们的存在。

“不睡!就不睡!”妈妈认为昨晚妞妞睡得太晚,坚持让她睡午觉。可妞妞满屋乱跑,捂着耳朵狂喊。于是,妞妞的对抗导致了她和妈妈共同的愤怒,连爸爸过来“劝架”也不管用了。

*其实我不是对抗

你们以为我就至于为“午睡”这种小问题大发“小姐脾气”?其实不是。我就真的一点儿不困?也不一定。那是我故意跟妈妈作对?当然不!但是,我就是不想听妈妈的!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合你们的逻辑,可很符合我的逻辑!人家说我这个年龄的孩子越来越能意识到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不错,我们想要、想做“自己想要”怎么样的,这让我们觉得很独立、很有成就感、很“大人”。“听你的”——这是小宝宝才做的事情!

*父母支招

小猴的爸爸:“我觉得睡午觉这个例子挺典型的。睡午觉是很多小孩子都会让家长烦恼的一个问题,其实某一天不睡,大人也不一定非得跟他们较这个真儿。但父母往往就会觉得他们是在做对,不听话,就会很生气。我后来对儿子就是,让他自己选择:睡觉或者去客厅看自己的小画书,再或者到楼下去玩儿球。刚开始他选择玩儿,后来我都习惯了不强迫他了,他自己倒是经常选择去睡觉。我想,他其实是想睡觉的。”

孩子开始了他们“为什么”的年龄。所以,向你无穷询问和辩论,是他们目前最爱好的一件事——这就很可能带来了他的有一种“对抗”。

“丁丁,你的吸铁石不要放在电视旁边。”“为什么?”“因为放在那儿电视会坏,就看不了动画片了。”“为什么会坏?动画片在vcd碟里啊!”“说会坏就是会坏,你赶紧收起来。”“为什么呢?为什么会让电视坏,为什么要拿走?”“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快拿走!”“为什么?!不!”……

*其实我不是对抗

这世界背后的许多原因和规律是那么有新奇!而且,我已经开始掌握“原因”和“效果”的概念了。所以,对于你们的要求你们说的话,如果我不明白为什么,当然要问“为什么”了。只是,我们太笨,总是不能懂,就一直追问。结果把爸爸妈妈给问怒了!我们可不是在变相对抗啊!爸爸妈妈,你们不能再、再、再耐心一点点儿吗?

*父母支招

盈盈妈妈:“四五岁的孩子就是这样,往往在他们真正弄懂了‘这件事’的道理之前,他们会反复地一遍又一遍地研究自己行为导致的后果。有些事情,如果孩子忽视你的话,其实你不如就让他自己去实践,让他自己得出‘真知’。盈盈要自己倒水,我让她慢一点儿,她不听。结果水撒了一地,她很沮丧。她自己继续尝试。一会儿她到厨房给我表演了一遍,一点儿也没有倒出来。我努力让自己不笑出来并且显得很恍然大悟的样子,因为她立即很得意很骄傲地悄悄告诉我:‘妈妈你知道吗,不把水倒出来的秘密就是:倒的时候要慢一点儿!”

他们已经要开始学习面对各种处境,承受各种情感,潜藏在他们“乖戾”背后的,有时可能是受了伤的他——难过、委屈、沮丧……

芊芊这些天显得非常烦躁。妈妈让她洗澡,她不洗,还很委屈地哭。给她买了新鞋子,她就不穿。好不容易一块巧克力能让她开心,巧克力却掉在了地上,可想而知的一通爆发……妈妈很失望:芊芊怎么变成这么乖戾、不可爱的小女孩?!

*其实我不是对抗

那天在幼儿园,明明是阳阳把玩具倒了一地,老师却冤枉说是我弄的!阳阳还在一旁偷笑。我都快气死了!到了家,她们一会儿让我做这个,一会儿不让我做那个,烦死了!我就不穿什么新鞋!就不听话!我很委屈、很难过啊……妈妈就会说我不乖,她怎么就不能体会我的心情呢!

*父母支招

征征爸爸:“我觉得碰到孩子胡闹或者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们先不要生气,不要就用气话去给孩子的情绪或脾气‘添油加醋’。耐心并细心地寻找或询问究竟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原由。就像我们成年人能一样,很多时候发怒、生气其实是掩盖了其他的情绪的,比如工作上的挫折、情感的失意、忧虑、不安等等。有一天下午带征征出朋友家,他总是不听话,让我很难堪。我很生气,一直都没有理他。等回到家,我在他房间里看见了拼了一半的玩具火车轨道,和散落的火车,我问他为什么是这样,他说他总也拼不好,不喜欢火车了!我有点儿明白了,就问他是不是因为这个所以下午才心情不好不听话的,他承认了。于是,我们父子俩齐心协力把火车轨道拼接好了。我们都开心了。”

Tips

专家们通过验证,证实了下面5种情况最有可能导致孩子做出对抗和乖戾的行为:

*被要求把他的玩具分给别的小朋友玩儿。

*被玩伴推倒或者打了。

*被人嘲弄、戏弄,出了洋相。

*被同伴排挤。

*被告状——无论是被家长告诉老师,还是老师告诉家长,或者任何其他人。

相关推荐

孩子忽然和大人对着干怎么办


友:我是一个两岁零两个月孩子的母亲,孩子很漂亮、秀气,长相和他的性格截然相反。自小好象就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小时候就爱教人抱,从来不坐在小车里。稍微懂点事情了,总和人对着干,你叫他东,他偏向西,你不叫他干什么,他偏要干。现在总是爱穿大人的鞋,爱穿大人的衣服,如果干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旁边的人脸上千万不能有惊讶生气的表情,如果他发现别人会惊讶生气,他准会哈哈大笑,然后继续。才两岁,也没少骂他,有时也打他,可是好象没什么用。这两天我气的心口都疼。连我家保姆都说,怎么咱们家的孩子像白景奇,不要他干吗他偏干。这样的孩子如果不教育好,将来真的喊麻烦。怎么办呀?

茅于燕:你的孩子两岁两个月,正是人生第一个反抗期,大约到四岁左右,就会过去的,不要太着急。

儿童在这个年龄段有这种逆反行为是正常的,并不是坏。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令人烦恼的行为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两岁的孩子已经不是大人自已的延长了。他已经成为一个个体了。“不”、“不要”、是他独立的宣言,对着干是他争取独立的具体行动。他正在不受管辖建立自我的阶段。

2、他用“不”、“不要”、“不干”、“要那么干”来检验家长的权威性(妈妈是不是那么厉害?)突出他的自主权。

3、对“权威”有一种反抗的冲动,但不能很好的控制。

4、家里大人看见他做一些“不听话”的行为,往往会说“不要这样”、“不好”、“不能给”、“不听话不理你了”、“啊呀!这个不能动!”等等。他听了许多许多“不”字,也开始练习这等等。他听了许多许多“不”字,也开始练习这个“不”字,比如:“不嘛!”“不要”、“不要”、“不给”……他实际就是练习这个刚学会的词,有时也并不一定就是真的“不”的意思。

5、有时他正干着一件兴趣很大的事(家长并不认为是很有趣的,比如蹲在地上看一只小蚂蚁扛着一块小蛋糕屑屑),家长喊他做另外一件事(比如换衣服、吃饭、午睡等),他会连续说出许多“不”字,以表示抗议,名符其实的逆反。

6、孩子正处在成长阶段,有时细微的变化还没达到质变,是看不出来的,而家长往往还是按照以前对待他的方式来对质他,遭到他的“不要”、“不干”的反对。比如他已经快会跑了(还没有真跑起来),家长还老拉着他走,遭到反抗。

7、家长有时让孩子做的事他确实做不到(比如他玩兴下浓,你让他去睡觉、他正在玩拼图,你让他把拼图码好装到盒子里去等),他也会用“不干”、“不去”,和你对着干,这不是他的问题。

8、有时他会故意做出一些奇特的动作,检验你的权威,你表示了惊讶、失态,正是他的目的。

怎样对待逆反行为呢?

1、正确认识儿童在两岁左右这个阶段的性格特点,不要惊慌失措,也不必大惊小怪,而是要善于引导。

2、切忌当他的面和别人谈他的“不”,把他的“不”说成是“坏”。

3、不要惩罚逆反行为,否则等于火上加油。

4、自己少说“不”字,说多了等于给他的模仿源多了。

5、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多一点,让他有一定的选择权,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逆反行为。比如:出门时让他穿外衣,如果说:“把罩衣穿上”,他肯定不穿说,要检验你的权威。你可以:“你穿前面有大象的一件,还是有小白兔的一件?”他很可能在这二者中间选择一件,避免了逆反。

6、有时在某种情况下不容选择,那么就用坚定的语气对孩子说:“宝宝,今天姑姑来咱们家吃晚饭,咱们这就该回家给她做饭了”。这时不能说:“回去给姑姑做饭,好吗?

7、不要老是做老板,发号施令。同样一个意思,用不同语气、不同词汇、不同语调说出来,会有不同的效果,可以温和一点的时候不要严厉一点,要顾及孩子的自尊心,会减少许多逆反。

8、千万不要对他出格的行为表现出过份的惊讶,甚至失态,否则这种强刺激会使他做出更多、更出格的行为,以满足他这种看笑话(他不是哈哈大笑吗?)的心理。

9、有时也可以用转移注意的办法,不与她直接顶撞,会减少逆反。

逆反行为是一个阶段的行为,过了这个阶段会好得多,全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待这个阶段过去,应该用以上一些办法(或者你用过的、别的有效方法),使这个行为减少,减轻。

教养·学习:爸爸不要留下我,我要跟你走!


开学日当天,校门口犹如上演生离死别的电视剧情,三年级的浩浩怎样也不肯进教室,执意要爸爸留下来陪他上课;看着浩浩泪眼汪汪哀求的样子,爸爸心想可能是浩浩刚过完暑假,尚未收心,今天就答应陪他上课吧!不料,爸爸今日全天陪读后,隔天浩浩竟要求换妈妈来陪读,后天要奶奶陪读,大后天由堂哥陪读…,竟这样持续了一周。

家长原本以为浩浩是因为刚开学尚未适应,但渐渐发现要求陪读这件事似乎成了浩浩的习惯,也养成浩浩依赖家人的心态,才惊觉事态严重。另一方面,浩浩每天需要家长一同陪读的状况也引起学校的关注,认为非仅是尚未适应如此单纯,也请学务处及辅导处师长介入关心。

孩子在过完两个月的暑假后,开学当日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形乃属正常的现象,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孩子,要求其生活作息立即调整过来,对他们无非是个有难度的挑战,而大部分的孩子在学校规范及导师作息安排的要求下,都能在短时间内逐步调整适应。

但像浩浩这样每天都需要家人入班陪伴的状况堪称是特例,经观察评估后发现,不仅仅是尚未适应学校生活如此单纯而已,应该还有其他让浩浩不愿意家人离开的理由原因。透过深入了解后,浩浩的内心其实有好多的担心与害怕:升上三年级,换了新班级,不知道老师和同学怎么样?

暑假作业没做完,老师会不会处罚我?

我不想要来上学,放假真好。

如果有家人陪我上课,老师就不会问我问题,或找我麻烦了。

爸爸和弟弟都在家,他们一定会出去玩,这样我就不能去了。

一连串的疑惑与问题让浩浩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不要来上学,学校是不好的。”由於无法改变爸妈每天送他到学校上课的决定,浩浩只好要求某一位家人陪他上课,增加他的安全感,而且同时也享有和弟弟一样有家人陪伴的感觉,从这也发现原来浩浩的心思是这么细腻与需要被关注。

从浩浩的例子看来,浩浩拒绝上学比较可能的原因是「与家长的分离焦虑」以及「选择以拒学为反抗的手段」,故采取以下方式来舒缓浩浩拒学的情形:

父母的坚持与一致性:由于浩浩已经三年级,过去一、二年级也未曾有如此激烈的拒学行為,建议家长能与学校配合,将孩童送至学校后,就由师长接手,即便过程中孩子可能哭闹不休,亦要清楚告知浩浩其家长需要上班工作,而学校也有学校的规范需要遵守。

课余时间的心理建设:家长可利用课后、家庭时间,以柔性劝导方式告诉孩子自己的立场,并与孩子约法三章,建立行为规范制度。

提供孩子与家长联系的机会:由于孩子在家长离开后的情绪张力十分惊人,表现出歇斯底里的哭喊,学校提供孩子每天可拨三次电话给家长,给予孩子与父母亲联系的机会,待孩子渐渐适应班级的生活作息后,再逐步降低拨打电话的次数,以降低孩子的分离焦虑。

同伴的影响力:有部分不愿意上学的孩子都是担心学校生活不如意,若班级能营造和乐及友善的气氛,可增进孩子喜欢上学的意愿,故同伴的协助与热心的态度也能对拒学的孩子有所影响力。

将学校生活列入谈天的话题中:家长每天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情形,透过谈天的方式了解孩子,孩子有委屈或是有所担心都能即时反映,一方面减少孩子负向情绪的累积,也能降低孩子拒学的情形发生。 

我不是怪小孩


孩子一天天长大,可是他的行为却让你越来越捉摸不透,他开始变得很磨蹭,上厕所、洗澡要比平时慢十几分钟;看到你丢垃圾,他也会弃而不舍地一遍一遍往回捡……孩子到底怎么了?面对这些怪异的行为,你该如何对待呢?

当我2岁的女儿终于愿意使用自己的小便盆时,我兴奋极了,可是,很快我就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每次她便后,还是要继续坐在便盆上,几分钟过去了,仍然不见她要起来的样子。我觉得自己就快要忍受不了,于是有一次在她又坐在便盆上时,我便一次次鼓掌,直到她从便盆上站起来。让我奇怪的是,从那以后,她竟然改掉了这个毛病。

对2、3岁的孩子的行为困惑不已,大概是所有父母都曾经有过的经历。比如怎样才能让孩子不再去拣拾在路上见到的每一片叶子,或者怎样才可以让孩子放弃在春天穿棉靴的念头呢?专家告诉我们:“孩子们的这些行为部分原因在于:2~3岁这个阶段的小家伙总是因为掌握了新的技巧而兴奋不已,因此常常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现自己的本领。因而就出现了他总是要坚持不断地干一件事的现象。另外,2~3岁的孩子对于时间流逝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长时间的洗澡或者坐在便盆上也许在他们看来只是短短的几秒钟。”

专家提示我们: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社会能力和理解力都很有限,因此总会产生一些让家长无法理解的举止。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来看看下面几种比较常见的怪异举止以及应对办法。

怪癖之一:玩具狂型

当你带孩子想到公园或朋友家去玩的时候,你让孩子挑选一件最喜欢的玩具带上,免得路上无聊。可是他几乎把所有的玩具都装进了包了,甚至包括那些只适合在家里玩的布娃娃。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

专家告诉你:这是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往往只限于字面上的含义,当你说“带上你想在公园玩的玩具”时,孩子就会把进入视线的所有玩具都带上,因为这些玩具都是他想在公园里玩的。

你该怎么办?

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选择,你可以把适合带到公园玩的玩具放到一起(即使脏了、湿了或者进了沙子也不至于被损坏的玩具),然后告诉孩子从这些玩具中挑选一件或两件带上。

怪癖之二:垃圾紧张型

每次你要倒垃圾的时候,孩子总会冲过来,把垃圾袋中一半的东西都挑出来,不让你扔,为什么他非要把家里变成垃圾场呢?留着那些已经旧了的扎礼物用的蝴蝶结和坏得不能再玩的快餐店玩具有什么意义呢?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

专家告诉你:在你眼里是那些不再有用的“垃圾”,在孩子看来却可能是色彩缤纷的宝藏,它们甚至还可能具有某种情感上的意义,比如蝴蝶结可能会让孩子联想起拆礼物的快乐,而快餐店玩具会让他回忆起那次外出的愉快的就餐经历。

你该怎么办?

给孩子准备一个小盒子,让他把自己那些舍不得丢弃的小玩意儿都放进去,不然就会被扔掉。同时说好,假如小盒子满了他就必须要进行清理,否则就没有空间放进新的玩具了。或者,你可以选择在孩子睡觉或者不在家的时候倒垃圾。

怪癖之三:脏乱困扰型

吃饭的时候,面条掉到了地上,孩子便开始变得烦躁不安,直到你把地面清理干净,他才开始继续安静地用餐。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

专家告诉你:2、3岁的孩子正处于学习和了解纪律和规范的年龄段,他们会把这些纪律和规范认为是必须严格遵守的。假如你平时总是教导他要及时处理自己制造的脏乱情况,那么他就会无法理解为什么你会忽略掉在地上的面条,这会给他造成困扰,让他心烦意乱。

你该怎么办?

告诉孩子有时候某些事情是可以先放一放的,过后再找合适的时间处理,对他说你会在吃完晚饭后再清理,而且可以请他来帮忙,这样就会让他的情绪平稳下来,也会让他觉得自己很能干。

怪癖之四:过度亲热型

你2岁的女儿只要一见到邻居5岁的男孩儿就非要上去亲人家,弄得人家满脸湿乎乎的,人家总是躲闪,她却一点都看不出来。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

这是小家伙表示喜爱的唯一方式。孩子还太小,她还无法读懂别人的身体语言,意识不到小朋友并不喜欢这样。

你该怎么办?

告诉孩子一些其他问候朋友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也可以亲身示范。比如,遇到在邻居过生日的时候送张小卡片,或者是自己种的一盆花。

怪癖之五:天性拖拉型

和孩子去街心花园,5分钟的路最后走了整整半个小时,在路上他不管看到什么东西都要塞到衣袋里,小树叶、小石子,还有别人丢在路上的瓶盖。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

孩子正在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同时,他离地面的距离要比大人近很多,所以能看到更多地面上有趣的东西。

你该怎么办?

专家告诉你:只要不是急着赶路,最好不要催促孩子,就让他尽情享受自己的快乐好了。但你同时要告诉孩子并不是所有在地上的东西都是安全的,尤其是在碰触陌生的东西前,要首先征询大人的意见。你们也可以向对方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色或事物,让双方都参与进来。例如,当你看到雨后的树干上有一只小蜗牛,你可以把孩子抱起来看,这样当孩子在地上发现一棵奇怪的植物时,他会第一时间告诉你。

你的孩子也有奇怪的行为吗?

裸露身体

我女儿3岁了,每次只要一进门,她就会脱掉所有的衣服,她就是不喜欢穿衣服,平时这倒也没什么,可是最近我们这里刚有寒流经过,虽然她也说冷,可还是喜欢裸体,没办法,我只好让她批着毯子。——苏苏妈

只认火车头

我的儿子3岁,他的生活整天就围绕着蒸汽火车头。每次我们带他去公园,他从来都不去玩那些游乐设施,而是在小山上跑上跑下,同时嘴里喊着:“我从铁轨上滑下来啦!”——瑞瑞妈

必备的颜色

女儿穿的衣服上必须要有紫色或蓝色,甚至是头绳或短裤也都是如此。如果没有这两种颜色,说破了头,她也不会要。——田田妈妈

我不是萱萱,我是白猫侦探


“妈妈,我不是萱萱,我是白猫侦探,是一只漂亮的白猫,你明天早上叫我的时候,可别叫我萱萱,要叫我白猫呀。千万记住!”3岁半的女儿自从看了《黑猫警长》的动画片后,就立刻被白猫侦探和黑猫警长吸引住了,她每天都要和我讨论故事情节,上演猫警长抓老鼠的游戏,还有一大堆有趣的问题等我回答……

夜里的笑声

“妈妈,为什么黑猫白猫都是猫?”小孩的问题有时看起来很可笑、幼稚。“黑猫白猫当然都是猫了,它们只是颜色不一样罢了;就像爸爸是男的、妈妈是女的、你是小孩,但是都叫人一样。”我笑着对她说道。

我问她:“你为什么只喜欢白猫?”“因为白猫白呀,白猫像穿着白纱裙,她漂亮又能干。”我又问道:“你难道不喜欢黑猫警长吗?”“喜欢,但是它太黑了,眼睛还瞪得那么大,黑不溜秋的。”原来,女儿喜欢白猫是因为它漂亮。虽然她对黑猫的功劳非常认同,但她就是不当黑猫警长。甚至到晚上睡觉时,我只要一说:“萱萱,你快睡觉就能梦见白猫,真正地当上白猫。”她就很快闭上眼睛,自己单独在屋里睡觉,夜里还常常咯咯地笑出声来,一天凌晨4点钟,小家伙又咯咯地笑起来,我问她是不是当上白猫了,她笑着说道:“是的。”这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呀。

“白猫”结婚

一天,萱萱一大早就说:“快起来,要不就晚了。”真是有些神经兮兮!“上哪去呀,这么着急?”我问道。“我结婚呀。”(《黑猫警长》中有一段螳螂结婚的故事)“跟谁结婚?”“黑猫呀,他一会儿就来了。”她认真地说道。“那你快去刷牙洗脸。”“他要来了怎么办呀?”她还很着急。“那就抓紧时间,你总不能脏兮兮地就去结婚呀。”她赶快跑到卫生间去刷牙。

“你结婚要请爸爸妈妈同意呀。”我提醒她。“可今天就是结婚的节日呀。我和黑猫警长都说好了,今天要结婚的,所以我就穿白纱裙;不穿裙子不行,因为穿裙子漂亮,结婚就要穿裙子。”她边照着镜子边说。“但是黑猫还不到3岁半,他才3岁,比我小,还比我矮一些。”她又自言自语地说。

“黑猫来了,我们还要去公园呢。”萱萱吃完饭继续演绎黑猫与白猫的婚礼。“我就当黑猫吧。”爸爸把他举过头顶逗她。“你不是黑猫,你个子太高了,黑猫3岁,个子跟我一样高。”萱萱一副蛮认真的表情。我和他爸爸都乐呆了。

游戏——抓老鼠

我在电脑上敲字。萱萱在一旁玩抓老鼠的游戏。“前面发现一只耳,我去把它抓来。”她跑到客厅里双手一抓,跑回书房,递给我一根笔。“看,我抓住老鼠了,你吃吧。”她把“老鼠”放到我的眼前。“妈妈,你跟我一起去抓老鼠吧?”“妈妈还有一篇文章没写完,等会儿好吗?”我看了看她说道。“那好吧,你在家帮我看着小猫,我去抓老鼠。”她说着,做了一个递给我什么东西的姿势。“小猫下了一个蛋。”“小猫还下蛋,不对吧。它不是直接生小猫吗?”我笑着说道。“我不是在玩游戏吗,是假装的。”她也笑了。我明白她的用意——萱萱喜欢猫侦探,又喜欢玩生蛋的游戏,所以就把它们两个组合在一起了。还是蛮有创造力的嘛!

黑猫为什么是警长

“妈妈,黑猫为什么是警长?为什么白猫和白鸽侦探都要听他的?”“因为他是警长呀,它的主意最多,也非常勇敢。”“那白猫侦探呢?”“也很勇敢。”“那为什么白猫也要听黑猫警长的?”“它是警长,当然要听他的了。”第二天,萱萱又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了讨论。“妈妈,白猫和白鸽侦探懂得多,还是黑猫警长懂得多?”“他们懂得都很多。”“那黑猫为什么还要教白猫呢?”“他们只是知道的不一样,会的本领也不一样。就像你和芳芳一样,你会讲‘黑猫警长’的故事,芳芳会讲‘小飞象’的故事,可是你们两个人都很聪明;有的人跑得快,有的人跳得远……黑猫警长很善于指挥大家,主意也都非常好;能打败敌人,所以大家都听他的。”我解释道。萱萱想了想说道:“比如,这儿有三条路,一个人要走这条路,一个人要走那一条。我就说,你们要走中间的一条路。”我说:“那你要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走中间呀,说出原因大家才会听你的。”她说:“因为中间没有大灰狼,比较安全。我想大家会听我的。”

黑猫警长与螳螂

《黑猫警长》中有一段是螳螂结婚的故事,一天,萱萱就螳螂新娘婚后把螳螂丈夫吃掉这个问题跟我讨论起来。

“为什么螳螂姑娘要把她丈夫吃掉呀?”“这是螳螂的生活习性。”“它为什么要这样?是不是螳螂新郎一结婚就死了?”“螳螂结婚了,螳螂姑娘要把螳螂新郎吃掉,是为了产卵。这样可以保证她的营养。”

“黑猫警长怎么不知道这个事呀,他为什么以为是一只耳干的?”

“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一只耳总是做坏事,一个原因是黑猫警长没有那方面的经验吧。”

“那它为什么不知道呀?”

“谁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知道,黑猫警长后来看书就知道了。”

“是书告诉它的吗?”“是的,书上有很多知识。”

妈妈的感悟

萱萱探究和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围绕故事提出了很多问题,并和我逐一讨论,也正是这些问题的提出才促使她进行更深入地思考,不仅发展了她的语言,还促进了她的思维。从萱萱每次看故事后的不同提问中可以看出,每一次的重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她在重复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观点,并把新的观点和她大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整合起来,建构出了新的知识。其实,我们也不妨跟孩子学一学这种对事物总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和耐心的执着劲儿,不仅要知所以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还可以经常把问题拿出来和别人讨论一下,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萱萱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孩儿,关于她感兴趣的话题,就总有一大堆问题等着我。我则常常被她的稚语打动,也正是这个可爱的小人儿,让我仿佛又回到了充满想象和憧憬的童年,是她,重新开启了我作为一个成人的求知好问的心扉。我也渐渐地意识到,如果我们像孩子那样,保持一份童心,留有一些童趣,就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精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