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我们应该给予宝贝什么(上)》,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我也说说该给孩子什么:尊重她的选择!

妈妈们在讨论什么是快乐,翻翻词典:快乐是感到幸福或满意。

咪咪如果将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而对方乐于接受,她就很满足的样子,也许应该是快乐着。两岁的时候,家里来客人,咪咪给人家西瓜,客人推辞不要,咪咪放声大哭。给予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不快乐。当然如果问她,她会说:跟妈妈在一起就快乐;(大约受《宝莲灯》沉香的影响:幸福就是跟妈妈在一起。)

我们希望孩子不落后,为她策划人生,实际上是在向孩子索取,希望得到满足,快乐的是我们自己。孩子怎么想呢?,年少时我一直向往到北京去上大学,但父母认为女孩子不该走的太远,于是到现在我仍然呆在济南。生活的也不错。但每每想起来,总觉得那会是另一种人生。如果是自己的选择,即使是错的,也没有遗憾。尽管咱们的孩子还小,她的生活还很简单。我觉得,尊重她的选择,她就会快乐。

“今天上不上幼儿园?”

“不上。”我们尊重吗?

这样问:今天上幼儿园,坐车还是骑自行车?

划个道出来,尽量宽一些。

家慧的回复:(写于2/21/200111:38:45PM)

我觉得,能给宝宝一个知足常乐的个性很要紧,但是,又不能没了上进心,不知道怎么培养,各位妈妈有好建议吗?

haomather的回复:(写于2/21/20013:23:10PM)

我刚才看了你的文章,觉得有一点不同意见,我觉得只给孩子爱是不行的。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能力,因为我们不可能帮他们做所有的事情,对吗?

心痕的回复:(写于2/21/200111:02:14AM)

这些天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不过我的疑问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

自从孩子上学以来,看到他为自己的付出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开心快乐,我就会想,这就是我们期望中的快乐吗?

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了“什么是快乐”的调查,很多孩子觉得取得好成绩就快乐,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快乐,而很多家长也觉得孩子多才多艺是快乐,但是我想,多才多艺的孩子一定是吃了不少苦头的,那么,我们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才使他们快乐呢?我们快乐的方向和孩子们的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是不是你给予的时候又希望孩子有一定的结果来回报呢?

亦弛的妈妈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应该给予宝贝什么(下)

延伸阅读

寻找优点给予赞美(上)


前些时候,小北大从幼儿园带回了图画作业,画的是两个小朋友在玩皮球。小北大把两个小朋友颜色涂得不错,但是小朋友手中玩得皮球却涂得象一个煤球。看到这种作业,我很生气,立即在作业上‘批示’:这种作业要返工,重做!

第二天,小北大把作业带回了幼儿园,作业没有返工却带回老师的一封信和一篇短文。

亲爱的家长:

您好!

我们认为对4岁的小孩子写作业要求的是重视他的态度,小北大的作业画的不太让您满意,他的态度很认真,只要他尽了努力我们都会欣赏和鼓励他,从而使孩子建立自信心。附短文一篇:

《寻找优点并给予赞美》

一度卡内基是全美最富有的人,在他幼小时,便从苏格兰家乡来到美国,开始时做各样杂工,最后终成为美国钢铁制造大王。有一个时期,他手下竟多达四十三名富豪为他工作。在那时,百万富豪是很稀有的事,保守地说,当时的百万元,大约相当于今日的二千万元。

记者问卡内基:“何以雇佣四十三名百万富豪来工作?”卡内基回答说,那些人开始为他工作并不是百万富豪,而是后来工作的结果。

记者又问:“你如何将这些人培养得如此有价值,付他们那么高薪水?”卡内基回答说,人才之培养犹如采掘金矿。采到金矿时,要除去好几吨重的泥土,才得到一盎司的金子,但是人进矿坑里不是寻找泥土,而是寻金子去的。

这正是父母培养积极成功的孩子的方法。不要去找毛病,挑瑕疵猛责备。要去寻金子不是掘土;要去寻善处,不是寻坏处。要去发现生命的积极面。我们在孩子身上寻得愈多的优点,能在他们身上找到愈多的优良品质。

当你找到优点(这是很容易的事),要清楚地告诉孩子,并要赞美孩子。记得常常这么做。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爱他们的孩子,但是不幸的是他们往往没有对孩子说,这是很可惜的。因为赞美是建立信心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世界著名的铃木小提琴班,在教二至四岁的孩子开始学琴时,先教他们鞠躬,因为老师知道,孩子一鞠躬,观众一定会鼓掌,而(鼓掌是我们所发现最好的推动者,那能使孩子感到演奏和自己本身都是很美好的。)

赞美是极好的鼓励方法,但是鼓励不仅只是在背上拍一下,或是当名啦啦队员而已。它要来自父母积极的肯定,这也是一种最积极帮助孩子肯定权威的方法。

看完了老师的信和短文,让我想起应当是每位家长都知道的座右铭:学会赏识!

‘哪怕天下所有的人最后都看不起我们的孩子,做父母都应该满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称颂他、赞美他、为他们感到骄傲,这才是我们每个孩子的成才之本。’小北大的作业做得是不太让我满意,但回想这一周他的作业总体在进步,不能对孩子太挑剔,我应当学会赏识孩子,小北大才会愿意接受一个赏识他的妈妈的建议,保持优点,更改不足。想通了之后,我提笔给老师写了回信:

(转下文)

寻找优点给予赞(下)

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学英文(上)


somido的原帖:

可能有些家长不在意孩子学英语是否字正腔圆。确实,学英语的最终目的在于交流,只要交流顺畅,听起来不那么正宗也无所谓。我们在电视里经常听见非英语国家的人说英语,说得不那么动听,但很流利,一点不妨碍他们交流。但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学习英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孩子耳根纯净,模仿力强,他们听什么是什么,容易形成标准发音。而一旦形成了固定的发音方法,不是所有的人长大以后都能改变的,所谓乡音难改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说有口音的长辈带出来的孩子一样可以说出漂亮的普通话,那时因为孩子生活在一个标准的汉语大环境里。就象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家庭的孩子,一句外语不会说也会很快学成一口地道的美语,为什么,一个原因是环境使然,而国内的孩子没有这个英语大环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孩子,同样的情况换成一个大人就不一定。所以,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字正腔圆,最好给孩子正确的发音。如果家长自己做不到,最好借助音像制品,如果您怕坏了孩子的眼睛,可以使用磁带,让他多听,听是最主要的,他会模仿。还有一个现象,我认识一些学英文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音乐。我想音乐肯定能锻炼孩子的耳朵,所以,接受音乐的熏陶肯定对学英语有好处。

zhengrong的回复:

所谓口音标准与否,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我们中国人对于英语的口音看得真的是太重了。我在一个合资企业工作,多次进行国际会议的口译工作。这里来的外国人全世界差不多都有了。大家都在使用英文,但很少有人的英语语音绝对标准,98%的人发音我都可以找出一大堆问题来。但大家都在用英文交流。

一般中国人讲英文,英、美国朋友都认为语音很好的。其实大部分的英国人,他们自己的口音很重,比我们大部分的中国英语教师的语音要更不标准。

wsam13的回复:

看看妈妈们的讨论,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

很小的时候父亲教我英文,不仅是单词句子还有枯燥的音标,一遍遍地听着录音带直到能准确无误地发音。父亲之所以这样教是因为他担心学校里英语老师的水平,事实上我以后也的确纠正过老师的发音。

当然豆子要学英语我不会这么做了。这只是特定时期里的产物,学语言不应该这么痛苦,又不是要做语言学家。一方面总体的水平都提高了,另外对学外语的看法也改变了。当年中国人学英语是当一门学问来做的,而不是学来说的。其实不要说英语了,看看持续至今的“无聊”的中文教学,教得那么累,学生学得累还什么都没学到。

我觉得口音是不是准不是问题,只要你说的话让人听得懂。把我们听老外说中文的宽容心用在孩子的学习上就行了。

家慧的回复:

我想,中国人之所以非常讲究所谓的语音,是因为国力不够强大,国人在学英语的时候惟恐语音不标准落人笑柄。而法国人是决不会有这种想法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国家、文化和语言都很傲。

我从小念外语学校,现在每天同女儿讲英文,我骄傲我的英文好。但是,我同意英文只是用来交流的,我们让宝宝从小学,是为将来能用来同更多的人交流的语言,而不是语音。

somido的回复:

字正腔圆、锦上添花不好吗?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字正腔圆,我想我们让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学习外语的必要性可能减少一半。我们会浪费孩子宝贵的听力敏感期。重要的是孩子的耳朵,其次是嘴巴。

为什么要从小学英文(下)

我的影子宝贝(上)


1岁的宝贝开始缠爸爸妈妈了,无论你走到哪,他都会像个小影子一样跟着,这可怎么办?

有一位1岁孩子的母亲这样讲述她那“粘人”的宝宝:“我的女儿还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我抱着她,等到她开始学走路的时候还是这样,总喜欢坐在我的腿上让我抱着她。学会走路之后,我走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甚至连上厕所也不放过,就像我的影子一样。”

为什么1岁以前的宝贝“见谁爱谁”,而到1岁以后却演变成了对妈妈“形影不离”呢?怎样在不伤害他的情况下让他不再像个小影子?

事实是,大多数孩子在1岁以后都会经历一个“粘父母”的阶段,尤其是当他的日常生活中有了变化的时候。另外,当孩子的周围有陌生人时,他也会紧跟着父母,片刻不离。

虽然孩子持久性地“粘人”使父母很头疼,但“粘人”并不是一个坏现象,这表明了孩子发育阶段的一个进步——他们开始懂得了这个世界充满了来来往往的人群。

当孩子在家里总是跟着你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学会了利用生存的本能做出良好的判断,他已经知道自己应该与看护他的人保持安全的距离。粘着父母也表明孩子对父母有着强烈的爱和信任。

“粘人”是因为孩子正在尝试“独立”

当你的孩子初次尝试独立自主的时候,他反而会有更加害怕和更需要你的感觉,但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而且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现在已经能够自己走路,能够说话,而且能够爬上小山坡了,同时,他的感官能力也在发育,也就是说,他能够更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局限性。因此,当他意识到自己走得离父母太远了,或者遇到他自己还不能独立完成的事情的时候,他就会转向父母或者粘着父母,寻找安全和保护。

这个时候,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和关注,并且使他有安全感(但是不要总抱着他)。实际上,很多父母是在无意之中使他们孩子的“粘性”更大了。如果你一方面想通过让孩子暂时离开父母的方法来教他独立,但另一方面又非常担心他会因为这种分离而不安,那你的想法会很容易被孩子察觉,这恰恰迎合了他粘着父母的需要,也就使他的“粘性”更加增强了。

使孩子明白与父母的暂时分离是正常的和必要的

当你正在准备晚饭,忽然听见孩子在房间里大声地叫“妈妈”的时候,你肯定会吓了一跳。但是,如果你判断他没有任何危险,只是想让你帮他打开玩具盒,你就先别忙着冲出去。因为1岁多的孩子不知道父母也有需要,也有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有时候父母应该让孩子有片刻的等待,然后再去满足他的愿望,使孩子逐渐懂得父母需要一些时间做些事情,然后才能帮助他。

如果父母一味地马上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比如给他倒更多的果汁,把他抱起来,或者帮他打开玩具盒,那么父母的这些行为就是在告诉孩子,父母在任何时候都能满足他的每一个愿望,可以提供全天候的服务。而且,这也向孩子暗示着他自己还没有能力去做这些事情。

另外,1岁多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变得更加紧密了,所以孩子会对父母的离开非常警觉,对陌生人抱有怀疑的态度,这很自然,也很正常。但是,父母要上班,需要其他人来照顾孩子,或者孩子午睡的时候还要洗衣服,做些其他事情,这都使父母不能总是陪在孩子身边。由此可见,与父母的暂时性分离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如果父母对与孩子的暂时分离持平静和乐观的心态,那么孩子也会受到感染,而且能够使他更加自信。

下一篇:我的影子宝贝(下)

宝贝天生都胆小(上)


有了声音和皮肤都娇嫩无比的宝宝,妈妈总是陶醉在幸福之中,可个性要是也“娇嫩”的话,妈妈们就不开心了。宝宝们天生或多或少地都会有胆小的问题,那么,如何面对和解决孩子胆小的问题呢?通常说来,成年的爸爸妈妈习惯了通过组织语言来鼓励孩子,可幼年的宝宝其实更喜欢父母们“手把手”地来教他们如何做勇敢的宝贝,因此,建议妈妈们教宝宝勇敢时要动口,更要动手,给与宝宝的肢体动作和身体接触是帮助他们勇敢的源泉。

公告宝贝天生都胆小

凡是会自我保护的孩子都会有胆小的表现

为什么说宝贝天生都胆小呢?孩子到了5-6个月以后,宝宝开始出现记忆储存能力,不仅能区分亲人和陌生人,而且对陌生人还会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于是会出现哭闹、拒抱的怕生现象。这种现象说明婴儿的感知能力和识记能力在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正常过程。

敏感型的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非常强

还有的孩子天生气质类型内向敏感型,他们天生就表现得谨小慎微,顾虑重重,在小朋友中间一起玩儿也不放松,总是很细心地观察周围人的表情和动作,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回到妈妈身边不再回到集体游戏中,因为过度敏感而产生过度的自我保护。

宝宝运动量少和营养不良也会胆小

再有,如果宝宝运动量不够,营养吸收不足,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不足,孩子挑食偏食,造成内分泌紊乱,吸收力弱,营养、氧气、血液无法从孩子的身体及进输入大脑,因此,大脑长期处于抑制状态,活跃不起来,孩子也会造成孩子容易陷入胆怯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家长的表现让孩子越来越胆小

最后,如果妈妈表现得胆子小,没有给孩子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也会加深了孩子的胆小,要是父母心烦意乱时吓唬孩子说我不要你了,或者干脆把倔强的孩子推到到外面,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则是恐惧了。

勇敢宝宝的“手工制造”!

1、怕打针

看到医院的护士尖尖亮亮的针头就那样“毫不留情”地向自己的皮肤伸过来,宝宝们少有不大声嚎啕的……

专家动口:宝宝哭吧,哭吧,不是罪

孩子幼年时神经系统发育非常迅速,他们的触觉神经非常敏感,银针扎入皮肤的痛觉印象强烈,而且这种疼痛的确对年幼的宝宝来说很难承受,宝宝自有他们缓解疼痛的办法,那就是大哭。人在情绪消极压抑时,会产生某些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而眼泪会将这些毒物带走。所以当宝宝大声哭泣后,自然能起到舒缓情绪的作用,妈妈不要怕孩子哭。

妈妈动手:轻捏一下宝宝的小鼻子

打针之前,妈妈可以轻轻捏一下宝宝的鼻子轻拍一下宝宝的脸蛋,目的是为了让宝宝感到稍稍的随意而放松,要知道,宝宝的肌肉越是绷紧打针时就越疼,接着,妈妈把宝宝他抱在怀里,深呼吸一口气紧紧地搂宝宝一下再呼气放松宝宝一下,这样也能起到减缓宝宝压力的作用,而且宝宝也会习惯通过深呼吸和通过收紧放松的动作,日后自己也能学会放松。

2、怕黑

每次睡觉前,只要爸爸去关灯,妈妈就能明显地感觉到宝宝身体在紧缩,并且向妈妈的身体靠拢,聪明慈爱的妈妈都知道,宝宝又开始怕黑了。

3、专家动口:孩子有着还不完善的视觉补偿

很多宝宝在两三岁左右开始出现怕黑的情况,宝宝在这个时候视觉神经发育不完善,而黑夜的降临又使视线更加模糊,视觉的空虚让宝宝难以承受,于是他们会以丰富的想象力来补偿视觉的缺失,想象出强大的各种轮廓和形象的妖魔鬼怪吓唬自己。在渐渐懂事后,这样的视觉补偿会变得理智起来,孩子也就不会怕黑了。

妈妈动手:给我们的宝宝拽拽被角

我们尽量不要让宝宝看到许多恐怖的画面。这会给孩子造成了“黑夜魔鬼”“黑暗很可怕”的心理概念。平时早晚各拥抱孩子几次,在晚上孩子怕黑时,和孩子手拉着手睡觉,并不时紧握一下,并偶尔进入宝宝的房间给他们拽拽被角,让孩子感觉自己身体的真实存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真实存在,从而确定自己处在真实的世界中而不再害怕虚幻。

下一篇:宝贝天生都胆小(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