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幼儿心理偏离,是指幼儿在心理和行为中表现出的偏离正常的倾向。如爱发脾气、行为古怪、注意力障碍、强迫倾向等。幼儿的心理偏离虽然在程度上不如成人的心理疾病那样表现明显和稳定,但如果不及时采取矫治措施,则会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导致心理疾病。

导致幼儿心理偏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有先天的原因,如母亲在孕期患传染病、中毒、营养不良、以及出生时窒息、严重缺氧、难产或产伤等,均会通过影响幼儿的精神及神经发育而导致心理偏离。但主要还是家庭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原因。因为父母的素质、彼此的关系、教养方法,都能对幼儿心理发育产生影响。如父母之间不和睦或离异,会对孩子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使幼儿情绪抑郁、性格古怪、心理反常。而过分溺爱容易使孩子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自理生活的能力也很差;对幼儿过于粗暴、简单,易使孩子形成胆小怯懦、恐惧心理,也易使其形成说谎、粗暴、无理的性格。

那么怎样对待幼儿的心理偏离呢?首先在平时应注意观察幼儿心理情况。当孩子出现心理偏离时,父母应先从自己的言行、教育方式、家庭环境中寻找根源。轻度的心理偏离,只要注意改变教育方式,用科学、正确的方法抚育孩子,就可很快奏效。而对有明显的心理偏离,学习困难,或有行为问题的孩子,宜及早让儿童心理专科医生给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相关阅读

幼儿早教:宝宝恐惧心理产生,父母应引起注意


幼儿宝宝在3-5岁刚开始就会出現恐惧的心理过程,父母总把这个表述为胆怯,而责怪宝宝不足顽强。实际上,父母应当掌握宝宝恐惧心态造成的缘故,随后试着去减轻宝宝的心态喔。宝宝恐惧心理如何产生?

一、孩子恐惧心态造成的缘故

1、不明事情造成恐惧

可以说,恐惧是孩子社会性全过程中出現较早的一种基础心态之一,用斯波克博士研究生得话说,全部的孩子都是有恐惧心理,由于全世界充满了她们你确实不知道物,这种恐惧感受,有的来自于孩子的本能反应,例如,过大的响声纯天然会让孩子恐惧;有的孩子会因为想像而造成恐惧,例如,听母亲讲过狼外婆的小故事后,就造成了对大灰狼的恐惧。乃至,当她们的纪律感受到挑戰的情况下,也会造成成年人将会不明白的恐惧。宝宝恐惧心理如何产生?幼儿

儿童没法像成年人一样区别幻想与现实的不一样,当她们看到某类自身匪夷所思的状况时,将会会想到到另一件恐怖的事儿上,而且相信自身的想到为真。

当孩子的工作能力不能顺应自然环境的必须,就会由于害怕失去操控感而觉得惧怕,但是受制于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不够,没法把成件事儿搞清楚,就会因而而觉得担心。

2、父母维护过多

在孩子喜爱随意探索的空间敏感期,假如父母出自于安全性的考虑到,过度焦虑情绪,随处给孩子限制,动则一惊一乍地训斥孩子,就非常容易让孩子得到那样一种观念:这世界是不安全的,充满了风险。

父母事无大小的关爱又让宝宝无法感受到本身的能量,来到一定的年纪,还不愿意独自一人入睡、不愿意自身念书,当然就少了很多单独应对全球的信心。

有高焦虑情绪个性特征的孩子,一般 她们的父母也具备高焦虑情绪的趋向。简易而言,便是全都要管理,从孩子学走路就开始了:“当心啊宝宝!不必摔倒啊!走太快…”。又比如,假如母亲自身也很胆小,一断电就高声狂叫,孩子看到成年人这般猛烈的反映,就会作出负面信息效仿,加重对黑喑的畏惧感。

那样等孩子发展趋势到2、三岁之后,通常也会由于父母的过多维护而欠缺触碰新生事物的机遇(如偏少带他外出、限定他与同侪间的互动交流…等),新刺激性一旦少,孩子在封闭式的自然环境下成才,当然也就越来越非常容易惧怕了。

实际上,儿童的发展趋势务必通过对周遭事物的探索、触碰、观查与互动交流,来取得成功、愉快的工作经验,以创建起自身的信心和对别人的信赖。因而,父母若是常常将任何事物都视作是风险、艰难的,诸事都帮孩子出想法或代劳,非常容易让孩子欠缺自信心,另外也觉得自然环境中的尺寸事情全是风险的,当然非常容易有融入欠佳、惧怕的心理状态造成。宝宝恐惧心理如何产生?幼儿

3、父母欠佳修养方法

若孩子的人体以前承担过痛楚,或者精神实质上带过显著的消极情绪工作经验,其防范意识体制就会持续提示他,这个东西不可以碰、最好是立刻避开它,畏惧感就会因而造成,比如:本来很喜欢小狗的孩子,一旦被狗咬伤,此后看到狗就会躲得远远地的,害怕挨近。

这时候,父母若沒有做适度的解决,反倒以威协,如“不乖一点下一次再叫小狗咬你!”“再不懂事,黄鼠狼来抓你!”在同样的消极情绪持续积累下,孩子就将会愈来愈胆怯、胆怯且缺少自信。

4、欠佳自然环境引发

幼年的孩子怕鬼也是遭受成人世界的3D渲染引发,当互联网媒体或身旁的成年人谈论到地狱恶鬼时,其严肃认真、惊惧的小表情和姿势,及那时候怪异的氛围,这种界面都是深深地印记在孩子的脑海中里。

在听别人故事或早期阅读的全过程中,大脑中也累积了愈来愈多的现象,偏要这一阶段的孩子,想像力早已拥有进一步发展趋势,非常容易在大脑中重塑组成恐怖的品牌形象,再再加她们还无法分辨想像和实际,非常容易把想像出去的物品当做真实有效的存有,并跟自身的日常生活取得联系,经常出現恐惧个人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

宝宝恐惧心理如何产生?因此孩子就会一味担心地说“怕外星生物”“后边许多人”,大多数是受这种欠佳的自然环境3D渲染了。

父母应知晓的宝宝四大心理需求


“我给他吃得好,买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我经常和他交流,怕他受一点委屈,这些难道不够吗?”面对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需要什么”的问题,一些家长显得迷惑。长春市中日联谊医院儿科教授莫秀芬认为,这些家长的看法不完全正确,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有四大心理需要。

一是需要被爱与价值感。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二是需要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可能会使其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三是需要规则。规则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四是新的学习经验。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形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莫秀芬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还需要鼓励和责任。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她说,认同的楷模和尊重对儿童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父母还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尊重孩子就是让孩子和大人平等做决策,这可以使孩子了解到每一个人在家庭中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加强重视孩子心理健康


现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造成的,家长们力图不让孩子受一点伤,不受一点打击。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度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对人际关系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呢?

创设良好环境

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内容。应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欢乐、自尊、自信,从而获得成功。

如新小班幼儿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与之分开时,会有或多或少的分离焦虑。同时有的幼儿看到别人哭他也哭、别人笑他也笑,情绪不稳定。这时,我们会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东西,比如色彩鲜艳的毛绒玩具等等,或者在教室里贴上幼儿与家长的照片,开设多个“娃娃家”活动区等,将教室装扮成家的样子。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一抱、摸一摸幼儿,帮幼儿穿好衣物、脱鞋子,拍着幼儿睡觉,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爱抚,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这样孩子就不会哭闹,反而会喜欢幼儿园的生活。

发挥游戏功能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得到良好发展。

积极地正面引导

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及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并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在教育活动中多用鼓励的方法,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使幼儿表现得自信、主动。

教师要广泛搜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有关的信息,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幼儿。如利用入园、离园、家访、开放活动等时间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

日常活动时经常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引导幼儿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儿正确地评价自我,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也不能耽误。孩子的成长没有重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重视宝宝心理塑造与保健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新生儿到一岁脑的重量已达到成人的1/2,0~3岁是人的一生中大脑发育最快的时候。新生儿有令人惊奇的行为能力,并有神秘多变的心灵世界。因此,从这段时间起对宝宝的心里塑造也显得尤为重要。有专家研究证实从新生儿起通过视、听、触觉给宝宝以亲情的爱抚,有培养孩子良好情绪的作用,可促进心理健康发育。

新生儿的妈妈们应该怎么做呢?

1、多与宝宝对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宝宝大脑有上千亿的神经细胞渴望着从“窗户”进入信息。你可以发现,他们最喜欢看妈妈的脸。有资料表明,被母亲多加关注的孩子安静、易笑,这为形成好的性格打下了基础。

2、多与宝宝说话。小宝宝的耳朵是他的第二个心灵的窗户。当小宝宝醒来时,妈妈可在宝宝的耳边轻轻呼唤宝宝的名字,并温柔地与其说话,如“宝宝饿了吗?妈妈给宝宝喂奶奶”;“宝宝尿尿了,妈妈给宝宝换尿布”……等等,宝宝听到妈妈柔和的声音,会把头转向妈妈,脸上露出舒畅和安慰的神态,这就是宝宝对妈妈声音的回报。经常听到妈妈亲切的声音使宝宝感到安全、宁静,亦为日后良好的心境打下基础。

3、多给宝宝温柔的抚摩。宝宝的皮肤是他第三个心灵的窗户。皮肤是最大的体表感觉器官,是大脑的外感受器。温柔的抚摸会使关爱的暖流通过爸爸妈妈的手默默地传递到孩子的身体、大脑和心里。这种抚摸能滋养宝宝的皮肤,并可在大脑中产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对宝宝智力及健康的心理发育起催化作用。在平时,你可以发现,常被妈妈抚摸及拥抱的孩子,性格温和,安静、听话、晓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