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20日

经过专家的指点和全家一致地努力,小雪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还不能做到落落大方,但是见到生人已经很坦然了。在大人的鼓励下,也能甜甜地叫叔叔、阿姨。在院子里,和几个同龄小朋友玩得非常高兴。天越来越冷了,我们全家商定,除非天气特别恶劣,每天必须保证两个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不能再让小雪圈在家里,要给她创造一个社会化的环境。

2001年6月8日

近一年,只要我一有时间,就带着小雪去院子里玩。有时下班晚了,回家匆匆吃几口饭,也要出去走一圈。功夫不负有心人,小雪变开朗了。这个星期天的下午,午睡后我和爸爸带小雪到楼下玩新买不久的遥控车,还带着她的小自行车。小雪很高兴,当她骑着自行车追上了爸爸遥控的小车,便发出朗朗的笑声。有时自己也试图操纵遥控车,尽管经常把小车撞得鼻青脸肿。一会,又来了几个小朋友,大家玩得很高兴。后来,不知谁提议:小朋友们唱歌吧!小雪第一个站了起来,非常认真地唱了一首《小燕子》,唱完了给大家鞠了个躬,奶声奶气地说了声:“谢谢大家”。虽然咬字还不清晰,调子也不太准,但是她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喝彩。另外两位小朋友却扭扭捏捏不肯唱,一位观众妈妈说:“孩子们的性格可真不一样啊。”我欣慰地笑了,心里说:“这其中的故事,只有我知道。”

2001年9月14日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小雪上幼儿园了。我们近一年的努力究竟效果如何?虽然她进步了许多,但在这么重大的事情上,我心里没底。在上星期入园准备家长会上,园长说有的孩子会哭闹一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我们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应对小雪哭闹,可是,第一天,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小雪一直很高兴,只是在我把她交到老师手里要离开的时候象征性地哭了几声,我离开后在窗子外面观察她的反应,她哭了一会就和老师去玩玩具了,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严重。两个星期过去了,我们几乎如释重负,小雪虽也有哭闹,也因不适应而小病一场,但我们还是给她的表现打了高分,有一天早晨,她居然能够在教室的门里平静地与爸爸妈妈挥手bye-bye。小雪喜欢上幼儿园了,我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后记:在儿童偏差行为的矫正过程中,具体的、适合孩子的方案和指导很重要,但是,成功的关键在于家长的恒心和毅力。我们没有理由抱怨自己的孩子这不好那不好,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从现在开始。

文:高寿岩

相关阅读

女儿为什么会害怕男教师?


【案例】

草草妈觉得奇怪,在幼儿园,女儿从未出现过这种情况,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玩得很好,对年长或面善的男性也不是很排斥。而“草草”也提到,在此之前女儿从未接触过男老师,自己周围也是“女儿国”,丈夫在外地工作,长期不在家。丈夫不凶,对女儿是有求必应,回来一有时间就会带女儿玩,但这种时候比较少。

需让孩子多接触男性

首先这位妈妈不必对此过分敏感和紧张。妈妈主观上认为女儿害怕男老师,但实际上孩子并不是害怕,而是没有学会跟与爸爸年龄相仿的男性相处的方式方法。父亲在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培养孩子坚强勇敢、树立信念等方面是最直接的榜样。在这个小孩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功能相对缺失,从而造成孩子人际交往模式出现缺陷。那么一方面,父亲要尽量担当起这个责任;另一方面,妈妈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叔叔、舅舅等,或者可以多带女儿和自己的男性朋友交往相处,比如对话、做游戏等,但要避免负面强化,要多鼓励和肯定。

爸爸这个角色不能缺位

3至6岁是男孩出现恋母情绪、女孩出现恋父情结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儿童需要与异性父母保持一个适度依恋状态,获得与异性相处的最初认识,满足其心理发展的需要。现在有些家长认为小孩还小,最需要妈妈的照顾,而忽视爸爸在小孩心理成长中的重要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极端错误的。父母双方共同决定着儿童这个阶段发展是否顺利,直接关系他(她)以后的性别认同、性取向以及爱情婚姻关系的处理。

小编总结:

此案例中的草草宝宝应该是因为父亲角色经常处于缺失状态,女儿长期见不到父亲,心里衍生出的放抗情结。应改变父亲的缺失状态,母亲再加以引导宝宝的心理状态。

孩子搞破坏的六个理由(下)


理由四:“大人们就是这样做的!”

“啊!……”妈妈的尖叫声从浴室传来,听上去像是遭遇了一个加强连的“小强”。爸爸赶快跑过去,却看见3岁的儿子满脸无辜地站在浴缸里,手里握着一块滴滴答答的抹布。再仔细看看,那块抹布好象是老婆心爱的真丝内衣……原来,儿子洗完澡后,满怀热心地用妈妈的“软抹布”擦起浴缸来。

孩子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像爸爸那样做很多事情,又像妈妈那样心灵手巧,娴熟地倒果汁、推购物车、把钥匙插到锁眼里等等。小家伙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并且乐于给爸爸妈妈提供帮助。虽然这些行为可以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但是并不一定总能给父母带来快乐,比如当3岁的孩子分不清楚真丝内衣与抹布之间区别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你想大哭或者大叫,但是最好克制住自己并且给孩子一个友善的表情。然后拿出块抹布演示给孩子看,告诉他什么才是专业的清洁工具以及如何清洗浴缸。这个过程可能充满了乐趣,它满足了孩子的模仿需求,同时慢慢熄灭了妈妈心头的怒火。当你在带领孩子一起做家务的过程中,教会了他们如何不把破坏东西之后,可以再尝试跟老公沟通,送你一件新的内衣作为家庭教育成功的礼物。

理由五:“太简单了!”

1岁半的桐桐实在不想再听“哞哞”声了,那头电动玩具牛已经这样叫了几百遍。她想尝试新鲜的玩法,于是抱着可怜的小牛进了厨房,思考着不知道这个家伙进到水池里面会什么样?结果当然可想而知,电动小牛没有学会游泳,反而变哑巴了……

“天哪,完全坏了!”当桐桐妈妈把那头湿漉漉的玩具牛从墩布池里捞出来的时候心里很生气,因为这个玩具是很贵的。但是她也明白,让孩子们理解其中的科技含量和操作技术,显然是种过分的要求,于是小湿牛进了垃圾箱。

给孩子提供的玩具,需要与他们的年龄相匹配,既能引起他们的幻想,又要足够结实。而我们在送他们玩具的时候,还应该教会他们什么叫爱惜。比如,当2岁的孩子想试一试小木偶能从多高的地方跳下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让他们知道,如果这个玩具摔坏了,是不会有新的在等着他的。

有时候,孩子的玩具太多了,以至于他无法在一个玩具上集中精力去探寻这个玩具应该怎么玩。即便玩坏了,他也觉得也没有关系,反正还有很多后备军呢。所以,玩具被破坏也就不稀奇了。

理由六:“我在这里!”

佳佳乖乖地在地板上搭火车轨道,今天他突破口了自己的纪录,居然完成了3个隧道和2处立交。佳佳很兴奋:“妈妈!妈妈!快来看我的火车轨道!”但是,坐在电脑前的妈妈却总是不转过身来看自己。

“妈妈,妈妈!”佳佳又叫了两声,妈妈还是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佳佳迅速在屋子里环视了一圈,看到身后伸手能及的发财树,一把就抓了过去——他知道这下子妈妈就该着急了,因为她说了很多次绝对不许把树叶弄掉。

对于幼儿来说,对他的关注同吃喝一样重要。如果他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就会采取反抗措施。这时候,孩子哪怕承受责骂,也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当最终妈妈放下手中的所有事情,并且以满地的树叶为代价,来看孩子搭建的火车轨道模型并且大声称赞的时候,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了他足够的注意。

制止孩子的有害行为


有一部分孩子常常发生有害行为:他们或损坏物品、玩具,或攻击伤害别人,或无意伤害自己,所有上述现象,都会在一定的范围内造成对人的伤害或物的损害。作为成人,怎样才能积极制止孩子的有害行为呢?

当成人遇到孩子发生有害行为时,家长应认真分析原因,然后采取以下措施。

1、因年龄特点、身心发育不完善引起的有害行为。孩子年龄小,手脑协调能力不很强,不能像大人一样做任何事情都得心应手。如吃饭时打碎了碗盘,不小心摔坏了小闹坏等。对此,成人一方面要肯定孩子的积极因素,原谅孩子的过失,一方面要温和、亲切地告诉孩子做事要小心,并教给孩子一些具体方法。利用当时情境做游戏,进行轻拿轻放的强化训练,也是积极制止此类有害行为的好方法。

2、因缺乏生活经验引起的有害行为。孩子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安全常识,也容易发生有害行为。如有的孩子过年放炮炸伤了自己的手脸,有的孩子因玩火烧伤了自己的身体,甚至引起火灾。处理此类有害行为,是要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告诉孩子不能随便玩火玩电。还必须教给孩子一些生活经验以防微杜渐。

3、因孩子身心不适发生的有害行为。孩子心情不愉快或身体不舒适时,也会发生有害行为。如有的孩子稍有不满就摔东西。这时,家长应问清原因,给孩子讲清道理。也可以用转移注意法使孩子心情愉快,还可以进行冷处理,使孩子冷静下来后再行处理。如果是孩子身体不适,家长要及时给孩子看病,以解除发生有害行为的“病因”,做到防患于未然。

4、因受不良环境影响而造成的有害行为。一位名人曾说,孩子在批评的环境中长大,他就学会指责;孩子在敌意的环境中长大,他就学会打骂。由此可见,不良的教育环境是孩子发生有害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孩子经常看武打片,而动辄打人;有的孩子因父母离异性格孤僻常爱骂人;有的孩子长期受批评,因而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所有上述现象中的孩子,就像一只好斗的小蟋蟀一触即发。因此,家长必须慎重处理这种孩子的有害行为,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要严肃批评,又要关心爱护。如果孩子的有害行为还不能得到抑制,家长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惩罚手段,但切忌惩罚过度。平时,成人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团结、和睦、相敬相爱的家庭环境,经常给孩子讲模范人物的故事,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5、因其他原因造成的有害行为。有的孩子因“路见不平”就会“拔刀相助”。在这种有害行为面前,成人切忌粗暴,要耐心寻因,有的放矢,进行劝阻。

孩子依赖着你的5大理由


宝宝自出生起就开始了探索世界的过程。有的宝宝胆子大,调皮好动;而另一类则依赖性强,缺乏自信,胆小…怎样帮宝宝独立起来?让我们先从了解他们的心理开始。

表现1、害羞

让妈妈头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来,女儿点点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她会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家门。

儿童心理分析:

由于孩子的天生气质决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属于内向型的孩子,比较不爱动,胆小害羞,而且适应性差,对于新事物或陌生人,经常采取拒绝的方式,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比较容易显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问题。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等。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他们总是陪伴孩子玩,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变得胆小、害羞、依赖性强。还有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体罚、恐吓等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一些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会使孩子的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胆小、孤僻。

作为家长平时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气质,并运用正确的教养方法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活泼大方、开朗乐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表现2、缠人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

儿童心理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原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问你要东西、跟你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是一种心理依赖。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磨人。相反,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

要从根本上纠正还取决于对儿童个性的培养。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选择。这样孩子反而对自己的行为会作出负责的选择,再不会整天磨着你帮他干这干那,也不会不知深浅地提出无理要求。

表现3、恐惧

很多父母难以忘记孩子恐惧的表情,他们经常害怕的说:“那声音太响了”“梦里的怪兽”“危险到处都有”“分离”“没尝试过,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儿童心理分析:

也许婴儿经历的第一次恐惧是由巨大的噪声和强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这种恐惧通常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因为孩子在出生后失去了母体带来的安全感。第一年里,他们刚开始认识外界环境。因此,任何他们不熟悉的刺激、光线、声音都会使之产生恐惧感。显然,婴儿是逐步适应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岁之间,孩子会害怕动物。父母适当地控制局面能为孩子提供帮助。要让他们了解,有些动物很危险,而有些动物却很有善。帮助孩子熟悉动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给他们看图片,为他们买动物造型的玩具,给他们讲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和他们一起查阅展现动物生活形态的资料。父母永远不能强迫孩子接近他们害怕的动物,这样只会使他们身心不快,并使他们的恐惧心理变成恐怖心理。

孩子常常会对暴雨、闪电和响雷感到恐惧。在自然环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险。应该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但是,要注意不能让孩子的恐惧感变成一种持久的不快。此外,儿童对黑暗的恐惧也很常见。不要忘记,孩子到6岁时往往还不能区分虚幻和现实。如果孩子夜间醒来,应该关着灯哄他入睡。不要让他们感到恐惧总是伴随着黑暗。

表现4、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儿童心理分析:

1、宝宝表现为怕生。总是停留在同龄群体之外,郁郁寡欢,孤独沉默。这些宝宝往往不愿入托或入园,常因此与父母生气。

2、是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会不高兴。

3、是由于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例如,爱捣乱、爱骂人等原因,小朋友们是不欢迎他加入游戏队伍的。

4、体弱多病的孩子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和活动。对于他们首先要增强体质,要找大夫诊治,把孩子体力恢复起来。有了强健的体魄,你的孩子就会改变过去那种腼腆的、懦弱的、只缩在家里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习惯了。

5、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总愿意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这也不奇怪。如果大人硬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由于智力跟不上,他就免不了受朋友们的欺负和排挤,因而造成孩子易怒、粗暴,产生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效果。

6、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愿和朋友一起玩。他们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内转变。对于他们,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还要找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大夫咨询,以便矫治孩子古怪的性格。

7、住在楼房,本单元上下没有同龄孩子。

8、大人怕把屋子弄赃,不让孩子带同学到家里玩。

9、担心出事,干脆谁家也不让孩子去。

10、孩子没常性,与别的孩子玩一会就闹个不欢而散。

11、不爱和同学说话,总是自己埋头看书。

12、没老实劲,不是逗弄这个,就是推倒那个,结果谁也不愿和他玩。

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边,也不要叮嘱太多,甚至孩子们的争吵,哭闹等事也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家长尽量不要去干预。让孩子广交朋友。同各种类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尽可能改变孩子的依赖状况。要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夏天自己洗澡,单独睡觉,自己起床,自己决定一天的活动等。如果孩子一时离不开妈妈,可将他们寄放到亲戚家,让其适应一下离开妈妈的生活。

表情5、重复

我发现我五岁的孩子最近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在看动画片、图画书时,特别喜欢重复。即对看过的动画片和图画书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对新的、未看过的反而不太感兴趣。请问这样正常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儿童心理分析:

这位家长对孩子的观察很细心。四五岁的孩子出现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个性的原因。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能表现出人的个性的不同特点,孩子的个性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个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表现出来。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欢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欢重复的个性的一种体现。

二是心理发展水平的原因。由于幼儿的认识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还很不完善,所以就不可能象成人一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这样,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动画片和图画书,就会出现记不住、无法接受的现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则能避免这一现象,使孩子在重复中检验自己的记忆和期望,从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所以,孩子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害处。如果这种现象的程度非常严重时,家长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