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声音和皮肤都娇嫩无比的宝宝,妈妈总是陶醉在幸福之中,可个性要是也“娇嫩”的话,妈妈们就不开心了。宝宝们天生或多或少地都会有胆小的问题,那么,如何面对和解决孩子胆小的问题呢?通常说来,成年的爸爸妈妈习惯了通过组织语言来鼓励孩子,可幼年的宝宝其实更喜欢父母们“手把手”地来教他们如何做勇敢的宝贝,因此,建议妈妈们教宝宝勇敢时要动口,更要动手,给与宝宝的肢体动作和身体接触是帮助他们勇敢的源泉。

公告宝贝天生都胆小

凡是会自我保护的孩子都会有胆小的表现

为什么说宝贝天生都胆小呢?孩子到了5-6个月以后,宝宝开始出现记忆储存能力,不仅能区分亲人和陌生人,而且对陌生人还会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于是会出现哭闹、拒抱的怕生现象。这种现象说明婴儿的感知能力和识记能力在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正常过程。

敏感型的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非常强

还有的孩子天生气质类型内向敏感型,他们天生就表现得谨小慎微,顾虑重重,在小朋友中间一起玩儿也不放松,总是很细心地观察周围人的表情和动作,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回到妈妈身边不再回到集体游戏中,因为过度敏感而产生过度的自我保护。

宝宝运动量少和营养不良也会胆小

再有,如果宝宝运动量不够,营养吸收不足,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不足,孩子挑食偏食,造成内分泌紊乱,吸收力弱,营养、氧气、血液无法从孩子的身体及进输入大脑,因此,大脑长期处于抑制状态,活跃不起来,孩子也会造成孩子容易陷入胆怯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家长的表现让孩子越来越胆小

最后,如果妈妈表现得胆子小,没有给孩子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也会加深了孩子的胆小,要是父母心烦意乱时吓唬孩子说我不要你了,或者干脆把倔强的孩子推到到外面,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则是恐惧了。

勇敢宝宝的“手工制造”!

1、怕打针

看到医院的护士尖尖亮亮的针头就那样“毫不留情”地向自己的皮肤伸过来,宝宝们少有不大声嚎啕的……

专家动口:宝宝哭吧,哭吧,不是罪

孩子幼年时神经系统发育非常迅速,他们的触觉神经非常敏感,银针扎入皮肤的痛觉印象强烈,而且这种疼痛的确对年幼的宝宝来说很难承受,宝宝自有他们缓解疼痛的办法,那就是大哭。人在情绪消极压抑时,会产生某些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而眼泪会将这些毒物带走。所以当宝宝大声哭泣后,自然能起到舒缓情绪的作用,妈妈不要怕孩子哭。

妈妈动手:轻捏一下宝宝的小鼻子

打针之前,妈妈可以轻轻捏一下宝宝的鼻子轻拍一下宝宝的脸蛋,目的是为了让宝宝感到稍稍的随意而放松,要知道,宝宝的肌肉越是绷紧打针时就越疼,接着,妈妈把宝宝他抱在怀里,深呼吸一口气紧紧地搂宝宝一下再呼气放松宝宝一下,这样也能起到减缓宝宝压力的作用,而且宝宝也会习惯通过深呼吸和通过收紧放松的动作,日后自己也能学会放松。

2、怕黑

每次睡觉前,只要爸爸去关灯,妈妈就能明显地感觉到宝宝身体在紧缩,并且向妈妈的身体靠拢,聪明慈爱的妈妈都知道,宝宝又开始怕黑了。

3、专家动口:孩子有着还不完善的视觉补偿

很多宝宝在两三岁左右开始出现怕黑的情况,宝宝在这个时候视觉神经发育不完善,而黑夜的降临又使视线更加模糊,视觉的空虚让宝宝难以承受,于是他们会以丰富的想象力来补偿视觉的缺失,想象出强大的各种轮廓和形象的妖魔鬼怪吓唬自己。在渐渐懂事后,这样的视觉补偿会变得理智起来,孩子也就不会怕黑了。

妈妈动手:给我们的宝宝拽拽被角

我们尽量不要让宝宝看到许多恐怖的画面。这会给孩子造成了“黑夜魔鬼”“黑暗很可怕”的心理概念。平时早晚各拥抱孩子几次,在晚上孩子怕黑时,和孩子手拉着手睡觉,并不时紧握一下,并偶尔进入宝宝的房间给他们拽拽被角,让孩子感觉自己身体的真实存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真实存在,从而确定自己处在真实的世界中而不再害怕虚幻。

下一篇:宝贝天生都胆小(下)

延伸阅读

早教知识:孩子天生就很胆小吗?


乐儿是男孩,早已四岁了,但胆特小。出来走亲访友,从来不叫人,也讨厌和别的小孩子玩,一直跟在我的后边。电视机里放的奇趣大自然如果有恐怖场景,他一定会说“我别看这一”。 来到野生动物园,他仿佛都没什么兴趣。见到伟岸的骆驼图片他都害怕走以往,嚷着要回家了。见到梅花鹿吃树枝的落叶,他也担心。孩子天生就很胆小吗?

权威专家剖析和支招:

孩子天生就很胆小吗?的确,父母都期待自身的孩子性格外向,非常是男孩,假如能像个小小男子汉就更强了。有的孩子与生俱来就较为胆怯,而有的孩子与生俱来就大胆。但大量的是与家长在孩子发展期内常用的修养方法有立即的关联。

假如家长常常对孩子教导过严,或是负面信息指责较多,反面的赞美和激励太少得话,即会造成孩子缺少自信、没有安全感、不善于表达自身,从而产生胆怯、内向、胆怯的性情。孩子天生就很胆小吗?此外,假如夫妻关系不和、常常大吵大闹,家庭环境焦虑不安,也会让孩子出現此类情况。

权威专家支招:

怎么让孩子胆大起來呢?

1、给与孩子一个比较宽松的发展自然环境,不必负面信息指责孩子,多正确引导和激励,让孩子感受到溫暖和爱。

2、家长要常常守候孩子玩乐,并不是做家长,只是做孩子的朋友,公平地看待孩子,做他的盆友。

3、幼儿启蒙先让孩子和自身熟悉的小伙伴们玩乐,孩子在熟悉的自然环境与人眼前会觉得释放压力,给孩子渐渐地融入,不必急功近利,让孩子在和父母、熟悉的小伙伴们的相处初中会渐渐地创建信心。

我的影子宝贝(上)


1岁的宝贝开始缠爸爸妈妈了,无论你走到哪,他都会像个小影子一样跟着,这可怎么办?

有一位1岁孩子的母亲这样讲述她那“粘人”的宝宝:“我的女儿还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我抱着她,等到她开始学走路的时候还是这样,总喜欢坐在我的腿上让我抱着她。学会走路之后,我走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甚至连上厕所也不放过,就像我的影子一样。”

为什么1岁以前的宝贝“见谁爱谁”,而到1岁以后却演变成了对妈妈“形影不离”呢?怎样在不伤害他的情况下让他不再像个小影子?

事实是,大多数孩子在1岁以后都会经历一个“粘父母”的阶段,尤其是当他的日常生活中有了变化的时候。另外,当孩子的周围有陌生人时,他也会紧跟着父母,片刻不离。

虽然孩子持久性地“粘人”使父母很头疼,但“粘人”并不是一个坏现象,这表明了孩子发育阶段的一个进步——他们开始懂得了这个世界充满了来来往往的人群。

当孩子在家里总是跟着你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学会了利用生存的本能做出良好的判断,他已经知道自己应该与看护他的人保持安全的距离。粘着父母也表明孩子对父母有着强烈的爱和信任。

“粘人”是因为孩子正在尝试“独立”

当你的孩子初次尝试独立自主的时候,他反而会有更加害怕和更需要你的感觉,但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而且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现在已经能够自己走路,能够说话,而且能够爬上小山坡了,同时,他的感官能力也在发育,也就是说,他能够更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局限性。因此,当他意识到自己走得离父母太远了,或者遇到他自己还不能独立完成的事情的时候,他就会转向父母或者粘着父母,寻找安全和保护。

这个时候,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和关注,并且使他有安全感(但是不要总抱着他)。实际上,很多父母是在无意之中使他们孩子的“粘性”更大了。如果你一方面想通过让孩子暂时离开父母的方法来教他独立,但另一方面又非常担心他会因为这种分离而不安,那你的想法会很容易被孩子察觉,这恰恰迎合了他粘着父母的需要,也就使他的“粘性”更加增强了。

使孩子明白与父母的暂时分离是正常的和必要的

当你正在准备晚饭,忽然听见孩子在房间里大声地叫“妈妈”的时候,你肯定会吓了一跳。但是,如果你判断他没有任何危险,只是想让你帮他打开玩具盒,你就先别忙着冲出去。因为1岁多的孩子不知道父母也有需要,也有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有时候父母应该让孩子有片刻的等待,然后再去满足他的愿望,使孩子逐渐懂得父母需要一些时间做些事情,然后才能帮助他。

如果父母一味地马上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比如给他倒更多的果汁,把他抱起来,或者帮他打开玩具盒,那么父母的这些行为就是在告诉孩子,父母在任何时候都能满足他的每一个愿望,可以提供全天候的服务。而且,这也向孩子暗示着他自己还没有能力去做这些事情。

另外,1岁多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变得更加紧密了,所以孩子会对父母的离开非常警觉,对陌生人抱有怀疑的态度,这很自然,也很正常。但是,父母要上班,需要其他人来照顾孩子,或者孩子午睡的时候还要洗衣服,做些其他事情,这都使父母不能总是陪在孩子身边。由此可见,与父母的暂时性分离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如果父母对与孩子的暂时分离持平静和乐观的心态,那么孩子也会受到感染,而且能够使他更加自信。

下一篇:我的影子宝贝(下)

如何让孩子什么都吃(上)


“我不要吃青菜,好难吃哟!”我可不可以只喝汽水不要吃饭呢?”上述的情境你是不是熟悉?许多孩子都有挑食、偏食的问题,只要餐桌上出现他们不喜欢吃的食物,爸爸妈妈不是好言相劝,就是不妥协地短兵交战,逼得小朋友含着眼泪勉强下咽。为什么原本一个全家美好的用餐气氛,最后却是餐桌反倒成了亲子战场?相信每位家长都不希望出现这种亲子对峙的局面,烦恼的爸妈们,只要你们多付出一些关怀和耐心,多运用一些技巧,治孩子偏食还是有法宝的哦!

习惯建立,从断奶期开始

每个人对食物都有不同的偏好,适应能力也不一样,有些孩子喜欢尝试新的食物,对口味也能很快适应;但有些保守、胆小的孩子,就不愿意向没吃过的东西挑战,只要不合口味的食物就坚持不吃。其实,只要不是极端地挑食,爸妈不必太担心孩子会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

因为当幼儿讨厌某种食物时,我们就可以其他的食物替代以维持均衡营养,而且,这也是小孩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是,幼儿期挑食的毛病若一直持续下去,而不给予理会,也可能导致日后孩子上学后,无法与其他小朋友相处融洽的情况。

所谓偏食,就是对食物喜欢或不喜欢的激烈反应,和对食物选择有偏差的行为表现。挑食、偏食、拒食等,都是孩子常见的饮食的问题。

所谓偏食,就是对食物喜欢或不喜欢的激烈反应,和对食物选择有偏差的行为表现。挑食、偏食、拒食等都是孩子常见的饮食问题。然而您可了解这些行为容易在三岁前养成?而且妈妈还是重要的把关关健呢!因为幼儿在一至三岁时,开始对食物有喜爱、厌恶的表现,此时孩子不仅对食物的味道,就连形状、色彩、温度、触感都有好恶之分。所以,在此一时期,就很容易发生偏差的饮食习惯。

为了不让宝宝偏食、挑食,但要吃得好、吃得开心,所以从宝宝断奶期开始就要留意了!因为幼儿期的饮食渐渐脱离母乳、牛奶,而改变至趋于成人的包含形态,因此,养成幼儿及早并广泛地接触各种食物,也较可能偏食地发生。

要注意的是,有耐心、不可太过勉强。假使宝宝什么都不吃,妈妈就因此生气、强迫宝宝进食的话,不但使孩子失去食欲,也可能让他越来越不爱吃东西了!

宝宝偏食、事出有因

造成幼儿偏食原因大致可分为:

1、照顾者本身就有偏食的情形。

父母、家庭的饮食习惯,会对孩子的偏食造成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幼儿的模仿力强,若瓣对象中有偏食现象时,往往无形中会影响幼儿不吃或讨厌某种食物,而表现出偏食的状况。

2、没有正确的营养知识。

因父母成熟的营养认识,造成孩子只吃双亲自认为的食物,久而久之便容易造成孩子偏食的现象。

3、不愉快的进食经验。

例如:被热汤烫到、被鱼刺梗住、口味太重、菜色单调等,也会影响幼儿对食物的印象,进而造成孩子拒吃或害怕的心理。

4、过度矫正或强迫进食

过分纠正孩子的偏食习惯,可能带给孩子压力,反而会增加幼儿对此类食物的厌恶。所以,板起脸孔,让他没有一丝喘息机会地什么都吃的做法,只会造成反效果罢了。

改善偏食10法宝

1、食物变化,改善偏食行为

如果小朋友只是偶尔不吃某些食物,不要马上断定他就是不喜欢,而是要隔天,换个外形、烹调方式再试试看,方法包括:

改变食物的外观

许多孩子因为之前的经验,一旦觉得某种食物难吃,下次就不愿意再加以尝试了。此时爸爸妈妈不妨化有形为无形,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将该食物吃下。将小朋友讨厌吃的东西切碎、磨成泥、打成汁或以模型切割等方式改变形状,再加入其他食物一起烹调。例如对不爱吃蔬菜的孩子,妈妈可以试着改变形状,再加入其他食物一起烹调。例如对不爱吃蔬菜的孩子,妈妈可以试着将高丽菜、韭菜剁碎与碎肉搅拌均匀,与孩子一起包水饺、馄饨或做成珍珠丸子;在汉堡中加入少许的胡萝卜、洋葱;把玉米粒、蔬菜打碎做成玉米浓汤;苜蓿芽、苹果、红萝卜中加入少许蜂蜜,就成为美味可口的蔬菜果汁了!

变变变

同样的食材变换不同的的烹煮法、运用多样化的组合,在菜色的颜色、口感上作调整,让小朋友觉得鹇有趣,也更具吸引力。如将大力水手喜欢的蔬菜变成好吃的菠菜炒蛋;不讨好的青椒,改成酸酸甜甜的咕老肉;小黄瓜、胡萝卜,芹菜切片切丝,加上切碎的蛋白,再拌上美乃滋,就成了一道爽口的沙拉了!将起司加热蘸着面包或水果吃,不也很特别吗?

可爱障眼法

在菜色上做点装饰,吸引小朋友的兴趣。譬如将炒饭加入青菜、蕃茄酱作点颜色变化,用模型或蔬菜把饭装点成凯蒂猫或比卡丘;把菜摆成花朵的形状;或将蔬菜切成可爱又可用手抓的形状等,只要多花点心思,都可以带给孩子新奇有趣的感受。(转下文)

如何让孩子什么都吃(下)

我们应该给予宝贝什么(上)


我也说说该给孩子什么:尊重她的选择!

妈妈们在讨论什么是快乐,翻翻词典:快乐是感到幸福或满意。

咪咪如果将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而对方乐于接受,她就很满足的样子,也许应该是快乐着。两岁的时候,家里来客人,咪咪给人家西瓜,客人推辞不要,咪咪放声大哭。给予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不快乐。当然如果问她,她会说:跟妈妈在一起就快乐;(大约受《宝莲灯》沉香的影响:幸福就是跟妈妈在一起。)

我们希望孩子不落后,为她策划人生,实际上是在向孩子索取,希望得到满足,快乐的是我们自己。孩子怎么想呢?,年少时我一直向往到北京去上大学,但父母认为女孩子不该走的太远,于是到现在我仍然呆在济南。生活的也不错。但每每想起来,总觉得那会是另一种人生。如果是自己的选择,即使是错的,也没有遗憾。尽管咱们的孩子还小,她的生活还很简单。我觉得,尊重她的选择,她就会快乐。

“今天上不上幼儿园?”

“不上。”我们尊重吗?

这样问:今天上幼儿园,坐车还是骑自行车?

划个道出来,尽量宽一些。

家慧的回复:(写于2/21/200111:38:45PM)

我觉得,能给宝宝一个知足常乐的个性很要紧,但是,又不能没了上进心,不知道怎么培养,各位妈妈有好建议吗?

haomather的回复:(写于2/21/20013:23:10PM)

我刚才看了你的文章,觉得有一点不同意见,我觉得只给孩子爱是不行的。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能力,因为我们不可能帮他们做所有的事情,对吗?

心痕的回复:(写于2/21/200111:02:14AM)

这些天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不过我的疑问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

自从孩子上学以来,看到他为自己的付出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开心快乐,我就会想,这就是我们期望中的快乐吗?

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了“什么是快乐”的调查,很多孩子觉得取得好成绩就快乐,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快乐,而很多家长也觉得孩子多才多艺是快乐,但是我想,多才多艺的孩子一定是吃了不少苦头的,那么,我们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才使他们快乐呢?我们快乐的方向和孩子们的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是不是你给予的时候又希望孩子有一定的结果来回报呢?

亦弛的妈妈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应该给予宝贝什么(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