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子大小是天生的吗?。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胆子大小是天生的吗?》,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现在有许多家长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爸爸妈妈们可能会因为孩子的胆子大而担忧:孩子胆子大的,担心孩子不会自我保护,容易学会打人、骂人,长大以后会经常闯祸;孩子胆小的,担心孩子受欺负,遇事畏缩不前,长大以后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最近,一位家长向我们述说了这样一件事:上周她带四岁的儿子到翻斗乐去玩儿。在翻斗乐的宝宝乐园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有的孩子见到玩具马上就跑过去,拣自己喜欢的玩具玩起来。可我家贝贝搂着我的腿,眼睛盯着地毯上的好玩儿玩具,却不敢上前去玩,在我的鼓励下,他才慢吞吞地靠近玩具,而且只玩儿离我最近的几种玩具,还不放心地边玩边不时地回头看看我。过了一会儿,翻斗乐的一位阿姨进来了,手里拿着一辆自动卸货的玩具卡车,里面装着积木。有的孩子看见后,马上就凑过去,和那个阿姨一起玩起来;我家贝贝看见这个阿姨进来后,下意识地放下自己手中的玩具,马上跑到我身边,无论这个阿姨怎样招呼,他都不肯过去玩。

这位家长问到:“孩子的胆子大小是天生的吗?

如果胆子大小是天生的,那么我和他爸爸的胆子都不算小,这孩子究竟是随了谁?

如果胆子大小是天生的,孩子会一辈子都胆小吗?

如果说胆子大小不是天生的,那么对于那些只有两三岁的孩子,是谁“教给”他们胆大或胆小的?

专家点评

胆子大小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陈会昌教授说:胆子大小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这个问题,现在心理学界倾向于胆子大小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复杂地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婴儿刚刚出世那一刻起,遗传的影响就突出地表现出来了。从医院的婴儿床上,我们就能大概地发现哪些孩子将来可能胆大,哪些孩子将来可能胆小。婴儿的哭声大小、哭的方式、他们在饥饿时的表现、护理人员接近他们时的反应,这些都可以作为区分孩子胆子大还是胆子小的指标。

但是,当妈妈从医生手里第一次接过孩子的那一刻起,环境的影响也就开始发生作用了。你看吧,那些素来“胆大”的妈妈们是以多么喷发的热情对待她们的孩子的!她们不停地和孩子大声说话,笑声朗朗;她们使劲地搂抱孩子,亲吻孩子,还不停地逗孩子,努力让孩子做出积极地反应,逗得孩子发笑和咿呀作声。

而一些平素“胆小”、文静的妈妈们就不然了,她们以极大的耐心和细心照顾着孩子,观察孩子的一切行为举动,努力满足他们的需要,解除他们的痛苦。但她们很少和孩子说话,要说也是轻声慢语、温情脉脉,她们拘谨、矜持的性格使她们很少大声地冲着孩子笑,逗孩子也较少。

您大概不会反对,这两类妈妈带出的孩子身上,将会带有她们自己的性格、行为方式和待人处事风格的痕迹。

但是您也千万不要以为,不管孩子天生特点如何,孩子的胆子大小会很容易地接受妈妈、爸爸的影响,变得和妈妈爸爸一模一样。问题比您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复杂的儿童心理发展过程

陈教授总结的第二点是,孩子从出生到成年,要经过好几个心理发展阶段,而且这是个复杂的心理发展过程。陈教授列举了他的儿子的一个例子:我自己大概属于那种胆大的爸爸,而孩子的妈妈则属于那种比较胆小的妈妈。儿子生来像他的妈妈,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无论我怎样鼓励,甚至生气地责骂,儿子在四岁半时,仍然不敢爬公园里的滑梯,尽管他亲眼看着比他年龄小的男孩女孩们兴高采烈地在滑梯上爬上爬下。我绞尽脑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培养孩子变得像我一样胆大(据说我小时候胆子特别大)。当儿子六岁半上小学时,从开学的第二天起,我就让他自己走过两条街去上学。但是直到小学毕业的时候,他仍然属于那种非常守纪律、非常胆小的学生(虽然已经当上了班里的中队长);初中时,当他从外地转回北京的一所重点中学读书时,尽管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但他还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难以克服退缩、自卑心理。直到他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并且进入高中,自己各方面的表现和成就使他在班里获得了同学的普遍承认,社会地位已经相当牢固时,我才感觉到,他身上“胆小”的缺点基本上克服了。但现在已成为大学心理系学生的儿子,最不愿意干的事之一,就是自己到商店里买他自己用的东西。就是说,他身上还是带有胆小的痕迹。

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就是这样复杂!从出生到18岁成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他们要经历好几个心理发展阶段,但他们出生时具有的那些固有的特点,却顽固地保持着其连续性。幸好,这种顽固的连续性,还不至于顽固到不接受任何环境影响、根本无法改变的地步。

家长应因势利导

如果孩子身上除了有胆小的缺点之外还有别的“天生的”优点(比如我儿子的记忆力比一般孩子好,这使他的学习成绩从小就在班里名列前茅);如果您能耐心地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如果孩子在社会性发展的各方面都很正常;在心理发展各阶段的最主要问题上都发展得很好,比如婴儿期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在幼儿期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小学期间培养起勤奋精神和自信心;在青春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建立正确的本体感。那么,孩子胆小的缺点就会得到根本的改变。

胆小并不完全是缺点

当然,必须指出的一点是,胆小并不完全是缺点。胆小的孩子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容易受到伤害。他们容易变成听大人话、守规矩、守秩序的“好孩子”,相对来说不容易学坏;而且“胆小”往往和谨慎、小心、细致、认真等性格特征有天然联系,而这些恰恰是人格特征中难得的优点。

但是胆小毕竟不值得夸耀,有充足的经验资料和研究证据表明,胆子比较大、外向、健谈、善于适应新环境、有探索精神的人比胆小、内向、退缩的人更容易在社会上取得成就;更容易在千变万化、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因此,如果您的孩子生来胆小,您应该“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地使他的胆子变得大起来。

延伸阅读

宝宝的用手习惯是天生的


英国科学家对1000个胎儿进行了超声波扫描后发现,这些胎儿在发育到15周的时候,有90%会吸吮右手大拇指,只有10%吸吮左手大拇指。研究员对其中75个胎儿进行了跟踪调查,他们中的60个偏好吸吮右手,15个偏好吸吮左手。

在这些胎儿出生后成长到10到12岁时,研究人员调查发现,60个在胎儿阶段吸吮右手的孩子习惯用右手;而在15个吸吮左手的胎儿中,有10个仍旧习惯用左手。

另一项研究还发现,胎儿发育到10周的时候,也就是在吸吮手指之前,便开始挥舞手臂,而大部分胎儿都喜欢挥舞右臂,其中使用左右手偏好的胎儿比例与成年人大致相同。这种偏好要持续到24周,此后胎儿因体积变大,无法再在子宫内活动了。

此次研究负责人彼得·海珀说:“超声波扫描结果并不说明胎儿的大脑能够控制自身活动,因为胎儿大脑与身体的神经连接到20周后才能形成。另外,对大脑皮层尚未发育的胎儿扫描显示,在15周时他们也会出现用手偏好。”海珀认为,这更说明了该阶段胎儿的活动不受大脑控制。他猜测说,很可能是胎儿的脊髓周围形成了一种区域反射弧,这种反射影响着20周之前胎儿的活动。

头围大小与智力有关吗?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早教最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头围大小与智力有关吗?》,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头围的测量方法是,用软尺经过孩子的前额和枕骨突出处两点,绕头一周,测得数字就是孩子的头围。

正常新生儿的头围平均34厘米。生后前半年内增长最快,共约增长8厘米;后半年约增长3厘米。满4岁后,头围的增长就很慢了,10岁后头围很少增长。头围的平均数值为1岁:44.0-45.8厘米;2岁:46.8-48.5厘米;4岁:47.9-49.3厘米;10岁:49.9-51.0厘米。

头围大小与智力有关吗

大脑是人的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生后最初几年,脑的增长较快,6-7岁时已相当于成人脑重的90%,小儿脑不仅在重量上增长快,而且脑细胞的功能也日趋成熟和复杂化。

人脑的结构与功能对智力有直接影响,结构的异常又往往限制脑功能的发展。如胎儿期受某些病因侵袭,造成胎儿脑发育不良、脑积水等;出生后因颅内出血或脑炎等使脑组织受损害,都可能导致婴儿脑外形上的变化,并直接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孩子是天生的自然观察者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是天生的自然观察者,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如何评估孩子的自然智能

具有自然智能特质的孩子,在生活中会呈现出敏锐的观察力与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有特别的分类、辨别、记忆的方式。例如喜欢动物的孩子,除了自己饲养动物之外,可能也会时时阅读相关动物的书籍,或是从电视上学习动物新知,能力强的孩子,对于动物的分类能够举一反三,动物的习性也能了若指掌。当然不是每个孩子对自然界都充满高度兴趣与认知力,有的只停留在基本的喜欢上,并不会刻意做研究。不过培养孩子认识自然、接触自然是需要的,因为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环,让他们了解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力量,才会懂得重视生命、珍惜生命。

亲近大自然培养孩子的自然智能

培养孩子的自然智能,一定要接触自然。很多父母常常苦恼孩子唯一的嗜好就是看电视,即使吃饭也是边吃边看,专家建议,应该用一个取代电视的活动来调整,例如:看书、踏青、到户外走走等。不过重要的是,父母本身都必须逃离水泥森林,例如放假不要只在家打牌、看电视;也必须懂得尊重自然生命,看见昆虫,如果只想到“打死它”,那就糟糕了。

以下提供几个接近自然的活动:

赏鸟活动

带着孩子到赏鸟区来一趟鸟之旅,听听解说员分辨不同鸟的特征,认识鸟的习性。除了到野地赏鸟之外,也可以到鸟店、动物园的鸟园区,认识不同的鸟类,和孩子讨论饲养与放生的意义。

倾听观赏大自然

大自然单纯的聆听与欣赏,就是一种美。可以带孩子到野外,让孩子闭上眼睛,专心听听风声、雨声或是虫鸣,鼓励他寻找声音的来源。另外,也可以带着他用双眼观察自然,看看云的变化,带他上山体验第一次看雪的经验,或是看看花开花谢,听听孩子说说他看到的自然。

种植花草、养养动物

除了观赏接触自然之外,应该实际让孩子懂得照顾自然。虽然身处都市丛林中,不过还是可以和孩子在阳台上种一些简单的植物,例如栽种绿豆芽,并纪录豆芽的生长情况。也可以让孩子饲养宠物,如果空间允许,猫狗等很受欢迎,否则养小乌龟或小鱼,也可以让孩子有寄托。让孩子学习自己照顾动植物,让他体会生命成长的可贵。

看大自然相关的书籍或影片

基本认识自然之外,也需要多了解自然知识,因此亲子可以一起阅读相关书籍,电视上专属的自然性节目也很受欢迎,全家一起讨论,会让自然之旅变得生动又有意义。同时,也要教导孩子如何分类动植物,比较相似或者相异的动植物,让他们进一步有认知。

接近自然之中,也可以利用几种方式循序渐进,激发孩子的自然观察智能。

★观察

例如观察蚂蚁,带孩子仔细看,用心观察蚂蚁的生活方式。

★搜集

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包括图绘、文字的描述等,让孩子从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印证书本相关知识,甚至可以发掘书本中难以学到的经验。

★预测

让孩子学习预测蚂蚁的行径和可能发生的现象。

★分析

预测之后,获得的结果需要被分析解释。也试着分析不同蚂蚁的种类可能会有不同的生活行径。

★沟通

将发现的事物用各种方式表达,让孩子多多用语言说出来、用文字撰写、用图画呈现,如果孩子有不一样的意见,一定要先聆听再予以指正。

专家/陈龙安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创造思考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台湾)

孩子是天生的心灵感应大师


孩子是天生的心灵感应大师

孩子是最敏感的,他可以快速准确地接受到你的情绪,你是不是爱他,是不是真正对他好。所以我说,孩子是天生的心灵感应大师。正因为此,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需要更好地修炼自己。

一个人是否快乐,取决于当某件事情发生时,你自己的心态。同样是一件事,你以不同的方式去看,你的感受就会不一样,于是,你的幸福指数也就会有所不同。当你不那么计较,不会因为一些事情特别焦虑的时候,你跟孩子相处时,就会很自然地把自己这种比较平和淡定的态度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也觉得自己是安全的。这样,自然而然地,就会减少很多的问题。

孩子没那么看重我们在意的物质条件

现在的生活压力很大,很多年轻人都有顾虑,觉得自己的经济条件还不具备,没办法结婚生子。当然,物质条件很重要。

物质条件不够好的时候,想要努力拼搏,肯定有压力,但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现在再回过头去看,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即便是当年并不富裕的生活,它也会带给你很多的快乐。比如我可能会更多地带孩子到户外,随便找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挖掘乐趣。我记得儿子小的时候,我经常带他去一处相当偏远的地方,那里有大片的草地,然后我们就在那里找狗尾巴草。我们会一起比较狗尾巴草的颜色、大小、弯曲的程度,甚至还观察到有一些狗尾巴草是变异的。它会从一根上长出来两条尾巴,或者三条尾巴,最多的一次,我们找到过四条尾巴的狗尾巴草。那个瞬间,我们就特别神气。这种乐趣可能是在生活条件好转之后再也难以找到的。因为当生活条件好了以后,你可能就会更多地期望去做一些别的需要金钱做铺垫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找到那样的乐趣。

不同的环境会带给你不一样的享受。并不存在有了钱更好,或者没有钱就一定不好的说法。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说,实际上,他需要的并不是物质,而是爱和关注。如果物质条件差一点,但是你能够给予他足够的爱与关注,孩子也会非常满足的。这些东西我觉得是物质没有办法替代的。

早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能为孩子提供更好一点的环境,我觉得没什么不好,但如果把这个当成养育的重心,可能就会失掉很多的东西。比如现在很多家长考虑花钱带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班,事实上,让各种兴趣班填满孩子的生活,相当于剥夺了你自己跟孩子发生连接的机会,这样就反而得不偿失,所以,最重要的,我觉得还是家长要学会去利用好时间,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至于早教,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家长,这是家长应该去做的事情。早教是一个特别宽泛的概念,实际上,生活中吃喝拉撒,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早教。你怎样用钱,怎样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怎样面对你的孩子,怎样面对你的朋友、你的工作……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早教,所以我觉得它应该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是,现在很多人把早教的含义狭隘化了。

我一直认为,尤其是6岁之前,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等孩子大一点了,就可以慢慢让孩子走出去。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得到足够的爱和关注,他的心理发展相当好的话,那么他在一定的年龄,必然就要走出去,这时候他就不会跟父母贴得那么近。但是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爱和关注,他的这种需求需要弥补。这个时候可能家人就会觉得这个孩子是不是太幼稚了?并由此感到焦虑。

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无论他是一个怎样个性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在心里真正地接纳他。如果你不接纳他,你的第一个想法就会是去改造他。但是,孩子本身就是这样的个性,是很难改变的,这种试图去改变,也会带给自己和孩子很多的压力。当改造不成功或者进展很慢的时候,自己也会沉浸在焦虑的情绪当中,那种挫败和无助夹在孩子和自己之间,就会让亲子关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大多数家长都会希望孩子是很全面的,既要很沉稳,又要很活泼。实际上,养孩子就像养花一样,它是一株什么样的花,你就要把它养成一株什么样的花。如果到了最后,他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作为家长,我们的任务就是去协助孩子,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支持,当他有发展的需求的时候,去创造一个环境,提供一块更适合他的土壤,帮助他成长。

乌鸦喝水是童话故事吗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