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对问题夫妻(一个问题家庭)。看来,不良的家庭是制造孩子问题的温床。而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在家庭所遭受的伤害,将会深刻地影响孩子的一生。标榜最爱孩子的天下父母们,究竟给过童年的孩子怎样的伤害?是否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或无知给孩子带来的深重灾难?让我们来看看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

伤害之一:夫妻吵架,孩子担心受怕

小玉(2岁2个月)扑在奶奶的怀里“哇哇”大哭,奶奶怎么哄也哄不住,只好抱着她离开房间。身后,依旧传来吵闹声。奶奶知道,小两口又在吵架了,无非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意见分歧,脾气上来,谁也不让谁。而每当这时,小玉都要被吓哭,但战火来得快也灭得快。夫妻俩也知道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不好,但这对80后夫妻也够任性的了,吵起来顾不了这么多了。

伤害分析:

人常说,婚姻要经过七年之痒。相互间由于性格、脾性、习惯的不同,需要彼此磨合、适应,逐渐走向成熟。这本也无可厚非,毕竟是完美婚姻必走之路。但也是这个阶段,宝宝正经历幼年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心灵脆弱,她无法理解这两个最爱自己的人为什么经常要吵架、互相攻击。婴幼儿对成人的解读,首先不是听其语言,而是观其表情、看其神态。大人吵架时凶神恶煞、歇斯底里的与平时的迥异的表情和动作,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和不安,导致严重的不安全感,而婴幼儿期正是建立安全感的时期。

安全感是孩子生命的支柱,心灵的港湾,没有安全感,就无法积极地探索周围世界,无法阳光自信地融入集体和社会,比如,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胆小怕生、怀疑、自卑、退缩、逃避,不敢主动积极与人交往,或争取自己的权益,而这一切,都源于对周围世界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因为他怕受伤害,因为他曾经在本该是最温暖的家中,本该是最安全的父母身边已受过伤害!

三句话建议:

·为了孩子,夫妻之间尽量不要吵架。如果实在避免不了发生口角或吵架,则一定要避开孩子。

·如孩子知道了父母吵架,事后父母一定要对孩子说明原因,并讲明这是大人之间的事,和你无关,爸妈永远爱你。

·夫妻如避免不了吵架,也要就事论事,不要在孩子面前攻击另一方,因为不管哪一方,都是孩子身边最亲最爱的人。

伤害之二:吓唬捉弄,孩子缺乏信任

由于带棒棒(4岁)的外婆生病回了老家,爸爸又在外地工作,这段时间妈妈常常把棒棒带到自己的工作单位上,一边做事一边看孩子。这里人来人往,棒棒又长得很可爱,逗人喜欢。一些叔叔常常会逗棒棒玩:“棒棒,你爸爸多久没回来了,是不是不要你了?”“棒棒,叫‘爷爷’,叫不叫?不叫,我不给你糖吃!”“棒棒要听话,要是不听话,我就把你卖了。”而这时,棒棒的眼睛睁得老大,流露出害怕、惊慌的神色,身子往后退,那些叔叔看着信以为真的棒棒,更开心了,进而继续捉弄……而妈妈呢,隐约觉得同事们的逗弄有点不妥,但碍于面子,又不好意思阻止。

伤害分析:

大人觉得小孩子天真无邪,开开玩笑逗逗他,觉得很有趣、很好玩,却不知道这是一种不尊重孩子、把孩子当玩物的不良行径。孩子再小,也有一颗需要他人尊重的心,需要他人认真对待他的愿望。如果有人告诉孩子这只是叔叔和你开玩笑,不要哭、不要当真,则孩子会感到自尊心受伤,感到愤怒、生气,并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影响孩子今后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大胆、阳光等。幼儿限于认知水平和人生经验,根本无法分辨成人话中的真假,不懂那是成人和孩子玩的“语言”游戏,因此信以为真,被吓着,被恐惧所笼罩,特别是“把你卖了”“爸妈不要你了”等这些话会严重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在书中说过:“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这里,我们更要说,哪怕是没有恶意的玩笑,毫无真实性的假话也不能说,否则,就是不当孩子当人看。

三句话建议:

·远离捉弄孩子的场所,避免让成人捉弄孩子或开有损于孩子自尊的玩笑。

·已发现有成人捉弄孩子,鼓起勇气,礼貌且坚定地向他说明:“你这样说话对我孩子的成长不利,我请求你,不要再逗我孩子好吗?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不舒服。”

·平时父母自己一定要注意不说吓唬、捉弄孩子的话,比如“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再闹,我就把你扔到马路上”等。

延伸阅读

儿童早教:不在孩子面前说粗话


“住口,我别大家管!”才上小学二年级的文文朝父亲大喊,这确实很让文文父亲头疼:“平常大家说她哪儿做得不对,她无缘无故就叫人‘闭上嘴’,一副很厌烦的模样。因此我文化教育过她无数次,打也打过,骂也骂了,但不久她又刚开始那样讲话。”

小学六年级的伟伟也是有那样的问题,和姐姐产生一些小争执,他就骂亲妹妹,并高喊要亲妹妹“开水”。校园内里,孩子说粗话也是一个较为广泛的状况。据滨北小学六年级的吴同学们详细介绍:“每一个班级,即便是小学一年级都是有讲粗话的学员,非常是朋友之间发生争执时,相互之间骂粗话的大量。也有的同学们感觉好玩儿,因此相互之间‘感染’,说多了,听多了,大家都习惯。”

实际上,孩子说粗话与成年人有一定关联。一些家长发火指责孩子时粗话就随口说出,这不仅损害了孩子,也将会变成孩子的负面信息教材内容。家长尽管有时候是无意间的,但耳闻目睹,孩子渐渐地也就习惯成自然。小学五年级的林同学们也是“振振有词”地问道:“许多成年人都说粗话,为何我也不能说?”

自古“孟母三迁”,家长应深刻认识到自然环境对孩子快乐成长的必要性。尽管大家难以更改社会发展大环境,但彻底能够 为孩子构建一个文明行为的家庭氛围。这最先不可或缺家长的楷模表率作用,不然,孩子免不了也会遭受“环境污染”。

“我们班有一个女生很凶,要是他人和她有不一样建议,她便说粗话骂他人。大家都怕她,害怕和她争吵。”小学三年级学员怡向刚来的教导主任打“小汇报”。在怡同学们的协助下,教导主任找到哪个爱说粗话的女孩子珊。“.我不想和他们说大半天呢,一句话堵住他们,就得按我讲的来做。”珊一些得意地说,“我一下子就把他人往下压了,大家都听我的。

妈妈平常也常那样与我讲话。有时候我很爱看一会儿电视机,她就臭着脸说:‘赶紧进来写作业,不必与我讲价钱,不然有你好看。’有时候我想和她辨别一些难题,她就发火地说:‘小孩子哪里有那么多歪理,叫你怎么做就如何做,少与我唠叨!’弄得现在我一点儿都讨厌和她讲理了。”来看,珊爱讲粗话还简直情有可原。

一些家长觉得仅有孩子没有理由听从才可以塑造自身的威信和权威,因而不得孩子议价,对她们的建议也一直生涩地回绝。却不知道,这实际上也是在教孩子不必和他人讲理,渐渐地,孩子也会用粗话去“前去镇压”他人。因而,家长和孩子交往时要操纵好自身的心态,即便是孩子不对,还要给孩子表述的机遇,而不必粗鲁地切断孩子。

小学四年级学员晶家里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要求:谁如果说粗话,别人就用异常的目光盯住他,直至他承认错误才行。这一方式是妈妈想出去的。有一次,晶和一个女生发生了不愉快,回家了就向妈妈耍脾气,并讲过一两句很不好听话。妈妈立即用很锐利的眼光盯住晶,晶意识到是自身讲过不应该说的话,赶紧打住了。晶笑着说:“有时候妈妈不留意,有时候也要说粗话,这时候我也和爸爸一起用异常的目光盯住她,她便会过意不去地和大家致歉。”

中小学生昭的妈妈也有一个应对粗话的好方法。“之前孩子也说粗话,非常是看待长辈没礼貌。之后,每每他讲话不留意时,我也很严肃认真地告诉他:‘这话我不能接纳,换一个词再说一遍!’渐渐地,孩子就了解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应该说,如今坏习惯已大部分改正了。”

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效仿目标,假如爸爸妈妈们能够 管好自身的嘴不用说粗话,孩子的延展性非常大,坚信只必须不久 的一段时间,孩子一定能够 避免讲粗话。

孩子在妈妈面前撒娇怎么办


有些家庭中,孩子在爸爸面前表现得很顺从、听话,而当妈妈要求孩子做事时,孩子则不理不睬,根本不听妈妈的话。要改变孩子的这种不良习惯,父母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应共同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共同责任,父亲对教育孩子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父亲应帮助母亲共同分析孩子撒娇、不听话的原因,制订措施,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教育好孩子。

2、父母掌握严格与宽容的分寸。父亲对孩子要求严格是应该的,但严不等于严厉,不等于板起面孔,动辄训斥,以至使孩子望而生畏、退避疏远。正是由于爸爸的严,才使得孩子更愿意到母亲那儿去撒娇。如果母亲心疼、袒护孩子,则易使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

母亲对孩子不能娇惯和放纵,因此妈妈的爱应当表现得有节制、有分寸、有理智、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决不无原则地迁就和让步。

父母应该改变教养方式,做到严而不厉,严而有爱;而母亲也须做到爱中有严,爱而不溺。握住严格与宽容的分寸,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3、母亲应树立威信。有威信的父母受到子女高度的尊敬,坚定的信赖和亲切的依恋,并且会心悦诚服地听从他们的劝说。孩子之所以不听妈妈的话,正是因为妈妈在孩子面前缺乏威信。要树立威信,妈妈必须在爱孩子的基础上严格要求他,规范他的行为,拒绝他的无理要求。当孩子以哭闹相威胁时,要狠下心来不理他,舍得让孩子吃点苦,这对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好处。

4、母亲不要用父亲来吓唬孩子。

有的妈妈看到孩子怕爸爸,在孩子不听话时,常常说:“等你爸爸回来再收拾你!”用这种方式吓唬孩子只会贬低妈妈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丧失威信,而且起不到多大作用。

孩子在妈妈面前不讲话怎么办


友:我的孩子快3岁了,各方面都还算正常。有一点让我不知该如何教他。比如在外面,他一个人在玩,没发现我们注意他,这时有陌生人来和他说话,他会和对方对话;我们一走近,他就不说了,只在那里笑笑。

那天,带他到幼儿园报名,别的小朋友都紧拉着大人的手,可他好,老师开始问问题时(我就在边上),他只是笑,然后回过头说:“妈妈,你到门口去”,看我走开,他开始回答老师。

我不知道是我们平时哪方面没注意,还是性格如此,我该如何教?其实平常在一起时,孩子和我们玩的挺开心的。

茅于燕:从你所说的情况来看,孩子和你们的关系是很好的,所以不是亲子关系方面的问题。

你可以回忆一下是不是有过她和别人讲话以后,你们说过她哪些话讲得不好,使她不愿当你们的面和别人讲话,怕再遭到批评。当然对她讲的话你们有意见可以婉转地提,保护她的自尊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另外一个情况是她想独立自主,不愿别人管,所以不愿你们在旁边,她是独立的人了。

以后如果碰到这种情况,你们暂时回避一下,也是可以的。过一段时间她会自然好的。这可能是她独特的性格的一个侧面,并不是“坏”。

儿童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比较敏感(你的孩子可能属于这一类),有的比较粗犷,对任何别人的意见都不在乎,总是我行我素,自得其乐。实在地说,这两类(还有许多类)儿童都是正常的。不过,在教养方面要有些不同,对敏感的孩子讲话要比较婉转,批评要注意分寸,多表现爱,她一样会成为一个正常发展的、可爱的孩子。

在BB面前“裸奔”的利与弊


我们随意请教了四个人:

“噢,不,绝对—绝对不可以。孩子绝不可以看到双亲没穿衣服,至少不能脱得光光。”

“我觉得,父母‘应该’光着身体在屋里走。当然喽,没必要时常这么作……”

“荒谬……只有糟老头子和嬉皮士之流才会光身露体。我是个健全的成年人,宁可服装整齐出现在他们面前,同时也希望他们在我面前能穿上衣服。”

“有什么值得争议的呢?重点在于你要认清自己的身份,以及认定该怎么做。我父母都是很高傲的人,老弟没穿戴整齐也从不走出浴室或卧室。所以我们都晓得无论到哪里,记住——得先敲门。”

第四种说法比较接近专家观点,即决定权在你。假如你认为父母不该在孩子面前光身露体,就穿上衣服吧。如果你觉得在自己家里、在孩子面前,脱光了是很自然的事,也尽管去做。重点在于,自在就好;否则,根本别去伤这个脑筋。尽量顺其自然,其次才考虑该不该做。

顺其自然

孩子看到了你没穿衣服,并不会对他造成任何伤害。孩子天生就对自己和别人的身体感到好奇,他好奇的对象包括父母在内。因此他们看到后,除了能增进对人体的认识外,也能由于看见父母的身体,预知自己日后发育情形。

也就是说,若父母觉得,偶尔让孩子在浴室或卧室中看到自己裸体是件很自然的事,同时这也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么孩子就确实能经此不矫柔造作的方式得到“人体是美好的”信息。如果你从来没有在孩子面前裸露的习惯,可别为了“或许会对孩子有好处”的想法而勉强自己。

李门·吉摩博士说:“有些父母通过书籍或是因怀有罪恶感,觉得在家里该让身体显露更为“解放”,于是勉强裸露自己。遗憾的是,结果只会让孩子因而觉得,自己若是这么做也将是不自然的。”

裸体本身没有伤害

孩子在无意间瞥见你裸露身体时,你的反应对孩子的影响尤其深远。如果他平常很少看到你裸体,无意中撞见时,你愈生气,他们对你当时的反应愈难以忘怀。于是他们将会认定,自己一定做错了事,同时也认为裸露自己是件坏事——如此一来,可能造成他们日后对性持犹豫不决的态度。

为防止父母有过于强烈的反应,也避免使从未见过双亲裸体的孩子产生困惑,大部分的性教育学家认为:一般家庭在平时最好别太注重服装是否整齐。因为假如孩子常能看到成人的躯体,届时比较不会引起观念上的偏差或过度惊讶。

至于平常就习惯于穿得比较少的家庭,也不必担心所谓的“过于暴露”。如果超出了孩子所能容忍的极限,他们自然会明白地表现出来。

孩子到了青春期,会特别在意自己发育中的身体,逐渐把自己隐藏到门后,同时也要求你这么做,当孩子说:“爸,把门关上!”或者是“妈,请你出去!”时,教育学家及精神学家一致主张,父母应该注重这些讯息。专家建议,在家中,你不妨对性采取“开明”而“自在”的态度——但是得特别记住一点,千万别勉强自己。你自己对裸体的感觉,或许也正是孩子所持有的感觉。

父母和孩子裸体相向的利与弊

儿童性教育是父母较关注的话题,在孩子的成长中,每个家庭几乎都会遇到有关裸体的问题。例如父亲带男孩去洗澡或游泳,母亲带女孩去洗澡或游泳,这在前些年大城市的公共浴池里很常见。有时还会出现父亲带几岁的女儿进了男更衣室或相反的情况。同时,孩子们自然地也会见到其他人的裸体。这有何好处和坏处?

孩子们能看到父母的裸体的好处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能更好地、自然地接受他们自己身体的发育和性特征。小时候的肉体接触则能促使他们与成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培养、这样他们会具有更强的安全感。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和父母共浴,一直有机会裸体相向的话,他们完全能自然地接受这一点,而且不会产生任何消极影响。

所以,如果从小习惯于这样做的孩子将是幸运的。等孩子快到青春期发动时,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开始注意保持自己的隐私,这时无论是谁的隐私都应该得到尊重,不论大人或孩子都应该如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