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面对孩子,您是否收起了“发牢骚”的毛病?”,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孩子有时候真是让人紧张,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我们就开始互相“发牢骚”了。面对这孩子,您认为这样“发牢骚”的毛病是正确的吗?

专家表示:日常生活中,妈妈们应避免6类最常见的牢骚,如下:ZJ09.coM

一、否定宝宝人格

妈妈正忙家务活时,一旦宝宝还粘乎乎,许多妈妈都会不耐烦地说:“烦死了,自己去玩。”可能妈妈自己没在意,可宝宝就会受到莫大的委屈而嚎啕大哭起来。

“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也不会。”妈妈往往以大孩子的标准来衡量宝宝的行为,自己觉得很简单的东西宝宝应该也要会,否则就“笨”。

妈妈带着宝宝到亲戚或邻居家玩,宝宝不愿叫“阿姨”,妈妈就会责怪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用,叫一声阿姨都不会。”也有的妈妈会笑着对别人说:“你看,我的孩子真是没用,不会叫人。”虽然是对别人说的,可是宝宝都听在耳中,记在心里。

Tips:如果宝宝有能力而没有做好,妈妈也须耐心指导,而不是责骂。

二、让宝宝怀疑妈妈对自己的爱

有时妈妈故意要宝宝手上的东西,可宝宝不愿意给,过一会儿宝宝要妈妈抱,妈妈就会故作生气样说:“我才不要你呢。”如果经常这样,宝宝会很伤心的。

“再不好好吃饭,妈妈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给别人做儿子。”这类话会让宝宝怀疑妈妈为什么不爱我。

宝宝被妈妈骂了几句,一气之下跑出家门,妈妈追到家门口,生气地对着宝宝喊:“你给我回来,不回来是吧,那以后都不要回来了。”这类话听多了,宝宝心理会产生阴影,以后可能真的要离家出走。

Tips:小小的惩罚有时能纠正宝宝的不良习惯或错误,但妈妈的惩罚不能让宝宝对自己的爱产生怀疑,要知道惩罚的目的不是要让孩子伤心,而是要让宝宝清楚地知道他的行为不对就可以了。

三、吓唬宝宝

“宝宝再不听话就叫医生来打针。”“快躲到妈妈这里来,医生打针来了。”无论是责怪宝宝还是和宝宝玩,妈妈让宝宝听话的厉害办法就是医生打针,因为所有的宝宝都怕打针时的疼痛。妈妈经常用这种方法教育宝宝,反而使他见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

宝宝对老师很敬重,更不敢像对妈妈一样对老师撒娇。妈妈喜欢利用宝宝这一害怕心理对宝宝施压,出口就是:“不好好看书,明天告诉你老师去,看他(她)到时候怎样惩罚你。”

警察叔叔抓坏人,这是妈妈从小教给宝宝的概念。宝宝怕警察叔叔带走也就是怕自己是个坏孩子。孩子一做错事就说“叫警察叔叔把你带走”,孩子会怀疑自己是个坏孩子,在别人面前不敢抬头。

Tips:宝宝难免做错事情,及时帮他纠正错误是妈妈的责任和使命,如果孩子纠正了,妈妈还应称赞他是个好孩子。

四、对孩子的要求超出了他的能力

“动作快一点,妈妈还要上班呢。”其实宝宝动作慢不是它的错,它不知道为什么要快,也不知道怎样快,最关键的是平时妈妈的教导,怎样让宝宝有一个时间观念。

在宝宝眼里,他的作品可能已经做得最完美,可是在妈妈眼里,还是没有达到要求,所以宝宝做什么事情都希望再做好一点,而没有顾及宝宝的心情。亲子早教

宝宝不是天才,不是一生下来什么都会,成人会的东西宝宝不一定要会。不要妈妈觉得很简单的事情,宝宝不会就说:“这么大了,连这个都不会。”说多了,宝宝会的事情它也不敢做了。

Tips:妈妈用时间去了解宝宝的能力,让宝宝做之前,把事情与宝宝的能力进行对照,如果宝宝能做而不做,妈妈应进行劝导;如果超出宝宝能力,就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勉强,小心适得其反。

小编总结:很显然,对着孩子“发牢骚”是完全不正确的做法,会让孩子从小就认为他自己是多余的,是给家里带来不开心的因素。

扩展阅读

请在孩子面前收起你的无知


编者按: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对问题夫妻(一个问题家庭)。看来,不良的家庭是制造孩子问题的温床。而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在家庭所遭受的伤害,将会深刻地影响孩子的一生。标榜最爱孩子的天下父母们,究竟给过童年的孩子怎样的伤害?是否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或无知给孩子带来的深重灾难?让我们来看看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

伤害之一:夫妻吵架,孩子担心受怕

小玉(2岁2个月)扑在奶奶的怀里“哇哇”大哭,奶奶怎么哄也哄不住,只好抱着她离开房间。身后,依旧传来吵闹声。奶奶知道,小两口又在吵架了,无非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意见分歧,脾气上来,谁也不让谁。而每当这时,小玉都要被吓哭,但战火来得快也灭得快。夫妻俩也知道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不好,但这对80后夫妻也够任性的了,吵起来顾不了这么多了。

伤害分析:

人常说,婚姻要经过七年之痒。相互间由于性格、脾性、习惯的不同,需要彼此磨合、适应,逐渐走向成熟。这本也无可厚非,毕竟是完美婚姻必走之路。但也是这个阶段,宝宝正经历幼年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心灵脆弱,她无法理解这两个最爱自己的人为什么经常要吵架、互相攻击。婴幼儿对成人的解读,首先不是听其语言,而是观其表情、看其神态。大人吵架时凶神恶煞、歇斯底里的与平时的迥异的表情和动作,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和不安,导致严重的不安全感,而婴幼儿期正是建立安全感的时期。

安全感是孩子生命的支柱,心灵的港湾,没有安全感,就无法积极地探索周围世界,无法阳光自信地融入集体和社会,比如,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胆小怕生、怀疑、自卑、退缩、逃避,不敢主动积极与人交往,或争取自己的权益,而这一切,都源于对周围世界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因为他怕受伤害,因为他曾经在本该是最温暖的家中,本该是最安全的父母身边已受过伤害!

三句话建议:

·为了孩子,夫妻之间尽量不要吵架。如果实在避免不了发生口角或吵架,则一定要避开孩子。

·如孩子知道了父母吵架,事后父母一定要对孩子说明原因,并讲明这是大人之间的事,和你无关,爸妈永远爱你。

·夫妻如避免不了吵架,也要就事论事,不要在孩子面前攻击另一方,因为不管哪一方,都是孩子身边最亲最爱的人。

伤害之二:吓唬捉弄,孩子缺乏信任

由于带棒棒(4岁)的外婆生病回了老家,爸爸又在外地工作,这段时间妈妈常常把棒棒带到自己的工作单位上,一边做事一边看孩子。这里人来人往,棒棒又长得很可爱,逗人喜欢。一些叔叔常常会逗棒棒玩:“棒棒,你爸爸多久没回来了,是不是不要你了?”“棒棒,叫‘爷爷’,叫不叫?不叫,我不给你糖吃!”“棒棒要听话,要是不听话,我就把你卖了。”而这时,棒棒的眼睛睁得老大,流露出害怕、惊慌的神色,身子往后退,那些叔叔看着信以为真的棒棒,更开心了,进而继续捉弄……而妈妈呢,隐约觉得同事们的逗弄有点不妥,但碍于面子,又不好意思阻止。

伤害分析:

大人觉得小孩子天真无邪,开开玩笑逗逗他,觉得很有趣、很好玩,却不知道这是一种不尊重孩子、把孩子当玩物的不良行径。孩子再小,也有一颗需要他人尊重的心,需要他人认真对待他的愿望。如果有人告诉孩子这只是叔叔和你开玩笑,不要哭、不要当真,则孩子会感到自尊心受伤,感到愤怒、生气,并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影响孩子今后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大胆、阳光等。幼儿限于认知水平和人生经验,根本无法分辨成人话中的真假,不懂那是成人和孩子玩的“语言”游戏,因此信以为真,被吓着,被恐惧所笼罩,特别是“把你卖了”“爸妈不要你了”等这些话会严重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在书中说过:“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这里,我们更要说,哪怕是没有恶意的玩笑,毫无真实性的假话也不能说,否则,就是不当孩子当人看。

三句话建议:

·远离捉弄孩子的场所,避免让成人捉弄孩子或开有损于孩子自尊的玩笑。

·已发现有成人捉弄孩子,鼓起勇气,礼貌且坚定地向他说明:“你这样说话对我孩子的成长不利,我请求你,不要再逗我孩子好吗?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不舒服。”

·平时父母自己一定要注意不说吓唬、捉弄孩子的话,比如“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再闹,我就把你扔到马路上”等。

当心牢骚话伤害了孩子心理


当宝宝把妈妈弄得精疲力尽时,即使忍耐度再好的妈妈都或多或少会对宝宝出言不逊。妈妈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责骂,在宝宝心中可能会留下深深的伤痕,所以妈妈出口前一定要三思。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要避免以下最常见的牢骚:

一、否定宝宝人格

“烦死了,自己去玩!”“笨!”“你怎么这么笨!”妈妈往往以大孩子的标准来衡量宝宝的行为。

妈妈带着宝宝到亲戚或邻居家玩,宝宝不愿叫“阿姨”,妈妈就会责怪说:“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用,叫一声阿姨都不会。”虽然是对别人说的,可是宝宝都听在心里。

正确方法:

如果宝宝有能力而没有做好,妈妈也须耐心指导,而不是责骂。

二、影响孩子对妈妈的信赖

“我才不要你!”“把你送给别人!”“再不好好吃饭,妈妈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给别人做儿子。”这类话会让宝宝怀疑妈妈为什么不爱他。

宝宝被妈妈骂了几句,一气之下跑出家门,妈妈追到家门口,生气地对着宝宝喊:“你给我回来,不回来是吧,那以后永远不要回来了。”这类话听多了,宝宝心理会产生阴影,以后可能真的要离家出走。

正确方法:

宝宝有时候是需要小小的惩罚来纠正不良习惯或错误,但妈妈的惩罚不能让宝宝对妈妈的爱产生怀疑,只要让宝宝知道他的行为是不对的就可以了。

三、吓唬宝宝,导致宝宝不安

“我告诉老师去!”宝宝对老师很敬重,更不敢像对妈妈一样对老师撒娇,妈妈喜欢利用宝宝这一害怕心理对宝宝施压。

孩子一做错事就说“叫警察叔叔把你带走”,孩子会怀疑自己是个坏孩子,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正确方法:

宝宝做错事情,妈妈应及时帮他纠正,并称赞他是个好孩子。

四、不顾宝宝的能力,提出过分的要求

“快一点!”“动作快一点,妈妈还要上班呢。”其实宝宝动作慢不是他的错,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快。

“再做好一点!”在宝宝眼里,他的作品可能已经做得最完美,可是在妈妈眼里,还是没有达到要求。

“连这个也不会!”宝宝不是天才,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做。责骂多了,宝宝会做的事情他也不敢做了。

正确方法:

妈妈花时间去了解宝宝的能力,在让宝宝做之前,把事情与宝宝的能力进行对照。如果宝宝能做而不做,妈妈应进行劝导;如果超出宝宝能力,就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勉强,小心适得其反。

相关推荐:

你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吗

孩子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4种父母情绪影响孩子心理发育

如何管教有毛病的孩子(一)


先说说孩子打人的问题。

打人往往是两岁左右儿童,特别是男孩的特点(acharacteristicofage)。

它并不能预测未来的行为(一定是蛮不讲理的)。

两岁左右的孩子为什么会打人?有许多原因:

1、这个年龄的儿童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来”、“我的”、“我会”……。打人是一种行为,“我会做这件事”。有时甚至看到别人被打而哭,感到高兴,没有一点同情心。

2、用打人、踢人表示自己长大了,会独自做些事了。“我多么重要啊!”

3、不能控制环境,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想搭的积木大楼搭不成、自己正在玩的玩具被一个小朋友抢走了……受到挫折,身边不管站着谁,马上就打(无固定目标),为了发泄。

4、不能控制冲动。虽然,他从“道理”上也懂打人不对(这与前面的情况不同),但控制不了打人的冲动。

5、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人类一生下来就有好斗的倾向(combativetendency),这使他们生存。但社交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相反,这是要从经验里学习的,也是要由成人多次重复、教导中才会的。这种好斗的倾向在小年龄儿童那里,就表现为打、踢、踹。

6、语言熟练程度不够。在这个年龄段,语言还不能表达细微的心理感受,这就要用“身体”来表达了。对不满意的事,就打(并不是固定打某一两个人),因为动作比语言响亮。

7、父母纵容。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不当一会事,甚至还有人认为小时候打人是将来有出息的表示,他不会被欺侮。

8、寻求注意。往往发生在孩子做好事受到的表扬不够,没有人注意的情况下,而儿童对人的注意(特别是父母亲的注意)很重视,只好做一些强度比较大的“动作”:打,来引起注意。

9、一些生理因素也可能导致烦躁,不会表达,就打。比如:饥饿、疲倦、生病、出牙不舒服等。

10、生活变化大,不适应。比如搬迁、换保姆、上幼儿园、到奶奶家住等。不懂这是怎么回事,又不会表达,于是挥动手臂,无目标地乱打。有时对照看他最多的父母亲也同样“下手”。

11、父亲有时发生矛盾,动起手来,他看见了,也会学。

12、电视上的暴力镜头对他也有影响。

如何管教有毛病的孩子(二)

如何管教有毛病的孩子(三)

如何管教有毛病的孩子(四)

纠正孩子做事磨蹭的毛病


案例分析:

睿睿是个聪明好动的小男孩,很让大人喜爱。可是,小家伙有一个小毛病,做事很磨蹭,这让睿爸睿妈很着急,担心孩子长大后还是这样子。睿爸睿妈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小孩子如果年幼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长久以往会习惯成自然,这无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幼教专家认为,纠正孩子做事拖拉的毛病,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检视家庭的教育环境,及时调整教育方式。

一些孩子做事拖拉,根本源于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当和良好教育方式的缺失。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凡事都依着孩子,孩子开始出现做事磨蹭的迹象时,家长们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孩子纠正坏毛病。同时,一些家长自身做事不遵守时间规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孩子的行为习惯。

因而,要帮助孩子纠正做事拖拉的毛病,首先家长们要从自身的家庭教育方式上找原因,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做则,自身一定不要有做事拖拉的毛病,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家长一定不要给孩子任何可以拖拉的借口,如发现孩子出现拖拉的苗头,一定要及时制止,不以任何的溺爱来对待此种不好的习惯。

2、学习的榜样很重要。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一般都很喜欢与榜样做对比,家长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要在现实生活中给孩子找一个学习的榜样,这种标杆式的榜样可以是一些英雄人物,也可以是周围的小孩子。在平时的教育中,一定要拿出榜样,告诉孩子,榜样人物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喜爱,是因为他有时间观念,办事不拖拉。经常以榜样的事迹来教育孩子,对纠正孩子的拖拉毛病有一定的作用。

3、讲故事或做游戏的新型教育方法值得尝试。

归根结底,孩子办事拖拉,是教育方式的不当。对此,讲故事或做游戏的新型教育方法非常值得尝试。家长们平时可以经常讲故事或做游戏,将遵时、办事高效的理念灌输于故事当中,在故事或游戏中帮助孩子养成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长期的潜意识式的教育比一时的训斥更为有效。

4、以后果为导向的适当的惩戒是必要的。

幼教专家认为,对于孩子的磨蹭,一味的批评教育有时会失效。专家建议,必要的时候,要将因孩子的磨蹭造成的后果呈现给孩子,并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处罚。要让孩子明白,做事磨蹭的习惯造成的后果也会很严重,也会受到一定的“惩罚”。有的时候,适当的处罚有助于孩子快速“醒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