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对于孩子与人争吵;甚至打架的问题总是忧心忡忡,唯恐孩子变成粗暴的野孩子,或因为孩子有了暴力倾向而感到惶恐。其实,打架是孩子间的另一种沟通方式,因此父母不必过于担心,或出面干预;但应该特别留意是否有危险动作出现,以及了解孩子打架的动机,而在事后给予适当的疏导。

1、打架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孩子到了两岁左右,开始有个人主张,有个人主张的个体碰在一起,难免就会发生冲突或吵架,这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通常这个年龄的孩子打架或吵架,都是为了争夺某样东西而引起的。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语言来作沟通,也还不到明理的年龄,对于事物只会以自我为中心,以“喜不喜欢”来做判断,并借由肢体动作来表现出对自己的需求有强烈的占有欲,根本就不懂得去考虑对方的感受。因此,兄弟姊妹间发生争吵,甚至认识或不认识的孩子间彼此争吵、打架,也是常有的现象。

2、孩子从打架冲突中学习,一般来说孩子打完架后,过不了多久就都会把刚才发生的事完全忘得一干二净。这是因为他们借由打架,彼此都很坦然的表达了个人主张,并会对于这样充分的“沟通”而感到相当的满足。父母在面对孩子吵架或打架的问题时,如果没有特别危险的事情发生,应该尽量不要插手去管,而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因为,孩子经由打架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例如:在经过冲突之后,孩子才能慢慢了解对方的心意,了解对方也和自己有相同的需求;同时在打架冲突的过程中,孩子也才会慢慢了解,并非任何事情都能随心所欲,有时需要等待,有时需要忍耐,这比起任何的语言教育都来得有效多了。

3、认清孩子打架的动机对于孩子打架的问题,父母虽然不必过于干预,但唯一要认清的是,孩子是纯粹的“打架”还是为了“使坏心眼”。“打架”应该是在双方平等的情况下进行的行为;而“使坏心眼”则是对弱者一种欺负的行为。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的打架并不是为了沟通或表达意见,而是有“使坏心眼”、或“欺负人”的倾向时,就应该要马上阻止,并了解原因,也许孩子可能是因为有甚么需求不能满足,或是心理郁闷,所以把气出在较弱的孩子身上,如果是这样的话,父母更应该深入去了解造成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疏导,才不会让这样的行为继续偏差下去。

4、以公平的态度解决孩子的纠纷,父母在事后排解孩子之间的纠纷时,应该以公平的态度来面对,而不是以“大让小”的原则来解决纠纷,以免造成孩子的委屈感,也影响了孩子的自我评价。尤其应该对于孩子的“物权”给予相当的尊重,尽可能让孩子们各自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玩具或设备,并鼓励及培养孩子间轮流共享的习惯。

扩展阅读

早教知识:对蒙台梭利的另一种误解


有的盆友告诉我,她们很尊崇蒙台梭利,因此要给孩子充足的随意,不必教孩子物品,这让我认为很怪异,蒙台梭利何时说过那样的话呢?我这里摘抄一些蒙台梭利书里的內容,大伙儿看一下就懂了,蒙台梭利认为给孩子随意,可是并沒有认为不给孩子教物品,反过来,她设计方案了许多 的教学工具和学具,这种教学工具和学具使他的教越来越更为形象化,更为细腻。蒙台梭利是令人瞩目的大教育学家,也是教的大伙儿与楷模。对蒙台梭利的另一种误解是什么?

例如,她在提到教孩子训练穿脱光衣服时那样写到:“教师和孩子坐着一起,渐渐地演示手指头的姿势,又做多个详尽的溶解姿势,那样孩子们就可以看懂了。打个比方,训炼的第一步:先把四方框带的二块布两端对齐,随后才可以从上向下地把二块布对正、系好。对蒙台梭利的另一种误解是什么?

在四方框带训练扣扣子得话,教师会给孩子演示溶解姿势。教师先捏紧贷款口子,指向扣眼,再彻底放入扣眼,到完毕的情况下,教师对贷款口子越过扣眼的部位开展调节。与此同样,教师在教孩子打蝴蝶结的情况下,一样先从系彩带刚开始,按段演示,直至弄成丝带蝴蝶结。”

再例如,提到踩不锈钢丝的训炼时,她那样写到:“教师先做训练,向孩子们展现她如何落身,无需教师多讲话,孩子们就跟随背后学习培训。刚开始只跟随好多个孩子,教师演示结束离去后,让她们随意训练。”对蒙台梭利的另一种误解是什么?

蒙台梭利最聪慧的作法便是向孩子们演示,可是并不对有人说:“孩子们看中了,大家如今要踩不锈钢丝了,不必绘画了,把小玩具学会放下,跟在我后边走。”她仅仅演示,让孩子观查,进而对这一主题活动造成兴趣爱好,自发性自愿地参加进去,在其中并沒有逼迫的成份。并且实际上,无需给他管束,她们最后便会像蒙台梭利叙述的那般:“孩子们大部分都坚持不懈走下来,她们的步伐提心吊胆的,勤奋融入着教师的示范性,专心致志地保持稳定,让自身稳稳当当走线上上。其他孩子渐渐地聚在周边看她们演出,摩拳擦掌。

对蒙台梭利的另一种误解是什么?沒有十多分钟時间,椭圆形线应单行道上就站满了孩子们,她们晃晃悠悠地,使人体均衡,盯住自身的脚,走在电磁线圈上,每一个人的小表情都十分用心和潜心。”孩子有效仿的本性,因而要是向她们展现了,他很感兴趣了,当然便会来效仿,这就是最聪慧的教她们的方法之一。 文/林怡

打架(朋友间打架篇)


问题:

我的儿子和他的好朋友大部分的时候都能玩得很好。但是有时他们也会对彼此生气。我看过他们互相推搡或者打对方。我该如何制止这种行为呢?

思考:

孩子们就像大人一样,也会对朋友感到厌烦和生气。但是,他们不像大人那样有自我控制能力,因此缺乏用一种合适的方法来处理烦躁的智慧。作为家长,你需要教孩子在出现分歧时,该如何谈判或者妥协。



解决方法:

1、让两个孩子分别坐在沙发的两端,或者是两张放在一起的椅子上。告诉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他们就可以站起来了。不要问“发生了什么”或者“谁先开始的”之类的问题,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观点。除非你看到了一个孩子先动手打另一个孩子,否则就让他们承担同样的责任。如果孩子们还小,或者没有处理这种打架的经验,你就需要引导他们之间的谈话。他们或许会把想法告诉你,希望你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让他们知道,你在那里只是为了帮他们,而他们必须自己跟对方交谈。

2、如果你看到一个孩子打(包括推、抓或者其他的攻击行为)另一个孩子,立刻采取行动。让打人的孩子在椅子上坐几分钟,让他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可以站起来。“阿诺德,在这个家里我们不允许打人。坐在厨房里。等你不会再打人的时候就可以起来了。”

3、介入他们中间,坚定地说:“不许推人。好好跟对方说你想要什么。”然后,引导他们之间的谈话:“阿诺德,你想从西尔威斯特那里得到什么?”

父母小贴士: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与某位朋友吵架,那么最好不要再让他们在一起玩了。如果这不太可能,就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来让他们都忙碌起来。准备一些手工劳动或者其他游戏,或者租张碟让他们安静地看。

打架(朋友间口角篇)


问题:

当我的孩子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分歧,他们互相说些既残忍又伤人的话。

思考:

孩子们有时会过分诚实。如果你的儿子认为他的朋友看起来很古怪,他就会直接说出来,而从不考虑他说出来的话会给别人什么感觉。如果你的女儿认为她的朋友是蓄意欺骗,她就会用一种不太恰当的方式来让这个孩子知道她的想法。此外,孩子会强迫他的朋友“按自己的方式来做”。大部分孩子能够变得圆滑,懂得如何妥协和谈判,但是这需要时间、经验和大人的指导。



解决方法:

1、远远地听着孩子谈话。通常孩子们的分歧会先从语言上开始。只有当争吵持续恶化,并且看不到丝毫解决的希望的时候家长才介入其中。

2、如果他们平时都相处得很好,只是有点小小的分歧,就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来中断他们的争吵。走进那个房间,假装你没有意识到正在发生什么,问问有没有人想吃点东西,或者他们想不想去外面玩。有时,停止孩子之间的斗嘴只需要场景的转换。

3、打断他们的争吵,但是不要帮任何一边,也不要问正在发生什么。如果他们都很生气,就把孩子们分开10到15分钟。让他们知道他们需要分开几分钟。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和争吵的严重程度,之后你可以和每个孩子单独谈谈,或者将他们召集到一起,一同说说刚才的情形。让他们每个人用一句话来概括问题所在,然后问问他们准备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4、给孩子们一些选择。告诉他们,他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再一起玩,或者他们今天就不能一起玩了。通常他们会选择解决问题。问问他们需不需要你的帮助。如果他们需要你的帮助,不要责备他们,也不要将注意力放在“谁是对的”。相反,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说话,并将谈话引向解决方法。

“忽略”也是一种暴力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100,这源于对女孩的歧视,也是对女孩生存权的非法剥夺。”卜卫说:“比之男童,女童在家庭内更容易受到精神暴力。一些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农村家庭,会不欢迎女孩的出生。遗弃女婴的事时有发生。在某些家庭不仅母亲因生下她们受到歧视,她们还为自己身为女孩而‘负疚’、自卑。城市女孩虽较少因性别遭到精神暴力,但因为学习、不符合性别角色规范、‘早恋’等遭到家长斥骂、羞辱等精神暴力也很多见。家庭中对女童的精神暴力更加具有隐蔽性。”“对女大学生成长史研究中也发现:城市和农村一样存在对女童的身体暴力;女孩遭受殴打的情况不比被认为更顽皮的男孩少。”

有一种暴力叫作“忽略”

误区:有一种暴力叫作“忽略”

中国的家长是最爱自己的孩子的,恨不得倾其所有,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说:“你看爸爸妈妈这么辛苦的工作,还不都是为了你吗,给你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可你还不听话。”想想看,如果你是家长,你是不是也曾经用这样的话来教育孩子呢?

然而,家长不遗余力地付出要求的就是孩子学习好,听话就行了。对于什么是孩子最需要的,什么是孩子最高兴做的,家长往往并不了解,或者往往会有意无意忽略了孩子的正当需求。

许宸瑞是南京一所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为了能让他很好地适应小学,妈妈给他报了学前班,对此,小家伙很有意见:“我星期六都忙死了,上午两节课,下午两节课,星期天还要把幼儿园没画完的画画完,下午再上跆拳道。我多想出去看看春天,已经有2个月没有出去玩一玩了。”作为一名“听话”的孩子,许宸瑞小朋友与绝大多数孩子一样采取了忍耐和自己调节的方式来应对父母强加的学习。不过,上中学的陈鹏就不是这么想了:“寒假时我想参加一个学长们组织的环保公益活动,可是家里人得浪费时间,影响准备中考,我就偷着出去,反正爸妈要上班的不是吗?我现在觉得与他们沟通很难,只好阳奉阴违呗。我们有的同学达不成心愿会威胁父母要离家出走,我想这样不是件好事,可是又有什么办法?”

“脱离了忍耐和自己调节的极限,也有极端的孩子会选择离家出走和自杀。”卜卫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这一点:“有一种暴力叫忽略,即在具有条件和能力的情况下,采取非具体的敌视、漠视,没能给孩子提供应有的帮助。当然这种帮助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儿童暴力之所以普遍存在,为大多数人所熟视无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施暴者自认为动机是好的。比如父母,哪有不爱自己孩子,比如老师,也都是要把孩子教育成才。但是往往在成人看来是‘为孩子好’的做法,在孩子看来是一种深深的伤害。”

“棒下成才”深入人心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金陵妇女发展中心主任金一虹教授给记者说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她的一位任职高校的朋友,娶了一位西方太太,当他对自己的混血儿子没办法的时候,他会说:“你的中国屁股又痒了是吧,我要打你的中国屁股!”为什么中国屁股就该打呢?这实在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记者随便问身边的人,大多数人小时候都有被打骂的经历,而为人父母的也大多数承认打骂过孩子,并且说这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是一种“自然”现象。一位女儿正在上小学二年级的瞿女士说:“孩子就是要打,不打不行!犯错就是要打,不打记不住!”许多家长和这位瞿女士一样,毫不讳言有时会打骂孩子,甚至还是理直气壮的。“孩子不管哪行啊,没规矩哪行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