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作为父母真的需要做些什么和该做些什么?

1.互动——“发球与回发球”

大家都有打网球吗?我也是最近才听到这个术语,就是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中,就像是打网球——发球和回发球。这种一来一回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当婴儿很小的时候婴儿是不能说话的,但是事实上我们是想象婴儿能说话的,能听懂我们的话的,我们就跟婴儿说:“你好吗?你好吗?我是妈妈!”然后就做出一些这样的假设,婴儿能说话,做出一些回应。其实,我们知道小孩子因为还很小,他不能够说话,但是就是这种“发球与回发球”,父母就对小孩说你好吗?然后孩子就会看着你,然后,他会对你微笑,你就知道他是有反应的,就这样不停的,孩子的反应,给你的反应就是他们在微笑。虽然听起来刚才我举的这个例子非常简单,但是这个互动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或者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别的例子,也都是设想着跟孩子有一个互动,比如说我们会做这种拍手的游戏。其实,就是尽量的做与孩子有互动的游戏。

2.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刚才我举的这个例子就是家长与儿童的这些互动的游戏,儿童是从互动中去学习的。当然,他们也在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学习,也就是孩子在这个环境中——能听到的、看到的、摸到的、闻到的,所以,我们尽可能的积极的邀请孩子参与到这个环境中来。

在很多的情况下,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坐好了,不要摸任何东西。可是他们如果坐在那里不动的话,他们会学到什么呢?我们需要的是孩子与环境的互动。

我的孩子现在已经25岁了,当我做妈妈的时候我29岁。孩子很小的时候,在家里,我会把非常贵重的物品,比如花瓶,放到一个特别高的他够不着的地方,或者把一本我很想读的杂志放在柜子,我所做的一切就是:让孩子尽情地、安全地探索。在这种情况下,我确保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挪动,都可以摸,我可以尽量减少对他说“不”。因为,这样,孩子才能与环境尽可能地接触。

3.经验

对孩子来说,经验是很重要的。因为研究表明,这些学业成绩的好坏与经验是有关系的。而所谓的经验,其实就是我们和孩子日常所做的——去图书馆,去公园玩,坐公交车等等。但是你只要想一想,其实小孩经历得越多,他的词汇量也增长得越快。在美国,我们有一个“头脑启动”(headstart)的项目,这个项目就是让那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能够跟正常的孩子一样去体验更多的游戏娱乐。我们为什么叫它“头脑启动”(headstart)呢?并不是因为从大脑开始,而是因为我们想给低收入的儿童提供跟正常家庭儿童一样的机会,去弥补他们所错过的活动和所有的体验。

相关知识

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家长监督


有的家长抱怨孩子不爱读书,有的家长天天为孩子数学学不好而犯愁,有的家长为孩子拖拉作业而愁眉不展……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让家长们始料未及。好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小学阶段是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机,怎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呢?这不仅仅是孩子的事情,更需要家长的帮助。

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家长监督

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孩子学习潜能的开发与平时好的学习习惯息息相关。而孩子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又少不了家长的监督。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学习的事情家长帮不上忙,家长只要负责好孩子的生活就可以了。殊不知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孩子学习潜能的开发与平时好的学习习惯息息相关。而孩子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又少不了家长的监督。由此可见,家长监督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么重要。

子晓和西木从小就是邻居,并且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同班同学。刚入小学时,子晓与西木成绩不相上下。子晓喜欢阅读,妈妈总是给她许多课外读物,让她自己阅读。每读完一本书,妈妈都会让子晓说说自己的感受,或者写一篇读后感。

西木的妈妈却不这么认为。每当两位妈妈碰到的时候,话题总是离不开孩子的学习。西木妈妈总是对子晓妈妈说:“你让孩子看那些没用的书多浪费时间呀,考试又不考这些,不如让他多学点要考的东西。”西木从来不看课外书,因为妈妈说那些书没用。他每次都会在寒暑假参加辅导班,把开学要学的新内容事先学习一遍,他凭着自己的一些小聪明和运气,在小学里每次考试都在班级中上水平。而子晓的妈妈依然坚持让她阅读那些闲书。

上了中学之后,子晓由于妈妈从小引导她看课外书,平时有了丰富的积累,良好地阅读习惯,厚积薄发成绩逐渐开始显山露水,渐入佳境。考试总是名列前茅,老师也夸她学习有条理性,课外积累丰富。而西木凭借小聪明的学习开始逐渐走向下坡路。由于小时候经常靠提前学习新课、投机取巧来取得好成绩到了中学之后行不通了。因为没有很好地积累和基础,西木的成绩总是徘徊在班级中下游。西木的妈妈却还是执着于给他补课。

有些好的学习习惯看起来似乎只是很小的一件事,并不起眼,但是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小学的孩子正是行为习惯养成阶段,并且自律性比较差,许多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在家长的监督下才能做好。

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呢?

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教会孩子守信,先从守时开始吧!具有时间观念不仅是良好地学习习惯,也是很好地生活习惯,会让孩子受益一生。相信以后即使踏上社会,也不会有老板会雇用一个三天两头迟到或者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员工吧。例如早上固定的时间起床,上学不能迟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试等等。同时也可以改掉孩子拖拉的毛病。让孩子明确自己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而不是每天浑浑噩噩地过着。

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孩子每天完成作业之后,家长要检查一下孩子的作业是否按要求完成,并且督促孩子预习新课。课前预习培养孩子自学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地方法之一。让孩子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并且把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这样第二天就可以带着问题去上课,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是学习过程之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一般能记住一堂课中百分之八十的内容,但是如果不及时复习,则会随着时间的流失,学过的东西也会渐渐遗忘。只有在课后不断复习巩固,记忆会慢慢加深,才能把新的知识彻底变成自己的知识,并且不会忘记。

及时订正错误的习惯。作业有错误是很正常的,作业正是为了巩固所学的内容是否完全掌握。如果有作业有错误说明还没有完全掌握所学内容。因此,订正错误正是在此学习掌握的过程。有的孩子不够自觉,每次作业发下之后对老师批的错视而不见,总是不订正。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多监督,每天在检查孩子作业是否完成的同时也检查一下作业上的错误是否订正。

在对待错题方面,我建议家长为孩子准备一个错题本。让孩子把错题以及错误的解题法记录下来,并写下错误的原因,看孩子是因为知识点没掌握、还是解题方法不对,或者仅仅是粗心导致的错误。记录下错题的日期,过半个月后再让孩子在下面的空白处重做一遍,检查孩子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经过一个学期的不断积累,孩子对知识点的了解就会越来越透彻。今日事今日毕,如果发现孩子没有订正错误,督促孩子先订正原有的错误,然后再开始做新的作业。

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就如开头提到的那个例子中,很多家长对于课外阅读非常不以为然,觉得只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就万事大吉了。课外阅读考试又补考,既浪费时间又不能提高成绩。

我在这里告诉有这样想法的家长们:你们大错特错了!课外阅读是一个积累积淀的过程,对于拓宽视野,提高理解能力、逻辑思维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确阅读课外书并不能对提高成绩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学习并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家长不能只把目光放在孩子的成绩上。由于小学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都是记忆性的基础知识,很多同学只要死记硬背或者耍点小聪明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这样的孩子学习没有“后劲”,因为缺少积累。

课外阅读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发掘孩子阅读的兴趣,培养孩子好的阅读习惯,最好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当孩子读完一本书有什么感想,就然孩子写下来。在阅读的过程中多做读书笔记。等到逐渐长大,随着年级的升高,课外阅读积累的优势就会逐步显露出来。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让孩子养成每天晚上整理好东西的习惯。在我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连理书包这件事儿都由家长代劳。很多孩子晚上做完作业,就把书本、笔一扔去看电视或者睡觉了,把理书包这项任务交给了家长。或者还有的孩子晚上不整理好第二天上学要用的东西,到了第二天早晨才手忙脚乱的开始整理,常常丢三落四。

东东每天早上总是在妈妈的再三催促下起床,然后急匆匆吃早饭,收拾书包。刚要出门,妈妈发现东东的水壶还在桌上,赶紧叫住他带上水壶。东东刚下楼,妈妈又在他桌上发现了一本英语作业没带,于是妈妈急忙拿起作业下楼追赶他,把作业给东东之后,妈妈回到家,继续收拾房间,然后急急忙忙上班去。

东东每天早上总是拿了这样丢了那样,时常走到半路又想起来有东西忘记带了,于是又折回家。卡着时间到学校,然后开始交作业,常常连作业有没有塞进书包都要找上半天。就这样开始了忙乱的一天,周而复始。

所以让孩子养成每天睡觉前把东西都整理好的习惯很重要,这样避免了第二天早上手忙脚乱,并且在整理的同时,也可以回顾一天都做了些什么。也许一开始孩子不够自觉,但是家长需要督促孩子,必要时采取一些强制手段,例如在睡觉前不整理好书包不可以睡觉。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自己的时间自己安排,有条理的生活,不仅有利于学习,对将来的工作也大有益处。

曾老师的贴心小叮咛: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呢?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及时订正错误的习惯;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让孩子养成每天晚上整理好东西的习惯。

王菲:父母为什么需要学习?


在女儿6个月的时候,王菲李亚鹏夫妇为了孩子开始一起参加各式儿童教育课程上百场。杨澜纳闷:教育孩子,需要郑而重之地上那些专业的教育课程吗?父母真需要学习吗?

面对为什么父母需要学习的问题,王菲语气笃定地说:必须要学习,太需要学习了!你要学习如何与孩子相处,你要孩子不重复你的受伤害模式,或者你不去无意识复制父母那套伤害孩子的模式。

因为我们从小这么长过来,你身上很多东西都是从小养成,来自父母的观念和习性一直影响你到现在,你想改也很难去改。父母对孩子心理结构、心态影响很大,父母的一些观念几乎是植入到了你的头脑里,很难拔除!

当然他们两口子在孩子6个月就开始学,杨澜纳闷:6个月的孩子如何交流啊?你们这么早就开始学。

王菲认为:6个月的孩子不需要教育,6个月孩子的父母需要教育,父母是孩子生活的一级环境。因为是做父母的在给孩子创设那个环境,你的一言一行,你的心理状态、心理波动,再说重点,你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那个孩子都捕捉得到。嫣儿出生后,我可比对大女儿时尽职尽责很多,以前基于从小很多的不良心态(笑),对孩子没什么耐心。

这点李亚鹏很愿意做见证人,四年来,除了生病的时候,上百次的课程,王菲是全去的。

你跟孩子一起话多吗?

不多,真不算多。也就跟孩子贫贫。李亚鹏爆料:在家里,大女儿童童叫大姐,二女儿李嫣叫二姐,不想长大的王菲在家里屈居“三姐”之位,跟孩子打成一片,没有一点当妈的威严。

前几天王菲的微博上发布了一张女儿窦靖童和李嫣的合影照。镜头中窦靖童弹着吉他,一副陶醉的模样,李嫣则戴着蝴蝶结发箍,穿着芭蕾舞裙,踮着小脚在一旁观望。王菲还附上了幽默的文字:不管是摇滚姐儿还是芭蕾姐儿,都是额滴姐儿,额滴姐儿……

这么多年来,一直处于半退隐状态的王菲自称非常享受全职主妇的感觉,虽然说有时当妈、上课,也有点小勉强,譬如看到有的妈妈为孩子全心全意地付出,也有点自愧不如。可总的来说还是很满足,没太多纠结。

女儿童童说要唱歌,王菲的态度是想学就学。孩子主意多,一会儿一个样,一会儿打鼓,一会儿唱歌。王菲都尊重!连李亚鹏都很佩服地说王菲有一种隔绝记忆的能力,回避掉了母亲对她的那种强制性教育,她没有把自己过去的经历映射到今天对孩子的教育上,她做到了!

王菲还被问:经历过这么多,你还相信爱情吗?

相信!为什么不相信呢?虽然爱情是很短暂的,就是“咔咔咔”,一刹那的火花。可是爱情变了之后还有爱。不能——将“爱情”进行到底,可以——将“爱”进行到底!

爱,应该比爱情更加宏大一些吧!

很多人讶异个性凌厉的她跟李亚鹏过得那么好。其实以今时今日王菲的心态,跟任何一个男人,只要她愿意,我都相信她有“过好”的能力。

如何跟你的孩子们更好的互动?


我最饶有兴趣的回忆之一就是陪女儿(现在她已经长大了)步行去幼儿园。我们会一起沿路寻觅春天的迹象。有一天,她发现路中央有个奇怪的东西,问道:“那是什么?”我告诉她:“是manhole下水道孔。”“不,爸爸,那是person-hole。”她可爱地回应道。然而,就是那郑重其事的声音令我记忆犹新。

类似的时刻,会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儿女们思想的心灵之窗--女儿的心中正渐渐构筑起小小的女权主义思想。正是这些时候,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话题去畅谈未来,并帮她成长为一个聪明、机智、有见识、通情达理的女人,就像今天的她这样。

这些小小的交流与沟通不仅有趣、难忘,还能为孩子创造奇迹。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每天都能在自己的诊所里目睹这些奇迹。同时,还有大量可信的研究肯定了它们在早期儿童大脑发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现今的科学,更多指向了家庭力量和家庭弹性(复原力)的重要性,其质量取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周边其他家长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以近似科学家的准确性和严谨度得出:家长的参与会产生真正的差异。虽然家长的参与对不同人有着不同影响,但它是孩子日常所需的必要交往--尽量多地陪孩子去旅行(进行实地考察)、多多出席孩子的学校活动。我们现在知道,非常尽兴地玩一个简单的钓鱼游戏或在夏夜里一起扑捉萤火虫,其实都是在为学习打基础。

儿童的大脑发育状况反应出了他们的成长经历。在生命的第一年里,像微笑、亲吻、抚触和交谈等等一些简单的事情,都是在婴儿与父母之间的往复中发生的,这能促使孩子形成强有力的归属感,以建立起生活的基础。这些互动和交流会在大脑中建立起连接,真正意义上影响大脑的发展。例如,在入学前父母经常和他们交谈的孩子,入学时拥有更大的词汇量,能使用更复杂的句式结构。

然而,我们如何跟那些刚刚才学会说话的1岁、2岁、3岁的孩子进行交谈呢?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跟他们简单地聊天。到底该怎么做呢?比如,当我们打路边走过时,可以指着一棵有趣的树,讲一讲有关这棵树的故事,甚至是就一个你根本不知道结果的事情自言自语:我想知道为什么番茄会变红;我要去看看书,搞清楚怎么训练我们的新狗;我不确定今晚的晚餐会怎样……

我最反感的就是看见一位家长或看护人在公园、动物园或学校里,放慢速度沿路打电话,而不是跟孩子聊天。孩子们其实非常清楚您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在他们身上。孩子能觉察到细微的差别。这就是为什么我对患儿的家长所提出的建议是:要断开与我们外部生活时时刻刻的连接,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不要查收邮件和发短信。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我们谁都不愿意成为孩子讨厌的人。

整个童年,孩子们都需要大量的机会去游戏、探索,以及与外界环境进行互动。相比于有线电视和互联网上的所有高质量的教育节目而言,电视节目缺乏真实的互动和接触,而它们恰恰是大脑发展的关键因素。另外,真实的互动与接触还有助于为孩子的大脑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去训练他们解决问题、做出决定、与朋友们良好相处的能力。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仅是坐下来和吃晚饭就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即便是青少年,孩子还是需要鼓励和赞美,而且需要知道父母始终在他们身边。其实,长大并不容易,父母就仿佛路标一样,引导着他们的孩子通过跌宕起伏的人生。

我注意到(有时是自我感觉)家长间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今的生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忙碌,工作消耗了我们太多时间。事实可能就是这样。但我们要记住,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去设定自己的界限,并让我们的家庭过上我们期待的生活。我们还要清楚,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会让人们感到轻松,他们无不面对过重的负担或过劳的工作。想一想20世纪之交的农民家庭:父母双方都要长期劳作,历经艰辛,但还不能确保连年丰收。

教育既可以是一种乐趣,也可以是一种负担。我看待它的方式是,分享我们的乐趣,让教育更加愉快;分担我们的重负,让教育更加轻松。我在自己诊所里见过的所有家长中,最让我担心的是哪些表示出他们能一个人坚持下去而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和支持的家长。研究显示,那些能够转为向3到4个成年人求助的家长,心理更为健康,他们的孩子也是如此。

借助全村的力量来抚养一个孩子(说真的,我们中有多少人住在农村?),这听起来可能有点牵强,但事实却是,我们可以创建自己的村庄。搭建一个支援网,从最简单的步骤开始:借助托儿所或是去图书馆;与其他家长在操场上聊天;举办社区聚会等。这些自然的、非正式的友情关系比那些花钱的复杂安排更能丰富我们的家庭生活。

我们可以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少上网,活在当下,平衡好工作以及那些与工作有连带性的事情同样重要,如我们生活的家庭和所在的社区。

RobertSege是医学博士,美国儿科协会会员,现任美国波士顿医疗中心儿科门诊“家庭与儿童”事业宣传科主任。

孩子的心理需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清楚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什么。

1、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2、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社会化的过程也受到阻碍,还可能造成疑心病,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3、常规

常规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常规是安全感的来源,常规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4、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达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5、鼓励

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因为缺乏鼓励是造成儿童偏差行为的基本原因。所以说,有偏差行为的孩子也就是一个受挫折的孩子。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如果没有鼓励,孩子无法成长及发展,也无法获得归属感。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强调给予孩子一种自我尊重及成就的感觉。

6、责任

儿童需要责任感,让他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收拾玩具、扫地等,可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自信心,学习互助的精神及确立责任感。

7、认同的楷模

儿童良好品行养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活中有良好楷模供他学习认同。因此,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身传言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

8、尊重

民主的生活建立于互相尊重,如果只有一方表现尊重则是不平等的。父母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唯有对孩子的能力有信心,才能对孩子表现尊重。尊重孩子是表示把他当作大人一样有权利做决策。但是,权利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做的事情,而是使孩子了解在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