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儿6个月的时候,王菲李亚鹏夫妇为了孩子开始一起参加各式儿童教育课程上百场。杨澜纳闷:教育孩子,需要郑而重之地上那些专业的教育课程吗?父母真需要学习吗?

面对为什么父母需要学习的问题,王菲语气笃定地说:必须要学习,太需要学习了!你要学习如何与孩子相处,你要孩子不重复你的受伤害模式,或者你不去无意识复制父母那套伤害孩子的模式。

因为我们从小这么长过来,你身上很多东西都是从小养成,来自父母的观念和习性一直影响你到现在,你想改也很难去改。父母对孩子心理结构、心态影响很大,父母的一些观念几乎是植入到了你的头脑里,很难拔除!

当然他们两口子在孩子6个月就开始学,杨澜纳闷:6个月的孩子如何交流啊?你们这么早就开始学。

王菲认为:6个月的孩子不需要教育,6个月孩子的父母需要教育,父母是孩子生活的一级环境。因为是做父母的在给孩子创设那个环境,你的一言一行,你的心理状态、心理波动,再说重点,你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那个孩子都捕捉得到。嫣儿出生后,我可比对大女儿时尽职尽责很多,以前基于从小很多的不良心态(笑),对孩子没什么耐心。

这点李亚鹏很愿意做见证人,四年来,除了生病的时候,上百次的课程,王菲是全去的。

你跟孩子一起话多吗?

不多,真不算多。也就跟孩子贫贫。李亚鹏爆料:在家里,大女儿童童叫大姐,二女儿李嫣叫二姐,不想长大的王菲在家里屈居“三姐”之位,跟孩子打成一片,没有一点当妈的威严。

前几天王菲的微博上发布了一张女儿窦靖童和李嫣的合影照。镜头中窦靖童弹着吉他,一副陶醉的模样,李嫣则戴着蝴蝶结发箍,穿着芭蕾舞裙,踮着小脚在一旁观望。王菲还附上了幽默的文字:不管是摇滚姐儿还是芭蕾姐儿,都是额滴姐儿,额滴姐儿……

这么多年来,一直处于半退隐状态的王菲自称非常享受全职主妇的感觉,虽然说有时当妈、上课,也有点小勉强,譬如看到有的妈妈为孩子全心全意地付出,也有点自愧不如。可总的来说还是很满足,没太多纠结。

女儿童童说要唱歌,王菲的态度是想学就学。孩子主意多,一会儿一个样,一会儿打鼓,一会儿唱歌。王菲都尊重!连李亚鹏都很佩服地说王菲有一种隔绝记忆的能力,回避掉了母亲对她的那种强制性教育,她没有把自己过去的经历映射到今天对孩子的教育上,她做到了!

王菲还被问:经历过这么多,你还相信爱情吗?

相信!为什么不相信呢?虽然爱情是很短暂的,就是“咔咔咔”,一刹那的火花。可是爱情变了之后还有爱。不能——将“爱情”进行到底,可以——将“爱”进行到底!

爱,应该比爱情更加宏大一些吧!

很多人讶异个性凌厉的她跟李亚鹏过得那么好。其实以今时今日王菲的心态,跟任何一个男人,只要她愿意,我都相信她有“过好”的能力。

相关阅读

疯狂爱上“为什么”


对于孩子们来说,一个“为什么”就是一次发现,一次发现可能就是一次科学探索。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错过3、4岁这个发现的年龄,引导孩子们爱上“科学”吧!

这是亮亮最开心的一个圣诞节!3岁的亮亮和爸爸一起看雪去了。纷飞的雪花那么美,飘在脸上凉凉的,好舒服。他一直奇怪,雪是怎么来的,他从爸爸那里知道“雪是从天上来的!”“雪有六个花瓣,像花一样,所以叫雪花。”那天爸爸还和他一起打雪仗、堆雪人,真是太开心了。不过他也有件事情很烦恼,那就是他想把雪花带回家等妈妈回来,可是雪花回到家很快不见了。爸爸说,雪花在温暖的地方就会融化,成了水。这些都是为什么?亮亮整整一天都在这样想着。

其实,“为什么”是很多3、4岁孩子都在想的问题。

原因很简单:孩子们对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3、4岁的孩子正好开始了对世界的神奇探索,每一次触摸、每一个发现,在我们成人眼里已经熟视无睹的现象,对于孩子却是那么充满神秘、充满了吸引力。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

3、4岁的孩子在用好奇的眼睛不断发现和学习科学。

3、4岁的孩子学科学?很多父母会对此提出疑问,觉得那些科学的道理实在太深奥,孩子们根本没有办法掌握。

别忘了,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关注自己的生存世界、实践他们的设想、研究身边各种体验和经历带来的结果,是他们每天生活的重要内容。

当然,他们还听不懂那么多深奥的道理,比如,水为什么让我们的塑料玩具漂起来了?如果你试图解释“浮力”的概念,可能耗费一天的时间,也无法让孩子真正理解。

其实那是我们成人眼里的学科学。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现在可能还听不懂为什么天空会出现彩虹、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存在方式,但他们可以发现雨后的彩虹正挂在天边,非常美丽,他们知道雪花拿回家里一会儿就变成了水。这些奇妙的事情都很有趣,就够他们惊奇的了。

专家认为,虽然孩子们对科学的情感可以天然生成,但是他们对科学本身的探究与欲望却来自于成人的引导与培养。这份对科学的情感不靠灌输,也不能手把手地教,依靠的是孩子的不断的、直接的体验。只有让孩子们直接与科学现象接触,获得独特的、挑战性的直接经验,才能使孩子产生探究的需要。

所以,孩子们开始发现的时候,正是父母们把握机会,让孩子不放弃好奇、不放弃探究的最好时机。

用最简单的方式回答孩子的问题,慢慢引导,让孩子们对科学永远有兴趣。

父母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保持着想了解“为什么”和不断发现的心态,对科学产生深厚的“情感”。这是一个慢慢引导,充满情趣的过程。

比如,带孩子观察雨后地面的变化,他们会发现平时少见的动物——蚯蚓。好奇心很快会让孩子对蚯蚓产生浓厚的兴趣。父母可以让孩子观察有蚯蚓的田地与没有蚯蚓的田地有什么不一样。观察蚯蚓的时候,父母还可以告诉孩子,把蚯蚓砸死是不好的行为,因为蚯蚓对土地是有益的。如果你还想深入,可以试着把蚯蚓切成两段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引导孩子体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孩子可能会兴奋不已,为了观察蚯蚓,长时间地呆在室外,不怕风吹日晒,这时你还可以表扬他探索未知事物不怕辛苦的毅力和精神。

对于3、4岁的孩子来说,很多科学道理都太难懂了。所以,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用最简单的方式。不要用那些非常冗长、严谨的科学解释把孩子吓着了,比如,如果他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你只需要简单地告诉他,大自然给了他这种颜色,因为这样是最漂亮的颜色。或者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颜色,天空的颜色就是蓝色的。

至于那些深奥的科学道理,会随着孩子们兴趣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逐渐明白的。

生活里到处是科学,让孩子们在生活里找到学科学的乐趣。

带着宝贝儿去田间走走,采摘野花,玩玩泥土,捉捉小虫……,了解那些动物、植物都叫什么名字,都是怎么生长的;去明媚的阳光下玩风车,孩子会发现:风来了,风车才会转;没有风的时候,要使劲挥动手臂,小风车才会转起来了;风越大,风车转得越快;走进自己家的厨房,一把盐、一碗水、一滴油都会演变出很多的科学现象。

科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里给爸爸妈妈们提供生活中和孩子学科学的办法,让我们的孩子在充满了科学知识的环境里不断发现和创造吧。

1、和孩子一起准备食物。厨房是一个最大的实验室,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观察很多成分是如何混合变成其他的颜色和味道的,怎样给食物加热和变冷,成为我们想要的食物的样子。比如番茄让晚餐多了一碗红色的汤,两个鸡蛋加上水,加热以后变成了好吃的鸡蛋羹。

2、和孩子一起种植物。院子里的植物会经常施肥或者播撒农药,3、4岁的孩子不适合和你一起到院子里种植物,他们可能会不小心摄入有毒的东西。在室内的小花盆里种植小植物就完全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了。试着和孩子一起种植一些短时间内快速生长的植物,比如在一个透明的玻璃花瓶里,无土栽培玉米、小马铃薯等。几天之内,孩子就可以亲眼观察到这些种子发芽、长出叶子的全部过程。

3、让孩子玩水。泼水对于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来说都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3、4的孩子更会对此乐此不疲。如果你还能往水里加一些东西,让孩子观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孩子就更有兴趣了。比如,你在水里加入食用色素,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如果加冰呢?如果把一盘子水放在冬天的户外会怎样呢?在温暖的夏夜把一个装满水的浅盘子放在户外一个晚上又会怎样呢?小鸟会喝掉吗?会蒸发在空气里吗?在水里放上盐会溶解,放上别的呢?比如油,会怎么样?会不会溶解呢?所有关于水的游戏都会让孩子非常着迷。

4、观察植物。一朵花从盛开到凋谢,花瓣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用手去摸一摸,花瓣的质地是不是完全不一样了?家里的那棵盆景的小树干和外面的大树干也不一样吧,摸一摸,感受一下。

5、做个声音试验。让孩子和你一起学着发出柔和的声音,然后大喊几声,孩子会发现说话也有不同的方式,发音部位不一样,声音也不一样。如果冲着一个纸杯说话,声音会变得发闷。如果把纸杯罩在耳朵上,妈妈说话的声音就像从很远的地方传过来的。

6、试试触觉游戏。把几个有不同的形状和材质的普通物品一起放进书包里,比如,勺子、手套、冰块,如果蒙上孩子的眼睛,让他试着去拿,他能知道拿到的是什么吗?

7、认识一些昆虫和动物。和孩子一起在户外散步的时候,多给孩子指一些东西,比如蚂蚁、毛毛虫等,让孩子真实地看见这些东西,观察它们。如果是非常安全的小动物,可以让孩子直接用手去温柔地触摸。也可以在去动物园的途中,和孩子一起探讨哪些动物会飞、会走、会游泳,那些动物在幼小的时候像什么,和他们的父母有什么不同。还可以带孩子去宠物乐园,让孩子直接抚摸、喂各种各样的动物。

8、观察天空。看,云在动,是风在带着云走。晚上可以带孩子去看星星和月亮,月亮每天都在变化,有时圆、有时缺。也可以问孩子一些问题,比如,晴天的时候,天空是什么颜色?阴天的时候,天空又是什么颜色?落日的时候,天空还会改变颜色吗?

让孩子观察植物是怎样“喝水”的小实验

准备材料:水杯2个、水、食用色素、白色的花(百合、白玫瑰、马蹄莲等)、剪刀、放大镜

步骤:

1.把两个杯子分别倒上2/3杯水。让孩子在每个杯子里倒入一小勺食用色素,和水混合一下。选择不同的两种颜色分别倒进两个杯子

2.为避免花多枯萎,把花枝剪去一小段插入水中。

3.让孩子观察花的变化。一个小时后,花茎会被染上色素的颜色。时间越长,花茎吸收的颜色越多。

4.如果把花放在不同的地方会有变化吗?如果一个放在窗台上、一个放在壁橱里,会怎样?没有哪个科学家可以知道所有答案。

编译/花花

怎样面对“为什么”


宝宝长大了,他对世界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遇到问题,他会不断地追问你“为什么”,直到你筋疲力尽、理屈词穷。那么,父母应该怎样看待宝宝的提问呢?

首先,宝宝能提出问题是好事,这充分说明他在动脑子思考,他对世界的好奇心已经不满足表面现象,而是想挖掘深层内涵,宝宝的这种追根溯源的精神值得我们鼓励。宝宝的问题也许会非常简单幼稚,但是家长的态度要真诚,不要嘲笑他,要以积极的态度诱导他。切忌不要因为忙或着心情不好就对宝宝的问题不理不睬,这样做只会使宝宝会感到深深的失望,理性的探索欲望也会随之消失,因此,对宝宝的求知欲是个打击。

在回答宝宝的问题时要简明扼要,不要繁缛地解释不停,只要让宝宝明白简单的道理就行了。比如宝宝问:为什么电话能听到声音?你可以简单回答:这是因为有电话线接通。至于更深的电路内容,宝宝理解不了,也不必从多费口舌。

处理宝宝的问题时,还可以与他一起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的过程中,宝宝既学到了知识,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他与父母一起努力时,还会让他体会到父母就象朋友一样可以互相帮助,从而使宝宝的自信心大大增加,因此,这是帮助宝宝提高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有时你可以采取反向思维来回答宝宝的“为什么”,那就是通过反问来诱导他思考问题,让他自行寻找答案,在询问的过程,可以适当辅助他思索,为他理清思绪。

宝宝提出“为什么”是他思考的开始,面对宝宝的提问,你做好准备了吗?

宝宝为什么认生?


“怕生”是宝宝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它是宝宝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情绪和人际关系获得发展的体现。面对宝宝的怕生,父母也无可奈何。那么宝宝到底为什怕生?宝宝认生的阶段又是什么?

宝宝为什么怕生?

1、宝宝在自我保护

认生是孩子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在他看到陌生人时,他意识到家人和陌生人是不同的个体,孩子害怕这个陌生个体给他带来伤害,因此,就以敏感闪躲,甚至大声哭闹的激烈方式来向家人传递自己害怕的情绪,以此得到家人的保护。

父母可以提前预防这种状况,在孩子还不懂得认生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带孩子多接触其他人。比如,让家里其他人员帮着给孩子喂奶、喝水、换尿布、逗着说话、抱着玩、做简单的游戏,让孩子不太熟悉的人逗孩子玩等,通过与其他人的接触,帮助孩子适应他可能接触到的各种社会环境。

2、宝宝的天性使然

每个孩子在0-3岁期间都会出现认生的现象,如果3岁以后仍然非常认生,就要考虑孩子的个性因素了。有些孩子连去幼儿园也表现出退缩和回避,这说明孩子不是故意挑剔和拒绝,而是天性使然。

对于认生的孩子,妈妈可以从孩子比较熟悉的人开始,让孩子习惯跟妈妈或者抚育人以外的人交往,然后让孩子逐渐接触“熟悉的人比较多,而陌生人比较少”的环境,在熟悉了有少数陌生人在场的环境之后,再扩大他的接触范围,让孩子一点点适应与陌生人交往以及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

3、宝宝缺少社会交往

有的家长很少带孩子出去玩耍,与人接触少,缺少锻炼,所以孩子会认生。不要因为孩子害怕就刻意避免孩子与陌生人接触,这样对缓解孩子认生的问题有着适得其反的作用。为孩子创造与各式各样的陌生人群进行接触的机会,能使孩子从中得到一定的锻炼,让孩子以后变得不那么的认生。

4、父母对宝宝批评过多

如果孩子一做错事,父母任意指责,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胆怯。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情感要稳定,不要忽冷忽热。照料孩子、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最好固定,尽可能避免孩子长时间见不到妈妈,尤其不能以“再怎样,我就不要你了”、“把你给谁谁”之类的语言威吓孩子。

5、父母对宝宝包办太多

父母对孩子包办过多,孩子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发展。如果父母心疼孩子小,生怕孩子做不好而事事代劳。其结果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对一些事物形成胆怯心理。

宝宝认生的过程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宝宝在3-4个月时已能对妈妈做出反应,只要妈妈走近宝宝,他就会冲妈妈乐,以此表达自己快乐的情绪。当妈妈在屋里走动时,宝宝的目光就会追随妈妈的身影移动,并表现出明显的想要得到妈妈关注的表情。一旦妈妈不予理睬,宝宝就会哭闹。如果发现妈妈不在视线内,宝宝也会以大声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5个月的时候,随着宝宝自我认识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宝宝的识别能力不断增强,已能区别父母和其他人。

6个月的宝宝已开始有了依恋、害怕、认生、厌恶、爱好等情绪,对熟人表现出明显的好感,并且能够根据家庭成员的亲近程度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这个阶段的宝宝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就会表现出过敏反应,对妈妈则最为依恋。

8、9个月的宝宝认生的现象更为常见。1岁多的宝宝已经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对什么都好奇,再加上活动范围的扩大,就使得他们有了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去探索周围环境的欲望。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对父母和亲人仍然非常依恋,一旦遇到他从未见到过的人和物体,就可能表现出胆怯的样子。因此,这一时期的宝宝是独立性和依恋性并存。

即便到了2、3岁,宝宝仍然会对陌生人和陌生情景感到恐惧,这是宝宝发展的共性。此外,由于遗传因素的差异,宝宝出生以后所处的家庭教养环境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宝宝认生的程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怕生对宝宝来说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正确引导而任其自然发展,那么将来就有可能影响宝宝的社会化进程。

宝宝为什么怕黑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极为重视。然而某些家长由于采取了错误的教育方法,致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比如对黑暗的恐惧心理在儿童中就较为常见。

国外的研究人员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的孩子都有其特别害怕的事物,半岁至两岁的宝宝害怕陌生人,怕与父母分离;3-5岁的宝宝害怕黑暗、独处、狗及想象中的怪物等;6-12岁则担心闪电、蛇、昆虫、医生等。专家认为,上述恐惧情形是人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通常会在短时期内自行消失。

那么儿童对黑暗的恐惧心理是从何而来呢?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得先了解一下俄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他做了一项著名实验,在给狗喂食的同时摇响铃铛,并在以后每次给狗喂食时都重复强化这一刺激。一段时间后,实验狗只要一听见铃声嘴里就会分泌出唾液。这时,铃声就成了一个刺激,能引起狗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

儿童对黑暗恐惧的产生,也是这个道理。原先对黑暗毫不害怕的孩子,是由于他们不理解周围的各种事物,因而除了某种本能的反应外,一般不会产生恐惧反应。但如果在黑暗中受到某种意外的惊吓,这时黑暗就形成了一个条件刺激,以后再进入黑暗的环境时,孩子就会触景生情,产生恐惧的条件反射。

所以,当宝宝害怕黑暗时,父母首先要弄清宝宝怕黑的原因,然后帮助他克服。一般来说,要注意不要给孩子讲迷信鬼怪的故事,不要用恐吓的手段来使孩子听话,以保护其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此外,要使孩子用自身的感受纠正其对黑暗的种种错误印象。一旦孩子因过度害怕而患了黑暗恐怖症,就要立即寻求医生的帮助,使宝宝的身心健康能够正常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