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太喜爱自己的孩子,以至于到溺爱的程度;吃饭、穿衣、如厕等等生活技能均要代劳或者帮助,有的孩子到了上小学还不会基本这些的生活技能!如果您是这样的妈妈,你该想想你能帮孩子走多久?

1、拿杯子喝水

交给孩子塑胶或压克力的杯子,让孩子自己学习拿住杯子喝水。

2、走路

孩子扶着东西移步、独自站立到迈出步伐走路,代表着他的世界理加扩大且丰富了。所以宝宝学会走路后,每次出门尽量让他自己走路,避免抱或是坐手推车。上下楼梯也尽量让他自己爬。

3、自己吃饭

对孩子而言,自己吃饭不仅仅是吃而已,还是一件新奇、好玩的事。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弄脏地板,衣服而自己喂孩子吃饭,剥夺了孩子练习的机会;其实让孩子学会自己喂食,比桌椅、地面整齐清洁要来得重要,父母可在地面、桌上铺些纸或布,减少清理的麻烦,也可在他身边,抓住宝宝的手引导他练习。

4、自己洗手

你可以给孩子示范你洗手的过程,让孩子学习并加以联系。

5、如厕训练

平时可安排孩子坐在马桶上几分钟,让他习惯坐马桶这件事,提醒孩子要大小便时要告诉父母。刚开始孩子表示要大小便时,多半都已来不及了,对孩子的失误,切勿责骂、处罚;当孩子学会上厕所动作时,给他肯定、鼓励,让孩子感觉上厕所是件愉快的事情。

6、穿脱衣服、鞋子

孩子到了二岁左右,喜欢自己穿脱衣服、鞋子,为孩子准备容易穿脱的衣和鞋,如扣子简单的上衣、有松紧带的裤子或裙子、粘贴式的鞋子等,并教导孩子简单的步骤。

7、刷牙

可从带宝宝一起购买牙刷开始。平时舆洗用品应放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刚开始大人可抓住孩子的手教导,上列牙齿由上往下的方向,下列牙齿由下往上,里外都一样。接着漱口,然后以毛巾擦干、完成动作,并将用具归放到原位。

8、折叠衣服

收下来的衣服可以让孩子一起帮忙折叠。孩子折好的衣服,放在抽屉后,别忘了称赞他,孩子将会越做越好。

9、收拾玩具

平时可在家中――固定地方,放玩具的置物箱或适当置物处,作为玩具的家。当孩子玩好玩具时,刚开始可牵引着孩子至玩具存放处,告诉孩子“玩具要回家”了,让孩子将玩具放回玩具的家中,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当孩子完成后,记得给以正面以及肯定的鼓励。

10、以语言表达

孩子还小时,会用拉、抱、指或发出其他声音的方式表达需求,到了一岁以后,父母应鼓励孩子多用语言表达需求,提供练习说话的机会。父母可示范说出完整的句子,当孩子能以语文表达需求,而父母也给以适切的互动时,孩子的哭闹次数就会随之减少。当然,适度给以鼓励,仍是必要的。

zj09.com小编推荐

宝宝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的七个生活技能


一、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托班都有规定的作息时间,宝宝可不能像在家里那样,想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玩游戏都自作主张,在托班可得听从老师的安排,按照作息制度和要求来做。

训练方法;父母可以先和老师沟通一下,在家里模拟一份作息时间表,比如,早上7:15分起床,7:30吃早饭:8:00开始学习和游戏,在家里大人可以教宝宝一些简单易学的儿歌,或者和宝宝起做游戏:11:30午餐:12:00自由活动,12:30午睡:14:30起床;15:00点心,15:30游戏,看书:17:30等爸爸下班吃晚饭。

合格标准:宝宝能基本上按照你制订的时间表按时进餐、睡眠、盥洗、玩耍娱乐。

小建议:可能刚开始,宝宝会不习惯,这时大人可以和宝宝来个小小的竞赛,以身作则,慢慢引导宝宝适应这样的生活,同时也可以培养他养成一个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二、自己喝水吃饭

在托班没有妈妈、奶奶或是阿姨追着你喂饭,吃饭的时间就只能吃饭,还得自己动手,所以入托之前掌握自己吃饭喝水的技能是很有必要的,要不然,辛苦了老师不说,宝宝的肚子还会经常唱空城计。

训练方法:给宝宝个一自己尝试的机会,准备一套充满童趣的碗勺、水杯,这可以增加他尝试的兴趣。训练宝宝吃饭的时候,首先得教会宝宝拿勺子。一般而言,两岁左右的宝宝手指的抓握能力已经发育得很好了,鼓励他用小勺子盛起少量的饭粒,再慢慢地将食物送到嘴里。喝水也是如此,先用塑料杯子,水倒得少一点,父母可以先手把手地帮宝宝控制好杯子的倾斜度,久而久之,宝宝就会自己控制了。

合格标准:宝宝可以拿小勺子吃饭,会用小水杯。

小建议:有的宝宝喜欢吃饭的时候玩玩具,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并不是个一好习惯。父母可以和宝宝来个“约法三章”,吃饭和游戏是两个时间段做的事情,不可以同时进行,违反规定就不是乖宝宝了哦。

三、自己解决大小便

宝宝的大小便问题一般过了18个月就该训练了,如果宝宝想要大小便还不能告诉大人,或者还在使用纸尿裤,那就要注意了。托班里的老师没有太多时间替宝宝换纸尿裤,而且把裤子尿湿也是一件很羞的事情哦,所以赶紧趁入托前来一个特训吧。

训练方法:如果以前你上卫生间时从没让小家伙“陪伴”,那么现在是时候了,让他和你一起进卫生间,“实习”如何上厕所,你可以边“解决问题”边向宝宝现场解说。如果宝宝不具备自己如厕的能力可以慢慢训练,但怎么着,也得让他具备想要便便就告诉大人的能力。

合格标准:宝宝可以初步控制大小便,同时在便便前会有意识,并告诉大人。如厕结束后,自己会拉裤子。

小建议:如果宝宝在如厕训练中失败,千万不要责怪,宝宝太小,“意外”免不了,一旦意外发生,你最好冷静地、替宝宝擦洗干净,努力将“意外”最小化。

四、学会独立入睡

在托班吃完饭就要午睡一会,时间一般为两个小时。许多宝宝在家里往往要大人抱着、哄着才能入睡,因此宝宝入托后会不适应,到午睡时间就特别想妈妈,所以入托之前妈妈应培养孩子独立入睡。

训练方法:首先父母要创造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等宝宝进屋上床了,父母不要立即离开,可以坐在门口,让宝宝觉得你并没有离他而去,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如果宝宝在床上玩闹不肯睡觉,父母应平心静气地告诉他,这个时候只能在床上睡觉,不能再做别的事情了,千万不要大声嚷嚷或者训斥孩子。

合格标准:宝宝在熄灯之后可以独自安静入睡。

小建议:如果宝宝的哭闹让你心软,破例答应孩子的要求,那么接下来等待你的,将是每个夜晚的“睡前战争”。所以有的时候父母需要一点“铁石心肠”。

五、自己穿脱衣服

午睡后能否自己穿衣服是宝宝自理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多数宝宝脱衣服睡觉没有问题,可穿起衣服就笑料百出:穿错鞋、穿错裤子、穿反了、漏系了一个扣子……

训练方法:父母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些比较容易穿脱的衣服,并告诉宝宝穿脱衣服的顺序,让宝宝模仿你,然后自己尝试。另外,宝宝鞋子的大小也要合适,如果宝宝还不能很好地掌握系鞋带的技巧,那么不妨先给宝宝换上有搭扣的鞋子,方便宝宝刚入托时自己穿脱。

合格标准:不要求速度,但能准确地将自己的衣服和鞋子穿好,不依靠大人的帮忙。

小建议:对于年龄小的宝宝,父母可以适当地为他多准备几套衣裤,以便宝宝拉拉尿、呕吐时更换。 六、自己盥洗

宝宝喜欢玩,常常把自己的小手小脸弄得很脏,如果自己不会简单的盥洗,就只能做“小邋遢”了。

训练方法:宝宝喜欢玩水,常常把洗手当作玩水,父母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游戏中教宝宝学会洗手洗脸。当然在这之前,妈妈需要把盥洗的程序耐心地告诉宝宝,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儿歌的形式来帮助宝宝记忆。

合格标准:宝宝可以按照盥洗的顺序收取盥洗用具,并完成洗漱。

小建议:在开始训练的时候,父母可以与宝宝同步进行,加入宝宝的“玩水”游戏中,亲子娱乐的同时还可以让宝宝多个学习模仿的榜样。

七、表达自己

托班老师要照看这么多小朋友,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揣测宝宝心思,宝宝饿了,渴了,要上厕所了……都要学会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意愿。

训练方法:平时可有意识地让宝宝做些这方面的练习。“告诉妈妈,你想干什么?”“你刚才玩什么呀,给爸爸讲讲好吗?”告诉宝宝,当自己需要老师帮助的时候就要大声向老师说出来,特别是当身体不舒服时会说出来或用手指出具体的地方(例如:头痛、肚子痛等)。这一点非常重要,利于老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合格标准:宝宝会主动向你“汇报”生活上的一些需要、趣事。

小建议:并不一定要等到宝宝不舒服了才要跟大人汇报,平时宝宝遇到的任何事情都可以与你沟通,“今天宝宝玩了什么游戏?”“午饭,奶奶做什么给你吃了?”“为什么哭鼻子啊?”良好的自我表达就是在平时的亲子沟通间培养的。

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


生儿育女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事件。呱呱落地的孩子为我们带来了创造生命的喜悦,也给我们带来了将幼小生命抚育成人的沉重而神圣的责任。

就父母的本意而言,没有谁不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活得健康、愉快、成功。然而,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不少父母而言,这种出自本能的良好愿望并没有成为令人欣慰的现实。“舔犊之情”所蕴涵的爱、“望子成龙”所凝聚的情并未能使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子女上真正取得成功。

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对子女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是一种受本能支配的天性的表现。但是,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使为人父母者仅仅靠天性所赋予的受去关心、照料下一代已远远不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类社会中的父母是需要学习的。他们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仅仅基于本能的遗传,后天的社会教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西方国家早已把对准备做父母者的教育看成是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种教育机构都要考虑和面对的重要内容,港台地区近年来也在广为提倡“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的对象,狭义地讲是指父亲、母亲这些与孩子有着直接“亲子”关系的人,广义的理解则包括孩子的亲属、监护人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有密切接触的人。亲职教育的内容和目的相联系,即:使这些人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认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孩子所特有的言行、思维、情感方式,获得与孩子相处并打交道的特殊技能、技巧,成为孩子喜欢亲近,并能对孩子的健康、幸福成长产生有效影响的人。总之,亲职教育突出了人类父母与动物界父母的本质区别,强调了人类繁衍抚育后代的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亲职教育使生理、血缘意义上的父母,成为社会、教育意义上的父母,是现代社会教育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做父母是个过程,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任何条件与情景之中,只要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存在,学习做父母不需要特别的准备、特别的资格,每一个人既是学生,又是老师。认真记录下自己孩子的成长经过,讲述自己为人父母的经历。正是在这种轻松氛围中,不知不觉,你已经开始了你的学习做父母的过程。可能用不了多久,你会发现,你与孩子的紧张关系暖和了,与孩子打交道变得容易了,家庭生活也更加和谐了……。

如何让孩子通过生活场景学习知识


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感知事物的能力,因此父母在教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时,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孩子自身的体验和聆听来获取对世界的认知。生活中不少真实的生活场景,就是帮助孩子长见识、学技能,让他们变得更加自立、成熟和乐于生活的最佳案例。

在车上学交通规则

节日里开车带孩子外出,当父母把孩子放进安全座椅,给他系紧安全带时;当把钥匙插进钥匙孔,启动汽车时;当把车开进洗车棚,清水淋在紧闭的玻璃上时;当呼啸的救护车或者载重卡车从旁边开过时,父母都不要保持沉默,随时告诉孩子这是在干什么,让他知道更多他完全能明白的事情。

提示:对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可以为他讲解有些交通标志,如限速标志对安全行驶的重要性,再告诉他如何读车速表。还可以让孩子报出前方是红灯还是绿灯,是否可以通行。回家时,让孩子注意路程中有哪些标志建筑,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更早地识别自己家的路线。

在家里学洗衣技能

洗衣服是孩子比较容易参与的家务劳动,没有什么危险。首先可以告诉孩子洗衣前要先分类,因为有些衣服可能会掉色,有些衣服可能太脏需要拣出来单洗。然后让孩子把衣服塞进洗衣机,这一定是孩子特别喜欢干的事。衣服晾干后,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叠衣服,让孩子给袜子找朋友,或者叠比较容易的手怕等。

提示:对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不妨让他干些更有挑战的事,如把洗衣粉等加进洗衣机,或者将他自己的衣服挂到衣架上,甚至可以让孩子自己学洗小手帕,用手揉搓,学会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在饭馆学用餐礼仪

全家一起外出用餐,可以给孩子示范正确的用餐礼仪,譬如勿大声喧哗,不用筷子敲击盘子,不要见到自己喜欢吃的菜就忘乎所以。要注意卫生,要轻拿轻放,要懂得礼貌,对服务员的服务要致谢等等,并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示:对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让他自己点一个菜,并且鼓励他与服务员进行交流,还可以让孩子将所点的菜名写下来,然后一起计算总价,由孩子负责结账。

在超市学购物方法

带孩子去超市购物前,可以把列计划的过程设计得复杂些,父母先写出文字,然后让孩子在超市发放的宣传单上找到相应的图片,再把它剪下来,由孩子贴在白纸上。到超市后,让孩子对着图片找到商品。如果同一商品有几种选择,可以和孩子比较差异,再作选择。

提示: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让他独立完成购物单,并带个小计算器,然后去超市。买东西时,让孩子练习对比和计算价格。购物结束后,可以让他学学估算总价。

去银行学理财知识

节日里,不妨带孩子去银行,譬如在ATM上取款,或在窗口办理交费手续等。可以给孩子讲解银行存款的最基本程序,以及为何要把钱放在银行。可以告诉孩子:“这笔钱还是我们的,只是暂时存放在银行里,钱就不会丢了,而且还可以借给其他需要用钱的人,这样银行会给我们一小笔钱作为感谢,这就叫‘利息’。如果哪天家里需要用钱,就可以再到银行把钱取出来。”

提示:对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让他了解如何填写各种单据,告诉他这是为了确保安全。回家后,别忘了在家庭账本上记下这笔交易,并告诉他记账是为了更好地计划开支。在银行里,还可以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常识,如警惕ATM边上闲杂人,如何妥善保护现金,安全回家等。

在邮局体验邮寄过程

对孩子来说,邮寄过程也是一件极具想象力的事情,节日里不妨让孩子为爷爷奶奶寄几张照片。然后告诉孩子信封和信纸之间的关系,让他了解信封上哪些位置需要填哪些内容。还可以告诉孩子,邮递员叔叔会将信送到目的地,所以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并让孩子把邮票贴在相应的地方,把信封封好,然后投进神奇的邮筒。

提示:对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给他讲讲信件是如何从邮局,经过分拣、运输、投递的过程,到达所需去的地方。还可以讲讲邮政编码的作用,并且一起看地图,寻找自己家所在地的邮编和目的地的邮编,让孩子边读边写。

8秘诀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理财


教孩子理财这部分家庭教育相当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开销不断增加,与其单单靠父母的辛苦劳作、省吃俭用,还不如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因为许多观念及行为的建立往往是从小扎根的。教孩子理财,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做起,比且要避免专制式、说教式,这样才不会让孩子产生排斥情绪。

秘诀1:尽早训练孩子的数字敏感度

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即使会数数了,也未必懂得数钱因为那只是抽象的声音或文字。必须让孩子感受数字的多与少到底有什么不同,才能建立金钱观。

例如,点心对孩子具有吸引力,陈妈妈就表示,她喜欢将数字观念教育,通过点心来执行。

陈妈妈准备孩子喜欢的可爱造型小饼干,例如飞机、兔子、星星、,甚至是数字造型,以此引起孩子的注意。当发给孩子饼干后,会先让孩子算清楚有多少快饼干。陈妈妈发现,很快孩子便会清楚地感受到,10个饼干比5个多,也可以吃的比较久,若此对数字的概念更具体化了。

秘诀2:让孩子参与购物,了解钱的价值

让孩子陪你去购物,在采购中,教孩子看价钱,并且清楚地让他们知道,这个东西的价钱过于昂贵所以你不买;家里的沐浴乳用完了必须再买一瓶,此时选家庭号胖胖瓶是因为用得久比较划算;今天购物的预算用完了,所以不考虑多买一瓶汽水回家。以上都是灌输给孩子,货比三家不吃亏,以及要有购物预算等概念。

另外,在付款的时候,可以把钱交给孩子请他支付,甚至对于较大的孩子,不妨在需要到小商店买酱油、盐的时候,请孩子帮忙跑腿,偶尔把找回的零钱给孩子当奖励,并教育孩子将钱投到储蓄罐了,开始建立储蓄的观念,不过,请注意次数别太频繁,否则孩子若养成要有奖赏才跑腿的心态,那就不行了。

秘诀3:教孩子具体设定理财目标

当孩子开始有零用钱的时候,就可以叫他们定期审视自己存了多少钱,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计算,并记录下来,当孩子会写数子,并且具有基本的加减概念后,可以给孩子一本账簿,让他们学习如何记账。

邱瑞莲表示,孩子一定有想要买的东西,例如最流行的游戏卡,或是遇到节日家人朋友的生日,就会想要买礼物,她在账本上设计个栏位,让孩子放置向购买的照片或图像,并将价格注在旁边,还好加上在几月几号想要买,这样一来,孩子看确切地知道什么是,理财目标,并学习计算自己是否有能力负担这比资金?拿到领用钱时该怎么存怎么分配,才能达到目标?

秘诀4:让孩子记账,纠正消费观

就算是在同一个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理财消费观念也肯差距很大,有些孩子天生个性慷慨、不拘小节,长大后往往容易成为入不敷出的人;有些孩子则对钱有相当的不安全感,进而成了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这些都是不健康的理财行为,父母必须从旁协助纠正。

家中有两个女儿的叶素秋表示,她每月固定给女儿每人20元的零用钱,让她们自由运用,但是要求她们必须用电脑Excel软件制作收支表,记录系没笔花费和结余,然后,每月的家庭会议中,会让两个孩子将收支表展示出来,报告她们这个月如何达成理财目标,是否有出现过于浪费的不必要的开销,或太过于节省的状况,并让姐妹俩相互交换心得,父母则以顾问的角色,通过互相讨论以纠正孩子理财消费的观念。

秘诀5:为孩子开立银行账户

教孩子理财得让孩子学会储蓄,储蓄一般先从储蓄罐开始,但当储蓄罐里已经有不少的存款时,不妨带孩子一起到银行去开设一个属于他的帐户,且最好让孩子自己保管存款簿,如果不放心,至少也应该让孩子知道你将簿子放在了那里。

有了这个帐户后,不管存钱或是领钱,最好让孩子全程参与,籍此使其明白银行的功能,并了解账簿了的钱愈多,利息也会愈多。

秘诀6:借钱给孩子,培养借贷观念

邱瑞莲指出,孩子有时候想购买物品的价格和自己所存的钱,有很大的落差,这时候要孩子调整目标之外,其实可以适度地“借钱”给孩子,让他有借钱、还钱、并支付利息的观念。以她家为例,需要购买父亲节礼物时,大家商量好了妈妈出100元,儿子出25元,如果在父亲节前夕孩子还差5元,那么不防让孩子先以预知零用钱的方式,从下次的零用钱中扣除,或是分次扣。不过,一定要先让孩子提出还款的方案后,才能借出,并且要彻底执行,避免孩子耍赖。另外,孩子也可以向爷爷姥姥借款,这时父母最好当证明人,让其约定如何还款、何时还清等,最好白纸黑字记录下来,使孩子了解到借、还钱的重要性,培养其责任感。

秘诀7:从游戏中体会,善于理财才能致富

“大富翁游戏”可算是入门的理财学习法,有买卖、投资行为,而机会、运气的设置,更是让参与游戏的人可以体会到,人生有许多不能预期的变数和风险,所以必须要适度的规划,否则有可能面临负债累累甚至破产的危险。

林太太家中有个即将上小学的儿子,去年过年一家三口一起玩大富翁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林太太噶现第一次玩的时候,儿子几乎什么东西都想拥有,一点也不考虑手上资金的多寡,最后虽然拥有最多的房地产,却是最早破产的。但第二次玩的时候,儿子开始思考,手上必须要预留多少资金,再决定是否可以做投资,渐渐地从游戏中,摸索出一套稳健的理财模式,最忠会累积下不少的财富。

秘诀8:从生活周遭找投资标的

“投资”可以说是理财项目中,较为困难的一课,要让孩子彻底了解投资,更不容易。

有许多人提倡为孩子开户投资基金,甚至是购买股票,却忽略了让孩子参与。林太太建议,首先让孩子认识所投资的企业,可尽量选择孩子熟悉的公司股票,像是家了的联想电脑,妈妈的熊猫手机,常去买生活用品的华联超市等,这些品牌都出现在孩子周边,他们并不陌生,进而可配孩子一起主要所投资的公司的相关营运消息,藉此让他们知道那些讯息会促使其股票涨价或跌价,以及对所投资的钱会有何影响等,在潜移默化中,孩子自然就学会了简易的股票投资原则。

学会为孩子制定合理的生活与学习(幼儿入学准备)


前言:宝宝们入园基本上也有两个星期了,他们也已经渐渐的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但仍然就一部分的小宝宝还是不喜欢上幼儿园,那么引起孩子们这些消极情绪的原因都有那些呢?以下就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心太软——怕影响孩子情绪

家长的表现:丹丹(化名)从小体质不好,虽然进入幼儿园两个多月了,可总是请假在家休息。本来好几次丹丹病已经好了,可是妈妈一提去幼儿园,丹丹就开始哭。这一哭,妈妈心就软了:不去就不去吧,反正病也没有好利索,再养养。就这么一直拖着,丹丹两个月的出勤率只有12天。

潜台词:孩子这么小,病刚好,一定不要影响她的情绪。况且幼儿园又不是系统性知识的学习,落下就落下吧。不就是画画、唱歌、做游戏吗?在家陪她一起玩就行了。

宝宝的反应:妈妈的妥协,让丹丹更不愿上幼儿园了。妈妈非要送她去幼儿园的话,她就使劲地哭或者跺脚,要不就说肚子疼。进入幼儿园后,不能很快融入到小伙伴的游戏中,总是呆在一边看,很少参与。入园指导

专家进言:孩子在初入园时,幼儿园会设置适宜的环境和过渡环节来让孩子感受幼儿园的舒适和温暖,另外会给孩子制定合理的生活和学习计划,包括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的艺术创作活动和游戏活动等等。如果担心孩子病后护理的问题,可以建议老师多留意一下,也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讨论在幼儿园看到的有趣事情。但是千万不能因为孩子撒娇而放弃入园,这样无形中会教给孩子逃避去幼儿园的另一个借口。

偷偷看——担心孩子没人管

家长的表现:佳佳(化名)妈妈每次把佳佳送到幼儿园后,都不会马上离开,而是躲在幼儿园门口,偷偷看着佳佳,直到看到佳佳停止啼哭才离去。偶尔还会带佳佳在户外游戏区玩半个小时才送到班里去。

潜台词:孩子哭着进园,老师有没有时间哄她?如果没有理她,她会不会一直哭下去?我多陪她一会儿,她是不是就能好一些?

宝宝的反应:尽管佳佳已经入园一个多月了,可每次到幼儿园都会大哭,而且一会儿就跑到门外看看妈妈还在不在,如果不在,会有些失望但不会哭。如果看到妈妈,就会大哭不止。

专家进言:孩子会根据家长的某些行为来判断幼儿园的安全性。如果家长对孩子在幼儿园是否适应存有忧虑,那么孩子对入园也会忧心忡忡。家长躲在门口偷偷观察宝宝的行为,就是对宝宝和幼儿园老师不放心的表现。宝宝发现家长远远地看着自己,又不能回到家长身边,肯定会觉得委屈,哭闹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所以,家长把孩子交到老师手上后,应该愉快地和孩子道别,然后尽快离开,别把自己的不安传递给孩子。入园须知

本网站小编总结:想要孩子尽快的适应幼儿园,最重要的父母们就要先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将一些消极的情绪传染给孩子,学会让宝宝感觉去幼儿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所以多学习些让宝宝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方法吧!

宝宝需要足够的破坏空间


1岁以下的宝宝年龄小,身体刚刚开始发育,语言表达能力也很欠缺。因此,很多初为父母的家长在教育这一年龄段的宝宝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惑。记者在朝阳区安慧里小区公园随机采访了几位带宝宝的父母,请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早教方法,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为此,我们特意邀请了中央教科所幼儿教育专家李忠忱教授对症下药为家长们答疑释惑。

案例

朴女士的孩子现在6个月,是个胖嘟嘟的男孩。采访时孩子正在婴儿车里睡觉。

孩子3个月大时,朴女士就给他放《三字经》的录音,还有钢琴曲。她家的宝宝最爱听舒缓抒情的曲子,只是一听快节奏的笛子之类的音乐,就会表现得很烦躁。朴女士在每天下午宝宝心情不好时放给他听,宝宝最喜欢一边别人给他洗澡一边听舒缓的曲子。另外,朴女士每天跟宝宝一起做“亲子操”,一边有节奏地轻轻地抻宝宝的胳膊、腿等关节,一边逗他开心。

朴女士反映宝宝爱看电视屏幕,只要开电视他就死死地盯着不放,电视里有人笑他也跟着笑,电视里有人哭也会把他吓一跳,孩子对鲜艳的颜色很感兴趣。

朴女士还告诉记者,宝宝喜欢抓东西,经常抓过纸来撕,只要宝宝玩得高兴,不把纸塞进嘴里,她一般不会阻止;宝宝还特别钟爱吃手,尤其饿时吃得最厉害,她也不会阻止,只是勤给宝宝洗手。

专家点评:婴儿在3个月时就给他放《三字经》,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音乐有助于稳定孩子的情绪,只要孩子喜欢可以给他听;“亲子操”利于婴儿骨骼肌肉的生长,但要注意力度的掌握;婴儿撕纸、看电视有利于婴儿生长发育,吃手的问题需耐心疏导。

专家支招

给宝宝以足够的“破坏空间”

李教授提醒宝宝的父母们“撕纸”行为几乎是每个婴儿都会有的,家长不必在意。因为对于婴儿来说撕纸时破坏物体所产生的“咔嚓咔嚓”的声音是十分具有诱惑力的,而且撕纸等活动是婴儿在尝试体验改变物体形状的快感,婴儿正是通过这样的行为来感受外界物体属性的。因此,家长不仅不应阻止,反而应该给婴儿各种材质、各种颜色的纸撕,但要慢慢告诉婴儿像书之类的不能撕,更不能把纸塞进嘴里。

让宝宝看电视感受五颜六色

电视屏幕的影像不停跳动变化,而且五颜六色,声画俱全,婴儿很喜欢。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他们会形成对颜色的认知,所以孩子爱看就让他看,只是要注意尽量选择动画片等适合孩子观看的内容,还要注意和电视屏幕保持一定的距离,音量不要太大,免得孩子受惊吓,时间每次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为宜。

宝宝吃手要耐心疏导

李教授指出,婴幼儿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一旦固定化了纠正起来很困难。一般一个习惯的形成需要3个月,如果要巩固这个习惯还得3个月,因此纠正时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

李教授说,其实两岁以下的婴幼儿基本都会有吃手的习惯。因为宝宝对吸吮有一种天生的需要,如果吸吮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寻找到一种最便捷的替代和自我安慰的途径——吮吸手指。这是孩子自娱自乐的行为,也有可能是孩子饿了或无聊了,用吃手来表达。如果想纠正,不要硬性责骂强迫孩子禁止吃手,家长语言、动作要轻柔,以关爱鼓励为主,多给宝宝肌肤相亲,宝宝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方法可以是多给宝宝念儿歌,多和宝宝说话,让他多动嘴或给宝宝最喜欢的玩具,把他的手占住,尤其要把玩具放在孩子最习惯吃的那只手上。这样分散他的注意力,慢慢他就会改掉吃手的习惯。

来自:京华时报

宝宝需要家人稳定的照料


心理师爸爸的分析:宝宝需要稳定的照料

宝宝学会了向不同的人要不同的东西。这是条件反射性的行为,也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最基本的二元关系开始有了雏形。此时,主要照料者稳定的性格表现,和照料者本身的稳定,家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都很重要。

他只是在寻求满足

豆子的成长总是可以给家人带来非常多的欢乐,也带去很多的焦虑感。这或者就是自然规律,任何事情都有积极的正面,也有消极的负面,负面总让人不愿意接受。人就是趋利避害的,这是天性。

我们总是追求快乐,总是希望痛苦失落永远不要发生。而在宝宝的成长中,大人的挫折和无力感时有发生,特别是控制感很强的照料者。有些家庭中,宝宝先叫爸爸还是妈妈,都会让爸爸妈妈有不同的体验。这完全是大人之间的竞争所造成的,问题不在宝宝身上,在大人的心里。

豆子目前所处的阶段基本是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很多的表现都是条件反射式的,几乎没有通过意识的思考,当然也不需要任何逻辑。妈妈带给豆子的体验是在饿的时候提供食物,在郁闷的时候给自己温暖的怀抱,在感觉恐惧的时候给予自己保护,而在这个过程中,豆子听到那个人的称呼叫“妈妈”,这直接就形成条件反射,好比是“巴浦洛夫的实验狗”,一听铃声就分泌唾液。不同的是,豆子演绎的程序正好相反,一饿,就会叫出“妈妈”两个词。

从这一点来说,情绪和体验直接影响到豆子嘴上和行为上的表达。其他的称呼,或者豆子见到其他人的表现,也就不难理解了。不过,这些外在影像直接影响到豆子的内在影像,这里有个心理学名词“内投”。通过建立稳定的、持续的互动,慢慢形成了豆子对每个人的固定影像,也就会表现出相应的情感。

这是一个强化的过程。假如妈妈给豆子的体验是矛盾的,甚至是对立的,那会怎样呢?那样,豆子也就会很矛盾,成为一个内心不稳定的人,喜怒无常的人,性格形成的起点就在这里开始的。

妈妈的表现要稳定

爱是什么体会呢?爱就是被满足。恨呢?那就是不被满足的挫折体验。更准确地说,恨的原型是无力感,因为无力,所以就要用愤怒去抵消。而任何一个妈妈都不可能做到及时的、完全地满足自己的宝宝,这时候宝宝的内心体验会分成两种:满足的和挫折的。而这两种体验分别对应两种“妈妈”形象,那就是“好妈妈”和“坏妈妈”。对“好妈妈”,宝宝自然是爱的;对“坏妈妈”宝宝是恨的。但是妈妈只有一个,宝宝该怎么办呢?那就要看妈妈的了。如果妈妈的表现是稳定的,即宝宝饿了,提供给食物;宝宝因要求没被满足拒绝时,给于安慰和拥抱。慢慢地宝宝才知道,哦,原来妈妈就是这样的。宝宝的内心就开始了自我整合,将两个妈妈整合成一个妈妈的形象,虽然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

但很多妈妈的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是分裂的,宝宝高兴的时候,妈妈很开心,把宝宝当心肝;一旦宝宝不舒服,或者对妈妈未能提供的满足感到失望或愤怒而哭泣时,妈妈就自然认为宝宝不听话,开始冷落宝宝或者对宝宝产生攻击性的行为。这时候,宝宝关于“好妈妈、坏妈妈”的体验被证实了,就会产生一方面更依赖妈妈以免失去妈妈的爱,同时又怨恨妈妈的情绪,内心充满矛盾。

更有甚者,有的妈妈在婴幼儿闹得厉害,实在没办法时,,忍不住把宝宝扔在一边。这对宝宝来说是灭顶之灾,他的情感受到很深的伤害,对妈妈的情感也就固定在矛盾中。

所以,什么样的妈妈,带出一个什么样的宝宝。焦虑的妈妈带出来的是焦虑的宝宝。重要照料者的性格稳定对于宝宝的性格发育来说,至关重要,是关键性格形成的稳定根基。

另外,日常的照料者太多,也会给宝宝带去不适应感,当然安全感也就会相对缺乏。如今很多家庭在宝宝年幼时,时而由爷爷奶奶照料,时而由外公外婆照料,有些家庭则不频频更换保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我一直主张妈妈带宝宝要带到三岁,假如条件所限,也尽量带两年,就是考虑到宝宝与妈妈之间关系的稳定,可以给宝宝的一生带去稳定的感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宝宝生命初期,特别是三岁以内,是性格形成的基础期。把宝宝的性格形容为大厦的话,三岁之内就是打基础和做框架的时候,过了三岁,性格结构基本形成,后面大概就是装修的工作了。假如一个大厦的基础和框架出了问题,外表装修得在华丽,也是危险的。

心理健康程度可以按等级来分:健康状态(完全意义上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偶然的情绪问题)、心理障碍状态(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状态(人格障碍,适应不良),严重精神疾病(精神病,精神分裂等)。而性格结构出现问题,基本就上心理疾病状态。

家庭的结构要稳定

豆子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没有过多的创伤体验,也没有过度的恐惧体验,重要的照料者相对稳定,这对他的性格形成是有利的。因此,豆子很焦虑地哭的时候不多,快乐的时候还是很多的。也难怪他长得比较皮实,这里有基因的问题,也有成长环境的问题。

之所以豆子在不同的情形下找不同的人,其实就好比是我们吃饭找饭馆,娱乐找KTV,生病找医院一般,这可以是认知的开始。当然,这很难界定。

成人有时候会因为这些而疑惑,把豆子的表现和自我评价关联起来,那是在以己度人。不过,如果成人因为宝宝的表现引发家庭中的问题,那么可以说这个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生病”的家庭,家庭功能和家庭结构可能原本就存在问题,不必拿孩子说事情。遗憾的是,很多家庭恰恰会拿孩子说事情。这样的家庭中的人,需要好好检讨。要不然,家庭中隐藏着的问题,一定会在孩子的身上表现出来。

有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叫“家庭治疗”。所谓家庭治疗,其理论基础就是,家庭成员中一个人的心理问题,一定与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功能有关系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尤其如此。要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把家庭的结构重新调整,家庭成员内部人与人的关系进行调整,让家庭中所有人在自己的角色上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让整个家庭的功能能顺利发展和发挥,那么,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就相应改善了。

不管是妈妈,还是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等,只要是宝宝重要的照料者,这些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直接影响宝宝内心的和谐。如今许多家庭中婆媳冲突不断,实在令人忧虑。要消弭这些冲突,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要想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要怎样对待别人。这句话很多人都懂,但做起来并不易。

总之,家长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相当重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发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