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学前的心里准备
2020-09-17 孩子入学前的心里准备 如何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如何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父母如何走进孩子心里去!。
父母陪伴VS宝贝聚会
孩子的孤独感与生俱来,他又有比成人更敏感的感受,给他安全感是父母们该做的。0~3岁的孩子,父母的陪伴是消除孤独的方法。尽管有爷爷奶奶等家人在身旁,但仍代替不了父母在孩子心中对安全感的建立,这也是孩子孤独感的根源。因此,特别是3岁之前,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时光。
另外,父母除了陪伴之外,还要学会沉静下来,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
帮他寻找同伴环境
1、学会放手。小区、公园,有时处处可找到同伴环境,但其中父母的行为模式很重要。如果家长过度防范和保护孩子,反倒制约了孩子内心真正融入这个环境和世界。这时的孩子只有自己的感受,而且感觉会更强烈。孩子的适应力是原本就有的能力,“善意”的保护会“剥夺”他的投入,因此,家长要学会放手,充分扮演好父母的角色。特别是对3~6岁的孩子,更要懂得放手。
2、同伴无龄化。为孩子找同伴是同龄的好,还是找大朋友或是小朋友好呢?在同伴环境中,年龄不是重要的,旁边大人的引领方式和引领方向才是重要的。
3、聚会有主题。聚会除了大人间的聚会外,还应有个主题,若同伴环境是可预知的,可以提前规划、设定游戏,让孩子无论在语言还是行为上都能得到影响和收获,从而使聚会更有意义。如果同伴环境是无法预知的,家长就要适时放手了。如果孩子与孩子间发生了争执,可让孩子自己面对这一刻,并学会处理的方法。
4、家长参与原则。带孩子进入同伴环境的家长,聚会时,要对孩子实行无压力、无批评、无过错原则。如果孩子出现过错,家长也不要过度批评,应用第一人称的方式陈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zj09.com小编推荐
父母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
父母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
小小今年四岁了,妈妈工作忙,爸爸经常出差,一直把小小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最近才接到身边,可是小小妈发现,小小性格很犟,经常和父母发生争执。小小妈妈很苦恼,觉得小小太不听话了,经常气的偷偷哭,小小爸爸则一直反思,是不是和小小沟通方式不对呢?这个周末,小小父母走访育儿专家,专家这样解答了小小父母的疑惑。
家庭生活中,和孩子沟通很重要。沟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施加科学的教育,从而促成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合格的父母,不仅是孩子衣食住行的提供者,也是孩子的老师,更是孩子的朋友。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把家长的期望、爱和教育充分地传递给孩子,也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所思听想,帮他们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提供有效的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亲子沟通往往差强人意,要么是家长不重视,要么是方法不得当。很多父母虽然很想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但是无意中流露出的传统角色总会造成亲子沟通的障碍。
有些父母常以“指挥者”的身份自居,他们在与孩子交谈时总是带有命令的口气;有些父母则像个“说教者”,这样的父母喜欢叨叨,告诉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而并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有些父母觉得自己比孩子聪明,在孩子面前摆着一副无所不知的样子,这样的态度也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反感;还有一类父母则是批评者,他们的言语中常带有嘲笑、讽刺,或给孩子贴标签。试想如果父母都用以上态度与孩子交谈,怎么可能得到很好的沟通效果?如果你常常抱怨孩子不跟自己说心里话,请先反思一下自己平时有没有充当这些角色。
父母离婚要如何去看孩子?(六一专题)
前言:据相关的调查,现在离婚的人群不亚与结婚的,我们都知道离婚最受伤害的就是孩子,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不管孩子将来跟了谁,父母们都不能给孩子在心中种下仇恨的种子,以下就来了解下父母离异应该如何探视孩子!
孩子是父母双方的,和双方都有血缘关系,不能因为父母离异,这种血缘关系就改变了。
为了做好探视,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约定好探视时间,没有特殊情况,不要改变,信用第一。
2、最好把探视时间固定起来,孩子就会有个期盼。
3、双方见面时要友好,绝不要在这个时候互相指责、争吵。
4、监护方应热情接待非监护方,并把孩子的情况向非监护方报告。讲时要冷静,内容要全面。
5、有可能的话双方一同与孩子活动一段时间,让他体会到爸爸、妈妈对他都一样好,爸爸妈妈都爱他。亲子教育
6、双方与孩子单独在一起时,绝对不要肆意批语对方,不要让孩子对父亲一方或对母亲一方有错误的认识或偏见。
7、非监护方在探视时,不要买超过监视方经济条件太高的东西(如吃食、玩具、衣物),也不要带孩子出入太豪华的场所,以免孩子对监视方有“意见”,情感有影响。反之,也不要做得太差,以致对孩子没有吸引力,他对这个爸爸或妈妈会不喜欢,也影响情感。最好的办法是给孩子的“待遇”与监视方经济条件和文化爱好基本差不多,这样,孩子就不会有太多的想法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说是很不利的,只有尽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孩子少受影响或者不受影响才是最重要的,希望离异了的父母们都能够做的更好,毕竟小孩子是无辜的!
父母如何开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新学期已将向我们走来,相信大家在开学前都会做好相应的入学准备吧,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快速做好入学准备小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父母如何开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父母如何对孩子性教育
从成长角度来看,“性”特性的表现与演进,是很自然的,但很多时候,家长只理解孩子的身体会日渐成熟,却对孩子因著身体成熟而出现的对性的好奇,一知半解,并产生不安和焦虑,例如孩子抚弄自己的性器官,与朋辈进行一些性游戏如查看对方的生殖器官、模仿成人的亲密行为等。
当子女到了青春期,一些涉及“性欲”、“异性交往”的行为表现也令家长困惑,面对这些“性”特性,家长一般都同意需要为子女进行性教育,但却不晓得从何入手。家长若能为实践性教育作好准备,其子女便可从家庭中获得正确的性知识,而不需道听涂说,在成长阶段中疑惑重重。
家长对性教育的看法
1994年初,香港明爱家庭生活教育组进行一个试验性的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学前儿童性教育”的看法,接受调查的270位家长中,大部份认同性教育对子女的成长有积极作用,认为孩子最需要知道的是确认自己的性别、“身体的功能”、及“明白父母表达爱意的行为”等,他们感到最难解说的便是“性爱行为”和“身体的成熟及功能”。
至于谁最适合推行性教育一题,认为是“家长”和“老师”的回应各占一半,家长如此重视学校的责任,可反映出他们面对困难,希望老师能替代他们的职责。
总括来说,调查结果显示大部份家长都重视性教育,但对于要担当这个推行者的角色,家长们均感到困难和犹豫。
如何开始性教育
一般家长认为,当孩子主动询问性问题,如为什么女孩子没有鸡鸡,或参与性游戏,如抚弄自己的性器官时,便应开始教导子女性教育了。子女询问与性有关的问题时,不失为一个较自然的教导时机,但这样实践性教育,未免流于消极被动,且欠缺计划,也未能按孩子的年龄提供适当的辅导。
其实,家长可以按照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订立教育目标与内容,主动教导他们与性有关的知识。家长可以教导学前儿童辨别性别、身体器官及功能,告诉他们生命的来临是基于父母的相爱。对于学龄的儿童,父母可以协助他们明白身体的成长,生命的诞生,两性的角色与关系,甚至性侵犯等,另外,父母亦需要不时澄清传媒向孩子传送的正确及歪曲了的性讯息。
当孩子接近青春期的时候(约九岁开始),家长须协助孩子了解第二性征的出现时,身体(如体毛、月事及)和心理的变化。此外,两性相处的态度、“性”与“爱”的关系也是重要的课题,这些知识都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性观念。
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高效的入学准备的小知识你了解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孩子常会问父母:我是从哪儿来的呀?很多父母羞于回答,或是含糊不清地回答。也有父母担心孩子会早熟,严厉斥责孩子。其实正确对待孩子的性问题,并引导孩子认识性,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为什么要进行性教育?
孩子早期的性意识需要引导。性教育是孩子早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年龄的需要。儿童早期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性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今后一生的“性认同感”,影响以后的性别行为以及性向目标选择。
正确而恰当的性别同一感需要培养。孩子在日常同伴交往中已经产生了所谓男孩、女孩的概念,从而会做出一些性行为,包括对人体器官的关心。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异性伙伴之间,或者互相让对方看一看性器官,或者用手摸一摸,甚至会玩些模仿医生、掀裙子等性游戏。
人的性心理的发展和性别角色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任其自然发展,往往是正常的;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则会形成畸形的结果,对年纪小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而孩子在和周围的人接触过程中,会逐渐理解一个男孩应当如何,一个女孩应当如何;加之同性和异性孩子之间相互接触有一系列规范要求,因为社会对男女不同性别角色期望和角色行为的性别要求是不同的。这种男女性别适当心理的形成更需要进行相应的性教育。
二、父母对性教育的误解
亮亮平常喜欢和邻居婷婷玩过家家,有一次,两人玩着玩着,亮亮对婷婷说:“你是我老婆”,便像模像样地拉着婷婷入“洞房”。两人躺在床上也不知道做什么,亮亮突然凑上去吻了一下婷婷。没想到婷婷马上就哭着跑出去告诉了亮亮的妈妈,说亮亮欺负她。结果,亮亮被妈妈打了几个耳光,哭泣不止。
见“性”色变并训斥孩子。孩子很好奇男女孩子有什么不同,父母在洗澡时孩子也很想偷视。现实中,父母对孩子这方面非常小心,不希望孩子涉猎。于是,见到孩子模仿做出一些大人之间的亲密行为,如亲吻、拥抱等,有的母亲就怒斥阻止:“不许动!”“羞死了!”或者用手强行拉开甚至痛打一番。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形成了一种错误观念:与异性朋友之间的亲密行为是不好的、羞耻的,这些行为活动是要受到抑制的,受到惩罚的。
有一天晶晶对妈妈说:“外婆说我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这是真的吗?”妈妈很尴尬,边哄边说:“你外婆说得对,你就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等你以后长大结婚了再告诉你吧。”
晶晶上幼儿园了,有天爸爸把她从幼儿园里接回来时,她问:“爸爸,为什么上厕所时,有的小朋友要站着,我却要蹲着呢?我偷偷地看小虎,我们长得不一样。为什么啊?”爸爸说,“以后你长大了自然会明白。还有啊,以后上厕所要专心点,别去盯着别人,那样可不是好孩子。”
忌讳谈论性方面的科学知识。在传统的教育中,父母总是避讳和孩子谈“性”问题,而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往往使许多孩子因一时的“性”好奇,而犯下错误。其实在孩子年幼时,即可以自然的方式和孩子谈“性”问题。此外,平时家长也应注意自己在家中的言行和隐私,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并时时提醒孩子如何适时保护自己,以免受到坏人的伤害。
三、父母如何进行性教育
让孩子了解生命由来等科学知识。
父母可以开诚公布地与孩子讨论性及性器官的基本常识,让孩子知道大人对此所持的态度。告诉孩子性器官与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都是健康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它们担负着重要的生理功能,我们有责任好好对待它们,保护它们。能够通过大人的语气、眼神和表情,让孩子察觉到,知道成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
让孩子认知自己的性别角色。
父母要引导孩子自我认知性别角色,明白自己是男的还是女的,并初步了解男女的区别,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父母可以让孩子适当地理解男女的不同,学会尊重对方的身体,获得充实感和安定感,这对孩子健康性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
清洁身体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清洁身体也是性教育的内容。包括:手纸的使用方法、擦屁股的方法、内衣的清洁等。比如,女孩子擦屁股必须从前往后擦,而决不能弄反了,否则会引起性器官的炎症;男孩子不能用刚玩过玩具的手去摸小鸡鸡,不以显露和玩弄生殖器作为玩耍和逗乐的手段,以免“伤害”这个“最重要的地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勤换内衣,不穿太紧的裤子,不盖太暖的被子,采取正确的睡姿,避免俯卧位姿势,学会使用冲水便器。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手淫”标签。
如果孩子有“手淫”的动作,父母可以不露声色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借助科普图片(如细菌、病毒的图片)使孩子逐渐明白玩生殖器的种种弊端,充分理解孩子只是出于好奇而想了解性器官的心理状态,用爱心、耐心使孩子在无意识中改掉这个习惯。
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的性教育主要在于父母,父母的言谈举止时刻在影响着孩子。父亲要多和儿子接触,也要多和女儿接触,母亲也是同样,使孩子同时在父爱和母爱中涉取双亲气质中的良好方面,具有“双性向度”,对父母的良好同化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根源。
父母还可以在许多生活小节中鼓励孩子,如:当男孩勇敢完成一项任务时,表扬他:“你真是个勇敢的男子汉!”引导他看见自己性别角色的发展,观察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建立自信。
四、遇到孩子的性问题如何回答
“我是怎样来的?”“我是由哪儿生的?”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提问,是采用欺骗和怒斥的做法,使孩子减少了对父母的信任和尊重,在性问题上产生神秘感和不正确的态度。正确的对策是:不主动去问、不主动去讲,有问必答、不说谎,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简略真实的回答。妈妈可以正面告诉孩子“你是我生的”,还可以进一步告诉他,所有的孩子都是妈妈生的,母亲在孕育孩子时要付出很大的辛苦;生孩子、养育孩子,母亲要有巨大的付出。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还达到了教育孩子热爱母亲、尊重母亲的目的。
有些父母难以启齿,则可用比拟植物、动物的方法进行解释,如“小孩子从哪里来的呢?”父母可以说,爸爸妈妈相爱了,爸爸在妈妈的肚子里种下一颗种子,种子慢慢发芽,渐渐长成一个小人,小人成熟后妈妈就把他生出来,让他见见这个美好世界。对于这个答案小孩子会很满意的。
男孩子和女孩子有什么不一样?
有些孩子会向父母提出问题:”为什么我有小鸡鸡,隔壁的小美没有?”“为什么我蹲着小便?小男孩为什么站着小便?”有的父母随便骗女儿:“你的小麻雀飞了”;或是骗儿子:“因为她从小不听话,被她爸爸用剪刀剪掉了。”这样的教育不但对子女性心理的发展有害,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正确的对策是:启发孩子,让孩子观察男孩和女孩还有哪些不一样,如“裤子不一样”,“上衣不一样”;然后,父母抓住机会向孩子解释:“男孩和女孩是不一样的,但其实女孩也有相同的器官,不过女孩子的是在肚子里面,从外面看不见”。
但怎样让孩子了解“身体器官”是什么呢?三岁之前,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洗澡,让孩子抚摸父母的身体,告诉他们“这是阴茎,这是阴道,这是乳房”,还要告诉他们,性器官很娇嫩,要好好保护,教导宝宝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性器官。当然,父母和孩子之间异性共浴,有时间限制,同性共浴也应在五、六岁时停止。
爸爸跟妈妈一起睡大床,我为什么要睡小床啊?
当孩子提出这类问题时,可告诉孩子:“因为爸爸妈妈相爱才在一起睡”;也可给孩子提供柔软的布娃娃,说:“你喜欢布娃娃,你也跟布娃娃一起睡吧”。另外,给孩子创设一个童趣的、舒适的环境,培养孩子勇敢、独立的精神。
孩子,特别是男孩过于依恋母亲,这会影响他的心理发展。让孩子逐渐脱离妈妈的怀抱,也是性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三岁左右,孩子就可以和父母分床了。否则,一是对父母感情不利,孩子在身边,夫妻性生活有诸多不便,若是给孩子发现父母在被子下做爱,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可能孩子在中午睡觉时便会模仿父母的样子,产生误导;二是对孩子的交往能力和独立性也有影响,从而影响性心理发展。如果家庭经济充裕,可以更早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自由的空间,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教导孩子保护自己
父母在以自然方式跟孩子谈“性”及“生儿育女”的情形时,同时也要注意自己在家中的言行和隐私,且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并时常提醒、教导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以免受到不肖之徒的伤害,这包括:
父母在穿衣、更衣的时候,应注意到个人隐私的问题;而且父母本身的亲密关系和举动,也要有所避讳,以免孩子错误联想,有样学样。
教导孩子如何保护自己身体,如“不让陌生人随便触摸自己的身体”。
对于孩子有不当触摸身体行为及举动时,父母应予以制止,并向其解说此行为不当的原因:“有礼貌的孩子,是不会随便把裙子掀起来,也不会乱摸身体的。”
如当孩子有玩脱衣服游戏等不雅观的行为时,不应立刻采取高压政策,强迫孩子停止或处罚孩子,而不予以解释问题症结所在,此举动容易引来反效果。
发现孩子有不当行为时,找出一些有趣、更吸引注意力的事,来转移孩子的目标;平常假日或空闲时间,可以带孩子到郊外和公园,接触大自然或增加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不要让幼儿只待在封闭的室内空间,接触面越广,可转移注意力的事件越多。
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启蒙者,也是孩子最重要的性教育老师。要以自然、正常的态度,教导孩子正确的性观念,不要放弃自己的权利,而让一些不合格的误导者,教坏你的孩子,让他对“性”有错误的想法和观念。要让孩子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吸收性知识,使他的人生有个健康、美好的开始!
孩子如一张白纸让父母去描绘
从前,有两位贫穷的父亲,各自送自己的孩子到一位画家那里学画。
一位父亲教导孩子说:“孩子,你要记住那些怜悯、同情、施舍过你的人,好好学画,将来有出息后,要好好报答他们。”另一位父亲对孩子说:“你要记住那些侮辱、轻视、嘲弄过你的人,好好学画,将来有出息后,要狠狠报复他们。”
两个孩子从师学画后,都很努力,画师对他俩都很喜爱。画师最擅长的是画神像,两个孩子便努力学画神像。开始,两个孩子所画的神像似乎都停留在一个水平,但几年后便有了分晓。
那个心存感恩的孩子,画的神像总笼罩着一层祥和、纯洁的光辉,画师很是赞赏。而那个心怀仇恨的孩子,画的神像尽管很像,但不仅没有祥云笼罩,反倒还放射出一种凶恶阴森之光。画师十分惊愕:“你怎么能画出这样的神像?”这个孩子漫不经心地说:“我在画神像时,总会出现那些侮辱、轻视、嘲弄过我的人的面孔……”
很显然,那个孩子记住了父亲的话,仇恨的种子被潜移默化地种下,并慢慢地发芽,开花,结果。当他看到自己的画,已经感觉不到任何内疚,有的只是仇恨的发泄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心存感恩的孩子学画成功了,因为他一直用阳光的心态,珍惜人生,用最好的方式报答了他要报答的人们,他用神的光辉沐浴、净化了人们的心灵,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孩子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等待着父母去描绘。鲁迅先生说过,塑造孩子,最重要的是塑造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善良的心,就等于给了一个光明的未来。
父母该如何教育家里的男孩子变成男子汉
伴着春天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新学期又在我们的面前了,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你有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文章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母该如何教育家里的男孩子变成男子汉,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引言:妈妈凭本能就能知道女孩子的心思,而男孩子,他们好像是由另一种材料制成的,呵呵。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妈妈总是理解不了自己儿子的行为,总是感到困惑。那么我们来说说男孩子的思想和行动吧。
男孩是粗暴和坚强的
妈妈很吃惊儿子的精力——他不断地奔跑、跳跃、叫喊,他也会变的有侵略性。大多数男孩子都爱在一起粗暴的玩耍,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变成粗鲁的人。实际上,有竞争性的玩耍的好处是很明显的。男孩们因此了解攻击行为的极限:怎样安全地玩耍而不受伤,怎样意识到别人的感情。了解这些极限的男孩子以后更不容易发脾气或大怒。
男孩子有暴力想象
男孩子对身体上的攻击性有相应的精神方面的原因,这也是妈妈担心的地方。妈妈本能地想让孩子远离玩具枪和充满暴力的游戏,以免他们受暴力行为的影响。但是妈妈们发现,自己的儿子经常有充满暴力的想象。经研究发现男孩子围绕枪击、打斗、撞车和其他形式的暴力编故事,但一旦故事结束,暴力行为并没有继续。他们很清楚地分清了真实和虚构,很少有人从想象的暴力走向真实的暴力。
父母在了解了男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后,我们该怎么教育呢?
一、从小就要让男孩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男子汉。
男孩在三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性别意识,他已经知道自己是个小男子汉。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其男子汉的作风,让男孩从小就具有男子汉意识。无数事实证明,妈妈过多的保护和担心,会削减男孩的男子汉气概;而父亲更显严格的规则、更显宽松的约束,则会赋予男孩无与伦比的坚强与勇气,进而促使男孩更快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男子汉。因此父亲的作用是巨大的。
男孩跌倒了,告诉他:自己爬起来;
男孩胆怯了,告诉他:你可以做得更好;
男孩犯错误了,告诉他:好汉做事好汉当;
男孩不听话了,告诉他:不给父母添麻烦,是男子汉的一种荣耀!
二、千万别对男孩来"硬"的,要和男孩做朋友
男孩最怕什么?很显然,他们最怕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支持,以及没有自由!男孩最不怕什么?家有男孩的父母都知道,男孩最不怕的就是武力胁迫,“越打越犟”是他们的长项。因此,所有男孩父母一定要牢记这样一个教子箴言:如果你现在不和你的男孩成为朋友,那么青春期之后,他就会把你当作“敌人”!
和男孩做朋友,其实很简单:给男孩更多自我选择的权利;和男孩一同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尊重你的男孩,并放弃“不打不成才”的教子观念;时刻让男孩感受到你不温不火的关爱,巧妙约束但不强硬控制。
三、父母把“爱”藏起来一半。
有的父母特别宠爱男孩,一切事情都依着男孩;有的父母很有钱,他们给男孩很多零用钱;有的父母很有能力,男孩的大小事情他们都会包办。然而,父母这种让男孩过于"富有"的做法,又会给男孩带来什么呢?
父母的过度宠爱让他们变得自私而没有责任感;太多的金钱让他们只想用“奢侈消费”的方式去消耗体内过多的睾丸素,从而忘记了自己还要学习;父母的事事包办则让他们丧失了劳动的能力、应对困难的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正因如此,明智的父母从不会让自己的男孩太过“富有”,他们会把“爱”藏起来一半,他们会寻找和创造机会让男孩去体验贫穷!
四、男子汉的个性需要从小培养。
生活中,男孩家长常常会有许多的无奈:教他勇敢,他做事却总是唯唯诺诺;教他坚强,他屡次轻易放弃;教他果断,他还是拖拖拉拉;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男孩的家长总会这样自我安慰:“等他长大后,他自然会懂得……”可事实却往往与家长的期望截然相反。
如果你期望一个一直都轻言放弃的男孩,长到18岁后,忽然一下变得坚强起来,这现实吗?如果你希望一个一直都畏畏缩缩的小男孩,在20岁之后,忽然像个出色的外交家一样去交际,这可能吗?如果你盼望你一直花钱大手大脚的儿子在25岁之后,能像理财专家那样去理财,这只能是你的一个美好梦想。任何一个男孩,都不能只活在家长的梦想里。所以,教育男孩需要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脚踏实地地引导他去积累成功的能力和经验。
本网站小编总结:父母多带男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和室外活动,更多的让男孩子发挥自己的“野”性。带他玩一些有挑战的户外游戏,可以培养他坚强的个性和冒险精神。男子汉的成长是需要磨练的,所以我们家长要给男孩子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
孩子“教”我们如何做父母
我曾经和学生分别到10所幼儿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315名幼儿进行了“你比较喜欢爸爸还是妈妈?为什么?”、“你喜欢幼儿园的哪些活动?为什么?”等调查。从孩子们的回答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启示。
1.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互树威信
“爸爸不好,妈妈说爸爸好凶。”、“妈妈不好,爸爸说妈妈小气。”、“爸爸不好,妈妈说爸爸又胖又懒又贪吃。”......
父母在孩子面前互相贬低对方,这势必影响到我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到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效果。为了更有成效地教育好孩子,我们应在孩子面前互树威信,比如说说对方如何辛苦为家庭或社会作贡献等。
2.对孩子的态度、要求要一致
“妈妈好。爸爸打我时,妈妈帮我对付爸爸。”、“妈妈说买支枪给我玩,爸爸说不给,我讨厌他!”、“我不喜欢妈妈。因为妈妈老是说,‘吃完饭后才能看电视。’”、“我喜欢妈妈,因为她很听我的话,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我不喜欢爸爸,因为我叫他买变形金钢给我,他不买。”;同时严父慈母的教育方式比较普遍,如许多孩子回答说“妈妈好,妈妈不打我,爸爸常打我的屁股,而且还打得很痛。”、“爸爸不好,爸爸骂人好凶。”
上述教育矛盾现象在家庭教育中是大量存在的。对孩子的态度和要求不一致,往往会使我们对孩子的影响力大大地降低,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对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哪一方提出的,也不管我们对此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看法,我们都应该积极支持对方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只有这样保持教育要求的上的高度一致,我们的教育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关注孩子
孩子不喜欢父母的理由有:“妈妈考试时不理我”、“爸爸老是出去(他爸爸是某宾馆的总经理)”、“爸爸老是出差,老是不在家。”......
孩子喜欢父母的理由有:“爸爸出差时买东西给我”、“妈妈出差时打电话给我”、“爸爸在北京读书时写信给我”、“新年爸爸寄漂亮的明信片给我(她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经常看我做事”、“妈妈跟我一起做游戏”、“爸爸跟我玩变形金钢”......
从孩子上述的理由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是出差在外,有的出差成为增进亲子之间感情的锲机,有的则成为削弱亲子之间感情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关键就在于父母能否利用出差这一锲机来表示你对孩子的爱与关注,进而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忙的机会及在外的时间将会越来越多,但不管我们怎么忙,请都不要忘记了对孩子表示我们对他的关注,比如,给孩子写信、打电话、买小礼物送给他,或者忙里偷闲,尽可能多地抽些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耍,尽量满足孩子对被爱和被关注的需要,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4.孩子的进步需要得到肯定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孩子们喜欢某一门课的学习,那是因为他们学习回家后有人愿意听或看他们的学习汇报,并肯定他们的进步,比如有的孩子说“我喜欢音乐课,因为回家后可以唱歌给爸爸妈妈听或爷爷奶奶听。”、“我喜欢儿歌课,因为回家后可以背给爸爸妈妈听。”、“我喜欢计算课,因为回家后算数经常得到妈妈的表扬。”、“我喜欢折纸课,因为回家后可以折给妈妈看。”、“我喜欢手工课,因为做的东西可以带回家给妈妈看。”......,相信,如果我们对孩子的学习成果不听、不看、不表扬,那孩子的学习态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说,在教育孩子方面,家园合作不单是指幼儿园教什么,家里面就教什么;我们家长对孩子学习后的进步给予积极的肯定也是一种很好的家园合作的方式。
5.共同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
“爸爸妈妈我都喜欢,因为他们经常带我出去玩。”、“我喜欢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妈妈)常常来幼儿园接我,妈妈(爸爸)只来接过一次。”、“我喜欢妈妈。因为妈妈辛苦,她天天都煮饭给我们吃。”、“我不喜欢爸爸,因为他老爱睡懒觉,不送我去幼儿园。”、“我喜欢妈妈,因为她经常买东西给我。”
如果我们在养育孩子方面能做到各自承担一半的责任,孩子的回答肯定会是:“爸爸妈妈我都喜欢”!这不仅仅是个更爱谁的问题,它对孩子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以及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都是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