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可以对宝宝有益吗
2021-05-24 胎教可以对宝宝有益吗 大灰狼的童话故事 大与小的童话故事解析小宝宝的“大牛皮”现象。
“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家宝宝仿佛着了魔,缠得你透不过气。你走到哪,他就跟到哪,就连上个厕所都没安稳,前脚踏进,他后脚就跟来,关上门就听到他在声嘶力竭地哭叫,还要对着门拳打脚踢的,骂他吧,罚他吧,都不顶用,只会让他变本加厉地哭给你看,望着他凄惨的样子,我真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了……”——一位头大的妈妈2006年7月28日
“病情透视”——妈妈与宝宝之间到底出了啥漏子?
宝宝今年已经一岁半了,前阵子的某一天,妈妈趁宝宝午睡的时候,去超市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没过多久她就急忙往家里赶了,可还没进门就已经听到有哭声。没错!就是宝宝!宝宝一看到妈妈,就连走带爬地哭着向妈妈这里赶过来。自打这次经历之后,宝宝就变得非常黏人,妈妈对宝宝的不满也逐渐增多,但宝宝非但没有收敛他的牛皮功夫,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势。妈妈非常苦恼:我家的宝宝到底是怎么了?我又该怎么做呢?
一岁半的宝宝,正处于亲子依恋形成、分离焦虑反应的高峰期。那天,宝宝睡觉醒来看不到妈妈,发现房间里面只有他一个人,他感到害怕却不知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便只能用哭声来传递他的恐惧。过了好久,妈妈终于出现了,他赶过去抱住妈妈,以为妈妈能了解他的啼哭是因为内心的害怕。但是妈妈还有很多家务事要做,所以不一会儿就把宝宝放了下来。这时候,宝宝接收到的来自妈妈的力量支持还远远不够抚平他刚才的创伤,所以,他又尾随着妈妈,试图跟妈妈保持很近的距离以继续感受来自妈妈的支持。可是,妈妈却不这样认为,她会想:“你都已经是一岁半的大宝宝了,可以自己玩了,再说我又没有离开,你老是这样黏着我,那叫我怎么做事啊?”并把不理解和不满表达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上。如此一来,宝宝就会接收到妈妈拒绝甚至会再分离的信息,他的焦虑自然再度升高,渴望靠近妈妈的意愿就更为强烈,结果又造成妈妈更明显的责备,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初步诊断”——大牛皮性格与亲子依恋有关!
宝宝从六七个月开始认人,之后,他对于自己熟悉的或有意义的人(比如妈妈)会有亲近的反应——面露笑容、表现愉快或者有愿意接近的行为;对于陌生人会有退缩的反应——害怕、畏惧甚至逃开或躲到熟悉的人身后。亲近的反应表示出,宝宝与妈妈之间已形成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妈妈是宝宝的避风港,能让宝宝对周遭产生安全感,免除过多的焦虑。
亲子依恋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宝宝从开始认生到三四岁时,在见到陌生人或处于陌生的环境时,会抓紧爸妈手臂、衣服,往爸妈怀里缩或躲到身后,勉强把他往前推的话,就会抗拒甚至哭闹。
2.当宝宝觉得难受时(比如尿湿了、摔疼了等)会向爸妈求助,如果这时候爸妈给予回应,关心和拥抱宝宝的话,就好比给宝宝充了电,当电充满后,他就会继续活动。
3.爸妈离开,让宝宝与陌生人单独相处的话,宝宝会感到焦虑不安,露出害怕的表情甚至哭叫,产生“分离焦虑”。
4.爸妈离开宝宝短暂的时间后再出现,宝宝会表达出开心和抱一抱的行为意愿。
Q:什么是亲子依恋?
A:简单地说,亲子依恋是指抚养者与宝宝建立的一种正常、健康的心理依恋和心理联结关系。它是将来宝宝人格、人际、性格健康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实验证明,生活上对宝宝的照料是无法替代心理上的安慰的。
Q:什么是分离焦虑?
A:它从宝宝7个月左右开始至三四岁时逐渐结束,其中两岁是分离焦虑的巅峰期。7个月开始,宝宝靠安全的亲子依恋建立自己的生活能量,这期间最怕来自爸妈的能量突然中断。只有当他的能量积蓄到一定程度,他才可以离开爸妈比较长的时间和比较远的距离。
“医生的话”——接受并认识宝宝的行为,建立安全依恋
剔除亲子依恋与分离焦虑之间的恶性循环
通常而言,妈妈会是宝宝形成安全亲子依恋的首要对象,是宝宝充电的强大电源。只要是能够敏锐地感应宝宝的需要,并及时做出正确的回应,哪怕每天只有一两个小时,甚至每周只有周六周日两天与宝宝在一起亲密地互动,都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安全亲子依恋哦!不过,这需要有两个条件:
1.爸妈要毫无保留地关心宝宝,感知宝宝的需要并及时做出回应。
2.在与宝宝分离的时间内,必须要有人也很关心和照顾宝宝,满足宝宝的需要,最好能够对宝宝说说有关爸爸妈妈的话语,比如:“宝宝,妈妈去买好吃的东西喽!”“宝宝,爸爸去上班了,挣钱给宝宝穿新衣服哦!”……
给焦虑妈妈的“处方”
*重新审视自己的宝宝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认识到:宝宝正处于“我——社会”关系的发展阶段,爸妈的拥抱与微笑是他最能领会并接收的力量。
*爸妈的离开或有离开的可能最容易导致宝宝焦虑情绪产生。
*接受宝宝的这些行为吧!把它们看成是宝宝表示“需要”的途径,给他适当的关心与拥抱。
*在宝宝比较满足的时候,试着让他在离爸妈比较近的距离内自己玩耍并随时关心他,再慢慢将距离拉大。这样的话,相信宝宝也会尝试渐渐地离开妈妈,玩他自己的了。
*在这段时期内,最好能对宝宝好的行为给予鼓励,尽量不要对他不对的行为给予惩罚。
哪怕每天只有一两个小时,甚至每周只有周六周日两天与宝宝在一起亲密地互动,都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安全亲子依恋哦!
相关知识
解析宝宝的4大“蠢”行为
几乎所有的妈妈谈起她们的宝宝时,都说他们如何聪明、如何漂亮、如何可爱,言语之间流露出喜悦和自豪。是的,家有宝贝的日子是美满幸福的,是充满希望的。
但有些时候,不少家长也会说他们遇到了难题,他们渴望对宝宝的行为问题相互咨询,并想找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那些令妈妈头疼的甚至可以说是毛骨悚然的事情,若是罗列起来,起码可以与超市收银机打出一长串的清单相媲美。这些孩子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的小毛病,往往让大人措手不及:小鬼对挖鼻孔乐此不疲,还经常在客人面前津津有味地玩弄自己的小鸡鸡,拉完屎要把便盆端给妈妈看,便盆里已经被他用筷子搅得令人作呕,他像邀功请赏一般嚷嚷着:“妈妈,我没找到虫子,我不拉虫子!”他觉得很开心,才发现妈妈已经脸色不好看了!这时候你能大发雷霆?或是听之任之吗?
面对这些,你该如何对待呢?
一、宝宝不雅的小动作
当看到你3岁的孩子用手指挖鼻孔,然后堂而皇之地在衣服上蹭蹭手指,禁不住要说:“多脏啊!不讲卫生!”对于那个被藏在他卧室里散发着臭气但却被当做宝贝的便盆,你也许认为“真脏,像猪一样。”但是,你难道不记得你小的时候也这样干过?
调整你的心态:
你是否注意过有些大人剔牙从不用牙签?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就把完美的希冀放在孩子身上,让他成为你追梦的勇士,全然忘记了孩子的这些举动,都出于我们的动物本能,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习惯。每个人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人类去掉尾巴的进化历程可不是1万年,有些人就是吃蔬菜而不吃肉,一部分人夜间睡觉还要磨牙。难道你要说这应该被批判?所以说,苛求幼儿其实是大人的一种不正常的心态。
你该做的:
提醒孩子,家里有客人的时候不要这样,因为不文明。过一段时间,孩子自然转移注意力。
二、父母的“自由活动”被孩子看见了
孩子的世界是童真而无忧的,但他们的无知和好奇却给大人没少制造烦恼。比如有时大人以为宝宝睡着了,就来点“自由活动”。那张爱情片快放完的时候,猛然听到沙发后传来宝宝好奇的声音:“爸爸,你昨晚是不是在学电视里的叔叔啊?”他什么时候溜进来的?他昨天什么都看见了?明天不会对幼儿园老师胡说八道吧?大人们真不知如何解释让小鬼把今天的一切都忘了。
私下里,爸爸妈妈已经很头疼了,但如果家里有客人的时候,宝宝也口无遮拦或是干些“蠢”事……天呀,真是不可想象!做父母的往往恨不能掘地三尺,把自己藏起来:“这孩子,什么话都说,什么事都干,我真是不知怎么办了。”
调整你的心态:
大人的行为为何不变得检点谨慎一些呢?你难道不能把夫妻增进感情的时间放在深夜卧室里?你在抱怨孩子的行为古怪之前是否就这个问题认真对待过呢?是不是曾经到图书馆或是书店翻阅过有关孩子成长过程须知之类的读物?告诉你吧,孩子眼中的世界远比成人眼中丰富多彩,所以他们的应激反应也要强烈的多。他们不担心被惩罚或是被耻笑,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游戏方式都代表着原始而真实的动机,接近于自然的角度。不要因为你不喜欢就轻易地制止或是改变,那都意味着一种屠杀和殒灭。
你该做的:
对孩子让你感到尴尬的话不予理睬,孩子会觉得无趣而渐渐忘记。如果对孩子说:“不许说。”孩子反而印象深刻,时常让你在众人面前难堪。
三、孩子喜欢摆弄自己的身体
有的孩子喜欢触摸自己的身体,耳朵、眼睛、嘴巴、肚脐眼儿或是小鸡鸡,都是他把玩的对象。如果说摸摸嘴巴、耳朵还无可厚非,那摸着自己的小鸡鸡也自得其乐,可真会把你气得发疯。其实对于那些喜欢用手触摸身体的孩子你也没必要太担心。
调整你的心态:
这完全是一种正常的渴望了解人体本身的愿望,生命是神奇的,他想弄清楚怎么他就活着呢?为什么他身体有疼感?为什么人会有这些器官?……孩子的口味是特别的,但也是无可厚非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驱使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有这种超常的兴趣,一旦了解之后便会转移到其他方向,比如他会开始注意小汽车或是大卡车的不同,开始看动画片或是听音乐。难道你会担心他的性取向?或是心理障碍?那起码要等到12岁之后吧。
你该做的:
由着孩子去吧!但要适当指引和提醒他,在公共场合不要这么做。
四、他喜欢乱涂乱画、拆东西
孩子是天生的破坏者,雪白的墙上,只要你一转眼,他就拿着画笔在上面画了个怪物。家里的小闹钟,他非要摔开看个究竟。
调整你的心态:
如果你只想你的孩子像个玩具娃娃一样乖,从不惹事,从不出格,那你就要担心他的智商或是情商了!他已经脱离了母体,就不再属于你!孩子的空间百无禁忌,还没有错与对的概念,一切都要他自己去体会和尝试,大人代替不了!
人的行为往往来源他们的兴趣爱好,这种兴趣爱好大部分是后天培养的。就是说大人在孩子的智力和体力发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和扶植作用。如果你想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个画家,那么当他在洁白的墙壁上涂涂抹抹的时候就不要心疼,更应该送他去学习班或是看画展。如果他对电器着迷,尽管看不出将来是否有成为科学家的可能,那也要把你家的闹钟、电脑或是录音机贡献出来让他“研究”。如果你看到他喜欢钢琴或是小提琴,仅仅接触了3个月便能弹莫扎特,那么恭喜你,这就是我们可望不可及的天赋,你就更要因势利导了!
你该做的:
很简单,在孩子的兴趣面前打开一扇门而不是堵上一座墙。
相信,回忆也是一笔财富。当孩子长大了,你会十分自豪地和他一起回顾他曾做过的一些充满趣味的“蠢”事,让他知道自己拥有如何一个丰富而自由的儿时空间!让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拥有个性、但同时又合拍于社会的人。那么,这些关于成长的点点滴滴记忆都会让他对你充满感激!而且也会让你的成功育儿经验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再次发挥作用!
3~6岁宝宝性格大解析
人们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在幼小成长发育阶段形成的自我个性,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培养正常健康的宝宝,才给他未来的成功奠定根基。根据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发表报告,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一报告为“三岁看老”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英伦三岛引起轰动。
科学佐证“三岁看老”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每名幼儿都被问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
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为“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4类高危“性格信号”家长应干预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倪端了。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以下的几个信号是提醒父母们对孩子要进行帮助和干预了。
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体会到能够指导他每一个尴尬的困境。
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地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得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我们鼓励家长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时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
结语
专家们深信,父母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以及在什么样的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发展,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友人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宝宝5种爬行姿势大解析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早教最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宝宝5种爬行姿势大解析”,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宝宝的爬行姿势那可是千奇百怪,一些姿势奇怪而有趣,妈妈不禁担心,这种姿势正常吗?目前西方把宝宝的爬行定义为腹部朝地的任何形式的移动,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家对爬行宝宝进行过专门的观察,发现总共有25种不同的各身体部位动作来推动宝宝在地板上活动。
最常见的有以下5种爬行动作:
蠕动爬
这是最初宝宝学爬的姿式,宝宝腹部始终贴地,以腹部为支点蠕动,四肢则不规则地划动。宝宝可能只是原地打转,如果移动,也是象虫子一样,向前蠕动,行进缓慢,感觉有些吃力。
姿势解析
宝宝开始爬行时以腹部为支点蠕动,与他的手臂力量太小有关系。这个姿式是由于宝宝的臂力不够,不足以撑起上半身,要加强胳膊的力量,妈妈可以通过一些小方法,帮助宝宝爬行进阶。
妈妈可以这样做
1.爬行对手臂的力量要求很高,所以首先要训练宝宝的手臂力量。每天让宝宝俯卧几次,然后帮助他用手臂撑起身体,时间可以从短到长,慢慢地宝宝就可以很好地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上半身,这时正式开始训练宝宝爬行的效果会比较好。
2.如果宝宝练习爬行一段时间后腹部仍然离不开地面,大人可用手或一条毛巾放在他的腹部,然后帮助宝宝提起腹部,让他练习手膝爬行。开始的时候宝宝手脚的力量不够,可能还会习惯性地依赖腹部,妈妈可要多些耐心。当看到宝宝是手和膝盖着地时,就用两手轻轻托起他的胸脯和肚子,帮助他的手和膝盖着地,然后再向前稍微送一下,让他有爬的感觉。不断地练习俯卧,反复锻炼双臂、双腿的力量及重心移动,宝宝很快就能学会爬了。
匍匐爬
宝宝爬的时候总是用一边爬,总是右边的手和脚用力,感觉像是用右腿爬行来带动另一条腿,肚子紧贴在地上,有如‘解放军匍匐过草地’。
姿势解析
宝宝在爬行时如果总向一侧歪,可能是手脚的协调性还没有掌握好,也可能是两臂、两腿的力量发育不对称。如果是只用手爬行,那就更需要加强手脚的协调性训练了,这样才可以爬得更快。当宝宝学爬时,四肢如何协调一致地运动成为他们最不易突破的难题,他们经常是顾得了手却顾不了脚,或者是顾得了左边却顾不了右边。这时需要父母给予一定的爬行姿势的训练。
妈妈可以这样做
1.一开始时,妈妈可以用双手贴着宝宝的脚底,当宝宝左手向前移动的时候推右脚,移动右手的时候推左脚,利用条件反射让宝宝的四肢被动协调起来。
2.让宝宝趴在床上,用毛毯兜住胸腹部,爸爸把毛毯提起,妈妈推动宝宝左手、右脚,前进一步后,换推动宝宝右手、左脚,轮流进行,训练宝宝手、膝爬行,在训练中要注意适时休息,并要多给宝宝鼓励。刚开始可以从几分钟做起,经过反复练习,宝宝的手脚协调性会得到很大提高。
螃蟹爬
宝宝用胳膊在地板上推,这样就使得宝宝的身体向后退,而不是向前进。这种结果往往并非宝宝的意愿,往往让宝宝感到沮丧。
姿势解析
宝宝在爬行时后退,可能是没有掌握好手脚,特别是脚的用力以及方向,经过逗引和训练,宝宝可以学会爬着向前进。
妈妈可以这样做
1.宝宝开始爬行时往往会后退,这就需要大人的帮助。在宝宝爬行时,爸爸或妈妈可以用手顶他的脚底,这样会使他有东西蹬着,易于往前爬,这样也可以练习宝宝腿部的力量和用力方式。只要经过努力宝宝有了进步,就要给予他鼓励。
2.妈妈可以利用一些宝宝所喜欢的玩具逗引宝宝往前爬,这也是提高宝宝爬行兴趣的好办法。让他爬着去够你手中的玩具,注意一开始妈妈逗引时离宝宝的距离是只需他向前爬一步就可够到的地方,以免宝宝因为太困难,而失去兴趣。
3.当宝宝逐渐熟练以后,可以用会动的玩具,比如小汽车、球类等让宝宝练习,这样对宝宝更具有吸引力,因为宝宝都喜欢追逐这些玩具,这样可以让宝宝更多地爬行。
狗爬
宝宝交替使用胳膊和腿,左胳膊伸出去,左手着地的同时右腿也往前移动,然后右胳膊往前伸,右手着地的同时左腿再往前移动。
一些宝宝一直保持肚子着地的姿势爬行,直到开始走路,另一些宝宝会从肚子爬转变到狗爬,然后再开始走路。
姿势解析
爬行如果发展顺利,宝宝到9个月大时,可以把小肚子完全提起来,用手和膝盖爬行,这时速度也可以很快,这就是所谓的“狗爬”。狗爬属于爬行的高级阶段,是爬行中的高手啦。
妈妈可以这样做
1.这时候的宝宝活动范围扩大了很多,妈妈要注意安全第一,把家中所有宝宝可触及的范围全部检查一遍,避免危险发生。
2.在爬动中的宝宝,速度很快,千万不要让他离开你的视线范围,一个掉落的硬币也会成为宝宝的口中之物。
小熊爬
宝宝四肢伸直,着地爬行,如同熊在地上的行走的姿势。小屁屁一扭一扭的。
姿势解析
其实这是很自然的一个爬行姿势,应该说是爬行的最高级别,宝宝膝盖不着地爬行,屁股高高翘起,有人把这叫小熊式。宝宝自此,会过渡到蹲起、站立,最后是学走路。
妈妈可以这样做
1.这时候妈妈可以随时注意宝宝的举动,说不定哪天会看到宝宝忽然自己扶着沙发站起来。
2.妈妈也可以为宝宝提供一些练习站立的机会,比如扶着他的双臂让他站上十几秒钟,为以后的学习走路打下基础。
家长留意:宝宝学走路的3大现象
专家称,孩子如果有以下三种情况,又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会对他今后的成长发育造成很大影响。
宝宝学走路的3大现象
八字脚需补充钙
宝宝的八字脚表现在腿上。X型腿的宝宝爱夹着大腿走,一般都不爱走长路,老嚷着让妈妈抱。有时候这种姿势的宝宝是缺乏肌肉负重锻炼,妈妈别老宠着,要让他多做些锻炼;O型腿的宝宝走路像骑马,不过慢慢自己就能调整过来。这两种走态一般在2岁就能慢慢恢复正常,但如果一直这样,就有缺钙和维生素的迹象,需要治疗。像O型腿严重的宝宝甚至要给双腿打上石膏来纠正。
跌撞易影响平衡
宝宝学步时,跌撞、摔跤都正常。不过,如果到2岁后还是这么跌撞着走,那么就要带他去医院,一种可能是骨架结构的问题;另一种可能是小脑疾病影响平衡,也可能是脑缺氧或脑瘫。
跛行要查髋关节
鸭子步和跛行。这种步态一开始学步就很明显,一种原因是因为他还是平足,走的过程中要慢慢练,不妨让他蹬小轱辘童车,一般到5岁前就会自然出现弧度;另一种原因是由于两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要赶紧去医院。走路跛行的多是得过小儿麻痹的孩子,若是一开始走就这样,那可能是单侧髋关节脱位引起的。>>摇妈分享:我家昊昊学走路那些事儿
专家支招:宝宝学走路如何防止“八字脚”特聘专家牛宏(向他提问):①穿布鞋。在幼儿初学走路时,应给孩子穿布鞋或胶底鞋,不要给孩子过早地穿硬质皮鞋。②鞋应合脚。幼儿不要穿过大的鞋,应穿合脚的鞋,也不能穿挤脚的小鞋。孩子的脚长得快,买鞋时,买大一号就可以了。一旦鞋子挤脚,就必须更换,不能凑合穿。③不过早走路。不要让孩子过早学走路,同时给予孩子充足的含蛋白质、钙质和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并让孩子多晒太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