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妈妈谈起她们的宝宝时,都说他们如何聪明、如何漂亮、如何可爱,言语之间流露出喜悦和自豪。是的,家有宝贝的日子是美满幸福的,是充满希望的。

但有些时候,不少家长也会说他们遇到了难题,他们渴望对宝宝的行为问题相互咨询,并想找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那些令妈妈头疼的甚至可以说是毛骨悚然的事情,若是罗列起来,起码可以与超市收银机打出一长串的清单相媲美。这些孩子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的小毛病,往往让大人措手不及:小鬼对挖鼻孔乐此不疲,还经常在客人面前津津有味地玩弄自己的小鸡鸡,拉完屎要把便盆端给妈妈看,便盆里已经被他用筷子搅得令人作呕,他像邀功请赏一般嚷嚷着:“妈妈,我没找到虫子,我不拉虫子!”他觉得很开心,才发现妈妈已经脸色不好看了!这时候你能大发雷霆?或是听之任之吗?

面对这些,你该如何对待呢?

一、宝宝不雅的小动作

当看到你3岁的孩子用手指挖鼻孔,然后堂而皇之地在衣服上蹭蹭手指,禁不住要说:“多脏啊!不讲卫生!”对于那个被藏在他卧室里散发着臭气但却被当做宝贝的便盆,你也许认为“真脏,像猪一样。”但是,你难道不记得你小的时候也这样干过?

调整你的心态:

你是否注意过有些大人剔牙从不用牙签?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就把完美的希冀放在孩子身上,让他成为你追梦的勇士,全然忘记了孩子的这些举动,都出于我们的动物本能,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习惯。每个人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人类去掉尾巴的进化历程可不是1万年,有些人就是吃蔬菜而不吃肉,一部分人夜间睡觉还要磨牙。难道你要说这应该被批判?所以说,苛求幼儿其实是大人的一种不正常的心态。

你该做的:

提醒孩子,家里有客人的时候不要这样,因为不文明。过一段时间,孩子自然转移注意力。

二、父母的“自由活动”被孩子看见了

孩子的世界是童真而无忧的,但他们的无知和好奇却给大人没少制造烦恼。比如有时大人以为宝宝睡着了,就来点“自由活动”。那张爱情片快放完的时候,猛然听到沙发后传来宝宝好奇的声音:“爸爸,你昨晚是不是在学电视里的叔叔啊?”他什么时候溜进来的?他昨天什么都看见了?明天不会对幼儿园老师胡说八道吧?大人们真不知如何解释让小鬼把今天的一切都忘了。

私下里,爸爸妈妈已经很头疼了,但如果家里有客人的时候,宝宝也口无遮拦或是干些“蠢”事……天呀,真是不可想象!做父母的往往恨不能掘地三尺,把自己藏起来:“这孩子,什么话都说,什么事都干,我真是不知怎么办了。”

调整你的心态:

大人的行为为何不变得检点谨慎一些呢?你难道不能把夫妻增进感情的时间放在深夜卧室里?你在抱怨孩子的行为古怪之前是否就这个问题认真对待过呢?是不是曾经到图书馆或是书店翻阅过有关孩子成长过程须知之类的读物?告诉你吧,孩子眼中的世界远比成人眼中丰富多彩,所以他们的应激反应也要强烈的多。他们不担心被惩罚或是被耻笑,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游戏方式都代表着原始而真实的动机,接近于自然的角度。不要因为你不喜欢就轻易地制止或是改变,那都意味着一种屠杀和殒灭。

你该做的:

对孩子让你感到尴尬的话不予理睬,孩子会觉得无趣而渐渐忘记。如果对孩子说:“不许说。”孩子反而印象深刻,时常让你在众人面前难堪。

三、孩子喜欢摆弄自己的身体

有的孩子喜欢触摸自己的身体,耳朵、眼睛、嘴巴、肚脐眼儿或是小鸡鸡,都是他把玩的对象。如果说摸摸嘴巴、耳朵还无可厚非,那摸着自己的小鸡鸡也自得其乐,可真会把你气得发疯。其实对于那些喜欢用手触摸身体的孩子你也没必要太担心。

调整你的心态:

这完全是一种正常的渴望了解人体本身的愿望,生命是神奇的,他想弄清楚怎么他就活着呢?为什么他身体有疼感?为什么人会有这些器官?……孩子的口味是特别的,但也是无可厚非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驱使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有这种超常的兴趣,一旦了解之后便会转移到其他方向,比如他会开始注意小汽车或是大卡车的不同,开始看动画片或是听音乐。难道你会担心他的性取向?或是心理障碍?那起码要等到12岁之后吧。

你该做的:

由着孩子去吧!但要适当指引和提醒他,在公共场合不要这么做。

四、他喜欢乱涂乱画、拆东西

孩子是天生的破坏者,雪白的墙上,只要你一转眼,他就拿着画笔在上面画了个怪物。家里的小闹钟,他非要摔开看个究竟。

调整你的心态:

如果你只想你的孩子像个玩具娃娃一样乖,从不惹事,从不出格,那你就要担心他的智商或是情商了!他已经脱离了母体,就不再属于你!孩子的空间百无禁忌,还没有错与对的概念,一切都要他自己去体会和尝试,大人代替不了!

人的行为往往来源他们的兴趣爱好,这种兴趣爱好大部分是后天培养的。就是说大人在孩子的智力和体力发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和扶植作用。如果你想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个画家,那么当他在洁白的墙壁上涂涂抹抹的时候就不要心疼,更应该送他去学习班或是看画展。如果他对电器着迷,尽管看不出将来是否有成为科学家的可能,那也要把你家的闹钟、电脑或是录音机贡献出来让他“研究”。如果你看到他喜欢钢琴或是小提琴,仅仅接触了3个月便能弹莫扎特,那么恭喜你,这就是我们可望不可及的天赋,你就更要因势利导了!

你该做的:

很简单,在孩子的兴趣面前打开一扇门而不是堵上一座墙。

相信,回忆也是一笔财富。当孩子长大了,你会十分自豪地和他一起回顾他曾做过的一些充满趣味的“蠢”事,让他知道自己拥有如何一个丰富而自由的儿时空间!让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拥有个性、但同时又合拍于社会的人。那么,这些关于成长的点点滴滴记忆都会让他对你充满感激!而且也会让你的成功育儿经验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再次发挥作用!

相关知识

0~4岁宝宝有哪些常见行为?


宝宝的哪些行为是心理疾病的表现:

咬指甲:男女宝宝均可发生,且程度不一,重症会局部出血引起甲沟炎,经常咬指甲的宝宝会伴有睡眠不安、抽动等表现。

吮吸指甲:是婴儿期常见的现象,宝宝2岁左右会随年龄的增长消失,如果没有消失就是不良行为,其实是宝宝内心孤独的一种表现。

口吃:宝宝说话时语言中断、重复、不流畅。多在宝宝3岁前发作,宝宝多没有生理上的缺陷,主要是心理上的问题

言语发育延迟:宝宝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宝宝迟缓,发展也较正常宝宝要缓慢,此类宝宝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

夜惊:宝宝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慌失措,表情痛苦,多伴有出汗症状,多发生在睡后两小时内,醒后不记忆。

3~4岁的宝宝最常见哪些现象

入睡困难:宝宝临睡前不肯上床,即使躺下也很难入睡,直到很晚才勉强入睡,是宝宝渴望与父母在一起但没有得到满足的后遗症。

拔毛癖:宝宝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或者是拔其他有毛物体的毛,是宝宝寻求心理安慰物的一种表现攻击行为,,宝宝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伤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多表现为:打人、骂人、抢东西等,攻击分为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

依赖行为;幼儿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如果父母不在身边很容易发生焦虑和抑郁退缩行为宝宝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玩,这种宝宝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分离性焦虑:宝宝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极度嫉妒焦虑的反应,是恋母情绪的征兆。

神经性呕吐;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宝宝具有癔症性格,以自我为中心,暗示性强,以女宝宝多见

孤独症: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的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某种动作,多见于男宝宝。

神经性尿频: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是尿量不增加,尿常规也正常,排尿可由每天的6~8次增加到30次左右,但排尿量很少。

偏食: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幼儿中很常见,在城市宝宝中更为常见,约占25%左右。

性识别障碍:宝宝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左右的宝宝。

解析三大育儿“慢”养攻略


养育我们的小孩,就像成长,就像花开,需要时间,需要我们静下心,慢慢来,不要急。

这是一个飞快发展,急速变化的时代,这是一个时间宝贵,效率至上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匆忙得让人焦灼的时代。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像巨大水泥搅拌机里的石子,身不由己地跌跌撞撞地跟着快速运作。这样的匆忙和催促,也带进了我们对孩子的养育当中。

成长只能是缓慢的,被人工添加剂催熟的果蔬,样子好看,却缺乏真正的营养与口味。缓慢在植物那里是成长的基本准则,但是在当今的人类社会,却成了稀缺元素。

所以有时候,妈妈必须提醒自己,慢一点儿,慢慢来。

生活的慢养

急着要求孩子控制大小便:“怎么又尿湿了裤子?再这样要打了啊!”——儿童一般要2岁左右才会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接受如厕训练,在此之前出现尿湿裤子的情况都是正常现象,何况不同的孩子发育快慢也不一样。过早强迫训练孩子规律排泄,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甚至遗留长期的身心问题。

“妈妈太忙了没空做饭,去吃点炸鸡炸薯条吧!”孩子的味觉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偏爱快餐店里高糖高油高盐的口味,如果经常吃快餐,一旦养成味觉习惯,他会觉得天然的食物没味道,不好吃。

妈妈做的饭,比起快餐来说当然很“慢”,很麻烦,要买,要洗,要切,要煮,但除了营养全面,烹制过程放心,饮食的心理习惯也是最重要的所在,一家人快快乐乐聚在一起用餐的时间,天然的甜味清香代表了妈妈的耐心与爱心。而快餐,因为来源迅速,会给孩子一种错觉,食物来得很方便,只要想吃,就应该马上吃到,体会不到对食物的珍惜,和对他人劳动的感恩。还有,这样的话语会不会让你感到熟悉?“快点吃别磨蹭了!”“快点穿衣服,我来帮你拉拉链!”“玩具,就得像妈妈这样收拾,瞧,又快又好!”……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德国从事“7岁儿童认知世界”课题研究的教育专家多纳塔艾申波茜认为,一个7岁的孩子,应当有这些本领:单独修理一件东西(修补图书、给玩具按一个螺丝钉);能整理物品,分门别类地使用纸箱、塑胶袋、抽屉和木匣;研究过皮包上的拉链和门上的锁,会使用插销和钥匙;不会将自己不小心反锁起来;拧过螺丝,替电器换过电池;能倾听别人把话说完,排队时也能够耐心等待;

体会过等待的滋味,懂得不是所有愿望都能立刻实现……这一切,都需要孩子亲自去体验才能学习,是旁人催促不来的。

心灵的慢养

急着要孩子学会分享,谦让:“快!把玩具让给弟弟!好孩子不自私!”——别忘了,在孩子的成长路途上,建立“我的”物权意识是十分可贵的一步,只有先明白什么东西是“我的”,才能开始建立“你的”“她的”分享的概念呀。怎么能强迫孩子跳过这一步呢?

“不许哭!眼泪擦掉!男子汉有什么好哭的!”急着控制孩子的感情渠道,掐断孩子体验自己情绪的机会,让孩子觉得,哭,生气,难过等等负面情绪是不对的,是很可怕的……

“挑这个!那个玩具那么小,不值钱!”急着替孩子做决定,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倾注不由分说的爱,会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与判断能力。尊重孩子的选择,才能让孩子逐渐学会选择,并懂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见不得孩子烦恼、哭泣,急着想帮孩子解决问题,急着问:“在学校受欺负了?”“你为什么不……?”其实,更好的办法是认同孩子的感觉,让孩子体验自己的情绪,帮助他慢慢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盲目猜测与下结论,快是快了,可是孩子养成不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等别人来猜,猜不到就委屈的性格。

让我们慢慢来。不必急着控制、纠正,容许孩子犯错并从错误里学习,给他们尝试的机会,而不是急急地把他套入自己的心理模式,给孩子机会知道,在别人面前自由、毫不害羞地把自己想法清楚地表达出来,是最可贵的权利。

学习的慢养

社会发明了一个讲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把妈妈孩子们的生活安排得奋勇向前,没有余地。

快快快,学这个!快快快,学那个!“别人孩子学钢琴,咱也不能落后!”“围棋奥数心算也别落下!”早慧开发课程和无休止的兴趣班蚕食了孩子的周末,也蚕食了童年的欢乐。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有敏感期的,妈妈注意观察,当敏感期到来,给与适当条件,不增加过多压力,不剥夺孩子学习的权利,孩子自然就会学得很好。但是,如果孩子全部生活内容都是枯燥的学习,学习就不再是愉快的而是痛苦的,那就会压抑得孩子的敏感期迟迟不来,甚至消失,孩子学习就会感到很吃力了。

过早获取与认知能力不相符的知识,反而影响脑部发育与智力开发,把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脑部驱逐出去。

过早追求成绩,也容易让孩子把旁人的关注作为荣誉,不再关注自己内心的感觉。

所有的孩子,生来就有强烈的好奇,以学习为乐事,顺势而为,耐心引导,他就能通过欣赏、发现、创造,体验天赋带来的愉悦与自由的感受。

所以妈妈们,不用急急地逼迫孩子学习这个学习那个,唯恐浪费了光阴,给孩子发现自己性格和兴趣的时间,留白天地宽。

美国著名的数学家诺波特维纳,控制论的创始人,3岁会读能写,14岁大学毕业,18岁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他的父亲,是哈佛大学斯拉夫语系的教授,13岁就会好几种语言,虽然天赋极佳,但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是“神童”,也不准别人称呼儿子维纳为神童,更没有提前让孩子进入哈佛大学。他经常告诫儿子:“不要急于求成,年轻时多学东西比多出成绩对你更有帮助!”

人生不是五十米短跑,无谓“输不输在起跑线上”,只要不让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保存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这将是孩子一直向前的动力。

给孩子打好心理基础,让孩子具备生存的智慧和能力,远重要于,给孩子增加尚未能抵抗的压力,催促他们成长。

世界很大很大,人生很长很长,慢慢来,一个人总有巨大的空间与时间,长成独特的人,长成自己。

慢养学习有方法

1.由于年幼的小孩注意力只能持续一个相对短的时间,所以每次学的时间不能长,长了就会让孩子失去兴趣,感到厌倦。慢慢地教,慢慢地学,一天进步一点点,不急。

2.每天形成规律,固定一个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孩子最容易接受有规律的安排,所以最好每天安排在固定时间段进行。

3.坚持,坚持,再坚持。就像资深钢琴教师达达说的,跟我学琴的孩子,我有一个要求,就是,从此以后,你一生,都要每天花10分钟来练琴。让孩子知道,当你决定做一件事,你就要习惯,每天贡献给这件事10分钟,它就这么地简单,却又这么地坚定——每一天,你都要为你的梦想和目标付出10分钟。

4.将难度大的任务拆成容易的小任务,一步一步来。

5.鼓励孩子与自己纵向比较而不与同学横向比较,不夸奖100分,也不催促孩子争夺名次,对成绩抱有平常心,孩子会对事对人充满信心。

6.强调孩子的努力过程,而不是结果:“宝宝今天花半个钟头的时间耐心地试了各种积木组合,自己搭了栈道和停车场……”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7.有针对性,比如说:哇,宝宝认得“山”这个字了!——而不是:“宝宝真棒!真聪明!”

8.化学习为有趣的游戏。比如“宝宝兜里有2块糖,妈妈再给2块,现在宝宝有多少糖了?”这样可以一直算下去,“奶奶又给了5块糖,碰见小朋友,又吃掉2块……”无穷无尽的爱与创意。

巧妙应对宝宝常见4种无礼行为


在成长的过程中,宝宝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很多让父母疑惑“为什么会这样”的言语和行为,比如4岁多的宝宝竟然说出一些类似“老婆我爱你”的成年话。宝宝在公共场合上的一些“没大没小”行为更是让父母感到非常难堪。宝宝的行为举止超出了这个年龄段该有的成熟度,表现得无礼、霸道,给人造成的直接印象就是“这个小孩一点都不可爱”。

在游戏中培养宝宝良好行为习惯

1、直呼家长姓名

我们在美剧中经常会看到外国的小孩直呼父母的名字。但是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我们一直都认为直呼长辈姓名是没礼貌的行为,尽管一些家长对于小孩直呼自己的名字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鼓励孩子直呼自己的名字,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孩子的这种“没大没小”行为刚开始都是来自对他人的模仿,特别是在孩子学习语言的阶段,他们很快便学会大人之间的称呼方式。当家长听到孩子对自己的称呼,觉得好玩并且给予孩子回应,孩子便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当,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强化。

你可以这样做:如果出现孩子直呼家长姓名的情况,家长就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称呼用语了,告诉宝宝直呼长辈姓名的行为是不礼貌的,然后引导宝宝称呼家长要用“爸爸”“妈妈”,叫别人要用“叔叔、阿姨、老爷爷、老奶奶”。对于孩子有意为之的呼喊,家长可以先不理睬他,等他正确称呼你了,你才对他做出回应。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2、故意跟大人对着干

宝宝到了2、3岁左右,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你会发现以前宝宝都是很听话的,现在却总是和父母唱反调,妈妈叫他往东他便偏要往西。宝宝对人对事开始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诉求,因而和大人的冲突也会增多,他们往往通过这些叛逆行为来表现自己已经是个“小大人”,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一些事情。

在公开场合中,宝宝的这些对抗行为让父母难以下台,因而对孩子呼喝责备,却让事情更难解决。如果家长能够抓住宝宝的心理特征,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或许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冲突的办法。

你可以这样做:对于宝宝的无理行为,家长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孩子大哭大闹,最好就是以冷处理的方式,把他撂在房间里让他独自冷静反省;如果宝宝只是有点情绪失控,家长不妨以柔克刚,给他一个拥抱,宝宝很容易在妈妈爱的抱抱中平静下来;如果宝宝表现得真的很过分,家长也可以以严厉的口气和态度批评孩子,告诉他这样做的后果将会是什么,让他知道已经到了爸妈容忍的底线了。

正确应对宝宝的恼人行为

3、对老人不尊重

在孩子眼里,父母是有着一定的家长威严的,因此在家长面前也不太敢做一些“出格”的行为。但是爷爷奶奶对于孙子孙女百般溺爱,这样让孩子不断地单方面索取祖辈对他无私的爱,他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应得的,不懂得珍惜。渐渐地,孩子稍有不满就会发泄到祖辈身上,表现得没规矩。

你可以这样做:如果孩子将不满的情绪发泄在老人家身上,或者在行为上肆无忌惮,家长要立刻制止孩子的行为,并要求他向对方道歉。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家长对于他的这种不礼貌的行为是非常反感抗拒的。事后,家长还应该对孩子刚才的行为做“思想工作”,帮助孩子一起冷静分析他言行的错误,同时也要教给孩子如何在合适的场合和时机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另外,家长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尊老的表率,有意识地经常在孩子面前表达对老人的尊重。家长还可以利用家庭日、生日会等活动契机,让孩子有机会表达对祖辈的尊敬和关爱,进行正面引导和鼓励。

4、人来疯

每次家里有来人做客的时候,宝宝都特别的兴奋,行为举止和平常很不一样,谁的话也不听,有时候叽叽喳喳地乱说话,不懂礼貌。宝宝的“人来疯”表现可能由于平时出席这样场合的机会太少了,所以他太想要表现自己来引起大家关注;或者是平时受到父母的约束太多,现在父母碍于情面又不便在公开场合过多管束孩子,孩子便把握这个机会尽情地发泄一把。

你可以这样做:在家里来客人之前,家长可以和孩子做一次“教育”工作,给孩子提出一些礼貌举止的要求,做好约法三章。平常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到他人家里做客,或者教育孩子一些接待客人的方法,比如学会叫人、给叔叔阿姨倒茶,孩子有了更多接触外人、招待客人的机会,便逐渐形成礼貌待客的好习惯。

如果孩子出现了“人来疯”的举止,父母还是尽量不要在众人面前严厉批评孩子,以免挫伤他的自尊心,家长可以用眼神或语言提醒孩子注意举止,告诉他不要忘记事前的约定。事后,家长可以和孩子开总结会,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评价,为他指出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这样的分析有助于改进宝宝的待客行为。

宝宝双语教育的4大误区


针对目前流行的幼儿双语教育,提醒家长莫走入以下误区:

1、把双语学习当成知识性学习。

很多家长生搬硬套学校式教学模式:让孩子“正襟危坐”地拿着字母表或者单词表,自己则用中文做中介教孩子学习,这种将语言学习当成了知识性学习的方式并不适合孩子真正地掌握双语。最终他还是脱离了不了母语的思维方式。

2、自己发音不标准,教坏孩子。

有些家长自己的语言基础不是很好,教给孩子的也是不标准的语音。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无论家长语音语调是否标准,孩子都会“全盘接受”,错误的语音会影响到他日后的学习。所以,如果要教,一定要准确。

3、双语界定不标准,双语不是词语夹杂。

“双语”是指外语能和母语一样纯熟应用。如果只是母语中夹杂外语词汇这并不是真正的双语。

4、学外语就一定会促进幼儿智力开发。

双语教育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也能提升孩子的语言智能和人际智能,但这是在双语发展到都比较纯熟的基础上才可能发生的。如果认为学习外语就能提升智能,这种观念太过偏颇。

相关推荐